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反思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自我反思

1、整堂课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

2、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不经意地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教育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以往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要求,他们更加渴望的是用自己的参与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所以这也恰好应正了新课程理念中认为的,教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问题情境的创造者,探索问题的引导者,良好氛围的营造者以及学习方向的调控者。新课程主导的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学习应该怎么学,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当然本节课仍然有需要很好把握的就是课程的紧凑,因为课程任务很多,所以在实验制定方案,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时间,以便更完美的表现本堂课。

蛋白质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容量大,新名词多,内容较抽象,加之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用了恰当的呈现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之自制教具的使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知识,在一些知识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积极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学习。

核酸教学反思

核酸的知识,学生平时很少有感性认识,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核酸的真是存在和分布有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核酸的种类有两种。本节课内容较多,如果分成两个课时讲学生可能理解的会更加透彻。核酸结构的内容对没有有机化学基础的高一学生而言,有些难度。要求教师做到深入浅出。讲课的条例清晰,引导得当是一节好课的关键。

糖类和脂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探究,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本,通过观察、比较、类比、讨论、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教师的

适时鼓励和点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逻辑推理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无机物教学反思(1)

如何使复习课上起来不那么枯燥,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怎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当代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改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不能仍用传统中一些陈旧的方法即完全条理化、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应在教学上不断地尝试、更新、进取。这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细胞中的无机盐》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有以下3点:

第一:不再是直接复习呈现知识点,而是给出一个个实例材料,认学生自主分析,小结知识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第二:要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体验中举例分析,强化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记得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分析应用的能力。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有机地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实践、体验中求知、长智。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的要求所在。

第三:因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在每部分知识学习完后,要给学生重现知识小结,使学生有个知识框架。在课后小结中,让学生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用几句话来概括,或者你认为这个内容的学习,使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个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内容学习做一个评价,明白自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利于课后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

但是,由于所上课的班级学生基础较薄弱,归纳小结和表达能力也较差,因此,在图表数据、材料分析时花费的时间较长,而使课时有所延长,但我相信慢慢地坚持训练下去就会有收获,因为这种分析材料、归纳小结和表达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一个重点。

无机物课后反思(2)

本节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如果单纯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应通过设置探究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讨论,并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

细胞膜教学反思(1)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细胞膜教学反思(2)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还要学习细胞的物质、能量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性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是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组成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知道一些生活中与血液中红细胞有关的事例。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问题探讨”,之后安排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改为视频播放“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指导学生观看,尤其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思路、原理及操作。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基本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从复习元素→化合物,结合第3章的章引言导入新课,借助图片和让学生用牙签刺气球的实验,突破细胞有边界这一难点。用两个等体积的透明袋,其中一个装入几个气球,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的理解。播放视频,提问和点评,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通过发现细胞膜成分的实验和不同细胞细胞膜成分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突破细胞膜成分这一教学重点。通过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师生一起朗读“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乐章;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这首诗,巩固细胞膜的功能,效果较好。

但在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一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能体验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二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提问并点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应改为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看后再点评。三是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后,没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器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在初高中阶段是重点的基础课,有的学生可能在初中就已经初步接触到了细胞器,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这里的知识是出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而

我们在课堂上又不可能确确实实的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所以教师只能自己在讲的过程中自己形象的在黑板上画出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并且解说各个细胞器的功能和分布。识图题是本节内容在习题中常见的题型,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完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本子上模拟老师画的画一下。教学反思

细胞核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思想是(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2)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解决问题的愉快。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四个资料的分析归纳出细胞核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细胞核的结构、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事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基本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过程比较流畅。

主要存在问题:(1)部分内容在呈现时偏快,部分同学未能及时加以巩固;(2)学生合作学习体现得不够到位,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太强,有待今后改进;(3)由于本节课新课标要求的容量较大,学生思维要求较高,部分同学由于基础问题显得有点思维脱节;(4)教学内容中由于部分知识是建立在初中知识基础上,一部分同学初中没学生物,显得听课有些吃力,有些则同学干脆不听课。

细胞核教学反思(2)

①采用三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个方面来落实教学目标。

②教学程序设计处处体现问题意识,突出生本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 对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地方利用动画以及结构图的形式给予展示,变抽象为具体,突破了难点。

④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顺利的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核为什么是系统的控制

中心了。

⑤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课新课标要求的容量较大,并没有在40min的课堂上完成全部的教学设计内容,模型的展示只能在课后完成;

部分内容在呈现时偏快,一些同学未能及时加以巩固;

虽然在课前布置让每一个同学都要先根据导学案做好相关的预习,但是依然有个别同学没有做。这就提醒我们:对课前预习的监督要加强,比如可以把导学案发下去后定个时间再收起来进行检查…

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适当将问题的设计更贴近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细胞核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根据《标准》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来设计的,目的是既要关注知识结论,又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

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教师不仅传授知识,也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从讲台上走下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学习,在相互研讨中学习。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就会充满信心,思维就会很好地被激活。

脱离探究的生物学教学常常使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不能适应将来学生发展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体验,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的教学是:从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每组学生在认真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推断。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推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采取先散后收的方式展开。以探究为核心组织教学,较好地减少了教师的“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形成。

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演示实验,利用幻灯片、多媒体、亲自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课堂导问反馈学生对刚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内练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从三方面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实行及时反映。评价标准有:对小组探究活动的贡献、是否与小组成员积极配合、课堂发言是否踊跃等。总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思想,总体上是遵循《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学对象为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领悟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这节课在设计时,比较关注现实生活、科学发展史、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自主探索,学生深刻理解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而且知道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并有利于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运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结果,避免了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休息的情况,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了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比较多,所有最后的课堂巩固没有足够的时间,还要适当的加快课堂的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

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为: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酶的作用。难点:1、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2、酶的作用原理。教学中本人有效地实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整体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通过形象的比喻对难点也进行了较好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在新课导入时我从大家熟悉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肚子饿,引出食物是经过消化酶的作用被分解掉,同时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归纳的能力,在对酶的本质探索的学习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1)在上课之前作了准备充分,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探究,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效果很好。

(2)因为本节课涉及到很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像控制变量,活化能等都是物理比较常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多灌输科学的研究方法;

(3)在课前备好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心中有数,在对转变角色方面,以学生为主,既注重内容,又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4)师生的互动方式多样化,既有学生一起回答;对于重难点的知识又让学生单独回答,这样才不会做到以点概面,也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

酶的特性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课总结如下:

1、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基础较差、有些学生课前没有预习使得这节课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一名,做实验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

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本教材《分子与细胞》整个模块贯穿了系统的观点。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不仅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之间交换,而且,时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能量如何输入细胞,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能量。本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的功能;并且加深理解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和所有细胞的“动力车间”的含义;便于加深领会活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是分不开的。那么,细胞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的呢?本节课通过介绍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及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和ATP

的利用方式,并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来理解细胞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

重点难点及其分析

教学重点:(1)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 ATP与ADP 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2)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

因为“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便于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学习细胞分裂、DNA复制、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所以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又因为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知识,难以理解ATP与ADP的关系。另外ATP是细胞能量的“通货”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将这两点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导入反思:

导课:由运动员奋力拼搏、萤火虫的发光现象图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讨论后,学生会想到葡萄糖。然后,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加脂肪、加糖无光、加ATP有光)设置问题,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问题产生矛盾冲突

通过教学实践,感觉比较成功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从而使学生有直观感性的认识。但是,如果直接采用这三个问题来提问学生,较难使学生联想这些能量到底来自什么地方,从而引出后续内容。因此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供能物质是什么?,激发学生对ATP的好奇探究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重难点突破反思:

本节课首先以自学提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P88页第2段,查找讨论完成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并写出ATP水解的反应方程式。从而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其次,通过列举实例,说明ATP在人体内含量不多,如果ATP大量在人体内存在的话,会引起人类酸中毒等,使得学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但是,ATP在细胞中含量并不多,但却能很快生成,怎么生成的呢? ATP与ADP进行了相互转化。但是授课时,并没有采用以往常用的问题链方式,而是注重课堂问题的动态生成性,师生共同构建问题链,从而突破重难点。

例如,我给出问题:ATP水解时,哪个磷酸键最容易断裂?在大家回答出最外一个磷酸键最容易断裂后,我又给出一个问题“ATP水解时,化学产物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接触ADP这一新概念。这个时候,学生在课堂就生成一个问题:刘翔在奔跑中大量消耗ATP,ATP会用尽么?当我告诉学生体内ATP消耗非常迅速,必须不断补充。学生又生成另两个问题:细胞内用哪些物质制造ATP?动植物如何制造ATP?大家一起讨论完问题后,我又要求学生用反应式归纳总结ATP与ADP 的关系。并且提问,它们之间是不是可逆反应呢?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将葡萄糖类比成“活期存折”,ATP类比成“现金”“通货”,学生容易接受。就是通过这样类比的方法,从而突破ATP是细胞能量的“通货”这一难点。

总结

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以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不断推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不断克服和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从而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得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ATP的利用方面,学生经常将化学反应的需能、放能与ATP转化过程中本身的需能、放能相互弄混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举一些实例,以增加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果很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理念。为学生提供了讨论,合作交流及表达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在交流中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反思(1)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

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

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反思(2)

1、引导学生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完成后,书面形式对实验报告总结。并通过介绍使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并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以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学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问题链、识图阅读、分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直观生动的呈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尝试把成功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实施的进行激励性评价。如“刚才这一小组的介绍非常精彩,他们的语言风趣幽默…”,“这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示意图的形式来表达,很有说服力…”等。首先肯定学生的

活动,然后对学生表述内容作以适当的补充、强调。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功,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所思,有所得。师生在严肃、活泼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既完成了学习过程,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良好发展。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反

本堂课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如何保证探究活动的效果,教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同样的历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评价结果等,学生在这种多侧面的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探究活动刚刚起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本堂课教师既没有全程包办代替,也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在学生探究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果。

2.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本堂课学生实验中发生的意外,成为进一步探究的新问题,这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3.注重生物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案例中,设计了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例如:我们吃的馒头和面包为什么比较松软,如何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家庭如何酿酒,为什么酿酒时要挖一个洞,酿酒过程中如何控制发酵环境中的氧气,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反思1】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特点和材料处理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本节课仅仅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进行探讨学习。就知识目标看很少,很容易达到;但是我为该节课定下的能力目标却很高,是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目标,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按时间线索对有关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纵然书上没有的也进行了补充学习,沿着科学家的脚印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发现探究之旅。使学生在体会科学的艰辛和严谨的同时,体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本节课也有些失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课题实验多,跨度大,学生又没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不把握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课后反思2】

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循序渐进,通过相应的现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做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我则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真正成为了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反思3】

课题特点和材料处理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本节课仅仅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进行探讨学习。就知识目标看很少,很容易达到;但是我为该节课定下的能力目标却很高,是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目标,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按时间线索对有关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纵然书上没有的也进行了补充学习,沿着科学家的脚印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发现探究之旅。使学生在体会科学的艰辛和严谨的同时,体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本节课也有些失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课题实验多,跨度大,学生又没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不把握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细胞增殖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十分紧凑,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为此,我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教学法”,尽力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逻辑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微观,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困难。为此,我很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通过课件逐步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很好地让学生感受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黑板板图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较好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模拟方法,更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亲身探究、生生互动的教学场景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如何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细胞的分化【教学反思】

关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1、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

2、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

3、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离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细胞全能性是教学的难点,可以从细胞有丝分裂结果,染色体和DNA数目不变来分析。由于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

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学反思】

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的寿命和衰老有关,学生很感兴趣。我先让学生调查人体衰老的特征,讨论如何延缓衰老,延长生命,引出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有关,又不能划等号。我围绕这一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为讲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作铺垫。接下来介绍细胞衰老的特征。然后从生物的寿命引如,探讨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形式: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理解这两者的区别。这一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特征,而对于关爱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的情感教育,则鼓励学生课下完成教材中的想关资料收集和分析。

细胞的癌变【教学反思】

癌症是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学生对癌症的了解也是相当多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列举癌症的事例,让学生在事例中思考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分析致癌因子,讨论如何预防和治疗癌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较好地达成。

例如,癌症是否遗传?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做法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有哪些做法有利于癌症的预防?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课后的再学习,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锻炼。通过这些问题等激发他们课堂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教案中我尽可能的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经历,生活中的体验密切相关的案例,来证明一个观点,生物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以次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吸烟,常见的疾病等,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体验的,或者有所了解的东西。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表3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表4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 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 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课堂反思性教学是生物教师把教育理论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篇一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

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疑惑,敬请指导: 1、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吗? 2、学生的层次不一,自学自读、讨论学习,能培养所有同学的自学能力吗?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学校开始倾向过程性评价,社会、家长认可吗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篇二有语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担任五个班级的生物老师已经有半学期。这半个学期我曾经茫然,曾经沮丧,但是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慢慢的进入了正轨。 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内容多,新名词多,蛋白质空间结构较抽象,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对羧基,羟基等很陌生,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 学反思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3篇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3篇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 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 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由于时间的原因,在最后阶段对一些城区的考卷的利用上还不够充分,选题也不够精练,显得过多、过杂,使学生茫然。我觉得最 后应做一套难度适中,比较基本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对 考生考试的心态会有帮助,这是我们今后要注意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加强积、总结、反思,是教学水~平和 教学成绩上一新台阶。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 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 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 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 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 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六、教学课后的反思。 采用问题激发互动来复习生物知识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 此时我便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学生通过回忆实验原理和目的,想到:可以用载玻片的边缘来划滤液细线、颜色浓绿的嫩叶可以作实验材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 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发挥学生的“创新火花” 用情感语言创设情景,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学习“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一内容时,先结合多媒体图片轻松愉快地介绍:“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 因受具体图片和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 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再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 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时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等资料,讲 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 展的道路”,进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这样,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复习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 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完整)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第一章走进细胞的引入,让他们体会一下学习细胞的好处。 〖板书〗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边思考边回答。 〖生答师提示〗1. 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及问题〗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思考与讨论〗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 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小结〗让学生思考之后看第四页第一二段。(第一课时完) 〖复习引入〗略。 〖板书〗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问〗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那些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高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高中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搞形式主义。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知道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后一问,学生答到需要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知道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二:多一份创意,少一份随意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

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doc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搞形式主义。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知道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后一问,学生答到需要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知道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二:多一份创意,少一份随意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

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 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 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生死边缘,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激发学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挚情感。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 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 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 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 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 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 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 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 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对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必考,对于实验必须专题复习。目前来讲还未发现原原本本的课本实验作为高考试题,而且高考是考试验不是动手做实验,因此,根据我们目前条件,对课本实验有条件尽量做,没条件看来可以不做,但必须读和讲,讲清原理和设计,讲清技能的要点,讲清方法和结果。对于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我借助录像片、照片。比如,我们生物教研组曾去锦绣大地 参观,用数码相机留下不少影像资料。比如,二氧化碳发生器、组培设备及流程,课堂上 都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复习中更重要的是总结中学生物实验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选了不同 类型的高考实验题,让学生分析知识点,考的形式、角度,从而对高考试题没有陌生感和 恐惧感。 以至于到下半学期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有 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神游的、张望的、睡觉的开始逐渐多起来了,课时内的学习效益下降,在积累作用下导致了学生出现了分化现象。 实验考察中,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在具体操作时,学生发现: 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 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 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 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最近学校组织了赛课比赛,我们高一上周率先进行了赛课。上周一我在国际班2用高一12班的学生进行了赛课。赛课的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本节内容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及分离定律的应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孟德尔所做的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介绍和分析,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理解第二节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试验方法的总结,说明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极好例子。第三部分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基因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

用。本节内容涉及“基因”、“等位基因”等概念,看似是第四章内容的提前,其实不然,教科书中只是把基因解释为控制性状的因子,是比较红光的说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基因,又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为第四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赛课的内容主要是第一部分。本节课作为新授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孟德尔所做的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整节课从设计上借助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杂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的学生活动,总结一些抽象概念的定义。同时,老师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把难点一一剖析成若干个简单问题,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精神。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功能将学习的知识总结连贯起来并进行相关小题的训练。下面就我这节课学习内容谈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导读:本文高一生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高一的生物课开课四节了,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二、初中几乎没有学过生物,甚至连专职的生物教师都没有,生物基础知识匮乏。 三、不知道生物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第一节课上首先明确高中生物虽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课,必须学习并且闭卷考试,最重要的有两次考试,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须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还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会考也肯定会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选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认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试。 二、无论初中有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大家现在的生物学起点都是一样的,既然起点都从零开始,那谁也没有理由学不好。 三、生物虽然是理科,但是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生物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复习。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记住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内容。在课

堂中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成绩会不断提高。 高一的生活过去了半个月,学生也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已经有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地努力。还有一些学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气用在学习上。最终的成绩就是这样拉开差距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把我们生物这门课学好。 篇二: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好课呢,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应该有所差异,在高一生物课的现行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定位在“ 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 ,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有张有弛的节奏,一切以学生思维的互动、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为主。 高一《蛋白质》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一节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在这节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图片,演示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来体会事物的变化过程,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为节省时间教师自己做好给学生),在卡片上写有-NH2 ,-COOH ,-CH3 ,-R …等基团,在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到相关基团组成书上给出的几种氨基酸并比较这些氨基酸异同点,得出氨基酸的定义。再将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缩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