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1219016

李德元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

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需要语料,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选择,需要对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语言表现及言语进行分析,这就要借助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方法,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统一在中介语研究的框架中进行。偏误分析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解释,要正确理解这一错误形式试图表达的意义,就必须把偏误形式与学习者母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比较,弄清学习者的偏误形式是否想要表达母语中某一对应形式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这一意义找出外语中正确的表达形式。

总而言之,三种理论之间关系可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与理论在历史发展顺序上呈线性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者分别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的三个里程碑阶段。其各自理论的发展形成都是扎根于前一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总

结前一理论有益部分,摒弃不合理部分,补充理论研究空缺最后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尽管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相比,中介语理论在理论上更为科学,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发展上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实践研究方面,中介语研究必须借助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才能进行,三者关系密不可分。

工程风险分析

工程风险分析 ——以PPP模式及万达为例 风险管理理论的萌芽首先是来自于保险业。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个经济单位一直把保险作为处理风险的唯一方法,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在美国才开始发展为一门学科,到了70年代的时候进而渗透到企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引进项目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主要有六大类:一,客观性和可预测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发现、认识并利用这些规律。二,普遍性和多样性,工程项目从立项、土地买卖、设计、施工、到最后的交接、营销,风险因素种类复杂且数量多。三,相对性,不同经济单位对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地产公司与建设单位对风险的控制方法,意识就不同。四,动态性和阶段性,风险本身会随着时间,空间条件发生改变。五,全局性,各个项目相互错杂,又相互关联。六,风险后果的双重性,风险是一把双刃剑,风险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较大的利益。 因此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以辨别风险;第一,风险核查表(风险汇总表),主要是将本项目与以往历史项目中的风险清单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本项目存在的风险。对于业主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比如国家政策的改变;经济和法律的风险,比如通货膨胀率,税法,或法规改变;资金风险,工程款支付风险,开户信用问题,方案变更,建设单位增加投入;自然与环境风险以及人员管理风险等。第二,专家调查法:又分为智暴法、专家个人调查法、德尔菲法,其中德尔菲法是征得各个专家意见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在匿名反馈给专家,如此循环直到得到较集中稳定意见。第三,图解技术:分为因果分析法(鱼刺图法)、故障树分析法、暮景分析法、流程图法、WBS-RBS风险矩阵法,其中WBS是工作分解结构,RBS是风险分解结构,它比较适合于风险复杂的工程项目,能够分别将工作和风险逐级分解,系统的识别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其他方法凭借主观判断识别风险的弊端,能够全面而有效的识别风险因素。另外还有常识、经验和判断法以及实验或实验结果。 在工程的风险控制中,第一个例子是从PPP模式中,简要探讨下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所扮演的角色。

偏误分析讲义新编

偏误分析讲义 Lado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逐步迁移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教授的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列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在学习中会出现正迁移;不同之处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会出现负迁移,即学生可能会出错。 对比分析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由此衍生的“听说法”在二战及战后二十年里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听说法”语法教学的顺序是根据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把两种语言中差别大的结构作为重点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则以反复操练和句型训练为主,旨在准确。 但是对比分析法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1)对比分析只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2)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着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只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的对比预测学习的难易,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性。 3)对比分析只研究L1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L2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L1的干扰,学习者错误的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语言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如: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3) 韩国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 ,其中汉韩同形词所占比例相当大。比如 ,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乙两级 2021 个多音节词当中汉韩同形词就有1256 个 ,占 62 %。因此 ,在韩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词语时 ,韩国语的汉字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汉字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学语言,免不了会说错、写错。对待错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错误要竭力避免;“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有积极作用;“金无足

大学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调查及其分析(精)

大学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调查及其分析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 摘要:本文利用错误分析理论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错误分为六类,在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条教学策略建议,目的在于发现语言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方面的典型问题,帮助了解学生语言表达的薄弱环节,争取在写作教学中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策略 一、引言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之一。对此,作为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主要依据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具体要求,描述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三个级别所应达到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水平。以一般要求为例,要求学生“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和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字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然而,在每年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全国作文平均分始终保持在8分左右(满分15分)(李朝军、曹建设,2005)。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尽人意,在他们的作文练习中经常出现形形色色的语言表达错误。 书面表达是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学生语言水平发展的趋势,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写作教学实践。本文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作文练习,利用错误分析理论研究英语写作中常见的语言表达错误现象,对这些错误现象进行了分类、分析和总结,旨在发现语言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方面的典型问题,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语言表达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理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比分析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大行其道,认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是二语习得中最大的障碍来源。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对比分析理论认为二语学习就是养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二语学习中错误应最大限度的避免与纠正。 但后来的实证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于错误出现了新的看法。Corder (1981) 指出错误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通过错误,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水平,了解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哪个阶段;(2)通过错误,我们可以试图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二语的,错误中能够显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步骤、假设和修正。(3)通过分析自己所犯的错误,学习者本人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而语水平,从而改正错误,更好地学好目的语。 (二)利用不限时作文采集数据 王育祥(1996)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限时作文和不限时作文对于检测应试者的写作能力均有效,时间并非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因素。但是,写限时作文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写不限时作文时的心理压力。因此,为了有效减轻调查过程中学生的焦虑感,本研究采取不限时作文的手段来采集数据。 (三)研究对象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一)

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一) 内容提要: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乃至司法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是实现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关键所在,是追求客观真实,实现审判目的,保护合法,惩戒违法的前提。证据的采信,是审判活动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诉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审判实践中疑难与困惑之所在。我国的现代民事证据制度如何发展完善呢?回顾证据采信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总结审判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惑,我国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对证据制度的概念、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民事证据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阐述,指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途径,提出了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应走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混合模式道路。 绪言: 审判的目的,是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合法,惩戒违法,实现公平与正义,公正与效力。而正确适用法律,作出合理的判决结果的前提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而当纠纷发生,付诸审判时,客观事实已成为历史,无法重新再现。那我们凭什么来认定已经发生了的而且是我们一无所知的客观存在呢?这就要用证据来证明,用确实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任何事情的发生,总要留下蛛丝马迹,总要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发展,留下它走过的脚印,这就是证据。而这些证据不是永恒存在且不变形的。有些人为了隐瞒事实真相,达到自己原本不可能实现的非法目的,总会想方设法伪造证据,改变证据现状,毁灭证据,或隐瞒证据,以混肴是非。我们面对一大堆真真假假的证据时,如何辩别真伪,弃假信真,并给当事人阐明我们取舍之理由呢?这就需要科学的证据采信法律制度作为我们取舍证据的法律根据。我国现行的证据法律制度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将如何发展完善,我国应确立什么样的诉讼模式,历史将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证据制度的概念、内容及在诉讼中的地位 证据制度,又称为证据采信制度或证据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法律法规中与证据相关的规定或规则的总称,是国家法律制度的组成部份。①]证据是“真实的古事之足迹”,是介于过去的事实与裁判者之间,使二者相连接的重要纽带,是事实审理者窥知过去事实的唯一手段。②]证据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反映、证明事实,但不可能反映客观事实的全部发展过程,其反映的仅是该客观事实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主要部份或关键部分,仅反映与案件实体处理有重大关系的部份客观真实。故审判活动中通过证据查明的事实,并非完整的客观事实,我们称为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因不可能再现,是不可能完全查证的,证据证明的仅是客观事实的局部或部分。甚至法律事实与客观存在有所偏差,都是可能存在的。 科学的证据制度的内容应包括证据分类、相关概念、形式要求、证明力问题、证据的收集、举证责任的分担、无须举证事项、举证期限、举证不能及逾期举证后果、存疑证据采信原则、提供伪证的法律后果、法官取证、证据保全、证据交换、质证、证人出庭、证据审核认定、相关时限等具体规定。 审判是国家的统治、管理职能之一,审判制度就是诉讼制度。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没有相应的证据采信制度,一国的审判制度就无法确立,国家职能就无法实现,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护。科学的证据制度,是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前提,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保证,是诉讼制度的核心,是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关键,是我国法治建设、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证据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决定不同的国家性质,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决定不同的法律制度、诉讼制度,不同的法律制度、诉讼制度,影响和决定着不同的证据采信制度。当然,证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一、理论发展回顾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进入一些看起来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事实与这种理论推导相悖。 2.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局限 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的挖潜。因此,以巴莱(Barney)、鲁梅尔特(Rumelt)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派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回应。资源理论学派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资源差异来解释的,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而且巴莱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只有战略性资源是有用的。而战略性资源必备的特征是: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即从性质上讲战略性资源只能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

精神分析试题(附答案)

精神分析试题 一、单选题(每个题目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0分) 1、( )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代表人物。C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弗洛伊德 D 巴甫洛夫 2、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B A投射 B 移情 C外设 D转移 3、精神分析的()期是出现移情和阻抗及修通的过程B A 初期 B 中期 C 总结 D 终结 4、弗洛伊德认为做梦能证实()的存在D A 意识 B 潜意识 C前意识 D无意识 5、()是治疗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方法A A 释梦 B转移 C外设 D面质 6、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C A高度的成就感 B习得的无助感 C自我惩罚 D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7、( )技术是咨询师在辨认那些有害的防御时,通常会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将这些防御方式呈现给当事人以引起其注意 B

C对质 D修通 8、神经症性原因反应中决定终结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是()B A咨询师如何处理反移情 B患者如何处理移情。 C 咨询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 D患者的治愈情况 9、精神分析治疗的重点是()A A既往经历对目前行为的作用 B了解防御机制以及患者的移情反应 C对患者的个人世界观进行探索 D认识和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10、终结分析的重要指标是()C A病人感到症状消除 B理解自己的防御 C具备了发现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D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移情反应 二、多选题(每个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按照阻抗的原因把阻抗分为()ABCDE A 压抑阻抗 B继发获益阻抗 C超我阻抗 D 本我阻抗 E移情阻抗 2、防御机制中不愉快的情感包括()ABC

偏误分析例析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我书包里词典有。 2.我买了新书两本。 3.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我要练习跟你。 5.我想见面你。 6.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7.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我们千佛山了。 12.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我们运动会了。 14.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 18.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今天比昨天很冷。 20.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1到例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8、例9、例10来自留学生

办的教室板报,例11到例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19、例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 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 错误。韩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被修饰语”,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像这样的语法偏误。如: 例1 我书包里词典有。 例2 我买了新书两本。 例3 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留学生的语序意识增强,偏误发生的机率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除了受母语的影响,由于先接触和学习了英语、有时课堂也以英语为中介语,因此,也常发生因受英语影响的偏误。如: 例4 我要练习跟你。(英语为I want to practice with you 。) 例5 我想见面你。(I want to meet you. Meet在英语中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做不及物动词,但是汉语 “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加宾语“我”。) 例19 今天比昨天很冷。(在英语的比较句中表示差别的形容词要变成比较级,而不能以词语的原型出 现。如“这个比那个大很多”翻译成“This one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other”, 受此类影响出现了例句中的偏误。)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 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如: 例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学习者在最初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是”用来表示判断、 说明陈述对象的情况。但是如果判读、说明部分含有“不”、 “没”则不需要用“是”。) 例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们”的基本用法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但是, 如果代词或是名词前有具体的数词修饰限制时,则不能再用“们”。 此处属于“们”的泛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二、ERG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的三种基本需求:生存需求、关系需求、成长需求。 (2)需要并存原则: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3)需要降级原则: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错误分析理论及其近10年研究综述

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再比如我们说“生死轮回,死后有灵魂”,讲究“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被理解和掌握。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其重视礼节程度不亚于欧美任何一国。但是由于中西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在与英美人进行交往时,就会引起对方的误会,发生不必要的误解。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譬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表扬后,应该立即对学生的称赞表示感谢,让学生感知西方人比东方人直接,其语言表达更实际,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让学生也能习惯这种表达,并且能运用起来,毕竟我们东方人的这种含蓄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它需要教师不时地提醒和督促。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亦是多方面的。然而多学习了解一些别人的经典文化,如国外的艺术作品,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见识。与此同时,教师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于忠喜主编.英语典故辞典.南京出版社. 摘要:近年来人们运用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方面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二语学习者和教师们从中获益良多。本文对错误分析理论进行综述,对于错误分析过程进行详解,并将近10年国内错误分析的研究发展进行简述。 关键词:二语学习错误分析理论错误分析过程错误分类 1.错误分析理论背景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如能对所犯的错误进行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们免不了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怎样分析和处理这些错误以及怎样借助这些错误促进外语教学,对教师和学习者都非常重要和必要。因此人们常常使用错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二语习得的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错误分析,在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CA)盛行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的就已经有了。但是那个时候,错误分析仅仅是教师对学习者一般的错误进行收集,进行语言学上的分类,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 现代意义上的错误分析,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十年代末,随着语言学家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及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受到了心灵主义语言习得观的批判和挑战。鉴于“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和“对比研究”理论对语言错误的观点和解释不能尽如人意,1967年,Corder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发表了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七十年代起,现代错误分析理论快速发展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 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这个系统与其它语言系统一样,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有独特的特点。中介语中有错误的成分,也有正确的成分。通过错误分析理论,人们既重视语际干扰导致错误的产生,又注意到语内干扰这一重要因素。错误分析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有密切关系。错误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脑中有一种处理语言知识的特殊机制,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揭示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二语习得过程。Corder认为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反映了学习者当前所掌握的语言体系,对我们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错误分析的过程 关于如何展开错误分析,Corder提出以下五个步骤。 2.1收集学习者语料 根据语料的大小,Corder:把它分为三大类:大样语料、小样语料和个案语料。他还指出:大样语料的收集是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大多出版的关于错误分析的研究都采用小样语料或个案语料的收集是不足为奇的(Ellis,2004:49)。就目前国内近十年的错误分析研究来看,大都采用小样语料,个案语料较少。而随着语料库的出现,国内许多研究者在最近5年里常常基于语料库这一类型的大样语料来进行错误分析,如张文忠和杨士超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动名搭配错误研究》。除此以外,就其形式而言,语料还可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就其内容而言又分为学习者,学习者的书面或口头语料文本3种。 2.2错误识别 关于错误的识别,主要是错误(error)与失误(mistake)的 错误分析理论及其近10年研究综述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梁菊宝 101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精神分析理论讲解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3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单选题 1.下面哪个人物与精神分析有关()。 A 荣格 B 马赫 C 华生 D 安吉尔 2、下列哪种理论是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比较大?()。 A 原型理论 B 特征分析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 3、( )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代表人物。()。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弗洛伊德 D 巴甫洛夫: 4、哪种理论认为认同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心理机制?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5、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 A 投射 B 移情 C 外设 D 转移 6、下列心理学流派中,哪一个被称为“第三势力。()。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 C 机能主义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需要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8、下列哪种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 ()。 A 原型理论 B 特征分析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 9、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格式塔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 10、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的是:()。 A 华生 B 霍妮 C 班图拉 D 沃尔夫 二、多选题 1.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是()。 A 压抑 B 退行 C 言语 D 沉默 2.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中症状是()。 A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 B 自我与本能欲望 C是压抑与被压抑两种势力妥协的产物 D 自我没有得到实现 3.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包括()。 A真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 道德性焦虑 D现实性焦虑 4.心理防御方法中的合理化包括()。 A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 B 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 C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D 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5.童年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有:()。 A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 没有发生质变。 C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 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6.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是()。 A 本我 B自我

偏误分析讲义

偏误分析讲义Lado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逐步迁移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教授的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列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在学习中会出现正迁移;不同之处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会出现负迁移,即学生可能会出错。 对比分析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由此衍生的“听说法”在二战及战后二十年里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听说法”语法教学的顺序是根据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把两种语言中差别大的结构作为重点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则以反复操练和句型训练为主,旨在准确。 但是对比分析法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1)对比分析只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2)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着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只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的对比预测学习的难易,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性。 3)对比分析只研究L1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L2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L1的干扰,学习者错误的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语言

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如: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3) 韩国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 ,其中汉韩同形词所占比例相当大。比如 ,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乙两级 2021 个多音节词当中汉韩同形词就有1256 个 ,占 62 %。因此 ,在韩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词语时 ,韩国语的汉字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汉字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学语言,免不了会说错、写错。对待错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错误要竭力避免;“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有积极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免不了会犯错误。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对待错误属于消极态度,有错必纠,体现在听说法、直接法中,遇到学生错误尽量纠正,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另外一种态度则是认为,错误在语言学习中是必然会出现的,通过不停的学习,其可以自然消失,因此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体现在教学法中就是交际法。(也称功能意念法、功能法,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兴盛于美国,功能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语言的功能项目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面对错误的一个原则就是:强调内容表达,不过分苛求形式,只要不影响交际,一般性的语言形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Follow me) 所以Johnson(2002)说过: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如果学习者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话语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的原因。错误可能暗含

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我国的证据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是长期的司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法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我现行的证据制度越来越表现出与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一面,一些法学界人士对此也提出了诸多疑义。笔者从事审判实务多年,在这其间对我国的证据制度感受颇深,我们现行的证据制度确有许多缺陷需要改进。一、证据是诉讼灵魂。证据是理所当然的诉讼的核心和灵魂。所有的诉讼都应是围着证据展开的,所有的裁判文书都应是以证据为依据。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整个诉讼活动不过是玩弄证据的艺术”,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过份。所以谈到证据制度的改革,其实就是谈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1994年笔者开始从事审判工作,这时法院的审判方式基本上表现为纠问式审判方式,审判员的庭审中法庭调查阶段的思路大致是:原告陈述→被告答辩→向原、被告发问→原、被告举证→原、被告相互发问。至于质证、辩证因大多数审判人员认为是属于法庭辩论而在调查阶段被忽略,对证据认定,在庭审中几乎是不多见的。幸喜,随着我国这些年审判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法院的法官终于从纠问式审判方式中走出来,在庭审中更趋向于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法庭调查阶段的思路大致是原告陈述→被告答辩→原告举证→被告质证→法庭认定→被告举证→原告质证→法庭认定→原、被告相互发问,而向原、被告发问原先必经的程序在庭审中已不常见。现在看来无疑是一个大的飞跃。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也终于走向正轨,证据制度也由审判制度的分支成为核心。二、证据基本特性的划分。谈到证据基本特性,无非是谈证据的三性: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也有的学者提法为客观性、因果性、合法性)。笔者认为将证据基本特性归为这三性是混淆了证据的实体与程序的关系。证据三性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证据的三性是指作为定案的证据要同时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这一观点在审判实践中实在难以操作,在审判实践中不具有合法性的证据确是案件的主要证据的情况普遍存在,如无效的合同因其内容不合法,而我们要否定它作为定案的证据,那我们应依据什么证据来判案,而我国法律规定无效合同应由有过错方承担责任,但无效合同在诉讼过程中不作为定案的证据,要过错方承担责任也就变成无证据支持,因而过错方可以不承担责任,造成了审判陷入两难境地。尽管这样有的学者仍坚持认为“证据的法律性决定了证据的许可性,只有符合了法律的要求,取得了法定的形式,为法律所许可的与案件的联系的客观事实,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摘自《证据学》,胡祥福主编)。笔者认为证据的基本特性应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划分,所谓证据的实体性是指证据本身所具有证明力的性质,它应包含以下内容,证明案件实体上的证明力和案件程序上的证明力。在证据的实体性中证据应具有以下特性:客观真实性,关联性。证据实体中的合法性与否不应列入其内,如无效合同应列为定案证据,作为证据的无效合同证明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证明合同无效的证据,因此我们不能否定无效合同作为定案证据,由此也可以得出证据实体合法与否不影响证据作为定案证据的效力。所谓证据的程序性是指证据具有能否成为定案证据的性质。它应具有以下特性:(一)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用非法手段、非法途径取得证据是为法律所严格禁止的,如刑讯逼供、欺诈等手段取得的证据和通过赌博途径取得欠条都应禁止。强调证据取得合法是为了充分保证证据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作为证词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障。前不久,笔者看到一文,文中作者建议仅对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非法取得的证据,如刑讯逼供取得的证据。笔者对此观点极不赞同,如此观点成立,必然是刑讯逼供成为合法化,那将是我国法制的一个大的退步。(二)表现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根据我国诉讼法规定,凡是作为证据的材料,必须是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证据法定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大同小异,如物证、书证、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勘验笔录等。证据的法定形式离不开证据的内容而单独存在。证据如果没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即使是它具备

错误的理论

错误的理论 错误的理论——随机漫步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上篇) 资本市场是最不缺少理论的地方。如道氏理论已经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但更多五花八门的理论,仿佛千百条歧路在时刻等待着新手误入歧途。其中任何一条歧路,都足以让初学者荒山终老、皓首穷经。除了耗尽他们毕生的精力和金钱,什么成果都不会诞生。好在我们无需一一践行就能判断出一种理论是否有效。这样做一是根据常识,二是要看这种理论是否是由具备实战经验的交易家所提出。我想,借此机会表明我对流行理论的看法,是我对后来者的责任。 所有的赢家都是相似的,而输家则各不相同。我之所以不主张新手学习巴菲特,就是因为他和所有人都不相似,无从学起。而杰克·D·施威格在《华尔街操盘高手》(Market Wizards)和《华尔街点金人》(The New Market Wizards)两部书中采访过的30位当代杰出交易家,他们都非常相似——例如顺应大趋势,正确地捕捉战机,严格的资金管理,高度的自律,耐心地持长……等等。他们全都可以视为杰西·利物莫的追随者或模仿者。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

吸取了他的经验教训,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年轻后学要想踏上成功的坦途,研究他们的做法和言论才是唯一出路。如果一种理论的提出者不是有过辉煌战绩的实战交易家,而是某个学院派教授,则几乎可以肯定一钱不值,哪怕这种理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行! 有些学院派专家学者看似聪明,实则非常愚蠢。“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 Theory)就是我所知道的最为愚蠢的理论之一。这个理论认为,市场是随机游走的,是杂乱无章的。但是面对这个毫无章法的市场,该理论竟然得出交易者应该“买进并持有”指数基金的结论,理由是没有人能够真正战胜指数。可是“买进并持有”指数基金如果能够盈利,不就等于承认指数存在一个上升趋势么?一方面靠追随大势赚钱,一方面又否定趋势的存在,这是典型的自打嘴巴。可是即便是买进指数基金也不是什么好建议。对这种想当然的结论,我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驳斥: 一、仅仅追求和指数同步的收益只会永远原地踏步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不过略高于20%而已。人们据此认为,只要保持20%的复利增长,几十年之后就会成为巴菲特第二。可是事实上,年均20%的收益率非但不会成为巴菲特,相反只能永远呆在穷人的位置上动弹不得,最多也就是年复一年地原地踏步而已。道理很简单,一

中南大学证据法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证据法学(专科) 一、填空题: 1.与封建司法制度相对应的证据制度是______。 2.证据是在案件事实发生之前、之中或之后产生的与案件事实具有某种联 系的______。 3.中国刑事诉讼证据是侦查机关、检察机关、 ______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用 以确定或否定犯罪事实, 证明被告人有罪或无罪, 罪重或罪轻的一切客观事实。 4.中国当代证据学认为证据具有三种基本属性, 分别是______、 ______、 ______。 5.______是指某一材料能够用于严格的证明的能力或资格。 6.______是指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客观的 联系, 因此具有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的实际能力。 7.在现代诉讼中, 裁判必须建立在诉讼证据的基础之上, 这一诉讼原则称 为______。 8.在民事诉讼中, 提供证据的责任由______负担。 9.现场笔录是______的证据种类。 10.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案件______的证据。 11.依照书证是否系国家职能部门等行使职权制作, 能够将书证分为______ 与______。

12.证人只能是______, 不应当包括法人和其它组织。 13.在民事诉讼中,对于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 人能够向人民法院申请_____。 1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一般称为______。 15.中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 ______。 16.鉴定人是具体从事鉴定活动的______。 17.宋朝宋慈所著的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18.勘验笔录主要是用______形式固定勘验工作情况和现场状况。 19.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 证据能够分为______和______。 20.根据证据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为标准可将证据划分为______和 ______。 21.一方当事人为了推翻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而提出的相反的事实存在 的证据是______。 22.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关系能够将证据分为______和______。 23.国家公诉机关和诉讼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 审判机关提出证据, 运用证据阐明系争事实、论证诉讼主张的活动, 这种诉讼活动叫______。 24.具体来说, 在刑事诉讼中, 证明的主体包括______、 ______。 25.司法认识的主体是______。 26.在行政诉讼中, 证明责任主要是实行______的原则。 27.中国诉讼证明中的最高标准是______、 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