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若嘉

刘若嘉

刘若嘉
刘若嘉

刘若嘉

刘若嘉,男,中共党员, 1965年6月出生,1985年毕

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

原三明一中校长,现为三明二中校长,教育硕士,特级

教师。三明市拔尖人才,市优秀人才,省物理教学研究会、

省教育研究会理事。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

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从教18年,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和管理能力。三明一中物理奥赛主要辅导教师之一,长期辅导高中物理奥赛,成绩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为三明一中十几年的物理奥赛长盛不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组织学校的四项教改课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已出版课题论文集三本,课题报告多次省市、国家的奖。管理教学工作三年,狠抓教学效益,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创学校历史新高。教学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48篇,获市以上奖8篇。

教学有独到风格,所教班级5次高考物理平均分均列省、市重点中学和年段前茅。辅导高中物理奥赛成绩突出,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所辅导学生有1人获国际金牌;3人进入国家集训队,16人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7人获省冠军,89人次获省一、二、三等奖,学校6次获省团体冠军,173人次获市一、二、三等奖。治班有方,所带班级被省教委评为“先进集体”,学生有7人被评为省市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生,班级高考上线人数3

次居年段前两名。重视教学研究,在全国级CN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主要有《“发现法”和“接受法”及物理教学改革》、《应用同化模式,促进知识生长》等,合著和独著共五本,主要有《青少年学习丛书---物理》等。是省级教改课题“滚动制分层教学改革”、“导近期探索式教学法”的主体参与者,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是福建省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会理事,三明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三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事业、责任:人生的支点

一记三明一中校长、特级教师刘若嘉

2001年11月28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天,刚进入36岁生命年轮的刘若嘉老师接过了三明一中校长的这根接力棒,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跨越。

这是一所位于这座年轻城市却有着58年办学历

史的学校。这里是问鼎"歌德巴赫猜想"皇冠明珠的世

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母校,这里是国际中学生奥林

匹克学科竞赛金牌得主的较场,这里是产生各级专家、

学者的摇篮;从这里输送给各类高校的优秀学生达4

千多人,从这里走上社会的合格建设人才已有2万多

名,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众多名师、名校长让人们打心眼里推崇、敬佩、感念……

三明一中的辉煌校史,曾使当年的小刘老师感到能成为该校的一员而自豪,而今天,作为校长,他想得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

三明一中会议室里,全体教职员工全神贯注地谛听新校长的"就职演说"。

“……所谓继承,是因为学校已经有了好的规章制度可供我们‘萧规曹随’;说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对症下药!"刘校长的话音由沉稳转向高昂:"新官上任,如果要‘烧火’的话,那不是‘三把火’,而是包括离退休职工在内的200把火。为了三明一中,希望大家都燃烧起来,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让三明一中有更好的明天。

3分钟即兴发言,有表态,有承诺,有鼓动:谦恭、自信、坦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教室里的"磁场效应"

校长本色是教师一一刘若嘉校长首先是一位优秀的物理教师。

他,26岁被省教委评上"省优秀青年教师",28岁被国家教委评上"全国优秀教师",33岁被省教委评为"省学科带头人"并获省"五一劳动奖章",35岁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级教师。难怪有人说,刘校长是位"年轻的老教师"。"老"者,老练、老手、老到之谓也。

当然,从"嫩"到"老",他曾经历过一番执著的自我磨练。

1985年8月,一位年仅20岁的小伙子,带着简单的行囊和绚烂的憧憬,迈进了三明一中校园。结实的身板,朴素的衣着,鼻梁上一副镶边眼镜衬托出一张英俊的脸庞一一他,就是新分配来的福建师大物理系应届毕业生刘若嘉。

崭新的一天开始了,他被安排到高一任课,登上了神圣的尺讲台。20岁的刘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的年龄大接近了,望着讲台下那些好奇、探询的50多双眼睛,他心里还有点发怵。但是,他是自信的,因为他早就暗自下了"要当个名师"的决心。

下这样的决心,他是有所倚仗的。他在大学里是名高才生: 在物理系当年的毕业生中,

他的专业成绩排名第六。他又是认真的:想做的,就要去努力,去奋斗!

现今三明一中科技楼的原址曾有一间小屋,是当年的小刘老师的宿舍,他就在那儿"十年磨一剑"一一住了整整十年。那是一间用旧教室隔成的小屋,斑驳的粉墙上还嵌着一块旧黑板,当时,他和他的年轻同道们就在那上面操练板书,"激扬文字'。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要当个名师"的豪情鼓舞着他,他并不觉得生活的清苦,而是青灯黄卷,坐拥书城,孜孜以求。

"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几年里,他自费订了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中学物理教学期刊。他广泛地阅读着,专心地汲取着,深入地思考着……

呵,物理学:那微妙的力,那烛幽的光,那诡谲的流,大自然多少奇怪现象都可在物理学中找到了释疑的钥匙。他一定要把钥匙交给学生。

他十分注意精选习题。要精选,就得自己先下水:

宁肯自己游题海,不让学生白费工。他希望经过精选的

题目,都能唤起一次次探究的兴趣,都会碰醒一个个沉

睡的思维。

他有一肚子的物理题,什么哈雷彗星为何60年出

现一次啦,什么比萨斜塔还能斜多久啦,什么三明公交

车的票价是按路程(标量)还是按位移(矢量)计算啦,都很吊人胃口。

当时的教坛流行着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为了贮满这"一桶水",他积极参与物理教育科学研究,追踪物理学的现代前沿领域,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他认为,对现代物理学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才越有可能深入浅出、简明生动地向学生阐述深奥的物理学理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

为了贮满这"一桶水",他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他自购了不少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类书籍,一套〈走向未来丛书〉也是他经常翻查的读物。他认为世上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只要对教学有益,就应去接触它,熟悉它,把它运用到课堂上去。

为了贮满这"一桶水",他虚心向中老年教师求教,不断反思和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并认真撰写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论文。他的〈元认知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一文,就是他对高中物理教学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他长期坚持实践的基本教学理论体系之一。

他要在教室里制造一个"强磁场",把他的学生牢牢吸引过来。

他的目的达到了!

他的课,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他的课,居高临下,意韵无穷;他的课,妙趣横生,气氛轻松。听他的课,如入胜景,如饮佳酿,如沐春风,既是精到的思维启迪,又是愉快的艺术享受。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他尤其擅长打比方。比如,讲"振动和波"里的"相位",为说明"同相"和"反相"的美,就以走步打比方:队伍出发,步调一致是"同相"美;而对每个

个体来说,手脚交替伸出就是"反相"美。又如,讲人造地球卫星以"第一宇宙速"(7.94km/s)"贴"着地球飞行,就用汽车快速过拱桥比喻:如果车速足够快,那么,拱桥承受的压力就为零,如果将拱桥和汽车都放大,就类似卫星的"飞行"了;又以柯受良飞车过黄河作比,让学生联想,加深对卫星飞行状况的理解。

一位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名叫周元的学生,曾

这样赞美他的刘老师的教学一一作为一名物理

老师,刘若嘉无疑是极其优秀的。他对物理原理得

心应手的驾驭能力,使他能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

带领我们俯瞰物理世界的万般景致。也许,正是这

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我们能轻松自如地面

对物理,也使他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物理尖子和

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我们最爱听的是刘老师手中的粉笔和黑板的摩擦声,它是那样动听,像蚕在吐丝,像小溪在流动,如诗之低咏,如夜之絮语。

刘若嘉第一次带的1988届高中毕业班,就出了个高考物理97分、荣获省单科状元的学生;1991届又出了个全省物理科状元;1996届,出了个市物理单科状元。最重要的是,他所带的班级届届成绩突出,人人喜欢物理。

可见,刘若嘉老师的课堂"磁场效应"是强大的。

人生长途,成功的一半在起点

三明一中从1985年起陆续开设奥赛(全称是"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四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辅导课,刘若嘉正是这一年来到三明一中。校领导很快就看中了他这棵好苗子,派他参与奥赛辅导教学。

才能是从工作的热情中成长起来的

不久,他就担任了物理辅导组的总负责人、主要辅导人,为三明一中十几年的物理奥赛成绩长盛不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突出的辅导成绩,他先后8次受到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会、省教委、省物理学会的表彰。

刘若嘉校长说,三明一中搞奥赛辅导,得到的是良好的"联动效应"。

三明一中建立了普及与提高、面向全体与拔尖辅优相结合的奥赛常务管理机构,各年段均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和负责人,各年段必须做好衔接,到了综合训练阶段,则集中各学科力量,分段辅导,统一管理。这种分工合作的教学,不仅广泛调动了学科老师的积极性,也激发了教师们的群体合作精神和教学的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那么,搞奥赛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吗?

刘校长说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爱因斯坦:"请问何谓相对,可否赐教?"他回答

道:"如果你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在一起坐了一个小时,感觉上似乎只过了一分钟;而如果在一个过分热的炉子旁边,你坐上一分钟,就好象过了一个多小时,这就是相对。"

撇开这个故事的本意,我们对它还可另有一解: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成为负担。那种对教材教参翻来覆去的重复解说,使原本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也不能不成为被"填"的"鸭子"而用训练狗熊钻火圈的办法去搞题海,简直就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因此,从心理上给学生减负才是最重要的。

奥赛辅导引进了崭新的教学机制:教师们给学生介绍和订购相关的书籍资料,指导自学;组织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启发,设疑答疑,进行知识的网络构建与概括深化;学生进行章节小结,内化知识。这种教学,让学生开阔了知识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优化了思维品格,锤炼了思想方法。

多年来,三明一中的物理、化学科的获奖人数和级别始终保持省先进行列:林诚、连乔同学分获国际化学、物理奥赛金牌,有7人先后进入国家集训队,13人获全国一等奖,21人获全国二等奖,67人获省一等奖;总计四科有近100名学生获全国奖,300多名获省级奖。而从普及到提高的过程中,调动的学生面更广,可见,其受益面绝不仅仅是那些获奖者。

此外,奥赛效应还能泛化到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这就是奥赛单科优秀者往往成为各名牌大学"猎头"

的猎取对象的原因,也是三明一中几年来高考成绩

连年攀升的原因。

在三明一中,考试成绩只是学生素质评价指标

中的一项。学校提出了"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康,会创造,合格+特长和优秀+特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的表现和发展,需要一个适宜其生长的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许乃至鼓励与众不同的多样性、标新立异的独特性。

为创造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小气候,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才,学校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不搞校内分快慢班、分组制度,而是将学生用微机排队,平行分班,教师力量平衡搭配,弱化筛选职能,不允许留级和复读,不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辍学;各科教师从一年级开始了解、研究学生,关心和帮助理解能力稍慢的学生,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任意增减教学内容,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开设活动课。因此,长期以来,三明一中高中一、二年级每周都有半天活动课时间,学生可自行选择音乐、美术、科技等10个类别的兴趣小组参加活动……

三明一中的研究性学习搞得风风火火。谈到研究性学习,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没想到我们的学生有如此大的潜力,他们善于观察,思维敏捷,他们搜集材料,组织调查活动,运用材料研究、分析、撰写论文,并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献计献策,即丰富了学习生活,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不是又符合"相对论"的道理吗?刘校长说,学生的成长和未来高于一切。实施素质教

育,就是要尽量让所有学生在兴致盎然中主动地去学习。

三明一中科技楼前矮墙上有一幅标语:"让每位学生都受到最合适的教育!"也许,这就是刘校长所追求的办学理念的通俗表达吧。

“万有引力"定律的特例

读过高中的人都能看懂这个公式: 221r

m m G F (m 1、、m 2为质量,r 为距离) 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质的质点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显然,这里两质点的质量越大、其间距离越近,其引力就越大。可是,在刘若嘉的生活中,这个定律却屡见例外。

例1: 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妻子姓魏,是数学教师,也在一中任教。两夫妻工作都忙,在家务事上,尽管刘若嘉自告奋勇领去了家务"三件大事"一一买米、买煤(后来是换液化气)、洗碗的任务,但由于他的公务太多了,家务就往往打折扣。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吃饭时想到一篇论文的构思或论证,一撂下饭碗就急奔办公室一一忘了洗碗;外出学习、开会、调研,一去三五天,甚至更久,家里也就依靠不了他买米、换液化气了。 这里,距离r 似乎不起作用。

例2: 刘若嘉作为省物理教学研究会、省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力学会会员、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经常有会议有活动要参加,经常有课题有调研要完成。他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主持着多项科研课题,比如,教育部、教育厅课题〈滚动制分层次教学改革〉,教育部课题〈创新精神与拔尖学生关系研究〉,省物理教学研究会课题〈物理五年跟踪教改实验〉(已坚持15年,获国家教委奖励),学校课题〈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研究〉(进行15年,收集了数千个数据,实践运用,初见成效)、〈高考与会考相关性研究〉、〈教师工作考评方案〉等。他积极撰写论文,有关教育教学、课题研

究的论文和总结报告,在省级以上CN 刊

物发表了48篇,获市级以上奖励8篇,

并与人合著教学参考书多部。十几年来,

他笔耕不辍,超负荷、快节奏、高效率地

工作着,连让人羡慕的寒暑假时间,他也

充分利用来"做学问"。他老家就在本市

的清流县,也难得常回家看看。他说,还

好父母身体康健,几个哥哥、姐姐都在老

家工作,能帮他尽尽孝道,自己则只能常常打打电话问候问候。 这里,父母、亲人这样的"质点"在刘若嘉的心中并非质量不大,难道该怀疑"万有引力"定律吗?

例3: 刘若嘉校长的儿子6岁开始上小学,实验小学离一中两站,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接

送孩子就成了一件事儿。儿子放学了,夫妻俩有时因事务繁忙忘了去接。放学后儿子竟自己走回来了。在接送了2个月后,夫妻俩决定,为了安全,让儿子自己搭公共汽车上学。于是,那趟公车上天天都会出现一名最小的单身乘客,不久,司机们跟他们的儿子也非常熟悉了。刘若嘉有意识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平时起床、血洗、吃饭、写作业等等,都要求儿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晚上才有与儿子沟通、交流的时间。然而,晚上他不是去备课、搞科研,就是辅导学生等等。于是,他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周腾出一个晚上与儿子做较长的思想交流。可是,有时碰上出差,这规矩也往往被打破。而与以上情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班主任的刘老师对他的学生却是十分细心:他曾在校运会上给学生分汽水、点心,他曾在炎夏的课堂上让学生咀嚼雪糕、冰淇淋,他曾在高考考点门口关心考生的临考情绪,他曾在校园的花前小径与学生交流谈心…… 这里,儿子这个一般人觉得质量挺大的"质点"没成为引

力增大的条件,距离r也似乎不起作用。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

在实验室里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天平的刘若嘉,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面前,如此摆放砝码,我们只好用两个字来形容他——不俗。

正是凭着这"不俗",他一边勤奋地工作,一边攻读下了"教育硕士"学位;

也正是凭着这"不俗",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然而,万有引力定律毕竟反映了低速宏观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当初刘、魏两位老师由于两"质点"距离近而恋爱、结合,并靠内在的力量牢牢地互相吸引着;他们的儿子在温馨中接受"独立自主"锻炼,迅速提高了自理、自控、自治的能力,在校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他的父母哥姐也对他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报以理解和赞许,老家的乡亲更是为他的"出息"而感到自豪。

校园建设的"恒定电流" 管理就是服务,当政就是做人。

刘校长坚持自己的为人准则:言必行,信必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对教师们在教学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尽力关心。教师中有人遇到一些困难,诸如小孩入托入学、家属工作调动、本人或家人遭遇病痛等,他都热心予以帮助、关照:人本化的管理营造了学校的宽松和谐氛围。

教师的水平往往决定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刘校长说:还是那句老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然而,当今学生这个"杯子"越来越大了,如果教师还靠自己桶里原来那么点水,怎么能够学生舀的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有一桶流动的水,常言说,流水不腐,即我们的知识应该吐故纳新,使我们具有一桶永远是新鲜、富有营养、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水。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创新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作为创新教育主体的教师,对学习者有着表率作用,对学习者创造性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说

明了教师创造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才可能发现、鼓励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者,才有可能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潜能。因此,时代更呼唤创造型教师。

刘校长十分重视教师在政治、业务上的成长。

学校长期坚持教师培训"三全"(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全方位推进)原则,开展"3、6、9(三年必合格、六年成骨干、九年有特色)工程",建立

完善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提高教师素质;以"任职学

校自主培训"方式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使教师们

在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均能按时完成国家规

定的各职称级别的继续教育脱产学习的课时数。学校

还不断选送中青年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市级骨干

教师培训,鼓励和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考试,让教师们在各个方面有所建树并脱颖而出。因此,三明一中的教师队伍稳定且充满活力。

"萧规曹随",刘校长经常爱用这个词。"萧规曹随",既体现了他的谦和性格,也体现了他的管理智慧。比如,搞奥赛辅导、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分层次学习和学分制改革实验等等,本来就是已形成传统特色的成功举措,且是他本人负责具体实施的课题项目,又何必另起炉灶、改弦更张呢?

刘若嘉校长抓学校管理,继承中求发展,平稳中见新意。

上任三年,他千方百计抓教学效益,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创学校历史新高;他接过提升办学层次的接力棒,带领全校师生奋力拼搏,于2003年10月顺利通过了福建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验收。

他要为校园提供"恒定电流",让所有线路都持久发光放热。

他将继续实践"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技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实行"立足合格、主动发展、优化管理、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强化"提高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推进建设"一流的校本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的强校措施,把三明一中办成"优秀学生、名牌教师、先进经验"的有示范作用、省内有较高声誉、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与国际同类学校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高级中学。

一条大道在眼前。我们这位年轻的校长正意气风发奋然前行。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们相信,刘若嘉校长以事业和责任为支点,定能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不断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创造出更加壮美的人生

刘若嘉与三明一中

目前,三明一中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不断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创建示范性高级中学为阶段性目标,实践“以德

立校,依法治校,科技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

理念,实行“立足合格、主动发展、优化管理、

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强化“提高整体素质、

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推进建设“一流的

校本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

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的强校措施。把三明一中办成为出“优秀学生、名牌教师、先进经验”的市内有示范作用、省内有较高声誉、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与国际同类学校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高级中学。三明第一中学:这是一所现代花园式学校。她坐落在蕴含日月星的三明市区南部,背倚松涛阵阵、郁郁葱葱的文笔山森林公园,面临波光粼粼、柳絮飘飘的沙溪河畔,是一处莘莘学子的读书圣地。

这是一座培育人才的摇篮。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牌,在这里诞生;一位位誉满八闽的英杰,从这里起步。

这就是被誉为“首创文明校,八闽一枝花”的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一中校友,中科院著名核物理学家王乃彦院士为名誉校长。学校先后荣获“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诗教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等20

多项国家级荣誉,“文明学校”“先进党组织”“校园综治先进单位”“优雅校园”等100多项省级荣誉,“德育特色学校”、“教育先进单位”等200多项市级荣誉。

一路传奇,一路行歌。让我们循着三明一中六十载的办学历程,去回望那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去品味那一次次激情的腾飞。

承袭优良传统打造教育品牌“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豆腐,城外听得见。”1945年2月,三明一中就在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成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一代又一代一中师生的前赴后继、辛勤耕耘下,三明一中由原先的一所山区普通初中,发展成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省一级达标学校,直至今天的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由建校之初5位老师、24位学生的小队伍,壮大成为今日172位教职工、2386位学生的大家庭;由开始的租用校舍演变成现在的百亩校园。学校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传承历史的奋斗之路,。一张张奖状,一面面奖牌,凝结着一中人求实奋进、开拓创新

的坚强足音。

六十载耕耘不缀,六十年薪火相传。“求真”这句被一中人奉为至理名言的校训,激励着辛勤园丁们为之呕心沥血,鞭策着勤奋学子们为之奋发图强。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学校牢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办学宗旨,确立“把三明一中办成出‘优秀学生、名牌教师、先进经验’的市内有示范作用、省内有较高声誉、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与国际同类学校有文化交流的名牌高级中学”的办学目标,树立“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技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沿着“立足合格、主动发展、优化管理、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悉心打造一个具有“一流的校本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的一中教育品牌。

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昨日,灰瓦黄土,小树青青;今天,石砖绿地,大树苍苍。

苍翠掩映,繁花似锦,绿树婆娑,鸟语花香;百花争艳,四季常青,欢声笑语,诗书朗朗,这里无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假山奇石,

花草树木,凉亭石凳,雕塑长廊……这里无不展示人

文特色的教育理念,这就是三明一中的校园。漫步通

幽小径,逗留玉兰树下,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三明一中校园环境“步步高,层层绿,阵阵

香”,具有“绿化、美化、香化、诗化”的园林特色。

一排排设计精美的宣传橱窗,一幅幅悬挂整齐的警句

名像,一场场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一项项学生自发的读书活动,一尊尊内涵深刻的校园雕塑,一条条催人奋进的对联标语,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和一片片怡人的绿地,一个个寓教育、审美为一体的人文景点,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扮靓优雅校园,构成了三明一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全方位优化校园环境,从学习空间到生活场所,都成为育人的载体,使每一棵树都能微笑,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场景都能育人,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断突出环境的育人功能。徜徉在清幽的校园环境里,学生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劳动的美和精神的美;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时刻感受蓬勃向上、高雅别致的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产生动力,净化心灵。

如果说软件建设是学生砥情砺志、陶冶情操的基石,那么硬件建设就是学校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一方面真情实感营造软环境,一方面真抓实干构建硬设施。

近年来,三明一中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三明市设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一所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奥林匹克大楼、科技楼、图书楼、教学楼、办公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实验室、语音室、音像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多功能体育

馆、游泳池、塑胶操场、塑胶篮球场,先进的多媒体交互式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和广播网等。图书馆藏书110053册。另外,新的学生公寓即将破土动工。

学校在关键时候抓住了发展机遇,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深化体制改革凸显办学特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教学生命永葆青春的源泉。三明一中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学校领导是改革的先行者,全体教师是改革的实践者,广大学生是改革的受益人。

强化内部管理。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弘扬“爱

校、敬业、创新”精神,出台了《三明一中管理手册》,

岗位职责明确,制度完善。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聘

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惩制。实行校务公开,实

现民主管理。优化管理环境,增强教师的凝聚力,营

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推进教学科研改革。学校率先在三明市推出以主体性教育为核心,以课堂教改为主线,以分层次教学为突破口,逐步实行学分制的改革实验。这一改革更新了育人模式,完善了课程体系,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坚持向教研教改要质量,树立兴校必靠科研、科研才能兴校、科研必能兴校的教改理念,让科研成为三明一中全体教师的直接生命需要和行动渴望。全体教师以开展“有效教学年”活动为契机,以开展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提高课堂实效为目标,积极投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和学习观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短短几年,学校教研蔚然成风,教研之树硕果累累。学校拥有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16个。教师在省级以上CN刊物发表的文章有300多篇,在市级以上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的文章有500多篇,校刊《探索》汇编29辑,收集教师论文近1000篇,教师公开发表、获奖的论文集《文笔新泉》出版5集。另外,《“滚动制”分层次教学与学年学分制》课题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计划”专列课题,通过教育部的验收并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二等奖。

深入持久的改革,科学有效的管理,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高效的德育工作。学校树立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的“三全”德育观,贯彻“严”、“活”、“批”、“实”四字方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了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点的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百师访千家”“特殊生教育”“文明班级评比”“诚信教育”“生存实践”等活动构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平台。2002年

12月,《三明日报》、《福州晚报》相继详细报道了学校开展的“求职应聘,挑战生存”团日活动;2005年9月,《三明电视台》报道了学校举行的三明市诚信宣誓仪式。这一系列活动大大拓宽了德育工作渠道,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德育之花开遍校园,德育之果结满枝头。学校获全国“双有”主题教育先进集体、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德育工作特色学校等30多项荣誉称号。有2位学生分别当选共青团十四、十五大代表,她们光荣赴京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成功的英才教育。学校坚持面向全体与辅优拔尖两手抓的教育策略,尽最大可能去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可能保持学生发展的热情,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在发展极限中达到卓越,培养了一批特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英才。在高中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林诚同学荣获第23届国际化学奥赛金牌,连乔同学荣获第28届国际物理奥赛金牌。7人进国家集训队,13人获全国一等奖,25人获全国二等奖,105人获省一等奖,100多人获国家级奖,400多人获省级以上奖励。物理、化学获奖人数与级别始终保持全省先进行列。1999

年9月27日《福建日报》高度肯定学校的奥赛成绩,赞扬三明一中是奥赛冠军的摇篮。

闻名的诗词教学。三明一中从1997年开始构建校本课程,至今,已开设200多门选修课,《诗词创作》成为闻名全国的选修品牌课。2000年9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学校第一批诗教先进单位称号(全国四所学校获此殊荣),高度赞扬学校“使诗教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取得明显效果,成绩显著”。福建省教育厅发文要求省级达标各中学“参照三明一中的做法,开设一些类似的选修课,以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爱好,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迄今为止,学生的诗词作品共有509首诗和13篇文章,在全国12个省、市、区的22种刊物上发表。

荟萃辈辈名师培育代代英才

六十春秋著华章,桃李芬芳遍神州。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学兴学,惟乃人才。学校始终以品德正人,以事业引人,以情感育人,以待遇留人,注重教师内在品质的提升,

努力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一个辉煌的舞台,让所有的教

师度过灿烂多彩的教学生涯。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

提高,坚持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学历水平、业务能力

的提高与科研意识的增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采取“导师制”,让名师“传、帮、带、导”,以

“一帮一”、“一带一”、“一导一”的形式,从精心备教案到潜心课堂教学,从务实求真的教学管理到热心耐心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从端正师德师风到为人师表等各个方面,全面提

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推行“师带徒”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实施培养青年教师三年成合格、六年成骨干、九年有特色的“369”工程,开展“创优、评优”活动,构建起中青年优秀教师梯队。

学校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全面、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敢于争先、能创一流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共有全国模范教师3位,省部级劳模8位,特级教师4位,市优秀人才2位,市拔尖人才4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37位,省市学科带头人16位,省市优秀青年教师29位。在职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13名,高级教师52名。现今,新的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专家、特级教师正不断涌现,学校成为名师辈出的基地。

三明一中教学有序,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如果说学校是一首和谐的交响曲,那么学校领导就是指挥家、教师就是演奏家、学生就是那飞扬的旋律。全体教师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最合适的教育,努力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为将来的卓越发展铺设成长之路。在全体教师的精心培育下,高考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近七年高考应届生上重点962人,本科2337人,录取清华14人,录取北大11人,还有5人被新加坡大学录取。学校为高校输送了5千多名优秀学生,为国家培育了2万多名合格的毕业生,他们都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在三明一中风雨兼程的创业历程中,一辈又一辈呕心沥血的长者扎根一中,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立志校园,正所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甘愿化为春泥,化为潜雨,化为红烛,化为明月,默默地耕耘和无私地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一中这块教育乐土,奉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用自己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满腔热情和无限爱心、学识能力和优秀人格,照亮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心灵。

迎接时代挑战勇立发展潮头

栉风沐雨六十载,辉煌再铸沙溪畔。

几经风雨,几度辉煌。三明一中走过了一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之路。这条路上,渗透着全体师生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广大家长的信任和理解,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走向更宽、更远。

巍巍文笔,苍松呈瑞,浩浩沙溪,碧浪叠春。

往昔岁月如歌,未来风景如画。回首过去,辛勤耕耘,

果实满园;展望未来,锐意进取,再创辉煌。大浪淘沙,

淘尽千古风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站在新的起点,

面对新的挑战,三明一中将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继往开来发扬文明学校的优良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发奋图强,把三明一中办成立足三明、放眼世界的中华名校

破茧而出豁然开朗

——读《破茧而出——效应种种话教育》三明一中校长,特级教师刘若嘉先生用了三年的时间编写完成了一本44万字的教育心理学丛书《破茧而出——效应种种话教育》,在前不久召开的三明市特级教师工作会上,他赠给全市的每位特级教师每人一本。我荣幸获赠,如获至宝,便用了大约一周的课余时间读完全书,自己也好像破茧而出,豁然开朗了。

该书从繁芜的心理效应中选择了81个进行整理解读,并分成“决策与管理”、“沟通与激励”、“方法与技巧”、“思维与创新”和“修炼与素质”等五个章节,从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培养、学生的教育等多维视角,来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心理效应及教育启示。每个心理效应都先列举出多个中外典故来介绍和阐述这一心理效应的功效,再从多个层面来剖析给教育带来的启示,用理性的思考严谨地探索寻觅心理效应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契合点。同时以此为桥梁和载体,引发出一连串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书中还大量引用了成功的教育范例来说明教育要得法,让教育的魅力在这些教育事例和教育细节中尽情展现。该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于一炉,生动地展现了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让我尽情享受到了心理教育的无穷魅力。该书从“心理效应”引出教育启示,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很具说服力,所列举的教育方法很有现实意义,很值得借鉴与推广。读后获益匪浅,回味无穷。

读完《破茧而出——效应种种话教育》,我很受启迪,收获了很多,让我学到了不少利用心理效应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其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青蛙效应”,一只被扔进沸腾的热水锅里的青蛙能安全逃生,而一只放在冷水锅里被慢慢煮沸的青蛙却性命难保。青蛙效应在隐喻地提醒我们:急速变化的环境能调动机体的快速反应机制,而缓慢变化的环境才是最危险的,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环境的变化,还在安逸现状。就拿我们教师来说,现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育对象的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如果不加强学习进修,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就有可能被教育淘汰,落得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的结局。因为当今教育者的魅力已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积累与挥洒中,更在于对被教育者的心理体察与洞见。而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是一直左右和伴随着人成长的必然规律。正确认识、了解、掌握和利用心理效应,可以提高我们为人处事的心理智慧,冲破心理的障碍,豁然开朗地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智慧更有成效。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就应遵循教育的规律,根据人的可接受性来实施教育,在塑造灵魂和激发潜质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让课堂成为师生双方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以调节心理机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真实生命的回归。让我们都来读一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吧!让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的老师——润物细无声。

再让我感动的是刘若嘉校长的敬业精神和钻研毅力。作为全省示范性高中的中学校长,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潜心研究教育心理学,在工作之余用心收集、学习和感悟心理效应,力图将心理效应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无缝链接,以发掘、丰富和完善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潜能,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令我钦佩!

《破茧而出——效应种种话教育》不仅用心理效应诠释了教育的规律与真谛,还折射出作者对教育的挚爱与感悟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三明市第一中学刘若嘉【摘要】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的流行定义入手,介绍其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用物理实例阐释学习支架的五种形式。结合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具体案例对支架式教学环节进行探索。让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根据这个建筑隐喻,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经布鲁纳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

目前,“支架式教学”比较流行的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

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找到最适宜的介入点,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

图1

支架式教学提出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

三、学习支架的形式

1.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学习成果。它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学习成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其实质就是提供某种意义的参考和借鉴,让学生受到启发,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摩擦力》的学习,老师复习“重力产生原因与重力的三要素”,提出:“学习一个新的力应该从几方面入手?”学生根据这个思路,可以进行摩擦力和其它力的学习。重力的学习思路就是一个范例支架。

2.问题支架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支架,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地随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就逐渐深入。因此,“支架问题”,具结构性,十分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比如,“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认识、理解、掌握和建构加速度的概念,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做支架。①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②加速度是怎样定义的?③加速度的物理意义?④为什么加速度是矢量?⑤速度很大,加速度可以为零吗?

⑥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吗?⑦存在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的运动吗?⑧速度变化量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定相同吗?显然,这组问题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和建构对加速度的认知。

3.建议支架

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中陷入困境时,教师提供恰当的建议,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当把某些问题支架的设问语句改为陈述语句对,“问题”支架就变成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相比,建议支架的建议可能少了一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但它更直白,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鲁科版”必修模块2“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实验的操作要求,不如从前“人教版”教材那么详细,学生经常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数据误差较大,得不到守恒关系。为此,在学生实验前,可提供这些建议:①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②手提纸带尽量地保持竖直。③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④要选择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毫米,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学生弄清了这些建议的含义,并付诸操作,就能有效地减少误差,提高实验成功率。

4.工具支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概念的内化和建构,让学习过程顺利完成,教师提供的认知、协作、会话、交流、展示、共享的平台等都可以理解为工具支架。比如,计算工具、网络系统、电子白板、工具书籍等,它们可对学生在数据处理、资料查询、讨论交流、表达思想时提供帮助,都算是工具支架。又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结合,可以将物理世界中的微观粒子放大、宏观天体缩小,瞬间碰撞放慢、固体扩散加快。这种支架对于学生认知物理世界,体会物理过程有很好的帮助。

5.图表支架

图表包括各种表格和图式。它可以直观地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之间的联系,系统地把握复杂物理问题的脉络。用这种直观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常用到的有表格、流程图、概念图、维恩图、时间线以及统计学里的比较矩阵等等。比如,图2中的概念关系图,就是“库仑力”学习的良好支架。学生以“力、力的分类、性质力、场力和力的三要素”等概念为支架,库仑力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有了“固着点”。

图2

四、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1.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难题,激发他们自主探究,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展开。比如,“鲁科版”选修模块3—2中,为探索“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一一楞次定律。可从电磁感应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向,发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感应电流方向不同。再提出问题:①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如何?②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③能否设计一个研究该问题的实验?④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⑤需要什么仪器?⑥具体操作步骤如何?学生初次接触这些问题,肯定很有兴趣,同时也感到困难不少,这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楞次定律的学习将十分有益。

2.搭建支架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后,根据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供学习支架。比如上文例子——楞次定律的学习,要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索,马上找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有较大的困难。根据这一分析,学生有了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之后,教师可以先建构概念框架:感应电流方向、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再提出建议支架如下:①转换对象——变探索“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关系”为寻找“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②初步探索——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③深入探讨——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④升华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关系的辩证认识。这种概念框架和建议支架不仅使课堂教学条理更清晰、探索目标更明确,也为物理规律的探索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独立探索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探索,最好是学生选择探究方法,

独立完成探究任务,但要提供适当的支架。探索开始时,

可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相类似的物理过

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示,

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在支架的帮助下逐步攀升。老师还要注意采取淡出策略,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一一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达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攀升。还是以“楞次定律”的学习为例。交给学生建议性支架后,在探索开始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先探索出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引导学生如何改变(增加和减少)磁通量,用图3

装置来实现建议性支架的目标,以完成下面表格。

原磁场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实验记录表

小组协商和讨论的目的是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和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仍以“楞次定律”学习为例。在建议支架的帮助下,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发现:“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要总结出更为简洁的,对两者关系认识更深刻的定律表述,就需要协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通过协商、交流、对话、讨论,才能进一步认识到“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磁场方向的相对关系”,最后就能得到“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的结论。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做到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在楞次定律的学习中。自我评价重点是,是否弄清了探索“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关系”的目的与意义,探索这个问题的方向与途径,自己实验探索的任务是否顺利完成,对自己实验探索过程是否满意,自己对“楞次定律”有何深刻认识。小组评价重点是,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是否高潮,是否提出了“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之间有价值的观点,自己是如何吸收他人有价值的观点的。

“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挖掘知识内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充分利用学

生之间的活动与讨论,合理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帮助,依靠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应该成为物理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协委员刘若嘉:建议尽快制定“教育惩戒法”

古代私塾先生手拿戒尺,学生稍不听话就得挨板子、罚跪。这样的体罚在现在当然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现在提的是赏识教育、激励教育。

不过,在福建省两会上,福建省政协委员、三明二中

校长刘若嘉却提出一个很新鲜的观点,建议尽快制定

“教育惩戒法”。

委员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家长怎么看这一问

题?惩戒教育应该如何把握限度与尺度,使之与体罚、

冷暴力有本质区别?昨日记者针对这一话题进行采

访。

【委员观点】“不敢管”老师难给学生纠偏

一名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玩手机,当场没收了手机。可是,学生却要求老师返还手机,因为手机是他的私人财产,没收手机侵犯了他的财产权。面对这样的局面,老师该怎么办?

刘若嘉委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局面,比如说没收手机、中学生“发禁”、学生上学迟到等现象,老师做出了一些惩罚教育,但遭到学生的抗拒,有的甚至以跳楼、不上学相要挟。几年前在陕西发生一件恶性案件,因儿子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教育”了一番,学生家长便纠集数人将老师殴打致死。

“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再加上老师管教学生出现被殴打致死的恶性案件,导致老师经常陷入不敢管的尴尬局面。”刘若嘉委员认为,从教育术语上来说,有“正强化”教育,也有“负强化”教育,对于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理应通过适当的惩戒教育达到纠偏的功能。他认为,现在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有社会原因,也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扭曲有关联。

为此,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对“教育惩戒权”的建议》。提案中说,应尽快制定“教育惩戒法”,赋予教师惩戒权,让教师管学生有法可依,敢管、管好学生。

【各方声音】老师“惩戒权”如何限制?

“老师难道没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吗?本来就应该有,只是不能体罚学生吧?”昨天,针对委员提出的这一提案,不少家长发表看法,有人认为,老师教育学生本就是天职,为什么还要额外赋予?

刘若嘉委员认为,教师的“惩戒权”应该在基本原则、基本尺度、基本操作规范上规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