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亲族称谓

亲族称谓

亲族称谓
亲族称谓

人一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与其接触的便是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其家人。这样便生活在一个简单的组织当中,这个组织也就是家庭。作为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它是以基本单位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的,如同细胞构成机体般形成了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我们所处的社会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大的组织,而一个一个小家庭则是这个大组织当中的小组织。不论这个组织的规模有多大,性质又是如何,形式又是怎样,我们且先不去比较,一个集体之所以能称之为一个组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他有了自己的制度。社会有自己的规范,国家有自己的行政和法律,而家庭呢?他们也有自己的制度,有家规风俗,也有亲族称谓。家庭有自己的形式和发展,有自己的构成和功能,同时更有存在与各个成员之间而形成的错综的家庭关系。这些关系中,有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有手足之间的血浓于水。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进程当中,更加完善了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族称谓传统,以标明父系、母系、直系、旁系、尊卑、长幼、嫡庶等不同身份。那么家庭关系具体又作何解释呢?它包括了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两大部分,其中以家族血统相维系的家庭内部关系是基本因素,它支配着家族关系呈现出许多复杂的现象,而姻缘关系就没有那样紧密与重要了,相比之下,它的社会属性更加鲜明一些。下面就具体谈谈。

虽然家庭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自古以来,历史上没有沿承下来一种确定的亲族认定方法,只是各表其意罢了。举一简单例子来说,关于“六亲”的解释便有三种之多:《左传》中指的是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史记》中解释为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而在贾谊的《新书~六术》中指的是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由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字不同的人眼中,对于姻亲与血亲的比重有一定的倾斜性。那么,我们对于这些家庭成员的称谓传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以自己的亲族范围为基准,以自己在家庭中的先赋地位为基准,垂直向上和垂直向下而形成的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我们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亲族称谓也正是以本人为中心而确定起来的家庭成员与本人关系的名称,以标明在他人眼里,自己所处的家庭地位。由于我们古代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家族的横向和纵向不断地扩大和发展,所处在的亲族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也就更加复杂起来了。

在世界范围来看,关于亲族称谓的确定方法一共有两种:一种是类分法,一种是叙述法。作为中华民族主干民族的汉族千百年来一直所使用的是叙述法,而诸多少数民族多采用类分

法,再加之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等发面的差异,因而两者在亲族称谓上显示了很大的不同之处。

通过对历史上家庭的研究,以及流传至现代的称谓习惯,我们不难总结出汉族亲族称谓传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首先,父系亲族和母系亲族分明,尤其是两者在地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将“外祖父母”、“舅父”、“姨母”、归入到外戚当中,历史上也曾有过王莽专政的事实出现。在现在的黄河流域诸多民俗当中,对于两者的地位很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和看待。

其次,直系亲族和旁系亲族分明,受继承传统的影响,位于主干的嫡长子一直延续着本家香火,这个从历朝历代皇帝的继承中便可以看出。最典型的还有自从汉朝被加封为褒成侯而时代享有特权的孔氏家族。

再次,称谓当中既有对尊卑辈分的标明,又有对于长幼顺序的标明。例如,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伯、仲、叔、季”的称谓,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称呼父兄为伯,父弟为叔,既表明尊卑,又表明长幼;而父姐,父妹,我们则统称为姑母,只表明了她们的尊卑地位,没有长幼之分,为了便于识别称呼,通常加上顺序数字,称呼为“大姑、二姑”。舅父,姨母也都如此。通过这些我们还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一些封建礼教下“男尊女卑”的余影。

产生具有特色的汉族亲族称谓是有多方面原因在里面的。

首先,与中国古代形成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对于大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再加上某些朝代的政府提倡早婚早育,多生多育,甚至颁布为法律的做法,使得古代家庭中成员人数较多,家庭规模较大。五、六代同居是寻常事情,据史书记载:宋代学者陆九渊曾在江西抚州十代同居,共有三千余人。面对如此庞杂的家庭,作为某一点的家庭成员在整个关系网络中扮演的角色不相同,尽管他在家庭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是一样的。由此,在与不同的家庭成员接触时,我们就会戴起不同的面具,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亲族称谓。

其次,自古以来“九族制”的流传。关于九族的说法,一共有两种。《尚书~尧典》中说“以亲九族”是指父亲、祖父、高祖、曾祖、以及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再加上自己形成的。而孔颖达则指出九族是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在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之后,人类社会

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尽管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向前进步,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牢固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九族制”的出现,使得家庭内部关系更加明晰化,而对成员之间的亲族称谓也就更加准确化。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古代家庭内部一些特有的关系。例如:妻有“正”与“偏”之分;妾有“媵”与“妾”之分:儿子有“嫡”与“庶”之分等等。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略见一斑。

家庭当中夫妻之间所谓的“相敬如宾”,使得二人“床上为夫妻,床下为君臣”,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一种君与臣之间的施权者与受压者的关系,而“父为子纲”的教导,使得儿子对于父亲的尊重与敬畏用臣对君的胆怯所代替。夫权与父权被放到了家族中的最高层次。除此之外,就更不用提媵,妾,小妻,庶子的地位了,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家庭内部存在着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就自然而染的出现了诸多成员地位的分明,尊卑长幼的分明。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坐下来谈谈。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 陈明珠、马飞跃 摘要:社会称谓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变化与会社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变革,同时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21世纪,社会称谓语,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发展趋势 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这时期的社会称谓语与开放、自由、追求时代个性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下面就它的类型、特点、出现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阐释。 一、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类型 21世纪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职务称谓语、特征称谓语、亲昵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具体内容如下: (一)职务称谓语 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语和职衔称谓语,下面分别介绍。 1.职业称谓语 人们由于职业原因所获得的称谓就是职业称谓语,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的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 (1)职场类称谓语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金领、精英、白领、紫领、银领、白骨精、商花、CEO(首席执行官)CGO (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官)COO(首席运营官)CSO(首席安全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 (2)自由职业者称谓语 粉领(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悠客(都市中一些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转态中暂停下来,自主地控制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的一类人)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自由作家、自由摄影师、网络歌手、网络自由人、SOHO一族(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家办公的人) (3)新闻媒体工作者称谓语 主持人、广告人、制作人、记者、编者、编辑、导播、摄影师、灯光师、DJ (4)娱乐圈内人士称谓语 导演、演员、歌手、星哥、星姐、模特、经纪人、大腕儿、大牌、明星、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 (5)文艺工作者称谓语 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 (6)服务行业工作者称谓语 导游、美容师、按摩师、发型师、空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迎宾小姐、啤酒小姐、按摩小姐、酒吧小姐、空嫂、月嫂、环嫂、小保姆、吧女、舞女、陪老女(陪伴老人读书、聊天、散步的女子)服务员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作者:郑献芹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5)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33条) 1.宋宣现代汉语称谓词初探 1997(01) 2.卞成林民族心理与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 1996(04) 3.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 2004 4.查看详情 1988(03) 5.查看详情 1984(05) 6.查看详情 1984(03) 7.葛艳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8.陈佩秋日本留学生拟亲称呼语偏误分析[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2(06) 9.张含简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10.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03) 11.查看详情 1949(36) 12.史金宝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候友兰称谓的简化与繁化[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04) 14.陈佳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 2002(特刊) 15.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16.潘文普通话亲属称谓形式化初探[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17.籍秀琴我国称谓内涵的嬗变 1996(03) 18.李成军称谓语的意义功能及作用理论 2005(04) 19.黄碧蓉文化观照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语[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0.王琴汉语亲属称谓使用的现状[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1.胡英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及辨析 2003(09) 22.史语所集刊 1949 23.文忠祥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期刊论文]-青海民族研究 2003(04) 24.汤云航;赵淑芬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伦理文化[期刊论文]-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1(03) 25.潘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1998(02) 26.潘攀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价 1995(04) 27.戴云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及其成因考察[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5(04) 28.邵黎黎汉英语中亲属称谓词的不对等性[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29.杨立琴汉语称谓的文化内涵 2003(01) 30.钟如雄汉语称谓词的性别异化[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如何搜索论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论文反抄袭软件、论文目录,就差论文正文了,其他都全了!!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

对_美女_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 湖南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 Mar 12007 Vol 17No 11 收稿日期:2006—11—03 作者简介:刘含徽(1974—),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刘含徽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1-0126-03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①“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 ……”(《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 读此称呼语。 ② 11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 J 1塞尔(John J ?Searle,1969)提出来的。[1] 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 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11 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 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2]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12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113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 (“美眉”之的谐音,意 指“美女” )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 (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6 21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陕西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公”;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陕西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陕西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陕西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对晚辈的

称呼语研究综述 (1)

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 称呼语研究综述 ○阮凯歌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 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 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

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李春华、李勇忠(2002)指出,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从各家对称呼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语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单位;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指称称呼对象,而且可以传递感情;对称呼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称呼语的分类 根据称呼语的的语义,我们将称呼语分作7类。 1.姓名称呼语。包括姓加名、名、小名、昵称等等。如张三、小明、老张等。 2.亲属称呼语。指的是有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的称呼语。如爸爸、妈妈、舅舅、姥姥等。 3.拟亲属称呼语。是应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这一称呼用法应用的十分广泛。如阿姨、叔叔、大娘、大哥、大姐。 4.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包括局长、司机、经理、大夫、护士、主任等等。

称呼大全

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 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 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三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 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 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侄子:兄弟的儿子。 侄女:兄弟的女儿。 外甥:姐妹的儿子。 外甥女:姐妹的儿子。 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 大伯子:丈夫的大哥。(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论文名字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下珍山小学陈萍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许春花 关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大桥中心校张文珍 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大桥梅坪小学雷美娟 试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沽洋小学潘巧芳 组织课堂讨论促进主动学习兰坦小学林巧媚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大桥中心小学胡晓英 落实有效教、致力创新学苍岩小学肖艳芳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大桥中心小学雷良庆 我谈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大桥中心小学钱丽英 培养阅读兴趣的几点尝试大桥中心小学钟碧丽 让学生主动求知横洋小学廖敏珍 数学与生活大桥中心幼儿园林华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上珍山小学许小明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心小学钱欢 如何引导学生作文之我见沽洋小学陆小华 谈低年级学生识字古田县大桥中心小学陈小樱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常洋小学陈彩斌 兴趣是写作教学的“起跑线”沂洋小学李晓艳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解放”大桥中心小学张桂贞 自主探索以心悟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感悟葛藤湾小学陈巧芳关注学生的每一份灵动——浅谈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大桥中心小学郑如华 《庐山的云雾》的教学明洋小学易丽敏 爱,让课堂情思飞扬古田县大桥镇中心小学黄燕 也谈小学生作文教学大桥银场小学魏丽华 低年级识字教学谈大桥中心小学倪征 浅谈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大桥中心小学甘细娟 加强沟通联系拓宽解题思路隆德洋小学陈丽斌 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大桥中心园姚喜云 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中心小学陈彩钦 浅谈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性陈霞 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与培养大桥中心幼儿园陈志丽 朗读,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大桥中心小学:游建玲 问在哪? ——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中心校姚细娟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大桥中心小学吴琦) 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几点看法澄洋小学陈小春 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下珍山小学李秀莲 浅谈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雷良夑 浅谈对信息技术课的几点看法大桥文化技术学校叶桂兴 浅谈班主任工作大桥中心小学吴田淼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的“构建”林巧媚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在

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老板”和“师傅”一样也主要在35—45周岁和45—55周岁受访者中使用,但是不同的是使用“老板”这一词的受访者,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和销售有关的工作,受其职业的影响让他们在称呼他人的时候带着他们职业的烙印。“同志”这一比较具有时代性的称谓现在的使用得很少了使用它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55周岁以上。由于社会变迁,中西文化交流,“同志”使用频率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示与旧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决裂,人们很少使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社交称谓语,而用“同志”替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同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广泛使用的社交称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同志”这一词就使用得很少了。 2、与年长自己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冯勇,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冯勇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 英汉语言的称谓语体系均包蕴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 治背景、伦理道德等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本文以对比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英汉称谓语泛化程度的差异,并探讨了导致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 称谓语; 对比;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 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14-02 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亲缘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血亲与姻亲共有的和相互有关的信念和期望构成的思想领域就是亲属关系,对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加上使用规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亲属体系(哈里斯,1983)!。每种语言的称谓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谓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对比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英汉语言中称谓表达形式及其差异,使得语言交际符合语用规则。 一、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可概括为语义特征差异、称谓派生词差异和语用功能差异。 (一)语义特征差异 英汉语亲属称谓词具有下列语义特征:通用性与专用性;比喻性和分级性。汉语称谓词专用性的语义特征表现为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而且语义明晰(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制#)。相对于英语称谓系统而言,汉语亲属词特征可以概括为 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英语亲属称谓呈现出数量较少、指称宽泛、语义模糊的特点。如: unc l e !一词可用于父系的 伯伯!、 叔叔!、母系的 舅舅!、 姑父!以及 姨父!等姻亲; cous i n !则涵盖了 堂兄、弟、姐、妹!、 姑表兄、弟、姐、妹!和 姨表兄、弟、姐、妹!十二种亲属关系,不论父系母系,也不分男女长幼。这是因为英语称谓语属类分型,呈现通用性的语义特征。而汉语称谓语属叙述型,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亲属界线分明,既标明辈分,又标明排行。 (二)称谓派生词差异 冯汉骥指出,大多数汉语称谓词都是由核心称谓加上其他修饰词语组成的。核心称谓表示核心的亲属关系,可以单独使用;而大部分修饰词语都是表示辈分与旁系亲属关系, 附加在核心词上构成新一层的亲属关系。汉语核心称谓中有一些词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如 孙! 婿!,它们只能通过附加修词语来构成与汉语语义相等的称谓。英语称谓词的特点是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式变化来表示,因此常在一些亲属称谓词后面加 y !、 i e !,或用一些表音手段派生。如 mu m -mumm y !; m o m -m o m m y !; dad-daddy !。 (三)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差异 很多学者都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对称谓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 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等语用含义。卫志强(1994)、包惠南[1]等认为汉语称谓语不仅具有前面几种语用功能,还具有表达 亲疏、好恶!等语用功能。下面就英汉称谓语的这些语用功能进行比较。 1. 亲、疏!程度差异。英汉语称谓体系中表示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亲属称谓,一是非亲属称谓。其表现方式主要有:直系(内)/旁系(外)、 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复数+称谓!(吕叔湘、江蓝生,1985)等。父系母系反映着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如,称自己姐妹的儿女为 外甥!, 外甥女!;称自己的母亲的父母为 外公! 外婆![2]121。英语中则使用同样的形式称呼父系母系的旁系亲属。在非亲属称谓方面,表示亲疏含义的常有 老/小+姓氏!。 2.敬、谦称差异。汉语中表示敬称含义的称谓比较丰富,主要的表达形式有 (姓氏+)头衔或职务!以及一些特殊称呼语如尊:尊府、尊兄、尊驾;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令:令郎;大:大作、大驾;子:孔子;帝王:圣上,万岁,陛下,阁下;谦称自己:小可、在下、老朽、微臣、愚见。 英语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头衔称谓语可加姓氏外,均采用头衔或职务直接称谓(如m ayo r ,m anager 等),没有像 Ca r penter S m ith !这样的称谓。 ? 14?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

父亲的种称法你知道几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父亲的72种称法,你知道几种? 作者:国色天香来源:国色天香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父亲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中国古文中有很多不同的父亲称呼,我们今天来慢慢解读。 有前缀的称呼方式 一、以“阿”为前缀的叫法 1、阿父 《南史·谢诲传》:“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女(诲诛)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2、阿公 对父亲的方言俗称。《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偃羞而退。” 3、阿伯 对父亲的一种口语称呼。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一·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

4、阿耶 《乐府诗集·二五·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清代著名小学家钱大昕《恒言录·三·称父曰爷》条云:“古人只用耶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耶’字。杜子美《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云:'《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即是引《木兰诗》,初不作爷可证。木兰诗'爷’字,乃后人所改。又杜《北征诗》:'见耶背面啼’,亦不作'爷’。”今耶则作爷。 5、阿翁 明代著名小学家方以智《通雅·十九·称谓》中有这样的话:“方言:秦晋陇谓父为翁;今人作书于子,自称阿翁;称人之父曰乃翁。”按,方氏此说有失允当,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陆游自指,而非称呼他人之父。 6、阿爹 《续古文苑·二十·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昌黎集·二三·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孥子之灵。”《水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7、阿妈 这是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看清代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叫法。《元曲选·缺名·货郎旦·三》:“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