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了忘却的记念》预习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预习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预习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预习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预习案

1 了解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

3 理清全文思路;归纳大意;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思路的把握。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898年鲁迅离家求学,1902年初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的邀请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教育部迁往北平。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对派文化围剿的主将。鲁迅的作品有:1918年,发表第一部白话文小说《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集,如《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2、写作背景:课本16页课下注解①

3、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4、五烈士事迹

柔石,原名赵平复,最初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新文学运动。1923年开始创作;1928年夏,他到了上海,与鲁迅有较多往还,在鲁迅的帮助下译介外国的尤其是东欧和北欧的文学,编辑《语丝》、《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刊物,这些活动对于他的创作起了积极的影响。他曾经写《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

殷夫,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他从1924年左右就开始写诗,1928年创作较多,迅速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殷夫与革命有关系较早,1927年4月在上海第一次被捕。1929年,他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创作趋向高潮,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论文。

李伟森,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日日新闻》总编辑。参加二七大罢工。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等职。1928年夏主编《上海报》,5月任苏准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笔名李求实,主要从事实务工作,他从革命需要出发,写了不少论文、杂文,编过《革命歌集》,译了传记《朵思退夫斯基》(即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作过一些文艺短评和零星翻译。

冯铿(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女,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现代女作家。1930年加入“左联”。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死于龙华狱中。

胡也频(1903——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原名胡崇轩,190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同年夏天,与丁玲结识并成为亲密伴侣。1928年春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1929年夏,到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教书。他在学校里组织文学研究会,研究和宣传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久,因鼓动学生进行革命而遭山东省政府通缉。在中共组织的掩护下,同丁玲等人离开济南经青岛回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此期他公开批判了自己过去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开始重视文学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并写出了小说《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表达了他对革命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的认识,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1年1月17日,在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同被秘密杀害於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5、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种类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

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一、自学内容:“自主学习”部分所提出的问题

自学方法:再读课文,复习前两个学案,仔细思考。学习时间为20分钟。

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1)

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练习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9分) 1、填一填。 (1)5个 15 是( ),( )个 1 6 是1。 (2)7 8 里面有( )个81,322里面有( )个31。 (3)18个 9 1 是( )。 2、考考你。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2)一盘苹果的 2 1 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4、( )÷( )=5 3=10) (=) (21= 100) (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小贝说自己吃了一块蛋糕的 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 10 4 ,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 3、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 4、1812的最简分数是 9 6。( )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1、在( )里填上“>”、“<”或“=”。(6分) 53 ( )64 831 ( )11 8 2016( ) 54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5 4 16 12 40 8

24 12 60 100 131 130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4、写出与5 3 相等的三个分数。(6分) ( ) ( ) ( ) 5、两个工程队修公路,甲队3天修了25米,乙队4天修了33米,谁修得快些?(用带分数比较)(6分) 四、我会解决问题。(共35分)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30道题。小红做对了18题,做错了12题。请你用最简分数 表示小红做对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某商店有3种数量相同的冰激淋,星期六的销售情况如下。 售出 7 3 售出 5 2 售出 3 1 如果这个商店要进货,应该多进哪种冰激淋?为什么? 3、旅游公司计划买两辆车,比较一下,哪辆车更贵?请写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4、把20块共重2千克的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每人分得多少千克的巧克力?每人分得全部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5、小明和小华在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需8分钟,小华跑一圈需10分钟。现两人同时从起点出发后,至少需要几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

《集合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案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2)了解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掌握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符号,并会使用它们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获知两个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然后给出定义. (3)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理解包含关系及相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类比思想,在探究两个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辨证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在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下,一方面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包含关系. 从而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概念. 另一方面注意几何直观的应用,即Venn图形象直观地表示、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实数有相关系,大小关系, 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联想集合 之间是否具备类似的关系. 师:对两个数a、b,应有a >b或a = b或a<b. 而对于两个集合A、B它们也 存在A包含B,或B包含A, 或A与B相等的关系. 类比生疑, 引入课题 概念形 成分析示例: 示例1:考察下列三组集合, 并说明两集合内存在怎样的关 系 (1)A = {1,2,3} B = {1,2,3,4,5} (2)A = {新华中学高(一)6 班的全体女生} B= {新华中学高(一)6 班 的全体学生} (3)C = {x | x是两条边相等 的三角形} D = {x | x是等腰三角形} 1.子集: 生:实例(1)、(2)的共同 特点是A的每一个元素 都是B的元素. 师:具备(1)、(2)的两个 集合之间关系的称A是B的 子集,那么A是B的子集怎 样定义呢? 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子集的 共性. 生:C是D的子集,同时D 是C的子集. 师:类似(3)的两个集合称 为相等集合. 师生合作得出子集、相等两 通过 实例的共 性探究、感 知子集、相 等概念,通 过归纳共 性,形成子 集、相等的 概念. 初步 了解子集、 相等两个 概念.

集合的表示方法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已知集合A={a﹣2,2a2+5a,12},﹣3∈A,则a的值为() A.﹣1 B.C.D. 2. 集合{x∈N*|x﹣3<2}的另一种表示法是() A.{0,1,2,3,4} B.{1,2,3,4} C.{0,1,2,3,4,5} D.{1,2,3,4,5} 3. 集合{x∈N|x<5}的另一种表示法是() A.{1,2,3,4} B.{0,1,2,3,4} C.{1,2,3,4,5} D.{0,1,2,3,4,5} 4. 下列集合中表示空集的是() A.{x∈R|x+5=5} B.{x∈R|x+5>5} C.{x∈R|x2=0} D.{x∈R|x2+x+1=0} 5. 下列各组对象中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A.高一数学课本中较难的题 B.高二(2)班学生家长全体 C.高三年级开设的所有课程 D.高一(12)班个子高于的学生 6.设,集合,则() A .1B. C.2D.答案: C 7. 方程组的解集是() A.(2,1)B.{2,1} C.{(2,1)} D.{﹣1,2} 8.集合{x∈N|x﹣3<2},用列举法表示是() A.{0,1,2,3,4} B.{1,2,3,4} C.{0,1,2,3,4,5} D.{1,2,3,4,5} 9.设不等式3﹣2x<0的解集为M,下列正确的是() A.0∈M,2∈M B.0?M,2∈M C.0∈M,2?M D.0?M,2?M 10.已知集合A={1,2,3},则B={x﹣y|x∈A,y∈A}中的元素个数为()

A.9 B.5 C.3 D.1 11.若1∈{2+x,x2},则x=() A.﹣1 B.1 C.﹣1或1 D.0 12.已知x∈{1,2,x2},则有() A.x=1 B.x=1或x=2 C.x=0或x=2 D.x=0或x=1或x=2 13. 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A.{?} B.{0} C.{x|x>8或x<4} D.{x∈R|x2+2=0} 14.已知A={x|3﹣3x>0},则有() A.3∈A B.1∈A C.0∈A D.﹣1?A 15.已知集合A={x|x2﹣1=0},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A.{1} B.{﹣1} C.(﹣1,1) D.{﹣1,1} 16.已知集合A={1,a,a﹣1},若﹣2∈A,则实数a的值为( ) A.﹣2 B.﹣1 C.﹣1或﹣2 D.﹣2或﹣3 17.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Q B.{(a,b)}={(b,a)} C.2∈{1,2} D.?=0 18.已知集合A={x∈N|x<6},则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 A.0∈A B.?A C.﹣1?A D.6∈A 19.设A={x∈Z||x|≤2},B={y|y=x2+1,x∈A},则B的元素个数是( ) A.5 B.4 C.3 D.2 20.下面四个命题正确的是() A.10以内的质数集合是{0,2,3,5,7} B.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1,2} C.方程x2﹣2x+1=0的解集是{1,1} D.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 21.下面给出的四类对象中,构成集合的是() A.某班个子较高的同学B.长寿的人 C.的近似值D.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B.集合{y|y=x2﹣1}与集合{(x,y)|y=x2﹣1}是同一个集合 C.自然数集N中最小的数是1 D.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3.下面各组对象中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精品)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2)了解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掌握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符号,并会使用它们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获知两个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然后给出定义. (3)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理解包含关系及相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类比思想,在探究两个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辨证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在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下,一方面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包含关系. 从而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概念. 另一方面注意几何直观的应用,即Venn图形象直观地表示、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图表示为: =2}. }.

备选训练题 例1 能满足关系{a ,b }?{a ,b ,c ,d ,e }的集合的数目是( A ) A .8个 B .6个 C .4个 D .3个 【解析】由关系式知集合A 中必须含有元素a ,b ,且为{a ,b ,c ,d ,e }的子集,所以A 中元素就是在a ,b 元素基础上,把{c ,d ,e }的子集中元素加上即可,故A = {a ,b },A = {a , b , c },A = {a ,b , d },A = {a ,b , e },A = {a ,b ,c ,d },A = {a ,b ,c ,e },A = {a ,b ,d ,e },A = {a ,b ,c ,d ,e },共8个,故应选A. 例2 已知A = {0,1}且B = {x |x A ?},求B . 【解析】集合A 的子集共有4个,它们分别是:?,{0},{1},{0,1}. 由题意可知B = {?,{0},{1},{0,1}}. 例3 设集合A = {x – y ,x + y ,xy },B = {x 2 + y 2,x 2 – y 2,0},且A = B ,求实数x 和y 的值及集合A 、B . 【解析】∵A = B ,0∈B ,∴0∈A . 若x + y = 0或x – y = 0,则x 2 – y 2 = 0,这样集合B = {x 2 + y 2,0,0},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x + y ≠0,x – y ≠0. ∴22 220 xy x y x y x y x y =?? -=-??+=+? (I ) 或22 220xy x y x y x y x y =?? -=+??+=-? (II ) 由(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0x y =??=? 由(I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0x y =??=? ∴当x = 0,y = 0时,x – y = 0,故舍去. 当x = 1,y = 0时,x – y = x + y = 1,故也舍去. ∴01x y =?? =?或0 1x y =??=-? , ∴A = B = {0,1,–1}. 例4 设A = {x | x 2 – 8x + 15 = 0},B = {x | ax – 1 = 0},若B 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并写出它的所有非空真子集. 【解析】A = {3,5},∵B A ?,所以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空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从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入手,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从中学会观察、类比、概括和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直观感知、类比联想和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数学上的规定要讲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创新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 难点:子集、空集、集合间的关系及应用。 互动探究: 一、课堂探究: 1、情境引入——类比引入 思考:实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可否拓展到集合之间的关系?任给两个集合,你能否发现每组的前后两个集合的相同元素或不同元素吗?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关系? 注意:这里可关系两个数学思想,分别是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类比思想 探究一、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1){1,2,3},{1,2,3,4,5}A B ==; (2)设A 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B 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 (3)设{|}={|}C x x D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可以发现,在(1)中,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这时,我们就说集合A 与集合B 有包含关系。(2)中集合A ,B 也有类似关系。 2、子集的概念: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记作B A ?或A B ?。图示如下符号语言:任意x A ∈,都有x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 注意:强调子集的记法和读法; 3、关于Venn 图: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的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 图.这样,上述集合A 与B 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右图表示 自然语言: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练习题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选择题 1.对于集合A ,B ,“A ?B ”不成立的含义是( ) A . B 是A 的子集 B .A 中的元素都不是B 的元素 C .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 D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答案] C [解析] “A ?B ”成立的含义是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B 的元素.不成立的含义是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 ,故选C. 2.集合M ={(x ,y )|x +y <0,xy >0},P ={(x ,y )|x <0,y <0}那么( ) A .P M B .M P C .M =P D .M P [答案] C [解析] 由xy >0知x 与y 同号,又x +y <0 ∴x 与y 同为负数 ∴??? x +y <0 xy >0等价于??? x <0 y <0∴M =P . 3.设集合A ={x |x 2=1},B ={x |x 是不大于3的自然数},A ?C ,B ?C ,则集合C 中元素最少有( ) A .2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答案] C [解析] A ={-1,1},B ={0,1,2,3}, ∵A ?C ,B ?C , ∴集合C 中必含有A 与B 的所有元素-1,0,1,2,3,故C 中至少有5个元素. 4.若集合A ={1,3,x },B ={x 2,1}且B ?A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 C [解析] ∵B ?A ,∴x 2∈A ,又x 2≠1 ∴x 2=3或x 2=x ,∴x =±3或x =0.故选C. 5.已知集合M ={x |y 2=2x ,y ∈R }和集合P ={(x ,y )|y 2=2x ,y ∈R },则两个集合间的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2、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数知识。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新课 (一)活动一: 1、请你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按要求操作) 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因为每个人的铅笔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也不同。在这件事上,铅笔的总数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内说明理由,全班交流想法。)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糕,看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实际含义也不同。 7、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活动二:画一画。

1、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2、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理由。) 2个二分之一是(),()个四分之一是1,5个八分之一是(),七分之三里面有()个七分之一。 越往下分,单位一越小,1中所包含的单位一也越多。 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三、总结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对于集合A ,B ,“A ?B ”不成立的含义是( ) A . B 是A 的子集 B .A 中的元素都不是B 的元素 C .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 D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答案] C [解析] “A ?B ”成立的含义是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B 的元素.不成立的含义是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 ,故选C. 2.集合M ={(x ,y )|x +y <0,xy >0},P ={(x ,y )|x <0,y <0}那么( ) A .P M B .M P C .M =P D .M P [答案] C [解析] 由xy >0知x 与y 同号,又x +y <0 ∴x 与y 同为负数 ∴??? x +y <0xy >0等价于????? x <0y <0∴M =P . 3.设集合A ={x |x 2=1},B ={x |x 是不大于3的自然数},A ?C ,B ?C ,则集合C 中元素最少有( ) A .2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答案] C [解析] A ={-1,1},B ={0,1,2,3}, ∵A ?C ,B ?C , ∴集合C 中必含有A 与B 的所有元素-1,0,1,2,3,故C 中至少有5个元素. 4.若集合A ={1,3,x },B ={x 2,1}且B ?A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答案] C

[解析] ∵B ?A ,∴x 2∈A ,又x 2≠1 ∴x 2=3或x 2=x ,∴x =±3或x =0.故选C. 5.已知集合M ={x |y 2=2x ,y ∈R }和集合P ={(x ,y )|y 2=2x ,y ∈R },则两个集合间的关系是( ) A .M P B .P M C .M =P D .M 、P 互不包含 [答案] D [解析] 由于两集合代表元素不同,因此M 与P 互不包含,故选D. 6.集合B ={a ,b ,c },C ={a ,b ,d };集合A 满足A ?B ,A ?C .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A .8 B .2 C .4 D .1 [答案] C [解析] ∵A ?B ,A ?C ,∴集合A 中的元素只能由a 或b 构成.∴这样的集合共有22=4个. 即:A =?,或A ={a },或A ={b }或A ={a ,b }. 7.设集合M ={x |x =k 2+14,k ∈Z },N ={x |x =k 4+12,k ∈Z },则( ) A .M =N B .M N C .M N D .M 与N 的关系不确定 [答案] B [解析] 解法1:用列举法,令k =-2,-1,0,1,2…可得 M ={…-34,-14,14,34,54…}, N ={…0,14,12,34,1…}, ∴M N ,故选B. 解法2:集合M 的元素为:x =k 2+14=2k +14(k ∈Z ),集合N 的元素为:x =k 4 +12=k +24(k ∈Z ),而2k +1为奇数,k +2为整数,∴M N ,故选B. [点评] 本题解法从分式的结构出发,运用整数的性质方便地获解.注意若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含答案)

【课堂例题】 例1.设,,A B C 是三个集合,若A B ?且B C ?,试证A C ?. 例2.试判定下列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并简述理由. (1)? {|23}x x -<<-; (2){|5}x x > {|6}x x >; (3){|n n 是12的正约数} {1,2,3,4,6,8,12}; (4){|n n 是4的正整数倍} {|2,}n n k k Z + =∈. 例3.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集合C (1){1,2,3}C ?; (2){,}C a b ü; (3){1,2,3}{1,2,3,4,5}C ?ü. (选用)例4.已知{|21,},{|A x x k k Z B x x ==+∈=是被4除余3的整数},判断,A B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之. .

【知识再现】 1.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 (1)如果 ,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记作________或________,读作 或者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A 是B 的子集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 ; (3)如果A 是B 的子集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2.空集?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子集;空集?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真子集. 【基础训练】 1.(1)下列写法正确的是( ) (A ){0}?ü (B )0?ü (C ){0}?∈ (D )0∈? (2)下列四个关于空集的命题中:①空集没有子集;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④若A ??≠,则.A ≠?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2.用恰当的符号填空(,,=??) (1){1,3,5} {5,1,3}; (2){|(3)(2)0}x x x -+= 3{| 0}3 x x x -=+; (3){|2}x x > {|2}x x ≥; (4){|,}2n x x n Z =∈ 1{|,}2 x x n n Z =+∈. 3.(1)已知2{,}{2,2}x y x x =,则x = ,y = . (2)2{1,3,}{1,}x x ?,则实数x ∈ . 4.指出下列各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菱形}, {|C x x =是矩形},{|D x x =是正方形} 5.类比“?”、“?≠”的定义,请给出符号“?”的定义: 如果 ,则称集合A 不是集合B 的子集,用符号“A B ?”表示,读作“A 不包含于B ”. 6.已知集合M 满足{0,1,2,3,4}M ?且{0,2,4,8}M ?, 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集合M . 7.已知2 {1},{|30}A B x x x a ==-+=, ①若A B ü,求实数a 的值;②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A B =?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分数的认识,也是最后一次。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这一课的重要性,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2、经历自学、交流、比较、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的意义。 现对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作如下分析: 成功的地方: 1、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2、教态自然,不紧张。这是参加工作以来,也自认为这是讲课最不紧张的一次,可见心理素质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3、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因为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还进行了两次试讲,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对本节课进行了适当修改完善,所以教学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做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也比较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讲解例题时,分苹果环节讲的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来讲台详细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在讲填空题的时候,第二组第二个,有学生填带分数,没有及时处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交代。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练习题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姓名:__ __________ 一、 选择题 1.集合}{Z x x x A ∈<≤=且30的真子集 的个数为 ( ) A.5 B.6 C.7 D.8 2.已知集合}{{x B x x A =<<-=,21 }1 0< B. B A ? C. A B D. B A 3.已知}13,2,1{2--=a a M ,}3,1{=N ,若a M N M 则且,3?∈的取值为 ( ) A.1 B.4 C.-1或-3 D.-4或1 4.已知集合???∈???==Z k k x x A ,3, = B ? ? ?∈???=Z k k x x ,6,则 ( ) A. A B B. B A C.B A = D. A 与B 关系不确定 5.满足M a ?} {的集合},,,{d c b a M 共 有 ( ) A.6个 B.7个 C.8个 D.15个 6. 已 知 集 {}} {a x x B x x A <=<<=,21,满足 A B ,则 ( ) A.2≥a B. 1≤a C.1≥a D. 2≤a 二、 填空题 1.集合A 中有m 个元素,若在A 中增加一个元素,则它的子集增加的个数为____ 2.设} 1,1{},,3,1{2+-==a a B a A 若 B A ,则a 的取值为__ __________. 3.已知集合{ }1 2==x x P ,集合{x Q = }1=ax ,若P Q ?,则a 的取值______ . 4 设 {}= ==∈B x y y x A R y x ,),(,,? ??=???1),(x y y x , 则B A 间的关系为____ 5.已知集合 }{ {x B x x x A =>-<=,51或}4 +<≤a x a ,若 B A ,则实数a 的 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 1. 设 集合}{{ ax x x B x x A -==-=2 ,01} 02=-,若B A ?,求a 的值. 2.若集合{ }==-+=N x x x M ,062 }{0))(2(=--a x x x ,且N M ?,求实数 a 的值.

集合之间的关系练习题

~ 集合之间的关系 1.集合{}1,2,3的真子集共有(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22≤x x ? B.{}21且x x x >< C.{}{}41,21,x x k k x x k k =±∈≠=+∈Z Z D.{}{}31,32,x x k k x x k k =+∈==-∈Z Z 3.下列八个关系式①{}0=?;②0?=;③{}?=?; ④{}?∈?;⑤{}0??;⑥0??;⑦{}0?≠;⑧{}?≠?其中正确的个数( ) ( A.4 B.5 C.6 D.7 4.下列语句:(1)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2)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3)集合{}45x x <<是有限集,正确的是( ) A.只有(1) B.只有(2)和(3) C.只有(2) D.以上语句都不对 5.给出下列关系:(1)12=R ;(2Q ;(3)3-?+N ;(4)Q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下列关系:(1){}0是空集;(2)若a ∈N ,则a -?N ;(3)集合{} 2210A x x x =∈-+=R ;(4)集合{} 6B x x =∈∈Q N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7.下列四个命题:(1)空集没有子集;(2)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真子集;(3)空集的元素个数为零; : (4)任何一个集合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集.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8.已知集合{}3,A x x k k ==∈Z ,{}6,B x x k k ==∈Z , 则A 与B 之间最适合的关系是( ) A.A B ? B.A B ? C.A B D.A B

集合的表示方法教案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学习要求】 1.掌握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通过实例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来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学法指导】 通过由用自然语言描述数学概念到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感知用集合语言思考问题的方法;体会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2.描述法:一般地,如果在集合I 中,属于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x 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 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p(x)描述 {x ∈I|p(x)} . 3.列举法常用于集合中的元素较少时的集合表示,描述法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无限多个的无限集或元素个数较多的有限集.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问题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大写字母表示常用的几个数集,但是这不能体现出集合中的具体元素是什么,并且还有大量的非常用集合不能用大写字母表示,事实上表示一个集合关键是确定它包含哪些元素,为此我们有必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还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探究点一 列举法表示集合 问题1:在初中学正数和负数时,是如何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如表示下列数中的正数 4.8,-3,2,-0.5,1 3 ,73,3.1. 答 :方法一 图示法: 方法二 列举法:???? ??4.8,2,13,73,3.1 问题2: 列举法是如何定义的?怎样的集合适用列举法表示? 答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较少时,用列举法表 示方便.例:x 2-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问题3: 由book 中的字母组成的集合能否表示为:{b ,o ,o ,k}? 答 不能,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可表示为{b ,o ,k}. 问题4: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问题5: 怎样区分?,{?},{0}等符号的含义? 答 ?表示空集;{?}表示只含有一个元素为?的集合;{0}表示只含有0这个元素的一个集合.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A ={x∈N|0

1.分数的再认识(一)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2.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3.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苹果,如果把这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如果老师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又分得多少呢?你们认识它吗?请大声地读出它?(二分之一)它是什么数?(板书:分数) 师: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各部分的名称:上面是分子,下面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分数表示平均分;(板书:分子、分母、分数线、平均分) 2. 师:对于分数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新课——学生“找分数”贯穿始终 1. (出示43)这个分数怎么读?看到4 3你想到了什么?(两三个同学回答,这个43是谁的43?)——引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三份就可以用43来表示。 2. 现在呢,老师有一盒巧克力,想把它平均分给咱们班的四位同学,三个人共得到的巧克力是? (1)为什么说得到这盒巧克力的4 3,而不说每人得到几块巧克力呢? (2)这盒巧克力究竟有多少块,老师给你看看。(4块)

(3)从这4块巧克力中,你还能找到 43吗? (4)他认为这一块巧克力可以用 43来表示行吗?明明是一块巧克力,应该用数字“3”来表示,你怎么能说是4 3呢? 设计意图:“明明是三块巧克力,为什么是43?”这正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在难点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抓住学生的发言及时提炼出“整体”的概念,进行形象的讲解。在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基础上的教师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教师才有能力把这个问题讲深、讲透、深入浅出地讲懂,才能使学生释疑解困。 (5)你的意思是把4块巧克力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块就是3份,这样的3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43。谁能像老师这样再说一遍?(强调“一个整体”) 3. 你们能不能从12颗棋子中找出4 3? (1)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找一找,并把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2)(投影展示)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组是如何得到 43的?(把12个棋子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3份用 4 3表示;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3份用43表示;) (3)把谁看成一个整体? 4. 教师概括:我们可以把4块巧克力,12个方块等一些物体,以及以前所学的一个物体都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来得到?(4 3)。 5. (课件闪烁一份)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1)(虽然整体的数量不同,但是平均分后取同样的份数都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为什么数量不同,都可以用 43来表示呢? (2)(都是4 3,每份的数量却不相同。)为什么? 设计意图:“都是4 3,每份的数量却不相同。为什么?”这是学生感到困惑的第二个地方。教师抓住这个问题步步追问,促使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设计抓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基本 关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课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考点 1、集合、元素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做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元素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做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做a ?A 。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 4、集合的分类:空集、有限集、无限集 5、常用数集 实数集:R 有理数集:Q 整数集:Z 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或+N 6、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7、集合之间的运算 二、典型例题 1、已知集合A={x||x|≤2,x ∈R},B={x|x ≤4,x ∈Z},则A B=() A 、(0,2) B 、[0,2] C 、{0,2} D 、{0,1,2} 2、设P ={1,2,3,4},Q ={4,5,6,7,8},定义P*Q ={(a ,b)|a ∈P ,b ∈Q ,a ≠b},则P*Q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4 B .5 C .19 D .20 3、已知集合A={(x ,y )|x ,y 为实数,且1y x 22=+},B={(x ,y )|x ,y 为实数,且 y=x},则A B 的元素个数为() A 、0 B 、1 C 、2 D 、3 4、设集合{}R A ∈<=x 1a -x x ,,{} R B ∈>=x 2b -x x ,,若B A ?,则实数a ,b 必满足( ) A 、3b a ≤+ B 、3b a ≥+ C 、3b -a ≤ D 、3b -a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