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大学语文_课堂教学改革浅论_徐兴菊

_大学语文_课堂教学改革浅论_徐兴菊

_大学语文_课堂教学改革浅论_徐兴菊
_大学语文_课堂教学改革浅论_徐兴菊

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同样面临“以质量促发展”的优化问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落实大学语文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极其关键的一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十一五”纲要是“大学语文”课程走出了前几年低谷的契机,在近几年的建设和改革中,涌现了一批成果,取得了喜人成绩。但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仅课堂教学就存在不少问题,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堂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1.1课程现状:喜中有忧

“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公共课,无论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是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写作能力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前,市场经济对大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大学语文课程高度重视,2006年9月,中办、国办就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2007年3月12日,国家教委高教司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希望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2]两份文件以国家导向性政策的形式高度强化高校语文课地位,课程发展迎来了转机。

近年来,在全国大学语文同行们努力下,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在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学语文”建成了一批精品课程,

2011年第13卷第1期巢湖学院学报No.1.,Vol.13.2011总第106期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General Serial No.106“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论

徐兴菊徐礼节郑玲

(巢湖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下,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推广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

是依然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课改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紧跟

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开辟第二课堂。同时,深入课堂教学

改革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11)01-0120-05

收稿日期:2010-11-27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yxm127)

作者简介:徐兴菊(1969-),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120

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济南职业学院六个学校的“大学语文”先后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省市都出现了一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达到省级、校级精品课水平的学校。编出了一批优秀教材,出现了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陈洪主编本、丁帆主编本等在全国影响巨大,能独树一帜的教材。大量的大学语文相关研究论文,从学科定位、教材编写、师资建设到教学手段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切入,已形成相应体系,比较前沿。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较普遍运用。

但是,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比如:教材状况复杂,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多达一千四百多种,这固然给教材使用者提供了选择便利,但也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相当混乱,且各类教材在使用对象上均未作区分,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难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又如:考核方式陈旧单一,基本是以“一张试卷”的形式进行闭卷考试,与中学语文区别不大,这让学生惧怕,因而产生抵触或应付心理。随着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语文”曾一度处于低潮,呈鸡肋化趋向。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想开就开,想停就停,开与不开无足轻重。课时被压缩、挤占的现象并非少数。

大学语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状况”如何呢?我们于2009年9-12月,选择以安徽省内为主的有代表性的13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当下“大学语文”的师资、教材、教学实施、学习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广大师生对“大学语文”改革的意愿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00份(针对直接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回收有效问卷57份,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7份。被调查的13所学校都开设“大学语文”,其中设为公共必修课的4所,占30.8%,设为公共选修课的7所,占53.9%,设为部分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的2所,占15.3%。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的学校尚不到1/3。受调查的教师均为“大学语文”一线教师,但其中专职教师仅占19.3%,大多数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中,“大学语文”岗位比较稳定的不到1/2。从调查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让人无法沾沾自喜,大学语文前进的路还很长,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极其关键的一环,尤其要高度重视。因文章篇幅所限,笔者重点谈一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1.2课堂教学:面临问题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一些高校取得了成功。但所面临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和交叉使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沿用“师讲生听,师写生抄”的“满堂灌”模式,造成学生对不少知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失去学习兴趣。

其次是不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已成了新老教师均具备的能力。但若运用不恰当,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比如教师仅仅是把本应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计算机上演示,就很难发挥计算机的声形具备、动画演示的功能。此外,教师总是坐在教室固定的位置上,一味盯着电脑屏幕,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学效果依然不佳。

再次是师生交流互动不够,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平等交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规范。但“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就以“权威者”自居,学生仅仅被看作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甚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想生动活泼,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师生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1.3改革滞后,有待推进

当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学语文课程不可能裹足不前。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线教师多已着手改革。一些高层次的大学如南

121

开大学结合学生特点引进流行元素,将教学活动网络化,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对推进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高教生力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情况如何呢?教师问卷调查显示,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教师已在尝试“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其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多,占到调查人数的52.63%,而同时在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尝试多项改革的占到38.6%,而尚未进行任何改革的占29.82%。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尚处在初始阶段,并未广泛、深入地展开,大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改革上。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这一现状明显滞后,很难令师生满意。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教师、学生都强烈希望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其中36.84%的教师、31.6%的学生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教材的改革,54.39%的教师、31.29%的学生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40.35%的教师、24.23%的学生认为迫切需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还有17.54%的教师认为迫切需要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亟待深化,深化的重点正在于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

2“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要深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教学模式,即“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学语文教学是不可能抛弃这一模式的。因为鉴赏文学作品,教师的生动讲析必不可少,也是别的手段所无法取代的。

改革这一模式,关键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讲授方法,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设法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白发死章句”式的文章讲解,讲授时可以采取点评式进行诱导。

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只顾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要抓住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不过由于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加上当下商品经济大潮对人文学科的冲击等原因,他们对传统文化比较隔膜。进行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古代文学教学时(这也是大学语文的主体内容),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具有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敏感,紧跟时代脚步,把学术研究新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适当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教学时,可以进行诸如宋词与当下流行歌曲的比较、杜甫的诗歌与当下战地新闻的对读等。消除学生对授课内容的隔膜,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而以保证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3]课堂教学要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可以配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适时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学,撰写读书笔记、专题论文。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多利用辅助教学手段。如诗歌教学,可采用配乐朗诵的教学形式。根据作品,选取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诵。现行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很多学校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方式更加立体、丰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形象、直观,可以弥补语言表述的不足。例如,可以根据教学选文需要,在教学中播放根据选文所改编的电影电视的片段,辅助教材学习。如学习《红楼梦》选文时,播放《红楼梦》表演录像,引导学生讨论演员表演的得失,是否传达出原著精神等。当前的大学语文课改中,更多的要考虑如何改进和优化多媒体教学。

只有大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确保大学语文课程“受欢迎,有效果”。

2.2开辟第二课堂

要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最大化,仅仅靠课

122

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要能迁移到课外。大学语文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深化,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建设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符合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需要。在当前大学语文课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设法开辟第二课堂,使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其意义尤为突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开辟第二课堂的形式很多,比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深化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定期举办文学作品朗诵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说戏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课文,创作课本剧、情景剧并进行表演,课外组织汇演。

要实现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首先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例如组织撰写调查报告、习作竞赛展览等,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等,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三还要做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指导性的结合。第二课堂的内容及形式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可由学生独立选择运用。同时为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吸收良性信息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时代给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网络提供了空前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目前,全国大学语文界广泛关注构建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在网上可以搜检到底大学语文网站已超过三十个,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以及个人创立的网站。这些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让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都极为方便。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还开发了与他所编教材配套的“大学语文课程智能备课软件系统”,这是一个高智能化的知识搜索和管理系统,让大学语文老师在课前准备、查找资料、课上演示、资源交流和科研工作等各方面的效率都大大提高。

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每个老师除了可以利用网络带来的丰富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上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虚拟现实、兼具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网上留言、BBS论坛、QQ聊天、E-MAIL等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有利于师生联络沟通,也将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开设个人博客和班级学习博客来衔接课堂内外、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开设个人博客,发表读书心得,设置相关大学语文专题,上传教学课件、视频,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影响到学生,也可以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缩小师生的距离,有效地完成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解决课时量不足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道开设班级博客,共同商量设置有关大学语文学习专题、前沿研究问题甚至是相关社会问题,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轮流主持版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保障

推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材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与之相配套。否则,“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很难深入下去。此外,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保障是巩固的学科地位、学校的相关政策保证和稳定的师资力量。

3.1巩固课程地位

从理论上说,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开设,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国家也很重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问题。但事实上,“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明确。同样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实效性”(获得相应水平的等级证书、考研等),学生的重视程度有限。大学语文虽开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庞大,却没有学科支撑,它连二级、三级学科也不是,没有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一些高校对大学语文态度时冷时热,开课随意性较大,课程不能持续建构。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想深入下去,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一五”纲要精神,巩固本课程的课程地位。

123

责任编辑:陈凤

3.2强化政策保证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任课教师的个人行为,不仅关系到课程建设,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学校要做深化改革的有力后盾,出台相应政策为改革铺平道路。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的测评方法,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实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测评机制,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适时组织专家对大学语文开课及教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将测评结果与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教师所强调的个性化教学与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之间有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使教师能放开手脚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也要依赖学校相关政策的配套。比如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评分等无纸化的考试形式的使用,就需要学校在规范化考试要求之外,有一定的灵活度。

3.3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习惯上被认为是“万金油”、没有专业深度,在晋升职称、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事实上,大学语文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只有具备较高综合人文素质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胜任。但当下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制所形成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水平教师不愿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这也是大学语文的改革面临的瓶颈之一。长此以往,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遴选那些有责任心、志在育才、有丰富教学经验而又具有较全面综合人文素质的教师任教,打造优质教学团队。这就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促使优秀教师走上大学语文教学岗位。在教学评估、评优、教学名师评选等方面象对待其他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一样,予大学语文教师以同样的重视与投入。解决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困难,减轻教师们心理负担,以提高教学积极性,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06-09-13.

[2]国家教委高教司.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EB],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8759151.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32/201007/xxgk_93101.html

[3](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A BRIEF ANALYSIS ON COLLEG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X U Xing-ju

XU Li-jie

ZHENG Ling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Anhui 238000)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utline of China's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College Chinese course ’s promotion and constuction have developed a lot in the past years .But there also exists a series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key to th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nnovation in an all-round way.So we must follow the steps of the epoch,renew the teaching theory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ls,enforc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nd open up the second classroom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ropriate exotic environment is needed to

forcefully guarantee the launching of the innovation.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124

学本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困惑

学本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困惑 王建中 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重视教师教的地位,而不同程度的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知识也许能取得暂时的好成绩,但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学生在这种学习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变得越来越厌学。也逐渐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知道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脱离了学校和老师我们的学生还会学习吗?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们的童年会快乐吗?这些都不由得我们不深思! 新学期初,在市、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撑下,王校长带领我们探索一条不同以往教育的教改道路——学本课堂。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变革都是艰辛的,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愿意为此前仆后继。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这支不怕困难的团队将上下而求索。以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新型课堂模式。学校从组织发动到课堂模式的构建以及实验小组的组建,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上周五学校还请来了市教研室的李勇老师指导我们的课改实验。我有幸参与了教研,听了二位优秀老师的课,听了李勇老师已经其他语文老师的精彩点评。我对学本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学本课堂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才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一、学本的课堂教师怎么办: 我个人认为学本课堂对老师的个人业务素质、教学基本功、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要上好这样一堂课不仅仅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预见性和极强的驾驭力。教师个人也要有很强的业务素质和基本功。教研活动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魏老师没有很好的把握课堂时间,教师板书没有起到榜样作用等。我觉得先要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入手。 二、探究的内容: 自主探究是学本课堂的核心,是不是所有课本上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究?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拖堂还是利用学生休息的时间加班?我认为学本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太懂的内容。对于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没有必要去探究,传统课堂中的一些废话比如:“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以及课堂中可有可无的问题可以完全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是真正的让学生满意的课堂。 三、认识与困惑: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精讲的问题,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就要树立服务与学生的意识。在课堂中讲民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出发点。探究和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哪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怎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千差万别。他们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早在2千多年前的孔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是学科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并“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本文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

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这就要

XX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盐河镇中心学校(小学部)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拓展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工作: 组长:邵其国 付组长:韩宝委胡正朋 组员:孙振宝马卫陈静 2.领导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本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领导、组织,总体安排部署,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各种制度、职责、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 ②做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宣传工作,具体组织对高效课堂教改理论的学习、研讨和执行,并做好推进教改实验的日常工作,认真组织教师的教改培训、教法研究等校本培训工作。 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项教改实验工作会议。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④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⑤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提供保障,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教改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1.构建高效课堂,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 2.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率。 3.以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备课方式的转变,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课堂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学习效益高的目标。 4、引导教师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理解课标和把握教材的能力;通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 5、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准确理解课标要求,系统掌握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特点,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加强新课程教学实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及措施: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典型带动,模仿适应阶段(9月1日—10月30日) 本阶段主要目标为: 1.做好全体教师的理念转变工作,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进行课程改革,全面

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_新基础教育_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

2003年第8期(总第283期) 教育研究 EDUCAT IONAL RES EARCH N o.8,2003 Gener al,No.283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 叶 澜 吴亚萍 [摘 要] 所有教育教学改革都会面临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与改革之外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新基础教育”自探索性阶段起就遇到的尖锐问题。“新基础教育”研究采取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全过程的策略,改变了评价者在改革之外,评价过程外在于改革过程的传统,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与重要资源。“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诊断性评价与常规性评价为主要构成;第二阶段以原则性评价与比较性评价为主要构成;第三阶段以全程整体性评价与阶段系统性评价为主要构成。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目标评价;过程评价 [作者简介]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亚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上海 200062) 一、关于“两类”改革关系的思考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改革,是“新基础教育”自探索性阶段起就遇到的尖锐问题。称其“尖锐”,是因为它像“拦路虎”一样,使教师不敢走近改革,他们顾虑重重:实验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升学怎么办?学生积极性高纪律差了,班级评比得不到红旗怎么办?其他评课人员(指未参与实验的)持另一套标准,教学大奖赛上不去、职称评不上怎么办?面对这些关系到学校声誉等级、社会认同、经济效益、个人晋升等一大堆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我们确实无法直接解决。 其实,这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都会面临的问题: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与改革之外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前者属评价改革的标准问题,后者是改革应由谁来评价的问题,它直指改革进程中的评价改革。为此,有人认为,“评价改革”应该走在“学校改革”前面。这也是我们经常能在实践工作者那里听到的一种说法:“考试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无法开展”。循着这条思路,这些年来确实有不少研究试图形成一套新的评价素质教育的标准与测试方法。但一到实践中去,一些教师却反映:这样做比“应试教育”要考的东西和花样还要多,故被嬉称为“素质教育应试化”。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企图走一条通过“终点”改革指挥“起点”改革的路,它至少是对教育改革复杂性缺乏足够认识的产物。 “新基础教育”研究采取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全过程的策略,打破了“两类改革孰先孰后”式问题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评价者在改革之外,评价过程外在于改革过程的传统,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 更加突出了一个共识,即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创造性志向要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改造环境,勇于参与健全的人类活动,自愿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建设发展而创造的意向和理想,并从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创造愿望,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创造才干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的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反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使学生思想开阔活跃,不受压抑,不因循守旧,不沿袭传统,不唯书唯上。换句话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我构建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应该考虑的核心之一。认识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寓教于游戏的浓厚趣味,促进学生提问和多思路的解题的参与意识,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儿童的强烈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创造志向并进而掌握创性才干的前提。 (二)学习方式 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国内外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多样、效果不一。但在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一一语言结构。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想、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估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和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亦即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常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非仅仅是通过感官学习;引得学生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而非一味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善于应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鲜事例,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和交流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另外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逐步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就可能失败,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发展也将受到最大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这种学习的方式,还往往流于形式,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更加强调现代化更加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逻辑体系与心理体系结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及进行教学实验已经形成一种改革的趋势。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2020-04-18 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

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 师生角色的.变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 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上级领导的积极倡导下,今年初,我校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为了尽快融入改革的队伍之中,并在课改中积极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今年,主要与本组语文教师研究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在研究、编写和使用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一、相互切磋,集思广益 传统教学中,教案的编写主要是教师自己研读教材、自己编写教案。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学案的编写,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每一单元备课前由备课组长精心安排,谁负责出哪一部分的知识点和导学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研究的内容集中、资源也可共享。导学案的编写在学校总的“研---展---质---点---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包括自研环节、展示环节。展示环节又包括学习目标。课堂流程有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和课堂反馈当环节。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们的聪明才智,让每一节导学案都成为精品,成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在主备人阐释自己教学构思的同时,集体讨论、质疑和补充,最后形成定案。长期坚持这样研究,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也提升了教师们的业务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学生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部分。通过预习就理清了学习的思路和线索,明白了自己的学习障碍在哪里?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有目标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学生可以从导学案上看到教师教学设计预计的课堂全过程,这样既节约了教师呈现问题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看完了课文依然理不清思路的情况。甚至部分学生还能够在学案上补充问题,给其他的学生回答,真正的做到了举一反三。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便可计日而待。 三、监督检查,巩固提升 传统教学虽说是以讲授为主,但是孩子们基础知识夯得很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活起来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常常是课堂上侃侃而谈,而作业本上却是令人大失所望。分析原因,主要是课堂上巩固部分没

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

庙头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全体老师肯钻研,勇创新,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理清了头绪,抓住了特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教师们以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课改以来,我校的实验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探究,寓学于乐。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本次课改的中心任务之一。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来自活动的结果或事物,而是来自活动本身。为此,我校实验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 了学习的乐园。 案例1:李妮老师展示的声母学习的起始课“b p的发音和拼读”时,课堂上,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宝贝”、“贴花瓣”、“摆字母”、“做试验”……独特、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着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吸引着每位观摩课的教师,原来只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空间,枯燥、难学的拼音也可以在这么轻松的玩中学会。 李老师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求带进课堂,由他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创声母这一关时,老师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 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仲小娟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学习较为枯燥的拼音时,创编了“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创造性的识记拼音。 安玉娴老师在持教《触摸春天》时,也把生字教学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编成了儿歌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读着,兴奋地做着,在同时巩固了生字,复习了熟字,渗透了识字,还进行了健身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尊重差异,以学定教。 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程度也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当然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校实验教师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定教。 案例5:周艳老师在执教《字与画》时,根据学情摸底调查,发现本班大多数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识字,课本上的字大多数学生已基本认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因为本课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而逐图逐字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八幅图同时出示,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图与字的关系,然后让已认识这些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万兴乡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万兴乡东安小学 段金彩 2017年8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段金彩 摘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自主探究 一、案例背景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涉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

兴趣。然而纵观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很多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为案例,在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尝试。 二、实施过程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点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逐步实施,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被普遍接受,作为整个数学教育的重要基础支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亦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小学数学改革的大潮正在蓬勃发展,展现了许许多多的崭新的观念和思路,并进行了广泛地教学实践活动,使小学数学教学形成了五彩的绚丽局面。 小学数学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推行《数学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标准》的要求,从而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提高?必须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 更加突出了一个共识,即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创造性志向要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改造环境,勇于参与健全的人类活动,自愿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建设发展而创造的意向和理想,并从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创造愿望,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创造才干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的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反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使学生思想开阔活跃,不受压抑,不因循守旧,不沿袭传统,不唯书唯上。换句话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我构建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应该考虑的核心之一。认识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寓教于游戏的浓厚趣味,促进学生提问和多思路的解题的参与意识,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儿童的强烈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创造志向并进而掌握创性才干的前提。 (二)学习方式 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国内外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多样、效果不一。但在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一一语言结构。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想、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估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和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亦即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常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非仅仅是通过感官学习;引得学生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而非一味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善于应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鲜事例,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和交流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新课程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 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课题实施方案 ——来宾市兴宾区城厢镇中心小学莫方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但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设计中具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怎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案。 2、怎样避免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3、怎样组建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从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制作教学课件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

改革实践中。 4、研究怎样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匮乏的问题。 当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室和光盘播放室,同时计划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次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经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目标: 1、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指导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4、改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浅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教育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更为重要。在听了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的讲座后,我深深感到:全面而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认真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后,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忌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漠视工具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除了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外,还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本,缺少了“本”,任何道德的说教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能说,感想谈的漫天飞,经典名句信手拈来,满纸都是错别字的现象,就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成功了。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一班70多个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家教背景亦是如此,但是,如此大的班容量和千人千性的现状,全要在2个月内学完本学期的语文课本,人人认识和掌握本学期的字词、语法是不容人乐观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绝不能只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轻视“知识传授”和“优中差生均衡发展”。我想,只有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语文才是真语文。 二、忌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漠视教师“主导” 当“满堂灌”越来越遭受到语文专家的唾弃的时候,新语文、新课堂、新理念又开始倡导学生本体的回归。诚然,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只能当作冷冰冰的容器被动的接纳,没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语文课堂也真正在向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的方向上发展。 但是,今天的语文课堂用所谓的学习“主体性”弱化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语文课堂又出现了一幕:语文教师由以前的“全包办”变作如今的“无作为”。教师的角色异化为: 第一:文本解读的旁观者。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过多的强加给学生教参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而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却三缄其口,做好了倾听的姿态,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体验。任凭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平台上跳来跳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教师只是放下了架子,认真倾听,力求平等,却缺失了对话。 第二:课堂评价的失语者。教师课堂中精彩的评价语,既有对学生认识的纠正,也有对学生的激励,还有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可以说,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思想的风帆,又是学生思维的火把。它慰藉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但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更多的是导语和总结的朗诵者。一节课中,评价语言只有“好”“很好”,教师单一的赞美声不绝于耳,评价语显得苍白无力。教学过程没有碰撞,没有争论,没有交流,没有微澜。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学生也不清楚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我们也看不到教师引导与点拨的睿智和机敏。 第三:合作探究的缺席者。新课程强调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一节课由于学生的自主,缺少教师的调控,而成为“放羊”课。小组成员参与的面怎样,学生思维的度怎样,活动的有效性怎样,暴露出的问题在哪里,有没有值得在班里弘扬的见解,当教师冷眼旁观的时候,小组活动也只能是挂着新课程的羊头,卖着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狗肉。 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尊重学生,但不忽视教师。真正的互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真诚的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课堂里不能没有教师俯下身子,融入学生的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