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汇总

一、单向选择题

1、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家是( D )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

2、最早对群体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著作《群众心理》是由( B )撰写

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

3、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

4、学校教育、入职培训属于( B )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E.再社会化

5.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是( D )。

A.社会态度

B.社会情绪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6.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 )。 A.从众 B.归因 C.沟通 D.角色

7、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8、( A )的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A.卢钦斯 B.班杜拉 C.斯金纳 D.华生

9、新出现的信息决定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是( D )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10. 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 A )的产生。

A.物-我知觉分化B.物-物知觉分离. C.人-我知觉分化.D.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1、最早对民族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心理学家是( A )。

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

2、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 A )。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浮

5、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是(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6、社会文化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C )

A.前者决定后者 B.后者决定前者 C.复杂的相互作用 D.无关系

7、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 D )。

A.政治社会化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

8. 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 A )的产生。

A.物-我知觉分化B.物-物知觉分离. C.人-我知觉分化.D.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9、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 A )

A.自我意识 B.本我 C.超我 D.客我

10、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 D ) A. 群体思维 B.冒险转移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E )等。

A.辨证唯物论 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E.档案研究法

2、早期社会化的内容包括( ABCD )。

A.儿童掌握语言 B.学习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C.学习社会规范并将社会价值内化 D.与人沟通并建立感情

3、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 ACDE )。

A.家庭

B.道德

C.学校

D.大众传播媒介

E.参照群体

4、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 ABCDE )。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E.近因效应

5、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了(ACDE)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B.类化原则

C.功利原则

D.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E.交互原则

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主要包括( ACD )

A.实验室实验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 D.模拟试验 E.心理测验

2.从纵向角度,个体的社会化可以划分为( ABDE )。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青春期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E.再社会化

3.社会认知的途径有( BCDE )。

A.第一印象

B.面部表情

C.言语表情

D.体态表情

E.人际距离

4、社会认知包括了( ABCDE )

A.自我知觉

B.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C.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D.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E.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5、暗示的种类可分为:(ABDE)

A 直接暗示

B 间接暗示

C 反暗示

D 背景暗示

E 自我暗示

三、辨析题(10分,每题5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心理学只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是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另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了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及社会应用心理。

2、被强制的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分析主动社会化与被动社会化:如再社会化阶段是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比如,入乡随俗就是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对他们进行的规范教育,就是强迫或被动再社会化。

四、简答题:

1、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比较:人类更倾向于使用累加模式

2、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

止。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3、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举例说明: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举例说明: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

4、试述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

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成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第二,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或叫社会遵从。

第三,责任扩散:有很多人,反正责任不应该仅仅落到自己身上。

五、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

原因分析:

(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庭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

相关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2、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

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

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3、试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影响原因: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2)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硬性规定的(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

4、试述沙赫特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亲和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是什么?

亲合动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我们将在这样一些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合动机。

亲合的心理基础:恐惧和焦虑都和人的亲合需要有关,恐惧感强的人同恐惧感低的人相比,具有高程度的亲合需要。

实验叙述:先用不同指示语引发被试不同程度的恐惧。之后,让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选择两种不同的休息方式:一是与他人一起等待,一是单独等待。

实验结果:实验组的32名高恐惧的被试中,有20人要求和他人一起;控制组30名低恐惧的被试中,有10人要求和他人一起。证明了沙赫特的假设:孤立状态增加恐惧,恐惧反过来导致亲合倾向。

补充实验:附加实验条件即被试不能和跟他一起等待的人交谈,或不能谈论和实验有关的问题,此时,被试大都选择单独等待。说明,人们是为了交换信息进行社会比较,即为消除焦虑和他人在一起的。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从(B)开始的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个体本能 D.个人行为

2、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家是( D)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

3、以下哪个作品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C)

A.《精神分析引论》 B.《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C.《文明及其不满》 D.《释梦》

4、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是(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埃里克森 D.阿德勒

5、最能体现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作品是(D)

A.《社会角色》 B.《符号互动论》 C.《心灵,自我与社会》

D.《意识,自我与社会》

6、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称为(A)。

A.政治社会化 B.民族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

7、以下哪一个不是基本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C)

A.学习语言 B.掌握行为规范 C.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D.确立价值标准

8、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A)

A.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C.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9、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B)。

A.印象形成

B.社会知觉

C.印象整饰

D.光环效应

10、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二、多项选择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ABE )

A.社会哲学阶段 B.经验描述阶段 C.社会评价阶段 D.前科学阶段 E.社会分析阶段

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E)等。

A.辨证唯物论 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E.档案研究法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论阶段)的主要特征(ABCD)

A.描述→实证 B.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C.理论→应用 D.大群体分析→小群体研究

4、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5、民族社会包括(ABCD)。

A.掌握本民族的文化 B.掌握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B.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特征 D.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6.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ABCDE)。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E.近因效应

7、社会认知有哪四种特性( ABCD )。

A.认知的选择性B.认知反应的显著性C.防御性D.认知的定形特性

E.近因效应

三、判断题

1.社会心理学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唯物论。(╳)

2、调查法需要研究不同的人群,所以其针对性较差。(╳)

3、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过程。(╳)

4、进入基本社会化之前先要经历预期社会化。(╳)

5、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而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称为发展社会化。

(√)

6、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对他人形成印象、推断他人的人格。(╳)

7、在认知过程中,最终决定个体形成印象的是最新获得的信息。(╳)

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9、言语表情就是指言语本身。(╳)

四、简答题

1、服从行为的发生原因。

一.合法权利是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二.责任转移米尔格莱姆所进行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责任转移的推论。(课本435—436页)

2、叙述海德的态度转变均衡理论。

这是海德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海德的P——O——X模型

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与O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个人或物。

海德认为,如果P、O、X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则三者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毋需改变;如果不适应,则P心理不协调,需要改变。

3、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

一、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二、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内每一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三、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4、简述索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

阿希将被试组成7人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实验,实验的真正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7名被试中,只有编号为第七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被试者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一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真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一次为1、2、3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实验结果表明75%的被试至少有一

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课本422页)

5、何为人际关系的增减原则。

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增减原则。(课本P294)

五、论述题

1、试分析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单位和家,人前与人后,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不一致。

行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态度,但也不总是表现态度

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其它因素

1、同一对象往往具有多种特征。

2、个体除了受态度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特别是当时情境的影响。

3、个体的态度不应以语言为标准。

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不少研究也得出几个原则:(一)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二)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三)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费希本和艾赞,通过了一系列研究和概括,给出了“行为意向模型”这个理论认为,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动,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向——是否打算去采取行动,影响意向的因素有二:一是对行为的态度(赞成或反对这样做);另一是主观规范(头脑中存在的某些行为准则)。态度与主观规范两个变量可能一致,即都是积极的,那么其行为意志也可能是积极的。假如其中一种变量是积极的,而另一种变量是消极的,那么人在此情境下,其意向如何将取决于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或说取决于其中更占优势的或重要的那个变量。

2、结合实际谈谈人际吸引的发生因素。

(一)接近性,空间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易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相似性。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其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三)互补性。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性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研究表明,互补关系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和夫妻间。

(四)仪表。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等仪表,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仪表因素占重要地位。仪表因素主要是容貌,面部造型越是符合美学原理,就越富有吸引力。外貌美丽还可以产生一种晕轮效应。

(五)人格特征。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仪表因素的作用减小,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仪表逐渐转入人们内在的人格特征。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个人如果能对别人表示出的热情作出同样反应的话,也会具有吸引力。

3、论述常用的社会态度的测量方法。

态度是个人的一种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以从人们的言语、行动以及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测量个人的态度主要是指其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方向反映的是个人对客体的反应,内容包括喜欢或

不喜欢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强度是个人对客体的感觉强度,也就是其力量与深度。

测定态度的方法:

一、总加量表法

总加量表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 ? A ?李克特所创用,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的,它是由若干个问题组成,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作的反应而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

测量方法是由研究者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距离的意见,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意见内打记号,然后把一个群体所有成员的态度距离加以统计,制成曲线图。曲线图反映的是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持的态度的距离分布。

三、语义分析法

语义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所给予的意义,分析该对象所具有的形象,以测定和判断其态度的一种方法。语义分析又称“双极形容词分析”。

四、投射法

投射法的特点是通过间接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这是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愿望、要求以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映。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被测者不知道测度者的意图,难以作假。缺点是对反应进行分析时,测定者的主观性很大。

1、主题统觉测验

2、造句测验

五、生理反应法

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生理反应法测定人们态度的情感因素,情感在人们的态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4、结合自身体验谈人际关系的改善技术。

一、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一个人与他人沟通与关系的状况,是人在生活中涉及品质的主要方面。生活的丰富,事业的成功,与别人稳定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沟通。

(一)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分三步:第一、开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第二,评价自己的沟通的状况。第三、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状况直接决定于沟通的方式。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准确是沟通成功的前提。提高沟通的准确性,首先需要提高自己准确表述事物的能力。在沟通的准确性方面,沟通者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提供信息。

二、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一)增加对自己身体语言的自觉性,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自我监察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信号与整体的身体语言状况。第二步是对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体验。第三步,是在实际的人际沟通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并检验其有效性,即考察别人理解与自我定义的一致性。

(二)情境同一性概念。按照这一观念,对应于每一种社会情境,人们都有与自己社会身份相符合的行为模式。

三、人际关系改善的综合性心理学技术

(一)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即对正常人在群体中的人际技能及其有效性获得反馈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可以作为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的个体训练技术,来达到改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课本287—304)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

2、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 A )。

A.自我意识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

3、“美的就是好的”这句话反映了了印象形成中的 ( A )。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4、学习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叫( B )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 C )

A.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C.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6、自我意识中不包含下列的哪一项:( C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现实自我 D.心理自我

7.态度的核心是( B )

(A)动机 (B)情感 (C)信念 (D)价值

8、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 B )。

A. 社会抑制

B.社会促进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

9、曹操的“望梅止渴”属于( D )现象

C.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10、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是( B )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交往 D.社会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 ABE )

A.社会哲学阶段 B.经验描述阶段 C.社会评价阶段 D.前科学阶段 E.社会分析阶段

2、社会知觉有哪些特性( ABCD )

A.直接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间接性

3、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分为( ACD )

A.生理自我

B. 意志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 观察自我

4、由于旁观者介入而影响了个体的利他行为,其可能原因是( ABD )

(A)责任扩散 (B)社会抑制 (C)角色期望 (D)从众 (E)自尊

5、社会化的种类包括 ( ABCDE )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 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E.反向社会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40分)

1、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2、简述人际关系的原则

交互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都希望人际交往是值得的。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3、简述社会态度的组成因素有哪些?

社会态度的定义

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

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等情感

意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

4、简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有相互关系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的关系。

当人们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矛盾的信息。

当人们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就会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的关系。

五、论述题(20分)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解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社会态度转变方法有:

说服宣传

积极参加活动

群体规定

联系实际情况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二

一、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D )提出的: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

2、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 A )。

A.自我意识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

3、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称之为( A ) A.态度 B.动机 C.印象 D.社会偏见

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 A )。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浮

5、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是(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6、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称为( A )。

A.政治社会化 B.民族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

7、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是( B )。

A.凯利 B.海德 C.维纳 D.琼斯

8、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 D )

A. 群体思维

B.冒险转移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

9、看到大人们抽烟,小孩子也跟着吸烟,这属于( C )

D.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10、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关系是( A )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交往 D.社会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有( ABC )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D.意大利的个体心理学 E.美国的行为主义

2、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 ABCDE )。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E.近因效应

3.社会印象的特点包括了( ABD )

A间接性 B综合性 C直接性 D固执性 E选择性

4、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了( ABCD )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B.功利原则

C.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D. 交互原则

E.自我中心原则

5、态度的包含哪几种因素( ACD )

A认知因素 B.动机因素 C. 情感因素 D.意向因素 E.行为因素

三、简答题:(每题10分,40分)

4、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5、简述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3、比较分析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作用

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就叫做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

4、请简要描述社会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强度

动机的清晰度

动机的选择性

动机的活动性

动机的复杂性

四、论述题(20分)

20世纪30年代克拉克夫妇将一只七个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大的儿子一同生活,两者的生活、学习环境全部相同,经过八个月后,孩子已经会说20多个单词,和人有简单交流,而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作出70多个简单的动作而已。而世界各地也同样发现了许多由动物养大的孩子,如“狼孩”“猪孩”等,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完全都是按照动物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中,他们也仅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类的生活习性,并不能完全的适应人类社会。试通过上述的两种现象来分析社会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基本特点。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结合题中实例分析。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通俗一点说就是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

2、家庭: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3、学校: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1)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

(2)学校还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使儿童由家庭开始进入社会

(3)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

(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

(2)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硬性规定的

(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

5、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时代,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影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由此改变了儿童与成年人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三

一、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D )提出的: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

2、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 D )。

A.自我意识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

3、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称之为( A ) A.态度 B.动机 C.印象 D.社会偏见

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 A )。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浮

5、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是(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6、自我意识中不包含下列的哪一项:( D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7、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是( B )。

A.凯利 B.海德 C.维纳 D.琼斯

8、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 D )

A. 群体思维

B.冒险转移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

9、看到别人抬头看天空,自己也停下来往上看,这属于( C )

E.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10、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关系是( A )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交往 D.社会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有( ABC )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D.意大利的个体心理学 E.美国的行为主义

2、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ABCDE )。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E.近因效应

3.旁观者效应的解释包括了(ABD )

A责任分散 B社会抑制 C服从 D从众 E舆论压力

4、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了(ABCD )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B.功利原则

C.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D. 交互原则

E.自我中心原则

5、社会动机的特性有 ( ABCD )

A.动机的强度

B.动机的清晰度

C. 动机的选择性

D. 动机的复杂性

E.动机的多样性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被强制的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分析主动社会化与被动社会化:如再社会化阶段是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比如,入乡随俗就是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对他们进行的规范教育,就是强迫或被动再社会化。

2、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客观、准确的过程。(×)

分析: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它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推测与判断发生错误时会造成认知偏差。

四、简答题:(每题6分,24分)

6、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举例说明

比较:人类更倾向于使用累加模式

2、简述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3、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

举例说明: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举例说明: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

4、请简要描述社会认知的特点

(1)直接性:

社会知觉以感官为基础,在直接接受社会生活事件的作用时,作出直观的反应。社会知觉一定要以感官为基础,没有感官就无从谈什么知觉。这是社会知觉的最基本特点。

(2)整体性

许多社会刺激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主体对这类对象的知觉态度往往是相互协调的,进行综合,对总体作出知觉反应。

(3)选择性

一个人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总受动机策动的影响,因而不会对所有刺激都产生反应,只是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与目标有关的刺激,或有选择地接受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并由此作出选择的反应。

(4)惯性

社会知觉现象的一次次反复出现,周而复始,就会忽视知觉对象的变化,仍对客体作出同样的直观反应。

五、论述题

1、20世纪30年代克拉克夫妇将一只七个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大的儿子一同生活,两者的生活、学习环境全部相同,经过八个月后,孩子已经会说20多个单词,和人有简单交流,而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作出70多个简单的动作而已。而世界各地也同样发现了许多由动物养大的孩子,如“狼孩”“猪孩”等,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完全都是按照动物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中,他们也仅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类的生活习性,并不能完全的适应人类社会。试通过上述的两种现象来分析社会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基本特点。(16分)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结合题中实例分析。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通俗一点说就是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

2、家庭: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3、学校: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1)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

(2)学校还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使儿童由家庭开始进入社会

(3)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

(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

(2)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硬性规定的

(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

5、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时代,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影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由此改变了儿童与成年人的关系。

7、结合实际谈谈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些因素(15分)

接近性,空间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易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性。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其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互补性。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性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研究表明,互补关系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和夫妻间。

仪表。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等仪表,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仪表因素占重要地位。仪表因素主要是容貌,面部造型越是符合美学原理,就越富有吸引力。外貌美丽还可以产生一种晕轮效应。

人格特征。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仪表因素的作用减小,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仪表逐渐转入人们内在的人格特征。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个人如果能对别人表示出的热情作出同样反应的话,也会具有吸引力。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四

一、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

2、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 A )。

A.自我意识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

3、“法国人都是浪漫热情的”这句话反映了了印象形成中的 ( B )。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4、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 C )

A.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C.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6、自我意识中不包含下列的哪一项:( C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现实自我 D.心理自我

7.态度的核心是( B )

(A)动机 (B)情感 (C)信念 (D)价值

8、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称为( A )。

A. 社会抑制

B.社会促进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

9、曹操的“望梅止渴”属于( D )现象

F.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10、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是( B )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交往 D.社会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 ABE )

A.社会哲学阶段 B.经验描述阶段 C.社会评价阶段 D.前科学阶段 E.社会分析阶段

2、社会认知有哪些特性( ABDE )

A.选择性B.整体性C.防御性D.恒常性 E.间接性

3、自我意识从心理过程上看,可以分为( ABC )

A.自我认知

B. 自我意志

C.自我情感

D.自我控制

E. 自我观察

4、由于旁观者介入而影响了个体的利他行为,其可能原因是( ABD )

(A)责任扩散 (B)社会抑制 (C)角色期望 (D)从众 (E)自尊

5、侵犯行为可以分为( ABC )

(A)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B)反社会侵犯行为 (C)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D)攻击性侵犯行为 (E)非攻击性侵犯行为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

从社会化的种类加以分析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心理学只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是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另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了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及社会应用心理。

四、简答题:(每题6分,24分)

8、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举例说明

比较:人类更倾向于使用累加模式

9、简述人际关系的原则

交互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都希望人际交往是值得的。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3、简述阿希的有关线条长短的从众实验

阿希将被试组成7人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实验,实验的真正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7名被试中,只有编号为第七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被试者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一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真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一次为1、2、3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实验结果表明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课本422页)

4、试述社会心理学中的“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或崇拜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服用安慰剂“药物”的人相信那是真实的药物,因而果然能体验到疼痛或其它症状的显著减轻,尽管安慰剂并没有什么生物化学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期待心理乃是使安慰剂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

五、论述题

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他的名著《乌合之众》一书中,认为个体都是比较理性、智慧、有自控力的,但是他们一旦聚集起来形成群体,便成为了一群“乌合之众”,而且“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试运用群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论述。(15分)主要从群体极化和冒险转移方面分析。群体的概念,群体极化和冒险转移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的理解(16分)

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表面

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D)提出的: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

2、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D)。

A.自我意识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

3、“黑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反映了了印象形成中的 ( B )。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A)。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浮

5、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A )

A.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C.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6、自我意识中不包含下列的哪一项:(D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7、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是(D)。

A.社会态度

B.社会情绪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8、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 D)

A. 群体思维

B.冒险转移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

9、看到别人穿某种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G.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10、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关系是(A)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交往 D.社会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等。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13文秘301班 2013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与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和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和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或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2.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 3.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说明了这一点。(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维度是()。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3. 在接受别人对待时,纵使施予者出自善意,但如接受者感到自由受到限制时,也会心生抗拒。这种心态称为()。 A. 出丑效应 B. 心理反感 C. 过度理由效应 D. 认知失调 4.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以()为基础的联系。 A. 情感 B. 认知 C. 利益 D. 兴趣 5. 危机现场中,在场人数愈多时,见义勇为的助人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反而愈少。这种现象称为()。 A. 冒险偏移 B. 谨慎偏移 C. 旁观者效应 D. 社会抑制 6. 研究显示,()因素对亲密关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A. 社会经济地位 B. 相貌 C. 个人能力 D. 依恋类型

2018年4月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6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社会行为的主体是 A.人 B.社会 C.行动 D.物质 2.《被奴役的儿童》使用的方法是 A.生活史分析 B.文献法 C.跨文化研究法 D.观察法 3.同辈群体又称 A.同龄群体 B.大众群体 C.学校群体 D.邻里群体 4.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 B.经济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始于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指的是认 知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自我控制性 D.完形性 7.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个现象是 A.假定作用 B.类化原则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总加量表法的发明人是 A.古德 B.李克特 C.苏西 D.塔南 9.规模小且互动性强的群体是 A.次属群体 B.首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比较的学者是 A.米德 B.库利 C.戈夫曼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1分) 第一份专业经济心理学的专业杂志是哪一年创办的?() ? A. 1902 ? B. 1908 ? C. 1975 ? D. 1981 2. (1分)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 A. 考托瑙 ? B. 拉扎斯菲尔德 ? C. 阿尔布 ? D. 迪希特 3. (1分) 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观念?() ? A. 本尼迪克特 ? B. 奥尔波特 ? C. 霍尼

? D. 帕森斯 4. (1分) 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紊乱;奇怪想法与信念;情感迟钝或倒错;明显怪异行为;明显退缩或社会隔离;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学习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等这些特征,是()的初期症状。 ? A. 躁狂抑郁症 ? B. 抑郁症 ? C. 精神分裂 ? D. 走火入魔 纠错 5. (1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 A. 差序格局 ? B. 团体格局 ? C. 交换格局 ? D. 情感格局 纠错 6.

(1分)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 ? A. 奥尔波特 ? B. 霍尼 ? C. 米德 ? D. 海德 纠错 7. (1分)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弗洛伊德 ? B. 冯特 ? C. 塔尔德 ? D. 阿尔布 纠错 8. (1分)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 A. 经济行为

? B. 决策行为 ? C. 心理预期 ? D. 非理性行为 纠错 9. (1分)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 A. 癔病性人格 ? B. 强迫人格 ? C. 反社会型人格 ? D. 分裂人格 纠错 10. (1分) 拉扎斯菲尔德则主张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 A. 经济动机 ? B. 消费行为 ? C. 消费潜意识 ? D. 经济习惯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31、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和指数分析。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X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V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V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X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 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阿德勒 D、霍妮 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社会化 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A) 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 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D) 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 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 A时髦 B热 C时狂 D流行 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 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 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 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 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 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 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 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 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 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 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 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A) 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 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 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 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 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 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 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2、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女孩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 4、人们用来进行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 5、实验室实验法比现实实验法的信度高,效度低。(×)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0分)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您生理上就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 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 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瞧,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就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就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她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 与()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就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就是个体成人之 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她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她满腹经纶, 这就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就是社 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她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与()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就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讲解学习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去个性化:指人们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性水平降低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合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程度。 责任分散: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攻击性行为: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阿德勒 D、霍妮 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社会化 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A) 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 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D) 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 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 A时髦 B热 C时狂 D流行 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 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 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 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 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 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 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 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 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 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 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 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A) 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 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 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 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 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 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 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2、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女孩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B)-新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他的不是。甚至会尽量朝他的演讲内容也许包含什么深刻含意方面想,这种认知心理是( )的反映。 A .折扣原则 B .刻板印象 C .仁慈效应 D .晕轮效应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同一认知心理的是( )。 A .情人眼里出西施 B. 爱屋及乌 C.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D.先入为主 3.给尊敬的人送礼时,她总是喜欢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是( )的反映。 A . 投射心理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心理免疫 4.人们对与某个人最近一次交往形成印象往往特别深刻,这是( )的表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印象整饰 D . 仁慈效应 5.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后,他(她)所放弃的事物的所有优点会被放大,而所选择的事物的优点则容易被忽略,这是典型的( )现象。 A .行为不协调 B.折扣效应 C. 认知不协调 D.认知协调 6.社会心理学中95%的理论贡献都与( )有关。

A.库尔特·勒温B.弗洛伊德C.费斯汀格D.斯金纳 7.一个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做了一件大跌眼镜的事,人们对他的好印象就变得被破坏。这种现象说明()。 A.折扣原则 B.累加模式 C.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 D.加权平均模式 8.下列不属于容易产生团队管理的定型思考的是()。 A.领导者为了维护某个观点,即使错误也会文过饰非 B.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施加压力的现象 C.领导者先听他人各抒己见,最后表态 D.领导者首先表态,明确自己的立场 9.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抿着嘴巴。这种现象属于()。 A.印象整饰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0.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这种现象说明了()的广泛存在。A.刻板印象B.折扣原则C.性别相符D.从众现象 11.下列影响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中不合适的是() A.社会大环境 B.家庭背景 C.同伴 D.遗传 12.下列行为中,属于消极的印象整饰行为的是()。 A.口蜜腹剑 B.面试前理个发 C.穿礼服去吃法式餐 D.某教授经常不修边幅 13.下列现象不属于团队内耗产生的原因的是()。 A.内部成员不团结 B.团队有吸引力 C.害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多 D.群龙无首 14.在森林中看见一只熊会感到恐惧,而在动物园看见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感。这说明()对情绪的影响。 A.情境评估 B.事件归因 C.认知网络 D.图式 15.总喜欢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这一心理是()的表现。 A.印象偏差 B.态度偏差 C.行为偏差 D. 归因偏差 16.婚姻围城中的人对对方的态度常与婚前的期望有较大反差;女生在购买一件衣服回来后常后悔买回来却不喜欢它。这些现象的共性是()。 A.消除不协调 B.认知不协调 C.欣赏效应 D.阿伦森效应 17.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是()的表现。 A.自控行为 B.自我关注 C.认知失调 D.自我效能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C、态度改变的过程 ?D、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6.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的因素、认知对象的因素和()B ?A、认知环境的因素 ?B、认知条件 ?C、认知方式 ?D、认知内容 7.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8.广告对人的影响其实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9.社会认知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别人,认识人际关系规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1心理学研究通常是解释()之间的关系。D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变量 2相关的事件就()能够揭示因果B ?A、一定 ?B、不一定 ?C、有 ?D、没有 3我们搞心理测量,第一次测是得到这么一个结果,第二次找差不多同样的类型的人测,得到的结果大不相同。说明()C ?A、信度高 ?B、效度高 ?C、信度不够 ?D、效度不够 4研究某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规律最重要是要寻找它()A ?A、产生原因 ?B、表现形式 ?C、造成后果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社会 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 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 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 *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1)家庭。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