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国论练习题以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以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以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以及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

一、字音字形

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邯郸

..百战不殆.二、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

三、重点实词

1.非兵.不利 2. 率.赂秦耶 3.思厥.先祖父

4 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暴秦之欲无厌.9.始速.祸焉

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

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

四、古今异义

1. 其实百倍

2.至于颠覆

3.思厥先祖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刺客不行

五、词类活用

1.不能独完

2.义不赂秦

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李牧连却之 6.日削月割

六、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洎牧以谗诛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苟以天下之大

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9.举以予人

七、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 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a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洎:ji 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C.③④⑥⑧⑩D.②④

⑥⑨⑩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洎牧以谗诛

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5.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6.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7.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8、默写

(1)古人云:“”此言得之。(2),是又在六国下矣。

(3)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1B

2D

3D

4答案:(1)遮蔽(2)挺身而出(3)暗中(4)发展到……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5答案:B

6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答案:C

7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答案:A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 uò)思厥先祖父(j ué)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 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导学案解析

《六国论》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39) 1、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 《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二、基础巩固 1.写出加粗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lù)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燕赵之君(yān)洎牧(jì)以谗诛 革灭殆尽(dài)或未易量(liàng)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找出活用字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使动)(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动词)(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做名词)(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礼待礼遇)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他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了)(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 5.一词多义。 (1)非: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不是) ②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没有 )

《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辙并称“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中职《六国论》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六六国论 复习指导: 1.作者:北宋散文家_____,字_____,号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_____、_____并称“三苏”。著有《嘉祐集》。 2.本文是一篇政论文,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借古讽今,旨在分析六国失败之原因,来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应该积极抵抗。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奉之弥.繁(mí)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如弃草芥.(jiè)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小则获邑.(yì)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 ..,暴霜露,斩荆棘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 ..孤危 ..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百倍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论 答案版

《六国论》练习 【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B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C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③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慧和力量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⑤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可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相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定数,指命运)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完,保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始速祸焉(招致) 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连词) 洎牧以谗诛(等到,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 击强暴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时安排:2课时 █自觉预习 一.作者简介 详见《同步练习》 二.预习作业检查 赂.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小则获邑.( ) 草芥.(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下咽.(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参与.()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悲夫.()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时代背景: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 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 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

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主动阅读 【我读我知】 【我思我问】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第一、二节 █课堂导学 一、研读第一、二段 1、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弊.得赂秦盖.失强援 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2、古今异义 非兵不利 ..古: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不能独完.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 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 2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 是()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 ..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 ..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 3

词作名词。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

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授课类型: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 一、作者介绍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宰相韩琦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结成《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 加银10万、绢10万匹。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 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四、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 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 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 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 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 【答案】D 【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 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D.率.赂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 【答案】D 【解析】率:全都,一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有远略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答案】C 【解析】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六国论》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高中语文 专题3《六国论》学案苏教版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 必修二专题3《六国论》学案 1.能够解释“兵”“犹”“亡”“暴”“终”“势”“始”“向”“为”“与”“相” “以”的意义,掌握本课相关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并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迁移运用。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增强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写作议论文。

1.连线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纵横家的风范。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著有《嘉祐集》。 2.探寻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因势小力弱或方法措施不当等原因而相继灭亡。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终不能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 ) 与.嬴( ) 燕.、赵之君( ) 洎.( ) 殆.尽( ) 草芥.(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 ) 4.一词多义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六国论 (选自宋·苏辙《栾城集》)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上海高一语文第二学期六国论学案二

《六国论》学案二 一、明确论点与文意 思考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择文中的句子。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考2:作者在论证这个观点时,是用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分别在哪些段落? 明确:A 韩魏楚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第二段) B 齐燕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段) 思考3:第二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 思考4: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思考5:第四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四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思考6: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二、分论点的结构特点 1、总分与并列的结构 思考1:第二段、第三段两个分论点都是在解释对什么问题的看法? 明确:解释了为什么“弊在赂秦”。 分论点①:为什么“弊在赂秦”? 分论点②:为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为什么弊在赂秦? 思考2:这两个分论点都在解释“为什么”,解决的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从结构上来看,这两个分论点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并列。 思考3:那么,这两个并列的分论点能互换一下位置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 首先,因为韩魏楚先亡,齐燕赵因韩魏楚亡而亡。(这有个时间顺序、因果关系) 作者在论证的时候把六国分为两类,它们灭亡的原因不一样,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顺

《六国论》同步练习_8b1e

《六国论》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921 2201 《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谋 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正确的是()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①以②而① 而②之①之②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