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祖冲之和贾思勰的主要科技成就;列举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家的代表作品,能说出书画家及其作品的特点;石窟造像等佛教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本,提取该时期科技与艺术成就及其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该时期的艺术作品,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特点;通过诗词、书画材料,石窟造像、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分析该时期文化艺术成就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对史料形成新的认识;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能够从时代大背景入手分析;感受民族科技和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热爱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历史人物、史实、诗词、书画、石窟造像等材料,总结该时期科学、艺术的成就及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历史人物、史实、诗词、书画、石窟造像等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时期文化艺术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以学为中心,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注重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文献资料和书画作为教学材料。

3.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内容;可查阅搜集相关课外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景,切入主题1.播放歌曲《兰亭序》、视图

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主线,切

入主题

二、走入《兰亭序》的书法世界2.PPT展示歌词“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

给谁”展示《龙门而二十品》字

帖以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

序》

问:《兰亭序》美,到底美在哪

里呢?

承上启下,巧妙利用歌词,结合

《兰亭序》作品图,探讨《兰亭

序》的美

3.PPT展示古代不同书法家的《兰

亭序》模本,摘取《书谱》、唐

太宗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的评

欣赏名家模本及对《兰亭序》的

评价,加深对《兰亭序》的认识4.王羲之其人其事

阅读书本P83,说一说王羲之的书

法有什么特点?

认识《兰亭序》的作者,培养学

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自主学

习能力,和把握关键字词快速阅

读的能力

三、璀璨的科技与技术成就5.①通过自主快速阅读,总结归

纳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璀璨的科技

与艺术成就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从

书本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对印度佛像与云冈石窟

问: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期还有哪些科技与艺术成就呢?请同学们参考书本P83-85。(提示:按照“朝代、领域-人物-成就/代表作品-历史地位/特点”的模式。)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石窟造像方面──

比较印度佛像与云冈石窟佛像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有这些相似之处?

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石窟佛像的外貌特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雕塑的对比,得出云冈石窟吸收了外来文化;

③通过对两个石窟雕塑的对比,得出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吸收并加以融合

④最后总结出“佛教的传播、民族的融合”使魏晋时期出现“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特点

四、品析美文《兰亭序》①品析《兰亭序》片段、讲述兰

亭序撰写的场景,及王羲之对作

品多次重写而无果

问:在片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

样的生活态度?

②(超链接)“王羲之作《兰亭

序》之后的经历”,验证王羲之

的“寄情山水,想远离各种政治

烦恼”的生活态度

③当时持这种生活态度的只有王

羲之一个人吗?PPT展示材料─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片

段、西晋左思《招隐记》

④为什么当时的知识分子会产生

这样的生活态度?

联系PPT展示的材料──“通篇

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

夫务清淡,鲜失效……”《古文

观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

战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的时

代……这样反而摆脱了功利、世

①再次将关注点移到《兰亭序》,

通过对《兰亭序》的内容、及撰

写过程进行品析,了解作者的生

活态度

②能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解读,结

合所学知识,推导出魏晋时期文

人产生归隐想法的原因,为下一

个环节“归纳魏晋时期文化璀璨

的原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

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逐渐形成分

析历史问题要有史料的支撑、有

理有据的意识

③由于学生还未学过三国至南

北朝的政局变化,所以展示“三

国~南北朝时期政权版图的变

化”,加深学生对该时期政局动

荡的认识

俗的羁绊”

展示“三国~南北朝时期政权版图的变化”

五、魏晋时期文化璀璨的原因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归纳魏晋时

期文化璀璨的原因。

(引导学生根据“璀璨的文化的

特点”及其背景进行思考)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

清知识脉络,归纳总结出魏晋时

期文化璀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

分析归纳能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依据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文本,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筛选、调整、整合、重构和补充)与呈现方式(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实验演示等)的理由,对其中的创新点可重点解说。

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落差,以及精彩与遗憾之处进行集中分析,做到深入浅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并在反思基础上呈现重构的教学设计。

“某一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由于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业成绩考核中也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在教学形式上,通常以表格对各种重要人物及代表作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总结下该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或者按照课本顺序,一一介绍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课堂稍显单调,效果不明显。

本节课的设计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同学们熟悉的《兰亭序》为切入点,由热门歌曲《兰亭序》引出《兰亭序》的书法作品赏析,带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及其特点,由点及面,设计自主学习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一网打尽;然后深入品析《兰亭序》作品,走进王羲之、陶渊明等为代表的文人的内心世界,直击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的时代大背景。《兰亭序》贯穿课堂始终,由浅入深,形式新颖。

为什么选择《兰亭序》作为切入点?西方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是指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而是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的那些史料。在“无意史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曲戏剧在内)。此外,《兰亭序》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个典型代表,其所表达的亲近自然、远离政治纷争的思想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的普遍现象,与其背后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用语言概述作品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难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造型风格。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评价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图片、打火机、鹅卵石。 2、学具:课本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一级的新生,在小学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上中学的 第一节美术课很有必要作课前的准备。(1)上课的纪律。(2)上课工具的准备。 (3)作业的收改等等。 出示精美打火机一个及鹅卵石一块提问导入。

1、这是不是艺术品?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现代人用打火机取火,古代人击石取火,这一发展的历程有什么奥秘? 3、你们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谈感受。 (二)、讲授新课: 1、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作,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时间活动。 2、实用、美观、经济的统一,成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基本原则。(三)、课堂发展: 1、投影观察感受经典的范例作品: (1)曾候乙编钟 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 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教学设计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私立第一实验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祖冲之和贾思勰的主要科技成就;列举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家的代表作品,能说出书画家及其作品的特点;石窟造像等佛教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本,提取该时期科技与艺术成就及其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该时期的艺术作品,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特点;通过诗词、书画材料,石窟造像、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分析该时期文化艺术成就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对史料形成新的认识;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能够从时代大背景入手分析;感受民族科技和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热爱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历史人物、史实、诗词、书画、石窟造像等材料,总结该时期科学、艺术的成就及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历史人物、史实、诗词、书画、石窟造像等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时期文化艺术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以学为中心,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注重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文献资料和书画作为教学材料。 3.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内容;可查阅搜集相关课外资料。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依据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文本,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筛选、调整、整合、重构和补充)与呈现方式(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实验演示等)的理由,对其中的创新点可重点解说。 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落差,以及精彩与遗憾之处进行集中分析,做到深入浅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并在反思基础上呈现重构的教学设计。 “某一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由于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业成绩考核中也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在教学形式上,通常以表格对各种重要人物及代表作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总结下该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或者按照课本顺序,一一介绍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课堂稍显单调,效果不明显。 本节课的设计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同学们熟悉的《兰亭序》为切入点,由热门歌曲《兰亭序》引出《兰亭序》的书法作品赏析,带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及其特点,由点及面,设计自主学习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一网打尽;然后深入品析《兰亭序》作品,走进王羲之、陶渊明等为代表的文人的内心世界,直击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的时代大背景。《兰亭序》贯穿课堂始终,由浅入深,形式新颖。 为什么选择《兰亭序》作为切入点?西方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是指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而是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的那些史料。在“无意史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曲戏剧在内)。此外,《兰亭序》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个典型代表,其所表达的亲近自然、远离政治纷争的思想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的普遍现象,与其背后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 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02

《作业推荐》02——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单选题(共90 分) 1.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下列各项对《诗经》的解读,正确的是 A.收录自商至西周的诗歌 B.其诗感情真实“思无邪” C.以五言为主或间以杂言 D.奠定浪漫主义传统基础 【答案】B 【解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故A错误;《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故C的说法错误;它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所以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D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是其诗感情真实“思无邪”,故B的说法是正确的解读。 2.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答案】C 【解析】 东晋时期豪强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东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因此《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的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故答案为C项。A项“直接说明”说法错误,作为文学作品,可以有虚构的成分,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的二手史料,排除D项。 3.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尤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反映了宋词 A.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 B.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C.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 D.题材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B 【解析】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与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并用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艺术。 三.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和没见过的建筑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四.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视频观看。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 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了解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讲述出来,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七.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的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八. 教师总结、归纳。 九、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吴志平

巴塞罗那公共艺术的特征

巴塞罗那公共艺术的特征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art in Barcelona 摘要:艺术表达个性,艺术延续历史,艺术激发参于,当今公共艺术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出发,分析其设计特征,并探索其对中国当前城市建设的启示。 关键字:公共艺术,特征,巴塞罗那 Abstract:Art expresses the personality, continues the history, and stimulates participation. Currently public ar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part of our daily lif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ublic art in Barcelona, analyzes those characteristics on design. It is hope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ities. Keyword:Public art, characteristic, Barcelona 收稿日期:2009-5-1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公共艺术大力兴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很多公共艺术并没有达到其本身应有的效果,成为城市多余的摆设。而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通过其自身的特征,在默默体现其公共性的同时,慢慢地感动着哪怕仅仅是穿行而过的人们。 公共艺术是一个不容易说清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了它太多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其长期处在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在这里笔者追随了公共艺术的最普遍的意义[1][2]。本文中公共艺术指的是位于公共空间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本文试图从巴塞罗那街头的公共艺术出发,探索那些独特的设计特征,并探讨其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意义。 1巴塞罗那公共艺术的特征 1.1 尊重记忆,艺术延续历史 巴塞罗那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经了多个时代的变迁。在巴塞罗那,哥特式的建筑群,方格网状的居住区,以及散落在城市里面不同时代的建筑和艺术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多元的城市文化。 巴塞罗那能够拥有多元的城市文化,很大程度上在于城市对历史和记忆的尊重,而巴塞罗那很多公共艺术极力体现了这一点。 位于巴塞罗那工业公园中的灯塔便有着这样的特征(图1 工业公园的灯塔)。以前留下来灯塔排成排。灯塔固然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却作为公共艺术品保留了下来,成为工业公园的标志,延续着历史也获得了新功能。 这样的作品在其他地方也很多,clot公园中的柱廊也是一例(图2 clot公园的柱廊)。废弃的住宅区建筑被拆除,但其间的柱廊保留着,并作为了历史的象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艺术结课论文(老师给了100分。。)

园林艺术结课论文: 从园林构成四要素及文化方面简单解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 指导老师:赵妮 姓名:王瑞 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12 学号:2011014444

摘要:据说在医学院学过几年的人看人和常人是不同的,他们看觉得人都不是看外貌,也不是看整体,而是把人看成一个一个器官、骨骼、组织。学习园林艺术大半学期,有时候也会不由自主的将眼前景物从造园四要素方面剖开来看。来西农北校区也呆了快两年了,老师在实习课上也带我们参观欣赏了南北校区,而学习一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学会它所包含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将从园林构成四大元素即地形处理、建筑、植物、水体以及文化方面来说一下这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园林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地形处理建筑植物水体文化 一、地形处理 地势需有高低起伏变化相对于一味平坦才会显得更美,而同时我国也早有因地制宜这一说法。人说“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在西农北校区的地形处理,主要有三个地方我觉得体现比较明显:一个是大门前的五台山西半山,这算是利用地势,依山挖湖造景吧(见图一);一个是西区八号食堂、北校绣山活动中心、篮球场中间的三角地带中的绿化区,中间微微隆起的山算一个微地形处理(见图二),其实仔细观察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很好,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一般很少人关注这个地方,我也是大一块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那块绿地里面还有小道供人游玩的,今年早春的一次在校园拍照寻春的时候才发现它很美;还有一个是我一点点看着它变化,也就是北校秀山活动中心南面的那个正在建设中的地带(见图三),最初那个地方是一片地势较低的荒地,在上学期期末的时候破土动工一段时间后它显示出赤裸的地面是相对于八号食堂那边低了大约四五米的样子,最近看它已经填平并且通过移植种了几较大棵树,且构造出了两个高处的地方,应该是到时候造景之用的,其实她现在已经显示出它的美感了。有一点最妙的是在天气较为晴朗、能见度较高的时候,从北绣到西区宿舍这条路可以看见秦岭山的轮廓,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南校有很多地形处理很好的地方,但是由于对南校不太熟悉,我只能略微描述一下南校有一个地形处理让我印象深刻之处,它的地面逐渐升高成为一个缓坡,加以植物搭配使那个地方成为一道非常好的天然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7870612.html,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作者:徐梦丽朱鹏飞朱梦帆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6期 摘要:艺术与科技创新屋就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一个载体,它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诠 释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魅力,让人们在动手实践中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点亮自己的创造火花。艺术与科技创新屋以其微小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感受,为文化与科技创新开拓新的方向。 关键词:艺术;科技创新;融合;生活 泰戈尔说:“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正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驅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而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与文化共同发展,自然与科技创新联系密切。同样,科技创新若要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就必须以人们易接受的方式,与艺术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一)科技创新对于艺术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温饱,对于精神需求的满足已变得尤为迫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已经不再只是艺术家的专属。如何推动艺术走向“大众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思索,探讨的问题。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就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例如艺术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使艺术品投资大众化,又能为艺术品市场引入“互联网+”思维,加快了艺术品行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艺术对于科技创新的意义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就提出“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培养艺术思维,能够为科技创新燃起新的火花,有助于开拓新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时,为科技创新赋予艺术的外衣,也能够科技创新的传播开拓道路,使创新思想更易使人接受。 二、艺术与科技创新屋的内容与活动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摘要:“人类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需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的大千世界就足够了。”这位德国学者路克恩的一席话,点出了我们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包含了科学与艺术的微妙联系。 这个建筑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 材料: 这个建筑主要采用铝合金建成。从外表上看 这个建筑大气、美观。其实就是用我们平常 见到的铝合金建造而成。也许设计者在设计 的时候只是挥动几笔,便把建筑的造型给画出来了,这个是一个艺术的体现,到了要建造的时候,就必须要采用现代工艺采用科学的建筑方法,建筑工人会以铝合金为主要材料建设计师构思中的形状,整个设计才算是结束。当建筑竣工时,你似乎想象不到是用普通的铝合金建成的,这个就是艺术与科学在材料上的结合。

造型: 平面:两个相对的“Y”,边缘线呈流线型,优雅、简洁、大气。 立面:顶棚根据飞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线来弯曲的,使巨大的顶棚显得轻盈,富于动感和张力。 “当科学爱上艺术,世界会更奇妙!”从效果图上看,建筑的造型相当大气和优雅。这个归功于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造型能力。但是,没有科学的支持,再美丽的造型,也建造不出来。 设计,是将艺术家和建造师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设计师,才能把建筑呈现得如此多彩,这是艺术和科学在造型上的结合。

装饰: 1.红色到黄色渐变的顶棚和周边巨大红色的柱子,映照紫禁城的颜色搭配(金黄色屋顶,红色柱子),其色彩乃至构造,都是中国智慧的反映,散发出了强烈的中国气息,展现了中国的独特之处。 2.内部顶棚色彩的渐变,营造出了云霞一般的效果,给人震撼,使人仿佛置身于宫殿之中。 在装饰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成就了这些古老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也许一个建筑,可以用各种方式装饰,但是,没有艺术的结合,这样的装饰,也就缺乏了美的特性,缺少可观性,那这样的建筑肯定是不被世人所留恋的。相反,没有科学的方法,任何美好的想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综上所叙,“设计”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其组成的子系统或要素含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一个好的产品或者建筑,都是需要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艺术与科

第二课 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

课题: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形式感和美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力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形式美,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通过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古今艺术的风格与形式的区别和特点。 2、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例子讲解,《物之道》,世博中国馆,通过介绍让学生理解艺术与 科技融合的重要性。 3、从建筑、雕塑的方面让学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有更深入的感受,包括材料,新技术 的出现。 4、磁悬浮列车及其他车型设计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理解艺术是广泛在生活中应用的,让学 生举例说出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艺术品或日用品。 5、让学生拿出笔和纸,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与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品或日用品,最后进行作品 的评析和展示。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PPT课件——长信宫灯与现代灯具,让学生感受一下古代艺术的风格区别,说出长信宫灯的名字。 提问:这两组灯具有什么共同点?点名回答 板书:照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提问:这两组灯具的不同点在哪里?(点名回答) 板书:宫灯:印象深刻,造型优美,生动形象 现代灯具:简洁明快,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2、通过图片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感受它的特点。 唇形沙发:形式大胆,颜色明快,具有现代感。 蔬果台灯:设计大胆、新颖,时尚前卫,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特点。 水钻台灯: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3、欣赏《物之道》 提问:雕塑上端造型与吴作人的太极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于科技的意义? 正负电子对撞的轨迹。 提问:它与科技结合点在哪里? 雕塑的金属材料,约48米高。 4、通过图片欣赏现代雕塑 铜雕欣赏:利用工具敲打,凿刻锻造。 树脂雕塑欣赏:熔化,铸造。 铁丝雕塑欣赏:铁丝缠绕。 冰雕欣赏:凿刻。 小结: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雕塑的形式和材料越来越丰富,推动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5、课堂小思:同学们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雕塑? (沙、雪、蜡、面粉、纸浆、泥、木、玉、石等等) 6、介绍上海世博中国馆 提问:中国馆的形状像什么?点名。 斗冠——东方之冠(上大下小的造型使它看起来更加壮观和宏伟)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习题 2(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 2.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唐本草》3.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三国演义》 4.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作品是()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 5.我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伟大工作是() A.都江堰B.长城C.大运河D.北京故宫 6.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7.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表蒿素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A.《伤寒杂病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本草纲目》 8.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A.《伤寒杂病论》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9.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农政全书》﹣﹣徐光启 ②《天工开物》﹣﹣宋应星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

以事实为据,论述艺术在全球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结课作业 孙江波 2015110000 美术与设计学院 2015级艺术设计(环境艺术) ·以事实为据,论述艺术在全球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艺术,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词义很广,后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演化成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术语.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绘画、动漫游戏、新闻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就在我们身边: 1、圣诞节和平安夜原是西方传统节日,现如今圣诞节被全世界热炒,前有传教士辛苦开路,后有资本大力宣传,中国国内众多城市都有了圣诞狂欢,商场、超市等在圣诞前后都有大型促销活动。中国绝大多数学生纷纷加入到平安夜和圣诞节的热闹中去,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但对于没有基督文化背景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提供了联络友情、购物或是又一个出国游玩的时间点罢了。 2、SHE有一首歌叫《中国话》,大意是:“希望全世界都来学习中国话”。汉语和英语的竞争就是鲜明的全球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由于讲英语的两个主要国家——英国与美国,先后成为世界大国之故,并在商业、学术领域具较大影响力,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领先地位,因此许多人都将英语做为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5亿。在中国等国家,英语是学校的必修外语课程。试想!假如拥有15亿人口的中国成为世界第

高中历史第3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材梳理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材整理1 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 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创始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代表作:《离骚》。 3.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概况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3“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 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 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 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教材整理2 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 背景:商 数量的不断增加。 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市民 (2) 特点:句子 ,更便于抒发感情。 长短不齐 (3)代表 ①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② 豪放派: 、辛弃疾。 苏轼 2.元曲 (1)兴起与发展 ①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② 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 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杂剧 (2) 代表: 、马致远。 关汉卿 (3)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教材整理3 明清小说 .兴起: 1 魏晋南北朝 时,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发展:唐宋时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1)唐朝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 ——传奇。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用语言概述作品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难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造型风格。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评价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图片、打火机、鹅卵石。 2、学具:课本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一级的新生,在小学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上中学的 第一节美术课很有必要作课前的准备。(1)上课的纪律。(2)上课工具的准备。 (3)作业的收改等等。 出示精美打火机一个及鹅卵石一块提问导入。

1、这是不是艺术品?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现代人用打火机取火,古代人击石取火,这一发展的历程有什么奥秘? 3、你们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谈感受。 (二)、讲授新课: 1、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作,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时间活动。2、实用、美观、经济的统一,成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基本原则。(三)、课堂发展: 1、投影观察感受经典的范例作品: (1)曾候乙编钟 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 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2、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现代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 难点:对现代艺术(建筑、工艺设计)形式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师生:图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老师提冋:有何启示? 学生谈感受。 2、欣赏书本雕塑与国画,问其奥妙之处(学生思考)。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 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 2、赏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现代生活中最具有现代意味和气派的作品。认识材料的多样 性及其带来的材质美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扩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敏锐地感受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思考现代作品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2)、现代作品:(1)简洁、明快、单纯。 (2)富有艺术魅力,科技含量高 3、分组讨论交流,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欣赏评述的方法,进行书面作业练习。 四、总结1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始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2、认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形式的不同区别及其特点。 3、新技术、新材料和出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观念的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五、课后延伸 可考查当地资源,进行古今作品的欣赏对比研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熟悉掌握上节课运用的“欣赏一评述”技能。 (进一步巩固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唯一的美感意识)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一、教材分析 以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创造,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虽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互补的一面,从“盘古开天”的神话中,先民的第一声呐喊鉴定了动态艺术的存在,从原始时代敲打出的第一块石器工具开始,不仅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次造型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期大量出现的彩陶,造型各异,在材料的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科技水平,如:大汉口出土的一件兽形器,整个彩陶造型犹如一只仰首、竖耳、狂吠的动物(配图)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臂就是陶器的把手,设计非常精巧美观,又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的造型不但美观,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的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逐渐普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纹饰出摆脱了商周时代狞历森然的风格,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如:曾侯乙编钟(配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整套编钟共65件,依大小不同分层排列,至今仍可演奏乐曲,它音律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铸工艺和科技成就,每个编钟造型独特,以纹饰美化,多个编钟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托举编钟的铜人全身彩绘,束带配剑,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是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在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精品教案

《魏晋南 北朝的科 技与文 化》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 部分内容,即魏晋南 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 化成就。科技成就主 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成就。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讲科技和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能从历史优秀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 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通过一组图片和邮票,引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人物与艺术作品,又为何会印刻在小小邮票中呢?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二、讲授新课 (一)方寸间的科技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同学们,请猜一猜“齐民”和“要术”的含义是什么?“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设计意图】以邮票的形式来介绍贾思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强调了农业生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说说《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浅探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浅探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依托、彼此联系又有区别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而艺术也是在技术中生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时代敲打出石器工具开始,人类的文明史就已揭开。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的造型各异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与美观兼得。汉代张衡创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在科学的立场上看是一种科学测量或演示仪器,在艺术的角度看则是一件杰作。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是一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杰出人物,他设计过最早的飞行器[1]。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古代的艺人们就既是工匠又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从设计到绘画乃至制作的全过程往往都集中于一人,艺术与技术也常常是高度一致的。而在雕塑、绘画、诗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也都需要有特定的技术作为支撑,用技巧来建构艺术形式,达到艺术作品的目的。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位艺术设计师要设计好建筑物,除了有美学的观点更要了解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而建筑设计师除了考虑到坚固、经济、安全、实用等诸多因素,也要有美学知识,这样一个完美的建筑物才能诞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和互联网。艺术亦是如此,运用电脑这种高科技手段,能够轻松的实现设计者的意图。动画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制作者既是漫画高手,懂得审美、构图、色彩,又有娴熟的电脑操作技术和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电脑的运用使科学技术与艺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造的是人类物质文明;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创造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然而物质生产实践所取得成果的多寡,是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第一位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完善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不断的为艺术提供新的载体;科技进步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变化。科技与电影的密切关系,导致了人们美学思潮的变化,又对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黑白到彩色,从宽银幕到立体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使电影成为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然而,科学技术和艺术也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方,艺术则是圆。艺术家们表达的方式是图像和寓意,而科学技术表达的方式则是数字与公式。科学是严谨的、理性的,犹如方方正正的立方体,棱角分明,丝毫不含混、模糊。而艺术是感性与跳跃的,像一个圆球体,没有规则和限制。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形式、手段,是从共性中发现差异,不断地求新,是从各自语言、手法、形式主观地描述一个全新的自然。艺术使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意识或者是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科学则是相反,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是人对客观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个性中抽出共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源源不断的认识。 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这样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因为人而产生,都没有离开人类的基本的原则和至上的追求标准——真善美。科学是关于真的学问,艺术是对真的一种虚拟,科学和艺术对待真有所不同。科学立足于现实,在实验数据上对话,艺术相对更注重未来、理想。科学行为化的实验,升华到符合真、善、美的境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