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

·354·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月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

社会语言学分析

邬丽娜,戴亚楠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

要: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特征极大地影响了词汇的产生与变化。通过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国内外主

流英语学习网站提供的2012—2013年英语网络新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类词汇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性和范畴边界模糊性等特征。基于例证分析探讨了网络新词所反映的现代社会个人主义文化特征以及整个社会的快餐文化转向,对研究社会语言文化发展趋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关键词:原型范畴;网络新词;认知社会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14)04-354-05收稿日期:2013-10-29.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TJWY12-026).作者简介:邬丽娜(1977—

),女,讲师.

通讯作者:邬丽娜,

joywulina@126.com.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人类产生了

多元的交际需求。网络新词的产生与蓬勃发展,反映出人们在当今网络时代社交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以及对电子科技产品及网络日益增强的依赖性。网络新词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带有明显的时代感与新鲜性,而且拥有众多的使用群体。本文通过以国内外主流英语学习网站提供的2012年度与2013年度网络新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原型理论框架下进行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分析研究,重点分析电子网络和社交方面出现的英文新词,阐述网络新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指向。

一、原型范畴理论

对范畴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述。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提出著

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进一步论述范畴边界模糊

性,中心语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的问题[1]

。20世纪70年代,Rosch 和Lakoff 以大量实验与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原型是范畴内的典型代表,进一步发展范畴化理论,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原型范畴理论,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即由中心辐射到边缘。范畴的边

界具有模糊性,是无法界定的,这推翻了经典范畴理论

认为边界是明确的阐释。处在两个相邻范畴边缘的事物可以属于其中任何一个范畴。其次,范畴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即该范畴内所有成员通过纵横交错的复杂相似性与属性特征相联系,但并没有一组特征是范畴内所有成员所共享的。人们对物体进行分类主要是基于物体相对范畴原型的相似性。同时,范畴成员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即成员地位不等。原型是范畴的典型实例,处于中心位置。范畴中某一成员与原型的相似度越低,其隶属度越低。相似度或隶属度相对较高的成员是典型成员,而相似度或隶属度低的成员是非典型成员。再次,不能以标准的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范畴化,它产生于在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受到人类文化背景、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来自不同国家或不同族群的人们会对范畴内典型成员特征属性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范畴

化具有主观性,是以主客观互动为基础的[2]

原型范畴理论多年来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研究日益深化。该理论也是我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主要应用于语义学、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等诸多领域,从词义句法方面日趋深入。本文将该理论应用于英语网络新词的社会语言学意义的探讨。

2014年7月Jul.2014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6卷第4期

Vol.16No.4

第16卷第4期邬丽娜等: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355·

二、认知社会语言学与词汇变化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有机地结合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该领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07年才正式以认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的身份确立“认知社会语言学”头衔。认知社会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关注语言的社会性[3],认为人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对自身经历进行认知加工创造了语言,而所有新词的出现,都是在人类社会活动领域不断扩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

认知社会语言学弥补了以往认知语言学对社会维度关注不足的情况,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重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认知取向应用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关注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Dirven将当下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概括为认知词汇变化,认知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模型等方面[4]。2008年,由Kristiansen和Dirven主编的论文集《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型、社会制度》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作。2010年的第34届国际LAUD 研讨会更是将认知社会语言学作为重中之重,将大会主题定为: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5]。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实证研究。认知词汇变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是Geeraerts。以Geeraerts (1994)为首的小组在原型理论的框架下,以12本杂志作为语料来源,考察了服装词汇的四种词汇变化形式[6]。这次研究兼备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色,是典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主流英语学习网站提供的最新英文词汇,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这些新词进行分类分析,并尝试探讨其中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三、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

分析

针对2012年及2013年网络英语新词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新词具有范畴化的家族相似性,以电子网络类新词为例,近年来,由于平板电脑和触屏手机的广泛应用,大量新词随着人类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方式而产生,如受到热捧的phablet(平板手机)是一种介于大屏智能手机与小屏幕平板电脑之间的移动电子设备,正是电话“phone”和平板电脑“tablet PC”的组合,是在新增或已有的基本层次词的原型意义上(比如phone)衍生出来的,它的产生顺应了大家渴望更强大手机功能的趋势。人们生活频繁接触而在认知上特别熟悉的一些词语就是基本层次词语,例如表1中的手机“phone”,以及网络“cyber、online、net”等。网络新词的衍生结果是使基本层次范畴词得到扩展,这验证了范畴成员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边界的不确定性[7]。

表1手机网络相关新词汇

类型词汇意义具体解释

手机

phone

nomophobia

无手机恐

惧症

无法使用手机的情况下产生的

焦虑情绪

phonesia

电话失忆

打电话时突然忘记自己在和谁

通话

phablet平板手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结合

zombie phone僵尸手机

手机感染病毒后会大量传播而

感染更多的手机

smartphone

face

手机脸

一直低头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

会导致下颌松垂

smartphone

nanny

手机保姆

父母无暇照顾孩子,而用以吸引

孩子注意力的智能手机或平板

电脑

应用程序

application

brick手机变砖

手机刷机或程序更新误操作导

致手机无法正常使用

bloatware膨胀软件手机中预装的无用花哨软件

appiphilia

App痴迷

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热爱之

appscription程序药方

医生通过app提供医疗保健方

法,应用程序药方

苹果

apple

apple tourist苹果游客购买苹果及相关产品的人

applepick偷苹果专门偷别人iphone的人

网络

net/

online/

wifi

net bargainer

网络议价

网购中帮助买家砍价的人

web rage网怒

网页打开很慢或需要插件而使

人不耐烦

online rioting网络围攻抗议涨价

Wi-Fi

squatter

Wi-Fi蹭网

指长时间占用公共场所无线网

络连接资源的人

数据

digital/

data

digital natives

数字时代

原住民

出生后能接触到互联网等科技

的一代人

data furnace数据火炉

有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成为

热源

data

journalism

数据新闻

根据数字而不是事件写出的新

data shadow数据影子

人们的日常生活留下的数据使

用痕迹

big data大数据公众喜好的巨大数据

智能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日渐普及,使得人们对手机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以合成词为主,围绕着基本层次范畴内词汇,如手机phone,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词,表1

·356·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月

中列举了这一范畴的6个成员。同属于手机范畴内的

词都具有家族相似性,都因手机某项功能或对手机的

依赖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智能手机层出

不穷更新迅捷的应用程序,也逐渐成为新增的基本层

次词,如表1中的“appscription(程序药方)”以应用

程序“application”与处方“prescription”合成,产生于

人与app互动过程中,与原型的隶属度高,而同属于这

一范畴的“brick(手机变砖)”和“bloatware(膨胀软

件)”则是隶属度较低的成员,体现了范畴内成员的地

位差异性。作为智能手机的鼻祖,苹果手机“apple”因

此成为基本层次的原型词汇,范畴内成员如“apple

tourist”是指苹果产品的一批忠实消费者,而“applepi-

ck”则是指专偷iphone的盗贼,这些新词都体现出人

们对于拥有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渴望。从

所搜集的手机词汇可以看出,手机对人的影响为此范

畴内成员主要联系的属性。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渠

道,人们通过网络获得数据,浏览信息,与人交际或是

电子购物等。网络基本范畴词除cyber、online、net外,

也增添了应用日益广泛的wifi,体现了人们对于随时

随地上网浏览信息的需要。表2中列出的“wi-fi

squatter(蹭网族)”反映出社会中一部分人依赖网络又

贪小便宜的心态,带有一定的调侃和负面含义。而电

子类典型范例digital、data虽无词性上过多变化,也反

映出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如“digital native(数字时代

原住民)”贴切地反映了出生在数字时代,因从小与电

子产品相伴长大而对电子产品驾轻就熟的一代年轻人

的特点。而屏幕screen作为人机交流的主界面,成为

新增的基本范畴词。虽然都以screen作为核心词而进

行辐射扩展,但很难在成员间找到明确共享的单一属

性。以电子e-开头的email,黑客hacker早已不是新

鲜词,但e-cquaintance,hackerazzi等词还是依据人们

当下的社交生活新近产生的。可以说在人与网络的互

动过程中,新增添的成员间的属性可以是互动型的、功

能的、实体的、有形的[8]。

表2电子网络相关新词汇

类型词汇意义具体解释

网络net/ online/ wifi net bargainer

网络议价

网购中帮助买家砍价的人

web rage网怒

网页打开很慢或需要插件而使人

不耐烦

online rioting网络围攻抗议涨价

Wi-Fi

squatter

Wi-Fi蹭网

指长时间占用公共场所无线网络

连接资源的人

类型词汇意义具体解释

数据

digital/

data

digital natives

数字时代

原住民

出生后能接触到互联网等科技的

一代人

data furnace数据火炉

有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成为热

data

journalism

数据新闻根据数字而不是事件写出的新闻

data shadow数据影子

人们的日常生活留下的数据使用

痕迹

big data大数据公众喜好的巨大数据

屏幕

screen

monitor

non-screen

time

非屏幕时

所有成员同意在某时段不使用高

科技设备

dual

screening

双浏览在同一时间使用两个屏幕的做法

monitor

shopping

浏览不购

在购物网站上只浏览不购物

second screen

第二屏幕,

伴侣设备

看电视时能同时与电视节目内容

互动交流的电子设备

screen

sightedness

屏幕近视

是指长期在室内盯着较小的屏幕

看而引起的近视

购物

dark store幕后店专为在线购物顾客配货的店面

dotbam

实体零售

网络上用以区别电商的用语

电子

e-

e-tailer电商网络经销商

e-mailstrom邮件风暴电子邮箱收到大量无用邮件

e-cquaintance网络熟人

仅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网站

等互相认识的熟人

黑客

hack

hackathon

黑客马拉

某时间内多人聚集合作电脑编程

的活动

hackerazzi黑客狗仔

入侵名人电脑或盗走名人微博账

号的黑客

ethical hacker道德黑客

专门模拟黑客攻击,帮助客户了解

自己网络的弱点,并为客户提出改

进建议的网络安全专家

最新网络科技产品和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催生了该领域的英语新词。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

产品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认知观念,许多

社交新词也随之产生。即时社交应用平台的相关词

汇,如“twitter,facebook”等,是眼下众多年轻人的最

爱,甚至也成为许多公众平台的信息出口,得到越来越

多的关注。伴随twitter应用而产生的多个新生词汇

(见表3),成员特征具有交叉重叠性,大部分都是微博

专属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与微博主客观的互动过程,

恰恰迎合了微博快速信息交换传递的初衷。Twitter毫

无疑问成为社交网络词汇中的重要核心词,在此范畴

领域具有高等地位。范畴内成员如twittern便是微博

作为公众平台信息出口而产生的新型职业,是twitter

和intern的组合,是指在twitter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宣

传公司品牌而发布服务信息的实习工作人员,多为即

将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或职场新人。Twirt则

是源于twitter和flirt,即利用twitter谈情说爱,是微博

第16卷第4期邬丽娜等: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357·成为人们重要的私人交流平台的体现。Twelt和Chat-

terbox反映了twitter等新型社交网络与传统娱乐媒体

的融合,人们渴望通过微博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展

现自己的生活状态。

表3微博相关新词汇

类型词汇意义具体解释

微博twitter twittion

微博请愿

微博请愿书

twirt微博谈情在微博上互动频繁,言语暧昧

twit-rape强奸微博

劫持别人微博账号,假装自己是原账

号者

tweet seats微博座位

专门给看电影或表演时要发微博的

人的座位

chatterboxing

看电视发

微博

边看电视边就此发微博

tweeps

推特用户

的关注者

Twitter用户的关注者,由Sheep和

Twitter两个单词结合而成

twintern

twitter实

习生

通常是最近刚拿到学位所以急于积

累专业经验的学生或个人

在社交与文化方面,词语的变化更加丰富。除了创建新词外,还有将旧词联系至当今的社会现象,从而由已知跨越到未知。即由隐喻的使用而导致的语义变化,从而带动词汇语义的发展和语义范畴的变化[8]。社交网络可以让人们打败距离与时差,第一时间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但是同时它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表4列出的文化和社交新词可以看出,范畴成员之间地位不等,侧重点不同,边界模糊,但都能体现出快餐文化的特性,从如news snackers等词中开始明显感受到,人的生活节奏以快捷便利为主导,以简单易懂为目的。社交词汇,如“selfie、sharent”等,体现出现代人借助于网络的迅捷性和自由性,更多针对众人热衷分享,企图在社交平台上寻找构建虚拟认同感的文化转向。在文化与社交范畴内,基本层次词汇众多,难以像手机网络等词汇一样易于界定,范畴边界呈现模糊状态。

表4文化与社交领域新词汇

类型词汇意义具体解释

文化suppertainment

娱乐进餐

在电脑、电视或游戏机前进餐的

womanizer洋葱男

伤女人心,使女人落泪痛苦的男

troll网上招骂在网络中故意发找骂贴

brown bag seminar

午餐研讨

在午餐时间进行的培训或信息

共享会

escape call解困来电

委托他人给自己打电话从而有

借口离开

文化

teletrash脑残节目

面向头脑简单的观众播放的电

视节目

textonym预测短信预测的短信,不是你想要的字

paywall收费墙

阻止非付费订阅用户看到网页

内容的一个屏蔽系统

face time面会时间

平时主要通过邮件等跟同事交

流的远程工作族跟同事真正面

对面交流的时间

snailpapers蜗牛报纸报纸信息更新落后于网络

社交

people voice生人语调

人们在跟陌生人或者自己不太

熟悉的人说话时使用的语调。

porching门廊社交

人们闲暇时聚到门廊处谈天说

地或用点心

phubber低头族

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

亲友的人群

selfie自拍族自拍后上传到社交网站的照片

sock puppet马甲

出于欺骗、迷惑或者是其他目的

而使用假的网络身份

mute age哑巴时代

指同事邻桌坐着但是只用键盘

说话

news snackers

短信息爱

好者

通过微博、RSS订阅等获取新闻

资讯的人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社交控

在忙于眼前事的时候,总是害怕

会错过更有趣或者更好的人和

social bully社交恶霸

组织社交活动时要求每个人都

到场,不允许有人拒绝的人

offline socializing离线社交

跟人在现实中见面,花时间跟家

人和朋友相处,面对面跟他们说

sharent分享父母

喜爱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孩

子照片或者近况的父母

四、结语

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进行认知社会

语言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子网络方面的新词汇

围绕着几大原型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发展扩充,范畴

内成员地位并不相等。而社交方面的词汇则显示出更

强的创造力,体现出范畴边界的模糊性。这类新词汇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人类认知与社会现实的

互动性。此外,从网络新词的原型范畴,我们也可以发

现这些词汇所反映出来的现代社会个人主义文化特征

以及整个社会的快餐文化的转向。

词汇的变化源于并体现出社会文化的变革,是人

类与社会现实互动的结果。在网络科技极其发达的当

今时代,新词的产生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通过本文

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新词的产生是在原型理论

的基础上衍生并扩展而来的,是人类认知范畴不断扩

大的结果。

·358·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月

参考文献:

[1]王寅,李弘.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3):135.

[2]周启强,谢晓明.认知词汇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J].外语学刊,2009(3):52.

[3]张辉,周红英.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J].外语学刊,2010(3):37.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5]苏小军.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J].外国语,2009,32(5):47.

[6]Geeraerts D,Stefan G,Peter B.The Structure of Lexical Variation:Meaning,Naming and Context[M].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4:211.

[7]鄢春艳,刘建立.原型范畴理论与新词构筑[J].语言理论研究,2006(4):42.

[8]周大军,赵德全.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5):65.

A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nalysis of Internet Buzzwords in the

Framework of Prototype Theory

Wu Lina,Dai Yan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births and changes of buzzwords.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et buzzwords of2012and2013from maj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English learning websites in the framework of prototype theory to find their features,e.g.family resemblance,difference in the status of the members within prototype,boundary ambiguity,etc.This study shows the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and fast-food culture of modern society underlying the phenomenon of buzzwords,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cul-ture and society.

Keywords:prototype theory;internet buzzwords;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内容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预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流行语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中。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其源头和原因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而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有三种:1、图片式。人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考虑娱乐心理,往往不会输入许多的字来表现情感,而是用简单的图像来代替文字或者心情。这些表情符号“使原本冰冷的网络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情,这种幽默的表情打消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时的某些顾虑”。2、数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网络聊天中出现的“88”“9494”分别是“拜拜”和“就是就是”的简写形式。用数字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6579612.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6579612.html,。 订购方式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社会语言学》书评

《社会语言学》书评 【摘要】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对其《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主要围绕着“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和“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论证有力,材料丰富,部分观点新颖独到。对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社会、语言、变化 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与往常很多语言学著作的枯燥晦涩不同,这部作品是作者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而作,跳出了传统语言学和教科书式表述的框框,因而深入浅出,阐述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交际工具、思想的直接现实、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为出发点,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是全书论述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①最后简单地提及模糊语言的问题,另外对《社会语言学》也有所补充。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由于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兴起的时间不长,而且处在不止一种学科的邻接境地,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或范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在书中仅对美国语言学家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的“共变论”②展开了讨论,避免对各家定义逐一介绍的繁复,观点鲜明。“共变论”的主要意思是说语言和社会一样都是变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而社会语言学正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与传统语言学着重解决语言本身构造和语言本身诸要素的规律研究不同,社会语言学更注重研究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中语言的运动过程。 二、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 与很多同类的语言学教材一样,该书前四章也逐一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分别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 1、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的语言是有意识有语义的。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是表达感情的信号,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语言本身更多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因此,语言学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是一种生理现象。 在论述语言不是一种心理现象时,作者是这样说的:“人碰到一种能引起强烈心理活动的场面(例如恐怖场面)时,并不一定导致语言活动,心理活动不能导致语言活动,语言从而很难说是一种心理活动。”我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心理活动不一定导致语言活动”,“不一定”是“不确定,但有可能性”的意思,然而作者在后面的论述中却否定了这种可能性。我认为可以说是“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这里,作者还反驳了波格丹诺夫《社会意识学大纲》中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而存在的观点。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意识形态,但就语言而言,没有一次社会大变革带来了语言上的巨大“革命”,而是代代相传,为新的社会制度服务,其中发生的变化对整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社会革命不能改变语言,因此语言是而且只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社会(社会成员)服务的工具。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徐君善 从语言史研究的观点出发,有理由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折衷主义思想的直接产物。最能体现这种折衷主义思想的,则是社会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应用型特征。这一特征,充分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新兴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因此,当我们面向新世纪,展望语言学发展之时,有必要对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特征做一研讨,旨在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流派。它不是源于一个理论构造的种子,而是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蔓生出来。由于这一特定的学术背景,社会语言学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门户之见,而以其宽厚的学术胸怀,包容了来自各种不同学术背景与传统的研究者。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派与折衷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潜势成为现实中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语言学才体现出理论模式多样性、研究方法随机性、研究群体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驳杂性的学科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回顾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开拓者身上,即可见到这一点。北美学派的几位首领人物鲍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人,有的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具体使用现象,有的从文化传统与语言结构的关联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异军突起这一事实本身,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语言问题持续的关注,以及语言学内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渴望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这一特色,导致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随机性,是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特色的另一种体现。虽然,20

社会语言学真题

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 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 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初探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社会语言学与性别选题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初探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社会语言学与性别 选题 内容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男士与女士的语言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并且当我们在面对一些词语时,头脑中总会有相应的画面,比如当遇到“美丽”这个词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位窈窕淑女,而非一位翩翩君子,这其实就是我们潜意识中对语言与性别下的定义。事实上,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差异比比皆是。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就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男女自身不同的生理特征,且表现在语音,语调,词语,话题,语义等各个层面。关键词:语音词汇句法性别歧视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受到文化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被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贴上标签,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然而,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之间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的地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到结构,词汇和具体使用之间的联系。在社会语言学中,这个话题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一方面陈述了目前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从以下的四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不同性别在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即:语音,词汇,句法,性别歧视,一文献综述语言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对语言和性别之间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语言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ItsNature,Development and Off-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而另一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 第34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 Mar.2002 V ol.34N o.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cognitive realism)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兰格克(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6579612.html,ngacker)、雷科夫(G. Lakoff)、比尔沃思(M.Bierwisch)以及赫德森(R.Huds on)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 ord gram2 ? 9 ?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生命力流行语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以及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探求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早已被大家知晓甚至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源头和原因。回顾2010年的网络新词“给力”,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是网络语言的显著特点。我们就“给力”等网络流行语现象来讨论网络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给人力量”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由此略知,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娱乐新闻传播,如“闹台套”;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纵观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

社会语言学复习参考资料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计20分) 二、名词解释(共3个,每个5分,共计15分) 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四、教案设计(共1题,每题35分,共计35分) 复习参考 1.社会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语言学和狭义的社会语言学各包含哪些内容? 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社会语言学,顾名思义,与社会有关,也与语言有关,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目前它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有一些分歧,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社会语言学也称为宏观语言学,是一门多学科性交叉学科;从它发展的趋向来看,它不只是社会若干学科的交叉,而且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部之一。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国土学,心理学,概率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科学等等学科,都会在这个结合部中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狭义的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 。其中包含:“语言”,“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场合”。人与社会情景合起来就是社会因素。社会语言学回答的就是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谁对谁是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情景的关系 2.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内部原因: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语言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历史比较语言学(重视历时,忽视共时) 结构主义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优先研究语言及其系统) 转换生成语法学(倡导语言的“同一性” ,强调的是天生的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学(外部语言学,优先研究言语,强调的是交际能力,是后天获得的)外部原因:社会历史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美国主要是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教育问题。全球人口大流动使语言问题变得复杂。科技发展及相关学科都在关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男士和女士使用的语言存在某些差异,某些词语女性使用会很正常,但是如果有男性说出来,我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如女性常用的“讨厌”一词。除个人因素外,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社会因素。可见,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反映出社会规范,这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关键词: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社会地位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我们称这种区别为sex。但在社会生活的相互交往中,这种差别又会受到文化、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进行区分,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也就是gender。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在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或是无法理解的状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将通过语言这面镜子,透视一下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从而提高我们对性别语言的认识,防止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语言性别歧视。现代语言学对语言与性别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和性别成为了语言学中的一门独立分支。之后开始被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交际研究者所重视,例如: Lakoff的“女性语言”( women' s language ) , Crosby &Nyquist的“女性语域”( the female register ), Kramer的“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Mulac et al.的“与性别相关的语言”( gender –related language)等。从文字表述上看,这些术语的侧重点是关于两性语言的结构特点。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多的语言学家把这一差异应用于动态研究中——语言交流,如德博拉。坦嫩的流行著作《你误会了我—交谈中的女人和男人》等,则更有效地通过两性语言的差异来理解交谈中所带来的影响。一、语言结构的差异社会语言学家Trudgill曾说过男人和女人使用的不是两种语言,而是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这种不同仅表现在词汇层面(The men and women did not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Rather, they spok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he same language—the differences were lexical only.)而我们发现这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不仅出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也包括语音和句法方面的差别。1.语音层面的性别差异Trudgill在南非的德兰士瓦(Transvaal)对某中学的男女生的双元音进行了比较,发现男生的发音接近标准的比例低或者一个都不标准。另外他在1974年在底特律等地中做过一个关于元音r (rhotic)发音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该市男女两性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异。性别上层中产阶级下层中产阶级上层工人阶级下层工人阶级男性66. 7 52.5 20. 0 25. 0 女性90. 0 70. 0 44. 2 31. 7 表1美国底特律市黑人男女元音后r发音情况比较(Trudgill 1974: 44) 提到语音差别,我们更容易想到尖锐的女性声音和低沉的男性声音,或是演讲时,典型的语调差异。其实男女两性在语音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还包括音色( timbre)、音速(tempo)、共鸣音(resonanoe)、音量(volume )、音域(register)、音延(pitch range)和节奏(rhythm )等特点,受话人能大致了解发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由于这些特征具有明显的话语指示作用,因而在语言实践中,人们往往能闻其声而知其性。Margaret Thatcher就曾因声音与英国首相的地位不相匹配,被建议音调宽度变窄,减慢速度,从而能够使听众感受到她语言的权威性和独断性。2. 词汇层面的性别差异首先在话题的选择上,就体现了“男女有别”这一观点,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的兴趣话题与女性完全不同。女性偏向于讨论男性、衣服和女性本身;而男性更喜欢互相讨论金钱、生意、娱乐和其他男性。在一项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研究中,发现男性群体讨论竟争,运动,身体进攻;

社会语言学教程

社会语言学教程 定价: 28元 作者: 游汝杰邹嘉彦著 ISBN: ISBN7-309-04084-8/H.812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页数: 312页字数: 320千字 出版日 期: 2004-9 精彩章节,免费翻看 电子图书购买,请点击!★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社会学系、新闻学系等有关专业的本科教材。全书共分十章,基本内容为: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语言变异与语言变体、双重语言和语言忠诚、言语交际。汉语与华人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接触、语言竞争、语言规范等。内容兼括狭义和广义的社会语言学、国外与国内的社会语言学。其中部分内容较为专门,可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阅读,也可供研究生参考。 ★作者简介 游汝杰,1941年生,温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现为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出版专著十余种,主要有:《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著)、《汉语方言学导论》、《中国文化语言引论》、《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上海市区方言志》(语法部分)。发表论文数十篇,刊于《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先后执教的课程有:社会语言学、现代汉语研究、汉语方言学、汉藏语系概要、专业英语、语音学等。曾获九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术成果奖,其中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并先后多次到欧美、日本、港台访问或讲学。 邹嘉彦,“二战”期间出生,祖籍广东佛山。早年就读于上海、香港与新加坡,大学期间主修数学与物理,后获哈佛大学语言学硕士、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与亚洲语言学讲座教授、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执教的课程主要有社会语言学、粤语方言学。近年在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专著有《汉语与华人社会》、《语言接触论集》(均与游汝杰合作)等。参与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 1999年曾获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先后在法国国家高等人文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亚非文化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等任研究员、客座教授,并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南强讲座员,现为《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自然言语处理》(日本)、《中文计算语言学期刊》(台湾)、《国际东方语言电脑学报》(新加坡)等书刊编委。社会兼职有中文信息学会(中国)理事、中文电脑学会(美国)会长、香港语言学会创会会长等;2004年为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联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顾问等。并于2001年荣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海外院士。 ★书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