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张佳1,2,#一程海涛1,#一徐海1一夏英俊1一刘春香1一徐正进1,?

(1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北方超级粳稻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866;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沈阳110034;#共同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EGm a i l:x u z h e n g j i n@126.c o m)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o o k i n gGe a t i n g Q u a l i t y a n dS u b s p e c i e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 R I L sP o p u l a t i o n f r o mi n d i c a a n d j a p o n i c aC r o s s i n g

Z H A N G J i a1,2,#,C H E N G H a iGt a o1,#,X U H a i1,X I A Y i n gGj u n1,L I U C h u nGx i a n g1,X U Z h e n gGj i n1,?

(1R i c e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S h e n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i c e B i o l o g y a n d B r e e d i n g,M i n i s t r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N o r t h e r n J a p o n i c a S u p e r R i c e B r e e d i n g,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S h e n y a n g110866,C h i n a;2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 e c h a n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 x t e n d i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h e n y a n g110034,C h i n a;#T h e s ea u t h o r s c o n t r i b u t e de q u a l l y t o t h e p a p e r;?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EGm a i l:x u z h e n g j i n@126.c o m)

Z HA N GJ i a,C H E N G H a i t a o,X U H a i,e t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o o k i n gGe a t i n gq u a l i t y a n ds u b s p e c i e sd i f f e r e n t i aG

t i o n i n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 f r o mi n d i c a a n d 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C h i n JR i c eS c i,2015,29(2):167G173.

A b s t r a c t:T w o r e c o m b i n a n t i n b r e d l i n e s(R I L s)p o p u l a t i o n s,o n e d e r i v e d f r o mt h e c r o s s b e t w e e nZ h o n g y o u z a o8(i n d i c a)

a n dT o y o n i s h i k i(j a p o n i c a),t h eo t h e r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c r o s s

b e t w e e n Q i s h a n z h a n(i n d i

c a)a n

d A k i h i k a r i(j a p o n i c a),

w e r eu s e d t o i d e n t i f y i n d i c aGj a p o n i c a s u b s p e c i e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h y b r i d s b y C h e n g s i n d e xm e t h o d a n d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e a t i n gq u a l i t y a n dR V A p r o

f i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v a l u eo f r i c e,t oa n a l y z e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o o k i n gGe a t i n gq u a l i t y

a n d s u

b s p e

c i e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 s

f r o mi n d i c aG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T h e n u m b e r o f l i n e s f r o mZ h o n

g y o u z a o 8/T o y o n i s

h

i k i a n dQ i s h a n z h a n/A k i h i k a r i a r e158a n d142,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1)C h e n g s i n d e x, t a s t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o r ea n d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t w o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 s f o l l o w e dac o n t i n u o u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i t hm o s t l i n e s b e i n g m i dGp a r e n t t y p e.2)T h e r ew e r e 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r r e l a t i o n so r l o wc o r r e l a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 sb e t w e e n

C h e n g s i n d e xa n d t a s t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o r e,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e r ew e r e 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m o n g t a s t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o r e a n d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d i f f e r e n t s u b s p e c i e sb a s e do nC h e n g s i n d e x.I t s h o w e dt h a t i n d i c aGj a p o n i c a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h a dn od i r e c t i n f l u e n c eo nc o o k i n gGe a t i n gq u a l i t y.3)W i t ht h er i s i n g t a s t e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o r e,h o t p a s t ev i s c o s i t y,c o o l p a s t ev i s c o s i t y,s e t b a c kv i s c o s i t y,c o n s i s t e n c ev i s c o s i t y d e c r e a s e da n d b r e a k d o w n v i s c o s i t y i n c r e a s e d,o t h e r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i dn o t c h a n g e o b v i o u s l y.

K e y w o r d s:r i c e;i n d i c a a n d 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s u b s p e c i e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C h e n g s i n d e x;e a t i n gq u a l i t y;R V A p r o f i l e

张佳,程海涛,徐海,等.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2015,29(2):167G173.摘一要:以2个典型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F8群体(中优早8号?丰锦,计158株系;七山占?秋光,计142株系)为试材,利用程氏指数法鉴别其籼粳属性,同时测定稻米食味品质及淀粉R V A特征值,分析籼粳杂交后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籼粳亚种性状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群体程氏指数二口感二综合评分及R V A谱特征值均呈连续分布,大部分株系介于双亲值之间;2)程氏指数与口感二综合评分及各R V A谱特征值的相关不显著或相关系数较小,依据程氏指数划分的类型间口感二综合评分及R V A谱特征值无明显差异,说明籼粳分化对稻米食味品质无直接影响;3)随着口感改善和综合评分的提高,热浆黏度二冷胶黏度二消减值降低二回复值升高,其他R V A谱特征值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关键词:水稻;籼粳稻杂交;亚种属性;程氏指数;食味品质;R V A谱

中图分类号:S511 02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1001G7216(2015)02G0167G07

一一亚洲栽培稻分化为籼稻[O r y z as a t i v a L.s u bGs p.H s i e n(i n d i c a)]与粳稻[O r y z as a t i v a L.s u b s p.K e n g(j a p o n i c a)]两个亚种,中国水稻南籼北粳的种植格局由来已久.籼粳稻杂交可产生极强的杂种优势,其杂交后代存在着广泛的变异[1].目前,籼粳稻杂交已经成为国内外水稻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并且通过此方法育成的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多[2G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丰产的基础上还要求外观好看而且还要有较好的口感和食味.籼稻

收稿日期:2014G02G13;修改稿收到日期:2014G06G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371587).761

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2015,29(2):167-173h t t p://w w w.r i c e s c i.c n

D O I:10.3969/j.i s s n.1001G7216.2015.02.007

与粳稻主要品质性状有明显差异,粳稻蒸煮食味品

质优于籼稻,一般来说粳稻口感好,淀粉黏性较强二

膨胀性弱;籼稻口感差,淀粉黏性较弱二膨胀性强;籼

稻的碱消值和胶稠度小于粳稻,而直链淀粉含量高

于粳稻[4G5].国内外有关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文献较多,主要以籼稻二粳稻品种为试材分析直链淀粉含

量二蛋白质含量二碱消值二胶稠度二垩白性状等的基因

型间差异二环境条件的影响及与食味品质的关

系[6G9],而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分化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典型的粳稻与籼稻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分析籼粳亚种形态特征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以期为籼粳杂交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提供参考.

1一材料与方法

1.1一试验材料

采用2个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群体(F8)作为试材,A群体亲本是中优早8号(P1,程氏指数8)和丰锦(P2,程氏指数22),共158个株系;B群体亲本是七山占(P3,程氏指数4)和秋光(P4,程氏指数21),共142个株系.201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种植.4月18日播种,5月18日插秧.每个株系种3行,每行10株.行距为30.0c m,株距为13.3c m.栽培管理同当地生产田.1.2一调查项目

1.2.1一籼粳亚种属性判定

利用程氏指数法[10]判定各株系的籼粳亚种属性,于抽穗期调查抽穗时壳色与叶毛性状,成熟期将调查的植株收获风干后,按照程氏指数法调查1~2穗节长二籽粒长宽比二稃毛二酚反应,并分别评分后取平均值,再计算总分.根据评分结果划分为4种类型,即程氏指数0~8为籼(H),9~13为偏籼(H?),14~17为偏粳(K?),18~24为粳(K).1.2.2一稻米淀粉黏滞性的测定

用澳大利亚N e w p o r tS c i e n t i f i c仪器公司生产的R V AG4型快速黏度分析仪(R a p i dV i s c o s i t y A nGa l y z e r)测定,用T h e r m o c l i软件分析.按A A C C美国谷物化学协会操作规程(199561G02)标准方法,米粉含水量为14.00%,样品量3.00g加蒸馏水25.00m L,测定时间为每个样品13m i n.罐内温度变化为50?保持1m i n,以12?/m i n上升到95?(3.75m i n)保持2.5m i n,以12?/m i n下降到50?(3.75m i n)保持1.4m i n.R V A谱特征值包括峰值黏度(P K V)二热浆黏度(H P V)二冷胶黏度(C P V)二崩解值(B D V)二消减值(S B V)二回复值(C S V)二起浆温度(P a T)和峰值时间(P e T),黏度单位是c P(c e n t iGp o i s e),1R V U=12c P.

1.2.3一稻米食味品质的测定

用日本佐竹株式会社生产的S T AG1A米饭食味计测定.称取30g精米,放入不锈钢罐中并加水浸泡30m i n后接洗米装置,用水冲洗约30s至水的浊度很小.按照米水1?1.2的比例加水42g,放入电饭锅内预约1h,调理30m i n,焖饭10m i n.冷却2h后用食味计测定口感与综合评分,每个样品重复3次.

1.3一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 P S 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测,用M i c r o s o f tO f f i c eE x c e l 2007绘图.

2一结果与分析

2.1一籼粳稻杂交群体程氏指数分布

2个群体程氏指数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图1),大部分株系介于双亲之间,少量株系籼型特征增强.2个群体程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02和12.41,略低于中亲值而偏向籼型亲本.

6个亚种特征性状分布不同(图2),2个群体稃毛二籽粒长宽比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变异,中间类型居多;抽穗时壳色和酚反应接近双峰分布,高峰偏向粳型;叶毛和1~2穗节长表现为偏态分布,前者偏粳而后者偏籼.

2.2一籼粳稻杂交群体蒸煮食味品质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2个群体口感和综合评分均表现为接近双峰的连续分布,A群体2个亲本口感和综合评分都较高且差异不大,后代群体中只有少量株系正向超亲,大多数株系负向超亲.B群体2个亲本口感和综合评分差异显著,后代群体中只有少量株系正向和负向超亲,大多数株系介于双亲之间.

与口感和综合评分类似,2个群体R V A谱特征值也有A群体亲本间差异小于B群体的趋势(峰值黏度除外,图4).从图4还可以看到,2个群体P K V二H P V二B D V二C P V表现为连续分布,其平均值接近中亲值.A群体中亲值大于B,因此总体上A 群体在图4中偏向右侧.B群体P e T二P a T二S B V二C S V与前述4个特征值表现相同趋势,但是A群体

861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一第29卷第2期(2015年3月)

P 1-中优早8号;P 2-丰锦;P 3-七山占;P 4-秋光;A-中优早8号/丰锦重组自交系群体;B -七山占/秋光重组自交系群体.下同.

P 1,Z h o n g y o u z a o 8;P 2,T o y o n i s h i k i ;P 3,Q i s h a n z h a n ;P 4,A k i h i k a r i ;A ,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c r o s sb e t w e e nZ h o n g y o u z a o8(i n d i c a )a n dT o y o n i s h i k i (j a p o n i c a );B ,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 d e r i v e d f r o mt h e c r o s s b e t w e e nQ i s h a n z h a n (i n d i c a )a n dA k i h i k a r i (j a p

o n i c a ).T h e s a m e a s b e l o w.

图1一籼粳杂交重组自交系程氏指数的次数分布

F i g .1.F r e q u e n c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C h e n g ’s i n d e x e s f o r t w o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d e r i v e d f r o mi n d i c a G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

.图2一籼粳杂交重组自交系6个亚种特征性状的次数分布

F i g .2.F r e q u e n c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 s i x s u b s p e c i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 t w o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 s d e r i v e d f r o mi n d i c a G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

.P e T 二P a T 二S B V 二C S V 平均值明显高于中亲值,

因而总体上A 群体在图4中偏向左侧(P e T )或基本重合(P a T 二S B V 二C S V )

.2.3一籼粳属性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

总体而言,对比2个群体不同籼粳类型的食味品质和R V A 谱特征值(

表1),不同类型间的食味品9

61张佳等: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图3一籼粳杂交重组自交系食味品质次数分布

F i g .3.F r e q u e n c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e a t i n gq u a l i t i e s f o r t w o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d e r i v e d f r o mi n d i c a G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

.P K V ,P e a k p a s t e v i s c o s i t y ;H P V ,H o t p a s t e v i s c o s i t y ;B D V ,B r e a k d o w nv i s c o s i t y ;C P V ,C o o l p a s t ev i s c o s i t y ;C S V ,C o n s i s t e n c ev i s c o s i t y ;P e T ,P e a k t i m e ;S B V ,S e t b a c kv i s c o s i t y ;P a T ,P a s t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T h e s a m e a s b e l o w.图4一籼粳杂交重组自交系R V A 特征值的次数分布

F i g .4.F r e q u e n c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 t w o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d e r i v e d f r o mi n d i c a G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

.质差异不明显.由表1看出,B 群体不同类型的口

感二综合评分及8个R V A 谱特征值均无显著差异;

A 群体只在少数测定值上存在差异,

如粳型的口感与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偏粳型二偏籼型,籼型的P K V 显著高于粳型,籼型的P e T 显著长于其他3种类型

等.

一一由表2可知,140组相关分析中只有38组达到

显著或极显著,并且相关系数较小,其中以A 群体稃毛与C P V 的相关系数(0.399)为最大(决定系数仅0.159

),可信度较小.0

71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 )一第29卷第2期(2015年3月)

表1一不同籼粳类型间R V A谱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的差异

T a b l e1.D i f f e r e n c e i n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e a t i n gq u a l i t i e s f o r d i f f e r e n t s u b s p e c i e s t y p e.

组合与类型C r o s s a n d t y p e 株数

N

口感评分

T S

综合评分

C S

峰值黏度

P K V

/c P

热浆黏度

H P V

/c P

冷胶黏度

C P V

/c P

峰值时间

P e T

/m i n

起浆温度

P a T

/?

消减值

S B V

/c P

回复值

C S V

/c P

崩解值

B D V

/c P

A

籼H65.5a b62.4a b3396.8a2246.7a3604.3a6.3a77.3a207.5b1357.7b1150.2a 偏籼H?784.5b53.6b3294.8a b2306.0a4132.0a6.2b79.5a837.2a1826.0a988.8a 偏粳K?615.0b57.0b3220.4a b2225.4a4023.2a6.1b79.8a802.8a1797.8a995.0a 粳K86.5a69.6a3235.4b2029.6a3525.6a6.1b73.0b390.3a b1496.0a b1105.8a B

籼H203.8a47.4a2325.8a1748.3a3554.3a6.4a80.9a1228.5a1806.0a577.5a 偏籼H?634.2a51.1a2395.5a1773.1a3547.1a6.4a80.5a1151.6a1774.1a622.4a 偏粳K?554.6a53.8a2432.1a1708.7a3408.0a6.4a81.4a975.8a1699.3a723.5a 粳K23.8a48.2a2097.5a1400.5a3196.5a6.3a85.7a1099.0a1796.0a697.0a 一一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食味品质在籼粳不同分类间5%水平差异显著.

D i f f e r e n t s m a l l l e t t e rm e a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a t5%f o r c o o k i n g a n d e a t i n g q u a l i t y u n d e r s u b s p e c i e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P l a n t n u m b e r;H, i n d i c a;H?,i n d i c a l i n o u s;K?,j a p o n i c a l i o u s;K,j a p o n i c a;T S,C o o k e d r i c e t a s t e s c o r e;C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o r e.T h e s a m e a s b e l o w.

表2一籼粳属性与R V A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的关系

T a b l e2.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m o n g i n d i c aGj a p o n i c a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e a t i n gq u a l i t i e s.

程氏指数性状与群体C h e n g s i n d e x t r a i t s a n d c r o s s 峰值黏度

P K V

热浆黏度

H P V

冷胶黏度

C P V

峰值时间

P e T

起浆温度

P a T

消减值

S B V

回复值

C S V

崩解值

B D V

口感评分

T S

综合评分

C S

程氏指数C h e n g s i n d e x

一一A-0.175?-0.0710.013-0.217??-0.1110.0820.073-0.0770.180?0.168?一一B0.073-0.035-0.067-0.0350.076-0.152-0.0860.1470.220??0.227??稃毛G P

一一A-0.215??-0.301??-0.399??0.071-0.152-0.284??-0.329??0.1460.196?0.200?一一B0.1430.016-0.0260.0130.055-0.163-0.0750.173?0.231??0.230??叶毛L P

一一A-0.0420.173?0.266??-0.143-0.0680.305??0.305??-0.233??-0.072-0.080一一B-0.196?-0.143-0.098-0.160-0.0160.0510.003-0.0740.0120.012抽穗时壳色G C

一一A-0.162?-0.0180.036-0.215??0.0380.1010.070-0.1260.0930.071一一B-0.022-0.064-0.1240.0610.103-0.140-0.1610.0570.0470.055酚反应P h R

一一A0.1210.1430.224??-0.211??-0.0780.196?0.257??-0.0530.0960.084一一B0.188?0.0990.0170.0730.045-0.148-0.1050.1230.214?0.217?1~2穗节长L o R

一一A-0.167?-0.080-0.047-0.1110.0430.013-0.019-0.0600.1470.140一一B0.0770.0480.107-0.0920.0860.0690.1510.0400.0640.055籽粒长宽比L/W

一一A-0.167?-0.336??-0.345??0.043-0.103-0.309??-0.314??0.299??0.1330.151一一B0.015-0.104-0.1060.009-0.049-0.151-0.0700.1610.0590.084一一?与??分别表达0.05和0.01显著水平.

?a n d??i n d i c a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a t5%a n d1%,r e s p e c t i v e l y.

2.4一食味测定值与R V A特征值的相关性

综合相关系数的大小及其显著性两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口感和综合评分与B D V呈显著正相关,与H P V二C P V二S B V和C S V呈显著负相关,而与P K V和P e T二P a T关系相对不显著.3一讨论

籼粳杂交育种已成为育种家改良水稻丰产性二抗性及品质的重要手段.在品质改良过程中,通过籼粳杂交改良籼稻品种的品质有许多成功的报

171

张佳等: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表3一籼粳杂交重组自交系群体食味值与R V A特征值的关系

T a b l e3.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 e e n e a t i n gq u a l i t i e s a n dR V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 t w oR I L s p o p u l a t i o nd e r i v e d f r o mi n d i c aGj a p o n i c a c r o s s i n g.

食味值E a t i n g q u a l i t y

组合

C r o s s

峰值黏度

P K V

热浆黏度

H P V

崩解值

B D V

冷胶黏度

C P V

消减值

S B V

峰值时间

P e T

起浆温度

P a T

回复值

C S V

口感评分T S A0.060-0.616??0.702??-0.747??-0.761??-0.111-0.192?-0.762??B0.003-0.1350.187?-0.154-0.123-0.093-0.151-0.358??综合评分C S A0.004-0.620??0.705??-0.758??-0.776??-0.091-0.200?-0.778??B0.328??-0.210?0.732??-0.294??-0.301??-0.325??-0.208?-0.349??一一?与??分别表达0.05和0.01显著水平.

?a n d??i n d i c a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a t5%a n d1%,r e s p e c t i v e l y.

道[10G11],而籼粳交改良粳稻,特别是改良北方粳稻的例子尚未见报道.迄今相关研究集中在1)不同稻区籼稻二粳稻品种品质性状数据统计分析[4G5],2)长江中下游等稻区同时种植籼稻二粳稻品种比较亚种间差异[13G16],3)不同稻区同时或同一稻区分期种植籼稻二粳稻品种或群体评估生态条件对品质性状的的影响[17G21].粳稻品质性状特别是碾磨和外观品质明显优于籼稻,相对来说粒长二粒宽二长宽比二糙米率二精米率和食味品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整精米率和垩白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属性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2个群体程氏指数和稃毛与口感和综合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是相关系数较小,决定系数更小,而且基于程氏指数划分的类型间食味测定值及R V A谱特征值并无明显差异.总体上食味品质和R V A谱特征值与亚种属性的关系不如过去报道[13G16]那么显著,可见籼粳杂交后代的籼粳特征分化与稻米的食味品质并无直接相关,籼粳稻杂交育种不但可以改良籼稻品质,也可以在保持粳稻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提高粳稻的产量,选育优质高产的粳稻品种[22].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过去研究大多以典型籼稻二粳稻品种为试材,即使是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育种过程中也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籼粳分化明显[23G25].本研究以籼粳稻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对象,基本上排除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影响,亚种分化不明显,存在大量籼粳中间类型.2个亚种基因组交换重组,打破了长期以来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籼粳亚种特性二农艺性状的对应关系,导致程氏指数针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的分类效果不如育成品种[26].毛艇等[27]分析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稻米品质的结果,程氏指数与外观品质二碾米品质二

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粳型分子

标记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碾磨品质.东北粳稻在保

持粳型遗传背景的同时引入了较多的籼型血缘,在

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对碾磨品质有负面影响[28].今后应该利用更多籼粳特异分子标记,深入研究籼

粳稻杂交后代亚种分化二食味品质及R V A谱特征值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分析育种过程中人工选择二自然选择的影响及其遗传机制.

目前,关于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已上升至分子

水平,特别是明确了籼粳品种间W x a二W x b差异对稻米品质的影响,W x基因型差异可以解释籼稻与粳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的91.2%[29].W x座位上S S R标记的发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奠定了基础.长链支链淀粉合成也受控于W x位点,籼稻中W x a相对粳稻中W x b更多合成直链淀粉和长链支链淀粉[30G31].由于采用的测定方法不同,目前关于稻米支链淀粉结构及其对淀粉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本实验室正在以籼粳稻杂交后代为试材开展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籼粳杂交后代亚

种属性与食味品质的关系,但是稻米食味品质是一

个复杂的性状,不仅受遗传因素的控制还受环境的

影响.本研究虽然有2个群体对照,但只在北方一个生态区种植,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在不同地区种植,试验将更具有代表性,笔者将就以上问题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守仁.再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5):321G323.

[2]林世成,闵绍楷.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6G138.

271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一第29卷第2期(2015年3月)

[3]陈温福,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G14.

[4]罗玉坤,朱智伟,陈能,等.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135G139.

[5]朱智伟,陈能,王丹英,等.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变异特性及差异性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15G320.[6]胡培松,翟虎渠,万建民.中国水稻生产新特点与稻米品质改良.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4):33G39.

[7]K o n d oH.R e s e a r c ho na p p e a r a n c e q u a l i t y a n de a t i n gq u a l i t y o f r i c e:Ⅸ.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n u t r i e n t s,w e a t h e rc o n d iGt i o n s,a n d t h e r i c e e a t i n gq u a l i t y.A g r o n H o r t i c,2011,86(6):652G658.

[8]M a s u m u r a T,S a i t o Y.R e s e a r c ho na p p e a r a n c e q u a l i t y a n d

e a t i n gq u a l i t y o

f r i c e:Ⅲ.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t o rG

a g e p r o t e i na f f e c t i n g e a t i n g t h ei nr i c e g r a i n.A g r o n H o r t i c,

2010,85(12):1235G1239.

[9]刘奇华,蔡建,刘敏,等.两个籼稻品种垩白对稻米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2007,21(3):327G330.[10]K a u s h i kR,K h u s hG.E n d o s p e r m m u t a n t s i nr i c e:G e n ee xGp r e s s i o ni n j a p o n i c aa n dI n d i c a b a c k g r o u n d s.C e r e a l C h e m,1991,6(5):487G491.

[11]彭凤梅,杨彩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新品种特性及栽培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2,18(1):28G30.

[12]程侃声.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的鉴别.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1G23.

[13]李欣,顾铭洪,潘学彪.常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研究.江苏农学院学报,1987,8(1):1G8.

[14]陈志德,仲维功,杨杰,等.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1):20G24.

[15]张洪程,许轲,张军,等.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作物学报,2014,40(2):283G300.

[16]张洪程,张军,龚金龙,等. 籼改粳 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中国农业科学,2013,46(4):686G704.

[17]卢瑶,凌英华,杨正林,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粒

形遗传效应的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0):45G50.

[18]杨亚春,倪大虎,宋丰顺,等.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 T L定位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11,25(1):43G51.[19]贺浩华,彭小松,刘宜柏.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江西农业学报,1997,9(4):66G72.

[20]程方民,朱碧岩.气象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农业气象,1998,19(5):39G45.

[21]程方民,刘正辉,张嵩午.稻米品质形成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我国地域分布规律.生态学报,2002,22(5):636G642.[22]吴长明,孙传清,付秀林,等.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籼粳分化度的相互关系研究.作物学报,2003,29(6):822G828.[23]徐正进,陈温福,曹洪任,等.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作物学报,1998,24(1):47G54.

[24]C h e n W F,X uZ J,Z h a n g LB.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s t o m a t a

d e n s i t y a n d g a s d i f f u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l e a v e s o f v a r i o u s t y p e s o f

r i c e.K o r e a nJC r o p S c i,1995,40(2):125G132.

[25]徐正进,李金泉,姜健,等.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的亚种特征性状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作物学报,2003,29(5):735G739.

[26]毛艇,徐海,郭艳华,等.籼粳稻杂交后代群体形态分化与遗传分化的比较.中国水稻科学,2009,23(3):323G326.[27]毛艇,徐海,郭燕华,等.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的亚种属性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2010,24(5):474G478.[28]高虹,李飞飞,吕国依,等.籼粳稻杂交对中国东北粳稻品质的影响.作物学报,2013,39(10):1806G1813.

[29]舒庆尧,吴殿星,夏英武,等.籼稻和粳稻中蜡质基因座位上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遗传学报,1999,26(4):350G358.

[30]T a k e u c h iY.R e s e a r c ho n a p p e a r a n c e q u a l i t y a n d e a t i n g q u a l i t y o f r i c e:Ⅹ.R i c e t a s t e v a l u e o f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i s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Gt i o n.A g r o n H o r t i c,2011,86:752G756.

[31]蔡一霞,王维,朱智伟,等.不同类型水稻支链淀粉理化特性及其与米粉糊化特征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122G1129.

371

张佳等: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

水稻基因组进化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进化的研究进展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着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同时南于水稻基冈组较小、易于转化及与其他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的同线性和共线性等特点,一直被作为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作物。水稻是第一个被全基因组测序的作物,目前栽培稻2个亚种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通过全基因组鸟枪法和逐步克隆法被测序,籼稻品种扬稻6号(9311)通过全基因组鸟枪法被测序。除核基因组外,水稻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也于1989年和2002年分别被测序。水稻2个亚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一方面开启了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的大门,另一方面为人们在基冈组水平上鉴定出所有水稻基因并分析其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得人们对植物进化的认识,尤其是对禾本科植物进化的了解,逐步从系统分类和分子标记水平进入到了基因组序列水平。许多研究者通过对水稻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水稻在基因组水平上的进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1 水稻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的古多倍体化过程 水稻是典型的二倍体植物,其核基因组中共有12条染色体。在水稻基因组被完整测序之前,人们就已经采用分子标记、DNA重复元件等方法探究水稻基因组的古多倍体化(polyploidization)过程,并发现了一些重复的染色体片段。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稻基因组曾发生过全基因组复制(whole genome duplication),即古多倍体化过程。 Golf等利用鸟枪法完成了粳稻品种日本晴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利用同义替换率分布方法(Ks- based age distribution)提出水稻基因组可能发生过一次全基因组复制过程。此后多家研究机构和一些研究者对水稻基因组中的重复片段进行了研究,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均发现水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重复片段。根据所采用方法和参数的不同,这些重复片段占整个水稻基因组的15%~62%。Yu 等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了18对大的重复片段,大约占整个基因组的65.7%。其中17对重复片段形成的时间很相近,发生在禾本科物种分化之前;最近的一次片段复制事件发生在水稻11和12号染色体之间,在禾本科物种分化之后。 水稻基因组被测序之后,许多科研机构对基因组数据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基因组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e research,TIGR)和日本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 stitute of agrobiological sciences,NIAS)的水稻基因组注释信息。TIGR根据其注释的结果和基因相似性矩阵(gene homology matrix,GHM)方法,检测到大量染色体间的重复片段,这些重复片段几乎覆盖了整个水稻基因组。TIGR水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从第4版开始便增加了对片段重复的注释,该分析是利用DAGChainer程序进行的,重复片段采用100 kb和500 kb 2种参数模型进行了染色体片段的基因共线性分析(图1),这是全基因组复制的有力证据。根据复制片段上同源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估计全基因组复制发生在大约7 000万年前,在禾本科物种分化之前。此外,Zhang等利用TIGR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同义替换率分布方法检测到另一次更古老的(单、双子叶植物分化前)基因组复制事件,说明水稻基因组至少经历了2次全基因组复制过程。 全基因组复制或多倍体化是植物尤其是禾本科作物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大部分开花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均经历了多倍体化过程。基因组加倍后,再经历所谓的二倍体化过程(diploidization),进化成当代的二倍体物种,并造成大量重复片段中基因的重排和丢失。Salse等研究发现基因组复制事件对禾本科植物的物种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禾本科植物的祖先物种是一个基因组内包含5条染色体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首先在距今5 000~7 000万年前经基因组复制产生了10条染色体;此后,在基因组内发生了2次染色体置换和融合而形成了12条中间态染色体。以这12条中间态染色体为基础,逐渐分化出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的基因组,其中水稻基因组保留了原有的12条中间态染色体,而小麦、玉米和高粱均又发生了染色体丢失和融合才形成了现有的基因组。水稻全基因组复制片段是至今为止在动、植物基因组中发现的最为清晰、完整的基因组复制的遗迹。水稻之所以保存这么完整,一方面是水稻基因组保持了12条中间态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另一方面可能与水稻基因组相对较稳定有关。 2水稻籼粳2个亚种的分化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11 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因适应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而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遗传分化。长期以来,基于形态性状、同工酶以及对一些化合物不同反应的研究,把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为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2个亚种。其中籼亚种耐湿耐热,主要适应于热带和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而粳亚种则耐寒耐弱光,适应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种植。这2个亚种间不仅产生了生殖隔离的基因库,还在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近期群体

十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综合训练实验实验一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标准依据: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分离提 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2、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1、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 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酸价,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4,棉子油≤1。 2、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 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常见油脂的碘价为:大豆油120~141; 棉子油99~113;花生油84~100;菜子油97~103;芝麻油103~116;葵花子油125~135; 茶子油80~90;核桃油140~152;棕榈油44~54;可可脂35~40;牛脂40~48;猪油52~77。 碘价大的油脂,说明其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饱和程度高。 3、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 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 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4、羰基价:羰基价是指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 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羰基价作为评价油脂氧化酸败的一项指标。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其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胺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油样中的总羰基价。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羰基价≤20 mmol/kg。 三、仪器与试剂 (一)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仪器: (1)碘量瓶250mL; (2)各种分析天平; (3)分光光度计; (4)10ml具塞玻璃比色管; (5)常用玻璃仪器。 2、试剂

水稻籼粳交DH群体的构建及其基因型偏态分离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08,16(2):315~319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 (863) 项目 (No.2006AA10Z1B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No.Y305160) 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资助。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研究。 Tel:0571-63370367?E-mail:. 收稿日期: 2007-08-26 接受日期: 2007-10-17 ·研究论文 · 水稻籼粳交 DH 群体的构建及其基因型偏态分离分析 * 季芝娟 1 , 叶胜海 1,2 , 马良勇 1 , 李西明 1 , 王晓光 1 , 蔡 晶 1 , 别文力 3 ,杨长登 1 ** (1.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06;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杭州 310021; 3.长江大学农学院,荆州 430025) 摘要: 对籼 ( L. ) 粳 ( L.ssp. ) 杂交组合中花11 (粳) /中组 14 (籼 ) F1进行花药培养, 共 获得112个加倍单倍体 (DH ) 再生植株。 利用亲本间多态性SSR 分子标记对该DH 群体再生植株进行纯合性鉴定, 并分析该群 体的基因型偏离情况。选用22个多态性SSR 标记分析的结果表明, 所得再生植株都来自花粉母细胞的纯合植株, 不存在来自 体细胞的杂合株, 确保了DH 群体的准确性。带型分析结果显示, 该群体未发生异常的基因型偏态分离。因此在组织培养体系 中引进 SSR 标记, 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构建DH 群体, 基因型的偏态分离分析保证了群体的质量。 关键词: 水稻; DH 群体; SSR 标记; 纯合; 基因型; 偏态分离 中图分类号: S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304(2008)02-0315-05 Construction and Distorted-segregation Analysis in Genotype of DH Population from - Cross JI Zhi-juan 1 ,YE Sheng-hai 1,2 ,MA Liang-yong 1 ,LI Xi-ming 1 ,WANG Xiao-guang 1 ,CAI Jin 1 , BIE Wen-li 3 ,YANG Chang-deng 1 ** F 1 anther of Zhonghua 11/Zhongzu 14( ) combination was cultured and one hundred and twelve double haploid (DH)regenerant plants were obtained.All of the DH plants were analysed for their homozygosity using 22polymorphic SSR markers between the two parents.Distorted segregation analysis in genotype for the population was carried out.Polymorphic SS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regenerant plants were all originated from microspore and no heterozygots from somatic cells.Band pattern analysis with polymorphic SSR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abnormal distribution in genotype for the popu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H population consisted accurately of microspore-originated regenerants and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was guaranteed via distorted segregation analysis in genotype with SSR markers. rice?DH population?SSR markers?homozygous?genotype?distorted segregation 水稻 ( L.) 花药培养是当今生物技 术中较为成熟、 实用和有效的育种新技术, 应用花药 培养构建加倍单倍体 (doubled haploid , DH ) 群体, 构 建速度快, 可一次性形成基本群体。 籼稻和粳稻是水 稻的两个亚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但无杂交障 碍,因此籼粳交 F 1 是建立 DH 群体的理想材料。 Guiderdini . ( 1991)从热带粳稻 IRT177 和籼稻 Apura 之间的 F 1 经花培建立了样本容量为 90 个株 系的 DH 群体, 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一些 同工酶在该群体中存在着严重的偏态,并认为是籼 粳交 “杂种不育崩溃” 所致。陈 英等 (1997) 对籼稻 品种窄叶青 8 号与粳稻品种京系 17 杂交 F 1 花培产

大米 品质特性

【摘要】大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在中国,大米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之一。大米分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类。籼米由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大米除了为人体提供糖类、蛋白质、脂肪及膳食纤维等主要营养成分外,还为人体提供大量必需的微量元素。不同的大米具有不同的品质,主要是由于大米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和大米的物理特性的不同引起的。本文主要分析大米的成分,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大米的品质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大米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一些环境因素。 【关键词】大米;品质;分析 1 大米成分 大米约含百分之七十淀粉,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及可溶性糖。籼米、粳米中含支链淀粉较多,易溶于水,可被淀粉酶完全水解,转化为麦芽糖;而糯米含支链淀粉较少,因此只有百分之五十四能够被淀粉酶水解,所以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稻米中的蛋白质生物价与大豆相当,赖氨酸、苏氨酸等在稻米中含量丰富,且各种氨基酸的比值接近人体的需要。 稻米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无机盐,如钙、磷、铁等,其中粳米比糯米磷含量高,钙含量低。值得指出的是糙米由于含较高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不仅有预防脚气病的食疗效果,对维持人体血糖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2 物理特性 2.1、硬度。大米粒硬度主要是由蛋白质的含量决定的,米的硬度越强,蛋白质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一般新米比陈大米硬,水分低的米比水分高的米硬,晚米比早米硬。 2.2、腹白。大米腹常有一个不透明的白斑,白斑在大米粒中心部分被称为“心白”,在外腹被称为“外白”。腹白部分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淀粉较多。一般含水分过高,未经后熟和不够成熟的稻谷,腹白较大。 2.3、爆腰。爆腰是由于大米在干燥过程中发生急热后,米粒内外收缩失去平衡造成的。爆腰米食用时外烂里生,营养价值降低。所以,选米时要仔细观察米粒表面,如果米粒上出现一条或多条横裂纹,就说明是爆腰米。 2.4、黄粒。米粒变黄是由于大米中某些营养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或者是大米粒中微生物引起的。这些黄粒米香味和食味都较差,所以选购时,必须观察黄粒米的多少。另外,米粒中含“死青”粒较多的,米的质量也较差。2.5、新陈。大米陈化现象较重,陈米的色泽变暗,黏性降低,失去大米原有的香味。所以,要认真观察米粒颜色,表面呈灰粉状或有白道沟纹的米是陈米,其量越多则说明大米越陈旧。同时,捧起大米闻一闻气味是否正常,如有发霉的气味说明是陈米。另外,看米粒中是否有虫蚀粒,如果有虫蚀粒和虫尸出现也说明是陈米。鉴别大米霉变,主要从大米色泽和气味等方面考察。 2.6其他物理特性对大米食用品质有影响的还有粒度、整齐度、精度、纯度和色泽等。粒度大、整齐度好的大米,在做饭时吸水均匀稳定,做成的米饭外观质量和食用品质均好。精度高,米粒表面含皮少,也就是说水分容易渗透,吸水均匀;而精度低,含皮多,渗水度慢,吸水不均匀,淀粉膨胀不均匀,做成的米饭因含米皮较粗糙且带色,食用品质差。大米的色泽和纯度也将影响米饭的食用品质。 3 化学特性 3.1糊化温度 糊化温度是指稻米淀粉在加热的水中,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膨胀,丧失其双折性和结晶性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论文标题: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Genetic Analysis for Inter-subspecific Hybrids Ster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论文作者井文 论文导师翟虎渠,论文学位硕士,论文专业作物遗传育种 论文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点击次数28,论文页数68页File Size3521k 2004-05-01论文免费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7074659.html,/lunwen_738731707/ 水稻;小穗不育;花粉不育;SSR;QTL rice; spikelet sterility; pollen sterility; SSR; QTL 水稻广亲和品种N22在S-5、S-7、S-8、S-15和S-16等籼粳杂种雌性不育位点携带有中性亲和基因,但N22与粳型品种USSR5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偏低,表现为部分不育。本研究同时构建USSR5/N22//USSR5 BC_1F_1和USSR5/N22 F_2群体,分别调查花粉和小穗育性,并构建两个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了花粉和小穗育性的QTL定位与分析。结果如下:1.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USSR5/N22//USSR5 BC_1F_1群体由97个单株组成,图谱包含101个SSR标记,基本覆盖全基因组,总长为1560.5cM,标记问平均距离为15.5cM;USSR5/N22 F_2群体由189个单株组成,图谱包含103个SSR标记,基本覆盖全基因组,总长度为1921.0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8.7cM。两图谱的标记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2.作图群体中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利用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对各SSR标记的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检测作图群体中分子标记的偏分离情况。结果发现:在利用BC_1F_1群体构建的连锁图谱中,检测到42个发生偏分离的标记,位于全部12条染色体上,在第1、2、3、6、7和12染色体有偏分离的热点;在利用F_2群体构建的连锁图谱中,检测到32个发生偏分离的标记,分别位于除第5染色体以外的其它11条染色体上,在第1、3和10染色体有偏分离的热点。3.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和小穗不育的QTL分析利用MAPMAKER/QTL 1.1软件,分别检测了USSR5/N22//USSR5 BC_1F_1和USSR5/N22 F_2群体中控制小稳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结果表明:(1) 小穗不育的QTL分析在BC_1F_1群体中检测到3个小穗不育QTL,qSS-1、qSS-2和qSS-7,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标记RM490、第2染色体标记RM341和第7染色体标记RM1335附近,各自解释表型变异的22.5%、36.2%和19.1%;在F_2群体中检测到2个小穗不育QTL,qSS-1和qSS-5,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标记RM490和第5染色体标记RM169附近,各自解释表型变异的学位论文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分析48.2%和6.1%。(2)花粉不育的QTL分析在FZ群体中检测到2个花粉不育QTL,叮尸£.了和qpS-lo,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标记RM490和第10染色体标记RM467附近,各自解释表型变异的7.6%和11.5%。4.小穗育性与花粉育性的关系BC,F;和F:两群体中小穗育性与花粉育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26,达到了显著水平。通过比较发现,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的小穗不育QTL(qss-j)与花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运用

第十一章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意义;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教学目标:了解远缘杂交的作用;重点掌握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特点及处理方 法。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夭亡和不育、杂种后代分离无规律等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远缘杂交的两大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的意义与作用 远缘杂交(wide cross):将植物分类学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 间杂交。产生的后代为远缘杂种。 分为:种间杂交(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属间杂交(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和亚远缘杂交(sub-wide cross)。 1 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2 创造新的物种 3 创造异染色体系 4 诱导单倍体 5 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 6 研究生物的进化 二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 由于双亲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染色体数目、结构不同,生理上也常不协调,这些都会影响受精过程。 远缘杂交不亲合性的关键——生殖隔离 具体原因: (1) 亲缘关系较远的双亲在结构上、生理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2)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与双亲的基因组成有关 2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a 栽培种和野生种杂交时,应以栽培种为母本。 b 在染色体数目不同的远缘杂交中,一般以染色体数目多的作母本。 c 以杂种为母本 d 广泛测交,选择适当亲本组配,并注意细胞质的作用。 (2)染色体预先加倍法 先将的染色体数目少的亲本进行人工加倍后再进行杂交,可提高杂交的结实率。

小麦面粉是面制食品的基础原料其食用品质物理和化学特性对面制

面粉厂专用粉生产技术问题(1) 小麦面粉是面制食品的基础原料,其食用品质(物理和化学特性)对面制食品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同品种和质量的面制食品要求使用食用品质特性不同的面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和多品种的小麦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大,按食品的种类和质量要求,生产不同适应性的专用面粉,已成为我国面粉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专用粉是高附加值产品,能给生产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我国专用小麦粉的生产发展很快,成套引进的专用粉生产线就有200多条,同时,许多生产厂家进行了较彻底的技术改造,使我国专用小麦粉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专用小麦粉的生产正成为制粉界的热点。 一.重视品质测评工作 不同面制食品对面粉的质量要求不同,面粉质量的优劣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食品品种、加工工艺和不同的饮食消费习惯对面粉质量要求完全不同。专用小麦粉就是为了满足不同面制食品的加工特性和品质的要求而生产的,专门制作某种(类)食品,或专门用作某种用途的小麦粉。独特的内在品质特性是某种专用粉区别于其他面粉的基本特征与要求。面粉(包括原料小麦)的内在品质无法凭感官鉴别,需要采用具体的测试指标和方法来评价,贯穿于专用粉生产过程的始终,包括原料小麦的选择、制粉工艺的调整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等,必须重视专用粉的检化验工作。 我国小麦以容重定等(GB1351-86),而面粉根据加工精度分为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和普通粉四个等级(GB1355-86),这些评价方法和标准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小麦和面粉品质,可是都不能全面地对其内在品质做出客观评价,无法满足专用粉生产需要。目前,专用粉生产中,评价小麦和面粉质量常用指标的测定方法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食品制作试验三大类。物理方法包括小麦容重、千粒重、硬度、制粉试验、面粉白度、粗细度、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如搅拌性能、弹性、塑性、粘弹性、应力等指标;化学方法包

水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_陈雨

水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 陈雨1,2,潘大建1,曲延英2,范芝兰1,陈建酉1,李晨1 (1.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籼粳分化是水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而明晰水稻的起源演化和亲缘关系,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种质资源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阐述了国内外在不同时期对水稻籼粳分化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总结了人们对于籼粳分化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亚洲栽培稻;籼粳分化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07)12-0003-05 Advanceson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inrice CHENYu1,2,PANDa-jian1,QUYan-ying2,FANZhi-lan1,CHENJian-you1,LIChen1 (1.InstituteofRiceResearch,Guang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Guangzhou510640,China; 2.Xing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uqi830052,China) Abstract: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wasthemainstreamofgeneticdifferentiationinrice.Moreover,makingclearevolvementofricewasveryimportanttousinggermplasmresourceeffectivelyandupgrade.Thispaperhassummarizedandcomparedtheoutcomewhichformdifferenttechniquesuchasmorphology,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Thetheoreticcognitionabout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wassummarized,andtheshortagesandprospectsofthisfieldwerealsodiscussed. Keywords:Oryzarufipogon;Oryzasativa;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 收稿日期:2007-10-18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项目(2006B6010102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3B01-11) 作者简介:陈雨(1981-),男,在读硕士生 通讯作者:李晨(1968-),男,副研究员,E-mail:lic11111@sina. com 水稻是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多年来,对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以下简称“普野”)的遗传分化和亲缘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新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分析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使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步入更高的层次,在获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水稻籼粳分化研究的意义,并从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有效利用种质资源和进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1水稻籼粳分化研究意义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大亚种。籼稻和粳 稻在生理特性上存在明显的区别,籼稻颖毛短稀,叶绿、色较淡,叶面多茸毛,耐肥性较弱,叶片弯长,株型较松散,耐湿、耐热、耐强光、易落粒,对稻瘟病抵抗性较强,谷粒细长,淀粉粘性较弱、胀性较大、强度小,加工时容易产生碎米、出米率较低;粳稻颖毛长密,叶绿、色较浓,叶面较光滑,耐肥性较强,叶片短直,株型紧凑,耐寒、耐弱光、不易落粒,对稻瘟病抵抗性较弱,谷粒短圆,淀粉粘性较强、胀性较小、强度大,加工时不易产生碎米、出米率较高。籼稻和粳稻在地理分布上也有明显不同,籼稻比较适宜在低纬度、低海拔的湿热地区种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的亚热带低地;粳稻比较适宜在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生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太湖流域和华北、西北、东北等温度较低的地区以及南部热带、亚热带的高地。 众多研究已表明籼粳分化是水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而明晰水稻的起源演化和亲缘关系,对合理和有效利用种质资源及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籼、粳稻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是水稻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之 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第12期 3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 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2、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1. 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2. 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 3. 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 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 4. 羰基价: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其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胺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油样中的总羰基价。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羰基价≤20 mmol/kg。 三、仪器与试剂 (一)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碘量瓶250mL;各种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10ml具塞玻璃比色管;常用玻 璃仪器。 2、试剂 酚酞指示剂(10g / 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0.05mol/L];碘化钾溶液(150g/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mol / L;韦氏碘液试剂;三氯甲烷(分析纯);环己烷(分析纯);冰乙酸(分析纯);可溶性淀粉(分析纯);饱和碘化钾溶液;精制乙醇溶液;精制苯溶液;2,4-二硝基苯肼溶液;三氯乙酸溶液;氢氧化钾—乙醇溶液; (二)学生自配及标定试剂 1、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05mol / L)的标定:(按GB601标定或用标准酸标定)。 2、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所配的KOH溶液中和至刚呈淡红色,且30s内不退色为止。

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及其杂交后代SRAP分子标记鉴定

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及其杂交后代SRAP分子标记鉴 甜瓜属可分为甜瓜亚属和黄瓜亚属其中甜瓜亚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为12,被认为是非洲组,而黄瓜亚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为7,被认为是亚洲组。除了栽培的甜瓜和黄瓜作物外,甜瓜属还有30 种左右野生近缘植物,这些近缘植物食用价值较为低劣,难以直接作为水果、蔬菜加以利用,但某些野生近缘植物具有突出的抗性,如角瓜、酸黄瓜、无花果叶瓜、西印度瓜具有较强的抗根结线虫能力,而生产中的甜瓜和黄瓜品种均缺乏抗根结线虫能力,因此开展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研究对于引入新抗性基因,丰富甜瓜、黄瓜品种类型,拓宽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甜瓜近缘种西印度瓜和角瓜为材料,与150 个薄皮甜瓜品种进行种间杂交,旨在筛选与野生近缘种杂交亲和性好的甜瓜品种,为进一步开展甜瓜种间杂交研究寻找合适材料。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150个甜瓜品种均来自本所国家西瓜甜瓜中期库(表1),主要为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为角瓜和西印度瓜,引自美国NC7引种站,编号分别为PI 202681 和PI 233646 。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的栽培管理试验材料种植于本所联栋温室内。2009年2月15日开始育苗,3月20日定植。甜瓜每个品种定植4株,主蔓4?5片真叶时摘心,子蔓坐瓜;西印度瓜定植30株,不整

蔓,子蔓坐瓜;角瓜定植30 株,自定植之日起,采用银灰色遮光布进行遮光处理,每天光照时间控制在9:00-17:00, 除及时剪掉过密侧蔓外,不作过多整蔓处理。甜瓜采用爬地栽培, 角瓜和西印度瓜则采用吊蔓栽培。 1,2,2 种间杂交试验中的角瓜材料具有短日照特性,在郑州春夏季光照条件下很难开花,经过 1 个月的连续遮光处理,4 月23 日角瓜陆续开花,与甜瓜花期基本一致,为后续的杂交试验创造了条件。4 月28 日开始种间杂交。以甜瓜为母本、野生近缘种(角瓜和西印度瓜)为父本进行杂交授粉:另以野生近缘种(角瓜和西印度瓜)为母本,随机选择甜瓜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10d 后分别统计坐果率。 1, 2, 3杂交后代的SRAP标记将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的种子浸种12h后于32C条件下催芽,播种于营养钵中,幼苗3片 真叶时采用CTAB法提取新鲜嫩叶的基因组DNA 1, 2, 3, 1 SRAF引物 采用Li 等发表的引物,包括20 条上游引物,20条下游引物(引物序列表略),共400对引物组合, 由包文风在西瓜白化致死近等基因系和F2代群体中筛选出9对SRAF引物组合,分别为E4/ M10、E6/m2、E12/M10、E12/M15、E14/m2、E14/M6、E15/ M10 E15/ M仃和GA18/ m2(表2),用于杂交后代及其父 母本DNA扩增。 1, 2, 3, 2 PCF反应

棕榈油的品质特性及用途

棕榈油的品质特性用途及营养价值 棕榈油的主要成分是甘三酯,同时含有少量或微量非甘三酯成分。正是棕榈油的化学组成决定了棕榈油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营养价值。 棕榈油以甘三酯为主要成分,其中还含有大量的甘油化合物以及少量的非甘三酯和甘二酯。这些物质都是在制取过程中带入的。棕榈油的理化性质主要取决于脂肪酸链的长度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棕榈油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约各占50%,这种平分状态决定了完整的棕榈油的碘价(约53),并且赋予棕榈油较其它植物油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棕榈油复杂的甘三酯组成决定了它具有复杂的物理性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固体脂肪含量,天然棕榈油在室温下呈半固态等。 棕榈油含有一些数量较少的次要组分,主要是类胡萝卜素(约500—700PPM)、维生素E(600—1000PPM)、甾醇、磷脂、三萜烯醇等。尽管上述成分占总量不到1%,但对棕榈油的营养价值和稳定性又很大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 和三烯生育酚都具有先油脂而氧化从而保护油脂的作用,加上50%的饱和酸的存在,致使棕榈油较其它油脂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就甾醇来说,棕榈油中的胆固醇含量远比很多其它植物油少, 毛油中胆固醇含量单位mg/kg 油脂名称平均值常规范围油脂名称平均值常规范围 椰子油14 5—24 葵花籽油17 8---44 可可脂59 ------- 大豆油28 20---35 棕仁油17 9----40 菜籽油49 25---80 棕榈油18 13---19 玉米油50 18---95

棕榈油产品的甾醇组成单位mg/kg 种类胆固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未知甾醇棕榈毛油7---16 90---151 44---66 218---370 2---18 脱胶脱色油5---10 49---116 22---51 113---286 微量---8 脱胶脱色脱臭油1---5 15---16 8---30 45---167 微量 棕榈软脂毛油 2 26---30 12---23 68---114 ---- 可以看出,经精炼的棕榈油和棕榈软脂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且含具有抗凝血性和抗癌作用的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三烯生育酚,使得棕榈油有很好的营养价值。 一.棕榈油的理化性质。 1.棕榈油的物理性质见下表: 平均值(215个样品)范围密度(50℃)/(g/cm3)~ 折光指数(50℃)~ 固体脂肪含量 5℃~ 10℃~ 15℃~ 20℃~ 25℃~ 30℃~ 35℃~

遗传杂交中的几种交配方式的辨析

遗传杂交中的几种交配方式的辨析 在遗传和变异中,杂交、测交、自交、正交、反交是一组很重要,考查频率很高的概念,但也是一组容易引起理解偏差的概念,在生物试题中,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这些交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正交和反交 基因型不同的两种个体甲和乙杂交,如果将甲作父本,乙作母本定为正交,那么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反交;反之,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正交,则甲作父本,乙作母本为反交。 在实践中,正反交常用于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在细胞核遗传中,也可利用正反交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若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相同,则该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例如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正交和反交F1均为高茎;若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子代性状在雌雄性中的比例并不都是1:1,表现出交叉遗传的特点则该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由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例如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正反交;若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不相同,且子代总表现出母本性状,则该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例如紫茉莉的正反交实验遗传。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该选择多对符合要求的亲本进行正反交。(有兴趣的同学在学习到伴性遗传时,有老师交流) 2.测交 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F1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F1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测交的关键是把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交配,因为隐性纯合子不只含有隐性基因,对待测个体的基因没有掩盖作用。 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在子代个体数量足够多的前提下,若所有子代均为显性个体,则F1是纯合子,若子代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的数量接近1:1,则F1是杂合子。其原理是亲本中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仅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子代的性状种类和数量关系实际上体现了F1(显性亲本)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数量关系。例如,假设豌豆的高茎相对于矮茎是显性,现有一未知基因型的高茎豌豆,如何确定其基因型呢?可以用矮茎与之交配。如果后代全是高茎,则其为纯合体;如果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且两者比例接近1:1,则其为杂合体,且其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

百合远缘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百合远缘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Ξ张西丽 周厚高 周焱 (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百合种间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包括百合种间杂交不亲和的机理的研究,克服种间 杂交障碍的技术方法,杂种后代的鉴定及杂种后代不育的克服。 关键词 百合;远缘杂交;柱头切割杂交;胚培养;杂种鉴定 中图分类号 Q 9491718123;Q 943 Advances i n the Research of Hybr id iza tion Between D istan tly Rela ted Spec ies of L ilium Zhang X ili Zhou Hougao Zhou Yan (A gric Co llege ,Guangx i U n iv .,N ann ing 530005) Abstract T h is article summ arizes the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hyb ridizati on betw een distan tly related L ilium sp ecies at hom e and ab road ,including the cro ss incom p atib ility m echan is m ,the in tegrated techn ique of in trastylar po llinati on w ith em b ryo cu ltu re ,iden tificati on of hyb rids and over com ing sterility of hyb rids .Key words L ilium ;distan t cro ssing ;cu t style po llinati on ;em b ryo cu ltu re ;iden tificati on of hyb rids 百合(L ilium )作为世界重要切花品种,发展非常迅速。育种工作的迅速发展是其重要推动作用之 一。在最近十年中,仅荷兰平均每年育出的百合新品种约为100种,大部分品种是通过远缘杂交选育出来的,而柱头切割技术及胚抢救技术即是克服百合远缘杂交授粉前后障碍的有利手段。胚抢救技术的报道最早见于1940年,N akaji m a 用简单的含糖溶液培养L ilium .sp eciosum 与L .au ra tum 及L .sp eciosum 与L .jap on icum 杂交获得杂种胚,而A be 与Kaw ada 通过回交后培养得到“和平”杂种系列[2]。胚抢救技术是克服百合杂交不亲和的有力手段为后来许多育种工作者所证实[1~5]。 A sano 提出最适合的基本培养基为M S 培养基,并提出胚乳看护培养,而子房横片培养与胚珠培养也成为有效的方法[4]。许多重要栽培种是从以L .long if lorum 或L .×f or m olong i 为亲本的杂交中得来的,前者是百合育种中最重要的亲本。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型百合杂种系与东方型百合杂种系之间由于其亲缘关系及外观性状相距都很远,二者之间进行杂交成功的报道始见于1994年O kazak i 的论文[5]。柱头切割技术与胚胎抢救技术的结合将百合育种推至高潮,由这种技术所育出的百合栽培种在百合生产中占据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本文即对国内外在百合远缘杂交育种中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1 百合种间不亲和的机理研究 111 染色体之间的差异 百合属中不同种的染色体之间由于同源性的差异,种间杂种染色体的配对频率很低,表现为高度第18卷 第2期V o l 118N o 12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 rnal of Guangx i A gric .and B i o l .Science 1999年6月 June 1999  Ξ第一作者:女,1972年生,硕士生。 收稿日期:19980327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评定与检验final

实验项目十三食用植物油脂品质评定与检验 【课前预习】 1.食用植物油感官评定技术。 2.薄层层析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BHA实验技术。 2.影响食用植物油脂因素。 3.评价食用植物油脂的主要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基本感官鉴别方法。 2、学习薄层层析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BHA实验技术。 3、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分离提纯、分 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并掌握食用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技术。 【基本原理】 1. 食用植物油感官评定:利用食品感官评定的基本技术和食用油的一些感官特性进行鉴别判断。 2. 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BHA: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是食品中的抗氧化剂,用甲醇提取油脂抗氧化剂,用薄层色谱法定性,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色的最低检出量与标准品最低检出量比较而概略定量,对高脂肪食品中的BHT、BHA 能定性检出。 3. 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 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价是评定油脂品质好坏和储存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指标。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一般情况下,新鲜的油脂感官检验不觉得异常;酸价高于3.5 mg KOH/g时,油脂出现不愉快的哈喇味;酸价超过4 mg KOH/g较多时,人们如果食用了这种油脂后可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酸败严重的油脂不能食用。因此,油脂酸价的测定是油脂酸败定性和定量检验的参考,是鉴定油脂品质优劣的重要依据。 4. 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剩余氯化碘反应产生游离的碘,后者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 ICl + —CH=CH—→ —CHI—CHCl— KI + CH3COOH → HI + CH3COOK HI + ICl → HCl + I2 I2 + 2Na2S2O3→ 2NaI + Na2S4O6(滴定) 5. 过氧化值: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的一种指标,用来衡量油脂的酸败程度,过氧化值越高,油脂酸败越厉害。过氧化值超标,油的味道会不好,甚至产生异味,对人体不利影响。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