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HINA'S NATUROPATHY,Mar.2019,Vol.27 No.5

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宣 波,陈惠德,陈和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 目的:探究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交感型颈椎病患者85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神经导引按摩术,对照组(40例)采用整脊推拿疗法。治疗30d后,综合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对两组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评分和颈椎生理曲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照组的77.5%(P<0.05)。结论: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施以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可迅速改善其颈椎生理曲度,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关键词】 神经导引按摩术;交感型颈椎病;整脊手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j.cnki.11-3555/r.2019.0513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病理基础为退行性病理改变[1]。交感型颈椎病则是一种以症状复杂多样、表现体征少等为主要病理特点的颈椎病,有交感神经抑制及交感神经兴奋两种类型[2],其中交感神经兴奋型最为常见。目前,临床医师可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疗法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但不同的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本研究探讨了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7~59岁,平均(49.62±7.13)岁;病程0.5~6年,平均(2.0±0.8)年。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6~59岁,平均(49.03±7.25)岁;病程0.6~7年,平均(2.1±0.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交感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积极配合完成治疗;有完整的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1.3 排除标准 妊娠和哺乳期女性;合并高血压病者;依从性较差者;严重骨质疏松者;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整脊推拿治疗。①俯卧位,采取弹

拨及法按揉等手法,于上背部、颈项及肩部进行操作,点按天宗、肩井、天柱、风府及风池等穴。②仰卧位,从病变节段上方位置缓慢托起患者的颈部,并行拔伸处理,如此反复5次。③仰卧位,按揉肩井,同时勾揉其阿是穴、风池和风府。④侧卧位,自颈椎横突侧线开始,从下到上弹拨椎体横突处肌肉,如此反复5次。⑤仰卧位,从上到下抹擦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每条经脉均反复6次,同时拿揉两侧肩井。每次25min,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30d。

2.2 观察组 予以神经导引按摩术。患者先做颈牵、理疗等放松肌肉。①患者取坐位,治疗师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扶住患者前额部,另一手用“一指禅”法,从患者一侧耳后乳突开始,沿颅底枕骨粗隆或枕-寰枢关节水平向另一侧耳后乳突运动,期间感知颅底枕下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的状态:一边感知神经走向中的气滞点或区,一边进行调理,导气令和。②治疗师以“一指禅”手法,分别沿胸锁乳突肌第2~7颈椎横突,第1~3胸椎棘突旁及棘突进行按摩,一边放松肌肉,一边对施治部位的肌肉、血管、神经的状态进行感知和调理,导气令和。③运用提、拿、推、揉、“一指禅”等手法,放松肩背及肩胛内侧缘肌群,再沿手阳明大肠经依次对曲池、合谷等穴位点按10s,导气令和。④治疗师站在患者身侧,一手臂弯置于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头枕部,垂直位提颈2~3次,拔伸相应椎间隙。每日1次,每次20min,共治疗30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分:包括腱反射、工作能力、上肢肌力等。分值为2~18分,评分越高,提示疗效越好。②颈椎生理曲度:利用Borden式测量法进行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的临床正常值为(12.0±5.0)mm。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彻底消失,颈椎旋转试验提示阴性;显效: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明显缓解;有效: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好转;无效:头痛等症状未改善[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例(%)]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2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3月第27卷第5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