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但是却在短短几十年内,经济得到了告诉的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前列,这与它抓住时机、国内改革、注重发展人力资源、引进科技以及政府合理的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字:日本战后改革科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人均年收入只有20美元。战后初期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和能源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战争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的心中,人们昏昏沉沉茫茫然不知所措。

然而就是在这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及“冷战”背景下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1967~1968年又一举超过了英、法、德等三国,到197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197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7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完成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经济大国。到了70年代末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它的黄金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跃居世界第二、三、四位,就经济实力而言,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了日本与美国、西欧三分天下的局面。日本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传统的造船工业、汽车工业早已位列世界榜首。高科技领域里,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取得巨大进展,大型电子计算机接连问世,小型电脑早已进入普通家庭,机器人也已在许多日本企业安家落户。对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惊叹不已,称之为“奇迹”。探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善于抓住机遇利用外部条件

(一)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经济上、政治上的援助

由于战败,不能再对侵略国进行各种资源的掠夺了,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这样,战前和战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都失去了供应。这时,为了援助日本的经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性进口物资。在日本整个进口总额中,1945年9月至1946年占63.2%,1947年占77.2%,1948年占了67.4%,1949年占了58.4%,1950年则为36.9%【2】。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小麦、食物、化肥、棉花等,对当时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渡过难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因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不断转变。刚开始,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为打击日本,使其军国主义永远不能抬头。但是,后来的朝鲜战争、北约与华约的两极对峙以及越南战争等,日本都成了美国国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棋,所以,其对日的政策,也就变为了扶持和利用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军事上等重要方面,都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这对于日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于朝鲜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沉重的灾难,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因其有利的地理、政治因素,借些大发战争财。由于朝鲜战争,离战场最近的日本不仅成了美军大量军用物资的生产工基地和供应基地,而且还成了为美军提供各种服务的基地。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出钱直接向日本订购大量的物资和劳务服务。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战争和停止,美国对日本的特需订货一共为23.9亿美元,占日本总出口额的50.6%;其中1951年占总出口额的43.7%、1952年则为66.1%、1953年为63.5%。【3】

(三)和平而稳定的国际环境

战后,特别是“冷战”背景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虽然国际环境仍不太稳定,但是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两国相互牵制,不会出现大的动荡,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对和平而稳定的世界政治形势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外部保障,而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及其振兴本国经济的迫切要求,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美日同盟、美国占领政策的改变及其对日本的大力扶植又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四)充分利用了资源能源供给充足的有利条件

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是这些国家普遍都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完善的国内国民经济体系,为了振兴其国内经济,这些国家只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廉价向国际市场出售矿石、石油等资源。这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五)其它有利因素的影响,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这些利好因素都大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善于抓住外部条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外部因素,现今,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也可以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不动摇。

二、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为了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保证日本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美占领当局在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这次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大,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修改宪法、农地改革、解散财阀以及劳动、教育改革,是战后日本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修改《大日本帝国宪法》

首先,整肃军国主义,修改《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是战后日本在政治方面改革的核心内容,修改宪法是也是战后民主化改革的首要成果。《大日本帝国宪法》是带有浓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的“钦定宪法”,它不但彻底剥夺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更成为后来日本历史上发生一切罪恶的渊薮和祸根。而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压力和敦促下,日本天皇裕仁被迫发表了《人格宣言》,公开宣称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其后在1946年11月推出了一部新的宪法,即战后的《日本国宪法》。新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的整体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4】这表明日本的政治制度由“明治维新”以后天皇独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改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辅佐天皇的枢密院、贵族院等特权机构同时被废除,天皇能行使公布宪法修正案、法令、政令及条约和召集国会、解散议会等权力,但须得到内阁的建议与承方可行使。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

的战争,武力威胁,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为此,解散全部军队(包括天皇专制主义的支柱军部),逮捕了140多名战犯;革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扩大公民的基本人权和政治自由及平等权利,鼓励民主组织与机构的建立。并且把放弃战争明文列入宪法条款,这一非军事化条款可以说是日本新宪法的最大特色,它确立了日本走和平主义道路,使得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例极小,仅占政府财政收入的5%-7%,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20%-40%之间,这使日本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二)农地改革

作为日本战后在经济领域实行的最富有成效的农地改革,1946年10月,日本政府根据美国占领当局的指令,颁布《自耕农创设特别法案》和《农地调整法修改法案》进行改革,农地改革法规定:(1)由国家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农地和在村地主按户计算超过1町步(北海道为4町步)的出租农地,以及经营不善的自耕农超过3町步(北海道为12町步)的农地,国家将征购来的土地以一定的代价卖给佃农和有能力的经营者;(2)成立由地主、自耕农、佃农组成的市町村农地委员会,来具体推行农地改革;(3)残存的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水田不得超过25%,旱田不得超过15%【5】。使明治维新后建立起来的寄生地主制改变为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使90%的耕地变为自耕地,这使日本农村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解散财阀

解散财阀是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改革措施。有垄断资本集团之称的财阀,又不同于欧美各国的垄断资本,它是德川时期的封建特权商人,在明治维新后与明治政权相结合,以血缘和家族为基础而形成。这些家族通过持有的股票,在总公司和子公司间建立起主从关系的金字塔型所有制形式,从而控制着日本的经济命脉,左右着日本的政治生活,他们大都直接从事与军事有关的生产,是支撑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要想从心理上和制度上破坏日本的军事力量,就必须解散财阀。美国占领当局先后公布了《解散财阀令》、《禁止垄断法》等命令,解散了“三菱、三井、住友和安田”等大财阀,并撤消十大财阀主要成员财阀家族的职位。具体过程分两段进行:前一阶段,解散作为财阀总公司的控股公司,消除财阀家族对企业的

控制。对三井、三菱总公司等83家财阀公司与岩崎、住友等10大财阀的56个财阀家族,勒令其交出手中的股票,导致83家公司和56家财阀家族交出价值达75.71亿日圆的股票。交出的股票全部上缴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再由该委员会在社会上公开拍卖。在拍卖大财阀股票的同时,勒令财阀家族和财阀所属公司领导人一律辞去公司的领导职务,并禁止他们在10年内重新任职。此外,美国占领当局还勒令2500家战时的主要公司和银行领导人、大股东辞去职务。后一阶段是分割大企业,禁止私人垄断,阻止被解散的财阀重新复活。美国占领当局指令日本政府在1947年7月发布了《关于禁止垄断和保证公平交易的法律》,同年12月又发布了《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这两个法律的基本内容都是禁止用卡特尔协定之类的形式进行垄断,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企业,在这些公司中,最后被处理的有80家大公司,其中被分割划小的公司有28家。

(四)劳动立法

劳动立法是战后日本经济的第三项民主改革。日本过去长期父道主义的奉行把企业主和劳动者束缚在相互的义务体系之中,企业内部的关系建立在近乎封建式的忠诚和正直的观念基础之上,压抑了进取与创新。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压力下,日本花了三年时间制定了一个社会法,该法成为“世界最新型的社会法之一”。在1946年至1947年间,采取了一个又一个措施,工人获得组织起来的权利,以便同他们的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工人的罢工权利也得到承认,一个为帮助解决劳工纠纷的全国仲裁委员会建立起来了。新的立法还规定了劳动时间、加班时间的报酬、休假的权利和解雇的手续。为此,1947年建立的劳工部负责贯彻这些规定。

(五)教育改革

进行了打破天皇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改革。日本历史上继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构成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摘除在明治教育改革中产生的军国主义教育这颗毒瘤,代之建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45年10月10日,盟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政策》,宣布“禁止普及军国主义的和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废除军事教育学校和军事训练”。【6】12月15日,盟军总司令部又发出指令,把宗教尤其是神道与国家分离,禁止用神道欺骗群众进行侵略战争。

随后,31日又宣布了停止充满神道和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修身课、日本历史和日本地理课方面的指令等。

总体看来,为了经济崛起,以改革为手段,通过政府规制,对经济领域进行的是积极且广泛的干预,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框架,其运作是通过政府制定“游戏规矩”而达到对经济的干预的,即“关系依存型政府对民间的谈判力较强,从而在战后得以将资源优势分配到特定的产业”(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很显然,在战后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国情背景下,政府规制起着“一只眼睛盯着市场,另一只眼睛盯着政府”的双重体制功效,加上战后修宪新体制下形成的长期政局稳定,较少政坛动荡和治安环境的好转,让世人看到改革后政府作用着实不可低估。那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体制选择而言,既要改变以往政企不分、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的局面也要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中,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做到国家调节和干预与市场机制必须有效整合,国家干预侧重保护市场竞争。政府协调的主要手段应突出政策指导与调节,对于发展中的、人口众多而文化素质差别很大的中国而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法律规则的不断完善,应是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当然,目前我国与日本战后经济起飞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已有很大不同,如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体制模式的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虽有差异,但对于同样处于转轨经济的我国来说,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相似性,日本的经验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

三、发展人力资源

人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一国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战后,日本的教育同其它事业一样,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日本国内,不管是政府、企业、乃至于家庭,都非常重视对人的培养,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与智力支持。而具体下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达的教育和人才优势,成功地培养了高速发民所需要的人大量人才

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建设成为文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且,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教育战略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人认为:“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早在明治维新前,日本45%的男人和15%的女人都识字;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更加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国民教育水平的

提高。1907年,日本便实行了小学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几乎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以后又开设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初等和高等技术学校。1947年3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开始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确立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为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4年达到了90.8%,基本上普及了高中。从1951年到1973年,日本正规大学毕业生增加了15倍。据1973年统计,日本已获得学位的硕士生有12.6万人,博士生为14万人。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时至今日,日本已是一个教育相当发达的国家。1997年,日本高中教育普及率已超过95%,大学升学率也高达49.1%。其中,大学升学率虽然低于英国的67%,但已接近美国的51.4%,明显高于德国的29.9%。【7】所以,人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与此同时,大学的开学率也是直线上升,1955年-1974年,大学升学率由18.4%提高到32.2%,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1975年大学毕业人数增加到756万人。按人均计算,每15人有一个大学生;按就业人口计算,每7个人中就有1个大学生。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1910年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3%。战后在日本政府的行政开支中教育经费始终在20%以上。此外,日本的教育制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大企业里,都有各种形式的学校和进修组织,以不断提高工人、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适应不断革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要求。总之,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各类人才。

(二)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重视国民的社会保障,调动国民的积极性

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是不完善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肯定是缺乏后劲的,不能充分调动国民的积极性。为此,日本在社会福利体系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这里,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保险,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活保护。主要是对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救济,以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公共卫生。主要是为预防传染病等,向国民提供健康诊断和卫生检查等。

3、失业对策。主要是救济失业者,实施失业对策事业,支付失业保险等。

4、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建设有关福利设施,提供有关福利服务。

5、社会保险。是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二战前就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与欧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尽管日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其却发展很快。

从教育上看,我国在教育上的投资虽然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可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平均下来也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城乡教育不平衡等问题,我国教育问题仍令人堪忧。在应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大部分为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从社会福利来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理想社会仍离我们很远,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仍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发展的积极性和后发力有待提高。

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日本人懂得: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要想后来居上,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代价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必须借助别国已取得的科技成果,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作为自己前进的起点。战后,日本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实行“吸收性战略”,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积极大胆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年-1975年间,日本共引进国外技术25777项,这些技术分别来源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购买成套设备,进口主机,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派遣技术人员出过考察学习,还请外国专家讲学,与外国公司建立合营公司等。这样,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日本用了约40亿美元就把欧美用了近百年时间,花费上千亿美元取得的技术成果用于经济建设,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最有力因素。科技的作用,在日本经济的崛起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5年8月,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日本的科技与政治、经济等一样萧条。但是,日本科学技术很快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日本在战后科技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情况,采取了许多鼓励科技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并由此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日本的科技投入主要由企业来承担,合理筹集和使用科研资金。纵观世界上的主

要国家,一般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国家拨款,但是这样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方面日本做得较好,更主要的是依靠运用国家职能调动、组织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种力量筹集资金,不仅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而且巧妙地调动和照顾到了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利益,从而使日本科技进人了世界一流水平行列。日本科研经费的绝对数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它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级,这表明了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的重要性、

日本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意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拿来”,并着力于国产化。战后日本科技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也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战后日本的科技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还不能算是一个科技强国。但是,在日本政府的正确引导之下,日本提出了以赶超欧美为目标,以“振兴科技”的口号,非常重视科技方面的投入。其具体做法就是:先重金引进先进国家的基础技术的,然后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应用研究领域,也就是从最初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进行模仿,然后通过改进工艺并且着力于国产化,改良自己的产品使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最后,再把这些产品输出到国外市场,赚取大量的外汇。随着技术工艺革新,日本减少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这些从引进到吸收,到产品与技术国产化的做法,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科技大国。

日本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系统引进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与本国传统经验相结合,实行管理体制和机构的高效率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方法科学化和管理技术自动化,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和“企业内工会制”,【8】可以说这是日本式劳动关系的三大法宝。日本企业除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对员工进行企业化教育,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造就对企业忠诚奉献的人。如丰田公司提出“既要造车也要造人”。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制度保障。在日本,只要企业不倒闭,职工就可以在本企业工作,劳资间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工人一进入企业便下定决心在本企业好好干,如无特殊原因绝不中途“跳巢”:雇主不到万不得已也绝不轻易解雇职工,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也尽量把解雇面缩小到最低限度。在企业内,保证职工工资随着年龄和在本企业工龄延长而逐年增加,使职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促使工人“爱社如家”、“视厂如家”、“终身相许”,个人与企业形成了荣辱与共、祸福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办好企业对大家都有好处;企业

倒闭了,谁也没有活路。而当职工对企业不满时,可通过企业内工会向公司提出求,通过劳资双方协商解决,而不是像欧美国家那样采取罢工等激烈的形式,事实上对双方都有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以科技取胜的日本,更是如此。“企业的生存依靠科技进步”早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让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各工业企业都广泛设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拿出巨资投人到科学研究中,为企业发展获得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只要有新的实用型的科学技术,日本企业马上就能够将此转化为生产力.正是日本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科学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也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迅速转化,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一条最优结合之路。

创新出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也值得我们吸取,战前财阀康采恩的最高领导人都由财阀家族成员担任,但改革使生产经营权和资本所有权分离,这种为着使企业向大型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改革,是颇具管理现代化意蕴的,它既是一种经营理念的创立,也是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拓展。本质上,战后改革,日本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因企业中一些封建方式的消除,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不是资本家,而是和“工人”一样的专业人员,而且工人有的还握有一点本企业的股份,这就使得劳资双方关系相对协调,并使企业的一切力量都被调动起来,共谋企业发展,这对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运作,尤其是民营企业再次创业应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工人拥有一定的民主权力,其地位的提高,也促使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促使协助企业管理者共同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自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是国家的主人,是领导阶级,在企业管理中应尽可能地积极引导和创造员工参与协助企业管理的氛围,共同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日本的经验大可借鉴。

五、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

战后日本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对经济干的预和调节,适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并相应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确保经济的连续、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扶植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出口产业

首先是政府逐步加大对生活环境设施、产业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改善企业的社会

环境。其次是对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出口产业在税收方面给予各种特殊优惠。例如,对进口急需的先进生产设备免收进口税,对供实验用的机器设备实行三年短期折旧,并减免固定资产税等。再者,通过银行向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出口产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例如,日本开发银行在50年代对电力、海运、钢铁和煤炭这四大基础产业部门的贷款约占其全部贷款的85%左右。同时,国家还出面组织对重大尖端技术进行攻关,并承担研究经费,提供补助金,有效促进了政府、民间企业和学术界的结合【9】。

(二)适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战后,日本政府大约每隔3年-5年制定一个新的计划,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指导。其中,最著名最富有成效的当数六十年代池田内阁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日本国民收入10年内翻了两番。

(三)奉行“出口第一主义”

奉行“出口第一主义”在“贸易立国”的旗帜下,把出口视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为此,日本政府大力扶持出口产业,努力生产拳头产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而日本领导人也高度重视产品出口贸易工作。如池田首相在执政期间频频出访欧亚诸国,展开“经济外交”,被法国总统戴高乐戏称为“半导体推销员”。

(四)国内的高储蓄率

二战后,为了达到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高积累的基础是什么?是雄厚的资金支持。为此,一方面,日本政府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有资料显示,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则号召国民响应政府的政策而存钱,以确保日本工业能有充足的低息资金来源。再加之受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国民比较勤俭,都愿意把钱存起来,家庭储蓄率很高。其家庭储蓄率在发达国家中是相当高的,远远高于美国,英国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日本的高储蓄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有资料显示,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日本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在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大量的资金被国家运用到了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另外,这些资金的政府的统筹运用之下,效益很高,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

经济迅速发展。

六、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相继出现了“四大公害诉讼案件”——四日市公害诉讼、熊本县水病诉讼、富山县神通川沿岸地区“痛痛病”诉讼和新水病诉讼,皆起因于50年代后期的环境污染。从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开始注意到公害的严重性,采取了制定法规、健全监管机构等一系列对策。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尤其是1969年第64次国会,一次通过14项与公害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案,被称作“公害国会”。但在治理环境公害过程中,日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绝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10】。

结语: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时机、政府宏观调控以及科技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注重环境保护。我们也应该看到战后日本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长期以来政府总是将教育列为A级(头等重要之意)社会投资;民间重视教育也蔚然成风,其各类高中的25%、大专院校的78%是民间办的;个人对教育和学历的追求更不待言。如此,为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改善,为日本经济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战后经济崛起做了铺垫。当前我国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提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战略,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各类教育并变“精英教育”为普及型教育,这样必将促进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早日腾飞。

参考书目

[1][日]青木昌彦等.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修订本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日]竹内宏.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3.

[4] [日]井上清著. 战后日本史. 天津出版社, 1972年9月版[M]

[5] [日]有泽广已主编. 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M]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中译本)

[6] [日]小林义雄著. 战后日本经济史. 第五十一节商务印书馆,1985年3月版[M]

[7] 王振锁著. 战后日本五十年代[M] .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8] 刘天纯著. 日本现代化研究[M] . 东方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9] 常波. 日本企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J] . 中国人力开发,2001(8)

[10] 陈玉冬,张红宇. 日本企业主义的主要特征[J] . 经济管理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暂时得到缓和,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稳固统治、恢复经济,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较快,出现一时繁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稍加复习),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先来了解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中英国被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因此,战后西欧各国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 现在,我们都知道西欧各国的经济已是相当发达,那当时,各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一目讲述了60~70 年代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欧盟”的建立以及它们在促进战后西欧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目主要介绍了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状况及原因。,“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当今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学习与探究欧盟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对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充分的现实的借鉴意义。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 4、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6、过程与方法:(1)在讲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 (2)创设一个情景,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 (3)抓住两个主题:本节课的主题――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体现本单元的主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并实现两个主题的和谐统一。 (4)体现一个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5)坚持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教学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

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

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战后,西欧恢复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的形成;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概括能力。 通过西欧、日本经济在此时的高速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二次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重点。 难点: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作用。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战后初期的困难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欧洲地图》,启发学生回忆二次大战中希特勒军队闪击欧洲十四国、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德意战败等内容,教师归纳指出: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2.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欧洲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后的发展状况,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为分析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做铺垫。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 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从国内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壹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但未必均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于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壹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和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和其重视教 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于第壹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论文-日语专业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姓名: 00000 班级、学号:日语0000、000号 系 (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 开题时间: 2009-6-03 完成时间: 2009-11-08 2009年11 月 08 日

目录

课题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0000 摘要:战后日本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高速的进行资本形成,实现了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革新。在国内进行各项改革,全面调整国内形势。实现了经济三个阶段的飞速发展,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来论述。 关键字:日本经济复苏发展 1.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战后恢复发展仅用也10年就已经达到战前水平甚至超越战前。之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受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1973年至今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1.1从混乱中恢复

战后初期,日本国内实行可农地改革、解散财团和劳资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又得益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改变,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实现了政策的进一步改革。美国政策的偏向让日本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特需订货,战后相对比较安定的国际形势等等因素。日本经济也从1947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194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5%,创下历史的最高记录。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从汽车产业来看,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造车,汽车工业刚开始萌芽,二战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汽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之前,日本汽车产业非常弱小,以生产为主,轿车曙光初现。国内汽车产量不到30万辆,而且大部分是卡车。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连续几年增长率超过60%。对于日本国民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说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复苏发展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从国民生活水平上看,实际工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加,这就有可能使大部分家庭的购买力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部分国民在物质享受、文化娱乐、居住条件等方面,程度不等地得到改善。人均消费水平超越战前水平。 1956年发行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案_23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把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读图学史、自学和分组讨论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又一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欧洲和日本二战后的残破景象和现在欧洲日本繁荣的景象,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欧洲和日本从废墟走向繁荣,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了解这些问题。 2、整体感知;本节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废墟走向繁荣的欧洲;二是快速崛起的日本。主要掌握二战后欧洲和日本的发展情况及其原因。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作用 3、方法指导: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4、自学指导(结合以下问题,阅读教材,把握住主要问题) (1)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2)简述欧共体与欧盟成立时间、成员国及作用。 (3)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分别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

自1968年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连续几十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这一现象由一个协议而彻底中止,80年代的“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另一方面,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表面美丽”现象。而此时,日本的物价水平(CPI)则始终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中央银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机发生的数年之后,日本前中央银行行长应中国金融学会邀请来华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而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日本强

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 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战后的日本,40%的城市建筑被摧毁,近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了45%的国民对富,2200万人失去了家园。停战后不久的那几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约为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医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显得毫无作为。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占领政策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占领动机,是变革日本旧的孕育军国主义的社会结构,除掉日本垄断资本这个对手,同时把日本改造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是在占领初朝,作为“盟国”成员之一的美国,也不能一开始就立即拒绝“盟国”对日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着后来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等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及规律,经过上一学期《世界历史》的学习对资本主义性质经济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而且本节课的内容理解性记忆效率会更高一些,同时与时政结合也比较紧密,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方式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 四、重难点突破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五、教法设计 自主活动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及时巩固法材料解析法拓展提升法 六、教学材料准备 二战后德日情景欧盟欧元等相关影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尤其是西欧各国和各个战败国,在战火的洗礼下,到处都是残砖断瓦,人民流离失所。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欧洲,你认为首要任务是什么?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

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 ——419财管二班丁若兰日本的传统社会体系在某些方面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看,仍是在滞后阶段。这使得传统模式彻底崩溃,而也直接导致明治维新的发生。虽然明治政府撤除了幕府时代的一些阻碍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对外债务的而不断加剧也致使明治维新走向灭亡。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步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从最基本的纺织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工商业到重工业,但日本经济还没有的本质发展。因为日本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对外经济输出,所以,日本便野心膨胀,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例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令日本在中国的重庆、杭州、沙市 等地开辟了通商口岸,在中国大肆敛财。不久,日俄战争又爆发,夺去了俄国在中国东北三省的利益。可以看出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问题,日本不惜以侵略他国为目标;这也从根本上揭露了其以邻为壑,对外转嫁危机的真面目。 对现代日本经济发展而言,两次世界大战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置身事外,从中牟取了巨大利益;日本同样因军需装备剧增而促使重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美国同为债权国。但一战结束后,战时工业受到了冷落,日本经济又再次陷落。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落败使其工业发展遭到了重创。但战后的经济的恢复让日本抓住了机会,迅速跃居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场空前的挫败能迅速恢复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美国的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的“马歇尔计划”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二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大战争中,日本为美国提供大量的军需物资,每年收益都达几十亿美元,这为日本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因为全球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的主要发展因素,因而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从其产业分布来解读,第三产业占绝大多数,第一、二产业较少;因此,日本现今的主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以服务业、动漫产业、制造业、工业等为首。自1900-1903年日本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三次石油危机都使日本经济几乎崩溃,而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至今为止也以令日本得到真正的缓解。根据日本经济学家所言,日本现在还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要想达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题目: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是,到1955年,这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促成的。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条件来看,第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基础。杨剑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一文里认为,战后日本经济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并没有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从国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笔财富除用于进一步扩充军备外,还被用来兴办教育、扶植生产,从而在财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虽然经受过广岛、长崎和名古屋那样惨烈的轰炸,但由于日本没有采取“本土作战”的方式,而是接受了无条件投降,这就使日本长期积累的骨干产业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上日本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在战争中伤亡较少,为日本的经济迅速运转和恢复提供了人才基础;此外,日本作为战败国,负有向各被侵略国赔偿的义务,但由于许多国家对索赔权的放弃和索赔实际费用的削减及延缓,为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战后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的因素,为经济的腾飞扫清了障碍。由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里提及,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督促下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一是非军事化改革,要求日本“必须解除武装,并实行非军事化”,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二是“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的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和促进经济民主化;三是制定新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天皇对日本社会的实际事务的影响完全被废除。在经济方面,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案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案 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一目讲述了60~70年代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欧盟”的建立以及它们在促进战后西欧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目主要介绍了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状况及原因。,“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当今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学习与探究欧盟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对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充分的现实的借鉴意义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了以下的内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案一 习目标: 1、了解“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及意义,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过战后西欧、日本、中国经济腾飞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行为,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检测(1、选择题、 2、填空题),希望学生能完成识记层面的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材料解析,希望学生完成理解和运用层面的知识,实施鼓励性评价。 3、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回答,合作探究,达到过程性评价“良”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对比导入。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和日本有何影响?请看图片。一段是苏军攻克柏林,柏林到处是残砖断瓦;一段是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的轰炸,地面上所有生灵涂炭,地面上所有建筑物毁于一旦。(满目苍凉、一片废墟、百废待兴。)有人站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疮痍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20年的时间,要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我国经济经过长时期高 增长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阶段。经济大背景的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看似异常的现象出现,如物价长期低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其实,这种变化是经济内在矛盾变化的结果。本文借阐述日本经济阶段性发展以期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起飞开始至今,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认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日本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前为高增长阶段,1974年至1990年为较高增长阶段,其后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阶段。这三个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 结合上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观点。 投资的阶段性变化带动经济阶段性变化 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形成投资带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在90年代之前,应当说日本经济都是在高速增长,而企业投资增速又明显比经济增长速度高。1973年之前的发展阶

段,企业投资高于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其后一个阶段企业投资高两个百分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它采用世界上成熟的先进技术,直接用于大规模生产。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直接采用,在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投资需求,投资迅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其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增加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占领国内外市场,使投资和生产能力增长长期保持旺势。应当说,日本经济是在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对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投资中实现经济高增长的。 90年代之前的这两个增长阶段又有不同。50年代中期开始投资形成的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过十几年发展市场逐渐满足,也就是说当时投资形成的产业群趋于成熟,生产能力的增长受到需求的制约,投资增速减低,使经济增长出现高增长和较高增长两个高增长台阶。 日本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缺陷。他们对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科研投入少,因而缺少技术储备。当其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大时,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态势还能维持。一旦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接近,新的生产技术难于从外获得,“后发优势”就变成了“后发略势”。一般情况下,当一代技术形成的产业群发展成熟后向新一代技术转换中,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形成低的或较低的经济增长时期(阶段)。但是缺少技术储备,转换期拖长,经济就会处于长期萧条状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引言: 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

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大力扶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而作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补给站,日本趁着朝鲜战争大发战争财,国内的经济和工业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冷战时期,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同盟国,为了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发展,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在日本建立的军事基地和各种基础设施也拉动了内需。随后美国又与日本军事设备上的合作,给日本的重工业和机械产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日本的经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景象。 2.稳定的周边环境

日本简介与其经济发展

日本简介与其经济发展 日本简介:日本属于东南亚岛国,与我国近邻,有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日本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其中,本州岛人口最多。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是日本著名的港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日本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主要是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温泉以及地震。富士山为最高峰,是一座活火山。季风显著,海洋性强。四周是海,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降水丰沛。太平洋沿岸多台风。日本矿产资源贫乏,林木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山涧河流短促(地形狭隘。丘陵多所致),水力资源丰富。日本既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京都是日本古都和著名文化中心。 经济发展: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

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国和中国;[第四名: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纯资产达1.8万亿美元。 日本原料基本靠进口,出口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钢铁、汽车、电子、造船、化学、纺织是主要部门。产品质量好,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大的贸易国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部分国家。首都东京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日本渔业发达,捕鱼量长居世界第一位。北海道附近,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浮游生物丰富,故鱼群密集,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横滨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和海港。 日本农业单长高,多用小型机械。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稻米自给,其他农产品需大量进口。农业在日本是高补助与保护产业,鼓励小规模耕作,而不是美国的大规模耕作。日本也是欧盟最大的粮食出口对象。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带,东京、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是主要工业区。许多产业在日本是高度发展,包含消费性电子、汽车、半导体、光纤、光电、多媒体、影印机、高级食品。“日本制造”的高品质深植人心,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论文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文章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做了探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 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道奇整顿”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 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发展。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又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1964年。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其主要特点是:设备投资大量增长;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64年日本加入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从而标志着日本正式成为先进工业国家的一员。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是1965~1973年。正是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其特点是: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