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摘要

如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是当前园林研究的热点。拙政园是中国名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拙政园的特点为切入点,将拙政园自身的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从拙政园的园林风格、建筑及植物的特点等方面对拙政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古典园林中国名园拙政园现状

一、拙政园概况

(一)拙政园历史沿革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的东北部,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这一带历史悠久,人文会出。据史记记载,今园址一带,三国时(187——219年)为东吴郁林太守陆绩第宅;东晋(387——441年)为高士戴顺宅园;宋代山阴主簿胡棱言建五柳营,其子胡峰而名“如村”;唐末(?——约881年)为诗人陆龟蒙住宅;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寺;元延祷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年(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府。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建拙政园。随后,徐氏从王献臣儿子处赢得拙政园,一直居住了五代。民国27年(1938年)日伪维新政权江苏省长陈则民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1946年9月,国立社教学院从四川壁山迁至苏州,借拙政园为校舍。1951年,11月交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并动工修缮。东部未修复,为苗圃和职工宿舍。1952年11月6日正式开放中、西部。1954年1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拙政园,并进一步整修。1959年重建东花园,1960年9月完工,东、中、西三部分均已整修开放。住宅部分为苏州市博物馆、工艺美校等。

(二)拙政园现状

拙政园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分分合合,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现在全园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部分,占地62亩。

(三)拙政园地位

清代学者俞越曾以“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来赞誉拙政园。拙政园名冠苏州,在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中,位居第一,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与北京颐和园、天坛一起被国家计划委员会、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12月4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拙政园园林风格

(一)拙政园历代园林风格

1、建园之前

园址在三国年间(187-219年),曾为郁林太守陆绩第宅,后其子孙世居;东晋(387-441年)为高士戴额宅园;唐末(?一约881年)为诗人陆龟蒙住宅,有园、圃、池、石之胜,其境“不出郭郭,旷若郊墅”;宋代山阴主簿胡翟言建五柳营,地甚荒旷,其子胡峰取杜甫诗“宅舍如荒村”而名“如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寺;元延裕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年(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府。

2、明代

建园之初: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罢官还乡后,据大弘寺旧址,拓建为园,取晋代诗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弩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题名拙政园。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园的规模广裹200余亩。虽然王献臣自谦造园不过是拙者之政,但其实对此非常在意,想独树一帜,在苏州造一个最大、最漂亮、最富诗情画意的园林。

3、清代

清前期:多年来园主虽屡有变动,只是重加修葺,未有改作。大都保持了拙政园的旧貌。

清中期:因迭换其主,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拙政园逐步分为自成格局的东、中、西三座宅园。

清后期:嘉庆末年、道光初年,东部仍由王氏子孙居住。兰雪堂颓纪,剩水残山,草没苔积,园已荒芜成菜畦草地。

(二)拙政园现代园林风格

庭院本来就是很难保存的艺术品,易一新主,自然会任意改筑,凡一经改建,一定会使它面目全非。在历史上曾几度分合的拙政园,现可分东、中、西和住宅部分:东部原为明末“归田园居”旧址,中部为一直沿用原名的“拙政园”,西部是光绪年间重修的“补园”。解放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扩建,重又合并向公众开放,三园各具特色,自成风格。

1、东部田园风格

东部面积约31亩,于1959年在归田园居旧址上根据《归田园居记》重建建成之后虽非原来的面貌,但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配以山、池、亭、阁等,还具有明快开朗的田园风格。

2、中部明代遗风

中部面积约18. 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山水明秀,厅榭精美、池广树茂、景色自然,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园中建筑物基本上是清代后期的面貌,基本格局保持了最初以水为中心、疏朗闲适的感觉,多处还留有明代园林的风格。

3、西部清代景象

西部面积约12. 5亩。园之布局水池居中,池上理水,间以小溪,建筑华丽,布局稍显拥塞。与初建时相比变动较大,基本上是1877-1894年,张履迁“补园”时的景象,具有清代园林的风格。

三、拙政园的构园要素

(一)拙政园植物特点

因为拙政园绿化面积较大,所以在植物方面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数量很多。园内植物的栽植非常巧妙精湛,历史上该园即以“林木绝胜”而著称,虽有林木花卉几千株,但多而不乱,经营得颇有章法,花木与山、水、建筑紧密结合,形成了“乔木参天,有山村杳冥之歌”的城市山林。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据统计,拙政园绿化面积共28. 8亩,占陆地面积(49. 21亩)的二分之一以上,有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林木、荫林类,藤蔓类,竹类、草本与水生植物类苗木2676棵,百年以上古树27棵,花木种类约在百种以上,而一般中、小型园林只有二二十至三十种

左右。在拙政园中,无论四时、八节、晨昏都有景可赏,有花可看,可谓一年无日不看花。春天有“玉兰堂”的早春玉兰,“海棠春坞”的海棠花,“绣绮亭”下的牡丹花、杜鹃花;夏天可在荷香四溢的“远香堂”赏荷、在“荷风四面亭”中观莲;秋天可见“待霜亭”前的红枫、桔林;冬天可上“雪香云蔚亭”踏雪寻梅…

拙政园在植物选种方面,主要选用当地传统的观赏植物和经济形植物,发挥地方性的特色,如松、榆、槐、枫、柳、桃、海棠、荷花、梅、竹、女贞等。夹以采用玉兰、广玉兰等外来植物品种。故园林中的花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置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建筑有机结合,形成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拙政园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置中,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拙政园建筑特点

建筑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景区中,往往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拙政园以建筑的数量之多和比重之大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形成一个突出的现象。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在这么小的面积内既要容纳大量建筑物,又要构筑自然山水,存在着矛盾性。拙政园因为园林的面积大,在这方面占了一定的优势,有足够的空间来建造各种不同功能和形式的园林建筑。整个园中共有园林建筑四十几处。建筑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

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空间有限,建筑布局较密,而且大多沿着园的四周排列,留园、网师园、艺圃等都是如此。拙政园的建筑数量虽不少,但都疏疏落落,不求其聚,亦不觉其散。建筑物本身的位置,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曲折,参差错落,有斜有正。拙政园的香洲其侧立面是不对称的;小飞虹的波形廊是不平行的;松风水阁的位置也是斜出的;互为对景的见山楼与香洲,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双方建筑的轴线也不是同一方向能连成一条直线的,是略有错落的对景。园林空

间较为敞朗,四面赏景比较容易做到。园林中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开放、通透,可四面赏景。不像其它的私家园林,建筑密度大,做到四面赏景或局促或有困难。

四、总结

拙政园风格多样、空间丰富、地形多变、面积大、水面广、建筑齐、叠石巧、花木多、尺度宜、意境深,“大”是拙政园的鲜明特点。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被列为苏州园林之冠。

拙政园如今已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园林,普通游客只能在白天限制的时间范围内参观、游览,拙政园的日出、日落、夜景等园林景观我们己无从感受。毕竟园林屡分屡合,兴衰不迭,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当然拙政园的有些问题和不足是没法解决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拙政园已是几废几兴,屡更园主,解放后几度重建、修改的面貌。改建时也是尽量保留原来的风格,或按照历史的记载重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体会,还是会有许多感悟的。

参考文献

王宗拭·拙政园,古吴轩出版社,1998

徐文涛·拙政园,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蒋方根·我说拙政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黎明·拙政园一信有山林在市城,江南音像出版社,2006

缪立群·拙政园一匾额楹联砖刻赏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方佩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古吴轩出版社,2002

张祖刚·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苏州拙政园略览,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拙政园空间分析知识讲解

建 筑 设 计 | 拙 政 园 空 间分析姓名:穆垚 班级:环艺106班 学号:201005014612 指导教师:岳璐

目录一、园林简介 二、园林内部构成 三、园林表现特点 四、园林空间与功能 五、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六、总结

园林简介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园林内部构成 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 拙政园东 园重要的景 点有秫香馆、 松林草坪、芙 蓉榭、天泉亭 等,拙政园的 纪念品店也 设在此处。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浅谈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价值

浅谈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价值 摘要:我国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赞誉苏州园林,说“中国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世界园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国文化古韵的奇葩,拥有其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堪以深究并为今用。本人在游历苏州园林之后,就其美学特征有若干自己的见解,不能详尽,只为应用者扩展设计视听尽己微力,以彰国粹。 关键字:苏州;古典园林 我国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赞誉苏州园林,说“中国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世界园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国文化古韵的奇葩,拥有其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将人们对自然、人文等感官印象所提炼的美学特征赋予到园林中去,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可谓是穷尽心力,动用一切可能的造园要素来迎合表达的需要,创造出闻名遐迩而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私家园林。 本文着重从分析园林美学特征的具体承载休的设计初衷着手而非造园理论的角度探索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撷取以下几个方面,不曾概述,只求有抛砖引玉之效。 1.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对中国古诗画意境美的表达在彭一刚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探求”一章中,无不详尽“中国传统造园实践者动用诗情画意以升华物质空间,从而创造出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为了探寻至美的诗情画意的寄予物,造园家们翻开历史,寻访能给予他们创作灵感的诗与画的先圣。他们找到了晋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找到了《归田园居》,“缘溪行,夹岸数百步,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其文意而成拙政园东园。还找到了唐代的大诗人,山水画派的集大成者王维,找到了《杂诗》中“来白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所感的寒多蕊未开的时令气息,以及《夏日南亭怀大》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蕴的清幽可居的归隐“仙境”,于是网师园“竹外一枝轩”乃成,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而立。当然还有王维表达的恬淡闲居的居所《兰溪图》、关仝的“山溪待渡图”、荆浩的“匡庐图”,均意出尘外,耐人寻味。这些山水风景画在帮助造园者们初期建立对所造园林效果的理解上大有裨益。典型的先有画后有园的园林首推苏州两大名园拙政园与留园。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挥毫泼墨,勾画出拙政园一代名园之蓝图;明代著名画家、雕塑家,造园艺术家周秉忠,因地制宜,匠心独运,方使留园之境之美“长留天地间”。借着诗情画意,苏州古典园林自然而然地流露着诸如“拙政园东园”的疏朗旷达,“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清高雅致,还有网师小筑“竹外一枝轩”的恬淡之美,拙政园留听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诗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品评王维(字摩诘)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以故古时的山水田园画家往往又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也因这种联系与造化,造园家们方才灵活自如地将诗情画意融于园中,使居者步移景移,尽得山水之妙,如在画中游。 2.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的“花瓶”之美溯至秦代,始皇帝赢政缔造出疆域、政治、经济、军事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中国便以“支那”(China)享誉周邦。提到“支那”,外国人想的、说的最多的也许还是“china”(瓷器),这与华夏文明中一脉相承的瓷文化不无关联。说到瓷,就要想具体的瓷器,而在中国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还首推花瓶。各式的形,不同的雕绘,巨匠们以此作出一件件流芳百世的佳作。在容物纳件之余,花瓶更以其形式美、雕绘的文化意境美感染着一代代富有创意、文思如泉涌的艺术家,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精心整理 以拙政园为例浅谈园林造景 IntheexampleoftheHumbleAdministrator'sGardenLandscaping 摘要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至明清尤胜, 江南园林更是瑰宝之中的精品,本文以苏州 型,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之美,强调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以再现自然的方法追求诗画意境。为此,江南园林的布局规划常常因地制宜,建山引水,整体布局均衡而不规则,宛若诗词韵脚,抑扬顿挫。 拙政园在并入东西两个园子之前,原园范围为中园。其中园的布局中心为建筑远香堂,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面的四面厅,位居中央,为四面景物所环拱,体量远大于周围建筑,结构装饰华丽精美,和水池一起,奠定了整体景区的体势和主调。堂北有平台可以环顾水池及附近景色,饱览中部园林精华。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形成了最初入园的轴线感。为了打破轴线,于是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隔断轴线上通往远香堂的道路。以假山为界,来者眼前出现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

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桥廊曲折且斜,至此轴线感已经被完全磨灭,取而代之的是园林特有的平仄相错之美。远香堂西南方向有水系,著名的小飞虹就凌驾其上,分隔出园中之园小沧浪水院。其中“小沧浪”“志清意远”等建筑小品均跨水而架,临水而建,构筑别致。在此廊间或窗外,所见皆水,令人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顿忘尘嚣之纷扰。远香堂东南方向则筑石为山,山南为另一个园中之园“枇杷园”。有别于小沧浪水院的清朗静雅,枇杷园花木繁盛,精致丰饶。园以曲线优美的云墙界分,进月门,嘉实亭与玲珑馆分别列于前,北有伫立着绣绮亭的黄山假石与外景相隔。园内枇杷丛植,与攒三聚五的湖石交错而生,待果实硕累枝头,金黄嘉果与绿叶相映衬,锦绣满眼,美不胜收。这两个园中之园,主体、风格迥异,对比之下各显风情。置于全园,它们对于水池和远香堂这一主景区,主体建筑来说,又处于左右的宾衬地位。它们以不同的特色 何图案, 动的视线和静止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致组合在一起,是园中一幕幕景象犹如长镜头般,连续播放。在这样的观景过程中,眼前所得,既是一个景面的连续播放,也是多个景面的相互切换。即在一个时空里,既存在镜头的跟随移动,存在镜头景深的拉伸和压缩,有存在着这两者组合的蒙太奇。通过移动和切换,景观被展开,压缩,和拼贴,从而不断的被强调,也被通过各个视角,各种方式表述着。这是构成园林景观丰富性的主要原因。 三造园手法 虚实相生拙政园景致繁复,离不开贯穿全园的虚实手法。以下举例浅析。 远香堂位于山环水抱、风物围拱之中,厅堂四周全部装置秀丽玲珑的玻璃长窗。这种四面全虚的四面厅,可变观周围景色: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梧柏华轩,曲廊萦纡;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

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虽然是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来说较小,但在园林建筑形式上却丰富多样,涵盖了大多数古典园林建筑类型,起到了点景、观景、引景、对景等诸多作用。园林中有大量的闭合空间和长廊,为了防止人们视觉审美疲劳,在设计手法上,利用镂空造型表现借景等艺术形式,让整个空间动静结合,富有生气。

拙政园园林分析

拙政园园林要素分析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园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规模现为苏州园林之最,是一个宅院合一的园林。 主体建筑分析: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先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给人一种放的感觉,再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以及门左右种植一些园林植物,营造出园林幽静自然的氛围。进入腰门后,可以看到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风的感觉当绕过土山后,空间变得不再狭小了,也到了该院的主体的景观。园中的湖景,建筑景观全部在此时映入我们的眼帘。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可以使人不会一眼就浏览完所有的景观,同时给游客留下无穷的遐想。这采用了园林上的一种“遮景”和“抑景”的艺术手法,使用这种手法它不但能阻挡外界的喧嚣,而且能藏住园内美景。 过了土山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都是通透的窗,透过这些漏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远香堂的东面,是建于假山处的绣绮亭,透过这些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夏冬景观的对比。这些漏窗还可以给人一种环境的开敞,不会给人压抑感。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几大特点:例如结构上的特征,主要采用木质结构,在墙体上设计漏窗等。 主体廊桥—小飞虹分析: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为三跨石梁,其形状略微拱起。站在小飞虹上,能够欣赏到周围的水景,廊景以及各种园林植物,同时在此处还能看到远处的见山楼,近处的香洲,小沧浪,可谓是节点位置,给人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风景的感受。所以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还是建立了以桥为中心的奇特景观。同时它还将水景割裂开来,使人站于桥上所见全部都是水,这一水环境给人一种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忘记现实中的烦扰,心灵上悠然而生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人站在上面也会给他人一种是在欣赏一幅园林山水画的感觉。同时桥与水面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感觉。 园林要素“水”的分析: 拙政园地处江南水乡,所以在拙政园中水所占的比重必然不小。观赏拙政园的时候肯定能发现水景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与周围景物形成各种关系。而且全园三部分的水系贯通,收放有致,成为全园游赏的线索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是沿水观赏,就可掌握全园整体的自然山水风貌。水体又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而在拙政园中水的运用主要属于静态应用,没有动态的景观,重点放在模拟自然中的湖溪泉滩等水的自然形态。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理水时挖出的土方可以构造水中的岛屿和堆高地形,在拙政园中主要体

苏州园林造园的立意与写意

浅谈苏州园林造园的立意与写意 作者:陈健 阅读:2358次 上传时间:2006-03-02 推荐人:wuyingjian (已传论文16套) 简介: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 一名园”的留圆…… 关键字:立意布局写意文化意境创造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雅素精巧,曲径通幽,庭园紧凑的“园中瑰宝”网师圆;有石狮林立,迷宫探幽,变化无穷的狮子林等等,正如童巂教授所言:“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学生,四天的实习犹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文化艺术的汪洋中,所到之处受时间之限,然仍可以窥见一斑,徜徉于这个为世人所赞叹的艺术的殿堂。 1. 园林的立意 1.1 苏州园林的风格特色的根基 苏州的特色何在呢?有人说苏州的风格在于柔和,即吴语所谓“糯”。“糯” 是对苏州风格的简要概括,“糯”字包含柔美、温文尔雅、细腻、潇洒等等,同样苏州的园林也有着“春夏秋冬皆有景,阴晴雨雪都成趣”淡雅的风范,当然传统的存在也受到历史的影响,回避倾轧的官场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朴归真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请”,而以园言志,以景寄情,也正体现了苏州园林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诗情画意的意境。 1.2 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同样也是造园之理。苏州的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古代的造园家在设计时力求园林中每个观赏点,看来都是一幅幅含义深远而有不同层次的画。正所谓:“古人构园置景,以体扬立意为先”,名师巧匠们,对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体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筹划布局,剪裁景物,开拓意境,形成园林特有的风貌。另外古人善于将宗教的事物动静变化的辨证关系应用于园林创作中,景物有动观静观之分,造园之前,首要考虑。所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人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赏线。例如网师园园子较小是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而拙政园面积较大,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廊引人随,移步换景,这是动观。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89596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拙政园的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和谐的空间布局,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富的视觉变化,从而归纳出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潜在规律,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空间布局空间分割视觉分析 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布局 在考察实习中,拙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拙政园相对于其园的园,如、留园、沧浪亭、,面积大很多,但是拙政园并没有因为其面积大而显得单调空旷;相反,园内通过整体空分间的划分而显得大而有致。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分为了三部分,别是:东园、中园、西园。 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东园的面积约为31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归园田居”为主。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经门廊、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

林,林西为秫香馆。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文档批量处理工具BatchDoc Word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是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亭台楼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中园空间分析拙政园中园园区分为了五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建筑主体与鲜明的庭院主题;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隐居安乐为主的生活,因此从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上也能体现出这特点,园内拥有各个独立空间,或静观或游赏,移步换景都有特定的内容,不厌其烦。但是五个景区总体风格是比较和谐融洽,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摘要 如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是当前园林研究的热点。拙政园是中国名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拙政园的特点为切入点,将拙政园自身的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从拙政园的园林风格、建筑及植物的特点等方面对拙政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古典园林中国名园拙政园现状 一、拙政园概况 (一)拙政园历史沿革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的东北部,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这一带历史悠久,人文会出。据史记记载,今园址一带,三国时(187——219年)为东吴郁林太守陆绩第宅;东晋(387——441年)为高士戴顺宅园;宋代山阴主簿胡棱言建五柳营,其子胡峰而名“如村”;唐末(?——约881年)为诗人陆龟蒙住宅;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寺;元延祷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年(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府。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建拙政园。随后,徐氏从王献臣儿子处赢得拙政园,一直居住了五代。民国27年(1938年)日伪维新政权江苏省长陈则民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1946年9月,国立社教学院从四川壁山迁至苏州,借拙政园为校舍。1951年,11月交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并动工修缮。东部未修复,为苗圃和职工宿舍。1952年11月6日正式开放中、西部。1954年1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拙政园,并进一步整修。1959年重建东花园,1960年9月完工,东、中、西三部分均已整修开放。住宅部分为苏州市博物馆、工艺美校等。 (二)拙政园现状 拙政园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分分合合,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现在全园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部分,占地62亩。 (三)拙政园地位

浅谈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浅谈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 01209113 陆磊 早在高中时代,就看过有关苏州园林的文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我在想,该是怎样高的艺术成就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竞相赞赏;也看到一些亭台楼阁上的对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风蓬鸣秋雨,水槛出苍烟”,不禁赞叹造园者的高雅情操与园林如诗如画的意境。后来又看到一些园林的图片,碧波烟雨,红阑画桥,林圃亭榭,雕梁画栋,更为感叹园林的精美与诗情画意。 这次短学期的实习去了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得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些园林,荷塘、楼廊、亭台、漏窗,都饱含造园者精心的设计,但又犹如出自自然,不加雕琢。坐在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看绵绵的雨丝落入池塘,池上的几片荷叶,池边的绿树、山石构成了一副意境优美的画卷。 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的。回来之后,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与整合,明白了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空间组织 苏州园林有些很小,但走在其中时,穿厅堂,过楼廊,水池、花木、假山一一呈现,我们不会觉得它小,依然觉得它有丰富的层次感,游了网师园之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而这种丰富的层次感得益于它可大可小,时断时续,或开或闭的空间处理手法,正是这种巧妙的空间处理才使咫尺园林也可容纳青山绿水。 在一块不大的基地上,又要做建筑又要构筑人工的自然景象是比较困难的,而要让建筑与自然互相融合又不互相隐没更为困难。但匠心独运的造园者运用对景、借景、对比、因借、抑扬顿挫等多种空间处理手法,建筑与景观交织交融,让游人步入其中,步移景异,充分体验空间的丰富层次感。 在空间组织上,以网师园为例,它以道古轩、琳琅馆等厅堂为全园活动中心,面对厅堂设置水池、假山、花木、桥、廊等景物,作为厅堂的对景,在水池边设月到风来亭,不仅点缀了厅堂的对景,而且也成为观景的良好去处。坐在月到风来亭,对面的半亭、假山、绿树在云墙的衬托下成为一道构图优美的风景,而站到半亭看月到风来亭,亭、曲桥以及集虚斋又给游人带来了视觉享受,月到风来亭旁有墙,不仅分隔了空间,而且墙上的漏窗、门以及巧妙设置的镜子不仅起到借景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景观的层次。走过书屋,走出狭窄的走道,来到水池边,走道的狭窄与水景的开阔形成抑与扬的强烈对比,让人更觉得空间豁然开朗,丝毫不觉园子的空间局促。亭榭与厅堂常以花木、云墙分隔,又以连廊相联系,使网师园和其他园林一样可居、可观、可游,而且又多了一份精致小巧之美。 空间因借 苏州园林之所以具有如此的意境之美,和造园者空间因借的处理手法是息息相关的。 空间因借加强了空间美的感受,因借的手法也有很多,有邻借、仰借、俯借、镜借、远借等多种。邻借最典型的是拙政园“别有洞天”旁假山上的两宜亭。拙政园西部原为补园,与其一墙之隔,其园主为借赏拙政园的美景,在墙边以土石造山,植树、造亭,以为观景之用,和拙政园的两宜亭互为借景。网师园的梯云室仰借高处的树与假山,甚至是云和月,“梯云”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各园中因借水中倒影或登高处看荷塘游鱼都是俯借,

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 1.退离水岸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退离中心水面约6m,前为月台相隔,减少了大体量的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周围视线开阔,轩榭楼阁,磊石佳木,犹如一幅让人目不暇接的长轴画卷。 雪香云蔚亭位于水池中较大的西山上,亭前也建有平台,平台向北退离水面约6m,亭退离水面约11m,前有皂荚树略为掩映,可俯瞰四周景色。与远香堂隔水相望,互为因借,构成重要的南北中轴线。 东山较小,山北建一六方形的小亭——“待霜亭”隐藏于树间,成为东山点景建筑,离东边最近水体约5m,与水面关系较远。可透过树林隐约看到池中芙蕖菡萏,主要赏山林景色。 东山南边的绣绮亭,建在假山之颠,距水面约11m。植被东南密合西北疏朗,视线向中心水体开敞,其东南边的海棠春坞等建筑则隐于树林之间。 “春秋有佳日,山水有清音”,绣绮亭往南的嘉实亭则完全远离水体,离中心水体约38m。 此亭以植物和山石造景为主,春日赏竹笋、石笋,秋日看枇杷累累。 玉兰堂为中园最后一处远离水岸的建筑。其东为黄石假山,遍植桂花,距离水体约17m;其北退离约10m,且种植乔木遮挡,使空间富于变化,游览时步移景异。 浮翠阁位于西园的假山上,为全园的制高点,距阁前溪涧约5m。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但阁的体量与山体大小和西园空间相比,显得略大,比例失调。 与浮翠阁形成对景的是西南角假山之上的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六面为窗。站在宜两亭,可顾看中西两园的优美风光,为赏景佳处。距两边水面约7-10m。 2.一面与水相邻 倒影楼在西园的最北端,成为西园曲尺型水面的收束。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水面可以看到这栋楼的倒影而得名,这也是楼前的水域并未种植任何植被的原因。 倒影楼往南为西园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3个扇形窗速写),为三面汇水之处。

拙政园

拙政园浅析 摘要:通过对拙政园历史背景、园林营造手法、植物选择、植物造景等做介绍和分析,展现其造景的经典之处,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园林空间园路铺装园林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 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 的联系。品中国古典园林,必先品苏州 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朵 奇葩,其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 筑巧夺天工。而苏州最大的园林便属拙 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山清池广,竹木掩映,建筑得宜,风格。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 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园林是一门 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拙政园更是中国造 园的经典之作,与故宫、长城、秦兵马涌、 布达拉宫等同属国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 宝。开阔而疏朗,是江南文人园林的代表 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结构体系: 拙政园的中部是江南园林中结构体系的典范,水池的面积占全园的三分之一,是以水池作为整个园林的构图中心,通过路径、廊架等进行空间的分隔与组织。园林建筑在空间的组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筑、游廊和其它景观元素形成相互关联的空间体系,既具有较严谨的秩序,又蕴涵了灵活与变化。 图1用分层的方式显示了拙政园空间结构的 形成过程。通过山水体系的布局基本形成了园林 的整体性空间结构;建筑位置的经营进一步划定 和完善了空间的细部结构;园林植物依附于山水 和建筑的布局之上,使山水和建筑庭院空间中增 添了许多变化的因素。 (二)空间层次 拙政园的空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图1 1、第一个层次为园区,主要依据园林的空间 位置和结构来划分。据此,拙政园分为东部、中 部、西部三个园区(如图2)。

苏州园林浅析

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景园赏析 论文题目:苏州园林浅析 系别:xxxxx 专业:xxxxxxxxx 班级:xxxxx 座号:xxxxx 姓名:xxxx 学号:xxxxxx 任课老师:x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摘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模仿和再现自然山水是中国园林形成、表现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园林不仅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现实空间,也是陶冶情操、安顿精神的理想乐园。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关键词:苏州园林、廊的造型艺术、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世界园林典范、世界闻名、现状及未来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 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从最早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园经验,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之后历代造园兴盛,明清全盛时有200多处私家园林遍布苏州古城内外。大部分是为名人居士或士大夫阶层提供一种“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苏州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加之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它融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于一体,是综合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园林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

拙政园赏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赏析 -----以拙政园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先从空间布局展开,全局上把握整个园林的造景特点和风格,对苏州拙政 园进行赏析。同时,从造景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借景,对景,障景,框景,题景, 漏景,夹景等手法的特点及产生的效果。 关键字:拙政园造景手法空间结构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可归纳为立体交融式,即分区设景。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异景。组景讲究起景、入胜、造极、余韵的序列。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达十余种之多,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接景、返景、点景……不一而足。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手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拙政园的造景手法甚多,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几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 空间布局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西部以曲尺形水池为中心,散为主,聚为辅,处理上与中部截然不同。 3 造景手法分析 3.1借景 “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在拙政园的借景中,远借北寺塔最为著名。站在园中,见有塔影,以为塔在园中,想去一攀。谁知此塔在几里之外,大感意外,这就是拙政园的精妙,在此处不建遮挡视线的建筑,而是留空,如此一来,远处的塔景就“引”了进来,为己所用。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

拙政园客流量分析

系统动力学在研究拙政园游客流量中的应用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后,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外出旅游的欲望增强;其次,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普遍加大,需要通过旅游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还有,媒体的宣传造势充分利用人们的趋众心理,是推动人们外出旅游的直接因素。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其他原因,近年来旅游热潮在全国兴起,全国各大知名景点备受欢迎。尤其到了假期,各大景点接待游客数激增,仅201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苏州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62万人次;北京故宫博物院游客仅在2012年10月2日一日游客接待量就突破18万人次,北京故宫博物院2015年全年参观总人数为1506万人次,在同年6月,故宫博物院开始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次。过高的游客流量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假日旅游高峰严重破坏旅游景区和景点的生态环境,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严重的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交通拥挤,住宿困难也是假日旅游高峰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其次,旅游服务质量下降,造成游客体验下降,满意率普遍下降,投诉增多。 综上所述,景区和景点的游客流量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对景区和景点的游客流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游客流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景区的旺季和淡季时间,以便景区做出相应的调整政策,一方面来缓解游客对景区造成的压力,并给游客创造相对舒适的旅游度假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篇以苏州市拙政园为例,简要探讨影响拙政园游客流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拙政园面临的问题 苏州园林式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其中又以拙政园为首,且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自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更成为旅游的热点景区,开放旅游资源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拙政园常处于过载状态,旅游品质下降。在旅游旺季,甚至于出现了景区外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难以保障的现象,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园林花木、山石等产生人为的破坏,这对于旅游业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和损失。因此,寻找影响拙政园游客流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就变得十分重要,以便景区合理健康发展。

拙政园水系理解

积水而成池 众景以水为托 ——浅谈苏州拙政园水系设计特色的理解

积水而成池,众景以水为托 ——浅谈苏州拙政园水系设计特色的理解拙政园是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即以“中亘积水,浚治成池”点明,造园的主要思路对全园进行布局,形成弥漫处“望若湖泊”,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因地制宜、法乎自然造园手法。 图1 拙政园水系图 拙政园以水为骨架,布控全局,以水为主线,把各景点串联成一体。可以说拙政园各景皆有水是一大特色,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浅谈拙政园中各个景点与水的相互关系,梳理拙政园水体设计的特点。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

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从文征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可以看出水在拙政园中的作用。 图2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之四 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园记》以水为线索进行描述,寻着文徵明的线索,探索

拙政园各景点与水的相互关系。 小飞虹 “堂之前为繁香坞,其后为倚玉轩,轩北直梦隐,绝水为梁,曰小飞虹。”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 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 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 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 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图3 小飞虹 小沧浪亭 逾小飞虹而北,循水西行,岸多木芙蓉,曰芙蓉隈。又西,中流为榭,曰小沧浪亭。 小沧浪亭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了一个闲静的水院。从小沧浪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志清处

(完整版)苏州拙政园分析

苏州拙政园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进入腰

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 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 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 ——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摘要:借景、对景、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而“对景”、“分景”又从不同角度对“借景”进行补充,三者包含内容颇多,极具价值,从而共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组景18法中的重要手法。本文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借景”、“对景”、“分景”这三种组景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组景手法;借景;对景;分景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古人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组景共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18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这三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借景”的定义及其内容 2.1借景定义 “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 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苏州拙政园分析

苏州拙政园分析 08建筑(2)班 张元挺学号:20080110030223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 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