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

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

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
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

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

1918年6月14日,天津郊外军粮城的奉军司令部会客厅里,坐着两位军人。年龄大的约50岁,他是北洋元老、陆军上将陆建章,年轻一点的40岁左右,他就是北洋大军阀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

陆建章此次回京处理公务,路过天津,昨天刚下火车,便接到徐树铮的电话,邀他第二天到奉军司令部面谈。徐树铮在北洋军阀中是晚辈,不是小站练兵的旧人,因此对陆建章这个北洋元老很是“尊敬”,一口一个陆老,搞得陆建章有些莫名其妙。他早听说段祺瑞有一干将徐树铮,人称小徐,以别于袁世凯的部属徐世昌。徐树铮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又精于琴棋书画,故深得袁世凯、段祺瑞的欣赏。只是徐树铮恃才傲物,袁世凯死后,除了段祺瑞谁也瞧不起,经常出言不逊,脾气有些古怪,所以被人称为北洋怪杰。

陆建章见徐树铮对自己这般客气,一会儿倒茶,一会儿递烟,客套了半天都不谈正事,便有些耐不住了。“小徐,我在你这儿茶也喝了,烟也抽了,有什么国事共商呀?”陆建章用很幽默的语调说道。

徐树铮回答:“早闻先生英名,不胜仰慕,一直想与您叙一叙。前天听说您进京办理公务,路过天津,便不揣冒昧,邀您小叙一下,顺便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陆建章很谦虚地说:“我老了,思想有些守旧了,这些事还得你与老段谈呀。”

“哪里哪里,陆老,您看外面天气多好,晴空万里,我们到花园散会儿步,吟诗唱词,消遣消遣。”徐树铮说道。

“我可没有你那份才气,不过游完花园,你可得给我做首好诗。咱们走吧。”陆建章、徐树铮和两名卫士一前一后走在花园的小径上。陆建章兴致很高,边说边走,忽然他感到徐树铮被自己拉下了一段距离,正要回头去喊小徐,只听“砰砰”两声枪响,便栽在了地上,立时毙命。

徐树铮为什么要杀掉陆建章呢?这还得从北洋军阀内部的关系讲起。

徐树铮,字又铮。幼时便机敏过人,3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家住徐州。他新婚不久便北上投军,准备在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中干一番事业。由于他年少气盛,与接谈的哨官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扬长而去。徐树铮由于离家时间很长,所带盘缠不多,为维持生活,便在街上卖字为生。后来与段祺瑞相识,段祺瑞很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做自己的文书,为段经办公文。

1906年,段祺瑞又保送徐树铮进了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留在日本军队中服役。1909年,徐树铮归国,自谓学得“万人敌”术,文韬武略当大展宏图。适逢袁世凯被清廷开缺,隐居洹上,北洋团体因受排挤而不景气,他只得归入担任江北提督的段祺瑞幕下,虽极受信赖,然无一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只得捺住心中的焦躁,耐心地等待时机。

袁世凯死后,徐树铮成为北洋派安福系政治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1916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为了压倒其他派系力量,便让徐树铮以陆军次长和参陆办负责人的身份,执掌了军令和军政的大权。徐树铮为段运筹决策,有“小扇子军师”之称。段内阁的一切重大措施,往往被他所左右。他在段的信任下,独断专行,目空一切,连当时的民国总统黎元洪都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徐树铮带了一件任命福建省三名厅长的文件来总统府盖印。黎元洪见这三人姓名都很陌生,便仰起脸来问:“又铮,这三人是何出身?”

站在他身边的徐树铮顿时满脸不耐烦地说:“总统不必多问,只管在最后一页盖印就是。”

黎元洪一听,大怒道:“你怎敢如此说话?”

“总统不必这样。我那边事情多得很,请快点盖印!”徐树铮毫不示弱。

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见此情景,连忙两面劝解,劝黎元洪盖了印,打发徐树铮出门。

黎元洪气得手都发抖了,对张国淦说:“他眼中哪有我这个总统,只当作盖印机器一般!”

但段祺瑞却袒护徐树铮,他在给黎元洪的呈文中写道:“徐树铮率直自重,不说妄言废话,其面见总统时,凡声明为段祺瑞所说的话,概由我本人负责。”

徐树铮自以为有段祺瑞做靠山,胆子越来越大,树敌也越来越多。国会中许多人弹劾他侵职越权,最后各方联合起来,要他下台。

1916年11月12日,段祺瑞找到徐树铮,交给他一张支票和命令,说:“又铮,事到如今,只能委屈你了。你到德国去一趟,以考察陆军为名,就近了解一下欧战形势。到时候,我自会召你回来的。”

1917年2月,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决定对德国断交。总统黎元洪坚决反对。5月,徐树铮回国,他与段祺瑞共同策划,让张勋进京。张勋入京后,解

散国会,宣布清朝复辟。

徐树铮见张勋把复辟的丑剧搬上了舞台,大为高兴,便和段祺瑞在天津南马厂组建讨逆军总司令部,兴兵讨伐张勋,他俩以“再造共和”自居,打进了北京。黎元洪通电全国,认为自己召张勋入京,酿成巨祸,愧对国人,决心下野。于是冯国璋自南京北上,代理民国大总统。

段祺瑞复任总理后,不再恢复被解散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段祺瑞和徐树铮决定实行“武力统一”,与护法军政府属下的西南军阀暗通声气。段祺瑞一意孤行,派皖系军队南下,分别进攻湖南、四川,结果大败而归,段祺瑞政策失败,只得下野。1917年11月30日,王士珍组阁登台。

同时被免职的还有陆军次长徐树铮,他对冯国璋恨之入骨,此时一面密电各省督军表态支持段祺瑞,指桑骂槐地攻击冯国璋;一面邀请以皖系为主的各省主战派督军到天津孙家花园开会,鼓动大家向总统和王士珍施加压力,要求对西南开仗;并进一步赶王士珍下台,准备举行总统选举以赶走冯国璋。

冯国璋被徐树铮掀起的风浪打得头昏脑胀,只得同意派曹锟为第一路军司令,沿京汉线南下,以张怀芝为第二路军司令,沿津浦线南下。又派段祺瑞为参战督办,协调有关参战事宜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诸问题,权力几乎与国务院平行。

但冯国璋控制的直系始终对战争不力。第二路军的冯玉祥旅开到浦口便停止不前,后被调往湖北,不料冯玉祥又发通电,公开主张南北和谈。

这下把段祺瑞气得鼻子直歪,段祺瑞对此大发脾气:“焕章(冯玉祥的字)这小子真不够意思,我待他一直不错,关键时刻却来反对我,一定是受人指使。等战乱平息后,我决饶不了他。”

冯玉祥虽出身于北洋系统,并且在段祺瑞的第六镇里当过下级军官,深得段的赏识,与段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因冯生性耿直,不随流俗,在政治上又有他自己的见解,不肯俯仰随人,而在治军方面,又有他独特的训练方法,是北洋军阀中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妒嫉。冯玉祥与陆建章有密切关系,冯在第六镇时,陆任协统,对冯多加奖赏和提拔。陆建章很欣赏冯的为人和才气,便让自己的外甥女与冯婚配为妻。冯玉祥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逮捕,由于陆的掩

护才幸免于难。陆建章任陕西督军时,冯也率部入陕,并被陆由团长提拔为旅长,从此有了自己的军队。由于陆建章在政治立场上倾向直系,因此遭到徐树铮的嫉恨。1916年冯玉祥在四川响应云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徐树铮认为他以北洋军人而附和南方,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对冯玉祥也恨之入骨。

当段祺瑞听徐树铮杀了陆建章之后,大惊失色,说:“又铮这次祸闯大了,只怕直系不肯善罢甘休!”但徐树铮毫无惧色,从天津打电话通知院秘书长方枢起草命令,宣称陆建章勾结土匪,煽动谋反,已被拿获枪决。

从此,冯玉祥对徐树铮更是不共戴天,发誓要替自己的恩人陆建章报仇雪恨。

1924年10月,江浙战争结束后,徐树铮因在上海不能立足,乃出国作政治活动。不久,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以考察政治专使的名义,叫徐树铮以段本人专使的身份在各国进行外交活动。徐树铮在国外活动期间,从法国订购了一批军械,拟归国后以此为饵,联络孙传芳,打击冯玉祥,以巩固段祺瑞的政权。

1925年12月初,徐树铮刚一跨进国门,回到上海,就发表了恢复旧国会和拥段为总统的政治主张。他竭力鼓吹奉、直、皖三系联合起来,使北洋派趋于大团结,拥段为唯一领袖。接着徐树铮去杭州与孙传芳取得联系后,即北上至天津。而此时,冯玉祥与段祺瑞的矛盾已经激化了,冯命令北京警备总司令兼警察总监鹿钟麟逮捕了安福系的姚震、曾毓隽等人,段的其他亲信闻之纷纷逃往天津租界。

段祺瑞听说徐树铮准备进京见他,急得直拍大腿:“这怎么能行!冯玉祥部队正控制着北京,小徐杀了冯的舅舅,冯哪会饶他,这不是自投罗网吗?”他急忙派人阻止徐树铮进京。

徐树铮哪里肯听,他犯了同陆建章一样的错误,自以为是北洋的旧人、段执政的专使,冯玉祥不敢把他怎样。他一进京便到了段祺瑞的家。段祺瑞见了他,又是高兴,又是担心,责怪地说:“现在北京局势不宁,你来此危险甚大呀!”

“不怕,谅冯玉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执政专使采取什么不利措施。”徐树铮十分自负地说,他看了一眼惊疑不定的段祺瑞,又诚恳地说:“我这次出访,收获极大,即使再有危险,也得进京向执政做一次汇报,或于今后大政方针有所裨益。”

徐树铮接着将各国元首赠与中国国家元首的礼物一一搬出,陈列于客厅之中,并长篇大论地向段做了国际形势报告。

段祺瑞耐着性子听完,语气十分沉重地说:“又铮,你这趟考察收获确实不小,不过你还是尽快离京为好,等形势稳定时,我会召你的。”

徐树铮一听,倔脾气上来了,用激越的声音说道:“我才不怕冯玉祥这家伙呢!我这次出使之时,虽有执政电令,已在国内造成声势,若归国后仍平淡无奇,列强会认为执政私人专使影响不大,必有损于国家和执政的威望,有损于将来外交事务。”

段祺瑞见说服不了他,便问:“依你之见……”

“明天,在执政府举行专使觐见执政的典礼,通过新闻媒介使全国和列强都知道这件事,以示郑重。”徐树铮说出了已计划好的打算。

第二天,徐树铮身着大礼服,佩戴着本国和各国颁赠的勋章、授带,入铁狮子胡同执政府礼堂,觐见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当天北京各报都以头版新闻报道了徐树铮在京的活动,使徐尽得风流。

正当徐树铮在执政府行觐见大礼时,首都警备司令部司令鹿钟麟接到首都警察厅打来的电话,报告说在西直门车站发现几十名可疑人物,刚从张家口开到的火车上下来。他们身穿便衣,腰间可察觉藏有武器。鹿钟麟当即在电话中指示,将这批人扣留,押送警备司令部。

这一批人押到后,令鹿钟麟吃了一惊,原来是自己的老长官陆建章之子陆承武,当下连忙邀入室内就座。

陆承武向鹿钟麟说明,他听说徐树铮进京,便赶往张家口向冯玉祥哭泣求助,要报杀父之仇。冯玉祥便拨给他20名手枪队士兵,化装随他来京,寻找机会刺杀徐树铮。

由于徐树铮入京后,段祺瑞怕他遭意外,派数名警卫保护,戒备很严,陆承武无从下手。他这时向鹿钟麟请求,在徐树铮拜访鹿钟麟时,让他在门口狙击。

鹿钟麟一听连连摇头,说:“我这警备司令就是维持京师治安的,在我门口刺杀执政专使,且不说显得我无能,便是这嫌疑也洗刷不清,弄不好会把冯老先生也牵扯进去,那事情就难办了。”

12月29日,徐树铮在北京事毕。段祺瑞听到风声,说陆承武要刺杀徐树铮,便在当晚派专车送他回天津。鹿钟麟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陆承武。

陆承武带人赶赴车站,见徐树铮的警卫很多,没敢动手便回来了。气得鹿钟

麟对部下说:“陆承武这小子带这么多人,连这么点事也办不到,真是癫狗扶不上墙。”随即打电话告诉在张家口等候消息的冯玉祥。

冯玉祥对徐树铮是满腔仇恨,哪能就此放虎归山,便在电话中指示:“处理徐树铮的办法,就是逮捕就地枪决!”

鹿钟麟犹豫道:“这问题太大……”

冯玉祥厉声说:“天塌了有柱子顶着!”说完,搁下了电话。

鹿钟麟便打电话给驻扎在廊坊的张之江传达冯玉祥的命令。张之江即派参谋张率卫队前往车站守候。

12月30日凌晨时分,专车徐徐停在了廊坊车站,车站早已里外戒严。张登上专车,向徐树铮敬礼,报告说:“张师长请专使下车,有事面谈。”

睡眼惺松的徐树铮懒洋洋地说:“连日来非常疲劳,有什么事以后再说吧!”

张一挥手,一群士兵便上前将徐架起就走。徐树铮知道凶多吉少,喊道:“我是执政的专使,你们不得无礼!”

士兵们将他押出车站,走到空旷地上一脚将他踢倒,只听得“砰砰”两声枪响,北洋怪杰徐树铮的脑袋便开了花,结束了他46岁的生命。

鹿钟麟接到廊坊电话后,立即上楼叫醒正在梦中的陆承武,命他马上赶到廊坊。

“还需要我去吗?”陆承武一时弄不明白。

“你不去怎么行?马上去!”

第二天一早,北京、天津各报馆都接到陆承武从廊坊发来的通电:“先君建章公,曾以微嫌,竟遭徐贼惨害,承武饱泣吞声于兹七载,本月二十九日,遇徐贼于廊坊,手加诛戮,以雪国人之公愤,藉报杀父之深仇……”对于这等大消息,各报随即发了号外。

正在吃早饭的段祺瑞阅报后大哭:“又铮,是我害了你……

灵璧名人

徐树铮:北洋军阀皖系将领、陆军上将 马祥斌:北伐将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 方先觉: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衡阳保卫战率第十军抵抗日军达47天之久 王治邦:抗日名将、长城战役滦州一战,以一旅兵杀退八个师团的日军。 王克:原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上将 刘开渠(1904~1993):雕塑家,先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萧龙士:国画家 朱秀坤:国画家、安徽省美协副主席 吴燃:画家、天津市美协副主席 王子云:画家、雕塑家、原陕西省美协副主席 李百忍:书法家、原安徽省书协主席 尉天池: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 朱德群:当代画家法兰西艺术院中的第一位华裔院士 王肇民:画家、原广州美院教授 尉天骢:作家、文学评论家 孙叔平:哲学家、教育家、原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 邓伟志:社会学家 葛香亭:著名演员,两届金马奖影帝。 欧阳儒秋:表演艺术家 杨在葆:著名电影演员 李炳淑:著名京剧演员 朱继民: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家伦:画家,现居宁夏。 汪洋: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3月生,安徽宿州人。2013年03月16日经全国人大表决,汪洋当选国务院副总理。 王胜俊:现任中共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央政法委员会秘书长。1946年10月生,安徽宿州人,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2013年03月14日经全国人大表决,王胜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张平: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46年1月生,宿州市萧县人。 谢鸿光:现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1957年2月出生,汉族,宿州市砀山人。 丁文昌:汉族,安徽宿州人,空军上将军衔,中共第14届中央委员。 刘亚洲(1952.10.19-)男,汉族。安徽宿县人,浙江宁波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现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上将军衔。武汉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为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刘建德:刘建德(1923?-2000.12.13)离休前是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战功卓著。刘亚洲之父

历史上宋代姓徐的人物

历史上宋代姓徐的人物 徐淑: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南)人,东汉著名女诗人。 徐稚:今江西省南昌境内人,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最终没有做官,时称“徐州高士”。 徐干: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东汉末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所称。又善辞赋,能诗,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徐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名臣,曾走马荐诸葛,因其母为曹操所挟执,入曹营后,一言不发。 徐陵: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文学家,其诗歌骈文,轻靡绮艳,与庾信齐名,有《玉台新咏》等,后人辑有《徐孝穆集》。 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唐代诗人,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 徐达: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代名将,勇猛有谋略,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奇功。

徐润:广东省香山人,清朝时买办。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擅长水墨花竹、山水、人物。与陈复道并答“青藤、白阳”。有《徐文长全集》、《南词续录》等。 徐松: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史地研究,成绩卓著,有《西域水道记》等地理著作,为清代研究西北历史地理的先驱者之一。 徐安真:中唐时重臣。安禄山叛乱时与朝中其它五位重臣隐居今湖南省汨罗与平江交界处。湖南徐姓从此兴望。 徐树铮:江苏省萧县人,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内阁担任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等职。 徐锡麟:浙江省阴山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后被抓,英勇就义。 徐霞客:南直隶江苏人,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观察所记,按日记载,死后编辑而成《徐霞客游记》。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女师大学潮中的真实形象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女师大学潮中的真实形象弗兰克·克莫德曾在小说研究的经典之作《结局的意义》中表示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提纲挈领的,它使此前的一切显出了意义,开篇、中段似乎只是为了它而存在。线性的犹太-基督教历史从创世到末日大审判,有始有终,而现实中的历史事件没有清晰的源头和终点,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某个视角或以某人为中心截取出一个大概来,使之成为头尾俱全的故事。如果上世纪20年代女师大学潮也是一个故事的话,它有没有象征着正义实现的收束之处?以往学界被“驱杨(荫榆)倒章(士钊)”的口号所迷惑,总是取鲁迅和许广平似乎交代明白了的立场来讲故事的结局,那就是造反学生1925年11月底、12月初的“复校”。平心而论,对某些人而言,“驱杨倒章”只是为达到目的——易培基出任校长、教育总长——创造条件。在大量关于女师大驱杨运动的叙述中,英雄(主角)鲁迅在戏台中央英勇作战,易培基(以及背后的李石曾)或不见身影,或像个跑龙套的,在前台一闪而过,仿佛是来暂时填补一个无聊的空白。【吴奔星先生的长文《鲁迅和“女师大风潮”》(写毕于1976年10月,载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聊城印刷厂1977年10月印行的“鲁迅生平资料丛钞”第二辑《鲁迅在北京》,第94页至147页)史料翔实,是笔者目前所见到的关于这一话题叙述较为完整的研究性论文。文章以女师大复校、1926年1月13日新任校长易培基到任作为学潮“最后的胜利”。易培基只是一个突然降临的人物,与此前学生的一切抗争了无关涉。更常见的是这方面的文章、著作彻底回避易培基。】鲁迅自己要对此负一点责。 1 1973年7月,顾颉刚在他1925年8月的日记后补记: 李石曾、易培基本是国民党中坏分子,专搞盗窃攮夺工作,西山一带之庙产及此后故宫盗宝案可知也。慕愚(谭慕愚,即谭惕吾)反对其人,本是合理行为,而李、曾嗾其党羽傅启学等攻击之……。观女高师案,杨荫榆虽改职入教部,而继其任者乃易培基,鲁迅先生诋杨不遗余力,顾于易之继任乃默无一言,能谓之认识是非乎!【《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第1卷,第659页。关于故宫盗宝案的细节可参考1937年9月30日首都(南京)地方法院检察官对易培基、李宗侗提起公诉时所提供的上下两册《易培基等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起诉时被告“在逃未获”,当时抗日战争已爆发,审判未能进行。又据维基百科,易培基于1937年9月在上海病逝。1934年的《华兴周刊》(第31卷22期,日期不详)曾报道,易培基案发后已入籍“满洲国”,既已成为“外国人”,公诉就难以进行】 最后一句,大致不错。由于鲁迅自己对易培基继任校长“默无一言”,诸多关于女师大学潮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是(有意)忽视的,即便提到,也是轻描淡写,仿佛可有可无。驱杨是为了迎易,这是李石曾一派蓄谋已久的。学潮时任女师大国文系主任的郑奠(介石)在五十

著名讲武堂及军校毕业之民国高级将领

著名讲武堂及军校毕业之民国高级将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于明治维新后的1874年创办的一所培养陆军军事人才的学校。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创练新式陆军,深感军事人才缺乏,于是,开始向日本派选军事留学生。留学生先要在预备学校即振武学校学习一年到一年半,然后到军队实习半年到一年,才有资格入读士官学校,学制为一年到一年半。这些“士官生”回国后,便成为清朝新军的军官以及各地讲武堂的教官。在民国期间, 他们更是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的重要将领。 于珍(8期)、马晓军、王俊、王风清(5期)、王永泉(4期)、王廷祯(1期)、王汝勤(3期)、王金钰(9期)、王树常、王柏龄、王毓文、方声涛、方鼎英、孔庚(6期)、尹昌衡(6期)、卢金山(3期)、卢香亭、叶荃、曲同丰(3期)、朱绶光、许崇智(2期)、汤恩伯(18期)、刘斐、孙传芳、孙定超(肄业)、杜锡钧、杨飞霞、杨澄源(11期)、李伯庚、李明灏(13期)、李烈钧、李根源、吴光新(3期)、吴思豫、哈汉章(2期)、谷正伦(11期)、邹作华(12期)、何成濬、何应钦、何柱国、何海清(4期)、陈仪、陈宦、陈倬、陈文运(3期)、陈嘉佑、张轸、张子贞(8期)、张开儒、张凤翙(6期)、张岚峰、张树元(3期)、张諝行(8期)、张湘泽、张翼鹏(5期)、欧阳武、周骏(6期)、周文炳(3期)、周荫人(6期)、周道刚(3期)、罗广文(20期)、罗佩金、赵又新(6期)、赵恒惕(6期)、胡谦、胡三余、胡景伊(3期)、姜登选(5期)、宫邦铎(3期)、洪士奇(21期)、姚以价(6期)、贺耀祖、顾品珍(6期)、贾德耀(3期)、钱大钧、徐树铮、郭宗汾(14期)、唐星、唐在礼(1期)、唐继尧、黄国梁、黄慕松、阎锡山、韩麟春、蒋方震、蒋作宾、蒋雁行(1期)、蒋尊簋(3期)、傅良佐(3期)、程潜(6期)、蓝天蔚、戢翼翘、蔡锷、蔡文治、潘矩楹(3期)、魏邦平、魏宗翰、日本其他军校或学校:方振武、邓泰中、朱绍良、刘士毅、刘仲荻、李明扬、余际唐、但懋辛、沈鸿烈、陈其美、周亚卫、竺鸣涛、胡景翼、贺奎、聂宪藩、郭希鹏、黄兴、蒋介石、谢刚哲、葛敬恩、熊克武、 美国西点军校:王赓、孙立人、温应星; 美国诺威治军校:何浩若; 美国寇提斯飞行学校:陈庆云、张惠长;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等:林遵、温树德、曾以鼎; 法国圣西尔军校:唐豸; 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萨镇冰; 英国炮工通军校:龚愚; 比利时皇家军校:黄大伟; 北洋武备学堂

蒙脱土改性

超支化有机插层剂对蒙脱土的结构及性能影响研究 041206107 高雅琴 摘要:目前,蒙脱土(MMT)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优势、来源广、价格低而成为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最重要的粘土矿物之一。为增加蒙脱土与有机相的相容性,制备有机蒙脱土,并观察蒙脱土的层状结构及性能在有机化前后的变化,以无机蒙脱土为原料,用超支化季铵盐作为有机插层剂对蒙脱土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系列有机蒙脱土。通过红外、热失重等测试结果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并论述了不同实验情况下改性的蒙脱土结构及性能上的差异。 关键词:蒙脱土超支化季铵盐插层结构性能 前言 蒙脱土是一种由纳米厚度的硅酸盐片层构成的粘土,因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已成为制备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无机原料。 蒙脱土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一片铝氧八面体夹在两片硅氧四面体之间,靠共用氧原子而形成的层状结构。在这些片层表面有过剩的负电荷,致使蒙脱土片层通常吸附有Na+,K+,Ca2+,Mg2+等水合阳离子,这种亲水的微环境不利于亲油的单体和聚合物插入。所以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时必须对蒙脱土表面进行改性。对于表面改性,国内外报道较多的是利用有机季胺盐阳离子与蒙脱土层间的阳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后,阳离子部分附着在硅酸盐片层上,有机部分留在层间,从而使层间距增大,同时改善了层间微环境,使蒙脱土层间由亲水疏油性变为亲油疏水性,提高复合材料中有机相与无机相的相容性,利于单体或聚合物插入蒙脱土层间形成复合材料[1]。 近年来人们对蒙脱土的有机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蒙脱土的有机化处理一般采用插层剂。大量实验表明:在制备层复合纳米材料过程中,插层剂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因此必须加强插层剂的合成、筛选及插层工艺的研究。常用的插层剂是烷基季铵盐,本文就采用了双羟乙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试图对其进行超支化改性,并研究其不同质量配比对插层蒙脱土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从而找出性能最好的有机蒙脱土插层剂。 1.超支化 近年来,具有特殊分子构造从而具有独特性质的树枝状与超支化聚合物受到了广泛的关

徐树铮诗词选

徐树铮诗词选 念奴娇·笳 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 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雄鸡遥动,此时天下将白。 遥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乌乌惊逼。 商妇琵琶,阳陶觱篥,万感真横集。雕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 袁世凯1915年底称帝后,徐树铮给袁写了一封四千字的《上袁大元帅书》,可以说是冒死进谏,言人之所不敢言,在信中他这样写道: 天下初定,誓血未干,而遽觑非常,变更国体。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可翘足而待。惟有速下罪己之令,去奸谀之徒,收已去之人心,复共和之旧制,国势可定。若再迟疑瞻望,多延时日,是直授人以柄,自召天下之兵,非策之得也! 徐树铮20岁时偶见段祺瑞所作: 济南秋海棠咏 依稀昔梦小娉婷,消受词人供养瓶;顽艳一痕难再惹,余花谁与问飘零? 徐树铮早在十一岁时,他就以《盆松》为题,写了这样一首言志的五绝: 众鸟安所托,欣欣此生意。移植岩谷间。大材宁可器? 徐树铮志坚难改,徐树铮的美梦有实现的希望了,他坚信自己"走出来,是一着绝对正确的棋!"20岁时就恭恭敬敬地给父亲呈上一首表明态度的七言绝句。 赠别父亲 平章宅里一阑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徐树铮身在"段营"心在"权",他要实现他年少时所作的《对月》诗中的抱负: 庚申六月十五夜 对月五首 浪邀狐鼠托宗盟,老猾乘权卒自倾。冠冕一朝悲毁裂,龙蛇无数起飞鸣。 高炎早伏秋来讯,暮雨能催郭外晴。月色横空云影去,男儿襟抱与同清。 万夫束手堪羞死,孤注谁怜一掷空。收烬背城违壮略,释兵杯酒诳元戎。 旌旗填伫忧三北,草木连云误八公。尚有丹青照青史,漫将得失吊鸡虫。 摧敌群惊众志坚,杨村朝雨正如烟。偏师露布空传捷,左相衔杯自避贤。 好向桥头待黄石,何须酒后问青天。遥知残垒萧萧地,他日重经定惘然。 莫负风花对玉卮,闲中得趣静方知。九州生气关天数,一片降幡变□旗。文字争传谕蜀檄,姓名聊冠党人碑。是非那遽论成败,蠖屈龙信会有时。 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闭门大索喧严令,侧帽清游放醉吟。 白日歌沉燕市筑,苍波梦引海舟琴。云天不尽缠绵意,敢负生平报国心。 徐树铮内渡后,自长崎奇诗云: “地老天荒日,红羊浩劫留。况将家国恨,并作别离愁。 异域三年梦,还乡一片秋。会当十五夜,云外其昂头。” 自注:“癸亥八月八日,舵楼望月有怀,翌晨抵长崎,敬以奉寄,俾故人知我无恙也。”

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

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 1918年6月14日,天津郊外军粮城的奉军司令部会客厅里,坐着两位军人。年龄大的约50岁,他是北洋元老、陆军上将陆建章,年轻一点的40岁左右,他就是北洋大军阀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 陆建章此次回京处理公务,路过天津,昨天刚下火车,便接到徐树铮的电话,邀他第二天到奉军司令部面谈。徐树铮在北洋军阀中是晚辈,不是小站练兵的旧人,因此对陆建章这个北洋元老很是“尊敬”,一口一个陆老,搞得陆建章有些莫名其妙。他早听说段祺瑞有一干将徐树铮,人称小徐,以别于袁世凯的部属徐世昌。徐树铮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又精于琴棋书画,故深得袁世凯、段祺瑞的欣赏。只是徐树铮恃才傲物,袁世凯死后,除了段祺瑞谁也瞧不起,经常出言不逊,脾气有些古怪,所以被人称为北洋怪杰。 陆建章见徐树铮对自己这般客气,一会儿倒茶,一会儿递烟,客套了半天都不谈正事,便有些耐不住了。“小徐,我在你这儿茶也喝了,烟也抽了,有什么国事共商呀?”陆建章用很幽默的语调说道。 徐树铮回答:“早闻先生英名,不胜仰慕,一直想与您叙一叙。前天听说您进京办理公务,路过天津,便不揣冒昧,邀您小叙一下,顺便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陆建章很谦虚地说:“我老了,思想有些守旧了,这些事还得你与老段谈呀。” “哪里哪里,陆老,您看外面天气多好,晴空万里,我们到花园散会儿步,吟诗唱词,消遣消遣。”徐树铮说道。 “我可没有你那份才气,不过游完花园,你可得给我做首好诗。咱们走吧。”陆建章、徐树铮和两名卫士一前一后走在花园的小径上。陆建章兴致很高,边说边走,忽然他感到徐树铮被自己拉下了一段距离,正要回头去喊小徐,只听“砰砰”两声枪响,便栽在了地上,立时毙命。 徐树铮为什么要杀掉陆建章呢?这还得从北洋军阀内部的关系讲起。 徐树铮,字又铮。幼时便机敏过人,3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家住徐州。他新婚不久便北上投军,准备在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中干一番事业。由于他年少气盛,与接谈的哨官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扬长而去。徐树铮由于离家时间很长,所带盘缠不多,为维持生活,便在街上卖字为生。后来与段祺瑞相识,段祺瑞很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做自己的文书,为段经办公文。

安徽各种名人及介绍

近、现代 张恨水、杨文会、周馥、吴汝纶、杨月楼、孙多森、吴谷、韩伯棠、戴安澜、孙立人、王亚樵、李经方、段祺瑞、徐树铮、卫立煌、邓稼先、周学熙、徐谦、许世英、叶春善、柏文蔚、杨小楼、陈独秀、冯玉祥、胡适、陶行知、朱光潜、刘文典、黄宾虹、方先觉、皮定均、陈乔年、陈延年、许继慎赵朴初等等 当代 杨振宁、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汪洋、刘奇葆(四川省委书记)、江泽林(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平(国家发改委主任)、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珉(辽宁省委书记)、袁贵仁(教育部长)、李从军(新华社社长)、杨多良、车俊(新疆建设兵团党委书记)、赵正永(陕西省长)、乔传秀(浙江政协)、王伟中、方兆祥(全国政协)、胡静林(财政部部长助理)、崇泉(商务部副部长)、赵化勇、周坚卫、许杰、孙大发、李长才、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章伯均、陆元九、罗世谦、骆惠宁(青海省长)、应祚智、吴启英、樊映川(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江帆(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李毅、赵薇、蒋雯丽、赵雅芝(祖籍)、翁美玲(祖籍)、王祖贤(祖籍)、潘星谊、袁玫、何云、谢雨欣、汤加丽、田海蓉、李小璐、张远、费玉清(祖籍)、邰正霄(祖籍) 、李茂、张远、谢雨欣、解小东、祖海、大左、张燕、许嵩、张志政、奚秀兰、江涛、慕容晓晓、小山、严凤英、吴琼、韩再芬、李炳淑、李宝琴、马兰、王少舫、黄新德、张辉、杨俊、吴亚玲、周珊、周源源、赵媛媛、周群、刘刚、谢楠、周涛、吴薇、马莹、孙国庆、罗彬、胥午梅、赵普、芮成钢、胡一虎史玉柱等等 胡锦涛: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安徽绩溪人 吴邦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安徽肥东人 陈锦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徽青阳人 汪洋:广东省委书记,安徽宿州人 李克强: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安徽定远人 储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安徽桐城人 刘奇葆:四川省党委书记,安徽宿松人 王珉:吉林省省长,安徽淮南人 汪光焘:建设部部长,安徽休宁人 罗世谦:上海市委副书记,安徽望江人 乔传秀: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安徽寿县人 王华元:浙江省委副书记,安徽宣城人 曹洪兴:贵州省委副书记,安徽全椒人 骆惠宁:青海省委副书记,安徽当涂人 杨多良: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颖上人 程幼东:黑龙江省副省长,安徽宁国人 胡晓华:辽宁省副省长,安徽泾县人 张来武: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安徽铜陵人 赵正永:陕西省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安徽马鞍山人 洪峰:陕西省副省长,安徽绩溪人

中国出兵外蒙及西伯利亚

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 徐树铮将军兵临库仑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一次鲜为人知的军事行动,那就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出兵外蒙和西伯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俄一片混乱,十月革命后,红军节节胜利,俄罗斯远东领土落入无政府状态,原来由俄国支持的外蒙古独立势力也顿失重心。中国北洋政府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派遣徐树铮将军出兵西北,伺机收复外蒙古,一方面于1918年决定出兵俄国西伯利亚,参加联合干涉军,屏护三江,并进一步设法收复东北失地。 外蒙古一路的总指挥是徐树铮将军。 说起来,那时的中国,虽然积贫积弱,内战不休,但是面对国家大义,依然不乏一腔热血的爱国志士。 徐树铮,江苏萧县人。秀才出身。北洋军阀皖系名将,文武双全,1905年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段祺瑞部第六镇军事参议及第一军总参谋。是段琪瑞的得力助手。此人风流自赏,豪气干云,曾赋诗曰:““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张学良对 其敬佩有加,称为“上马杀贼,下马露布”。萨的看法,此人乃是周公谨一流,才堪顾曲,气度狭隘,而单论外蒙一事,乃真正有利于国家社稷。 徐颇有政治头脑,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素来具有亲近之情。他和北洋老将徐世昌并称“两徐”,徐世昌被称为老徐,而徐树铮被称为小徐。袁世凯称帝时,他力劝段抵制,一度被袁免职。1917年他主导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事后又讨平张勋的军事行动,任陆军部次长。积极主张武力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外蒙古在沙俄的威逼利诱和卖国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脱离祖国。孙中山、徐树铮等对此都表示强烈的愤怒,报界称为“当时中国唯一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外蒙失土的两个爱国者”。但是当时中国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边疆,所以除了抗议之外只能坐视。到十月革命前夕中国在外蒙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外蒙已沦为沙俄的殖民地! 十月革命造成的混乱把外蒙古送回到了中国面前。 但是,如何在不刺激列强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夺回这片领土呢?这就是北洋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题目。实际上,从一战爆发,中国政府就在考虑利用俄国在远东力量的削弱收复外蒙,具体的执行者,就是徐树铮将军。当时,中国宣布参加一战。徐毛遂自荐,编练中国参战军,驻屯西北,他认为,收复外蒙只是个时机的问题,因此名义上准备投入对德作战,实际上随时准备出兵库仑(乌兰巴托)。 1919年,德国战败,中国政府将参战军改为西北边防军。1919年2月,徐树铮派出一个旅的 兵力,在大青山北进行军事演习,并从西北边防军中选拔精锐积极备战,他本人在多伦建立前进指挥所。在中国方面的军事压力之下,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外蒙王公贵族失去了靠山,被迫遣使多伦,表示愿意回归中华祖国。

徐氏源流研究

徐氏源流研究 徐氏源流研究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黄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 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二迁徙分布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 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 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 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 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 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三郡望堂号【郡望】: 1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 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2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

徐树铮_现实中的_荆生_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荆生”是谁】 徐树铮虽是民国初期北洋军阀中皖系的骨干,但毕竟不是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一类头面人物,知名度不算很高。我对此人却一直有些兴趣,首要原因,是此人与“五四”时期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有些关系。 当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鲁迅等新文化人士以《新青年》、《新潮》为主要阵地,将新文化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时,也就遭致保守、顽旧势力的憎恨和反对,而林纾(琴南)则是这一势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19年二三月间,林纾大概是“忍无可忍”,接连做了几个动作:在上海的《新申报》上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妖梦》,以影射的笔法攻击陈独秀、胡适等北大新文化人士;又在北京的《公言报》上,发表致蔡元培的公开信(《致蔡鹤卿太史书》),以论述的语言,对新文化人士和新文化运动尽情诋毁、谩骂。 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都必定要说到林纾的《致蔡鹤卿太史书》和蔡元培的《复林琴南书》,对二人的基本观点,也总会有最低限度的介绍。这当然很是应该。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这确实是极重要的事件。但对林纾的《荆生》和《妖梦》,编撰者却往往三言两语、略略提及,并不对其内容作多少介绍。而有些文学史著作,对这两篇小说干脆连提都不提。中国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概普遍认为林纾的这两篇拙劣的文言小说,并不重要,甚至不值一提。而美国的中国现代历史研究者周策纵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在那本也堪称“学术名著”的《五四运动史》中,周策纵对林致蔡的信和蔡复林的信,都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在摘录各自基本观点时,汉译本中都有数千字的篇幅。不仅如此,对林纾的《荆生》和《妖梦》这两篇小说, 徐树铮:现实中的“荆生”? ——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 王彬彬 周策纵也非常重视。对《妖梦》的基本观点,介绍得很详细。至于《荆生》,周策纵则摘录原文近千字,几乎是全文引用了。坦率地说,当我初次读到这里时,始而惊讶,继而叹服。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对“五四运动”进行总体性研究的书。周策纵面对的问题比单纯的“五四”文学或“五四”文化研究者要多得多,他要处理的资料自然也远为庞杂多样,但却如此重视林纾这两篇文言小说,不能不让我惊讶。惊讶之余叹服,因为这两篇文言小说,比那些论说性文章,更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林纾这一类保守、顽旧人物对新文化运动是如何的切齿痛恨。读林纾这两篇小说,我们实实在在地认识到:在1919年春季,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的五月四日事件发生的前夕,文化上的保守、顽旧派,对陈独秀、胡适这一批新文化人士,对这一批思想启蒙者,真愤嫉到了必欲“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的程度。这当然同时让我们明白,这时期,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处境,其实是颇有些凶险的。 《荆生》发表于1919年2月17、18日的《新申报》。林纾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尤其是他的这篇《荆生》,与本文要说的徐树铮大有关系。《荆生》中首先出场的是“主人公”“荆生”:“有荆生者,汉中之南郑人,薄游京师,下榻陶然亭之西厢,书一簏,铜简一具,重十八斤,悬之壁间,寺僧不敢问其能运此简否。然须眉伟然,知为健男子也。”“简”者,“锏”也,是一种兵器。林纾告诉读者:这位“荆生”文武双全。虽是“薄游”,但仍随身带着一竹箱书和一具铜锏。接着是另三人出场:“时于五月十八日,山下有小奚奴,肩蛮榼载酒,其后辘辘三车,载三少年,一为皖人田其美,一为浙人金心异,一则狄莫,不知其何许人,悉新归自美洲,能哲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守旧派代表人物林纾发表文言小说《荆 生》,影射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新文化人士。小说的主人公“荆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一个迷恋旧文化、手握重权的军阀政客徐树铮。小说是在暗指?是在求援?

古文万无灭亡之理——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一)

古文万无灭亡之理——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一) 【内容提要】面对新文学倡导者不断的批评与攻击,林纾进行了猛烈的还击,甚至是无情地影射与谩骂,以一种殉道者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力图拯救古文即将衰亡的命运。长期以来,林纾一直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因此,有必要对林纾的学术思想及其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重新进行认识与评价。 【摘要题】思潮与流派 【关键词】林纾/古文/文言/白话/新文学运动 【正文】 林纾(1852~1924)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翻译家而颇受推崇,同时,又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他既具有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放维新的情怀。林纾通过他的翻译小说,向国人介绍世界文学名著,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意识,并在客观上提高了小说,尤其是翻译小说的地位。同时,他还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语文的新文体,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他对于新文学倡导者们的批评与攻击,进行了毫不示弱的猛烈还击,甚至是无情地影射与谩骂,以一种卫道者的坚定信念与殉道者的悲壮情怀,力图拯救古文即将衰亡的命运。值此先哲逝世80周年之际,缅怀林纾对于翻译小说以及西方文化传播的重大贡献,并重新评价他与新文化倡导者的激烈论战。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

意义。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等,福建闽候人。光绪壬午年(1882年)中举人,后因会试屡败而绝意仕途,以教书、着译和绘画为业,先后任教于杭州东文精舍、北京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和孔教大学等处。林纾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积极投身于爱国和维新运动,决心“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1]。然而民国建立之后,目睹政局动荡,国是日非,他于是转而眷念光绪,并以清朝遗老自居。以后又以“圣人之徒”自命,以“卫道匡时”为己任,拼命反对新思想,从一个晚清时期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蜕变成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挂帅人物。 林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章大家,著述多达40余部,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文论、笔记和绘画等多种,其中以古文《畏庐文集》全三集最为著名,外加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180多种,可谓著作等身。林纾的古文创作,直接受到桐城派的影响,虽不能完全摆脱“文以载道”观念的束缚,但也少有梁启超等人的“工具论”思想,较少涉及社会变革等重大题材。其作品主要以小品文为主,多描写凡人琐事,叙述亲情友情,善于“叙悲”,情真意切。他的游记摹山范水,写景状物,独特不俗。钱基博说他“工为叙事抒情,杂以恢诡,婉媚动人,实前古所未有”2]。由于林纾终其一生都是研读、教授和写作古文,于是古文便流进了他的血脉,铸就了他的灵魂,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 周末看历史 1913年12月的一天,湖北武汉迎来一个难得的冬季晴日。时近中午,汉口码头鼓乐喧天,气氛热烈而隆重。黎元洪副总统亲率众人,送几天前来鄂考察的陆军总长段祺瑞启程回京。 谁知,就在二人即将挥手告别之际,只见段祺瑞的心腹亲信徐树铮猛地蹿到黎元洪身边,拔出手枪,抵在黎元洪腰间,低沉而阴冷地说道:“请黎副总统随我们一起到北京就职!”顿时,黎元洪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后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只好乖乖跟着段祺瑞一行动身北上。加微信tydhl5,看更多内幕猛料。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黎元洪早年求学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北洋水师,曾参加过“甲午海战”并死里逃生。武昌起义爆发时,时任清军协统的黎元洪踏上了传奇之路。 据说,当时起义新军把他从床底下硬拽而出,在黑洞洞枪口的威逼之下,黎元洪才硬着头皮当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一跃而成高举革命大旗的辛亥元老。大清王朝之亡,黎元洪当属头号掘墓人。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以湖北都督身份被选为临时副总统。1913年10月6

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黎元洪又当选正式副总统。当选后,本该北上就职的黎元洪却遥领副总统身份,坐镇武汉不动,依然牢牢控制着整个湖北地区。于是,陆军总长段祺瑞主动请缨,以“磋商要政”为名南下武汉,劫持黎元洪北上就职。一路之上,徐树铮横眉冷对,副总统黎元洪威风扫地,形同被押囚徒。更沮丧的是,劫持黎元洪的专列行至半路,袁世凯便发来电令,委任段祺瑞代行湖北都督一职,彻底解除了黎元洪的兵权。从此,黎元洪和段祺瑞、徐树铮结冤成仇,为日后的“府院之争”埋下了一道伏笔。 劫持到北京之后,黎元洪立即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在此期间,袁世凯极尽拉拢笼络之能事,先是与黎元洪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称帝时又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甚至当着来使的面,把封王金册、冠冕绶带全部扔到了窗外,以示对袁世凯称帝的愤慨。尽管如此,袁世凯病逝之前,依然指名黎元洪继任民国大总统,段祺瑞执掌国务总理。从此,人称“黎菩萨”的黎元洪荣登大宝,开始和人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共掌国柄。本来二人应该同心协力,好好治理已是千疮百孔的国家。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在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黎、段二人针尖对麦芒,争斗不已,史称“府院之争”。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身为江苏督军的冯国璋出任副总统,段祺瑞则出任内阁总理

徐树铮奉上3千万军火,张作霖前脚收此大礼,后脚就刀兵相向

徐树铮奉上3千万军火,张作霖前脚收此大礼,后脚就刀兵相向 ——皖系奉系都受日本支持,为何张作霖还要助直讨皖 1916年袁世凯因复辟未成而郁郁而终时,张作霖还仅仅割据奉天(今辽宁省)一省,辖区内也仅第27、28两个师,其中第28师还是其政敌冯德麟的老班底。此时的他虽然与数年前刚被招安时的境况有着天壤之别,但和称雄关内的直、皖两系军阀相比,实力依然小的可怜。但两年后的秦皇岛劫械事件却让张作霖及其党羽狠狠地发了一笔,不但兵力扩充了一倍多,还使其与皖系连成一气,将势力扩充到整个东三省。 徐树铮奉上3千万军火拉拢张作霖 当时,以段祺瑞、徐树铮为首的皖系把持北京政府,但随着直系势力的不断膨胀和处处掣肘,段祺瑞被迫于1917年11月辞去了国务总理职务。作为皖系的头号智囊,徐树铮自然心有不甘,他利用自己担任陆军次长的机会,了解到直系刚刚从国外贷款购买了价值4千万的军火,不日即将送到秦皇岛码头。徐树铮随即派人赶往奉天面见张作霖,以这批军火和东三省巡阅使一职劝说他派兵出关,进逼北京。 徐树铮深知张作霖“不见兔子不撒鹰”秉性,因此开出

了十分优惠的条件:“截得之军械,四分之三给奉天,徐得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张作霖将分得加之3千万的武器装备,事后,张作霖就凭借这批装备扩充了7个混成旅,实力大涨。事后,他深感皖系恩情,不但派兵入关,设司令部于军粮城,逼迫总统冯国璋再次起用段祺瑞组阁,还任命徐树铮担任奉军副司令,派出部队多次协同皖系作战。 但仅仅两年后,奉系就与皖系决裂,并与直系结成8省反皖同盟,一举打垮了皖系。张作霖为何突然就亲如一家的皖系决裂呢? 徐树铮处处拿奉军当炮灰。虽然担任了奉军副总司令,但从不为奉军利益考虑,经常假借张作霖的名义,随意指挥调遣,甚至打算将部队派到湖南,与孙中山的革命军开战。其行为不但张作霖不愿意,许多资格很高的奉系军官也极为不满。 徐树铮谋夺西北侵犯了奉系利益。徐有感于皖系在京畿地区缺乏军事力量,于是挪用奉军军费数百万元组建“西北边防军”4个混成旅,所有军官都是自己培训和任命,不许奉系染指。此外,徐树铮兼任西北边防督办,积极谋夺西北地盘,这对视蒙疆地区为自已势力范围的张作霖来说,不啻为最大威胁。 打垮皖系才能获得日本更大支持。皖系与张作霖的奉系一样,都是受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势力,打垮了皖系,

徐树铮与1918年奉军入关及影响

徐树铮与1918年奉军入关及影响 摘要:1918年奉军入关是在徐树铮导演和策划下的一次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其目的在于“借奉打直”,复活段内阁,从而贯彻段祺瑞和自己制定的“武力统一”的“国是”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徐树铮成功引奉军入关虽然达到了复活段内阁,继续推行武力统一的短期目的,但从长远看也埋下了直皖失和、奉皖失和的伏笔,从而加快了皖系的灭亡,加剧了中国政局的动荡。 关键词:徐树铮;奉军入关;影响 1918年张作霖的奉军入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引奉军入关的就是当时的北洋天枭——皖系二号人物徐树铮,那么徐树铮为什么要引奉军入关?经过怎样?对中国政局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搞清这些问题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十分必要,下面分别论述如下,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一、徐树铮1918年引奉军 入关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实权。他由袁手下的一员大将一跃而君临整个北洋集团,其资望尚难以服众,其能力尚难以胜任。因此,袁世凯这个权威死后,北洋集团进入权威真空时期,这个统一体再也难以维持下去。[1](P180)终于导致了北洋集团主要分裂为段祺瑞的皖系和冯国璋的直系,此外还有阎锡山的晋系、张作霖的奉系、陆荣廷的桂系、唐继尧的滇系等许多大小军阀。所有这些军阀,虽然大小强弱不一,但割地称雄,拥兵自重,截留税款,抗命中央则同。最终导致“ 中枢命令,不出都门” [1](P355)的现状。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北洋北京政府以冯国璋为代理总统,段祺瑞为总理,实权操纵在段祺瑞手里,皖系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和垄断,使直系首领冯国璋“滋不悦”。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被黎元洪解散的国会,于是孙中山和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联合起来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这样中国出现南北两个互相对峙的政权,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这对于拥有浓厚的“大一统”观念的段祺瑞、徐树铮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更何况北京政府是当时国际社会承认的合法政府。冯主“和平统一”,想以西南军阀的力量制衡皖系,段主“武力统一”,想以北洋的优势兵力征服西南,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双方发生了相持不下的争执。但由于皖系自身并无“武力统一”西南各省的足够兵力,它必须借助于直系的军事力量才能把“讨伐”计划付诸实施,但直系拒不合作。 1917年11月14日,在冯国璋指使下,王汝贤、范国璋两位直系将领在湘南前线通电主和,并自行停战撤兵。11月15日,段祺瑞愤而向冯国璋递交辞呈。11月18日,直系地方实力派“ 长江三督”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王占元、湖北督军陈光远加上直隶督军曹锟,通电反对武力统一,要求从即日起停战撤兵,并声称愿充当调停人。[2](P212)冯国璋与长江三督的唱和,引起皖系的仇恨和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 挽联是我从未涉猎过的题材,读此书之前,也从未想到,小小的挽联竟然可以如此高度精炼的概括一个人的一生。挽联文化或者不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但是本书囊括四十位近代名人的挽联,读毕仿佛看了一本浓缩的纪传体民国史。这些挽联用词精炼简洁,并且最大特点是用典极多,如无注释,恐怕得脑子里全是书的老夫子才能看得懂,故不得不佩服民国时期的学风鼎盛。这里挑一些精彩的挽联: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yan4,审判定罪)之则为元凶。——章太炎可以看出,当时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不像如今,半圣之誉名满天下。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时曾有一联互讽,颇为有趣: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偏相左。藩臣多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上联嵌左宗棠的姓与他的字季高,下联嵌曾国藩。曾国藩弟弟曾国璜挽其兄:无忝所生,病如考,殁如妣,厥德有常,更如王父,孝友式家庭,千里奔临空自泣;以古为鉴,文似欧,诗似杜,鞠躬尽瘁,殆似武乡,功名在天壤,九原可作耐人思。上联见手足之情,下联将其比作欧阳修、杜甫、诸葛亮。左宗棠:左宗棠15岁有一联自勉,十分狂傲: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死后,李鸿章挽,叙两人交往,也赞其功: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

惟先生知我;棍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俞樾:俞樾俞平伯是清代著名经学学者,学问渊博。同治状元、宣统师傅的陆润庠挽:五十年宦海抽身,小隐吴中,合洛社香山,一代耆英推老辈;四百卷遗书寿世,闻名海外,数儒林文苑,千秋史册此佳人。李鸿章:即便是历史课本里似乎也曾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然当时便有有识之士承认,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为数不多的较有见识的大员之一。梁启超挽联: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耶;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下联哀叹国家屡遭浩劫,李鸿章的作为,实乃被浩荡历史推动的。盛宣怀:盛宣怀是实业开山之祖,中国近代化的前驱。其发起的铁路国有政策激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故《清史稿》评价其是大清王朝的罪人。可他又在清廷做官,故历史课本里也没有他的名字,真是两面不是人。钓鱼岛也是盛宣怀的产业,这故事颇有意思:常州有个穷书生张成昭投奔盛宣怀,让他帮忙弄了一张郎中照会,想挂牌开业中医,但盛宣怀怕他医术不精连累自己,便让他到盛府开办的善堂里切脉开方。此时,慈禧说身体不太好,而御医马培芝已经去世,各路名医一听给慈溪治病,生怕惹祸上身不敢去,盛宣怀只得叫张成昭配些药送去。张成昭用了几味滋补调理的寻常药方做了“回春万寿丸”送去,慈禧服用后精神果然好了不少,便要盛宣怀要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