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学3

病理学3

病理学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瘀血

2. 心力衰竭细胞

3. 槟榔肝

4. 血栓形成

5. 栓塞

6. 梗死

7.贫血性梗死

8. 出血性梗死

9.透明血栓 10.栓子 11.血栓机化 12.败血性梗死

二.问答思考题

1.以慢性肺淤血和肝淤血为例说明淤血的形态改变及其后果

2.以大手术后卧床不起的病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为例,请

3.分析血栓形成的可能条件,及其发生的后果

4.以肾梗死和肺出血性梗死为例分别说明其形成条件及形态不同点

5.栓子的运行途径有哪些?

6.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后果

7.分析: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四种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病理学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 重要器官瘀血: (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

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 第三节血栓形成 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四种血栓的比较 类型形成条件主要成分形态特征 白色血栓 (pale ~)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 血小板 白细胞 灰白、波浪状、质实、与瓣膜壁血 管相连

混合血栓 (mixed ~)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 内膜损伤处为起点 血小板 红细胞 粗糙、干燥、圆柱状、粘着、灰白、 与褐色相间 红色血栓 (red ~)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静脉延 续性血栓尾部 红细胞 纤维蛋白 红、湿润、有弹性、但易干枯、脱 落 透明血栓 (hyalin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 纤维蛋白 血小板 镜下可辨 再通: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2.体循环动脉栓塞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阻塞,但以脑、肾、脾、下肢等处最为常见,引起器官的梗死。 第四节梗死infarction 一、概念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三、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形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肾的动脉呈锥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状;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状。

病理学重点(1)

病理学重点(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病理学 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适应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达到平衡,得以存活并避免自身产生损伤。主要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肉眼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 (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观察: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自噬泡增多。 分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炎症性萎缩 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肉眼观察: 肥大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2)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减少.血管受压。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及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 分类: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的心脏。 内分泌性肥大:如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 三.增生: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分类:弥漫性.局限性 增生的原因:激素:如前列腺增生。 生长因子:如再生性增生。 代偿:如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增生。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 常见类型:.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 肠上皮化生:发生于胃粘膜。 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常削弱原组织本身功能。 3.上皮化生可癌变。 (化生是一种对机体不利的适应性反应,应尽量消除引起化生的原因.)

普通植物病理学1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1.5分,共18分) 1、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1、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 2、非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3、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 4、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生物。 4、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5、侵染过程: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 5、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6、初次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6、再次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7、避病性:一些寄主植物可能是其生育期与病原物的侵染期不相遇,或者是缺乏足够数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田间生长时不受侵染,从而避开了病害。 7、抗病性:寄主植物对病原生物具有组织结构或生化抗性的性能,以阻止病原生物的侵染。 8、侵染剂量:引起成功侵染所需的最低数量。 8、潜伏侵染:病原物在侵入寄主后暂时不表现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一直到植物生长后期,或有些器官成熟后,或者是环境条件很适宜于发病时,症状才开始表现。 9、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 9、活体营养型:病原物与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它们从细胞组织中吸收营养物质而并不很快引起细胞的死亡,通常菌丝在寄主细胞间发育和蔓延,仅以吸器深入寄主的活细胞内吸收营养。 10、局部侵染:病原物的分布,有的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感染。 10、系统侵染:有的则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 11、变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特征上有差异,并对不同属植物的致病力不同的

病理学1

填空 1.人体病理学研究: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和细胞培养。 3.疾病发生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2理化因素3集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4遗传性因素 5先天性因素6免疫性因素7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4.脑死亡的特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行深昏迷3瞳孔散大或固定4脑干神经反射消 失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6脑血液循环停止。 5..玻璃样变性又称为透明变形,指结缔组织,血管壁和细胞内等处发生的在HE染色染片 中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6..坏死的类型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死结局,溶解吸收,分离 排出,机化,包裹,钙化) 7.出血按其发生的规律可分为两类,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8.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 9.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微血栓(透明血栓) 10.炎症的基本病变:变质、渗出、增生。 11.常见的渗出性炎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12..白细胞的渗出过程边集、粘着、游出、和趋化作用。 13.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2、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 14.吞噬细胞的种类: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15.肉芽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构成,伴有炎细胞浸润。 16..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的膨胀性和外生性,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是浸润性和外生性 17.肿瘤TNM分期YNM分别代表原发肿瘤,局部淋巴结受累情况,血性转移情况。恶性 肿瘤经血道转移时,多转移至肺、肝等脏器。 18.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分期是脂纹脂斑 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 19.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溃疡形成;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2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次是右冠状动脉。 21.高血压病的分期机能紊乱器,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22.高血压病变主要包括动脉系统病变,心脏病变,肾脏辨病,脑部病变的病理改变。 23.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上行性和下行性。(尿源性和血源性)以上行性最为常见 24.大叶性肺炎的常见并发症有中毒性休克,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和肺肉质变。(病理变 化,充血水肿期,红色肝阳变期,灰色肝阳变期,溶解消散期) 25.门脉性肝硬化的侧枝循环形成有食管静脉丛曲张,脐周静脉丛曲张,直肠静脉丛曲张。 26..细胞性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 27..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在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28.(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27.风湿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分三期:变质渗出期;增生期;纤维化期(愈合期) 28.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的泡沫细胞可能来源于巨噬细胞源性和平滑肌细胞源性。 2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名词解释 1.死亡: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将心跳、呼吸永久性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作为判断死亡 的标志。分类: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死亡是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病理学 1试题

“成人教育”期末考试 病理学试题 2013年1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代谢性碱中毒 2.水中毒 3.异型性 4.慢性支气管炎 5.尿毒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指____________的永久性丧失。 2.发热与过热的区别在于发热是机体做出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体温升高,而过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体温升高。 3.左心衰竭引起呼吸困难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淋巴瘤,以肿瘤组织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征,并伴有多种细胞成分增生。 5.细菌性病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传染病,病理学上表现为大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炎症。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凋亡时细胞的() A.液化性坏死 B.干酪样坏死 C.脂肪坏死 D.固缩性坏死E凝固性坏死 2.下列组织对氧的耐受性依次为() A.脑〉肝〉肾B.肾〉肝〉脑C.肝〉脑〉肾D.肝〉肾〉脑 E.肾〉脑〉肝 3.栓塞最常见的类型() A.气体栓塞 B. 血栓栓塞 C. 羊水栓塞 D. 脂肪栓塞 E. 瘤细胞栓塞 4.判断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据是() A.体液丢失的总量 B.细胞外液丢失的总量 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 化 D. 细胞间液渗透压的变化 E. 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 5.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 血浆球蛋白减少 C. 血液浓缩 D. 血红球蛋白减 少 E.血Na+含量降低 6.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化脓性炎的是() A.皮肤疖肿 B. 痈 C. 急性肾小球肾炎 D. 急性蜂窝组织性阑尾炎 E.急性肾盂肾炎 7.交界性肿瘤是指( ) A.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B.癌变前的肿瘤 C.同时具有癌和肉瘤结构的肿瘤 D.发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肿瘤 E.既有鳞癌,又有腺癌的肿瘤 8.下列原位癌的主要特征是( ) A.发生于子宫颈粘膜上皮 B.是一种早期癌 C.癌变波及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 D.发生于食管粘膜 E.发生转移

第三章 病理学基本病理分析

第三章病理学基本病理 第一节循环障碍 一. 血液循环障碍:包括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全身各器官循环障碍。 原因:①心脏血管系统疾病或②血液本身状态的改变。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机体某一地方某器官发生障碍。 注意: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某些器官(心、脑)→发展为全身性循环障碍。前者为后者的局部表现。如:心力衰竭部淤血和水肿。 下面主要讨论局部循环障碍: 1 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越过正常,称为充血。 按发病原因和机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1)动脉性充血: 从动脉流入血液量过多,静脉流出的血量正常。引起该器官或组织含血量超过正常,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 类型: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 a> 生理性充血——正常活动增加,动脉血量增多而充血。 b> 病理性充血:至病因子作用下引起的。 <2> 发病表现: 神经性的:①血管舒张神经兴奋②血管收缩神经兴奋减弱时→血管扩张充血 b>发病时,组织中血管扩张性物质增多→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充血 <3> 病理变化 由于血量增多,局部组织、器官呈洋红色,体积增大、局部代谢旺盛功能增强。 <4> 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 a> 短期轻度充血→有利的,使局部组织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 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强防御能力。 b> 长期严重充血→淤血、水肿、出血。发生在脑部后果更为严重。(2)静脉性充血: 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器官和组织含血量增多,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1> 类型:静脉性充血都是病理性的。原因:①静脉受阻②静脉受压 <2> 病理变化:淤血组织暗红色或兰紫色,体积肿大、机能减退。 <3> 对机体影响一般较动脉性充血为严重。 a> 短时间淤血,除去原因后,淤血消退

病理学笔记(1)

一、概念坏死(necrosis)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二、病因与机理 1.病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 2.机理(1)直接作用致病因素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或损伤细胞的组成成分而引起细胞坏死。(2)神经营养障碍o神经损伤时,神经对组织的营养和机能调节作用障碍而引起相应坏死。响血管口径、毛细血管壁与细胞通透性、酶活性。(3)变态反应 三、病理变化组织坏死的镜检变化主要包括细胞核、细胞浆以及间质改变三方面。 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⑴核浓缩核染色加深,体积减小,核膜皱缩;原因:细胞核中核蛋白分解产生游离核酸,使细胞核嗜碱性增强;o核液减少,核体积缩小、 ⑵核破碎核膜破裂,染色质崩解成小碎块,散在分布于胞浆中 ⑶核溶解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染色变淡,整个细胞核完全溶解,仅存核影或完全消失。在DNA酶作用下,染色质DNA分解。 2.胞浆⑴胞浆对伊红的亲和力增强,呈深红色颗粒;细胞浆糖元、核糖核酸减少,正电荷增 ⑵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肿胀、破裂 3.间质纤维素性坏死。胶原纤维肿胀、溶解,相互融合;纤维素样物质。出现于实质细胞坏死后。 坏死最后阶段颗粒状或均质无结构红染物质。 四、坏死的类型 (一)凝固性坏死以坏死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为特征,也称干性坏死。 1.机理在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常见于梗死、胰腺炎引起的脂肪坏死。 2.眼观o坏死组织肿胀,稍隆起于器官表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干燥坚实无光泽的凝固体; o与正常组织界 线明显。 3.镜检初期组织轮廓尚在,但实质细胞微细结构消失;后期,坏死细胞核完全崩解消失,胞浆崩解融合为均质 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 4.特殊类型坏死 A 干酪样坏死o结核杆菌感染引起o坏死组织外观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松软易碎,像干酪或豆腐渣。 特征o坏死组织分解彻底,组织轮廓消失,坏死组织中除凝固的蛋 镜检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消失,细胞成分彻底崩解、融合为均质红染的颗粒状物质。 B蜡样坏死o肌肉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白肌病。 眼观o坏死肌纤维浑浊,呈灰黄或灰白色,干燥坚实,外观像石蜡一样,固称为蜡样坏死。 镜检o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最后变为均质红染颗粒状物质 (二)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见于神经组织坏死和化脓性炎o特征:坏死组织崩解并迅速液化变为液体。 1.脑软化o脑组织坏死后迅速液化o脑、脊髓含磷脂、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不易凝固,易液化。 2.化脓性炎症 (三)坏疽(gangrene)是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化。坏死组织腐败分解。眼观坏疽灶呈黑褐色或黑色o这是由于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的结果。 3类1).干性坏疽好发部位特点:坏死组织干燥,收缩变硬,颜色为灰黑色,周围有出血、充血性 (2 ).湿性坏疽发生于与外界相连内脏器官o特点外观呈污灰色、污绿色或黑色;组织柔软湿润呈糊状,甚至完全液化;腐败分解过程中产生胺类、吲哚等刺激性气体,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影响大。 3).气性坏疽特殊湿性坏疽,多深部创伤感染厌氧菌。特点坏疽灶结构疏松呈蜂窝状,按压有捻发音 五、细胞凋亡细胞凋亡(Apoptosis, APO) 又称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细胞凋亡是形态学概念, 程序性细胞死亡则是机制或功能方概念,强调细胞死亡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凋亡和程序化细胞死亡并不是完全相同的APO对于清除机体衰老细胞及无能细胞、维持自身稳定重要意义。 1.细胞凋亡(1)诱导凋亡的因素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射线、TNF、自由基、一氧化氮、细菌、抗癌药物

病理学 试卷1

病理学试卷1 1.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 A.大静脉 B.大动脉 C.小静脉 D.毛细血管 E.细动脉 2.坏疽与其他类型坏死最重要的区别是 A.组织轮廓是否保存 D.发生部位不同 B.坏死范围大小 E.有无腐败菌感染 C.坏死边界是否清楚 3.骨化性肌炎时的骨组织形成属于 A.化生 B.钙化 C.改建 D.再生 E.增生 4.下列没有实质细胞脂肪变性的是 A.糖衣脾 B.脂肪肝 C.虎斑心 D.槟榔肝 E.酒精肝 5.再生能力强,经常更新的细胞是 A.造血细胞 B.肝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平滑肌细胞 E.心肌细胞 6.肉芽组织和肉芽肿光镜下的区别在于 A.局部是否有淋巴细胞浸润 D.是否含有毛细血管 B.病灶内是否有巨噬细胞浸润 E.病灶内是否有纤维细胞 C.局部是否有巨噬细胞构成的结节状病灶 7.菌痢病变主要累及 A.回肠下段 C.空肠和回肠 E.横结肠 B.乙状结肠和直肠 D.十二直肠 8.引起肺褐色硬化的疾病是 A.肺动脉栓塞 C.大叶性肺炎 E. 三尖瓣狭窄

B.二尖瓣狭窄 D.肺动脉狭窄 9.混合血栓通常见于 A.静脉血栓尾部 C.心瓣膜闭锁缘 E.静脉血栓体部 B.毛细血管内 D.动脉血栓头部 10.肾梗死区的坏死多为 A.液化性坏死 C.纤维素样坏死 E.干酪样坏死 B.凝固性坏死 D.坏疽 11.绒毛心是 A.假膜性炎 C.变质性炎 E.出血性炎 B.化脓性炎 D.纤维素性炎 12.具有吞噬作用的炎症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D.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 B.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E.巨噬细胞、嗜碱性细胞 C.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13.白细胞游出血管后,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称为 A.吞噬作用 C.吸附作用 E.细胞渗出 B.趋化作用 D.阿米巴样运动作用 14.蜂窝织炎是指 A.深部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D.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B.蜂窝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E.疏松组织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 C.蜂窝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5.下列疾病没有炎性肉芽肿形成的是

病理学1

第十章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一、乳腺癌 (一)常见组织学类型 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两大类。 1.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原位癌 发生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 (2)小叶原位癌 发生于乳腺小叶的末梢导管和腺泡。扩张的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内充满呈实体排列的癌细胞,癌细胞体积较导管内癌的癌细胞小,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增生的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

2.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 由导管内癌发展而来,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乳腺癌70%左右。 根据实质与间质的比例不同分为: ●单纯癌(实质与间质大致相等)、 ●硬癌(实质少间质多)和 ●不典型髓样癌(实质多、间质少,间质内常无淋巴细胞浸润)。

硬癌 肿瘤呈灰白色,质硬,切面有沙砾感,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如癌肿侵及乳头又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时,由于癌周增生的纤维组织收缩,可导致乳头下陷。如癌组织阻塞真皮内淋巴管,可致皮肤水肿,而毛囊汗腺处皮肤相对下陷,呈橘皮样外观。晚期乳腺癌形成巨大肿块,在癌周浸润蔓延,形成多个卫星结节。如癌组织穿破皮肤,可形成溃疡。 (2)浸润性小叶癌 由小叶原位癌穿透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所致。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癌细胞小,大小一致,核分裂象少见,细胞形态和小叶原位癌的瘤细胞相似。 (3)湿疹样癌(佩吉特病)注意:佩吉特病是一种恶性肿瘤!! 由乳头的大导管上皮发生,癌组织沿导管向上扩散,累及乳头部皮肤,使乳头出现糜烂和渗液结痂,呈湿疹样改变。患者年龄较大。

病理学练习(第三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左心衰竭严重肺淤血时,漏出到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将其分解为橙黄色的含铁血黄素。由于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见于心力衰竭时,故称之为心力衰竭细胞。 2、槟榔肝(nutmeg liver):右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发生脂肪变性。肉眼见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故称之为槟榔肝。 3、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栓塞(embolism):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栓子)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的过程。 5、再通(recanalization):指血栓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结构,使血栓上下的血流可以部分复流。 6、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在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或早破、胎盘早期剥离、胎儿阻塞产道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压增高,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称为羊水栓塞。 7、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8、瘀血性水肿:毛细血管瘀血导致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和缺氧,其通透性增加,水、盐和少量蛋白质可漏出,漏出液潴留在组织内引起瘀血性水肿。 9、瘀血性硬化:由于长时间瘀血,局部组织缺氧,营养供应不足和中间代谢产物堆积、刺激,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再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称为瘀血性硬化。 二、选择题 【A型题】 1. 妊娠后期的妇女往往出现下肢或足背皮下水肿,引起水肿的原因为: A.下肢动脉生理性充血 B.下肢血管的炎症性充血 C.下肢动脉的减压后充血D.下肢静脉的淤血 E.下肢血管的出血 2. 下列对肺淤血组织学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 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C. 肺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D. 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 E. 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3. 下列对肝淤血脂肪变的病变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肝脏体积增大,表面和切面呈暗红色 B.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明显扩张充血C.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高度脂肪变性(应该是萎缩) D.肝小叶周边肝细胞高度脂肪变性 E.肝小叶中央肝细胞坏死、崩解 4. 减压病一般是指: A.氧气栓塞 B.氮气栓塞 C.二氧化碳栓塞 D.脂肪栓塞 E.羊水栓塞 5. 关于白色血栓,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A.白色血栓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 B.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素组成

病理学1

病理学 第一单元 07版: 1、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上皮常发生 A、鳞状上皮化 B、肠上皮化生 C、结缔组织化生 D、假粘液腺化生 E、骨化生 2、气球样变性的细胞最常见于 A、心 B、肝 C、脾 D、肾 E、脑 3、下列因素可使肝细胞内载脂蛋白减少,应除外的是 A、缺氧 B、严重感染 C、营养不良 D、急性增生肾炎 E、糖尿病 4、Russell小体的本质是 A、肝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B、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C、椎体细胞内嗜酸小体 D、浆细胞内免疫球蛋白形成小体 E、肝细胞凋亡小体 5、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是 A、心肌梗死 B、肝梗死 C、脾梗死 D、脂肪组织坏死 E、肾梗死 6、干酪样坏死的本质是 A、纤维蛋白样坏死 B、脂肪坏死 C、干性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彻底的凝固性坏死 7、下列器官常呈结节性增生,应除外的是 A、胸腺 B、甲状腺 C、乳腺 D、前列腺 E、肾上腺 8、下列哪种病变不属于适应性变化 A、萎缩 B、肥大 C、发育不良 D、化生 E、增生 9、肉眼观察不能确定的坏死是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纤维素样坏死 D、脂肪坏死 E、干酪样坏死 10、下列病变中属于不可逆性改变的是 A、细胞水肿 B、细胞膜破裂 C、核碎裂 D、线粒体肿胀 E、粗面内质网脱颗粒

11.引起脑萎缩的最常见原因是: A.脑水肿 B.脑外伤 C.脑动脉粥样硬化 D.脑脓肿 E.脑结核 12.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均质红染物质的病变,见于: A.纤维化肾小球 B.纤维瘢痕组织 C.高血压病时细动脉 D.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 E.慢性肾小球肾炎时的肾小管 13.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死亡称为: A.坏死 B.死亡 C.凋亡 D.液化 E.化生 14.坏死组织经腐败作用后常可发生: A.脓肿 B.空洞 C.梗死 D.坏疽 E.栓塞 15.桥接坏死主要见于: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轻度慢性肝炎 C.急性重型肝炎 D.中、重度慢性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6.完成瘢痕修复的物质基础是: A.上皮组织 B.肉芽组织 C.毛细血管网 D.纤维蛋白网架 E.炎性渗出物

病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repair),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修复过程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式:①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regeneration),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②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 第一节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一)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二)本章乃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即病理性再生。 二、细胞再生能力的分类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一)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 (二)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三)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属于这类细胞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不论中枢神经细胞及周围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在出生后都 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一)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腺上皮虽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再生的情况依损伤的状态而异:如果有腺上皮的缺损而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 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如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被完全破坏,则难 以再生。构造比较简单的腺体如子宫内膜腺、肠腺等可从残留部细胞再生。 (二)纤维组织的再生 在损伤的刺激下,受损处的纤维母细胞进行分裂、增生。纤维母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当纤维母细胞 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 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 (三)血管的再生: 1. 毛细血管:以生芽方式完成。 2. 大血管:内皮细胞完全再生,肌层由结缔组织修复。 (四)肌组织的再生: 1. 骨骼肌:损伤轻,肌膜完好,由残存肌细胞分裂分化,属完全再生; 肌膜破坏或有离断,则由纤维结缔组织修复,经过锻炼可恢复功能。

病理学(1)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 制、病例转化和转归。 2.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 增生和化生。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是指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有时肥大也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 (3)增生是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4)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3.变性是指细胞损伤后,因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蓄积。变性包括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 (1)细胞水肿好发于肝、心、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①肉眼观: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颜色苍白而浑浊,②镜下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淡染、清亮。 (2)脂肪变性多发于肝、心肌、肾小管上皮等实质细胞。肝脂肪变,①肉眼观:肝体积增大、边缘钝、色淡黄、质软、切面油腻感,称为脂肪肝,②镜下观:肝细胞核周围见许多圆形小空泡。心肌脂肪变,①肉眼观:脂肪变心肌呈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构成形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②镜下观:脂肪滴常位于心肌细胞核附近,较小,排列呈串珠状。 (3)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在细胞内、结缔组织、细动脉壁在HE染色切片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①肉眼观:呈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质坚韧,②镜下观:形成均质、淡红染的索状、片状结构。 (4)黏液样变性是指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 (5)病理性钙化是指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①肉眼观:灰白色颗粒状或团块状坚硬质块,②镜下观:在HE染色时,钙盐呈蓝色颗粒状、片块状。 4.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病理变化: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坏死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 死、干酪样坏死、坏疽。 (1)凝固性坏死:多见于脾、肾和心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①肉眼观:坏死区域呈灰白或黄白色,干燥、质实固体状,周围可形成一暗红色边缘(充血出血带)与健康组织分解。②镜下观:坏死区域细胞结构消失,但细胞的外形和组织轮廓仍可保存一段时期。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混浊液体状,常发生于脑组织的坏死,因其含水分和磷脂多而蛋白成分少,坏死后不易凝固,易被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形成半流体状物,称脑软化。 (3)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①肉眼观:坏死组织呈微黄,质松软,细腻,状似干酪,②镜下观:原有的组织结构完全崩解消失,呈一片红染的无定形颗粒状物。 (4)坏疽:指继发腐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呈黑褐色。㈠干性坏疽:多发于肢体,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疮等疾病。坏死的肢体干燥且呈黑色,与周围正常的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㈡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和淤血的四肢等。局部肿胀,呈黑色或暗绿色,有恶臭。㈢气性坏疽:常继发于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坏死组织呈蜂窝状。病变部位严重肿胀,棕黑色,有奇臭,按之有捻发音。 (5)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坏死形成,发生于超敏反应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光镜下,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形似纤维素而得名。 (6)脂肪坏死:特殊类型的液化性坏死,常见于急性胰腺炎。 5.坏死的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皮肤和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的缺损,称为溃疡)、③机化:由肉芽组织 长入而代替坏死组织,机化后原有的功能将会丧失、④包裹、钙化。 6.肉芽组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 柔软湿润。 7.肉芽组织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抗感染;②填补创口;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 8.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9.动脉性充血: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①肉眼观:充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略增大,

病理学(1)

1. 关于萎缩,正确的是:间质不减少,反而有时增生。 2. 再生性增殖:溶血性贫血时骨髓增生。 3. 细胞浆嗜酸性坏死:病毒性肝炎。 4. 电镜下细胞萎缩显著特点:自噬泡增多。 5. 镜下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表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6. 结缔组织玻样变不可能发生与哪种疾病: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 7. 纤维素样坏死常见于:结缔组织。 8. 细胞水肿主要机制:线粒体肿大与内质网扩张断裂。 9. 那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肝脏。 10. 关于细胞水肿叙述不正确的是:继续发展下去,可形成玻璃样变。 11. 脂肪变性中,说法不正确的是:食入过多脂肪。 12. 高血压病,血管壁的玻璃样变主要发生在:细小动脉。 13.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中,那种损害最轻:玻璃样小滴变性。 14. 从同一胚胎叶的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细胞 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癌前病变) 15. 再生能力最强的组织:神经胶质细胞。 16. 那种器官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脑。 17. 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 18. 不属于机化的病变:疖破溃后有周围组织修补。 19. 不属于肉芽组织的功能:伤口收缩。 20. 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属于:内分泌性肥大。 21. 电镜下,肝细胞脂肪变的脂滴形成于:内质网内。

22. 肉芽组织主要有哪项组成:成纤维细胞与新生毛细血管。 23. 死后组织自溶与生前坏死组织区别的主要病变依据:病变周围有无炎症反应。 24. 肝脂肪细胞变性的主要成分是:中性脂肪。 25. 一期愈合的叙述正确的是:见于手术即时缝合的伤口。 26. 由纤维包裹所致的病变是:肺结核瘤。 27. 关于细胞凋亡坏死(固缩坏死),不正确的是:凋亡坏死是由酶解作用所致。 28. 关于肝淤血说法正确的是: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性主要位于肝小叶周围。 29. 患慢性消耗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脂肪组织。 30. 湿性坏疽,叙述不正确的是:由于动脉阻塞,静脉回流不正常所致。 31. 不属于化生的是:食管黏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 32. 引起虎心斑的病变,属于:脂肪变性。 33. 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变性。 34. 不是引起萎缩的原因:四氯化碳中毒。(其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原因) 35. 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 36. 不易发生玻璃样变的疾病:支气管炎。 37. 引起气性坏疽的常见原因:产气夹馍杆菌等厌氧菌的感染。 38. 那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39. 慢性淤血引起后果,不正确的是:实质细胞增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McCallum斑(McCallum platch):左心房后壁,内膜由于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机化增厚,形成粗糙皱缩的内膜区。 2、肠上皮化生:胃粘膜增生的上皮中,出现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时,其形态结构乃与肠粘膜相似,故称肠上皮化生。◆完全型化生(小肠型):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不完全型化生(大肠型化生):粘液细胞、杯状细胞—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 3、早期肺癌:癌块直径<2cm并局限于肺内的管内型或浸润管壁及其周围的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肺癌。 4、隐性肺癌:临床及X线检查阴性,痰细胞学检查癌细胞阳性。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证实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而无淋巴结转移。 5、动脉粥样硬化:是血脂在以大中动脉管壁为主的内膜色素沉着引起的以粥样斑块、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弱及管腔变窄为病变特点的一种动脉硬化性疾病。 6、室壁瘤: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向外膨出而形成。可发生于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更常见于愈合期。 7、Barrett食管:指试管远端黏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腺上皮所替代的现象。 8、缓进型高血压:又称良性高血压,早期多无症状,往往偶然发现。全身细、小动脉痉挛,间断性,血压波动,其后血压持续升高。晚期可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脑出血致死。因肾功能衰竭致死者少见。 9、慢性心瓣膜病: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脏瓣膜变形、变硬、粘连或破裂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最后导致心力衰竭,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 10、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薄弱而引起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像肿瘤而非肿瘤。 11、早期胃癌:(粘膜内癌、表浅扩散性癌)癌组织浸润仅限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其面积大小及有无胃周淋巴结转移,五年生存率>90%,10年生存率75%,微小癌 D < 0.5cm ;小胃癌 D 0.6-1.0cm ;点状癌(一点癌)活检确诊,五年生存率100% 12、原发性肝癌: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特点:肝大、疼痛、黄疸、腹水,中年↑男>女,病因:1、病毒性肝炎2、肝硬化3、黄曲霉毒素4、亚硝胺类化合物5、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上皮癌)13、肺气肿: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的末梢肺组织因持续性含气量增加而呈过度膨胀,伴有气道壁破坏,间隔断裂致肺泡相互融合,肺容积胀大的病理状态。 14、支气管哮喘: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的以支气管可逆性发作性痉挛为特征的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性疾病。过敏原:花粉、尘埃、动物毛屑、真菌、药物、食品等。 15、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青壮年多见,主要为血尿,迅速出现少尿、无尿、高血压、高血压、氮质血症,也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此型肾炎又分为三型。 I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