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艾丽丝_门罗的_逃离_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_陈思

艾丽丝_门罗的_逃离_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_陈思

艾丽丝_门罗的_逃离_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_陈思
艾丽丝_门罗的_逃离_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_陈思

2014年第10期总第143期

No.10. 2014

Sum 143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陈 思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性作家的代表,其代表作品《逃离》更是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特点。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批评分析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女性主义特点。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逃离;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4)010-000024-02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加拿大女作家,她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2009年布克奖的获得者,并先后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门罗声名远扬,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其作品讲述日常生活的故事,镜头对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人的处境。由于她的作品针砭时弊,被称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

门罗出生在安大略省温厄马镇的一个牧场,父亲是一名牧场主,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她很小的时候,门罗就展现出了写作天赋,并在大学期间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在大学期间,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伴侣——詹姆斯·门罗。随后,她选择结束大学生活,和丈夫一起搬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因此,许多门罗小说的背景,都反映出了她的成长经历。

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时的她已经82岁。但是,仍然用她优雅的魅力和细腻的笔触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赞誉,门罗的写作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让加拿大短篇小说赢得了认可和好评,加拿大短篇小说由此而绽放出流光异彩。作为一名女性,更是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门罗创作小说的主要对象对准了女性,并以她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经历作为故事原型,选择女性生命中重要的节点时刻——少女、婚姻、生育、死去等,来描写她们的心理变化,并由此揭露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女性自身意识的强大与懦弱。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温和内敛但又具有坚强的内心,所以门罗的故事大多在娓娓道来之际发人深省。

自古以来,女性就被贴上“作为种种物品确证男人主体的存在和社会地位,她隶属于男人,屈从于父权和夫权,不被允许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标签。[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地开放,知识就是力量,文化改变命运,女人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的提高。这一切的变化,与女性自身的奋斗是密切相关的。女权运动,最早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也叫做“妇女解放运动”,20世纪初,女性的权益逐渐有了保障,女权运动的使命基本完成。到了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权益,而是要求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2]法国著名女权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说: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3]形成这种观点的“始作俑者”是《圣经》,从上帝造人之初,夏娃就是用亚当的肋骨造成的,男人需要女人的陪伴,所以才有了夏娃。之后,夏娃犯了错,和亚当一起被赶出了伊甸园,所以错都是女人造成的,一切祸水皆因红颜。随后在几千年的男性社会的文学作品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男主人公的附属品,是“他者”,是依附于主人的“小羊羔”。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和构建,正是女性作家想要打破这一传统,逐步建立起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权。古今中外,不乏富有才华才的女性赢得世人的尊重。自20世纪以来,文坛上更是出现了众多的杰出女性作家代表。女性作家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的女主人公。她们力争用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改变世界对女性的看法,把女性的定位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女性主义批评,也和男性主义构建起一种中性的和谐,各占半边天,共同支撑起世界文坛。

在20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文坛上出现了两大现象,一是短篇小说的繁荣昌盛,二是女性作家的异军突起。[4]这也正是契合了女性主义在群世界范围的发展。门罗就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之一。女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如何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的家乡小镇,是门罗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尤其反应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2004 年,门罗完成了《逃离》的问世,使门罗第二次获得吉勒文学奖。评委们对这本书有着高度的评价,朴实无华的故事在门罗笔下如水墨画般慢慢晕染,娓娓道来,让人充满了想象。

《逃离》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卡拉的女孩从父母身边“逃”到丈夫身边,然后又从丈夫身边“逃”走去寻找自己,最后又因为感情上的难以割舍,回到丈夫身边的故事。

卡拉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动物,她与动物和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她总是用手轻轻地抚摸马匹,跟它们说悄悄话。如果没来得及给马儿们带吃的,她会觉得很抱歉。她的梦想,就是生活在乡下,与动物为伴。在她上大学之前的假期,刚刚18岁的卡拉来到了一家马术学校实习工作。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位优秀的教练——克拉克。卡拉爱他甚至超过了爱自己,尽管遭到母亲和继父反对,她仍然离家出走,毅然决然的选择和克拉克在一起。但是,浪漫的爱情故事终究要回归平淡得有些枯燥的现实生活,逃离了父母的卡拉并没有过上她想要的生活。刚开始,卡拉和克拉克还会像热恋中的男女一样去小酒馆坐坐,可是不久,他们便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些奢侈。不仅是这样,克拉克也变得让她有些不认识。他动不动就向卡拉发火,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大动干戈。这让卡拉有点透不过气来。每次卡拉指责克拉克的坏脾气的时候,克拉克总是摆出一副男权社会男性高高在上的嘴脸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说:“没有脾气的话,还算是男人么?”新婚的小夫妻变得不再有沟通和交流,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争吵和沉默。更可悲的是克拉克从不把卡拉作为女性和妻子的尊严放在眼里。卡拉想挽回丈夫的心,所以她编了一个谎言,说隔壁的贾尔森先生对她进行性骚扰。这是她善意的谎言,只是想唤起丈夫对她的重视。然而克拉克的反应让她伤透了心。他不仅不关心卡拉的受伤的心灵,而且他还想向贾尔森太太敲诈一笔钱,丝毫不把卡拉的尊严放在眼里。卡拉常常以泪洗面,却不知该向谁诉说心中的苦闷。卡拉的马棚里有一只小山羊,起初,是因为克拉克听说,在马棚里养一只山羊,可以起到安抚马匹的作用。后来,这只名叫弗洛拉的小山羊,成为了卡拉唯一可以谈心的对象。每次卡拉独自伤心的时候,弗洛拉总是会走过来,轻轻地用头蹭蹭卡拉。好像是闺中密友在安抚和陪伴着卡拉一样。克拉克每次看到卡拉和弗洛拉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冷嘲热讽,说山羊的脾气看似温顺,其实很古怪,很难以捉摸。他明着说的是弗洛拉,其实暗指卡拉。他只是把卡拉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甚至和他养的那些马匹一样,从不把卡拉当成一个女人来看待。后来,弗洛拉的消失让卡拉

作者简介:陈 思(1989-),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5

2014年第10期总第143期

No.10. 2014Sum 143

哲学文史研究

心烦意乱,甚至觉得没有弗洛拉的马厩变得冷冷清清。她自己也在邻居西尔维娅的帮助下逃离了婚姻。内心中卡拉渴望这种出逃带给自己的彻底情感释放,这一次她与自然有了一次最近距离的接触,她与自然融为一体,找到了真正的家园。然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卡拉内心充满了恐惧,她无法想象没有克拉克在身边的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生面孔打交道,卡拉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恐惧打退了她出逃的勇气,所以她选择回去,回到克拉克身边,她打电话让他来接她,继续和克拉克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弗洛拉也回家了,她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在小说的最后,弗洛拉又失踪了,也许,是克拉克把它送回到当初把它领回来的地方。[5]

在小说中,卡拉是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小女孩儿,心里对爱情、家庭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作为每一个女孩儿成长的必经阶段,她逃离了父母,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带着对爱人的崇拜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可是事实并不像她想得那样完美,婚后琐碎的婚姻生活以及丈夫飞扬跋扈的性格让她难以承受。作为一个女人,她不愿做男性的附属品,她渴望自由,要过自我的生活。小说中的小羊弗洛拉其实就是卡拉自己。女性天生如水般温婉的性格,在男性眼里即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必须依附于强大的男性才能得以生存。而弗洛拉的失踪给了卡拉逃离苦难的勇气,她必须迈出这一步,去外面的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她能做出这个决定,正是表明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她要找到存在感。抛下了家庭的琐碎,远离了丈夫的嘲讽,真正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显现的空气,放空自己,她做到了。然而当真正离开的时候,她又感到害怕了,没有丈夫克拉克在身边,她感到不安。小羊弗洛拉的失而复得,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这意味着卡拉最终也会回到丈夫的身边。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卡拉放弃自我的表现。她退缩了,向男性社会低

头了。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卡拉思想上的升华。卡拉在新环境里感到不安,是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有克拉克在身边,而他,是她的丈夫,无论她走到哪里,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眼前的困难,很容易就放下了,可是一辈子的伴侣,要怎么才能置之不理?卡拉是勇敢的,因为现实如此,她必须坦然面对,所以她要克拉克把她接回去。

小说的最后,弗洛拉又消失了,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卡拉会不会再次离家出走?在笔者看来,不会的,她会永远和克拉克在一起。但是,她也不再是以前像弗洛拉一样的卡拉了。她会在家庭里和克拉克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不再是依附于狮子的绵羊。

门罗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的伟大的女性作家,不是在于她写了多么惊天伟业的鸿篇巨著,而是因为她的笔下诸多的平凡人物所反映出来的巨大的历史问题。男权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门罗在为众多女性树立榜样,在女性思想解放的路上指引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军.女权主义对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批判与拆解[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朱刚.20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赵慧珍.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蒙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2002(30).

[5]刘曲.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女性意识分析[J].文化艺术,2013(21、22).

Alice·Monroe's "escape" and feminist criticism research

Chen S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Abstract: Alice·Monro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anadian woman writer,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escape" is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inism.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criticism, critical ly analysis Alice·Monroe’ works, and feminis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image.

Key words: Alice·Monroe; escape; feminist

[责任编辑:刘 乾]

Cultivat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hen Hui

(Changle in Fujian Province First Middle School the First Campus, Changle Fujian, 350200, China)

Abstract: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develop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iddle school history has advantage of disciplines. In this paper, certain explor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of win-win purpose.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histor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the education teaching

[责任编辑:刘 乾]

(上接第023页)

在历史课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固然重要,然而有些认识很难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而通过开设活动课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亲身感受去体验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历史课的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如在学到《侵略与反抗》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侵略?侵略者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并回答完毕后,教师公布答案:侵略是为了争夺资源,而由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所需的资源就越来越多,过度的开采和使用有限的资源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这一结论,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被过度开采过后的地质地貌,比如由于过度砍伐造成的山体冲刷等,并通过放映近年来发生的众所周知的泥石流灾害事件的影片,更深层次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实践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的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根据时代的进步

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如今的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态环境方面因素,并将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日常学习中去,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而且可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根深蒂固的生态环境意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松年.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83-84.

[2]白云.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的培养[J].学理论,2013(17):291-292.

[3]张虹萍.寓环境教育于高校的历史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64-166.

[4]刘二艳.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301-302.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_苔丝_兼评有关苔丝命运悲剧的历史观点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苔丝》 Ξ ———兼评有关苔丝命运悲剧的历史观点 何亚敏1,2 (1.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28;2.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室,浙江 绍兴312016)摘 要:哈代的代表作《苔丝》历来受到众多学者与读者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大多聚焦在造成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上。本文论述了其他历史观点的不足,从而认为只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野入手才能真正找到苔丝悲剧的源动力,使苔丝式的悲剧不再重演,实现女性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根源;女性主义批评 中图分类号:I5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9)02-0072-04 一、序言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被伍尔夫(W oolf )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横跨两个世纪,承上启下,即承接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特别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入侵农村后,个体农民破产与遭受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批判性的悲剧思索。而在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历久弥 新,折射文学家伟大思想光芒的作品,毋庸置疑首推其经典名著《苔丝》(《T 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 )。小说以苔丝(T ess )悲惨而短暂的一生遭遇为主要情节,描述了这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纯真、善良的花季少女苔丝初入社会,涉世未深,由于老马“王子”惨死,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迫于家庭生计与家人压力来到地主恶少亚雷克(Alec )家谋生,不料却遭亚雷克诱奸而致怀孕,苔丝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苔丝悲情的一生至此拉开序幕;在孩子夭折后,苔丝来到远离家乡的一牛奶场做工,相识了克莱尔(Clare )并与之相爱;新婚夜苔丝出于爱与忠诚,把自己受辱失身的经历坦诚相告,不料被“习俗与成见的奴隶”克莱尔抛弃,苔丝再次陷入困境;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苔丝的娘家此时也陷入极度贫困之中,流离失所,在这种窘境下为了家人,苔丝怀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不得不再次接受了亚雷克的庇护与其同居;而克莱尔此时从国外突然归来,苔丝近于疯狂,为了爱,她毅然杀死亚雷克,在与丈夫短暂相聚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几天后,被捕,凄美地走上了绞刑架。 《苔丝》创作于1891年,“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可我们读到它时,还时常觉得在读当代的作品”〔1〕。 为什么当今读者对问世一百多年的《苔丝》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呢?除了其结构、语言、修辞等艺术品质外,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品质烘托与承载之上的思想内涵。苔丝从一位纯情、善良、勤劳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究竟是何种邪恶力量在迫害、摧残、毁灭着这有“诗一般优美、清新气韵,也有诗一般激情……非人工 的抒情诗”〔2〕。究竟是何种意志把苔丝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各个时代不同的 人们大到伟大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小到平凡的读者从不同的视野中发出了不同的话语。 二、对苔丝命运悲剧根源探索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不同历史观点的批评 哈代,苔丝这一19世纪最优美的文学女性形象的缔造者,无疑对苔丝悲剧命运根源最具发言权。遗憾的是由于“哈代深受叔本华(Schopenhauer )和哈特曼(Hartman )的影响,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 内在意志力(Immanent Will ),它无所不在,没有意志,不知善恶,盲目作用,控制着宇宙间的一切”〔2〕。诚 然,哈代体察到社会阴暗现状,并也用文学的武器予以揭露,他也曾批判粉饰太平的虚伪乐观主义者,说 第29卷第2期2009年3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9N o.2Mar.2009 Ξ收稿日期:2008-08-21 作者简介:何亚敏(1977-),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大学07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助教。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它引入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共时性话语,并借鉴其它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种族;阶级 (一) 女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已开始呼吁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利》的论著。19世纪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开始了更积极争取男女平等和选举权的运动,被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声音。以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为先声,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以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浪潮”,主要以反对男性在家庭的统治为核心,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时期的女性运动主要是争取白人妇女的权利,白人女性主义者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普适化,而忽略了黑人女性和其它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性。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书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在提到“妇女”这个范畴时,不约而同的把它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忽略它内部包含阶级、种族、文化等差异。美国的白人妇女很难将黑人妇女视为平等的姐妹,甚至很难视她们为女人,这就导致了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可能真正站在黑人妇女的立场上为她们谋求福利。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它强调黑人的团结,旨在唤起黑人大众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最终解放黑人种族,但事实上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黑人男性,忽略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忽视了黑人妇女的存在和要求。在这两次运动中,“黑人”成了黑人男性的代名词,而“妇女”一词则成为白人妇女的专利,“所有的女性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性” 黑人女性地位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状态。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就开始了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主要代表有;

在困境中前行的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_中国特色

在困境中前行的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_中国特色 论文导读::相较于女性文学批评。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而言。在困境中解决问题。努力进行建构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及批评理论的尝试。论文关键词:女性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一股充满热情和批判精神的女性创作激流进入中国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但进入新世纪后,她又悄然沉寂在中国主流文学的湖水中,湖面波澜不惊,只现出湖边浅浅的一层水纹,让我们看到激流退却后的痕迹。大多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者,在近乎一致的放弃“身体写作”、“走出自我,走向社会”的呼声中,发生了很大转变:“个人化”写作的主将要么沉寂(如陈染),要么一定程度的“转型”(如林白、徐坤等),要么主动被动地离开文坛(如部分70年代的女作家),而刚入场的新生代作家(如“80后”)又不太在意性别问题;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而言,有些在20世纪80、90年代,在该领域里十分活跃的批评者近年来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学术“转向”中国特色,如戴锦华转向大众文化研究,董之林转向17年文学研究,荒林则更多地从事跨学科交流等。 上述现象,不得不让人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前途担忧。作为一种有着独特批评视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在中国的发展一样会经历跌宕起伏,在困境中解决问题,丰富自身,建构适合中国现实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正因为“跌宕”阶段的存在,才提醒了女性学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于“抗拒性阅读”与“身体写作”的自我反思,诸如理论资源的单一、对西方文论的误读、女性文本的消费气息对性别批判的消解等。这些自我反思对于在无论是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还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在实践和理论指导上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及在中国取得的进展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一起涌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为主体,具有开放性和颠覆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学、文化领域的成果。它具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二是确立以女性为主体的批评标准,建立女性文学的独立王国。[①] 在20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下,中国诞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并呈现出以下研究特点: (一)20世纪80年代的纯译介性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学界主要致力于翻译和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理论等,为女性主义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论文格式模板。80年代初,朱虹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②]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编选者序》[③]中,就站在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正是在这么一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家,她们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渗透着女权思想,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期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改变。 〈可以吃的女人》(TheEdibleWoman)是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在很多方面不乏喜剧色彩,但是它的主题却是十分严肃的。该书探讨了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问题。1969年,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注意。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恰好席卷西方世界,不少评论家异口同声地指出它是一部女权主义抗议文学作品。尽管作者在1979年为本书写的序言中指出,她在创作此书时女权主义运动尚未兴起,但这部小说所表现的内容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实。 但《可以吃的女人》无疑给出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视角。主角玛丽安不是一个边缘或叛逆的女子,事实上她仅有一次最根本意义上离经叛道的行为,便是文末选择离开彼得。我依然坚持认为,这个举动无关对错,也并非什么权利。它仅仅是一种觉醒,然后则是觉醒之后的再度走向正轨。 而文中玛丽安的室友恩斯丽则是令我更感兴趣的角色。文字的魔力便在于此,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怪诞,想做就做的女子,在小说中却全然是一副奇妙,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形象。如果硬要套到女性主义上,恩斯丽算得上是女权主义的实践者。她将婚姻,爱情和生育分开对待,在不同角色间转换地游刃有余,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行动,来去自由,甚至是个真正做到了把男人仅仅当作精子库的女人。然而她在令人惊叹之余,又对这个女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疏远感,因她过于果断,过于坚决,过于不可把握。她投射出一个完全不与男性发生情感交集的强势女子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亦体现了所谓女权的真实悲哀所在。 一个女子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是无错的。然高三时阅历史题无数,对伏尔泰一句反复出现的名言始终印象深刻:“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脖子上戴着项圈,贵族的儿子腿上生来长着踢马刺吗?一切生理平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纵然是伏尔泰,也给这种平等冠了一个前提——生理平等。农民和贵族的平等固然艰难,仍将实现。而男女的不平等,其根源是生理不平等,并且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普遍情况下持续这种不平等。 第二次女性主义呼吁不要忽略女性的生理现实而去追求与男性的所谓事实平等,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进步的论调。然而亦舒说,女人若以四海为家,必有不幸。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王玫马燕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身份危机。在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该文对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处于白人世界边缘状态的黑人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尽管她们努力地去迎合着白人的种种价值观,却始终被白人蔑视和忽略,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多重压迫;身份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037-02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欧美的兴起,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传统的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白人中产女性为了获得与白人男性在就业、教育、家庭等方面得到相同报酬和认可而进行抗争的产物。事实上,这种白人女性主义运动并没有把有色人种妇女的权利包含进去,长期以来,黑人女性一直处于“他者”地位[1]。“所谓他者妇女就是那些我们看得到形象却听不到她们声音的女性,黑人妇女长期以来就处在他者妇女的地位上——一直处于无言状态”[1]P157。正如玛吉·休姆(Maggie Humm)所说:“简单地说,黑人妇女不是白人妇女涂上颜色。白人女性主义批评不能框定和领导黑人女性主义。”对此,托妮·莫里森曾在一次访谈中也表示出她的担忧:“女性主义起源于(白人)民权运动,因此在妇女运动中忽略了黑人和少数族裔的解放,并把黑人女性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即不得不做出欺骗性的选择:为黑人运动或女性主义服务”,奥伊·莫瑞声称“白人女性主义最终还是没有考虑到种族问题,没有考虑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给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带来的伤害”[2]P5。戴伯·金则用了“多重危险”来表明黑人女性要承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三重压迫[3]。 一多重压迫下身份的迷失 身份的迷失是黑人女性长期遭受种族、阶级、性别等多 收稿日期:2012-02-10 作者简介:王玫(1974-),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马燕(1979-),女,安徽滁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军教育。重压迫的结果。拒绝接受自己的黑人形象,千方百计地模仿、迎合白人,最终导致心理扭曲,自我身份迷失的除了主人公佩科拉外,还有她的母亲鲍琳和布拉德利。 年轻时的鲍琳非常爱去电影院,好莱坞电影极力宣扬的美的标准让她自惭形秽,于是她模仿电影女影星,把头发从旁边分开,盘起来。而电影里宣扬的浪漫也让她羡慕不已。在电影里,白人男性总是那么温文尔雅,对女性体贴呵护,他们往往住在带有浴缸和马桶的干净宽敞的房子里。电影中的这种生活总能给她带来许多快乐,可却使她越来越无法回到现实中的家庭,接受自己的丈夫。她越来越讨厌这个贫穷、破烂和肮脏的家庭,越来越无法接受丈夫、孩子和自己的黑人形象。因此,当她成为一位白人家庭的保姆时,她处处维护白人雇主的利益,俨然把自己当做白人家庭的一份子。她越来越忽略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对她来说,他们只不过是[4]“睡前的一点遐想,一天当中的清晨和黄昏”而已。更过分地是,她要求丈夫和孩子称她为“布瑞德夫人”,而白人雇主则亲切地称她为“鲍琳”。对她来说,这种称呼拉近了她和白人世界的联系,摆脱了和黑人任何有关的羁袢。 布拉德利则是来自另一个黑人社区的女性,她和她的朋友只关注与白人有关的事情,竭尽所能地抛弃一切与黑人身份有关的任何东西。为了远离黑人,她不上黑人学校,按照白人的方式做饭、装修房子、教育孩子。像鲍琳一样,她把头发拉直,从旁边分开,甚至睡觉也要像白人一样把胳膊交叉放在胸前。最可笑的是,她自认为是“有色人种”,否认自己的黑人身份,并对儿子解释有色人种和黑人的差别。在她看来,两者的差别一目了然,[4]“有色人种整洁而安静,黑人既肮脏又吵闹”。在盲目追随白人价值观的同时,布拉德利也恰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对黑人的歧视事实上就是 37

中国女性的自我赋权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困境

中国女性的自我赋权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困境 【摘要】父权制对于女性的统治压迫,是母系社会之后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历史事件,就此意义上说,西方女性主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崭新视角,中国女性主义由此出发对于中国历史文本中男权意识的揭示发人深省。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都不尽相同。在这里,中国女性主义构成了一个足资分析的文本。 【关键词】中国女性主义;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 一、中国女性主义的兴起及发展困境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常被恶化,如被视为祸水,而将女性喻为芙蓉、弱柳、软玉、金莲的美化之中,显露出的却是一种男性的把玩意识,女性在此遭遇了物化的命运。应该说,对于中国古代女性压迫思想的批判自五四时期就开始了,女性的角度不但使人们发现了诸多出自于男权中心的性别压迫形式,而且还直接衍发了对于自近代、五四直至当代的社会文化的尖锐批判,这才是真正石破天惊的。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使中国女性浮出了历史地表,”我是我自己的”,子君的这短短的六个字”结束了女性绵延两千年的物化、客体的历史,开始了中国女性们主体生成阶段。到了解放区及至建国后,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各方面都获得了与男性的平等的法律权利。但以从属民族主体为代价的女性独立,其实是女性意识更为根本的丧失。也就是女性的历史,在与民族群体历史进程的歧异、摩擦乃至冲撞中,走完了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循环,在这一个终点上,女性必须消灭自己以换取允诺给女性的平等权利。 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从五四到新时期,女性文学事实上是早已有之,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却与之不同,它是西方女性主义直接影响的产物。在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野中,五四女作家的创作还只是”人的解放”,而不是女性的解放,这些小说致力于以女性意识排斥男权社会,描写专属于女性的隐秘经验和性别意识,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独特景观。 90年代以后,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译介范围日广。翻译中既有当代研究,又有古典著述,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女性主义的繁荣。这些作品中对新时期女性反文化书写策略的分析则是独到的。 二、走中国特色女性主义发展道路 对于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女性来说,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利益是切实可见的。但这种批判的启示是,我们不必处处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女性主义话语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发展并不意味着西方模式,作为第三世界东方国家,近现代以来中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女性解放等方面有自己的成就,实不必仰西方女

第四讲 女性主义批评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即使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前言: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学会看: 1、父\男权叙事话语。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 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 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 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文化批评) 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 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 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 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 ●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 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 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 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 一、“女性主义”概念: Feminism 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

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 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而言,其不仅已经发展壮大为一门显学,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中国文学的环境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会发现其面临某种程度的困境。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身份的双重。即一些女性作家在从事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作为女性自身的思想与感情,还要注意满足读者对女性的猎奇心理。由于不断的深入消费主义浪潮及商品化思想,媚俗男权话语的现象逐渐的出现在“身体写作”中,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卫慧、棉棉,她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使大众对女性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在其作品中,“女性身体”被强烈的、大量的突出,以求将公众目光快速的吸引过来,实现经济目的。恰是因此种现象的存在,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深深的陷入困境中,导致话语主体中,女性再次变为“他者”,造成本应是“看者”,却变成“被看”。其次是对女性文学表现的的困境。不同的女性作家选择了不同的写作生存状态。有人选择了纯文学创作,忽视女性自身的性别,这样的作家有池莉等人为代表的;有的人恰好与之相反,在作品中十分注意突出女性意识,代表人物是林白等;而有的作家則在其作品中刻意的表现青年的欲望,淡化了作品的严肃性,其代表人物是棉棉。最后,在理论立场、价值判断上存在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生产了大量的媚俗作品,追求感官刺激,缺乏社会观照,反映了男权的话语中心。那么,何以会造成这种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呢? 一、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的成因 1、理论的多元与复杂 在西方最早产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后来其不断发展与扩散,逐渐的在我国生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翻译的原因、“需要适应水土”等原因,导致了这个理论的复杂。在国外,女性文学批评呈现阶段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在理论上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历史过程,二是横向的理论过程。纵向的看,女性文学批评分为三个阶段:即揭露在文学实践中存在的“厌女现象”的阶段、昭示女性作家价值的阶段、在承认女性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思考文学本质的阶段。 从横向看,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存在很多派别的同时,又各具鲜明的特点,在国际上,主要有两大阵营,分别是英美阵营与与法国阵营,这两大阵营在女性主义旗帜上是相同的,但却有完全不同的具体做法。 2、理论本土化的不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本土化构建的过程中存在不足。我们都知道,在国外,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不是很顺利的发展,理论上的难题不断的出现,可以说是困境重重,这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动力,即这种理论一直在寻求破解中发展。而中国却并非如此,主要表现在理论追问很少。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2003年12月学术交流Dec.,2003 总第117期第1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17No.12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修树新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 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 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 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关键词]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312-0165-03 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异军突起,成为评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英美派、法国派并驾齐驱。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有着必然的历史原因。首先,黑人妇女遭受着双重压迫,即来自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和黑人世界的男性压迫。出于这种特殊体验而写出的黑人文学作品必然和白人女性及男性的作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次,在男权中心社会中,黑人女性文学一直被忽视、曲解或视为异端。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形象在评论中仍被歪曲、排斥;甚至到了70年

代末期,各类版本的文选选集要么对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闭口不谈,要么就对像佐拉?尼尔?赫斯顿(Z ora Neale Hur2 ston这样的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先驱轻描淡写,几笔带过。即使大多数当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黑人女性作品的关注也不够。“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 生。”[1](P3561974年在美国文学界发生了两大标志性的事件。一是《黑人世界》(Black W orld特刊上发表了朱恩?乔丹(June Jor2 dan和玛丽?海伦?华盛顿(Mary Helen Washington的文章,封面登有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照片;另一件是爱丽斯? 沃克(Alice Walker的《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Our M other s’G ardens在MS杂志上的发表。这两件事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萌芽》(T oward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开篇便指出,没有一个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角度,黑人女性作品不但会被误读,长此以往,这些作品终将被毁掉。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在黑人女性作品中,性政治以及种族、阶级的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其次,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应致力于探求黑人女性作品没有体现的与黑人女性身份未曾感受到的性与种族的政治。再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必须承认黑人妇女悠长的历史,还应旨在发掘黑人女作家的“不同”。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应是“自治”但不是“隔离”;应该是和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对话和结合。她通过对大量的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她们在文本、主题、意象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白人、男性作家的共性, [收稿日期]2003-09-17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2003088 [作者简介]修树新(1969-,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妇女研究中心成员,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完整版)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李长中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关注所有女性的边缘化问题。多数女性主义认为我们的文化是父权文化:即以服务男性为主导。女性文学批评家尝试解释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权力因性别失衡如何被反映在文本中,或如何受到文本的挑战 ◆主要从性别的视角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研究: ◆1以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学作品; ◆2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作品,寻觅女性文学传统. ◆3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一诞生的条件 ◆1社会条件: ◆西方两次妇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2)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争取女性再就业、教育和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2学术条件: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为女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论的启示. ◆(2)女性主义两个先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西蒙?德?波伏娃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伍尔夫: ◆英国意识流小说家, ◆1929年《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基了基础. ◆主要思想: ◆1肯定了女性文学传统. ◆2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经济不独立.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3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柏拉图《会饮篇》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往往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 ◆“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法国的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著名观点: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二、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形态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肖沃尔特在《走向女权主义诗学》提出: ◆1、女权批评:(作为读者的妇女)关注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性。 ◆对妇女形象的忽视和歪曲;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 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另有《中国人的性 爱与婚姻》、《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等作品) 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 公司1997年版。 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版。 27、【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