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前20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制定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要求,适应省情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两个提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十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我省认真落实“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基本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研发投入总量稳定增加。“十五”以来,我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长,2004年达到140.8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O.61%提高至2004年的0.91%。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科技人力咨源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04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27.1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为15.3万人,R8d)活动折合全时人员达6.5万人年;2005年两院院士达到33人,比2000年增加了10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团队。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01~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为39%,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全省国内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8208件和32817件,数量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长16.4%和8.7%。2004年全省累计登记软件产品1184个,占全国总数的5.2%;当年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达208亿元,居全国第5位;软件出口额达到1941万美元。2005年,全省拥有中国名牌119个,山东名牌941个,中国弛名商标149个。2001~2004年,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1万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86项,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市首位。2003年,李登海研制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2004年,中石化胜利油田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山东丛林集团研制的“万吨油压双动铝型材挤压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2年开始设立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分别授予了曾呈奎、蒋民华、彭实戈、管华诗、顾心怿。2004年全省公开发表科技论文49693篇,出版科技著作2189种。

(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672.3亿元,年均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1.9%,连续3年保持年递增2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4.9亿美元,占全部产品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6.94%。15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738.6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出口额达58.4亿美元,年均增长50%以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科技进步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33.35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0%,达到410.20亿元。80%以上的机械、服装、化工、建材、造纸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监控技术。

科技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我省利用高新技术和环保、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建材、冶金、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部分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废水废气排放量,探索建立了一批环境友好型示范发展模式。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了我省信息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改善了应急保障系统、社区服务体系,提高了人口素质、卫生水平、公共安全水平,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十五”以来,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推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正在形成。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经国家批准,正式开始筹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到2005年,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10万元以上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3000多台(套),初步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十五”期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持承担了8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及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在海洋、数学、物理、材料等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04年,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为129.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92%。2005年,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2001~2004年,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达10225项。海信集团研制出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使我国在该领域的设计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技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全省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7万个,建有7家省级常设技术市场和3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组建了山东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注入资本金20亿元。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2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50家,孵化面积达15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0多家,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60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为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四)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十五”期间,我省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山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了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制度,形成了科技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以来,不断创新科技文化和理念,建立科技人才、科研项目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机制和平台;倡导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全省上下已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明显提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十五”期间,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得益于组织实施了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和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战略;得益于以“省院”、“省校”为重点的科技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得益于以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的科技管理创新;得益于国家、省、市科技资源的集成配套。

在诸多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中,科技投入不足已成为主要问题。2004年,全省R&D经费占GDP比重为O.91%,低于全国1.23%的平均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相协调。另外,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全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依然存在,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还比较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量不足,水平偏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

从现在起到2020年,山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省,构建和谐山东;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实现制造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一)指导方针

我省科技工作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建成科技创新型省份,科技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发展与需要、全局与局部、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3.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把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4.以人为本,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大力引进国外高水平留学人才到我省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创新团队;发展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业潜能。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正确处理经济与科技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发展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实行联合攻关,优势互补,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相结合,提高科技满足需求和超前发展的能力,按照创新型省份建设规划,超前部署,引领未来,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三)奋斗目标

1.“十一五”我省科技发展总体奋斗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突出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全省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列,为全面建设科技创新型省份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活动产出居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全省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30%,向国外申请专利大幅度提高,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5%以下;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引用数、出版的科技著作数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培植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过十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50家。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创建国家黄淮海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园区达到50个,省市县三级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达到160个。形成一批“良种”、“良法”综合生产技术、良种覆盖率及设施农业成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500家。

——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5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方面转化。

——建立起稳固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2006年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起科技投入的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

——建立起吸纳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到400万人以上;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55万人以上;从事R&D活动折合全时人员达15万人年。

——大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积极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框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建成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争取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重点建设10个高水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20个。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0家。

——建立起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地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功能完备和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初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大力推进以农村、城区、企业、青少年为重点的科普工作,全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4.5%;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2%;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人口素质要求。

2.2011~2020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奋斗,到2020年,全省科技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科技引领山东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科技创新型省份。

三、“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容

立足当前优势和基础,着眼于未来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一)资源与环境

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为目标,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节能技术

开展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建筑节能、绿色再制造、能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化石能源产业的深加工技术、节能产品标准以及节能监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兖矿、枣矿等为基地,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天然气开发利用,核能、可再生能源和废弃物能源资源化等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强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塑料、垃圾、工矿业废气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节能监测、循环经济技术模式。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重点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一大批节水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开展电力、造纸、钢铁、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利用。开展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研究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超采区地下水的智能管理。研究地下水超采区水生态恢复和保护技术,搞好济南泉城地下水保护,研究水污染防治技术,缓解水质性缺水。开展矿坑水、劣质水、海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实现对淡水短缺的补充。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在流域尺度上开展“水资源一生态系统一社会经济”复合大系统相互作用研究,开展洪水资源安全利用与生态水利综合技术研究,建设一批节水型城市。

——原材料节约技术

重点加强原材料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重点行业的产品生态设计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关键技术、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关键技术、再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木材综合利用及节约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节约土地技术

开展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生产潜力、耕地资源替代、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布局、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黄河淤沙综合治理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工业等模式和技术。大力研发、筛选和推广一大批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包括果蔬、

园艺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加强农田、林草地高效可持续利用技术推广。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塌陷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模式与技术研究与示范。

——节约矿产资源技术

积极引进和研究开发采、选、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效降低采矿贫化率,不断提高采矿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攻关,重点研究开发二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复杂稀散金属矿及贵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以煤系、黑色及有色金属、原油和化工原料等为主要内容的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低品位及难选、难冶矿石开发利用技术,无尾矿及少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矿山“三废”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努力做到矿山尾矿、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循环生产技术

充分发挥济钢、莱钢、鲁北化工、兖矿等企业发展循环生产技术的示范作用,在企业中推行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研究石油化工、盐卤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造纸、医药、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提高对养殖业生产废弃物中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建立“饲料与环境资源—清洁化生产—畜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模式,实现清洁化、资源化生产。

——节约型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加强市政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智能停车设备、城市污水和垃圾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生物环保厕所等;加强节能节地型住宅、公共建筑的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信息技术。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在南四湖、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城市群与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环境保护中的脱硫、脱硝工程技术,危险废物、废旧汽车及电子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垃圾发电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等研究开发与示范。

——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与保护

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黄河三角洲与滨海湖泊等重要湿地的修复重建与保护技术、环渤海湿地芦苇种植与综合利用技术、污染的生态影响机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开发消耗臭氧物质(ODS)替代技术及新产品,加速淘汰ODS,保护臭氧层。

(二)新能源技术

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加强生物质能、太阳能、氢能、地源水源热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培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能源科学基础研究

积极开展非化石能源的研究与利用,加强地热综合利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煤的高效洁净燃烧和污染防治、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利用、燃料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研究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生物质能

充分发挥省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作用,研究应用农林废弃物气化联合发电技术、气化液化制取发动机燃料技术、废弃植物油制燃料油技术及其它机械燃料,垃圾填埋场及加工业废弃有机物制沼气技术等。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示范工程。

——太阳能

以力诺、皇明、桑乐、华森等太阳能开发骨干企业为生产基地,建立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域和示范企业,推广太阳能的利用。研究硅单晶、多晶、砷化镓单晶、有机薄膜等光伏电池材料及技术,开发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电站。研究开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与民用建筑密切结合综合利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发电的蓄能和并网技术等。

——氢能、海洋能

以东岳集团璜酸树脂产业化为基础,研究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催化剂,开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手机、笔记本电脑用小型燃料电池达到实用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和船用大型燃料电池。

研究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能量的储存与输送技术。

——风能、地源水源热能

研究风力发电资源的利用,开发风力发电技术和装备,依托鲁能集团等企业在海岛、沿海地区建设风力发电示范基地。以富尔达等企业为基地,研究热泵技术,高温地热、低温地热、海水热能的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地热、海水热能空调及发电装备。

——煤的清洁利用技术

研究煤地下高效气化、水煤浆制备与利用、煤间接液化制油及二甲醚等液体燃料技术,提高煤的清洁利用率,减少废渣、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依托兖矿、枣矿、新汶、里能等企业建立煤化工产业基地,建立煤地下气化示范基地和水煤浆产业化基地。

(三)农业高新技术

围绕建设农业科技强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良种、良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继续实施良种工程,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水平。

——农业科学基础研究

充分发挥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作用,吸纳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参加,重点开展农业生物基因组学与主要动植物品种品质改良、主要农作物分子标记和动植物基因工程、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治及可持续控制、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及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

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作用,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大型育种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地,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克隆、导入及细胞融合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小麦、玉米、花生、甘薯、大豆、谷子、水稻、棉花、林木花卉和蔬菜新品种。研究经济动物胚胎移植技术、体外授精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培育转基因猪、牛、羊、鸡、鱼等经济动物新品种,建立畜禽、淡水渔业良种繁育

体系。加强果品特殊资源优良品种种质创新技术研究,开发加工专用果品新品种。积极推动“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农业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技术与设施

充分发挥莱阳农学院等单位的作用,以农业科技园区等为基地,围绕名优稀特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与加工增值,研究果蔬、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化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储藏保鲜和高档产品加工技术,建设万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种苗驯化示范大棚、植物开放式组培基地及工厂化育苗示范生产线,研究饲料安全生产技术与营养调控技术、非常规饲料资源可利用性、规模化畜禽粪污、淡水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利用及产品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

——重要经济作物高质量生产技术

以棉花、蔬菜、果树、油料、茶叶为重点,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和栽培技术研究。开展有机农业配套生产技术、设施蔬菜栽培生理、设施环境因子调控、病虫害综合控防、连作障碍克服与可持续稳产、高效等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和优质、抗病、广适应性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以苹果、梨、桃、枣、杏等为重点开展大宗果树的沃土、节水、优质、丰产耕作研究,推广名特优果品先进生产、加工、贮存技术。以花生为重点研究油料作物高产栽培技术、麦套花生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开展优质茶叶、烟叶等的栽培加工技术研究。

——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开展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植物持久抗病性及分子机制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机制和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发展环境友好农药、生物农药及高活性农药取代低、中活性农药研究;加强生物灾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早期检测与控制等研究。开展禽流感等重大畜禽疫病病原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分子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的分析,建立较完整的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简便易行、灵敏特异的诊断技术和试剂。研制生物农药、植物抗病制剂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研究果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诊断技术与试剂盒、新兽药、抗药性检测与消除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

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养殖)调控等五大专家系统。发挥远程教育网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研究3S技术、智能化控制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优化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粮食、水产品和食物生产的管理。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充分发挥诸城外贸、滨州西王、九发集团、冰轮公司、济南佳宝乳业公司等单位的作用,围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以食品加工和储藏保鲜工艺与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粮油、蔬菜、果品、畜产品、奶业及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小麦、玉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淀粉提取及深加工技术,粮食生物转化技术,蔬菜:水果、水产品深加工工艺和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食品安全与标准化技术

充分发挥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单位的作用,围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出口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及基因表型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残留检测技术、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农产

品生产过程中控制技术及标准,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研究国际先进检测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与食品质量标准体系、食品安全监测及预警体系、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

加强农业产业化技术集成和配套研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与系统设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一体化配置及共享技术等研究。建立健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动态监测技术体系。

(四)海洋技术

充分发挥我省在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方面的优势,把海洋技术作为我省自主创新的特色和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重点开展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大幅度提高我省海洋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依靠“科技兴海”,推动“海上山东”向纵深发展。

——海洋科学基础研究

充分发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作用,重点加强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与生态动力过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海洋变异对气候变化影响、海洋国防安全等海洋基础理论研究,确保我省在国内海洋科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有关的管理科学研究,建立海洋科学综合数据库。

——海洋农牧化开发技术

充分发挥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单位的作用,以沿海水产企业集团为研发基地,开展重要海洋生物种质鉴定保存和利用、海水养殖生物功能基因克隆与应用、细胞和基因工程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着力培育和引进7~8种高产、优质、抗逆海水养殖新品种(系);研发名、优、特、新、珍、稀种类的生殖调控与性别控制、规模化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设施渔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优化、自身污染控制、养殖用水综合循环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展免疫增强、营养强化及环保饲料研究,清洁养殖、质量安全控制等健康养殖模式研究,重大病害快速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渔药研制,远洋和大洋渔业开发及配套技术,渔业资源增值、养护和恢复技术研究等。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水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的活体组织与生物化学变化等技术,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开发调味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以及水产品加工和海藻化工升级换代技术。

研究开发养殖、加工等全过程中水产品质量的关键检测技术、安全限量控制技术、产地环境监测技术、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控制技术等食品安全技术,制定相关的水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实施水产加工企业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ACCP)管理。

——海洋活性物质及海洋生物制药开发技术

研究开发海洋天然产物的筛选提取、功能分析、深度利用技术,重点研制应用于食品、农业、医用、日用化工领域中的海洋保健食品、海洋生物制剂、海洋生物材料等制品,甲壳质及其系列衍生物产品制备技术,极端环境海洋生物的培养、分

离和开发应用技术,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克隆、表达技术,转基因海洋微生物及微藻大规模生产药源生物的技术;研制出2~3种转基因海洋药物和糖类国家一类海洋创新药物。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以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为研发基地,重点开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的研究。研究海水淡化膜材料及膜组件,耐盐类化学腐蚀、生物污损材料;研制低成本的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建立淡化示范工程;开发含盐污水排海(洋)处置技术。开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研究海水冷却预处理、防腐蚀、阻垢、防生物附着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强海水处理药剂、海水冷却塔等成套装备研发,研究大生活用海水的污水处理技术,建立海水直接利用示范工程;研究海水脱硫技术和滩涂海水灌溉农业技术。

充分发挥省海洋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的作用,以潍坊、滨州、东营为研发基地,开展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技术研究。研制海盐生产工艺及系列盐产品;研究苦卤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海水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元素新技术,开发以镁、溴为主导的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加强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废弃浓海水制盐、元素提取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海洋精细化工品种达到70种以上,建立大规模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深加工的循环节能模式示范工程。

——船舶修造及相关配套技术

依托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修船中心,研究海洋工程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游艇、电动船、玻璃钢渔船、远洋捕捞及加工船等船型开发、设计、建造和修理改装技术,船舶性能、结构、噪声、振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机电设备、内装修国产化及先进制造工艺,提高船用钢板、柴油机、发电机组、锚链、锅炉、电机、舷外机等配套产品的档次;研究各类海洋平台的构建、泊稳等关键技术。

——海洋仪器设备及特种海洋新材料

充分发挥国家驻鲁海洋单位和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单位的作用,研发深远海、大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设备,研制深水探测器、海洋油气矿产勘探的设备,海洋现场观测传感器和观测系统,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污染监测系统的仪器设备,海洋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技术设备,大洋渔业信息与服务系统技术设备等。积极争取在青岛建设国家深潜基地。

开发用于各种船舶、海上设施、海洋工程设备防腐蚀、防生物附着、生物污损的海洋新型防护材料和工程材料,研究耐压浮力材料、耐蚀合金材料、耐压密封防水材料,开发环境保护用材料、具有温度敏感、化学物质敏感、生物敏感等特殊功能材料。

——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的作用,以胜利油田、龙口矿业集团为基地,采用先进技术对具有远景的含油气盆地进行勘查与资源评价;研究海洋油气的勘探、钻探、开采、储运技术,发展可视技术,研发二次、三次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海底煤炭的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和矿井地质安全保障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海域下煤炭资源的高产高效安全回采;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探测与资源评价,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保真取样技术,探索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

——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

研究海洋环境监测、预警、预报技术,近海生态环境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检测技术,重点开展赤潮、海上油气污染和海洋风暴潮等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减灾防灾技术,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及综合开

发技术,海岸侵蚀、海水内侵、海岸带防护、海洋旅游区等海岸带综合治理和保护理论和技术,建立完整的、多功能的区域性立体海洋监测系统。

(五)社会发展

以人民健康、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在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建设重要社会事业科技支撑体系,实现技术突破。

——医疗卫生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生殖健康、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基层医疗保健、环境对健康影响等技术研究,充分发挥省立医院、齐鲁医院、省肿瘤医院、千佛山医院等的作用。以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为重点,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为重点,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环境、营养、遗传、行为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重要疾病发病机理的影响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新发或可能传入我国的传染疾病预测技术、发病机理及控制策略。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单克隆诊断试剂,基因诊断技术,体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细胞因子治疗技术,基因疫苗、基因治疗技术。利用细胞、组织修复工程等,研究重要人体器官组织的保存及移植技术。

——人口与健康

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传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及我省常见病、多见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和预防,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疗和预防技术。重点开展生殖、发育与衰老生物学研究,严重传染病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疾病控制原理研究,重大疾病早期检测、诊断与预警研究,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加强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的研究,提高出生婴儿质量。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解决环境中长期低浓度暴露污染物、环境二次污染物、环境生物性污染、饮用水微量污染物等对人体健康影响机理和识别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居室、办公室及公共设施场所等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环境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开展针对恐怖、突发、群体事件和经济、刑事案件的预测、预防、预警、调查取证、指挥决策和处置技术研究,构筑我省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火灾预防控制、应急救灾、抢险救援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展矿山、油田、铁路等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研究,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围绕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开展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成因、致灾机理、精准预测技术及地面监测台网体系建设技术,新型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及关键装备生产技术等研究,加强地震预报新技术研究,建立突发性灾害监测系统和应急协调指挥机制。

——现代交通与物流

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在公路、铁路铺设中的应用,提高路面质量与建设速度;研究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提高城市、港口的通行速度与通行量;研究无线射频技术、条码技术等自动识别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社会发展领域的其它科技问题

以科普场馆为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和推广设施技术研究,优先研究城市社区和农村科普设施建设技术、流动科普宣传技术、信息网络科普技术。加强与文化、传播相关的技术研究,优先发展文物发掘鉴别与保存新技术,利用信息化提升传播事业。围绕我省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加强体育事业新型健身器材与体育设施生产技术研究,建设科技含量高的体育场所,以省体科所、山东体育学院等为基地,研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六)电子信息技术

围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软件技术、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技术、数字化电子产品及配件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步伐。

——信息科学基础研究

研究高性能、低成本、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信息技术,重点加强信息传输、存储、显示、安全、获取以及人机和谐环境、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解决微(纳)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高速信息网络与安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中的关键基础问题。

——软件技术及产业

充分发挥省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作用,开展基于开放源代码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网络的公共支撑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和网格计算平台,大型网络管理软件、公共软件构件库系统、软件构件运行平台,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家庭网络平台和应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等研究。

充分发挥山大华天、济南得安等单位的作用,研究开发多媒体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大型公用数据库;研究开发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控制软件、仿真系统软件、安全与保密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多媒体教育与娱乐软件、信息服务软件、家政管理软件、专家系统、电子商务等应用软件。

充分发挥鲁能集团、中创软件、中天集团、蓝光软件及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等单位的作用,重点开发金融、物流、旅游、教育、财务、电力调度、交通运输管理、办公自动化、数字矿山、数字区域等软件,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把山东建成全国应用软件开发基地。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

充分发挥浪潮集团、威海新北洋公司等单位的作用,以提高计算机产业的国产化水平、增强安全性为重点,研究开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总线设计,自主开发新型高性能小型机/服务器、新型打印机等设备的核心部件。开发生产高性能小型机/服务器、军用计算机、打印机、IC卡及设备等。

——网络与通信技术及产业

研究开发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波分复用技术、第四代码分多址技术、网络终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以及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多媒体通信、智能网等,研究开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据试验网。提高数字程控交换机、宽带超节点交换平台及ATM传输技术、光传输系统及传输设备等的技术性能和生产规模。

——数字化电子产品及电子配件

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企业为研发基地,围绕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水平和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加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清晰显示技术、驱动节能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汽车电子产品及控制系统、智能家电、网络家电、指纹等身份认证系统、多功能手机、智能防伪等电子产品。研究开发各类传感器、磁米开关、光纤联接器、专用芯片、专用器部件等电子产品。

——以信息技术提升新兴服务业

以金融、保险、商贸等行业为应用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信息服务、咨询、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和商贸业,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金融、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七)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

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围绕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重大生物技术研究,开展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蛋白质、糖生物学研究,发展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炼制等重大生物技术,集中突破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两大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在中医药现代化、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资源高效利用、生物材料与特种功能性产品、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标准等领域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努力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

开展农林生物质资源化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是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酵母和粘细菌的应用基础生物学研究,构筑国内一流的农林生物质综合技术平台;加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生命活动本质的探索,重点支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酶学、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基础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技术

充分发挥山东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院、中亚药业、东胶集团、鲁南制药、鼎立中药材科技公司等单位的作用,以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为基地,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技术研究,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克隆技术、组培脱毒快繁技术,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提高产品质量。以开发创新中药和培育大品种为重点,研究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生物反应器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等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中医现代诊疗、评价技术研究,提升中医理论,促进中医与中药协调发展。

——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

充分发挥省医科院、烟台大学、省药学科学院等单位的作用,以生物制药企业为基地,围绕人体用药、生物农药、新型兽药产业化,研究功能基因组学、化学合成与修饰技术,筛选功能基因,鉴定功能蛋白,筛选药物靶点,研制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质多肽类、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提升原始创新药物的研究能力。研究基因表达量提高技术、菌种选育技术等,研制畜禽与水产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等。

——资源高效利用生物技术

充分发挥山东大学、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的作用,以高新区为基地,开展生物催化、生物转化、功能糖生物技术、生物修复与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农林生物质的降解与转化技术,实现生物化学品、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可再生原料的修饰产品等重要有机化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开展特种酶制剂生产技术研究,加强酶的分离纯化和固定化酶技术研究,优先研究开发耐高温、耐特殊条件和有特殊用途的新酶源。开展石油和金属矿产资源的生物技术利用研究。开发各种绿色环保技术与绿色环保产品。

——生物材料与特种功能产品

围绕人体组织替代材料及修复材料,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异种组织器官移植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开发基因敲除猪、人造骨骼、人造心脏瓣膜、人造耳鼓膜、血管支架、可植入体内的缓释材料以及其他人体器官材料,达到临床应用水平。研究开发生物功能产品、特种添加剂等。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标准

研究生物污染监测、检测技术,开展重要病原体致病和保护性抗原基因、病原体与机体的相关作用、人群易感基因、核酸、蛋白质等生物标志物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研究快速检测环境、空气、食品、水、动物和植物中有害物质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开展防范生物恐怖危害的生物识别及控制技术;研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对生态和社会的影响、扩散机制、分子检测技术及控制方法;研究制定生物安全领域技术标准。

(八)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

强化我省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开展相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特种纤维、特种陶瓷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电子光电子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快淄博、莱芜、烟台、威海、泰安等市特色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新材料科学基础研究

重点围绕纤维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材料等在设计、结构性能分析中的理化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新型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制备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新材料技术向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

——特种纤维材料

加强芳纶系列纤维、氧化铝纤维、氧化锆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 T)纤维、顺式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PB0)纤维、甲壳纤维、聚乳酸纤维等特种纤维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等特种纤维产业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及材料研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纤维复合材料和制品的研制,将纤维制造优势变为制品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设烟台芳纶、威海碳纤维、淄博陶瓷纤维、泰安玻璃纤维等特种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

——特种陶瓷材料

研究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二氧化钛及钛酸盐等系列陶瓷粉体、瓷料和陶瓷复合材料的规模制备技术工艺,形成系列高性能粉体的规模化稳定生产能力。研究开发先进的陶瓷制品生产技术、成型及烧成工艺,进一步开发薄(厚)膜电路用氧化铝陶瓷基片、高频压电陶瓷基片和敏感器件、陶瓷轴承球及轴承、高强蜂窝陶瓷和多孔陶瓷、复合刀具和模具、发热材料、耐热材料、保温材料、吸波透波材料、防弹材料、耐磨耐蚀制品等产品,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以工业陶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技术支撑,建设淄博特种陶瓷产业基地。

——特种金属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永磁、软磁材料和磁件,高性能、多品种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高强、轻质铝、镁及其合金材料及制品,高强度钢及制品,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品;开发高强、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的金属材

料及特种用途线、箔、板、管等金属材料制品。建设聊城铜材料制品,烟台、聊城铝合金材料制品,威海镁合金制品产业化基地。建立济南、莱芜特种钢,莱芜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研究开发基地。

——电子、光电子新材料

加强硅基、镓基及激光晶体等人工晶体生长技术研究,硅基和镓基晶体外延技术、专用芯片加工、器件封装技术研究,开发全系列高亮度、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发挥山东大学晶体研究方面的优势,培植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形成产业规模。加强导电涂料、ITO靶材、彩色液晶等显示器件用新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和材料产业化基地。

扩大电解铜箔、球焊金丝、硅铝键合丝等电子基础材料的规模生产能力,研制适应电子行业超薄、高集成度需求的新产品。

——新型高分子材料

研究开发节能、长寿命、轻量化、环保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品,开发高质量MDI的绿色生产工艺和规模生产技术及产品,研制聚氨酯汽车内饰件、保温材料、弹性体及其它复合材料制品。开展有机氟、硅材料等精细高分子材料研究,研制系列离子膜、液气分离膜、气体分离膜等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设备。加强通用塑料工程化、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新型合成橡胶及高档汽车轮胎、特种密封件、功能性薄膜等制品。开发油田化学品、特种胶粘剂、高性能树脂结合剂、环保型特种涂料等产品。建设东岳国际氟硅材料、烟台聚氨酯制品、聊城橡胶助剂、东营油田化学品等区域高分子特色产业基地及园区。

——新型建筑材料

研究低耗能的轻质、保温墙体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保温、自洁、低辐射等多功能玻璃,防水、保温、无光污染的屋顶材料,自洁、抑菌等多功能的内外墙装饰材料及涂料等。开发可工厂化组装的建筑材料制品。建立莱芜新型建材基地,泰安、临沂石膏板材产业基础,威海、淄博节能玻璃产业基地等节能建材集群。

(九)先进制造技术

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我省制造业技术水平。以济南机床一厂、济南机床二厂、华东数控、法因数控、重汽集团、潍柴动力、新华医疗器械、青岛英派斯等龙头企业为基地,研制开发大型成套装备,提高我省大型成套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带动半岛制造业产业升级。

——制造科学基础研究

以提高先进制造能力和工程安全质量为中心,重点进行先进制造理论、微测量理论、不同尺度下的传输理论与反应工程学、低成本绿色制造与工业生态学、复杂制造系统和大型结构工程的科学计算、创新设计理论与多目标控制等工程科学研究。

——先进设计、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网络协同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虚拟设计、系统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块化和并行设计等现代设计技术。重点研究精密成型、高效加工、微细加工、复合加工、快速成型、CAM、材料连接和焊接新技术等加工技术。

——先进制造模式

以制造业企业为依托,研究不同行业的先进制造模式,改造传统生产、流通方式,适应个性化需求,重点研究绿色制造、虚拟制造、可重组制造、网络制造、微纳制造、精密检测计量、现代物流等先进制造模式。

——工业流程设计

利用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等先进制造技术,优化造纸、纺织、化工、建材、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流程,提高装备的协调控制水平,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传统制造业。

——成套装备、产品研究开发

开发性能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装备;研究先进汽车电子、船舶电子产品及精密配件,研究开发重型卡车、大吨位远洋运输船舶;研究开发智能化射线治疗设备、介入治疗设备、诊断设备等大型医疗装备,建立淄博医疗设备研究开发基地;研究开发与规模生产船舶、汽车、电力用符合欧Ⅲ、Ⅳ标准的低排放发动机,在潍坊、济南建立先进发动机生产基地;研究开发智能化节能抽油机、数控电动钻机等石油钻采关键装备,建立东营石油机械研究开发基地;研究开发化工生产线、建材生产线、纺织机械、造纸机械、塑料机械、特种机器人、机器手等装备或产品。

——精密配件产品开发

研究精密模具、快速成形技术、模拟成形加工技术,开发精密铸造件、粉末冶金件、注塑件等汽车、机械、电子配件产品。培植烟台、莱芜、东营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烟台、潍坊、济南电子器件产业基地,青岛、济宁、威海体育器材配件基地等特色产业集群。

(十)综合交叉学科与管理科学

——综合交叉学科

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重点开展具有优势的金融数学、光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开展认知科学、心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大规模科学和工程计算、应用数学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的综合性科学问题和社会安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中我省有优势和特色领域的研究,提高全省的基础研究水平。

——管理科学

重点开展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金融与财务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区域发展与管理、科研管理与科技政策、决策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开展软科学研究,围绕提升科学决策能力,研究开发各种决策支持系统;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做出预测、模拟运行和跟踪研究,建立和完善多领域、多层次预报预警系统及机制,适时提出对策和建议。

四、对策措施

完成“十一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必须加强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构建以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队伍、科技投入、科普与创新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引导开发性科研机构面向市场求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基础性、公益性科研院所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科研人员聘任制,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出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稳定加大科研机构资金投入机制,提高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

2.强化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等院校要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突出自己的科研重点、特色和科研品牌,与科研单位和大企业结合,培育一批有优势、有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重点学科,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研究团队,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提高为国家、区域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设施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共用,经过3~5年的连续支持,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开发基地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3.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定和落实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和产权激励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引导市场作用,优先采用省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培育100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开发生产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培育100个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优势产品,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制定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在信贷、税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同等待遇,支持其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

4.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及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信息平台、技术支撑、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五位一体的创业孵化网络,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5.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完善科技计划体系,继续实施好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计划,发挥科技计划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确立科技政策作为省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协调,发挥省、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各级科教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部门、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发挥科技政策咨询委员会和相应的科技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坚持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

加强院士队伍建设。重点资助和培养具有深厚学术基础、学科方向明确、梯队构成合理、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广泛影响、具有战略思维能力,有望成为两院院士的学科带头人。完善院士引进聘用的政策,支持院士以各种方式为我省服务。

加强博士、博士后队伍建设。把博士、博士后队伍建设作为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点任务来抓,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扩大现有博士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规模。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重点支持有条件申报博士点的新兴学科。大力建设博士后流动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扩大进站人员规模并不断提高水平。

实施“泰山学者”系列工程和“新世纪人才工程”,发挥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实行人才和项目并重,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科技人才和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境内外人才引进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赁、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

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不失时机地引进高水平国外留学人才来我省创业。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出境培训工作,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2.坚持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实行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逐步推进职称评审的社会化,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继续实施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

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破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实行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实现人才无障碍流动,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原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参与项目研发、技术入股、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事业单位兼职兼薪。

建立健全人才分配和激励机制。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酬”,使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深化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规范完善科技奖励评审机制。加快建立科研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为人才提供社会保障。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1.依法确保政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确保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总体超收而科技支出总额增幅未能超出经常性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水平时,于下一年度适当安排追加科技支出,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依法增加科普投入,支持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

整合优化各类科技资金结构,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科技投入重点。切实保障重大科技工程的顺利实施,将重大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科技专项资金纳入省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

2.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

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制定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鼓励企业依法依规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用好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3.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依法依规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

让。建立健全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政策性金融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引导商业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激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对科技的投入。

4.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体系

实行政府科技投入任期目标责任制。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明确政府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发挥专家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

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使其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1.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专项,包括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重要社会事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实施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战略,建立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不同投资主体的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联合体,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租赁、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3.突出特色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学规划和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承接国际经济转移,吸纳国内外大企业、科研机构进区创业,逐步建成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大、竞争优势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4.扩大开放,以国际化促进产业化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机遇,积极引进国外研发人才、机构,使高新区成为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重点区域。鼓励有条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外创办研发机构,利用国外人才、技术、设备做大做强,在相关技术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5.建立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机制,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促进区内企业与周边企业的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以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把加工车间、原材料基地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区外转移,加快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向周边地区延伸,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升级。

6.依法治区,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健康发展

认真落实《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依法治区,完善管理体制与市场运行机制,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把发明专利的产出作为高新区重要考核指标,推进区内企业和研发机构培育自主品牌,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的制定,促进高新区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以中心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重点,统筹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联网、覆盖全省、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平台。

1.重点实验室

根据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研究的需要,新建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重点实验室,择优培育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在青岛筹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重点支持省部共建的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我省有优势的省医科院眼科学、山东大学心血管重构及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等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2.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充分发挥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平台的作用,研究制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在科学仪器的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形成共享网络,提高仪器、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益。

3.科技文献资源

研究制定统一订购制度和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与标准,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区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山东省科技图书、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省内及与国家、外省市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

4.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建立国家认证资质的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和完善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管理体系、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基地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动物细胞库,实现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资源共享。

5.网络科技环境和科学数据

利用网络关键技术,建设实时多媒体网络科研协同环境、远程网络实验环境和网格科学计算环境。研究开发山东省科学数据库群,整合集成各类科学数据资源以及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高与国家科学数据信息交换能力。

6.重要种质资源保存利用

开展我省现有农作物、微生物、地方畜禽、林木、果树、海洋生物等资源的系统调查,研究鉴定、评价、整理、保存的相关技术。建立农作物种子、中药材、植物离体材料、微生物、畜禽、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重要种质资源虚拟博物馆。

7.标准计量检测体系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公示一、项目名称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公示 一、项目名称 金银花提质增效、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书等相关资料,相关栏目填写符合要求。 该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2011BAI06B01)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物质高效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ZX09401-302-5-12)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总,对金银花种质收集、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农药化肥合理使用、采收加工、质量标准提升、综合开发利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突破了限制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规范化种植,稳定和提高了金银花药材产量与质量,经产业化推广应用,提高了生产收益,增加了就业岗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为促进山东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候选人张永清教授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是省内中药资源与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经多年努力,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团队成员科学素养高、创新能力强,是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经审查,该项目内容严谨,数据真实,资料可靠。成果关键技术创新突出,对于促进中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项目申请人员均为本项目两项课题的研究人员,其排序无异议。 同意推荐申报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中药质量是关系中医药事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金银花属常用大宗中药材,山东是其主要道地产区,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由于生产中良种缺乏、化肥农药滥用等问题,药材有效性与安全性难以保证,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本项目以提质增效为目的,重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保证产出的药材优质高值。 (一)主要技术内容 1、收集保存种质,建立基因库,发明金银花品种选育和促进种子萌发新方法,选育优良品种,建立种苗质量标准与良种繁育技术规程,推广种植新品种。 2、发明新型肥料和农药,建立金银花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控制金银花药材重金属含量,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课题负责人 责任单位 填表日期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认可所填写的《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申请·审批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明确课题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独家标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7.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8.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9.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课题结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10.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课题并按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11.成果达到约定要求。课题成果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我省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__________ 年月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投稿操作须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最新投稿须知 期刊简介 刊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英文: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0-503X;CN:11-2237/R;邮发代号:2-365;全国统一投稿邮箱:zgyxkxyxb@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8535748.html,;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九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编: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双月刊)。 办刊宗旨 主要报道我国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药学及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旨在促进医学信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报道内容

主要栏目 设有院士论坛/述评、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综述、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研究简报、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科技消息、书评等。自2000年第4期开始,《学报》根据医学领域研究前沿或热点课题及当前重大疾病,每期开设一个重点专题,以突出每期报道重点。 收录情况 目前《学报》已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 MEDLARS/PubMed网络版)及其《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増补文摘》光盘数据库(ExtraMED)、俄罗斯《文摘杂志》(РефсратнвньйЖурнал, РЖ/AJ)及波兰《哥百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IC)等世界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同时,还被国内几乎所有重要的检索期刊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其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生物医学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新一代高品质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研发,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1.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均符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填写要求。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 项目针对适应复杂重载环境下的新一代高品质沥青及混合料设计理论和方法、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关键技术和创新点如下: 1.揭示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级配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全面均衡提升混合料性能的规律,建立了适应特殊荷载环境下的高劲度沥青混合料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高劲度胶结料性能的混合料设计参数选择方法和性能评价标准,发明了针对不同特殊荷载环境下的典型铺装结构。 2.提出了“先模量梯级升级,后改性”的胶结料性能综合提升技术,建立了复杂重载环境条件下高劲度沥青胶结料技术体系,发明了综合性能优越的系列宽工作域硬质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新型高劲度耐久性沥青混合料。 3.开发了高劲度沥青规模化工业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流程,提出了高劲度沥青生产均匀性控制技术和施工温度确定方法,形成了高劲度沥青胶结料及其混合料生产、施工与质量控制的成套技术,实现了严酷荷载环境作用下沥青铺装耐久性设计与工程应用。 相对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成果实现了新一代高品质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研发、设计与规模化应用,拓宽了沥青混凝土的应用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性显著,成果广泛应用于长大纵坡道路、大容量公交专用道与港湾、港区公路与港口专用道、重载桥面铺装及机场跑道等,对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极大降低了道路工程的运营维护成本,推广应用前景显著。 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照山东省科学技术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益类)。 2、推荐专家意见: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的山东公路学会秘书长杨永顺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院孟书涛研究员基于对项目内容的了解,认为该项目符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有关推荐条件和标准所规定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奖条件,所填推荐意见客观、真实,本人同意作为该项目的推荐专家予以公布,其推荐意见如下: 1.杨永顺专家推荐意见: 该项目针对传统沥青胶结料与混合料无法满足复杂荷载作用下特殊道路(如长大纵坡公路、大容量公交专用道与港湾、港区公路与港口专用道、重载桥面铺装及机场跑道等)使用需求及单一模量提升技术手段的不足,通过系统研究攻关,取得了系列显著研究成果,发明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 公开选拔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校长的通知 卫人干便函[2009]173号 有关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院校”)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 因工作需要,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有关精神,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职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2名。 二、报名条件和资格 应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任用条件,同时具备以下任职条件和资格: (一)任职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全心全意投入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具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努力工作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团队意识和民主作风强,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胸怀宽阔。公道正派,依法办事,清正廉洁。 2.具有胜任职务所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和组织领导能力。在科研、教学、医疗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在研究和解决本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上有创新思路和知识储备。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独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二)任职资格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 从事专业工作,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担任正处级行政职务3年以上,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 原则上年龄在50周岁以下。 4.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5. 身体健康。 三、选拔工作程序 1.公布信息。 2.公开报名。实行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进行公开报名。报名者本人须填写《报名登记表》。 3.资格审查。 4.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笔试或面试,经组织考察、体检等程序,确定拟任人选。具体程序另行通知。

山东省科技厅关于表彰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山东省科技厅关于表彰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 人的通报 【法规类别】人事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日期】2010.04.25 【实施日期】2010.04.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东省科技厅关于表彰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各市科技局: 过去的一年,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效。为表彰2009年度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省科技厅研究决定,授予济南市科学技术局等45个单位“山东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盖健等102名同志“山东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成绩。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先进为榜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特此通报。 附件: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山东省科技厅 2010年4月25日附件: 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先进集体(共45个)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菏泽市科学技术局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高新技术处 济南市槐荫区科学技术局 济南市历下区科学技术局

青岛市市南区科学技术局 青岛市市北区科学技术局 青岛市胶州市科学技术局 淄博市淄川区科学技术局 淄博市沂源县科学技术局 枣庄市滕州市科学技术局 东营市高新区科学技术局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局烟台市龙口市科学技术局 烟台市招远市科学技术局 潍坊市奎文区科学技术局 潍坊市寿光市科学技术局 潍坊市诸城市科学技术局 济宁市微山县科学技术局 济宁市兖州市科学技术局 济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泰安市泰山区科学技术局 泰安市东平县科学技术局 威海市文登市科学技术局 日照市岚山区科学技术局 莱芜市莱城区科学技

(鲁教规办〔2015〕4号)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暂行管理办法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科学研究方针,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服务;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择优立项、严格过程管理、注重研究效益。 第三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和权利,简化课题管理程序和方式,提高课题管理效率。 第二章组织 第四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领导机构,下设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规划办”),设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省规划办在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和协调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山东省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研究计划和课题指南。 —1 —

(二)制定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有关章程、规定。 (三)组织规划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 (四)研究编制课题经费预算,监督检查立项课题研究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 (五)组织立项课题成果验收和鉴定工作。 (六)组织评选优秀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奖。 (七)宣传推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 第五条建立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专家库,建立学科规划组,其成员经一定的遴选推荐程序,由省规划办聘任。学科规划组的主要职责是参与评审年度立项课题、中期检查立项课题、鉴定课题成果、提供学术指导和专业咨询等。 第三章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六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立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四大类。 第七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课题选题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第八条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专注于教育决策部门亟需研究—2 —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审一次。省科学技术奖分为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和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三个等级。 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每年授奖人数不超过名。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每年授奖数量不限。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授奖项目总数不超过项。 第三条省科学技术奖励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自主创新以及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注重科学技术水平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状况;注重科学技术对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效益。 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管理,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严格评审标准,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坚决防止弄虚作假。 第四条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其组成人员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下设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奖励办)。省奖励办设在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发布日期:2008-03-03 00:00 浏览次数:17次字体:[大中小]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评审标准 第三章评审组织 第四章申报与推荐 第五章评审 第六章监督及异议处理 第七章授奖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科学技术奖的申报、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对同一项目授奖的个人、组织应当按照贡献大小排序。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活动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行政部门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单位。 第四条省科学技术奖是省人民政府授予个人或者组织的荣誉,奖励证书不作为确定科技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二章评审标准

第一节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第五条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在我省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累计达5年以上,为科技进步和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奖励办法》第八条第一款所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中有重大贡献的”,是指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重大发现,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引起了该学科或者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奖励办法》第八条第二款所述“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取得重大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是指在所从事的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过程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领域的跨越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节省自然科学奖 第六条《奖励办法》第九条第二款(一)所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奖励办法》第九条第二款(二)所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奖励办法》第九条第二款(三)所述“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是指主要

山东省职业病诊断机构一览表

山东省职业病诊断机构一览表 时间:20150606 | 作者:杜明君| 浏览:567 1山东省职业病医院职业病诊断:一、尘肺;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三、职业中毒;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五、职业性传染病;六、职业性皮肤病;七、职业性眼病;八、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九、职业性肿瘤;十、其她职业病。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09)第003号 序号机构名称资质范围资质审批单位资质批号 1山东省职业病医院职业病诊断:一、尘肺;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三、职业中毒; 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五、职业性传染病;六、职业性皮肤病;七、职业性眼病;八、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九、职业性肿瘤;十、其她职业病。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09)第003号 2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一、尘肺;二、职业中毒;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四、职业性传染病;五、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六、其她职业病。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09)第002号 3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职业病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11)第004号 4山东省立医院职业病诊断:(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她呼吸系统疾病;(二)职业性化学中毒;(三)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五)职业性传染病; (六)职业性眼病;(七)职业性肿瘤;(八)职业性皮肤病:(九)其她职业病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14)第003号 5山东省胸科医院职业病诊断:尘肺。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12)第001号6济南医院职业病诊断:一、职业性尘肺及其她呼吸系统疾病; 二、职业性化学中毒; 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手臂振动病; 四、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 五、其她职业病。 济南市卫生计生委济卫食卫监发〔2015〕6号 7青岛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诊断:(一)尘肺;(二)职业中毒;(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四)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五)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六)职业性肿瘤;(七)其她职业病: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08)第001号8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诊断:(一)尘肺;(二)职业中毒;(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四)职业性传染病;(五)职业性皮肤病;(六)职业性眼病;(七)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八)其她职业病。 省卫生计生委鲁卫职诊证字(2006)第004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8年博士生名单

2008级博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学生 性别 导师 1药物化学 陶佳颐 女 方唯硕 2药物化学 陈肖卓 女 雷平生 3药物化学 郑 丹 男 雷平生 4药物化学 郑朴荣 男 刘 刚 5药物化学 刘 伟 男 刘站柱 6药物化学 熊 亮 男 石建功 7药物化学 田 冶 男 石建功 8药物化学 里艳茹 女 石建功 9药物化学 张 淏 男 尹大力 10药物化学 张 刚 男 尹大力 11药物化学 韩伟娟 女 尹大力 12药物化学 李 菁 女 于德泉 13药物化学 张 婷 女 于德泉 陈若芸 14药物化学 赵 芬 女 于德泉 庾石山 15药物化学 赫 军 男 张培成 16药物化学 李义秀 女 张培成 17药物化学 方振峰 男 庾石山 18药物化学 柏 健 男 庾石山 19药物化学 陈 辉 男 庾石山 20药物化学 杜 丹 女 庾石山 21药物分析学 徐维盛 男 吕 扬 22药物分析学 侯艳艳 女 吕 扬 23药物分析学 王晓雪 女 再帕尔 24药物分析学 沈国庆 男 再帕尔 25药物分析学 黄 江 女 再帕尔 26药物分析学 吴彩胜 男 周同惠 张金兰 27药理学 楚世峰 男 陈乃宏 28药理学 马开利 男 陈乃宏 29药理学 李志鹏 男 陈乃宏 30药理学 赵 明 女 陈乃宏 31药理学 李光艳 女 陈乃宏 32药理学 刘振佳 男 陈晓光

33药理学 陈柏年 男 杜冠华 34药理学 时丽丽 女 杜冠华 35药理学 张恒艾 女 杜冠华 36药理学 杨 涛 男 杜冠华 37药理学 李晓秀 女 杜冠华 38药理学 吕 琪 男 胡卓伟 39药理学 吕晓希 男 胡卓伟 40药理学 王子艳 女 胡卓伟 41药理学 王晓星 女 胡卓伟 42药理学 张庆颢 男 李 燕 43药理学 连泽勤 男 李 燕 44药理学 孔祥臣 男 刘耕陶 45药理学 魏 宁 男 刘耕陶 46药理学 冀呈雪 女 刘耕陶 张建军 47药理学 刘 茵 女 刘耕陶 朱海波 48药理学 高丽辉 女 申竹芳 49药理学 李彩娜 女 申竹芳 50药理学 陈超杰 男 王爱平 51药理学 单永超 男 王爱平 52药理学 李万芳 女 王爱平 53药理学 路 莉 女 王晓良 54药理学 杨晓娟 女 王晓良 55药理学 鲁雯雯 女 王晓良 56药理学 李萍萍 女 王晓良

关于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初评答辩的预备通知(2020)

关于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初评答辩的预备通知(2020) 各有关提名单位(专家): 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会议初评工作拟于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济南进行,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答辩范围 通过网络评审进入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初评答辩的项目;已受理但不参加网络评审的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候选人,科学技术进步奖(军民融合和公共安全类、科普类)候选项目。 请各提名单位(专家)使用提名账号和密码登录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系统(可从省科技厅网站登录,或直接访问略登录)在“指标管理及项目提名”的“项目状态查看”功能中,查询进入初评答辩的具体项目(候选人)名单,并尽快通知相关完成单位做好答辩准备。 二、答辩方式 初评答辩采用视频答辩或电话候答辩两种方式,实行差额答辩。 视频答辩: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候选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含军民融合和公共安全类、科普类项目)一等奖、二等奖候选项目在济南参加视频答辩。 电话候答辩: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含军民融合和公共安全类、科普类项目)三等奖候选项目在所在地参加电话答辩。 三、答辩人员 提名单位(专家)是省科技奖会议初评答辩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项目完成人员参加会议初评答辩。答辩人员应包括提名单位(专家)一人和项目前三完成人,答辩总人数不得超过4名。 (一)提名单位(专家)应有1人,或书面委托1名项目前三完成人所在单位(最高奖候选人所在单位、国际科技合作奖候选人合作单位)熟悉项目(候选人)情况的相关人员参加答辩。2020年度已受理公示项目完成人及最高奖候选人不能作为受托人员参加答辩。 (二)项目完成人员: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前三完成人均应参加答辩,第一完成人无故不参加答辩的,将对项目扣分。最高奖候选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答辩,国际科技合作奖候选人合作单位派人参加答辩,候选人本人不参加答辩。 四、答辩流程及要求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XX—20XX年度 课题选题指南 一、重大招标课题选题指南 (一)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 山东省2030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及监测研究 山东省学龄人口变动和学校布局调整预测研究(20XX—2025年) 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山东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支持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 山东省高校本科教案质量提升研究 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二)体育与艺术教育专项重大招标课题 学校体育过程评价体系研究 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三)教育招生考试专项重大招标课题 山东省高考改革的考试理论与实践研究 山东省教育考试网上评卷质量监控模型与安全认证技术研究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信息安全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研究 (四)区域教育教案改革重大招标课题 区域推进中小学思维导图课堂教案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专项课题选题指南 (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和人才库建设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段衔接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列化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在课程开发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内容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案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研究 鲁、台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养提升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案的机制研究 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运作机制研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整合研究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研究 (二)创新创业教育专项 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创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教案方法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教材建设研究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Kinesin家族成员调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二、申报奖种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三、申报单位 青岛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 四、推荐单位意见 该项目阐述了沉默Kif2a对Tca8113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揭示沉默Kif2a对舌癌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并阐述了沉默Kif2a通过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为以细胞骨架为靶点的抗肿瘤转移治疗提供新型靶分子和理论依据。立项新颖,具有创新性,课题按时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并发表相关SCI论文多篇,建议推荐申报科技进步奖。 五、项目简介 1、首先在原有研究结果基础上,通过MTT实验、克隆生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了Kif2a基因沉默对舌癌细胞Tca8113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Kif2a基因沉默能显著抑制舌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进一步研究了临床常用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与Kif2a 基因沉默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协同抑制效应,Kif2a基因沉默能显著增强5-Fu 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增加Tca8113细胞对5-Fu的药物敏感性。 2、构建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活体、实时观察Kif2a基因沉默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记录裸鼠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Kif2a基因沉默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3、Real 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Kif2a 干扰组细胞内Rho家族成员RhoA、ROCK1、Rac1及Cdc4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if2a干扰组细胞内RhoA、ROCK1、Rac1及Cdc42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4、应用Rho/ROC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7632和激动剂溶血磷脂酸LPA,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公务员局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公务员局关于转发人社部函(2017)138号文件做好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劳动模范 【发文字号】鲁人社字[2017]243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公务员局 【发布日期】2017.09.12 【实施日期】2017.09.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公务员局关于转发人社部函〔2017〕138号文件做好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 (鲁人社字〔2017〕243号)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务员局)、科学技术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现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关于评选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138号)转发给你们,并就做好我省评选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一、推荐名额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分配给我省5个先进集体(青岛1个)、4名先进工作者(青岛1名)推荐名额。各市和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可分别推荐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如无合适对象可不推荐)。 二、推荐要求 (一)严格评选程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各级科学技术局,按照通知规定的评选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推荐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二)坚持标准条件。实行差额评选,优中选优,确保推荐对象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实行谁推荐谁负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坚持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廉政意见必听、有关信访举报必查,坚决杜绝“带病”推荐。 (三)严肃工作纪律。对未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程序推荐的,经查实后,取消推

山东科技奖汇总表-山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附件1: 推荐201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名单 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 1 餐后高TGRL对老年人血管内皮功 能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研究 李明龙、李秋、杨萍、梁波、焦玉莲、 陈海燕、黄冰、李茵茵 山东省立医院 2 Ivor-Lewis手术、二野淋巴结清扫治 疗食管癌的临床系列研究 王洲、刘相燕、刘凡英、陈钢、王功朝、 刘颖 山东省立医院 3 基因治疗对涎腺腺样囊性癌放疗增 效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东升、张世周、赵跃然、马金龙、魏奉才、 韩俊庆、张捷、牟文丽、刘桂军、黄圣运、 张娜、刘俊杰 山东省立医院 4 蛋白质指纹图谱和生物信息学在肺 癌中的应用研究刘奇、韩明勇、彭忠民、彭佳萍、董琦、 余捷凯、陈景寒、王洲、林殿杰、姜淑娟、 刘庆伟、姚树展 山东省立医院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 1

5 无神经节巨结肠病的发病机理及干 细胞移植治疗的实验研究 吴荣德、刘伟、董云玲、王和锋、高英茂 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大学医学院 6 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发病机制的研 究 张源潮、杨清锐、陈立辉、张春玲、李鸣、 孙红胜、潘正论 山东省立医院 7 应用基因芯片对UPJ相关基因的研 究 齐湘杰、吴荣德、于有德、于启海、刘伟、 王刚、李炳辉、王圣 山东省立医院、临淄区 人民医院 8 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 少症的临床研究 谢晨、李学芹、孙迎红、张振美、靳昭芳、 田娜 山东省立医院 9 臭氧的脊髓毒性研究傅志俭、孙涛、张维、宋文阁、谢珺田、 赵序利、赵学军 山东省立医院 10 预购扩张皮瓣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应 用研究 薛文君、王法刚、霍然、王明青、王德昌、 王一兵、黄国宝、薛峰、李强、曹永倩 山东省立医院 11 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对策赵伟力、邢永杰、陈剑平、吕爱芝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财政学院 2

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模板】

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 一、基本情况 1 项目名称:Dirac费米子体系纳米结构的电子性质研究 2 申报奖种:山东省自然科学奖 3 申报等级:二等奖 二、提名单位意见 陈丽教授及其合作者以第一性原理研究Dirac费米子体系纳米结构的电子性质。研究不同的二维Dirac材料(六角结构的石墨烯等)的相互作用、应变效应、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澄清了这些二维Dirac材料的各种相互作用对其体系电子结构和纳米结构边缘电子态的影响规律。发展了能用于高灵敏的电子器件的材料体系,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与本项目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期刊《Carbon》、《Nano Lett.》、《Phys.Rev.B》、《Appl.Phys.Lett.》和《ChemPhysChem》等。相关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并对所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论文单篇SCI引用次数高达94次,其中SCI他引次数高达73次。8篇论文影响因子共计39.258,SCI引用总次数293次,其中SCI他引次数共计229次。对照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填写要求。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 三、项目简介 Dirac费米子体系如石墨烯和二维拓扑绝缘体的物理性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应变效应、吸附效应和电场效应等引起电子结构变化机理的澄清,将为Dirac费米子体系纳米结构在电子器件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和指导。由XX大学和XX 大学合作,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Dirac费米子体系纳米结构的电子性质研究。 1.二维Dirac材料薄膜拓扑性质的研究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针对其薄膜外延生长在衬底上引起的晶格失配和界面电荷转移的影响,用应变和垂直的电场系统模拟衬底作用,研究原子吸附和电场对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选题指南设计

附件1: 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 课题选题指南 一、重大招标课题(题目名称不变动) 1.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实践式研究(以贯彻考察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依据,研究省在建设传统美德教育示区过程中,学校教育功能定位、容体系和实践模式等方面容。) 2.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3.省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年目标监测体系及方法研究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教强省建设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 5.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6.省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 7.省综合高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8.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省学生评价方式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9.新时代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模式研究 10.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中小学改革研究 二、重点研究课题(题目名称不变动) 1.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机制研究 2.基于省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新时代省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 4.省融合教育实践模式探索研究 5.“一带一路”背景下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研究 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 7.省民办教育发展研究 8.新时代省家校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9.省高等院校校企体制改革路径研究 10.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1.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深度学习研究 12.省高考新方案实施与政策动态调整研究 13.省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 14.县域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及方法研究 15.新时代教师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提升研究

16.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评估与有效干预研究 三、重点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监测研究 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方式创新研究 学校组织变革及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研究 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研究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 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学前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研究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 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 高等院校分类发展研究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随迁子女升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迁子女升学体制机制变革研究 (二)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 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论问题研究 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省教育治理体系的要素、结构、机制的分析研究 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研究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际比较研究 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市县级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经验和典型案例研究 (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省教育综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跟踪研究 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涵与路径研究 省各级各类学校部综合改革的典型案例研究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2017年度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2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2017年度 课题选题指南 一、重大招标课题选题指南 (一)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 山东省2030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及监测研究 山东省学龄人口变动和学校布局调整预测研究(2016—2025年) 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山东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支持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 山东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二)体育与艺术教育专项重大招标课题 学校体育过程评价体系研究 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三)教育招生考试专项重大招标课题 山东省高考改革的考试理论与实践研究 山东省教育考试网上评卷质量监控模型与安全认证技术研究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信息安全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研究 (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 区域推进中小学思维导图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专项课题选题指南 (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和人才库建设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段衔接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列化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在课程开发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内容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研究 鲁、台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养提升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机制研究 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运作机制研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整合研究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研究 (二)创新创业教育专项 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创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创业教材建设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