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英帝国的兴衰

大英帝国的兴衰

大英帝国的兴衰
大英帝国的兴衰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8世纪末的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During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the “open-field” system ended when the Enclosure Act was passed. The movement lasted for centuries. Agricultural enclosure had good as well as bad results: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期间,随着《圈地法》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

(1)Farm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units as the great bought up the small;

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

(2)More vegetables, more milk and more dairy produce were consumed, and diet became more varied; 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

(3)Enclosure was a disaster for the tenants evicted from their lands by the enclosures. These peasant farmers were forced to look for work in towns. Enclosure led to mass emigration, particularly to the New World;

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圈地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是移民至新大陆。

(4)A new class hostility was introduced into rural relationships.

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工业革命(1780-1830)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

1.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fers to the mechanis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2.Britain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industrialize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原因如下:

(1) Favourable geopraphical location. Britain was well placed geographically to participate

in European and world trade;

优越的地理位置:英国地理位置优越,适合参与欧洲与世界贸易;

(2) Political stability. Britain had a peaceful society, which, after the 17th century, was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overseas trade and colonies. International trade brought wealth to merchants and city bankers. They and those who had done well out of new farming methods provided capital in large quantities for industralization.

政治局面稳定。17世纪后的英国社会宁静,对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兴趣日增。国际贸易给商人和城市银行家带来财富,他们加上由于新农作法而发家的人们为工业化提供了大笔资金。

(3) Good foundation in economy. The limited monarchy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 ensured that the powerful economic interests in the community could exert their influence over Government policy.

1688年光荣革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这使得强大的经济利益集团能对议会政策施加影响。

(4) It was a country in which the main towns were never too far from seaports, or from rivers, which could distribute their products.

英国的主要城镇皆靠近海港或河流,货物运送便利。

(5) Britain had many rivers, which were useful for transport but also for water and steam power. Britain also had useful mineral resources.

英国许多河流不仅用于交通,还提供水力及蒸汽动力。英国还有可用的矿产资源。

(6) British engineers had sound training as craftsmen.

英国工程师为训练有素的手工艺人。

(7) The inventors were respected. They solved practical problems.

发明家受人尊重,他们解决了实际难题。

(8) Probably laissez faire and “Protestant work ethic” helped.

很可能利益于“放手干”及“新教工作道德”。

(9)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formed a customs union after 1707 and this included Ireland after 1807. So the national market was not hindered by internal customs barriers.

1707年后,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形成关税联盟,1807年后爱尔兰加入。因此,全国市场不再受阴于内部的关税障碍。

(10) The enclosures and other improvements in agriculture made their contributions by providing food for the rising population, labour for the factories, and some of the raw materials needed by industry.

圈地运动和其它农业改良为增加的人口提供了粮食,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工业提供了所需的一些原材料

Consequence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业革命的结果

(1)Britain was by 1830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场”;

(2)Towns grew rapidly and became the source of the nation’s wealth.

城镇迅速兴起,成为国家财富的源泉。

(3)Mechanization destroyed the livelihood of those who could not invest in it . The working men worked and lived in a appalling conditions.

机械化摧毁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

(4)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reated the industrial working class, the proletariat, and it later led to trade unionism.

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后来形成了工会制度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纪

1. Britai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英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The Work War I was fought from 1914 to 1918 primarily between two European Power blocs: “the Central power”. 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and the “Allies”, Britain, France and

Russia. During the war, the Britain lost much. Apart from the loss of manpower, there had been considerable disruption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ut of the war settlement cam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至1918年,战争主要在两大欧洲集团间进行:“同盟国”,包括德国和奥匈帝国,和“协约国”,包括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中英国损失惨重。除了劳动力损失,还有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瓦解。

2. Britain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

The effects of the New York 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 soon spread throughout Europe and by 1931 Britain was ente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崩溃的影响迅速波及欧洲,到1931年英国进入经济大萧条。

3 Postwar Britian

战后的英国

(1) One of the most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of the War was that it hastened the end of Britain’s empire.

二战最为深远的结果之一是加速了大英帝国的瓦解。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评述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述评《“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 西华师范大学刘人铭 《“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博士生导师刘景华先生所编写的一本描写英国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对了解英国历史和对其衰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是一本有价值的英国史著作。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从大不列颠岛上的最早居民,写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封建制度的正式确立再写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后来对外掠夺、经历一战二战实力下降最后写到英国战后自身努力崛起以及英国文明的世界的影响。 本人读了此书,感触颇多,不仅对英国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英国历史的借鉴意义,使我对本国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帝国的辉煌也达两个世纪之久,即使在当代,它还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国,其影响力远非限于英伦和欧洲,说其衰落似乎不太恰当。但是,英国现在拥有的大国地位,不等于说以前没有衰落过。相对其最辉煌的时代,不能不承认英国的地位已大为下落。刘景华先生《“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主要是通过英国从古至今的一个历史发展走向脉络以及其达到的制高点和最低点来说明英国的兴衰历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文明的张力》,日不落帝国的出现,将英国对世界的影响推向了极点。这种影响,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也有经济和文化上的:既有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也有精神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有的是伴随英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而去,或多或少地带有强制性,更多的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对英国模式的效仿。或者说,英国强盛的国势,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得在国内出现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吸引别人来学习。比如说英语语言、制宪君主制、政党内阁、文官制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等都深刻影响着世界。因此,我认为只有一个国家足够发达,足够强大,才能在世界上有发言权,才能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那么因此,这就对我国的发展提出的希冀。 总之,《“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通过描写英国从有居民生活到现在,经历了兴盛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同时也关注了英国对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英国史著作。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兴衰 有关罗马起源的传说是这样的:特洛伊城失陷之后,一位名叫艾涅阿斯的英雄率领着幸免于难的特洛伊人飘洋过海,来到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姆平原。艾涅阿斯的子孙们在拉丁姆平原世代为王,直到罗慕洛斯和雷慕斯推翻阿穆略的统治,并在母狼哺育过自己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是为罗马。 罗马在起源方面不像希腊和东方国家那样有一个古老悠久的文明源流,它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而是一种强制性的混杂产物。 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是由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早期到公元前2世纪末开始的政治改革到共和国向帝国的演变。 王政时期(前8世纪-前6世纪) 由于特别缺乏原始时代遗留的古物,罗马文化的起源问题至今仍处于扑朔迷离之中。 据推测,来自小亚细亚的入侵者埃特鲁斯坎人约在公元前800—700年间征服了台伯河北部地区和拉丁姆平原,公元前7世纪以后,又征服了罗马,建立起一个王国,此即罗马历史上的“王政时期”。 在“王政时期”,发生了很多典型的历史大事。 前753年: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罗马市(ab urbe condita) 前753年-前715年:国王罗穆卢斯在位。 前715年-前673年:国王努玛·庞皮留斯(Numa Pompilius)在位,创建了元老院和祭司团。 前672年-前535年:四位国王相继在位 前535年-前509年:末代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在位。 前509年:塔克文被驱逐,罗马共和国建立。 而王政时期之后,便到了共和国早期的寡头政治 其主要特征是: 库里亚大会仅保留宗教方面的职能。 少数贵族家族控制着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元老院,并产生出两个为期一年的行政首长——执政官。 公元前470年左右,平民迫使贵族同意设立保护平民权利的保民官,保民官对贵族们制定的侵犯平民权利的法律有否决权。 公元前450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把以往由贵族们随意解释和滥用的习惯法变成了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的成文法,从而使法律成为一种公正的约束力量。 公元前287年通过霍腾西阿法案,规定特里布斯会议(即平民会议)的决议无须经过元老院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这些胜利成果使平民与贵族在一段时间内(公元前3-前2世纪)携起手来,创造了一种较民主的政治气氛。 到了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革拉古兄弟的两次改革均以失败告终,平民与元老院之间的矛盾终于演成不可调和之势,激起了内战,并导致了军事独裁制的出现。 苏拉独裁后出现的“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庞培、恺撒)第一次公开地表露了骑士阶层对元老院权力的蔑视。 恺撒死后,屋大维(前63年-前14年)依凭着与恺撒的亲戚关系跃居高位,与恺撒部将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反对元老院的“后三头同盟”。镇压了刺杀恺撒的共和派贵族力量。 在屋大维执政的40多年时间里,他虽然没有公开称帝,而是谦虚地自称为“第一公民”,但是他却已经在共和国的旧瓶中装上了专制主义的新酒。

英国文学2

Part One Anglo-Saxon Literature(大约450- 1066)Anglo-Saxon literature, that is, the Old English literature,is almost exclusively a verse(韵文)literature in oral form. It could be passed down by word of mouth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s creators for the most part are unknown. It was only given a written form long after its composition. There were two groups of English poetry in Anglo-Saxon period. The first group was the pagan (非宗教的)poetry represented by Beowulf [be???w?lf](《贝奥武甫》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奥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色彩。)课下网上欣赏电影“Beowulf” (女主角:安吉丽娜·朱莉)或《贝奥武夫与怪兽格兰戴尔》。 The second was the religious poetry represented by the works of Caedmon (凯德蒙,公元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基督教诗人)and Cynewulf [K](基涅武甫,盎格鲁-撒克逊诗人,生活在公元9世纪,其古英语诗稿于10世纪被发现,有《埃琳娜》、《使徒的命运》、《基督升天》和《朱莉安娜》等).In the 8th century, Anglo-Saxon prose appeared.(《尚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散文的形成。非成于一人之手,后由孔子编订,成于春秋末战国初,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The famous prose writers of the period were Venerable Bede(比德,英国历史学家和神学家, the most important of his works is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英国基督教会史》.)and Alfred the Great( he is the king of Wessex Kingdom. The most important of his works is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s《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Part Two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066—1485)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Anglo-Norman literature, in 1066, the Duke of Normandy William the Great led the Norman army to invade England. After the conquest, the feud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English society. The body of customs and ideals known as chivalry(骑士精神表现为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 was introduced by the Normans into England. The knightly code(道德尊则), the romantic interest in women, tenderness and reverence paid to Virgin Mary(圣母玛丽亚)were reflec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Normans began to write histories or chronicles. Most of the books were written in Latin or French. The romance(传奇文学) was the main form of literature in the Middle Ages. It was a long composition, sometimes in verse, sometimes in prose,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The romance prospered for about 300 years (1200-1500). It was written for the noble class, so i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ommon people. The second part is English Literature in Age of Chaucer(乔叟). Chaucer lived in the 14th century. Geoffrey Chaucer, th e last one, was the greatest of them. He was a scholar, traveler, a business man, courtier(朝臣), who shared in all the stirring life of his age and reflected it in his works. H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century.The

英美概况(英国篇5大英帝国的兴衰_)

英美概况(英国篇5:大英帝国的兴衰 ) I. Whigs and Tories 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 These two party names originated with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这两个政党名称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 The Whig were those who opposed absolute monarchy and supported the right to religious freedom for Nonconformists. The Whig were to form a coalition with dissident Torie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become the Liberal Party. 辉格党人是指那些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宗教自由权利的人。辉格党人在 19世纪中叶与持不同意见的托利党人组盟组成自由党。 The Tories were those who supported hereditary monarchy and were reluctant to remove kings. The Tories were the forerunners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托利党人是指那些支持世袭王权、不愿去除国王的人。托利党是保守党的前身。 I. 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18世纪末的农业革命 During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the "open-field" system ended when the Enclosure Act was passed. The movement lasted for centuries. Agricultural enclosure had good as well as bad results: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期间,随着《圈地法》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 (1) Farm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units as the great bought up the small; 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 (2) More vegetables, more milk and more dairy produce were consumed, and diet became more varied; 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 (3) Enclosure was a disaster for the tenants evicted from their lands by the enclosures. These peasant farmers were forced to look for work in towns. Enclosure led to mass emigration, particularly to the New World; 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圈地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是移民至新大陆。 (4) A new class hostility was introduced into rural relationships. 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II.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 工业革命(1780-1830) 1.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fers to the mechaniz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英国兴衰的论文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Britain ID: 2010211926 Name: Sherry / 张旸 Score: Class: 5

摘要:英国的兴衰史犹如抛弧线一般,从一个不起眼的岛国逐渐发展到崛起到达到顶峰最后又逐渐衰落并回到欧洲,回到开始的地方——大西洋上的岛国。在这起起伏伏的历程中,风云变化,一切都不可预测,万物瞬息变化。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起伏,是日益聚集的国家意识,是集中统一的王权,是暴力的革命,是生产力的大解放,还是战争?也许这一切都是,又或许它们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英国兴衰的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英国的崛起,顶峰,到回到欧洲。最后从文化中的创新和保守对制度的行与废产生的影响出发,总结全篇。 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本文强调国家意识的形成和统一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英国的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其中,对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的扩张政策的鼓励尤为突出。当然,因为本身的民族特点,它在崛起中始终保持着中立与欧洲内陆的外交政策。这些在崛起到到达顶峰的转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英国的顶峰时期,本文侧重于两个表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是其殖民统治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也是它在政治上走出欧洲,站立世界的表现,当然也为后文介绍它的衰落做了一个铺垫。“世界工厂”,毫无疑问,点明了它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借此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英国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在英国回到欧洲的现状里,本文侧重讲解由于帝国的衰落,殖民地的丧失以及固有文化的保守性而导致英国的衰落。而它衰落的过程又无一不体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之后英国便沦为二流国家。这一切归因于文化中的创新与保守在制度行与废上作用。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频繁的内战令罗马人怨声载道,罗马人民希望有一个新的整体来取代旧的共和国,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帝国就应运而生。可是罗马帝国还是衰落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自身内部原因和外界因素,而占主导的内部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共和国在罗马内战时期已经不可挽救的颓废了,整个社会都在肆无忌惮的腐化堕落,虽然当前罗马的政体是帝国主义,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罗马的腐败,反而使腐败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变本加厉。 这个腐败之风从元老院到平民,不是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是公开贿赂人心或结党营私,整个罗马帝国变得乌烟瘴气。奥古斯都定下的制度只是暂时阻止罗马衰落的脚步,他死后,继任的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只懂吃喝玩乐,完全忽略治理国家,坐吃山空,傍着前人留下的财富,挥霍无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有这些只顾酒池肉林的皇帝,全城百姓就“理所当然”的腐败堕落。结果加速罗马帝国的衰落。 我认为,其实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罗马人的自负骄傲心理,从平民到皇帝,没有前瞻意识,没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总想着自己是强悍的一组,飘在云端就忘了下落的危险,所以,罗马人民的心态也加剧帝国动摇。 第二,罗马帝国衰落的关键原因是军队、兵制蜕变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我认为这是罗马帝国覆灭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军队混乱,既不可攻,也不可守。 整个罗马由之前的好斗功利到现在的腐败堕落,军事制度的改变可以说是主要原因。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公民兵制,那时从军对罗马人来说是一种权利,只是罗马公民才拥有的,而且武器由自己提供,战事结束就回家休息。崇尚武力的罗马人就开始到处扩张版图获得财富,这样的军队虽然是非职业化可是一旦战斗,数量庞大,而且上下一心,最富有战斗力。但是随着战线拉长,而公民权又限于罗马人,这就出现兵源短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募兵制出现了,使得罗马军队成为与社会生产相脱离的职业军队,军队的出现又导致军队成分改变,由有财产的公民变得是罗马的无产者。可是这些无产者不再关系荣誉,更多的是瓜分战利品的权利,他们变得只对将军忠心而非整个罗马共和国,从这里开始,罗马的根基就开始动摇了,因为一个国家的军队不是众志成城而是各为其主。再到罗马帝国时期,这种由罗马无产者为主的职业志愿军又被外族人和奴隶组成的雇佣军所取代。罗马公民必须缴纳军事费用来养雇佣军,而那些被罗马政府的外族人就伺机寻找反抗的机会,雇佣军随时可以调转枪口攻击罗马。而实际上,后来的罗马也证实这点,皇帝成了军队手中的傀儡,谁满足雇佣军谁就是主。 而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军事防线都没有了,根本没有能力反抗,最后只能在别人股掌中衰落,罗马就是这样,三次兵制的改变实际上将罗马从一个英勇善战的国家推向一个任人鱼肉的砧板上。 第三,我觉得,罗马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文化浸养,靠战争形成的国家,也就是说,罗马人民的文化素养是比较低的。他们因为内战等原因缺乏公共教育,一个没文化的人比一个有

第五章英语国家概况笔记

第五章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688-1990) 大英帝国的兴衰 I. Whigs and Tories 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 These two party names originated with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这两个政党名称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 The Whig were those who opposed absolute monarchy and supported the right to religious freedom for Nonconformists. The Whig were to form a coalition with dissident Torie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become the Liberal Party. 辉格党人是指那些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宗教自由权利的人。辉格党人在19世纪中叶与持不同意见的托利党人组盟组成自由党。 The Tories were those who supported hereditary monarchy and were reluctant to remove kings. The Tories were the forerunners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托利党人是指那些支持世袭王权、不愿去除国王的人。托利党是保守党的前身。 I. 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18世纪末的农业革命 During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 s, the “open-field” system ended when the Enclosure Act was passed. The movement lasted for centuries. Agricultural enclosure had good as well as bad results: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期间,随着《圈地法》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1) Farm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units as the great bought up the small;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检测题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图表,导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 A.海外殖民战争B.资产阶级革命C.工业化及城市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2、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D A.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3、计量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下表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项目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4 2 1 A.美、德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 C.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 D.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4、1867年,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9%。这反映了工业革命()A A.造成贫富差距大B.创造巨大生产力 C.改变工农业的经济比重D.促进资产阶级的产生 5、.《寂静的舂天》的章节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书中警示的是()B A.人口问题B.环境问题C.毒品问题D.战争问题 4.19世纪70年代后,英法等国家开始对儿童实行义务教育,这主要是为了()D A.普及大众读物 B.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C.兴办慈善学校 D.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下列关于工业化的叙述,错误的是()B A.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B.工业化导致人们教育水平下降 C.工业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 D.工业化使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

罗马帝国兴衰史[管理资料]

罗马帝国兴衰史[管理资料] :《罗马帝国衰亡史之两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原创 2006-04-28 22:46:33] 英国历史家爱德华?吉本着《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出版至今已逾二百年。我国出 版界传出它的一卷节编本中译本问世的信息,依然令人鼓舞。爱德华?吉本出身于 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据他追记,其家族在,,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到,,世纪后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的称号。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到伦敦从事商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但他东山再起,又复积资十万英镑。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吉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吉本于,,,,年出 生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颇以其出身门第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门第荣耀、 家资富有的家庭。”吉本幼年身体孱弱多病,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管,幸赖姨母凯塞琳?波顿悉心看护,几次转危为安。他所受的初级教育很不完整,时常因病中断,,,岁丧母后,又一度辍学,幸赖他生性好学,又得姨母辅导,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物传记,启发了对古典时期历史的兴趣。在入大学之前,他对希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础。,,,,年吉本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时只有,,岁。他对世界历史怀有很浓的兴趣,从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尽读所能得到的关于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着作,在他阅读的书单中也列入了中国史籍。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院生活使他失去学习兴趣。他更换了一位导师,这是一位“只记得薪俸,不记得职守”的人,对学生既不指导,也乏管理,虽同住一院,却只见过一面,俨然路人。吉本深感无聊,称这段日子为修道院生活,时常离校出

大英帝国兴衰启示

大英帝国兴衰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兴衰史,一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风雨飘摇。英国——人们口中的“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 16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侵略与殖民血腥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着自己海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野心勃勃也希望与西班牙分一杯羹。这位极赋统治才能的女皇暗地里鼓动商船在海上抢夺其他货船,行径虽与海盗无异,但这却大大增加英国的原始积累。趾高气昂的西班牙王朝被激怒了“我们必须对英国开战,我们西班牙人岂容他人欺负”,“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在海上交锋,结果却另西班牙大跌眼镜:半数舰队被击沉,其它落荒而逃……至此英国称霸海上,进入了早期的辉煌! 这与英女皇的政治手腕息息相关,她强化王权,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并重视商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但君主却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不仅重视商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海防事业不惜血本建造军舰,东方的巨龙这时却海禁、闭关锁国何其荒唐!这就说明封建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中央集权还需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竞争中,一味的逃避是无法让国家强大,相反会落后于他国。跟不上历史的步伐! 约翰,这位被英国人称为“失地王”的皇帝无疑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然而他与贵族之间签订的《大宪章》却无意间宣告了一个新

的时代的到来,议会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君主立宪的模式即将形成。内战与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工业革命又一次刺激了英国的壮大,由于具有了一定民主的条件,以及时代的需求。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动力之父”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社会注进了新鲜的血液。英国把握住这次机会,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同样是工业革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却见证了英国的又一次衰落,19世纪70年代,又一次科技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积极响应,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国。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因为占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国内商人宁愿将钱投到殖民地也不愿用来更新机器设备,可以说过度的依赖殖民地、对新科技的不重视导致了英国从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近代兴衰中我们可以很明晰的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科技的更新无比重视,对人才也无比尊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死后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就可以诠释这一点。然而英国人却没洞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过多的殖民地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国力的发展而不是依靠侵略他国获取财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我们学习一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她,而是要去深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摘要: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本文通过梳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阐述了政治制度、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对英国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专制崛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1]。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典型代表有两种类型,即立宪制和共和制。其中立宪制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代表,共和制以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的共和制为代表,两种制度都统称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责任内阁制,国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院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就会成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内阁对首相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临朝不理政的状态,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只作为国家的象征[2]。 英国今日的政治制度的原型早在13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13世纪形成了英国宪政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制度,它们共同奠定了英国宪政民主的政治基础。从贵族化的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平民化的君主立宪式的民主体制,1689年光荣革命是英国由近代封建专制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变的标志, 也是英国社会由依附性的臣民社会向契约性公民社会转变的标志[3]。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为英国的崛起准备了政治条件。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在各个“国家”内部,国王并不具有超越于贵族的权利,只是他们当中居位较高的一员。在这样的分裂状态之中,很难会有经济发展、

帝国制度兴衰史观后感

如何上场,如何下场 ——读《帝国制度兴衰史》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他们上场时,可能会博得满堂彩,或者被人唏嘘,但是下场后,被大家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可能会有另一番意味了。 帝国的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整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帝国本身也成为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依托帝国的权利可以很容易实现对于社会的掠夺。 在帝国发展的末期,帝国利益集团的超量掠夺开始导致社会的崩溃。在自由发展经济过程中,土地的私有买卖是另一个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土地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土地收为国有,以帝国的力量平均财富。帝国需要建立官僚体系管理帝国,但是无法防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掠夺帝国的社会的财富,腐败由此产生,古今道理皆同。 但是,如果帝国放开资本,鼓励竞争,就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帝国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苦难早就匪民,匪民又会造成动乱,动乱缔造新的帝国,因此大多数帝国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至少在前期都会注意国家整体的稳定,根据情况进行土地的分配和回收。掌权者不会允许土地一直流落在某个姓氏下,因为这会激起他们的野心,同时也不会允许土地平均流散在民间,因为少数人掌握多数土地,会视为是帝王的赏赐,从而更加维护帝国的统治,也能替帝国进行

地方管理。这是政治智慧,但是拥有这种智慧的帝王毕竟是少数,当大势已去,也就是朝代变换的时候了。 政治智慧决定帝国兴衰。其中的政治智慧,一是变法图强,重士兴邦,二是治国方略。 任人唯贤,英才治国。像秦孝公与商鞅,这是两千多年历史里最伟大的君臣组合、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所以他们能够奠定和推广强有力的法治路线,一直延续几代君主,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政治智慧也在于重视士人,他不仅与文武君臣有良好的信任与效忠关系,而且其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不同一般,远高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用人不疑,只考察结果,不干预过程,给手下以极大自主权。 在治国方略上,中国在各种制度变迁中,出现了一种让所有平民都跪向圣都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自从中央集权政体出世,各种文明形态不断构建了中华文明之根,有了统一的文明,可确保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而帝国大厦坚不可摧。在平民管制上,中国古代在发展到末端时,已经开始使用“礼法合治”。通过家族和官府的双层管制,平民只能依附于所规定的框框内,按照礼法行使微薄的权力,从而实现圣主至上的权力集中。 汉期的经济政治让人值得思考,政府对于帝国经济的参与程度很低,并且开放全国的自然资源,在逐利的驱动上,民间追求财富的力量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可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有其弊端,市场的优胜汰劣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巨大的发展差距,也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政府也开始介入,一系列抑商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的打击了社会的中产阶段。可是,虽平复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可是却也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市场经济。此外,政府

【冲刺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一模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拜伦(1788~1824年)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 A.他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黑人奴隶买卖的广告 B.他与欧洲大陆的朋友用电话交流写作心情 C.他听说拿破仑当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D.他乘坐轮船到欧洲大陆各国旅游了解国情 2.在下列科技发明中,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是() ①蒸汽轮船②早期汽车③电灯④火车机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著作是 A.《天工开物》 B.《物种起源》 C.《农政全书》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4.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开采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①蒸汽机的产生②汽车的发明③飞机的研制④核能的利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 B.

C. D. 6.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 A.英国依然是工业头号强国B.法国增长率在四国中始终最小 C.美德工业增长速度超越英法D.德国增长速度始终超过美国 7.下列国家中,其科学家和发明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有() ①英国②美国③德国④意大利⑤日本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8.乔治从美国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开汽车到机场,乘坐8点的飞机飞往伦敦,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您的儿子:乔治”乔治发这封电报的时间最早可能在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9.下列世界文化名人与成就配搭正确的是 A.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人间喜剧》 C.巴尔扎克﹣﹣《英雄交响曲》 D.贝多芬﹣﹣《物种起源》 10.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吸引了世界”是指() A.改良了蒸汽机B.发明了耐用白炽灯泡 C.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D.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1.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

大英帝国的兴衰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8世纪末的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During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the “open-field” system ended when the Enclosure Act was passed. The movement lasted for centuries. Agricultural enclosure had good as well as bad results: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期间,随着《圈地法》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 (1)Farm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units as the great bought up the small; 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 (2)More vegetables, more milk and more dairy produce were consumed, and diet became more varied; 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 (3)Enclosure was a disaster for the tenants evicted from their lands by the enclosures. These peasant farmers were forced to look for work in towns. Enclosure led to mass emigration, particularly to the New World; 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圈地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是移民至新大陆。 (4)A new class hostility was introduced into rural relationships. 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工业革命(1780-1830)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 1.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fers to the mechanis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2.Britain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industrialize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原因如下:

罗马帝国的兴衰

考点:罗马帝国的兴衰 1.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2.罗马帝国的分裂: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3.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历史随之终结。 4.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拓展点): ①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②日耳曼人的进攻。 易错微析 1.对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的识记易错: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2.对罗马帝国时期,中国所处朝代的理解易错。 罗马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此时中国处于两汉时期。 例题1下列关于古代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奴隶遍布罗马社会的各个角落 B.凯撒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C.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一样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D.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答案:B 解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故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A、C、D三项说法正确,此题选B。 例题2 下面关于罗马的史实,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B.为取得地中海霸权,罗马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 C.公元前49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D.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故C项说法错误。答案选C。 1.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某人“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此人是() A.伯利克里 B.凯撒 C.亚历山大 D.屋大维 2. 西欧奴隶制度结束的标志是() A.恺撒独裁 B.屋大维实行元首制 C.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D.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3.时间是记忆历史的最好线索。下列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凯撒夺得罗马政权,成为独裁者②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③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④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起义爆发⑤西罗马帝国灭亡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②③⑤ C.④⑤①②③ D.①⑤②③④ 4.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是() A.希腊人 B.波斯人 C.日耳曼人 D.斯巴达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