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下诗词赏析3

七下诗词赏析3

七下诗词赏析3
七下诗词赏析3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1、主题情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

2、全诗紧扣“登台”,写了哪些内容?

答:写了诗人登台所见,天地辽阔苍茫;登台所感,贤君不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苦闷。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而在这图景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的为之感动。

4、气氛:苍凉悲壮。

《雁门太守行》

(1)请描绘一、二句给读者呈现的画面。(3分)

(2)最后两句用典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3分)(1)《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诗好在哪里?(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诗意:敌军似乌云压向边境,危城摇摇欲坠。②、好在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极为生动传神写出了敌军来势汹汹;③、这句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从哪两个角度,

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战斗的激烈的,请简要分析。

①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了战斗场面和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②、“角声满天”即号角声震天;“燕脂凝夜紫”即战士们的鲜血洒在塞上,到了夜晚就凝结成了紫色;③、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作者使用如此浓艳的色彩,有何作用?

答:用浓艳的色彩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战斗的激烈与悲壮,暗示双方伤亡很大,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援军的救援作了必要的铺垫。

《饮酒》

陶潜:东晋,田园诗人,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一、主题:这首五言古体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获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二、重点简析:

1、全诗景的概括:幽美淡远的田园风光。

2、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何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该句哲理是什么?

答:心灵超脱尘世。诗眼。“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蕴含的这里是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其中的“见”改成“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时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答:(1)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暑寒的折磨,倦而知还。

(2)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5、“忘言”二字是感悟到“真意”的表现。“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答:描写了诗人悠然自得,恬淡闲适,与世无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8、“见”能否改成“望”?

答:不能。“见”写出诗人在东篱边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心中那种欣喜之情,符合当时的悠闲和自在。而“望”则是眼睛盯着看,是有意而为之,不符合的当时的

情景,诗句也变得索然无味。

4、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翻译+感情+重点字分析

写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望见郁郁葱葱的庐山,对面自然和谐之景,诗人不禁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见”表明诗人乃无意而为,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一、主题:此五言律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二、重点简析:

1、首联中“客路”“青山”“绿水”各指什么?此联主要写什么?

答:(1)“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2)“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3)“绿水”指长江。

交代诗人的行程及所处的位臵,和下联写水陆两岸的风景密切相关。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残夜将尽,一轮新日却孕育而生;旧年尚在,江上却春

意盎然。

妙处: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表达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

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启示我们而对困难,不能畏惧,敢于攀登;或充满信心,正视困难。也有新旧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直抒胸臆,抒发诗人(游子)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4、名句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翻译+景的概括+重点字分析+感情

答:春潮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开阔;风随着航向,一面白帆高悬于江天之间。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情景。其中“阔”字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向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的景象,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也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下句“风正一帆悬”以一悬帆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乐府诗)

一、主题:本诗描绘了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

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二、重点简析。

1、请描绘一、二句给读者呈现的画面。

答: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摇摇欲坠,阳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如鱼鳞一样金光闪闪,显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危机的形势以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

第一句“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压”把敌军人马的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以及军将士处境的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了。

第二句“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壮士雄姿英发。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以抒写全体壮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表明悄然行军,“易水”点明地点,暗示“壮怀激烈的豪情和悲壮的气氛。后句写了援军和敌人的苦战。

名句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翻译+概括总结+特色+感情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和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凄厉的号角声战栗在秋日的晴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胭脂色和紫色与、秋色、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油画,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一、主题:“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抒发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二、重点简析:

1、请根据前两句描绘这幅秋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黑暗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寂静无人。

写法:6个名词性词组连用,动静结合。

抒情方式:寄情于物,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描写的作用是: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为下文抒发游子的羁旅之思作蓄势。

2“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答:此句,3个名词连用,动静结合,勾画出一幅“温馨、舒适”“家园”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手法,更令游子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3、一二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这两幅画面具体是什么?营造这两幅图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意+勾勒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郊晚景图;诗意+勾勒了一幅温馨舒适的山村人家图。

目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烘托出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愁和凄苦之情。

名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这三个句子以名词性词组连用,动静结合,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离家游子无家可归的凄凉。烘托了游子思乡之情,为下文抒发羁旅之思作铺垫。

名著阅读:(练习册136业)

注意读题,理解思路,识记要点。

1、冰心老人靠她那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指导自己的路径,一寻便寻到了一块绿洲。这块绿洲有苍翠的树木,有清澈澈的小溪,有美丽的鸟儿,也有可爱的动物。。。。。。冰心便从容的在那里建设她的诗的王国了。

2、《巨人三转》或《名人传》贝多芬

示例:他26岁时耳朵失聪。除受肉体的痛苦,还要忍受精神的折磨,他绝望苦闷,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最终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坚定的说:“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3、示例:《名人传》罗曼。罗兰《名人传》

告诉我们: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鲜花和欢乐,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像是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4、谢婉莹。冰心。泰戈尔。这首诗赞美了母爱,表现了这种情感的崇高、无私和伟大,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之情。

5、《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嘲弄丑恶、愚蠢的统治阶级;《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孤苦无助的孩子无限的关爱和同情。

《迢迢牵牛星》(东汉)

[赏析指导] 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作品。此古体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评价练习]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织女思念牛郎一整天也织不了多少布的事。表达了她对牛郎的思念之情。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达了什么深刻主题?答:对封建统治者拆散美好婚姻爱情的控诉。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赏析指导]

主题:这首诗是送别诗,是指故乡的水为自己送行。构思独特,以“渡远”为始,以“送行”为结,首尾呼应。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朗的舒畅情怀。

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依依惜别)之情。简析:首联描绘了出四川过荆门山一带的江山气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点题,交代了行踪。尾联归结到诗题“送行”。“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依恋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来到楚地。[评价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

面,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开阔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突出长江雄奇瑰丽的壮阔景象,蕴含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3、阅读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05年四川课改区考题)

①诗中间两联描绘船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臵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①抒发对大好河山的喜爱,②充溢远别壮游的开阔情怀,

③对故乡的思念深情。

4、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哪些诗句?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联运用对偶,分别描写了山、江、月、云四种景物,以此突出长江雄奇瑰丽的壮阔景色,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5、尾联中“怜”是什么意思?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怜”的意思是“爱”,诗人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长江,不禁触景生情,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

《春望》(唐)杜甫(05年中考考过)

[赏析指导] 此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感时”和“恨别”是诗人核心内容。

首联,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

颔联:睹物伤怀,以乐景衬哀情;

颈联和尾联:写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评价练习]

1、诗的首联写了诗人望中所见,见到了什么?“破”、“深”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京都陷落,长安一片残破景象,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破”、“深”隐含诗人沉重的慨叹。

2、司马光曾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成为千古名句,请做简要分析。

答:运用对偶和互文,诗人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他那忧伤深重的心理,忧国忧民的情感。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什么修辞?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答:用“烽火”借代战争,用“家书”比喻“万斤黄金”。形象地说明了长期的战乱造成人不能团聚,时时思念远方的亲人,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价值万金啊!表达了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采用了细节描写,请展开想像,描述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集中表现了

诗人什么感情?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虑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鬓插簪。“白头”为愁所至,“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时忧国思亲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赏析指导】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生动形象,想象奇特,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评价练习】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答:“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

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诗人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雪天的奇寒?

答:从“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3、表现沙漠冰封,愁云惨淡图景的诗句是什么?

答: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里既有豪放的情怀,又有惆怅的思绪。

4、“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答:送客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冻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加寒冷。

5、诗人是怎样表现轮台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的?

答:先说送别地点——“轮台东门送君去”;其次写别时所见——“去时雪满天山路”,景语情语;最后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的情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个空字,充分传达出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6、这首诗比喻新颖贴切,富有浪漫色彩,充满奇情妙思,以“雪”为线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一是赞美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二是表现诗人因朋友的

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o8年中考考过)

[赏析指导] 此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表达了词人陶醉在丰收在望中的欢乐、喜悦,也表现了闲适的心态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评价练习]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词作收入《稼轩长短句》。

2、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这首词写夏季景象。从“鸣蝉”“稻花”“蛙声”几个词语可看出。

3、“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夜风光图景?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总说)描绘了一幅幽静、欢快、丰收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使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分说)如--------- 句子,是------ -表现手法。

4、词的前两句是六个词语的排列,这种形式,我们在谁的哪篇作品中见过?写出相关的语句。

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有和

作用?(中考考过联系具体句子说说)

答:(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一句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是副词)一句表现作者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之情。

(2)作用:一是点题——《夜行黄沙道中》;二是衬托出作者为乡村夜景所陶醉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1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事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 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是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1、苏东坡平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始终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深幽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吗,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进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谈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影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4、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一)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浑:简直。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八阵图》年代: 唐作者: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分类标签:哲理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七下古诗词赏析13首-最新版

七年级下期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13首)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有《陈子昂集》传世。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向其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燕昭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即位之后,招贤纳士,招揽了一批卓越的人才,造就燕国一时盛世.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时间角度。诗人直抒胸臆,纵观古今,感叹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不可遇,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诗人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茫茫宇宙虽无边无际,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而怆然泪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悲凉之情。 ●写作特色: 1.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是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前两句 俯仰古今,写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垠;第四局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2.意境雄浑。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 浩瀚空旷的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为背景。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立于画面之上,十分鲜明。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祖籍临川人,也称“王临川”;“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 【写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

最新《李商隐诗三首》赏析

《李商隐诗三首》赏析 李商隐(约811一859)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自其祖辈 起,移居郑州荥阳。他的先祖是李唐王室旁支,然而自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历官均不过县令。其父李嗣先任县令,后为使府幕僚,携家在浙江东、西道辗转谋生,最后客死他乡。 李商隐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五岁诵经书,七岁弄 笔砚\',他跟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读经习文。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大和三 年(829)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 陶等交游,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 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习骈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大 和六年(832)令狐楚调任京职,商隐离太原返乡,曾入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开成二年(837)又赴科场,令狐陶也为之延誉并推荐,商隐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其女为妻。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商隐是令狐门人,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陶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吏部报中书省复审时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即与此有关。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

职。 会昌二年(842),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海,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十年京师寒且饿\'的生活。 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大中元年、二年(847、848)在桂林郑亚幕;三年至五年(849-851)春,在徐州卢弘止幕;五年冬至十年(851--856),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 职品级也逐步升迁,但始终只被视作一个文牍之才。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均不久。 大中十年(856)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在 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这年岁尾或下年年初,寂寞地在郑州逝世,享年不足五十。 李商隐生前曾自编《樊南四六甲集》和《乙集》各二十卷,后皆散佚。后人搜集其遗文(包括骈、散、赋各体)并加笺注,其中清人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樊南文集补编》较详。李商隐的诗,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原为三卷。原本早已佚失,现存六百首左右,是后人陆续搜求而得。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为李商隐诗作注,但早期注本均已佚失。现存的笺 解评点本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标点本下简称冯《注》)和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下简称刘、余《集解》)最为详尽赅博。此外还有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李商隐尚有杂著数种,其中除《杂纂》片断地保留于《说郛》外,其余均已佚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诗词三首》目录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内容主旨: 《行路难》这首古诗,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 鉴赏“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运用比喻修辞,把“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生动形象的写出奸倭当道的仕途艰难和济世安民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表达出诗人惆怅和迷茫。

3.古人常引典故表达愿望,请从本诗中找出两处,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典故:吕尚九十遇文王、伊尹梦到自己乘舟绕日不久被重用。用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为自己增加自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任用,做出一番事业的愿望。 4.“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的内涵。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比喻修辞,把坚定的信念比喻为“长风破浪”“济沧海”,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冲破困难的信心。抒发诗人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旷达乐观的品格。 5.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与下文铺垫,形成对比衬托。 6.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专题内容赏析

诗词三首内容赏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与下文铺垫,形成对比衬托。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象征前途的渺茫 4.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用典。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诗人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品格的写照 6.主题理解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

部编版九上13课《诗词三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13.诗词三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13.诗词三首 一、行路难(其一)/李白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一、《行路难》李白 【原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主旨】 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

七下必备古诗词赏析

七下必考xx赏析 《游xx村》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山西村的优美风光和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能广为流传?一是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刻哲理:遇到困难、挫折,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3、请从修辞色角度赏析“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喜爱。 《登xx》 4、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寄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 5、本诗主旨: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品析“浮云”“最高层”和“千寻”。 “浮云”一语双关,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也暗喻奸佞的小。

“最高层”一语双关,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千寻”运用夸张,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 《己亥杂诗》 7、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8、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现常用来表现老一辈为了下一代甘愿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蕴含了为了追求美好事物而勇于献身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 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独苦闷的感慨。 10、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并赏析“悠悠”和“独”的表达效果。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独”指单一,只有一个。一大一小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诗人内心的伤感与孤独。 11、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迢迢牵牛星》赏析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大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可见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诗中原句的结构。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寒食》赏析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部编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复习题

精品文档 七年级诗词赏析复习题 【2016·广西桂林卷】(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15题。(6分) 登幽州台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4、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5、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016·四川省巴中卷】(二)古诗词赏析(4分)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①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围绕“”字来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的气势。(2分) (2)诗歌的最后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015·辽宁省朝阳卷】8.对《望岳》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用设问的方式写出远望中的泰山郁郁葱葱,绵延连亘,掩映齐鲁大地。恢宏壮阔,极富气势。 B.颔联中的“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泰山像一把巨斧,把阴阳和昏晓劈开,泰山险峻、雄伟的高大形象给人深深的震撼。 C.颈联中的“曾云”“归鸟”是诗人细望所得,心胸激荡,云层重叠;凝目细视,归鸟入林,给人心胸开阔之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晚年杜甫的内心感受,他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心生惆怅之情 8.D 【2015·辽宁省沈阳卷】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5.C 【2015·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卷】 (二)古诗赏析(3分)11.(1)全诗是围绕着“”字来写的。(1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2分) 答: 11.(1)望(或:看、观、岳、山)(1分)(2)示例: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2分。意对即可。)【2015·湖北省鄂州卷】(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9.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的气势。(2分) 答: 10.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3分) 答: (一)9.比喻、夸张、拟人(任答一种即可)高大雄伟(意近即可)(每空1分,共2分。)10.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意近即可,3分。)【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卷】(二)古诗鉴赏(4分)16.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2分) 答: (2)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2分) 答: (二)古诗鉴赏(4分)16.(1)答: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1分)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1分) (2)答:可围绕尾联的作用或含义答题,也可以从赏析语言的角度答题,言之有理即可。【2015·河北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6—7题。(7分) 望岳春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 了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 了的景象。 6. (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 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 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 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7. B 【2015·湖南省常德卷】(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7-18题。(5分)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朝代】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注释】 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会:当。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赏析】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