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

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

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界限B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2下列属于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建设京沪高速铁路B欣赏普契尼歌剧

C打扫人民大学礼堂D发射天宫一号飞船

3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了()

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B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

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A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B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

C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D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6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各行各业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纷纷表示“不做单位人,要做社会人”。这种择业观念的变化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决定着人的实践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人的观念变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7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躲猫猫”、“蜗居族”、“钓鱼执法”、“被时代”等词不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而且可能以前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是本来没有的概念,现在却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约有7000条新的词汇产生。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所以需不断地推进认识的发展

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C实践决定认识,新词汇的产生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的飞跃,从而推进事物的发展

8.2010年7月,为促进北京整体实力的均衡发展,加速实施南城发展振兴战略,北京市决定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合并。整合后将利于资源互通。此外,东城、西城经济比较发达,而由于历史原因,南城两区经济相对较弱,合并后有利于带动南城经济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C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认识对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9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观相接触而进入感观时,感觉就产生了。德谟克利特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的影响,提出了“影像说”。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他们的观点()

A把人的认识过程复杂化了B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C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D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

10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11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1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13.19世纪一位作家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D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割裂这种关系是()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D工作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6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

A人的情感、意志B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因素

C幻想、想象、直觉、灵感D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17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

A想象能够创造世界B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

C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D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1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包括()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9“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事物的可能性因人而异B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C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D真理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

20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

A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

C就真理的发展来说,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D就实践本质来说,承认真理的实践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1承认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就是承认()

A正确认识含有错误的部分B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

C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D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22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是()

A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B反对绝对主义

C反对相对主义D坚持马克思主义

23“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A有用的就是真理B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C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24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表现在()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基础B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依据

C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D难以直接用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25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价值的特性包括()

A客观性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2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

27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区别在于()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C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实践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认识性

28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应该做到()

A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C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2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这个范畴是指()

A摆脱了日常行为规则的束缚B随心所欲不逾矩

C天马行空独往独来D对必然的认识和超越

1【答案】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从而彻底划清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彻底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界限。反映论可分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把人的认识这种社会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混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第一种,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第二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第三种,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B选项并不是创作和演奏音乐,而是欣赏音乐,故不属于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因此,A、C、D三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3【答案】ABC 【解析】本题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进行了考查。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不可能超过人。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4【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可以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的原因是什么,是他们的知识所限,说明认识还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C项也可以选。B和D本身正确,但这两句诗中并没有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5【答案】ABCD 【解析】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

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故正确选项是A、B、C、D。

6【答案】CD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人们择业观的改变正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7【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广泛的社会实践是众多新词汇产生的根源,所以选C,不选A。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被人们了解的新事物,在生活实践中,它们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在实践中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故选D,B与题干没有联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8【答案】ABC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题干中北京城区的合并正是体现了这一观点。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9【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西方古代的流射说、影像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说和感觉说等等都属于这种理论。这种直观映射论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人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10【答案】A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故正确答案是A、C、D。

11【答案】ABD 【解析】认识来源于实践,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影响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人们在经验积累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认识的深刻性也与经验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C项过于绝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2【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接触事物形成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比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更深刻。无论是“眼中之竹”还是“胸中之竹”都是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比,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局限性。但两者还是有

显著的区别。作为“胸中之竹”的表象与作为“眼中之竹”的感觉、知觉相比,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带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性,是创造性的反映,比感觉、知觉深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1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

性认识的关系表现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亲身体验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A、B、C选项和题干中的名言都表达了共同的思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亲身参加实践结合起来,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4【答案】ABD 【解析】在哲学史上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A、B、D三个选项正确,选项C是关于意识本质的错误观点。

16【答案】ABC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故A、B、C选项正确,D选项描述的是理性因素。

17【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动力作用、诱导作用与激发作用。合理想象属于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A项错误,夸大了想象作用。B过于绝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18【答案】A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才能完成的。这就说明了认识要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只有实践发展了认识才能发展,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个选项都从不同角度正确揭示了这个论断的含义,故正确答案为A、B、C、D。

19【答案】CD 【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可能性根源于现实的客观根据和条件,它是客观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同地位、立场、素质和能力的人对可能性固然有其作用、甚至起重大的作用,但认为“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有否认可能性的客观性之嫌,更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哲学命题。A项不成立。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和谬误有着原则界限;真理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在科学研究中经验十分重要,科学家的论断主要不是依据经验,而是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做出的,B项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20【答案】ABC 【解析】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故正确答案是A、B、C。

21【答案】BCD 【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A选项表述不正确,故正确答案是B、C、D。

22【答案】ABCD 【解析】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所以A、B、C选项正确。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以D选项也正确。

23【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他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之为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题目中的观点正是这种主张的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24【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逻辑证明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治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25【答案】ABCD 【解析】价值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

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这就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故正确答案是A、B、C、D。

26【答案】CD 【解析】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27【答案】ABC 【解析】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所以A、B、C选项正确,D选项表述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B、C三选项。

28【答案】ABCD 【解析】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故正确答案是A、B、C、D。

29【答案】ABCD 【解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故正确答案选A、B、C、D。

30【答案】B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是指人们受盲目的客观必然性支配的状态。自由是指人从受束缚中得到解放的状态。人的活动涉及三个领域,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这个意义上的自由,就是从自然力的奴役、从社会关系的压迫下和从自身的束缚中得到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从认识的角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从实践的角度,自由是对必然的超越,主要是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在实践中通过驾驭客观必然性,改造了客观世界,就是对必然的超越,从而获得自由。A选项“摆脱了日常行为规则的束缚”只是一种放任,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样做的人根本不会有自由。C选项“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与A选项情形相似。B选项“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了很高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境界和状态,获得了自由。D选项如前所述,也是获得了自由的状态。故B、D两项为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