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宋文学完整笔记

隋唐宋文学完整笔记

隋唐宋文学完整笔记
隋唐宋文学完整笔记

【唐代】盛唐诗坛

1、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1)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崇高地位

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战国时期,屈原吸取前代文化和文学的成就,以宏富博大、奇情壮采的形式为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同时期,庄子在哲理散文中创造了许多幻想奇丽的寓言,对浪漫主义传统有贡献——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陌上桑》、《木兰诗》等作品,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等进步文人,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丰富了浪漫主义传统——盛唐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高潮

李白的诗歌,继承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使其诗成为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新的高峰。

(2)李白的地位:中晚唐诗人推崇李白,宋人之后推崇杜甫,论诗者并称李杜

A)对唐代诗歌革新的贡献:继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以自豪的精神肯定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批评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创作实践上,多写古体,少写律诗,学习乐府民歌和大力开拓七言诗的成就超过陈子昂,为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B)对后代的影响: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魅力(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影响了中晚唐,甚至宋代后的诗人)

(2)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A)杜甫是承前启后的人物。杜诗兼备众体又自铸伟词,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术经验,为后来者进一步发展提供各种可能:中唐以后,元白继承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受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

韩孟、李贺受奇崛、散文化和炼字影响(炼字在晚唐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

B)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铸伟词,即“即事明篇”、“因事命题”,直接开导中唐新乐府运

动的开展,影响直到清末

C)高度的爱国精神影响历代士人人格形成;创造性发挥各种诗体的功能,树立典范,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现实(用七律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而不是歌功颂德或酬唱应和);表现手法上开示法门(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提高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地位,更接近生活和人民;千锤百炼创造“字字不闲”的诗句,影响江西诗派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舍本逐末的作法)

【唐代】中唐诗坛

(一)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1、大历诗人群体

(1)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多为题赠送别之作

(2)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等,多为描写山水风景之诗。

2、题材内容上无新鲜,但清雅闲淡的艺术追求深受王孟诗风影响,一脉相承,在与诗的风格情调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的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方面有自己特色

(1)词语选择: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词语选择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秋风的冷色调和夕阳返照的黄昏构成刘长卿诗歌独特的底色),暗淡清冷的词语色彩,使得大历诗整体上给人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

(2)意象运用:寂寞冷落的情思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

A)象征性意象:富于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有弹性,较方便,但极易形成某种情绪类型的固定符号,成为程式化的表达,陈熟老化失去新鲜感,如刘长卿诗歌偏重主观感受,意象运用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情绪化的象征隐喻功能远大于描述性和写实性,(“青山”:坎坷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内心深处向往的安宁居所;“白云”:隐逸、高洁意蕴;“孤舟”:象征漂泊不定生活;“夕阳”:隐喻衰败消沉)但易让人觉得炼饰老道平稳而不新奇,甚至语意雷同。

B)描述性意象:采取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创新,保证作品的新鲜感,但要求诗人对客观世界有仔细观察,细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真切传神的表达出来,因此其他大历诗人的眼光更多面向现实物色,深入盛唐诗人忽略的细微角落,发现没涉及过的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和生活小情趣,开辟新诗境,但一味采用白描手法偏重描述性意象使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大历十才子诗作虽善于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但不少诗作过于讲究描写技巧而显雕琢,有佳句而无篇。

(二)中唐诗人交往唱和之风: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

1、贞元年间已现端倪,一般唱和,如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

前期:清新可诵、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

后期:与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内容不充实,艺术性不强,但影响贞元默念的诗坛风尚

2、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元白创始者

(1)“通江唱和”,相识之初被贬通州和江州,两人频繁寄诗相和,酬唱不绝。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严守原诗之韵,又要自抒怀抱,写上数百句,或顾此失彼,或争奇斗胜,施展才情)

A)锻炼诗人的智慧、技巧,丰富诗歌种类

B)过于重视形式技巧,诗人的真情实感被冲淡乃至淹没

(2)“元和诗”,即“元和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还包括元稹的艳体诗。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3)长庆至开成年间,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真正形成高潮

A)党争激烈、政局动荡,政治文人退出政坛闲散洛阳。白居易为核心,唱和诗多闲情雅趣、思念问候B)刘禹锡、李德裕、令狐楚、崔玄亮频频唱酬,一时间蔚为风气

(三)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

(1)贞元八年(792年),孟郊(42)赴长安应进士举,韩愈(25)作诗相赠,奠定诗派崛起基础

(2)两次聚会,诗派成员惆怅切磋,互相奖掖,形成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A)贞元十二年至十八年(796-800),韩愈入幕,孟郊、张籍、李翱游从。年长的孟郊基本形成独特诗风,明显影响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

B)元和元年至六年(806-811),韩愈长安任国子博士,孟郊、张籍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到来,张籍、李翱、皇普湜来往,诗派全体成员相聚,促进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此时,韩愈诗歌风格完全形成,独创的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获得公认和仿效,孟郊转而接受韩愈的影响。

2、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

(1)“不平则鸣”说

A)“不平”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文学创作规律上,“欢愉之辞难工”因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很难表现“鸣”的深度,而“穷苦之言易好”因饱经困苦磨难,生命力和阻力激烈碰撞导致“不平”之鸣易于惊动俗听,传之久远。

B)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抓住文学的抒情特质。(韩愈没有把诗文等量齐观,避免诗歌成为道学工具、政治附庸)“感激怨怼”就是“不平”,“舒忧娱悲”就是将“不平”不加限制、痛快地抒发出去。

(2)“笔补造化”

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有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与孟郊相比,韩愈更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力避流俗,写作要大胆创新,向造化宣战,极富创新意识。

(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艺术手法的创新,将胆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发挥到极致,完全是天马行空、超越世俗的气象。

韩愈论诗着眼于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重点在于雄奇险怪,顾不上平淡妥帖。

其他成员大都具有这种倾向,但由于自身遭际,视野不够宏阔,取材狭窄,工于苦吟,以致雄奇不足而怪异有余,诗境流于幽僻蹇涩,但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回应韩愈主张,强化怪气为主的风格。

(四)古文运动,即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1、古文运动的定义:古文是指汉以前的散体文,不仅语言长短不拘,书写自由,便于表达现实生活内容,而且用于载道,便于学习和宣扬儒家之道。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有深远影响的,发生于贞元、元和年间的有关文体文风的文学改革。内容上要求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与当时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形式上要求由骈体转向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要求。

2、古文运动发生的原因

(1)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

A)散文的骈俪化是两汉以来散文和辞赋发展的结果。骈文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之后一直延续不衰。作为美文学,骈文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的方向发展,日益精致,日益华美,就散文的艺术特质而言无疑是种进步,但发展到后来,特别是六朝时,士族文人用骈辞丽句掩盖生活内容的空虚,骈文成为文坛的统治形式,弊端也随之而生,如对偶求工,四六句型限制内容充分表达;用典只求繁,篇章晦涩难懂;一意追求华丽辞藻,内容空虚浮泛;华美的形式成为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B)骈文是唐代前期策文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但也有新变化。初唐“四杰”在工整的对偶和华丽的辞藻外展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

盛唐后,骈体文风有了更大改变。“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雍容雄浑的气势;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说理抒情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到中唐陆贽手中已到变化极致,其奏议较彻底去除此前骈文的丽辞浮藻,不用典,不征事,代以充分的散体文气,其奏议在使骈文平易化、应用化的过程中,具有突出的贡献。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反映散文领域要求改革的愿望。

C)散文理论和批评领域要求改革的愿望:南朝齐梁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应“宗经”、“征圣”、“明道”的主张,裴子野《雕虫论》反对骈俪文“摈落六艺”、“非止乎礼义”。北朝西魏宇文泰、苏绰提倡复古(苏拟《尚书》作《大诰》成为无生气的拟古),北齐颜之推认为文章“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隋代李谔上书杨坚主张复古。以上这些都未尝产生实际的影响。隋唐之际,王通以排斥异端、复兴儒学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中说》论文强调“道”的内容,初具“文以载道”的观念。唐初文风,沿南朝骈俪之习,王勃、杨炯等虽有不满文坛之意,但仍以骈文名重一时。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大张复古旗帜,影响很大,对转变文风起了一些促进作用,但未形成文体文风改革的普遍风气,玄宗开元时期“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虽主张“崇雅黜浮”,而骈文的陈腐习气实际很重。天宝之后,萧颖士的等人以儒家思想为依归,真正成为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萧颖士、李华倡导宗经,因宗经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对屈、宋尤其是魏晋以后的文学予以否定,表现追慕上古时风,希图由文返质的文学发展观。李华认为“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其文章是“文章中兴”的开启着。元结从创作实践上,力变排偶为散体,多记叙山木园亭和表现愤世嫉俗之作。

独孤及在宗经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特别推崇两汉文章。独孤门人梁肃论文思想受独孤及影响,继承儒家观点,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教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气说,重心在强调文章的内容、气势和骨力,对当时空洞浮靡文风的批判,直接影响弟子韩愈的文气说。柳冕的以儒道为根本的理论主张更系统、集中、绝对。○1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2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性作品一概否定。文章必须宗经、载道、取法三代两汉的思想的提法越来越明显[一味强调教化乃至否定一切文学性作品的态度是偏颇的;理论主张缺乏实践性品格,带着空言明道的性质,不可能给创作带来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鲜活的生命力;提出的宗经复古、以道领文、充实文章内容而反对浮靡文风有积极意义]宝应二年,杨绾、贾至提出废诗赋、去帖经而重意旨的科举改革意见,建中元年,令狐峘知贡举,制策和对策始用散体。

之后,历年策问皆散多而骈少,文体改革为朝野普遍接受

D)杂文学对散文发展的影响:萧绎把是否有浓烈的感情和声律、词采之美作为区分文、笔的标准到了唐代仍有影响。唐初,文笔之别很清楚,但是盛唐后,这种观念逐渐消退,随着文体文风改革的呼声增高,文笔之分为文笔未分之前的“文章”概念取代,“文章”包括一切文体的用法,泯灭魏晋以来日趋扩大化的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反映唐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即杂文学观念的复归,收罗大量应用文体,施以新的写法,极大提高了古文的地位。【“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纯文学即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的称为杂文学。早期不分,魏晋后,文学逐渐独立成科,但仍不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仍指文章之学,但与现在的文学概念不同,齐梁之际,才有文笔文体的讨论,意在区别美文与非美文】(2)政治改革的触发

八年安史之乱后,盛唐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整个社会处于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文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时期的一大变局。肃宗、德宗朝的李泌、陆贽等人的整顿纲纪,杨炎、刘晏等人的财政税法改革肇其端绪,杜佑针对时弊,提出节省开支、裁减冗员主张。永贞元年(贞元二十一年)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实施改革,虽遭失败,但致力于王朝中兴的内在精神直接影响元和一朝的政治方向。元和年间,继续推行永贞改革,一定范围抑制宦官权势,倾全力解决藩镇问题。宪宗先采纳宰相杜黄裳“以法度整顿诸侯”,讨平诸地叛乱,后倚重宰相裴度,经过长期战争平定淮西叛乱,但未根本改变藩镇割据局面。财税、政治、军事等改革有力促进唐王朝走向中兴,极大鼓舞士气民心,与广大士人志在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相关联。

(3)复兴儒学的思潮

唐初《五经正义》重章句之学,疏于义理探讨,有碍于儒学的发展和致用,当时曾有人批评,但未能改变此种守章句的学风。安史之乱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儒学开始出现新倾向,即重大义而轻章句,独孤及、柳冕、权德舆都持此观点,而新倾向的代表就是《春秋》学派,从章句之学回到义理的探讨,促成儒学的复兴和致用。

佛道二教盛行,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同事寺庙广占良田,僧徒道士成为特殊势力,不纳赋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4、韩柳古文理论主张的评价

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是“以文明道”说,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也以此口号为标志。该主张与现实政治紧密相关联,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主张,尤其是韩愈的“明道”说的内涵看,没有新东西,而且一旦脱离产生的具体环境,作为一种普遍理论存在时,会成为一种束缚,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会使得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充满道学气。

韩柳虽然规定了“明道”是为文的目的,“为文”只是明道的手段,但古文理论的精华在于对“文”的论述(论“道”只关系写什么,论“文”重在解决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后者凝聚更多的心力),后世道学家指责韩愈是把道德与文章“倒学了”,反证了韩愈对“文”的重视。其实,韩柳的古文理论之所以重“道”亦重“文”,甚至有时重“文”甚于重“道”,是受到自唐以来逐渐复归的杂文学观念的影响,也是杂文学观念在特定时期的集中表现。

(五)古文运动前后的创作实践

1、散体文的不断发展

唐初三四十年的文风延续江左之旧,但在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的文章中已较少浮辞赘典。魏征的《论时政疏》、《论治道疏》、《十渐疏》虽多骈体,却多杂散语单句,用笔简劲,一扫浮华,显示文风转变的契机。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等诸多文章用语更为明白晓畅,情感也真切自然。陈子昂的出现,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其关键作用。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一些章表奏疏,多用间有骈句的散体写成,绝去雕饰,“疏朴近古”。从陈子昂开始,直到元末,写散体文的人数开始增多,散体文的表现领域也日趋扩大。这一时期最有生气的散体之作是出自诗人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李白和王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将诗人的激情和意绪注入文中,使文既有诗的特点,又不失文的本色,形成了盛唐时期特有的“诗人之文”。天宝中期之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元结、李华已写出很好的散体文。元结的《菊圃记》、《右溪记》等观察深刻,写景细致,于平易中寄寓感慨,发为议论,精警动人,开后来柳宗元山水游记之先河。建中元年科举策问始用散体,文体改革声势愈发高涨,独孤及和他的学生积极加入这一潮流;权德舆、柳冕也大量使用散体的形式来写作,以至出现陆贽那种十分接近散体的骈体奏议,散体文已被普遍接受。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中,大大强化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真正文学境地

慑人的气势。《原毁》、《争臣论》、《论佛骨表》都是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

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共同特点。

B )杂文中最瞩目的是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四》、《进学解》、《获麟解》等,形

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颇有影响

C )序文,言简意赅,形式多样,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祭文中千年绝调”《祭十二郎文》、

韩愈早期散文中有声有色的力作《宋李愿归盘谷序》、D )传记、碑志文表现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

a 、传记,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

b 、碑志,如一组组生动形象的人物画廊,为人称赏。

韩愈的碑志文虽不免也有“谀墓”之作,但在写法上不拘

格套,尤重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将传主的性格、心态巧妙展现出来,成为一篇篇生动的人物传记,

一举打破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不止叙述墓主事迹,时亦借以发议

论,寓讽刺,表现强烈的爱憎之情,如《柳子厚墓志铭》。受墓志格局限制,碑志仍属于一种实用文

体,文学性描写只是一个片段,不能归入文学散文的额的范畴

(2)散文创作特点

A )风格特色: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

B )散文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

a 、善于创造性使用古代词语,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新的文学语言,因此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

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

b 、表达的内容和语言的自然音节,屈折舒展,文从字顺;间亦杂骈俪句法,硬语生辞,映带生姿

c 、善于活用词性,变化句子组织,错综成文

C )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

4、柳宗元的散文

贞元时期努力施展政治抱负,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不大;元和之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有机会接触生动的社会生活,这时期的诗文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表现独创性。

(1)散文种类

A)寓言文,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文章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善于体情察物,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如《三戒》、《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黔之驴》、《蝜蝂传》,用笔精到而细节刻画非常生动。

特点: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用语精警,立意深刻。创造性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创造寓言,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中有一定地位。

B)传记文,大都取材被侮辱、损害的下层人物,往往借题发挥,通过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特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大胆而真实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和罪恶,渗透忧心如焚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艺术上富有创造性,从暴露现实、批判现实的角度选取人物,选择重要事件加以剪裁和必要的具体描写,反映复杂而丰富的历史内容,标志着柳宗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

C)抒情散文,《祭吕衡州温文》是柳氏抒情文中最动人的一篇,以沉痛的笔墨抒发对吕温的哀悼之情,文中反复哭天抢地,或叙或议,或骈或散,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而跌宕有致,荡气回肠,其艺术成就完全可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相媲美。

D)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其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欢笑,聊为优游,乐而复悲。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在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所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都具有“借题感慨”的特点,大多数情况下,将表现和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题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字,美的文字。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景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借以安顿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其山水游记的语言“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文笔简练而生动。

柳氏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成就,又有突破性提高,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一股浓烈的寂寥意绪,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为游记散文奠定稳固基础。

5、古文运动的影响

(1)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柳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还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书写的文风;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还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2)古文运动和唐传奇的关系。古文运动解放文体,使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促进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3)古文运动提倡“道”和“道统”,维护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和文士利用,使古文即散文蒙上浓厚的封建说教的色彩,逐渐走上陈陈相因,腐朽僵化的道路,产生了消极影响。

(4)韩柳的创作实践,不仅为了“传道”或“明道”,更重要在于以古文鸣不平,反映一定的现实社会内容,起了积极影响。韩柳后古文有了更广阔的园地,很多古文学家用来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使之成为文

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重要形式。

(5)古文运动的理论,特别是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直到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6、古文运动的发展情况

(1)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统治地位。受韩愈和古文运动影响,刘禹锡在贞元十年前就创作不少散体之作,被贬后所作甚益,文章富于才辩,批判性很强;白居易、元稹文章以平易畅达为特色。韩愈及同道们相继谢世,古文领域没有力能扛鼎的领袖人物,韩门弟子片面发展韩愈的创新主张,追求奇异怪癖,使得散体文创作的道路越来越窄,逐渐丧失内在生命力。再加上骈散文本无严格分界线,裴度就曾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而韩柳文章本就以内容取胜。而韩柳之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还爆发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也破灭,后期古文家不得不把古文引向狭小、琐细的道路,成为少数隐者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虽有杜牧、刘蜕敢于藐视末俗,继续创作散体文,取得一定成绩,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此古文渐趋衰落的大势难以逆转,形式主义的骈文轻易恢复统治地位。

(2)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脩等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次掀起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文坛一千多年,直到新文学运动才被语体散文代替。

【唐代】晚唐文坛

(一)晚唐小品文

晚唐小品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异军突起,是韩柳咋说、寓言小品等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有:○1篇幅短小精悍,“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2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3情感炽烈,生气贯注。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1)皮日休,散文最推崇韩愈,继承并发扬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精神。胆识过人,声称要“上剥远非,下补近失”,往往发前人所未发或不敢发,使得小品文如弹丸脱手,字字见血,如《鹿门隐书》、《原谤》、《读司马法》(“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小品文的战斗性强于其诗歌。

(2)陆龟蒙,讽刺散文收在《笠泽丛书》,或用譬喻、寓言,借物寄讽,或用历史故事,托古刺今,现实针对性强,议论颇为精切,有较强的讽刺力量,如《野庙碑》、《寄稻鼠》、《蚕赋》;个别小诗,讽刺也很尖刻,如《筑城词》、《新沙》等。

(3)罗隐,其讽刺小品文收在《馋书》中,都是“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自己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他好谐谑,遇感辄发,其文多取寓言形式,要言不烦,一针见血,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力量。如《英雄之言》、《说天鸡》等。《蒙叟遗意》、《越妇言》、《辨害》等,或寓言托意,或借古讽今,无不文笔犀利,情绪激愤,留下回味,堪称小品佳作。

晚唐小品的定评:“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馋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二)骈文的复兴

晚唐社会矛盾日趋突出,文人分化更加明显,有的仍热衷政治,有的置身局外,冷眼旁观,更多的是走上消极颓废,胸襟既狭,视野复窄,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文卷土重来,取内力不济的古文而代之,整个文坛再度为骈体文风笼罩,文学史发生一次大的回环,呈现复归式演进的形貌。

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大力提倡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类文体中,很多作品无异于文字游戏。在创作技巧和文风上,有新变化,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辞采繁

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李商隐早期致力古文写作,《李贺小传》、《刘叉》等传记散文生动传神,简洁隽永;后投骈文大家令狐楚门下,通习四六文,并以此著称。其骈文除了骈四俪六、重形式美的特点外,还呈现既婉转流畅又典丽清俊的风神。《为濮阳公檄刘稹文》、《为濮阳公陈情表》、《上河东公启》皆属对精工而不害文意,或以析理精微见长,或以婉曲达情取胜;时于骈句中杂以散句,转换自如,文气飞扬,声韵铿锵,灿然可诵。相比之下,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他的《祭小侄女祭祭文》成就尤为突出,不用一典,只用白描手法缕述小女琐事,情真意切,凄婉动人。论者谓“义山骈文,断以此篇为压卷之作”。还有不少章、表、书、启类作品,一味用典,文意晦

2、晚唐时期,闺阁情怀在文士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称“温李”的温庭筠和李商隐,以爱情题材的诗歌和艳丽诗风,在诗苑中开辟新的境界。晚于他们的韩偓、吴融、唐彦谦是其诗风的继承者诗歌多写妇女、爱情、闺阁绣楼,而且以男女之情为中心,和其他题材的内容相融合,如在叙述中融入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内容。某些情况比较复杂的题材,在有多种选择方式来表现主题的前提下,也倾向于表现情爱,如唐玄宗和杨贵妃题材,相比涉及政治,晚唐人偏重情爱。

(1)晚唐士人寄情闺阁的原因:○1科举和仕途缺少出路,转而从男女性爱方面寻找补偿和慰藉;○2晚唐礼教松弛,享乐淫逸之风盛行,狎妓冶游成为时尚。

(2)题材本身具有绮艳性质,加以奢靡之风对于美学趣味的影响,晚唐情爱诗在色彩、辞藻等方面,具有艳丽的特征。尤其是温庭筠的许多诗,艳丽中还带有较浓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鲜明表现晚唐的时尚。

(3)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是没落贵家子弟,年轻时以文才著名,而行为放荡,好讥嘲权贵,是士人中典型的浪子,史称其“士行尘杂”,这深刻影响他的诗词创作。

A)六分之一的诗作为乐府诗,风格华美秾丽,多写闺阁、宴游题材,如《春愁曲》

B)近体诗情爱题材较少,格韵清拔,不同于乐府诗的艳丽,其中不乏抒情寄愤、感慨深切之作,可以见出温在放荡的一面外还有执着的颇想有作为的一面,如《苏武庙》、《经五丈原》、《过陈琳墓》C)山水、行旅为题材,清丽工细,如《商山早行》颔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深得欧阳修称赏。

(4)韩偓,字致尧,曾受姨夫李商隐赏识,因反对朱温篡唐遭贬斥,其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

A)感时述怀之作在唐末诗坛颇具光彩,不少诗篇涉及时事,如《故都》、《感事三十四韵》写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和废哀帝自立等重大事件,堪称反映一带兴亡的诗史

B)《香奁集》“皆裾裙脂粉之语”(严羽)

a、《席上有赠》、《咏手》、《咏浴》之类,淫狎轻靡,一脉相承齐梁宫体

b、与时事相关,多少带些寄托,为数较少,如《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成一章》“自泣自吟无

人会,肠断蓬山第一流。”、《代小玉家为蕃骑所虏后寄故集贤裴公相国》“动天金鼓逼神州,惜别无心学坠楼。”

c、写男女之情而能保持一定品味,可谓丽不伤雅,情浓意挚,如《绕廊》、《苦花》

d、善于借助环境,以含蓄之笔写闺阁情绪,如《已凉》

(5)吴融,诗歌内容和风格接近韩偓,《情》思路颇细,兼有情致

(6)唐彦谦,少师温庭筠,亦追慕李商隐,风格和写法介乎温、李之间,用典精巧和含蓄蕴藉受到宋代杨亿、黄庭坚乃至明代杨慎的肯定,相比李商隐浅弱许多,作品《穆天子传》深受李商隐《瑶池》影响,但诗味隽永方面不及。

写男女情爱的题材到韩偓、吴融、唐彦谦,已逊于温李,之后的五代时期,士大夫的闺阁情怀主要借词表现,同类题材的五、七言诗,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走向衰落。

3、咸通后期,唐王朝进入动乱阶段。文人在仕途上不仅较前期更难有所作为,且常有性命之虞。环境的险恶,使得一些人把功名看淡了。平安闲放,终老烟霞,成为生活上的追求目标。精神上尽量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一切淡然处之,努力保持内心的闲适、恬静。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人的诗歌,突出表现这种避世心态和淡泊情思

(1)陆龟蒙与皮日休二人并称“皮陆”。陆龟蒙,时谓“江湖散人”、“天随子”、“莆里先生”

A)战乱中遁归乡里,虽意识到士大夫济世活国的责任问题,但仍要隐居,避乱自全的思想很清楚。

为了退隐中获得心境的平静,进一步泯灭心中的是非和不平,如“有是有非还有虑,无心无迹亦无猜”

B)诗作接近王维一派,主要写山水隐逸的闲情,但内容非常单薄,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文学史上主要以诗论著名。

C)晚唐诗论家,著有《诗品》,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称赞王维、韦应物的山水诗,不看好元白的诗作,观点显然和热烈赞扬白居易的皮日休等现实主义诗人的理论和实践是针锋相对的。其诗论经严羽、王世禛发展,对后世的批评和创作产生不少消极影响。

D)就创作看,其追求的韵致往往是淡冷清雅的,诗境比较凄冷,可见司空图的淡泊诗境总带有一丝孤冷,绝无皮、陆夸述渔樵隐逸的潇洒。

4、唐末诗人,置身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均有所关注,但这方面内容仍未居于主要地位。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郑谷、韦庄(两人侧重伤感乱离)、罗隐(侧重讽喻)等,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才对时代的丧乱有较多反映。

(1)郑谷除奔逃、访旧之类作品一再反映时乱之外,其送别怀友诗也多涉及乱离,有种悲凉的气韵。诗作《久不得张乔消息》牵挂友人和感念时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浅切,很能代表郑谷诗风。

(2)韦庄,字端己,唐亡后曾任蜀中王建朝的宰相

A)抒情伤时之作占很大比重,对时代丧乱和社会问题的表现,较郑谷具体。如《汴堤行》、《闻再幸梁洋》、《悯耕者》有这种身世和抑郁怀抱,其诗能在通俗平易中见感慨深沉,非当时一般平浅成篇之作可比。

B)怀慕承平繁华的往日生活,或抒发及时行乐的释放心情,绝大多数采用近体形式,诗风有时近于轻浮,颇有形式主义倾向,仅有如《古离别》、《台城》等绝句颇有艺术成就

C)长诗《秦妇吟》,结构完整严密,语言生动流丽,虽对农民起义军有所诋毁,但还是相当真实反映

当时的历史面貌

2、唐代传奇的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社会原因

A)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给传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发展、

B)商业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兴起,形成通俗的审美趣味。为了满足文化娱乐的需要,产生了“市人小说”,为文人的传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

C)唐代举子们的“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注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杂录》:“国初袭唐末士风,举子见先达,先通牋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投启事,谓之谢见。又数日再投启事,谓之温卷。”宋·陆游《秋雨书感》诗:“门外久无温卷客,架中宁有热官书。”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三:“温卷的作用主要是再度提醒一下受卷的显人,请他对自己加以关心和注意。”

D)佛道教义、神怪传说的流行,对传奇的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

(2)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各种文学形式的交互影响下,形成唐代传奇以诗歌与散文结合、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独特风格:既有美妙的意境,又有细致的刻画;既有丰富的想像,又有如实的描绘。】A)“传奇者流,源出于志怪”,但终与志怪不同。仍取决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影响;

B)唐代传奇作家,亦是史官的王度、沈既济、陈鸿等,利用《史记》以来的传记文学的传统经验,使本来粗陈梗概的小说体制更为阔大,波澜更加曲折,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C)唐代变文、俗赋、话本、词文等通俗文学的盛行,影响传奇的创作;

D)唐代古文运动与诗歌的发展也影响传奇的创作。传奇作家与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作家有联系,更重要的是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精神既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传奇作家面向现实,而古文运动对文体的解放,又使传奇作家能够充分利用其成功经验,自由地抒情叙事。

3、唐代传奇的分期及其思想艺术

(1)发轫期:初、盛唐时期【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内容上和六朝志怪小说相去不远,艺术上不够成熟,但已注意到形象地描绘与结构的完整。】

A)《古镜记》作者王度(王绩兄),以古镜为线,将十二个独立故事串联成章,记此镜伏妖等灵异事件,相比六朝志怪的零篇散录,在结构上有很大进步,内容上也透露社会动乱和民间疾苦的影子。

B)《补江总白猿传》作者无名氏,开始着重描绘人物活动,情节更为曲折,结构安排有很大提高,描写更为生动。用小说影射真人(可能是用梁将欧阳纥影射欧阳修)以达到人身攻击的目的的恶习很可能从此开始。

C)《游仙窟》作者张鹫,是唐人传奇中字数最多的一篇,也是本时期传奇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篇。

文中诗文交错,韵散相间,于华丽的文风中杂有俚俗气息,作品基本脱离志怪而转向现实生活,已经颇具后来成熟期传奇作品的体貌了。《朝野佥载》记载的小故事较为健康,如《隋文帝狮子骢》故事曲折动人,描绘栩栩如生,与魏晋志怪小说卓然不同。

(2)黄金高潮:中唐时期【作品数量空前增多,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占据主要地位】A)进入兴盛期的原因:

1)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

2)得益于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提供的丰富借鉴,如诗歌的抒情写意、散文的叙事状物、辞赋的虚构铺排等艺术技巧,而诗歌向传奇的渗入尤为明显,使传奇作品具有诗意化特点:○1

元稹、白居易、白行简、李绅等以诗人兼传奇家的身份将歌行和传奇配合起来,用不同体裁不同方式描写,提高传奇地位,扩大传奇影响;○2传奇在叙事上与古文的兴盛有一定关系,如韩愈、柳宗元的传记体散文,在构思和技巧上近于传奇小说的作品有古文的笔法和风格

3)紧密关联此时期特殊的社会风尚。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传奇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接受和欣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为了满足这种新的审美要求和与传统心理迥然不同的期待视野,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才会在中唐时代涌现出来。

B)中唐传奇的各类题材

1)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小说运用浪漫手法,幻设奇妙情节,赞扬婚姻自主,谴责背信负约,对自由爱情的主题作了突出的渲染描绘;沈既济的《任氏传》情节曲折丰富,对任氏的刻画尤为出色,生动表现多情、开朗、机敏、刚烈的个性特征,与六朝简单粗陋的狐女故事相比,在使异类人性化、人情化方面获得了开创性的成就;李朝威的《柳毅传》通过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波澜起伏的情节描写,荡漾着诗意的想象,浪漫色彩非常浓厚,将灵怪、侠义、爱情三者成功结合在一起,典型运用了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表现方法,展现奇异浪漫的色彩和清新俊逸的风神。【贞元中期到元和末的20年,小说领域崛起白行简、元稹、蒋防三位传奇大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的《李娃传》写妓女李娃于荥阳生的爱情故事(由悲到喜),艺术表现上,人物有血有肉,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文笔清丽圆转,描写淋漓尽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长安繁华复杂、充满陷阱的都市生活,加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元稹的《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细致展现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一个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蒋防的《霍小玉传》写歌妓霍小玉与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在反应唐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苦命运的同时,揭示了豪门士族和市井民间的对立矛盾,联系广泛的社会生活来描写爱情,善于选择反应人物性格和心态的典型场景,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加以精细的描写和刻画,通过性格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结构谨严,形象完美,富有典型意义。

2)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的佳作,包含社会现实内容。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记》借梦境凝缩唐代士子的情志欲望,又借梦境的破灭说明功名富贵的虚幻,由此对汲汲于名利富贵的士子予以讽刺,对官场的黑暗予以揭露。虽然作品的框架是虚构的,主旨也有佛道思想的消极影响,但所反映的内容却有现实真实性,描写笔法细致逼真,批判锋芒异常冷峻,从而达到真幻错杂、由幻到实、“假实证幻、余韵悠然”的艺术效果。融合寓言和志怪的表现手法,具有讽刺文学的某些特色,在艺术上有一定价值。

3)以历史为题材的传奇小说在本时期成就不高。陈鸿的《长恨歌传》情节安排上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同,但在具体描写上,将重心放在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上,不时以抒情性的笔墨勾勒场景,渲染气氛,也从中看到唐玄宗骄奢淫逸的生活实况,流露出对腐败时政的不满。

(3)退潮:晚唐时期【大量传奇专集出现,表明晚唐文人对这种文学形式的进一步重视,但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或搜奇列异,或言神志怪,现实主义内容受到削弱,思想和艺术成就失去前一时期的光彩。】A)晚唐传奇的特色:由于藩镇割据,相互斗争,蓄养刺客牵制威慑,而神仙方术大盛,故游侠之风盛行晚唐,涌现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突出豪侠人格的坚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地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展现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

B)豪侠小说,杜光庭的《虬髯客传》以杨素宠妓红拂私奔李靖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二人在赴太原途中与隋末豪侠虬髯客相逢,结为知交。李靖沉着冷静有才智、红拂慧眼识英雄而敢于奔就的胆识、虬髯客的雄大气魄和爽直慷慨,无不鲜活动人,光彩照人。后世将他们誉为“风尘三侠”

C)薛调的《无双传》是晚唐爱情传奇中最好的一篇,在社会变乱动荡的背景上,突出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赞扬不以贫富改移的爱情的同时,揭发掖庭、军阀给人民正常生活带来的祸害。

D)含有教训意义的神话小说。发展志怪传统,采取寓言笔法,对某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意味深长的解释。取材于释道神怪之说,不可避免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

4、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1)作意。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 的特点,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全方位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人物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

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2)虚构性。在传说见闻的基础上进行杜撰,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之奇、大加渲染发挥后之奇。那些以神怪、异梦为题材的作品虚构想象自然成为基本手法。在结构布局上,采用史传的表现方法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实感觉,但绝不受其限制,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奇,又致力于细节描写求其真,创造出情韵盎然、文采斐然的艺术品。

(3)情节结构。在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使有限文字生出无限波澜,曲折委婉的情节引人入胜。

(4)人物描写。善于以精湛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工白描式的肖像摹写,三言两语即飞笔传神。

(5)修辞手法。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唐传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有些作品虽施以藻绘,却无繁缛之弊而有明丽之美,一些佳作更善于用诗化语言营造含蓄优美的情境。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时,或简笔勾勒,或浓墨重染,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5、唐代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唐代传奇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逐渐趋向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且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传奇创作的作家,促进了小说在艺术上的丰富和提高。它解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反映了城市社会生活的繁荣复杂,把反对封建门阀制度和礼教压迫当作自己的基本主题。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兼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2)影响:○1唐传奇中,娼妓婢妾第一次大批成为被赞颂的主角,坚持爱情自有的理想和反对封建势力的压制的主题,成为后来小说戏曲中反复歌颂的主题,之后的民间文人和天才作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种先进的思想;○2唐传奇比较全面地采用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甚至一生的经历都描绘下来,形象揭露社会矛盾,表现出人物的微妙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体制简短而又长篇小说的规模,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小说形式是由唐传奇开始的。而传奇中大量出现的惊奇情节、大胆想象,以及生活细节的细致刻画,对后世戏曲小说创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3唐传奇以简介、准确、丰富、优美的语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不少人物故事成为后世诗文中常用的典故是必然的。

【唐代】唐代通俗文学和民间歌谣

唐代通俗文学和民间歌谣继承前代乐府民歌、小说、杂赋的传统,有了新发展,并为后来话本、说唱文学以及戏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一)俗讲、变文等通俗文学

敦煌发现的唐代通俗文学有变文、俗赋、话本、词文等样式,本身价值不高,但却反映当时民间说话、讲唱等文艺蕴蓄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时的作家,也是我国民间文学从乐府民歌的衰落到话本、说唱文学及戏曲的繁荣的转折点。

1、变文。或简称“变”,是转变的底本。

(1)定义:变文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通俗宣传的文体,一般是通过讲一段唱一段的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作为说唱艺术,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有一定的民族文艺的基础。

(2)敦煌变文的共同特点:○1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但变文一般不引原经文,唱辞末也无催经套语;○2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语的过阶语作提示;○3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

(3)一般的敦煌变文实际包括宣讲佛经的作品和其他通俗讲唱文学,后者更具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那么以题材分类:一、宗教性变文,与讲经文不同,不直接援引经文,常选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铺陈敷衍,渲染发挥,较少受佛经的拘束;二、讲史性变文,大都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主,撷取轶事趣闻,吸收民间传说,加以渲染;三、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虽假借历史人物,但所讲故事了无历史根据;四、取材当时当地重大事件或人物(《张论潮变文》、《张淮深变文》),通过变文说唱,热情讴歌张议潮叔侄及其率领下的归义军民艰苦卓绝,英勇奋战,抵御异族侵扰,保境安民的英雄业绩。

(4)变文的特点:

A)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形象生动,语言活泼、引人入胜。根据说唱的需要,说表和唱诵结合,叙事与代言并用,融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述故事,这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B)想象极为丰富,往往使一些简略粗疏的故事,通过扩充细节,夸张渲染,驰骋想象,大大充实丰富起来;艺术结构上,变文大都能注意故事的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同时又注意情节波澜起伏,留下悬念,以吸引听众;变文的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浅显的骈体,都能作到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又杂用俚语方言、谚语成语,新鲜活泼,流畅明快,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在修辞上,常用比兴、夸张、排比、对偶等手法,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5)变文的影响:○1变文韵散结合演唱故事的体制影响到了唐人传奇;

○2宋元时期的词话、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基本继承一段散文、一段诗歌、边说边唱、相互进行的文学样式

2、俗讲

(1)定义:俗讲是佛教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其与我国固有的说唱传统有关,更主要源于六朝以来佛家一种讲道化俗的手段:“转读”和“唱导”。俗讲由佛家讲经衍出,讲者尽为僧徒,即所谓俗讲僧。俗讲的底本就是讲经文,都是散韵结合,说唱兼行。

(2)内容: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佛教的教义,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描绘、抒情等手法,广譬博喻,纵横骋说,把深奥的教义转化为生动展示,张弛起伏的情节,通俗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

3、俗赋

《韩朋赋》、《燕子赋》、《晏子赋》等,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杂赋和俳谐文,下启金代院本和元代杂剧。

4、话本小说

在唐代已出现,如《韩擒虎话》、《叶净能话》等。话本小说以散文叙说故事,很少或没有诗歌配合。其中《叶净能话》故事曲折动人,语言较大程度上摆脱俗赋的骈丽作风,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民的愿望和幻想,可以说是现传唐人话本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5、词文,通俗叙事诗

如《季布骂阵词文》和失题的董永唱词,原文用七言诗歌唱,而且一韵到底。《季布骂阵词文》可看做唐代以前最长的叙事诗。

6、影响

(1)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绘;对人物外貌、动作及场景有许多夸张的渲染,而缺少人物内心的刻画,有时故事比较简单,但结构相当宏伟;语言风格上,隋唐以前流传的故事传说,文具比较整饬,带有六朝骈丽余风,但语气不够流畅。中晚唐的作品则体现出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杂赋和俳谐文,下启金代院本和元代杂剧、说唱小说的过渡特点。

(2)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时传奇小说和《长恨歌》、《秦妇吟》等长篇叙事诗的创作

(3)较多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爱憎态度,以及基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一般民间文学的共同特征。

(4)在题材上为后人提供大量的历史传说和民间传说,不少故事传说经由当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加工(5)成为宋元时期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如话本、词话、弹词、戏曲。

(二)民间歌谣

1、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黑暗,表达人民对他们的憎恨与反抗。《王法曹歌》、《两京童谣》

2、讽刺诗歌《神鸡童谣》、《杨氏谣》,讽刺李杨,反映繁荣的唐帝国核心正在发生霉变

3、流传歌颂爱国将领的作品,如《薛仁贵军中歌》

4、下层妇女的歌谣,如宫人的纩衣藏诗及红叶题诗

【晚唐五代】词作

(一)词的初创

1、词在初盛唐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廷乐舞、西域民间乐舞、西域佛教乐舞)。

胡乐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形成繁复曲折、变化多端的曲调,同时配有鼓类和板类节奏乐器,给予鲜明的节拍感受。西域音乐悦耳新鲜,富有刺激性,给华夏音乐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1中原音乐吸收胡乐成分;○2胡乐在接受华夏选择过程中,吸收汉乐成分,融合渗透,形成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有新有旧,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隋唐燕乐拥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适合广大地域和多种场合,特别以俗乐姿态满足日常娱乐的需要。

5、词兴起的原因

(1)音乐决定词。词在燕乐有曲有词,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辞的需求下产生。途径:

A)依据乐曲制作文辞,形成长短歌形式的歌辞

B)选诗配乐的齐言声诗,与长短句并行于世

C)为与乐曲更好配合,月工在演唱过程中杂以和声、泛声等成分形成分声诗。后来逐渐被人填成实词,可能演变为长短句词调

(2)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与成长提供温床。都市生活不仅孕育词,而且推进其发展与传播。

(3)五七言近体诗的繁荣

(4)词有词之曲,曲调成为词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以教坊为代表的俗乐机构,以及以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在众多曲调的创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注宫廷用大曲虽属燕乐,但规模过大难以入词。孳生出词的乐曲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主要与教坊有关。教坊是女乐和俗乐集中地,创制了许多新乐曲,而来自于民间和地方的乐曲也总汇于教坊,并通过教坊加速在社会的传播。(唐代的曲乐资料为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曲是太常寺下属于大乐署的供奉曲,为朝廷正乐,不容俗乐)

(5)词的某些具体格律和修辞特征的形成与酒令著辞有关。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发展了精

彩丰富的酒令艺术。有些歌舞化的酒令近于或已经成了词,留下“令”词的名目。酒令在不断翻新过程中,常设计出种种令格,有的继承下来,成了词的某些体式或修辞特点

6、词发展的过程

(1)隋代到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

(2)中唐时,这种文体才从偶发走向自觉,部分接近民间的诗人开始词的创作。初期文人词的题材广泛,较少在艺术上适应词调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格,有待于后期词家的探索。

A)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描绘水乡风光,在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与盛唐山水诗人的作品有一致之处;

B)韦应物和戴叔伦的两首《调笑令》是最早的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虽然情调上没有盛唐边塞诗人那么悲壮

○1就韵位的富有变化、声律要求的严格以及句调的更为长短参差看,韦、戴二词继承近体诗讲究声律的精神,拜托近体诗句度整齐的形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词调的特点

C)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表明依照一定曲调的曲拍制作文辞。“因声以度词”、“以曲拍为句”,这是文人自觉把诗和词两种创作方式区分开,有了真正属于词的创作意识和操作规范,但与后世据词谱填词不是一回事。元稹强调韵文有“由乐以定词”、“选词以配乐”证明刘禹锡是从已经较为普遍的词的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足以作为词体成立和“曲子词”的创作走向自觉的标志

D)“因声以度词”、“以曲拍为句”到后世据词谱填词,中间的演变史由于曲谱失传或者虽有曲谱但后世难以通晓,只好依前代文人传世之词作为范本进行创作。又因以具体作品为范本不够便捷,故学者集中前代同调词进行堪比,总结每一调在形式、格律的要求,制定词谱。至此,词的制作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

7、敦煌曲子词

(1)创作的早期性和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

(2)敦煌曲子词题材广泛,内容独特,反映取材上还没有和一般民歌或一般诗歌分疆划界,进入词所特有的窄而深的领域。

(3)体制上属粗备型体,未完全成熟(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用韵方法简单,处于草创阶段);

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咏调名”),与后词在内容上离调越来越远不同,属于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

(4)代表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各篇在体制上成熟的程度不同,也有不少作品讲究辞藻华饰,甚至文白、纤巧与朴拙并见于一篇,同时相当一部分表现出中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艳情化的趋势。

(5)少数优秀作品总是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而语言通俗生动,具有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共同艺术特征(造意遣词保存了民间词的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只是在格调上明显看出近体诗的影响,声律不够严格,艺术上比较粗糙。

(二)温庭筠及花间派词人

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间萎弱,但适应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商业经济发展的地区获得了繁衍。尤其是五代十国,南方形成了几个较为安定的割据政权,割据者既无统一全国的实力与雄心,又无励精图治的长远打算,苟且偷安,寄情声色,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两个词的中心

1、西蜀山川险固,战祸较少,割据军阀和官僚地主弦歌饮宴,昼夜不休。

2、后蜀赵崇祚选录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18家的“诗客曲子词”为《花间集》,因词风大体一致,故后世称之为花间此人。《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花间词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只能堆砌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更空虚,他们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内心生活。言情不

理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香曲径。此外,虽写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道士的情怀,宫女的幽怨等,但中心仍是男女情爱。与这种情调相适应,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但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花间词人的这种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一直影响到清代的常州词派。

3、温庭筠,诗不能与李商隐相比,但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却在晚唐其他人之上。他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长期出入秦楼楚馆,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相比温诗诗,温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仕宦显达,耽于逸乐,政治碌碌无为,但其时南唐收周、宋威胁,自身又在朋党倾轧中屡遭贬斥,内心有着忧患危苦意识。这种典型性的,由作者整个环境遭遇以及思想性格所造成的心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比花间词内涵广阔。

地位:他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的晏殊、欧阳修等词作家。

3、南唐中主李璟,初级继承李昪余威扩展疆土成为南方大国,后内外交困,称臣于周,词作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比冯延巳更深,如《摊破浣溪沙》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 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2)北朝文学。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 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诗歌 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 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 3.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4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隋唐五代发展到了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战国以来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其中,诗歌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不到300年的时间里,遗诗近5万首,是西周至南北朝1600-700年间遗诗数量的两三倍。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位,远远超过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时间背景。 唐代建国后,唐太宗吸取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了土地均等化、租平化、官兵化、科学化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经济生产,增强了国力。与此同时,他整顿了官僚行政,改革了政府机构,使社会迅速走向稳定繁荣。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了如上所述的繁荣顶峰。随着经济的繁荣,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从太宗、高宗到玄宗,他们打赢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缓解了东、北边界的威胁,使西部国家纷纷依附。在帝国周围设立了六个杜胡府政府,长期保持了边境的稳定和稳定。以积极友好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华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但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继续存在和发展。

首先,这一点在土地兼并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唐代有均分土地的措施,占据了土地的界限,但到了高宗时代,洛阳却有很多人超限占有土地。到玄宗天宝年间,更是“违法乱纪,吞并之弊超过汉代之丧”。在经济繁荣的外衣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玄宗早年虽能“大干一场”,但晚年却放纵放荡,信赖李林甫、杨国中。他的内部事务日益腐败,对外傲慢。 天宝在十年和十三年两次征征南召,彻底歼灭了全军,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玄宗为了加强边防,创办了我们的时代,埋下了边城救兵、救兵、起义的祸根。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终于爆发。这场叛乱持续了8年,唐朝的统治权受到重创,开始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隋唐五代文学到宋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 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 二、填空 1、唐代__________ 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____________ 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__________ 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_______________ 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_____________ 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 填词,都为了____________ 。 三、简答 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 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 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

《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 5、沈宋6王绩 三、填空 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_________ 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 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_____ 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_________ 的写诗倾向,转向了______________ 。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_________________ 诗的定型作出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 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______________ 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______________ 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 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 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 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 五、论述 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 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一、背诵篇目:《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钓鱼湾》、《题破山寺后禅院》、《江上琴兴》、《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凉州词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一、其 二、其四、其五、《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采莲曲二首》其二、《黄鹤楼》、

古代文学史一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30.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 B )A.曲子词B.早期文人词 C.伶工之词D.士大夫之词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杨素、薛道衡、江总 C.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D.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3.《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1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25.隋代卢思道的边塞诗《从军行》的创作倾向是( A ) A.重气质 B.重文采 C.重思理 D.重格律 25.由梁、陈入隋的作家是( D ) A.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B.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江总、虞世基、王胄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C ) A.重词采B.重音律 25.下列属于薛道衡《昔昔盐》诗的艺术特点的是(D ) A.笔力苍劲 B.词气宏拔 C.朴实爽俊 D.辞清句丽 C.重气质D.重思理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5.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成就最高的诗体是(C ) A.七言歌行 B.七言律诗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 ) A.五言律诗 B.五言古诗 C.七言律诗 D.七言古诗 24.“初唐四杰”中长于歌行体的诗人是( ) A.王勃、杨炯 B.王勃、卢照邻 C.杨炯、骆宾王 D.卢照邻、骆宾王 答案:D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B)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6.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B ) A.慷慨悲凉 B.绮错婉媚 C.清新自然 D.清奇僻苦 25.上官体的风格特征是( D ) A.词义贞刚 B.理胜其词 C.清新自然 D.绮错婉媚 26.王绩代表作《野望》的艺术风格是( ) A.平淡自然 B.婉媚工整 C.清丽秀逸 D.音韵清亮 D.意境的创造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23.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的特色是(B) A.寓意凄婉 B.丰满圆融 C.苍劲奔放 D.缠绵悱恻 26.杜审言所属的作家群体是( C ) A.吴中四士 B.初唐四杰 C.文章四友 D.大历十才子 21.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B ) A.杨炯和杜审言 B.宋之问和沈佺期 C.陈子昂和张若虚 D.魏征和上官仪 27.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B)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 一古代希腊文学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二古罗马文学(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含答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单项选择题 61.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A. 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B. 汉代末年的文学 C. 汉末到魏初的文学D . 魏晋时期的文学 62. 《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 A. 曹操 B. 曹植 C. 鲍照 D. 李白 63. “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A. 曹植 B. 王粲 C. 孔融 D. 徐干 64. 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 A. 曹操 B. 曹丕 C. 曹植 D. 王粲 65. 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 A. 曹操的《观沧海》 B. 王粲的《七哀诗》 C. 张衡的《四愁诗》 D. 曹丕的《燕歌行》 66. 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 A. 曹植 B. 曹操 C. 曹丕 D. 蔡琰 67. 建安著名诗人曹丕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 A. 《短歌行》 B. 《燕歌行》 C. 《白马篇》 D. 《将进酒》 68. 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 A. 《短歌行》 B. 《燕歌行》 C. 《白马篇》 D. 《将进酒》 69. 《登楼赋》的作者是()。 A王粲 B. 曹植 C. 鲍照 D. 左思 70. 《洛神赋》的作者是()。 A. 王粲 B. 曹丕 C. 曹植 D. 曹操 71. 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A.《赠白马王彪》 B.《赠丁仪王粲》 C.《白马篇》 D.《美女篇》 72. 被评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 A. 建安诗风 B. 正始诗风 C. 西晋诗风 D. 东晋诗风 73. 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 A.《咏史》 B.《拟咏怀》 C.《咏怀》82首 D.《咏怀》8首 74. 嵇康文学成就主要在于()。 A. 小说 B. 赋 C. 散文 D. 诗歌 75. 西晋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A. 潘岳 B. 陆机 C. 左思 D. 刘琨 76. 《三都赋》的作者是()。 A. 左思 B. 陆机 C. 张衡 D. 潘岳 77. 《咏史》八首的作者是()。 A. 阮籍 B. 嵇康 C. 左思 D. 鲍照 78. 左思《咏史》中的名句是()。 A.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B.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C.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D. 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 79. 《悼亡诗》的作者是()。 A 左思 B. 刘琨 C. 陆机 D. 潘岳 80. 晋代游仙诗的代表作家是()。 A. 左思 B. 刘琨 C. 郭璞 D. 孙绰 81.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 A. 左思 B. 刘琨 C. 郭璞 D. 孙绰 82. 开创我国田园诗新领域的诗人是()。 A. 陶渊明 B. 谢灵运 C. 王维 D. 孟浩然 83. 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两者都是西方文学的开端,特别是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含着它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 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已经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因素,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基本形成 了以再现说和表现说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创作倾向,为后来的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主要成就:神话和 史诗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 英雄传说常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如俄底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等。 尽管有人批评希腊神话是“古老的谎言”,但我们仍能透过深化形式科学地理解其中蕴含 的深意: 第一,从神话和生产力的关系看,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 第二,从神话和时代特征的关系看,它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 第三,从神话和希腊宗教的关系看,它也是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第四,希腊神话丰富美丽,影响深远,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想象力极强。它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也把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拟人化、神话化了,而且入情入理,合 乎逻辑,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如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等。二是故事性极强。希腊神话故事,普遍具有来龙去脉,前因后 果,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娓娓道来,十分动听。如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 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等。三是哲理性极强。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是古 希腊先民劳动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凝聚,也是早期人类智慧和思考的结晶,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思,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西绪福斯的故事, 安泰俄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选择人生道路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影响:首先,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其次,它对古罗马的文化艺 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古罗马从政治、军军事上政府了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又征服了 古罗马,其中,希腊神话当居首位。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从一开始就在创作方法和文字技巧方面达到 成熟的水平,这说明荷马史诗的原始材料来自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口头神话传说和英雄故 事,是在一个早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荷马史诗之后,在公元前8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初,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叙事诗人赫西俄德,长篇叙事诗《工作与时日(又译《农作与日子》)和《神谱》。 (二)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主要成就: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源于民歌,它是伴着音乐歌唱的。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 诗等,其中琴歌成就最大。琴歌以竖琴为伴奏,分为独唱体和合唱体,独唱体代表有萨福和

简单版隋唐文学题库

1.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 典范。 2、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3、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曹操的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9、《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11、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13、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14、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锺嵘《诗品》列之于上品。 15、王粲在归顺曹操之前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16、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 17、锺嵘《诗品》王粲的主要特点是“发愀怆之词。” 19、与王粲不同,刘桢的风格是“壮而不密。” 20、蔡琰的《悲愤诗》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比美。 23、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4、东晋末年的伟大士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25、潘岳的代表作是《悼亡诗》三首。 26、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 27、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士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 独特贡献。

28、张协现存的十余首诗,多数作于归隐之后,其代表作是《杂诗》十首。 29、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借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36、《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 37、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陶渊明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 的意象。 38、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39、西曲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 情。 40、大量使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42、《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44、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45、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46、以经营安排、琢磨锻炼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47、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的新特征。 48、不幸的身世遭际,促成了鲍照的文学成就,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49、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50、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只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51、永明体的代表士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代最为杰出的诗人。 52、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53、谢朓诗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 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 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 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 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 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 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 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 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 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 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 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 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00540-外国文学史--(吐血整理)史上最完整版笔记小抄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古希腊文学的特征与价值:1、古希腊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众多篇章程度不同地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的夸张和优美的抒情,表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3、种类繁多,具有开创性。古希腊文学种类齐全,具备了后世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等。 价值: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三)古希腊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主要成就:神话、荷马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又译《田功农时》:这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是研究古希腊神话的重要史料。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史称“大移民时代”(奴隶制城邦逐渐形成): 主要成就:抒情诗和寓言抒情诗中琴歌(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成就重大。 萨福: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17世纪古典主义把他的诗看作是“崇高诗歌”的典范。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三百余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古希腊的民间口头创作,有些故事还可能来自非洲、亚洲等地。《伊索寓言》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 在艺术上善用拟人或对比手法,形象生动,比喻恰当,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它对后来的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等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奴隶制全盛时期) 主要成就:喜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灵感说”(狂迷说)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3、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新喜剧、田园诗 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

魏晋隋唐文学史试卷-1

魏晋隋唐文学史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曹操诗风人称“如幽燕老将,。” 2.曹植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抒情小赋是。 3.阮籍字。 4.“闻鸡起舞”说的是和祖逖的故事。 5.西晋诗人潘岳最擅长写诗。 6.五柳先生即是。 7.南朝的“大小谢”中的大谢是。 8.南朝出现的诗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9.我国的第一部文学选集是。 1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是《》中的诗句。 11.填写诗句:海内存知己,。 12.“七绝圣手”即是盛唐诗人。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篇中的句子。 14.李白自号。 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诗篇。 16.《秋兴八首》的诗人是。 17.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柳宗元和。 18.填写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 19.杜牧的作品集是。 20.唐传奇的兴盛时期以表现主题的小说成就最高。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8分) 1.目前认为曹丕的(《》)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a.燕歌行 b.陌上桑 c.白马篇 d.短歌行 2.“建安七子”中以()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a.陈琳 b.刘桢 c.曹植 d.王粲 3.东晋时期流行的诗歌是()。 a.永明体 b.玄言诗 c.回文诗 d.山水诗 4.“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的。 a.陆机 b.潘岳 c.张华 d.嵇康 5.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 a.《归园田居》 b.《咏荆轲》 c.《饮酒》 d.《桃花源诗》 6.王维被称为()。 a.诗鬼 b.诗史 c.诗仙 d. 诗佛 7.王勃的《滕王阁序》从文体讲是()。 a.骈文 b.七言诗 c.传奇 d.赋 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的句子。 a.白居易b.李颀 c.高适 d.孟浩然 9.“大历十才子”是()的诗派。 a.初唐 b.南朝 c.中唐 d.盛唐 10.韩愈的诗风被认为是()。 a.沉郁顿挫 b.平淡有味 c.奇崛险怪 d.沉博绝丽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一、学习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主要作家概况,大致描述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部分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领略唐诗兴盛,五代词盛行的文学奇观。 二、学习重点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诗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五代西蜀词和南唐词的创作风格;唐代“古文运动”。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对峙的分裂局面。隋王朝仅存在了37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隋亡后,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有唐一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城市繁华,思想活跃,加以科举取士,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王朝的繁荣昌盛达到了顶点。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公元907年,唐王朝在内外社会矛盾的交互作用下终于灭亡。此后,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方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南汉、闽、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十个国家,即所谓“五代十国”。唐五代文学涵盖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学。隋唐五代文学的重点是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文学两个系统,一是继承齐梁的一派,二是以改革六朝文风为主的一派;盛唐文学进入全盛期,风骨声律兼备,尤以高亢、豪放、刚健、明朗为主要特色;中唐文学特点是改革和多变;晚唐文学诗文每况愈下,少有大家,小说和词则方兴未艾。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 隋—→唐五代十国—→宋 (581)(618)(907)(960)

(总379年) 一)隋朝文学的发展概况(581-618) 隋朝的短暂统一,促使了南北文风的融合并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它是一个时间较短的朝代,成就并不大。在诗歌形式上,产生了一些近于初唐歌行、七律、七绝的作品。这表明,诗文革新,势在必行;而方向,则是融合南北文风。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陈浮靡之风。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二)唐朝文学概况(618-907): 唐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时期。有唐一代,诗歌、散文、小说(传奇)、词等文学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唐代文学不仅作品数量之众,文学形式之丰富多样,是前此各个时期的文学所无法相比的,而且且题材广泛而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1.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由胜而衰的转变时期。唐朝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时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 ①开放的文化环境:唐朝国力的强盛;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南北文化的交融;科举制的推行;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及文人贬谪经历 ③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④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和主观因素 2.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繁荣的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中外学术的交流、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