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_上_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_上_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_上_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_上_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上)

梁树发 彭冰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主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对列斐伏尔、布洛赫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但在一些方面,如对一些代表人物如本雅明、普兰查斯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B5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6-0048-07

在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动下,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20世纪2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植根于西欧大陆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包括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基本派别。

(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

1.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研究

英国的佩里·安德森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脉络作过批判性考察。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历程整个说来经历了一个“形式的转移和主题创新的流变”过程。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从整体上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既有从思想史角度勾画其脉络的,也有从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结合的视角分析其发展轨迹和趋势的。

张一兵、胡大平认为从总体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1]孙玉霞、张立波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学说的态度经历了从方法到视域的转变。在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无论是早年卢卡奇还是法兰克福学派都特别强调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越来越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一种视域。[2]张立波还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思想的态度经历了从科学到叙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哲学发挥了中介作用,而后是文化的转向,最后走向文本、话语和叙事。随着主体的弥散、资源的迷乱和文化的迷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批判到讥讽的转换。[3]魏小萍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这一阶段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著称。第二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起始于以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著称的一系列群众性政治运动。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后,有相当一批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转向了自由主义,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另一些学者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兴趣。[4]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研究将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推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

2.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历经近30年,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学者们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欧阳谦指出,我们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缺少进一步的研究,原因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认识、挖掘还不够深入。抛开原有教科书体系之后的问题意识和理论眼光,是愈加开放的思想认知境界。[5]邹诗鹏认为我们应该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入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西方社会与文化处境里的命运及其哲学运动。[6]李佃来追问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政治哲学的解读的合法性问题,从而认为政治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7]王雨辰则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通过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服务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才能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8]可以看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反思及视角转换表现了我国学者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理论自觉。但这一研究仍须强化问题意识,确立研究的现实性原则,即一方面对我们的现实或实践要求具有切实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有准确的把握。[9]

(二)关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1.对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和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研究

本体论是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马克思哲学究竟有无本体论?如果有,是何种意义上的本体论?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卢卡奇的晚年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就是试图从本体论上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应地,学者们对于卢卡奇思想研究的热点也由对其早期物化、阶级意识等的关注转向对其晚年本体论思想的关注。李俊文指出,卢卡奇以历史性对存在类型进行了划分,以现实感阐述了社会存在的涵义,以劳动为本体确立了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本命题,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彰显了劳动是自然、人、社会三者统一的根基,是现实生活世界之根的理论思想。[10]刘卓红以西方本体论思想的变化为线索,重新审视了本体论哲学的特征,探讨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本体论和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她指出,卢卡奇阐释了劳动的决定性意义,张扬主体及主体性,确立社会存在本体的“关系”属性,由此建构了集劳动、实践、意识、价值于一体的现代哲学本体论。[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拓展,现代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学者们思想追逐的焦点,也有学者关注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研究。胡绪明认为,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的。但是,卢卡奇是在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展开现代性批判的,其根本缺陷在于这种批判仍然局限于近代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知识论路向,没有在存在论的根基处展开。[12]张双利重新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阶级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末世论的洞见,它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末日,也预示了末日灾难之后重生的光明道路,唤起了马克思理论中革命的阶级意识。[13]

2.求解“柯尔施问题”

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实证化。近两年,学者们就“柯尔施问题”展开了讨论,并由此引发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的理解。徐长福把“马克思主义跟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称为“柯尔施问题”,指出马克思知识观的演变经历了从“哲学—知识”观到“科学—知识”观的转变,马克思的学说在纵向发展中,有一个从哲学到科学的过程,在其横向结构中,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一个显性科学和隐性哲学的关联。哲学和科学在马克思学说的整体中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学说看成一种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学问。[14]邓晓芒对徐长福上述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马克思并未如徐长福所说经历了从哲学到科学的“三阶段”,马克思有自己一贯的哲学,尽管没有以体系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却以方法的形式渗透在他的一切“实证的”科学中。不能因为马克思后期没有专门讨论哲学问题,就说他用实证科学超越了哲学。在哲学及其应用之间既不存在“超越”关系,也不存在结构上的“显性”和“隐性”关系,而是存在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印证的关系。真正的“超越”只存在于柯尔施所指出的实践对理论的超越之中,而这种超越性正是马克思哲学的特点。[15]陈学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它的哲学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革命的学说,丧失了哲学特性也就丧失了其革命的特性;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既要反对那种轻视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倾向,又要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的倾向作斗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坚持总体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内涵和主要特征。[16]

3.对葛兰西“实践哲学”的研究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的理解和对西方革命发展战略的探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对葛兰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哲学”和包括国家学说、市民社会、霸权理论在内的政治哲学的研究上。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葛兰西的研究往往被人为地分割为哲学、政治学、文学批评等不同领域,使得作为一个整体的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显得支离破碎。针对这种情况,胡爱玲从实践哲学的高度提出,知识分子是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历史主体。意大利革命力量的活动过程就是知识分子通过与群众运动的结合夺取领导权的过程,也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知识分子作为这个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发挥着历史主体的作用。她还指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旨趣不是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初的观念体系,而是要引导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葛兰西突出强调要通过理论批判与政治实践活动的结合,把自发地改造现实社会的主体变成自觉的历史主体。[17]仰海峰指出,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考,都与他对福特主义以及由福特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变化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福特主义造成了现代国家的组织、管理与控制特征,并使国家的控制与市民社会的建构联为一体,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与霸权的获得联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葛兰西将市民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并指出革命的策略必须从传统的运动战转向阵地战,只有这样才能颠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18]周凡认为,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描述的是某一社会集团争取其他集团对其表示积极赞同、自觉服从并自动融入到该社会集团的权力结构中来的一种控制方式。霸权概念的生成既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历史综合,也表现为一种意义的拓展与延伸,而其理论内涵在市民社会、完整国家和意识形态概念的阐发中得到了深度而充分的展现。[19]田时纲考察了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egemonia”的语义和政治意义。他认为从egemonia 同“市民社会”(“societàcivile”)、“认同”(“consenso”)、“无产阶级”(“proletariato”)、“知识分子”(“intellettuali”)的关系来看,egemonia 不适宜译作“霸权”,译成“领导权”比较贴切。[20]总之,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是深刻的,如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勾连。由此可以肯定,学界将会继续关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三)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是后来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丰富理论资源。近年来,国内大众文化研究越来越热,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于是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此外,还有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伦理理论、现代性理论等作了深度分析。

1.对法兰克福学派科技伦理的研究

随着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拓展,科技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不断进步,科技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伦理观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陈爱华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科学伦理观的思想来源、内涵与历史演进及伦理价值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她揭示了法兰克福学派从对理性的伦理批判,到科学社会功能的伦理批判,再到自然观的伦理批判的科学伦理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及其伦理价值。[21]王雨辰评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技进步与人类解放、技术理性与启蒙理性、技术理性的盛行导致科学和哲学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等问题的观点,并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22] 2.对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理论的研究

现代性理论一直是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傅永军从厘清现代性概念和批判理论的现代性问题意识入手,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三种形态:解放的现代性理论、反思的现代性理论和重建的现代性理论。他还对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理论嬗变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批判理论家的共有信念是通过社会批判建构一种关于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23] 3.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相应地,大众文化研究在我国成为一门显学,学者们纷纷到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寻找理论资源。赵勇深入考察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对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对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解:整合与颠覆;由此,对大众文化也就形成了两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模式与两套并行不悖的话语表达方式:否定与肯定。[24] 4.对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的研究

(1)对阿多诺音乐哲学和“否定辩证法”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除了继续关注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和否定辩证法思想外,开始关注阿多诺思想的其他方面如音乐哲学等。方德生认为阿多诺的新音乐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社会学(哲学)批判,其特殊性在于他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分析了作为文化生产的音乐,而以往的研究则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阿多诺那里,作为精神生产的音乐文化的出发点仍然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文化社会学(哲学)批判不能与社会现实分离开来,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5]吴友军对“否定辩证法”进行了生存论解读。在他看来,阿多诺立足于人的非同一生存,以人的自由、解放和进步为内在的价值追求,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实质是一种批判的生存论辩证法。[26]而谢永康就阿多诺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阿多诺是现代性的批判者,但决不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更不是后现代主义者。因为阿多诺的现代性批判乃是一种辩证的批判或内在的批判,其中已经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某种保存和肯定,而非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将现代性的要素全然抛弃,以“划出”一个全新的时代。[27](2)对哈贝马斯著作的文本学解读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述丰富,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物。近年来,学者们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对哈氏各个时期的著作进行了解读。韩红考察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历史演变的脉络和思想资源,从语言哲学维度、社会哲学维度、文化哲学维度等对该理论作了解读。[28]王晓升也考察了哈贝马斯是如何把系统理论和行为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他指出哈氏关于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的社会理论就是要解决现代性的问题。[29]贺翠香则对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理论进行了剖析,认为哈贝马斯的“重建论”具有用交往行为化约劳动的倾向、精英主义和技术专家统治论的倾向、乌托邦的理论色彩、双面真理观等不足和问题。[30]张向东认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主题就是如何重建理性的生活方式。[31]李淑梅、马俊峰研究了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并就哈氏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与偏离作了中肯的评价。[32]总的来看,对哈氏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目前还缺乏对哈氏理论的整体研究。

(3)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

霍耐特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他的承认理论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王凤才对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从发生学角度看,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批判理论重构与承认理论转向”阶段,主要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承认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是“承认理论完善与正义理论构建”阶段,主要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角度对第一阶段形成的承认理论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构建一种以一元道德为核心的多元正义构想,并试图创建以承认道德和形式伦理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学”。[33]哈贝马斯、福柯、黑格尔、米德,以及泰勒等人对霍氏承认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34]霍氏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35]贺翠香认为霍耐特独特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不受人重视的关于蔑视的社会动力学和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36]

当然,有关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远不止上面所述。近三年来的研究还涉及到马尔库塞、弗洛姆的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与其他理论比较研究等。但在一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如对一些代表人物本雅明、洛文塔尔、纽曼的研究太少;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前期思想研究的太少;对法兰克福学派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地位的研究也显不够。

(四)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它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因为翻译的原因,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萨特。近年来,学者们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多注重于个案研究,如列斐伏尔和梅洛·庞蒂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而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还很少。

1.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对列斐伏尔的研究依然集中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方面。刘怀玉以文本学的解读方法,研究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他认为,在列斐伏尔那里,“每天生活”同“日常生活”以及“日常性”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列斐伏尔的早期思想集中研究了那种从来就存在着的,但充满着价值与神秘,即具有风格的“每天生活”;而他的中后期思想则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刘怀玉还指出,列斐伏尔是“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在其晚年他把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成所谓“空间化本体论”,这实际上是把历史辩证法“空间化”的“后现代转向”。[37]此外,也有学者对列斐伏尔作了整体研究。吴宁考察了列斐伏尔理论的各个方面:自然观、节奏观、女性观、资本主义观、哲学观、马克思主义观等,论述了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美学理论、国家理论、现代性理论和空间理论,把握其思想的渊源与脉络,评价了其理论得失。[38]总的说来,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有所突破,但其后期“空间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

2.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

近年来,学者们对梅洛·庞蒂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身体现象学上,而对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梅洛·庞蒂还研究得较少。杨大春指出,梅洛·庞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了现象学、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要素,表现为一种“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它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反思现代性的使命,力图超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并通过扩大理性或包容非理性来克服合理性的危机。这是一种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与历史、理论与实践关系方面,在文化自主问题方面都表现出某种含混姿态。[39]佘碧平考察了梅洛·庞蒂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现象学的解释。他指出,梅洛·庞蒂认为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与现象学一致的,即历史的发展不是命定的,它还依赖于人的创造和愿望。只要人类认识到任何社会模式都不是普世主义的,而是对历史模糊性的一次把握和知觉,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去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模式和制度,那么人类就不难走出现代性的困境。[40]

3.对萨特历史辩证法的研究

在对萨特的研究方面,王时中以“实存与共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的矛盾演进为线索,考察了萨特历史辩证法的主题、进路、历史形象及历史定位等。[41]陈慧平则对《辩证理性批判》进行了深度解读。她认为,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客观的辩证逻辑,另一条是主观的伪辩证逻辑,主观伪辩证逻辑把物的制约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当作人性的对立面,并试图通过人与人的联合把人从物的制约中解放出来。然而,萨特执迷于主体形而上学的立场,他的实践主张受主观意识的支配,最终滑向个人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背道而驰。[42]

(五)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对布洛赫的关注日益增多,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以及翻译了不少布洛赫的文章。梦海认为布洛赫对唯物主义的理解、对黑格尔的解释,他的宗教哲学观点,他关于遗产的观点,他的社会主义理论等都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作出的重大创新。[43]梦海还解读了布洛赫的物质观,概述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44]夏凡对布洛赫的早期思想谱系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辨识了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源头。青年布洛赫既受到犹太教神学的影响,又接受了现代人本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立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人学对于布洛赫哲学的基本特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上述三方面思想导致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人本学化的解释。[45]他对布洛赫的代表作《希望原理》进行了仔细解读,梳理出布洛赫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得与失,分析了布洛赫“希望”概念的现代人本主义基础,着重解析了布洛赫与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批判又吸收的复杂关系。[46]我们期待布洛赫巨作《希望原理》的翻译出版。

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远远不止上面所述,还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专题研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总体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是令人可喜的,在一些个案研究上如对列斐伏尔、布洛赫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探讨也很有意义。但有一些问题还有待深入,如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较为零乱;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多;对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还不够;此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工人运动实际的关系的研究还很不足;对一些代表人物如本雅明、普兰查斯等的研究太少。

参考文献:

[1]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玉霞,张立波.从方法到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轨迹[J].教学与研究,2005,(11).

[3] 张立波.批判到讥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踪迹[J].

学习与探索,2006,(4);从科学到叙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4] 魏小萍.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轨迹和趋势[J].社

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2).

[5] 欧阳谦.从文本到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路径

问题[J].求是学刊,2006,(5).

[6] 邹诗鹏. 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方向研究西方马克思主

义[J]. 求是学刊,2006,(5).

[7] 李佃来.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J].

求是学刊,2006,(5).

[8] 王雨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研究西方

马克思主义[J].哲学研究,2008,(1).

[9] 梁树发.强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

河北学刊,2007,(4).

[10] 李俊文.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11] 刘卓红.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的探索[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

[12] 胡绪明. 《历史与阶级意识》与现代性批判[J].长白学

刊,2006,(6);批判的双重维度与革命的“乌托邦”

困境[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3] 张双利. 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末世论洞见[J]. 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05,(4).

[14] 徐长福. 求解“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

和科学的关系[J]. 哲学研究,2004,(6).

[15] 邓晓芒. “柯尔施问题”的现象学解读[J]. 哲学研究,

2005,(2).

[16] 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论柯尔施的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J]. 复旦学

报,2006,(5).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7] 胡爱玲.知识分子——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历史主体[J].

学习与探索,2006,(2);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政治旨趣[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8] 仰海峰. 葛兰西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新探索[J].

长白学刊,2006,(2).

[19] 周凡.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5).

[20] 田时纲.“egemonia”是“领导权”还是“霸权”——

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J].教学与研究,2007,(8).

[21] 陈爱华.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历史逻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2] 王雨辰.技术祛魅与人的解放——评法兰克福学派的

科技伦理价值观[J]. 哲学研究,2006,(12).

[23] 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 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4]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 方德生.生产与意识形态批判——析阿多诺新音乐哲

学的马克思主义模式[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6] 吴友军. 批判的生存论辩证法——阿多诺“否定的辩证

法”的实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27] 谢永康. 被误读的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主

义关系辨正[J].哲学研究,2007,(9).

[28] 韩红. 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5.

[29] 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 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 贺翠香.劳动·交往·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5.

[31] 张向东. 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

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2] 李淑梅,马俊峰.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3] 王凤才.霍耐特承认理论发生学探源[J].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2006,(2).

[34] 王凤才.霍耐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J].哲学动态,

2006,(4).

[35] 王凤才.霍耐特与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J].现

代哲学,2007,(3).

[36] 贺翠香. 承认与蔑视——霍耐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评析[J].

现代哲学,2007,(3).

[37]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M].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2006.

[38]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9] 杨大春.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梅洛·庞蒂[J].教学

与研究,2005,(1).

[40] 佘碧平. 梅洛·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7.

[41] 王时中. 实存与共在:萨特历史辩证法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2] 陈慧平.辩证法的当代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7.

[43] 梦海. 思想就意味着超越——恩斯特·布洛赫对马克思

主义传统做出的创新[J].现代哲学,2005,(4);布洛

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态,2005,(12).

[44] 梦海. 乌托邦—物质之弓——论布洛赫的物质观[J].

哲学研究,2006,(2);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论恩

斯特·布洛赫的未来希望哲学思想[J].求是学刊,2006,

(3).

[45] 夏凡. 广义的人本主义:青年布洛赫的意识形态襁褓[J].

浙江学刊,2006,(2).

[46] 夏凡. 具体的人本主义与抽象的实践概念之悖谬——

评布洛赫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J].

哲学研究,2006,(2);“负负得正”的存在主义和作为

“原理”的希望——论布洛赫的希望概念[J].求是学

刊,2006,(3).

责任编辑:郑 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7951798.html,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者:郑正真朱文雁 来源:《知与行》2015年第05期 [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内研究的现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对柯亨的发展命题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思想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分析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赖特;埃尔斯特 [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05-05 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罗默、赖特和埃尔斯特等。随着1978年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具体的探讨,由余文烈教授撰写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思潮基本观点的著作,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通过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研究思想的现状分析进行理论反思,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概述 1.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美国当代哲学家M·怀特在评述当代哲学倾向时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分析将会成为“最强有力的趋向”。当然,形成这种“趋向”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但资本主义暴露出尖锐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第二,英美国家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第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从学术背景上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的内在要求,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出另外一种研究理论,运用更为精确的言语和严谨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Aboard Marxism Monographic Study) 一、编写说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共2个学分,总课时数为32个课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拓展学生的学术视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批判意识。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 2.认真研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及阅读书目,并进行独立思考;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的是非得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2. 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3.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 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1.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6.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二章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卢卡奇 1.生平介绍 2.《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思想 3.对卢卡奇及其主要思想的评价 二、柯尔施 1.生平介绍 2.《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主要思想 3.对柯尔施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葛兰西 1.生平介绍 2.《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介绍 3.对葛兰西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三章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霍克海默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霍克海默及其思想的评价 二、阿多诺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阿多诺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哈贝马斯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哈贝马斯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马尔库塞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 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30504授予法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是在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其中主要包括指导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指导越朝古老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 二、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国外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理论宣传的高级人才。基本目标和要求是: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系统、宽广而深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知识。3、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发现、把握并解决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年,在职博士生可延长1—2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为15-18学分。 六、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形式包括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和参加学术会议等。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必须写出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调研时间为四周左右。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3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3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博士生在第4学期通过中期考核后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论文选题应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位论文必须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科学性、理论性。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全面负责与专业指导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制度。在培养方式上坚持四个结合:1、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学习结合;2、重点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3、教学与科研结合;4、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博士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行博士生自学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的指导原则。 九、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单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博士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根据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每学期都要完成“在线选课”。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摘要:本文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对于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特定时空研究法、辩证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认知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5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的重大意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指导性意义重大。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学术界普遍认为,狭义的马克思的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1。本文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理解和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由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在指导实践、研究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即使在它的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它也始终没有停滞,而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的努力下一直创新、丰富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建设发展现状,结合市场经济运行情况, 1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7951798.html,/link?url=X2QkaJGAEqm_j5D2KfVlaDVZhRRjnB7jSbP0neCaQdCYKmmEBrBZwAXK8pEPmZPK 2[1] 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 2009(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金融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姓名:郭一凡学号:220160930181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丰富的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仔细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生活,发现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有所应用,有所渗透,有所体现。在金融学方面,可以发现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均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影响,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进行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他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是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任何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具有整体上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方法论;金融学 经济学就是一个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框架,而金融学是经济学科下的一个具体学科,二者关系紧密。正应为如此金融学研究方法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领域。在已有的研究中,金融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的方法:其一,金融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于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规范思维方法的讨论和研究,我们将之称为“方法之方法”,从“范式”的角度看,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一层次的方法是超越某一特定范式的;其二是金融理论中作为基本研究工具的方法,我们将之称为“工具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丰富的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仔细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生活,发现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有所应用,有所渗透,有所体现。在金融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时间作用。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的一点认识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首先,是学科定位的问题,因为当代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学科在我们国内还处在摸索中前进的状态,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这是完整系统的学科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关于学科的研究目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外马进行研究。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最近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就是在将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观点介绍到中国的同时,重新审视、反思和确证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定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第三个是关于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队伍建设的问题。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包括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 义等在内的学科体系;同时,针对队伍中存在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建设,不断提高国内外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思潮的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掌握本学科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组织和管理及其他社会工作的能力。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内容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的学科。学科研究范围:苏东剧变的教训,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研究,当代国外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代国外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评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研究。本专业目前设置两个研究方向:苏联东欧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与跨学科化,有效地实现了在诸种复杂的要素之间的集聚与整合,实现了哲学与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理论、社会理论、生态学、女性学、地理学、建筑学等的交叉融合,而多学科、多视角并且多样化的探讨也使得问题的真实性全面呈现出来,进而形成富有解释与批判效应的研究成果。 。 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分析批判。相关的研究路向,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解读,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各路人物如卢森堡、希法亭、布洛赫、葛兰西、阿尔都塞、列斐弗尔、马尔库塞、阿多诺等的研究,也被进一步激活,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性、乌托邦主义、民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历史修正主义的探讨,对劳动、一般智力、异化、拜物教等理论问题的讨论。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评述

袁银传: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述评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自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三分法和分门别类的孤立研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倡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共识。 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近几年来,学界日益打破"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传统模式,反对"以儒解马",强调以"以马解马",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根据,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解读,更加重视回归原文本。 第三,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进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或专题化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二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研究。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从十七大政治报告精神的政策解读向学理层面研究的深化。 第四,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全球问题的日益凸现、美国次贷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加强交流与对话,而国内学术研究环境的日益民主化与开放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公开化、深入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为我们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特别是注重本学科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学科支撑。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重合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二是"主从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三是"渗透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大多数学者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容。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正在形成新的热潮,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的佩里?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伊格尔顿、吉登斯、拉克劳、墨菲,法国的德里达、列菲伏尔、波德里亚、高兹,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罗蒂、柯亨、普特南、诺曼?莱文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般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社群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美国次贷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积极开展对新自由主义、新帝国现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学业拖延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1、学术背景 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等人提出。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2、相关概念 拖延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3、研究目的 基于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日前人学生拖延的现状,分析在大学生中拖延的普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

2、从大学生白我报告的13个拖延理由入手,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拖延的土要原因以及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学科等)对其原因的影响 3、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 二、主题 1、学业拖延的特征 1.1 学生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想法,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 1.2 学习拖延容易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学习结果(如潦草的 家庭作业、不合格的论文、考试成绩低下) 1.3 学习拖延还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体验。 2、学业拖延的成因 2.1 内部因素 2.1.1 学业拖延与人格特质 用大三人格模型,MeCown发现拖延和外向性是线性关系,与神经质是曲线关系,低的和高的神经质都在拖延上得分较高。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责任感与拖延行为之问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2.1.2 学业拖延与完美心理倾向 完美心理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它代表一种核心为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当代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研究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性现象,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材料。借助各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的较为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将大大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是指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逐渐拓展到70年代的分析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通常理解。产生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所谓国外马克思主义则应该是国外出于各种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世界的战略全局,进一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1.研究重心转移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领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早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植根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西欧大陆,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批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随后相关研究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英美却不断涌现新的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逐渐取代西欧大陆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心领域。 2.研究领域扩大,注重与实践结合 现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与所在国的共产党联系较远,且大都是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再受到过多的政治限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而是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 而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的不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不仅在角度上有所扩展,而且不断用新兴出现的思潮来解释、重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性。他们理解到,理论是不变的,而现实却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的,如果不重新用当代的实践来补充、发展理论,那么理论就迟早会变得不合时宜,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综述

关于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院系:哲学学号:201101359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但要想追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本源,就要回到西方社会。当代西方学者也都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阐发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且马克思主义也与西方其他社会思潮相互融合,借鉴了许多科学的方法。那么,在中国学者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他们有对此有何看法?本文以介绍国内学者对西方马克思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方法的为主旨。 关键词:国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以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尊重与认识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人如何认识自然、社会等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一般性的关乎人类的问题的学说,却对人类的各个认识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以,我国学者也积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历程也在发展中不断深化。 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外文文献的不断引进,在客观条件的优化下,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周嘉昕(2011)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未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处于初步译介和外在批判的状况;80—90年代中国学界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走向深化;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①。林艳梅(2010)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国内学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稳步推进,二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发热潮,三是苏东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获新突破,四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人关注,五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正在积极展开②。梁树发、彭冰冰(2008)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主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内学者在总体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从思想发展历程上,或者是从时代背景上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整体脉络有着整体的把握。张之沧(2003)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流派,根据其内在联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别: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③。魏小萍(2005)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这一阶段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著称。第二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起始于以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著称的一系列群众性政治运动。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 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后,有相当一批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转向了自由主义,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另一些学者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兴趣④。张一兵、胡大平(2003)认为从总体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过程,20 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