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Data_命名理论的辩证观与实践观 不相关

iData_命名理论的辩证观与实践观 不相关

iData_命名理论的辩证观与实践观   不相关
iData_命名理论的辩证观与实践观   不相关

命名理论的辩证观与实践观

梅德明高文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提要:本文首先简述语言哲学中关于命名理论的两大流派: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指称论,然后扼要地探讨两种理论的优缺点。文章重点论述命名理论的辩证性和实践性。作者认为,只有辩证地看待命名的两个环节)))词语产生的初始环节和词语运用的复杂环节,结合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词语意义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命名理论;摹状词;历史因果链;辩证观;语言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7)02-0025-5

The D ialectic and Practical Nature of the Na m i n g Theory

M ei De-m ing G ao W en-cheng

(Shangha i Interna ti ona l S t udies U 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T h i s paper beg i nsw ith a critical survey o f the t w o schoo l s o f na m i ng t heory i n ph il o sophy of l anguage:the D escr i ption Theory represen ted by the F rege-R usse ll-W ittgenste i n schoo l on the one hand,and t he hist o ric cause-e ffect reference theo ry,advoca-ted by K ripke on t he o t her.The strong and w eak po i nts o f each schoo l a re discussed respec ti ve l y.T he aut hors.argu m ents are presented and pe rsona l v ie w s provided.It is cla i m ed tha t,on t he basis of Ch i nese facts,the d i a l ec tic and prac tica l na t 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if the na m i ng theo ry s hould prov e to be an accoun tab l e t heory of m ean i ng.

K ey word s:na m i ng theo ry;descri ption;h isto ric cause-e ffect chain;dia l ectic v i ew;ph il o sophy o f language

名称研究自古有之。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子、公孙龙、荀子等都有诸多关于名称的论述(刘利民2007:11-18,李志强2006:24-25)。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使名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很多成果。关于名称的研究有两大代表性流派,即由弗雷格、罗素提出,后被维特根斯坦、丘奇、塞尔等人加以补充发展的/摹状词理论0(des cription theory)和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主张的/历史因果指称论0。两派观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本文首先扼要叙述和评议两派不同的命名观,然后着重讨论命名理论研究的辩证性和实践性问题。

1摹状词理论流派与历史因果指称论

1.1摹状词理论流派

1892年,弗雷格发表了著名的论文5论涵义与指称6。弗雷格在文中指出,语言表达式有指称对象(Bedeutung)和表达涵义(S i nn)两种功能。关于涵义和指称的关系,弗雷格认为,某个指号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涵义,与特定的涵义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指称,而与一个指称(对象)相对应的指号可能有一个以上。

在专名问题上,弗雷格认为,词、复合指号或表达式只要指称了一个单一的对象,都可以看作一个专名。因此,专名指称的对象很广泛,从单个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物,都可能是专名的指称对象。专名的涵义就是其指称对象被给出的方式。除专名外,弗雷格认为,句子(主要是陈述句)也有涵义和指称,句子的涵义就是其思想(命题),指称是这一命题的真值。

罗素先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意义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于专名和摹状词的指称论。他的专名思想是,/一个名字乃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他名字的意义无关0(罗素1982:163)。罗素在摹状词理论

2007年第2期总第135期

外语学刊

FORE I GN LANGUAGE R ESEARCH

2007,No.2

Seria lNo.135

中进一步阐发了这种指称理论。他认为,许多被当作专名来看的词和词组实际上不是专名,而是摹状词或描述短语。例如,在/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0这句话中,/亚里士多德0是专名,/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0是一个摹状词。专名和摹状词是有区别的:专名具有明确的指称,因而具有完全的意义;摹状词则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0,它本身没有意义,只有放到一个句子中才能有意义。由于摹状词没有独立的指称,所以把它当作专名来使用就可能导致无意义的句子,即无真值的句子。罗素把语言的意义归结为专名的指称,而专名又被归结为/这0或/现在0这两个指示词,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专名的指称乃至命题的真值都需要经验来证实。罗素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始终强调对专名所指对象的/亲知0是理解专名意义的关键。

维特根斯坦在5逻辑哲学论6中提出了一种意义指称论,通常称为/图像意义论0。维特根斯坦认为,组成命题的名词与组成事实的对象是一一对应的;组成语言的命题与组成世界的事实也是一一对应的;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则是命题的总和;语言是世界的图像,命题是事实的图像。维特根斯坦重视的是命题而不是名称,名称是两种图像之间的/接触点0。名称的意义是它的指称对象,命题的意义是其涵义。命题的涵义是规定命题真值条件的方法,而不是其真值,因为任何命题的真值都是一样的,即或真或假,但却不能说任何命题的涵义都是一样的。例如,合取、析取、蕴含、等值、否定等不同的子命题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决定不同复合命题真值的方法。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既强调命题的涵义,又强调名称的指称。但他同时认为,名称只能在命题中才有指称对象,命题是由名称构成的。他虽然重视逻辑形式在命题意义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还突出了命题作为事实的图像,其涵义就在于它是否与事实相符合,这是它的图像意义论;而命题又只能通过其名称和世界相连,只有通过其名称与对象的对应与否,才能知道该命题是否符合事实,这又是它的指称意义论。所以,他的意义理论是一种图像指称论。这种图像指称论与弗雷格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理论流派后来受到了克里普克等人的猛烈抨击。

1.2历史因果指称论

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命名理论常被视为传统摹状词理论。克里普克则坚持/因果指称论0,强调指称对于涵义的独立性,从而更彻底地坚持指称论。/因果指称论0有三大论点:1)指称独立于涵义;2)指称产生于/初始命名0;3)名词的指称通过社会交往历史地传递下来。

指称独立于涵义克里普克在其模态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指称理论。他认为专名和摹状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示词,专名是/严格指示词0(rig i d designator),它在一切可能的世界里都指示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摹状词则是/非严格指示词0(acci dental desi gnator),它只能描述对象的某一个方面、某种特性,这种描述也将随着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的改变而改变。

指称产生于/初始命名0名词与事物之间的指称关系是通过某种/-最初的命名仪式. (initial baptis m)完成的。当这个名称-一环一环地传播开来.时,我认为,听说这个名称的人往往会带着与传说这个名称的人相同的指称来使用这个名称0(K ripke1980:134)。这就是因果指称论的经典表述。克里普克指出,/最初的命名仪式0不仅适用于专名,还适用于诸如种名、自然现象、描述现象等的普通名词。

名词的指称通过社会交往历史地传递下来

指称的社会历史传递观点主要是由普特南在继承了克里普克的/因果关系指称论0之后,对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普特南认为,克里普克理论的重要性不在于专名的使用是因果的,而是集体的。任何一个使用了该指称的人,都是与该名称的承受者有接触的社会成员之一。于是,这种命名关系就会在社会中扩展,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即使后人对此名称没有亲知,通过/历史遗传0也能把名称与对象联系起来,无须借助词的涵义。后来,普特南又进一步运用他的语言的社会分工理论来说明指称的历史的、因果的传递。他认为,正是名称的这种专家的/解释0与普通人的/援引0的分工才使指称关系沿着因果链条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

2两种命名理论简评

2.1摹状词理论的优劣

摹状词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首先,命名的最终目标是识别,即通过建立名称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一个事物从其他事物中区别出来。按照摹状词理论,只有在掌握了被命名对象足够多的属性之后,指称才能成功。这样就从实质上颠倒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其次,摹状词适用的标准含糊不清。任何一个名称都有多种属性,而且属性是变化的,多少属性才能符合标准

呢?塞尔的一组或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都无法消除这一困难,因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属性的穷尽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以摹状词命名无法实现。另外,一个名称可以和多个摹状词相联系,既然无法穷尽,什么是标准呢?有没有可能设立标准?即使有一个这样的标准摹状词存在,也不可能所有的名称使用者都使用同一标准,因为语言的使用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更不用说故意违反常规)))修辞格和言外之意的存在。

2.2历史因果指称论的优劣

历史因果指称论的优点是侧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名称的指称,冲破了弗雷格、罗素建立起来的语义封闭的命名理论;将可能世界概念引入专名、摹状词理论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当然,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克里普克认为名称不具有内涵,它们都是严格指示词,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指称同一对象。这一观点一方面与人们的语言实践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克里普克认为名称是强指示词或固定指号(rig i d desi gnator),这也是难以达到的。一是因为其要求的精确条件无法实现,二是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其次,克里普克强调名称的实指功能,他认为确定指称对象要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不起作用。但如何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克里普克却没有提供一条明确的标准。再次,克里普克的命名链条是单向的,它否认命名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知道,名称的涵义是不断变化的,它可能会扩大、缩小、转移或逐渐失去原意,这可能导致历史因果链条改变、失落、中断或一链多用。最后,克里普克的命名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精致化的实指理论。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他片面地强调词语产生的初始命名环节,忽视词语运用环节的描述功能。

我们认为,无论是基于实指还是基于描述,片面的命名方法都是行不通的。所以,应该重视辩证性和实践性。

3命名理论的辩证观

3.1初始命名和复杂命名两个环节的辩证性

从命名的环节来看,词语的命名应该包括词语产生的初始命名和词语运用的复杂命名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交融、共同产生作用的。唯有这种辩证的命名观才符合我们对语言实践的认识。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抽象的思维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他把认识对象看作孤立、片面、一成不变的,认识所要把握的是某种具有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着的东西。黑格尔还批判了形而上学者的绝对真理观和认识的一次完成论,提出真理是/对立面的统一0。同样,对于命名,绝对真理观和一次完成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坚持命名的初始环节孤立、一成不变,实质上就是形而上学的认识一次完成论。(姜丕之1981)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这是辩证思维方法必然要得出的逻辑结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命名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这个逻辑结论的正确性。

在初始命名环节,词语的意义是由它所命名的对象的意义给出的。初始命名环节不能诉诸纯粹的实指,它还须要归纳逻辑推理和物质的同一性概念,更重要的是社会的约定俗成因素。约定俗成使初始命名活动既带有偶然性,又带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例如,对新生婴儿的命名,不仅与被命名对象的特性有关,而且与命名者的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甚至当时的整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在复杂命名环节中,词语本身具有涵义。人们通过运用、假借该词语而把词语的意义赋予对象或用于说明对象。这是语言的丰富性和社会实践的多样性使然。

3.2汉语名称例证

命名不仅仅诉诸纯粹的实指,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的命名不能和帝王的名字相同,即使读音也不得相近,这种现象称为/避讳0。/避讳0这一不平等的封建命名规定无情地摧毁了部分命名初始环节的实指之梦。在/文化大革命0期间,人们的命名受到对领袖个人崇拜的影响,男孩的名字中多出现/阳0、女孩的名字中多用/红0等字,这些字已经不是单纯的实指,而是和当时的/一颗红心向太阳0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不仅命名的两个环节之间,单一环节中也充满了对象与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性。例如,英语中的/笔0(pen)、汉语中的/先生0、/战车0等,它们最初的实指意义和今天的使用意义有很大的差距,但人们仍然能够领会其实指。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准确把握命名的两个环节,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命名理论的含义。一方面,不同于摹状词理论,任何命名活动都离不开以实指、约定俗成等因

素参与的初始命名环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复杂命名环节)))词语的运用。另一方面,与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不同的是,词语产生的初始环节只是命名活动的一个环节,人们仍然需要第二个环节,即须要更多地运用词语进行多种多样的命名活动。命名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两个环节作用于指称对象的过程,是人们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4命名理论的实践观

4.1命名活动与人类社会实践的结合

命名理论仅仅有辩证性也是不够的,还要把一切的命名活动纳入到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视野。命名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语言是作为/人化的语言0、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和产物在对人类社会起作用的。命名初始阶段的约定俗成因素体现了社会实践性,同样在其复杂使用阶段,意义与初始意义之间的差距也是社会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命名的目的、命名的过程、命名活动本身都是一种社会实践,实践始终贯穿在命名活动之中。

我们不赞成亚里士多德把/实践0与/创制0对立起来。这种区分割裂了实践的总体性,也消解了人的完整性。我们赞成黑格尔的观点,即实践是人的本质所存在的方式,具有总体性。实践具有二重性:对象性和交往性,二重性是同一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因此,实践的结构是一个包含/主体-客体0和/主体-主体0双重关系的结构(钱伟量2003:217)。无论是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中还是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中,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和实践不可分割的特点,也决定了命名和实践不可分割,因为命名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和语言密不可分。首先,实践活动的交往性具有交往主体的异质性、交往活动的规范性和交往的客体指向性三个特点。主体的异质性导致了命名的差异和使用的逐步变化,但交往的规范性又使这种差异和变化不至于偏离其初始命名太远,交往的客体指向性又把两者统一到一起,进行实践的检验。其次,客体是发展变化的,这就会导致命名使用意义的变化。而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又要求命名初始环节稳定,不可能随着客体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命名。使用意义的差异由此产生。而实践交往的互明性(双方都理解)又决定了这种意义变化的幅度不会太大,否则就变成了/天书0。也就是说,实践也决定着命名使用的变化,命名来自实践,也必将回归实践。

4.2社会实践对汉语名称的影响

实践的对象性更多地侧重于命名的第一个环节,即实指;而交往性则侧重于命名的第二个环节,即复杂运用。实践的对象性和交往性是统一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互为中介。例如,汉语的/光荣0逐渐变成了/荣光0;/介绍0变成了/绍介0,但基本意义始终保持不变。

实践的对象性和交互性的统一决定命名两个环节的辩证统一,是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人关于年轻女性的称呼,它经历了/小姐0(资产阶级)、/同志0、/小姐0(通称)、/服务员/小姑娘0并列使用的变化,并将继续变化。此外,原来的/洋油0、/洋火0、/洋钉0现在也变成了/柴/汽油0、/火柴0、/铁钉0,但这种变化总有互明性,人们仍然能理解其实指。实践对命名的影响可见一斑。

忽视语言的社会实践性,只谈/云霄九重九的可能世界0,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词语与对象之间不可能建立联系。词语自己不会命名对象,归根到底是人在运用语言命名事物,人的实践活动是命名的基础。任何一种名称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在无数误解和消除误解基础上的交往过程。不注重了解人类社会实践复杂的、辩证的交往过程,就不可能真正弄清楚意义的产生与发展。

5结束语

总之,只要我们运用黑格尔的辩证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能拨开语言哲学中关于命名理论的重重迷雾,了解不同命名论的优缺点并正确把握命名论。推而广之,人类的整个语言活动,都是奠定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从交往实践的观点出发,才能科学地阐明语言现象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布莱恩#麦基编.思想家)))与十五位杰出哲学家的对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曹予生.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丁立群.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效应[J].哲学研究,2005(1).

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A].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黄斌.语言逻辑哲学)))难题与解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霍桂桓.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J].哲学研究,2005(1).姜丕之.黑格尔哲学论丛[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李志强.先秦与古希腊语言观的递进轨迹对比[J].外语学刊,2006(1).

刘利民.纯语言性反思与分析理性思想的端倪)))先秦哲学的语言关涉与名家思想取向[J].外语学刊, 2007(1).

罗素.数理哲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钱伟量.语言与实践)))实践唯物主义的语言哲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维特根斯坦.命名理论(逻辑哲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朱志凯邵强进.略论语言哲学中的专名和通名[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Lycan,W.G.Philosophy of Language:A Conte mp orary In-troduction[M].L ondon and N ew Y o rk:R ou tledge,

2000.

K ri pke,S.A.N a m ing and N ecessity[M].Ca m bridge,M A:

H arvard U n i ve rs i ty P ress,1972/1980.

M a rti nich, A.P.T he Ph ilosophy of Language(4th Edition) [M].Ox ford:Ox ford U niversity P ress,1985.

Putna m,H.M i nd,L anguage and R ealit y:P hilosoph ical Pap ers,vo.l2[M].Cambr i dg e,MA:Cambr i dg e U n i versity Press,1983.

Putna m,H.Realis m and R easons[M].C a mbr i dg e,M A: Ca 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83.

Q u i ne,W.V.O.T heory and T hings[M].Ca m bri dge,M A:

H arvard U n i ve rs i ty P ress,1981.

收稿日期:2007-02-11=责任编辑李洪儒>

5新时代俄语通论6出版

5新时代俄语通论6已于2006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阐述现代俄罗斯标准语的词汇、语音、构词和语法体系的基础语言理论著作。全书由张家骅主编。

商务印书馆1963年初版的5现代俄语通论6(王超尘、黄树南、信德麟等编)在我国高校俄语教学界一直享有盛誉,多次重印。

但是初版至今,已经四十余年。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俄罗斯标准语的理论体系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较之5现代俄语通论6,本书增辟的内容部分主要有:词汇的组合意义和语用意义层面,词汇系统的转换关系、易混关系和语义场关系,俄汉熟语概念对比(词汇学编);调型理论、调型使用规则和中国口音概述、中国口音的表现(语音学编);词素与形素、词干与形干、词与词素组成之间的意义关系、构词中的形态音位变化(构词学编);动词体的具体语法意义系统、动词词汇意义与体的语法意义的制约关系(词法学编);有关简单句的形式结构模式、语义结构和交际结构(句法学编)等。其他一些章节,也依据被广泛接受的新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作了较大范围的调整和补充,如在音位学的章节中,用莫斯科音位学派的理论取代列宁格勒音位学派的理论,在词汇语义学和词汇系统关系两章中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在动词的相关章节中,用主动态与被动态的二元对立取代主动态、被动态和中性反身态的三元对立,用体范畴的界限说和整体说取代单纯的界限说等。

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研究与邻近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愈来愈明显。逻辑学、符号学、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等许多概念被借用到语言学中来。本书选择若干已经广泛使用的概念,如真值、摹状词、指称、命题等,意在为学生日后继续学习作一些铺垫。

本书分上下两册,54万字。上册包括绪论、词汇学、语音学和构词学,下册包括词法学和句法学。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马华)

《金融理论与实践》A卷(2014年)答案

《金融理论与实践》A卷(2014年) 一、名词解释(3*4=12) 1、金融 何谓金融?顾名思义,金,即指金钱或货币。融,即指融通或流通。金融就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或流通。广义的说,金融是指社会货币信用关系的总和。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掌握的具有派生货币能力的货币。它包括流通中货币和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还包括财政金库存款和邮政储蓄转存款等。由于基础货币具有派生更多货币的能力,所以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3、汇率 指两种货币的比价。 4、金融监管内容 ㈠全面监管 全面监管包括对境内外金融机构、本外币业务、表内外业务的全面监管。这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新的形势下的需要。 ㈡制度监管 即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管。 ㈢重点监管 即由过去重点监管金融活动的合规性向合规性、风险性并重监管过渡。 二、辨析题(3*3=9) 1、“商业银行”是指专门为商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错) 因为商业银行是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既有别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又有别于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很高的独互性,不对客户办理具体的信贷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专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只限于办理某方面和几种特定的金融业务,业务经营具有明显局限性。而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则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既经营零售业务,叉经营批发业务,已经成为业务姓角延伸至社会经济生活各个角落的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 商业银行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可以给任何个人和部门提供贷款,它的业务就是存款和贷款。 2、货币政策目标在总体上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对)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是因为货币的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服务于整个经济活动,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之一。 3、国际储备就是外汇储备。(错) 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在国际间被普遍接受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用对外清偿保证的各种形式对外金融资产的总称。国际储备包括:(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形式主要有: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外汇储备现已成为国际储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以来,无论从其增长额来看,还是从其占国际储备总额的比例来看,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均居主导地位。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国际储备日趋“外汇储备化”。(3)在IMF储备头寸(4)特别提款权 三、简答题(7*3=21) 1、何谓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派生能力受哪些因素制约? 答:(1)派生存款就是银行贷款所引起的存款,其实质就是银行以存款货币的形式向再生产过程提供货币。贷款派生存款,是银行信贷制度职能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凡是通过银行转帐的贷款就能派生出存款。 (2)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国金融当局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这部分存款不能用作贷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讲稿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它是建立在人的时间基础上的,是人们依据实践基础所认识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1)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转化 (2)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有机界僵硬系统 (3)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彼此并列的历史和前后相继的历史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已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实践性 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即使先于人类存在,也实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被人们所认识2历史性 自然界不仅具有空间上扩张的历史,而且具有时间上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生成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的历史,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3辩证性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统一性,又承认其运动变化和循环发展,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既承认自然界的天然的先在性又承认其人工的现实性,实现了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既承认人类生成自身的历史又承认其创造自然界的历史,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 4批判性 否定了“神创论”和“上帝第一推动说”,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力杜林的自然观、毕希纳的庸俗唯物论、孔德的实证论哲学、社会达尔文主义、宇宙热寂说以及歪曲劳动的本质并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等……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1古希腊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1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2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3电磁场理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观: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提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表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短暂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时间为人士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资本的划分及资本积累问题:资本的划分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的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实践;认识;辩证关系;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研究生金融理论讲义

《金融理论与实践》 (讲义) 王正国 2007年7月

目录 引言 第一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的含义 二、金融的地位 第二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发展 三、货币的管理 第一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 二、中央银行的地位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央行制 二、复合银行制 三、准央行制 四、跨国央行制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中间业务 第四节货币政策目标及手段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三、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手段第五节基础货币与派生存款 一、基础货币含义 二、派生存款的派生倍数 第六节央行的独立性问题 一、世界各国央行独立性的三种情况 二、我国央行独立性的表现 第二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一、单一银行制度 二、总分行制度 三、代理行制度 四、银行控股公司制度 五、连锁银行制度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盈利性 二、安全性 三、流动性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中间业务 第四节我国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一、盈利性与政策性矛盾 二、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 三、我国经济改革的顺序 第五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贷款五级分类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二、贷款五级分类法 第六节深化商业银行改革,适应“入世”挑战 一、加快转制,真正实现规范经营 二、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 三、壮大绝对规模,缩小相对规模 四、提高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五、吸收人才,留住人才 六、向利率市场化过渡 七、发展网络银行 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问题 第三章金融市场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 础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摘要: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 1.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这就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与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作家们又将其称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认识体系”和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以上两种含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其区别在于,二者的理论化程度高低不等。第一种含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

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第一讲金额与货币信用 1、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及动因 (1)金融国际化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2)金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金融交易国际化是指交易范围、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交易规范、交易技术的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1.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构日益增多,国际化范围扩大。2.金融机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程度提高。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国际化,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摆脱各国政府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2、货币流通的规律是什么?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也称货币必要量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在一定暑期内转手的次数。价格总额是商品数量和商品平均价格的乘积,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决定于三个因素:商品总量、商品平均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公式表明,当当流通速度不变时,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越多。 第二讲金融市场 2、为什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答: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介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 “他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 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宁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两种特殊情形:其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相

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_(2) 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辩证本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实践与认识具有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产生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生产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的。其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人只有在变革事物的实践中,人同客观对象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其本质和规

律。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就人类知识的总体来说,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一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近代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推动的。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这些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例如,人的生理器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望远镜、显微镜、雷达、电脑以及网络等,大大延伸了人的器官。第三,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如,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不断给医学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同时不断提供大量的临床经验供人们研究,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不断发展。总之,实践长才干,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 A、知识体系(真理) 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复习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基石。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3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P38—39) 2、物质: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确认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睡醒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区分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 (2)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3)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质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60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意识的复杂结构。意识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意识与人工智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