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一、远古→先秦

黄→炎→尧→舜→禹→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西周→秦;

1.乐器

已知现存最早的三件乐器:

1)骨笛(河南舞阳贾湖)

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

3)埙(西安半坡村仰韶,陶土制的)

特磬:单个磬;

离磬/编磬:多枚磬编在一起;

l 磬(qìng):石制打击乐器,也称“石”“鸣球”

☆磬在古代最早是生活劳动用品,后发展为乐器

l 籥(yua):用竹子或芦苇做的编管乐器,是“六代乐舞”《大夏》的伴奏乐器。

l 龢(h?):一种多管编排乐器,是小笙的前身。

l 缶(fǒu):一种陶制打击乐器,最初用于盛装饮料的工具,西周的著名乐器。

l 鼗(táo):古代鼓的一种,类似今天的拨浪鼓,一至四面不等,主要用于祭祀和庙宇。

l 柷(zhù),敔(yǔ):一对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雅乐,是乐曲起止之用。

l 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曾国侯爵乙的墓出土的编钟,在湖北绥县发现的一套65枚的完整编钟,青铜制造。

特点:有64枚编钟可击出三度的两个音程,有一枚仅一个音。整个音域有5个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全。是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律较准的一套编钟。

l 琴,瑟: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搭配演奏,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记在《诗经》中。瑟为散音乐器,没有固定音色,已失传。

l 筑:击弦乐器,已失传。

l 秦筝:流传在秦国的筝,是一个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l 建鼓: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鼓。

l 镈(bó)、铎(duó)、钲(zhēng):金属打击乐器。

2. 乐舞

1)原始乐舞:在《吕氏春秋》记载的《朱襄氏之乐》《阳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

2)古歌:

①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是狩猎歌;

②《吕氏春秋》中的《八阕》,最早的民歌,包括《载民》(写人类)、《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力》、《依地绕》、《总禽兽之极》。

3)六代乐舞:始于黄帝时期,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各创业帝王的文功武德。西周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飨活动,是雅乐的先河。

①皇帝时期的《云门大卷》----祭天神的;

②唐尧时期的《大咸》或《咸池》----祭地神的;

③虞舜时期的《韶》或《韶乐》----最为著名,用排箫伴奏,用来祭四望----日、月、星、海;

④夏禹时期的《大夏》----祭祀山川;

⑤商汤时期的《大濩》----祭先妣à女娲;

⑥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祭先祖。

3. 音乐家

1)夔(kuí):古代最早的音乐家,舜时的乐官,是氏族社会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能。

2)伯牙:楚国的琴师,流传下来的《高山流水》。

3)雍门周:齐国的琴师,擅长古琴;

4)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通晓北方的民间歌曲和乐器调律。

5)师(shī)襄(xiāng):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

6)偃(yǎn)师(shī):外国艺人,把傀儡戏带入中国。

7)瓠(hù)巴(bā):楚国瑟的演奏家。

8)高渐离:燕国筑的演奏家。

9)韩娥:韩国歌唱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0)秦青:秦国歌唱家。

4. 音乐论著和音乐思想

l A音乐论著

1《成相篇》:荀况著,出于《荀子》。“相”为一种劳动工具,跟说唱有渊源关系,唱词用文学形式记录下来,只有歌词和节奏。

2《乐记》:春秋时期公孙尼子著,总共23篇,现存11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美学论著。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能及“乐”与“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是为了能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而不可缺少的。主张把音乐当作成维护统治的一种有力工具。把音乐的功能夸大。

3)《乐论》:针对墨子的“非”乐思想写的,荀子写的,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4)《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风”→是民间歌曲,160篇,收集了先秦15国民间歌曲,有孔子及其弟子编写。整个诗篇有305篇。

5)《楚辞》:南方民歌,以屈原为代表。《离骚》《九歌》。

6)《举大木歌》: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劳动号子的音乐,是现今劳动号子的最简单形式。

B音乐思想

1)儒家

①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改造社会风气,用音乐是最好的,强调了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肯定音乐对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孔子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礼乐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将“美”与“善”区别开,孔子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人,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奠基人。

②孟子:“王与民同乐”,强调音乐的人民性。

③荀子:《乐论》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2)墨家

墨瞿(qú):《非乐》《三辨》,音乐思想是“非乐”,反对与责难音乐,墨子没有注意到音乐的其他功能,忽视音乐对人,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3) 道家

①老子:又名“李耳”“老聃(dān)”。是原始唯物主义者,著有《道德经》认为“道法自然”在音乐方面主张自然、无声的境界----“大音希声”,推崇自然的声音,重视民间音乐,有复古的思想。

②庄子:“清静无为”著有《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崇尚“天籁之声”反对人的主观作用。“心斋”“坐忘”是说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

5. 乐律

1)八音分类法: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是根据乐器材质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páo)(葫芦做的)、革。八音分类法沿用至清代。

2)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以数学运算求律,按振动体的长度来进行计算,最早记在《管子.地员篇》中。通过弦长等分形成的无度相生率,也生成了五度调式音阶,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音律记法。

3)十二律(十二不平均律):按三分损益法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等分,每一个律位为:黄钟、大吕、大簇、夹钟、姑冼(xiǎn)、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特征:半音有大小之分。

4)旋相为宫:在十二律上都可以为宫调。

6. 宫廷音乐及音乐机构

1)雅乐: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用于祭祀、朝会、典礼、祭祖等场合的音乐。代表着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雅乐的音乐来自历代古乐,其音乐风格庄严,严肃,而活力不足。始于西周时期。先河是《六代乐舞》。

2)★大司乐:周代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主要职能是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培养的对象是世子和国子、以及优秀青年。学会用音乐统治人;另一个力量是奴隶。奴隶的作用是表演。大司乐也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主要学习两类音乐---“六代乐舞”和“小舞”。

7. 其他

1)八佾(yì):是最高规模表演队的阵容。佾是“行hang”的意思,一佾是8人的“行”,八佾是64人。

2)国风:指15国的北方民间歌曲,出自《诗经》

3)楚声:南方的民歌。

4)郑卫之音: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被孔子认为是“靡靡之音”。

5)钟鼓之乐:泛指宫廷中有编钟、磬、鼓等组成的大型乐器表演音乐,阵容强大,在曾侯乙墓中出现。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 乐器

1)弦鼗(táo):又称“秦琵琶”或“秦汉子”。秦代有乐官在鼗鼓上添上几根弦,抱起来的拨奏的乐器。

2)盘圆柄直:形质类似弦鼗,由汉代乐工制造的新乐器,以外形命名,也叫“直项琵琶”或“汉琵琶”,后称为“阮咸”,是“阮”的前身。

3)曲项琵琶:形质与盘圆柄直类似,但是曲项的,有5根弦。

4)方响:金属打击乐器。

5)筚(bì)篥(lì):吹得管子。从龟(qiū)兹(cí)传来的。

6)箜(kōng)篌(hóu):类似于现代竖琴,有三种类型,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现已失传,西亚乐器。

7)胡笳、胡角:汉代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中主要的吹奏乐器,“笳”是用芦苇做的;“角”是用兽角做的。

2. 民间乐器:

1)徒歌:汉代民间一种无伴奏的轻唱形式。

2)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的形式。

3)相和歌:在但歌的基础上,加入了丝竹伴奏乐。有多种乐器伴奏的艺术性较高的歌曲。

4)相和大曲:在相和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大型歌舞曲,最高形式。

5)但曲:把相和大曲的歌舞去掉,只留器乐音乐。

6)吴歌:指浙江地区的民歌,泛指流传在南方的民间歌曲,也叫“吴声”,其风格委婉柔和。

7)西曲:荆楚地区的民歌,风格豪迈奔放。

8)清商乐:简称“清乐”,是在“吴歌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在南方兴起的一种“新”乐种。

9)鼓吹乐:在汉代土鼓浑、鲜卑、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在马背上演奏的音乐,后南下传入中原,与汉音乐结合,形成中原民间流传的不同鼓吹乐。

10)百戏:汉代多种民间音乐的总称。唐代叫做“散乐”宋代叫做“杂剧”。

3. 音乐机构

1)秦乐府:秦时就有乐府。

2)汉乐府:周朝音乐衰落,汉代出现了写诗抒怀风气的宫廷音乐机构,主要职能是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民间音乐,并由乐府中的乐工进行加工、整理、改编、创作及表演,为汉代宫廷提供音乐。(音乐各机构职能要区分)

4. 宫廷音乐

1)雅乐:与周朝雅乐相似。

2)大风歌:汉高祖刘邦所作,全曲只有3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内容是平定天下,与家乡父老、亲友共同饮酒,唱叙旧情之歌。

3)瓠(hù)子之歌:汉武帝刘彻做作,汉武帝指挥抗洪救灾的歌曲。

4)巴渝舞:在汉代,四川、湖南一带,一个古老的民族----賨族的一种猛锐的舞蹈,后被韩乐工采集进行加工、整理,保留下来演出,一直到东汉时还有。

5)相和大曲:相和歌加上舞蹈,其结构分为:艳、曲、乱;

①艳:引子,序曲部分,音乐华丽;

②曲:音乐的主体部分,由若干曲子连接而成。

③乱:也称“趋”,是尾声结尾部分,也是音乐的高潮部分。

6)鼓吹乐:宫廷与民间有不同风格,民间主要为婚丧、嫁娶;宫廷用于不同的场合,主要分为四类:

①黄门鼓吹:皇帝宴请群臣用的鼓吹乐,迎宾用;

②齐吹:在车驾从行,在马背上演奏的,用于封建帝王和贵族出行的仪仗音乐。

③横吹:在军中的马上演奏的军乐。

④★短箫铙(náo)歌:军队在凯旋回来时,用来奏于大殿和社庙的鼓吹乐,类似于仪仗音乐,在鼓吹乐中最具艺术性。乐器有箫、饶,有时配有歌唱。

7)清商乐:与民间清商乐相同。

5.琴曲(列举出来的都是古琴曲)

1)《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一首古琴曲,嵇康善于演奏。

2)《胡笳十八拍》:东汉蔡文姬作,古琴伴奏的歌曲,歌词内容写蔡文姬在胡汉战争中的经历,音乐委婉,具有浓郁的思乡之情。

3)《酒狂》:阮籍写的,此曲表现了作者满腔的愤怒,全曲结构紧凑、小巧玲珑、节奏巧妙。

4)《梅花三弄》:原为桓huan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唐人颜师古转为琴曲,内容是:颂扬梅花的性格高尚、纯洁、音调秀丽动听,可以雅俗共赏,“三弄”指主题反复三次。

5)《碣石调·幽兰》又名“倚兰”,梁代丘明传下的一首琴曲。用手法谱记写,手法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谱。

6. 音乐家及音乐思想

1)李延年:汉武帝时,汉代乐官。善于歌唱和编配歌曲,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有很大贡献。

2)竹林七贤:其中的阮籍、阮咸发明的乐器“阮”。

3)★★★★★(必考)嵇康:有著作《声无哀乐论》,魏末思想家,文学家。《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到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与儒家提倡的音乐思想一并构成封建社会两大音乐思想潮流的源头。书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论》的观点,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乐与人的情感是没有因果关系,与儒家提倡的表情说相对立。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以及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音乐本身并不能使人产生悲哀或欢乐的情感,哀乐的情感是由于人事的变化所引起的。(等同于西方的汉斯力克的《自律论》)

7. 乐律、乐谱、调式

1)乐律

①京房六十律:西汉时在三分损益的基础上解决音平均律的问题。

②荀勖xu笛律:西晋,发明十二笛律。

③何承天新律:南朝,何承天,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

2) 乐谱

①投壶记谱法:记简单的鼓谱。

②声曲折记谱法:根据声音的高低记谱,是汉代诗歌演唱时常用的曲谱。

3) 调式

相和三调;清商三调:运用于相和歌音乐的调式,瑟调=宫;清调=商;平调=角。

中国古代音乐史2一、隋唐时期

1. 宫廷音乐

1)燕乐:又通“宴乐”,隋唐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宴享之乐,来自民间音乐,是宴请群臣使者用的音乐,风格活泼,欢乐、富有生气。隋唐燕乐体制由隋炀帝时完成。

2)隋七部乐、九部乐:来自于汉族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①隋七部乐:①清商乐;②国伎;③龟兹(新疆库车一带);④安国;⑤天竺;⑥高丽;⑦文康;

②去“文康”加《西凉》《疏勒》《礼毕》。

3)◆唐九部乐:唐代延用隋制,废《礼毕》把汉乐舞组成一部取名《燕乐》列为首部。◆唐十部乐:在唐九部基础上加《高昌》(吐鲁番)★★隋七、九部;唐九、十部很好的保留了原有的音乐传统形

式以及异国情调和乡土气息。

4)出自《新唐书·礼乐制》.

坐部伎(jì):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立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

5)歌舞大曲: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中大型歌舞表演形式,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和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分为三段:

①散序:一个自由的散板,由乐器演奏;

②中序:以歌为主的慢板,由器乐伴奏;

③曲破:结尾部,以舞为主、歌舞并作;

6)法曲: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用于佛教法会的音乐,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也叫法乐,风格清淡优雅,具有浓郁的佛教音乐色彩。

7)《霓裳羽衣舞》:唐代具有法曲风格的歌舞大曲,相传为唐玄宗所做,根据从印度传来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成,是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音乐作品。

8)《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燕乐中一部著名乐舞,创作于唐初,内容为歌颂李世民的功绩,武则天时传入日本。

2. 宫廷音乐机构

1)太常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管理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下设两署:

①大乐署:掌管雅乐和燕乐;

②鼓吹署:掌管仪仗中的鼓吹乐;

2)教坊、梨园:是唐代为宫廷燕乐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

①教坊:是管理、培训、教习乐工的机构;

②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3. 民间音乐

1)散乐:汉“百戏”民间艺术统称。(选择、填空)

2)★变文:民间说唱音乐的前身,原本是僧人传授佛教经文,后用于民间艺人讲唱民间故事。

3)唐代曲子:唐代的艺术歌曲,是精通音律的词人,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新曲子,在唐代被广泛使用。

4)民间歌舞戏:唐代民间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是后世歌舞剧的雏形。

5)《阳关三叠》:唐代王维词,所作的一首古琴琴歌。

4. 音乐理论与记谱法

1)唐代燕乐半子谱:是以汉字的一半或偏旁部首等半字符号组成,是我国工尺谱的早期形式,分为管色谱或弦索谱两种。

2)减字谱:是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的,唐代古琴家曹柔等人发明的古琴专用谱,只记弹奏方法和音位。

※唐代重要记谱法(包括:唐代燕乐半子谱、减字谱)都只记音位没有节奏和音名。

3)五旦七调:随龟兹音乐家苏祇婆发明,五旦:指在十二律中任何一个音上建立一组音列为一旦;七调:指七声音阶的每一个音可作为主音。

4)隋八十四调:隋代万宝常,郑译发明,指七声音阶载十二律上旋转得八十四调,由五旦七调演变而来。

5)唐燕乐二十八调:指七声音阶在4个音位上旋转。

6)旋宫转调:旋宫指调性变换;转调指调式转换;既有调式,也有调性的转变。

7)犯调、移调:古代作曲常用手法之一。

①犯调:在同一作品中,调性调式同时发生变化;

②移调:把调性转移,调高变化。

5. 音乐家

1)★万宝常、郑译:隋八十四调。(常考)

2)李隆基:《霓裳羽衣舞》

3)李龟年:唐代乐官,善于演奏羯jie鼓。

4)段善本:唐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5)音声人:是唐代“乐工”或“乐人”的总称。

6. 音乐论著

1)《乐书要录》:唐代元万顷著,成书于公元700年,武则天召集人编写的一部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此书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

2)《教坊记》:唐代崔令钦著,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是近代研究唐教坊的一部重要史料。

3)《羯鼓录》:唐·南卓著。羯鼓是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打击乐器。《羯鼓录》是一本有关羯鼓的专门性著作,全书记述了羯鼓的由来,和唐代著名羯鼓演奏家的轶闻趣事,并且附有羯鼓独奏曲,该书是具有乐器专史性质的著作。

4)《乐府杂录》:唐·段安节著,是一部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此书涉及内容很广,详细记载了唐代著名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的活动情况,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重要依据。

7.音乐思想{保守派:长孙无忌(了解);进步派:白居易元稹}

1)白居易:肯定音乐是反映政治的,政治的好坏决定人民的情感,而人民的情感有决定了民间产生的音乐。他不赞成雅乐派那样形式主义的强调复兴古代的乐器、乐曲。他认为改善音乐在于改善政治,他注意到了人民的哀与乐。

2)元稹(zhěn):与白居易相近,既轻视雅乐,又反对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比较爱好民间音乐。

8. 乐器

1)轧(zhá)筝:唐末出现,是一种拉弦乐器,但形制不够完善,演奏手法和技巧还处于低级状态,影响不大,但它的出现开辟了音乐界、乐器演奏的新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音色。

2)奚(xī)琴:唐末出现形制像四胡琴,中国的拉弦乐器就是由奚琴继而演变发展出来的。

二、宋元时期

1. 民间音乐与音乐家

1)宋代曲子:是宋代精通音律的词人所创作的一种艺术格调高雅的歌曲,也叫做宋代艺术歌曲。

2)曲子:指歌曲旋律;曲子词:指歌词,创作手法有两种:

①以柳咏为代表,依乐填词的作曲手法;

②以南宋姜夔(kuí)为代表,“自度曲”创作手法。

3)宋代曲子代表人物:苏轼、柳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姜夔、张炎。

4)元代散曲:是在宋代曲子的基础上,继承其传统,在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是元代的艺术歌曲。结构分为:

①小令:一只单曲,单独使用;

②过曲:小型连套,由两到三首曲子组成;

③散套:没有固定的套数;

5)姜夔(kuí):南宋一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也被称为“姜白石”,著有《白石道人歌曲集》,流传至今,其中大部分为“自度曲”,用宋代的俗字谱记写在词的旁边,又被称为旁谱。

6)路歧人:宋元时期街头流浪卖艺的民间艺人。

7)赶趁人:宋元时期茶楼酒肆的民间艺人。

2. 说唱

1)鼓子词:宋元说唱音乐曲种之一,因使用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其机构特点为:在一个音乐中只重复使用一个曲牌,其表演形式为:a.有说有唱,说唱相间。b.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鼓子词是鼓词的来源)

2)诸宫调:是山西孔三传创造的大声说唱音乐形式,因使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表演故事情节复杂的长篇说唱音乐形式,每套必须有一个宫,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陶真:宋元说唱音乐曲种之一,是流行于南方农村,由路岐人表演的一种自弹琵琶伴唱的说唱音乐形式,专讲一些家喻户晓的短小故事,是后世弹词的雏形。(弹词的来源)

4)涯词:宋元时期流传在文人雅士及官宦人家子弟中一种文辞典雅的说唱形式,宋元后不再流行,逐渐消失。

5)货郎儿:宋元时期说唱音乐曲种之一,它原本是街头小商贩的叫卖调,后发展成歌曲,再发展成说唱音乐形式,表演者手执拨浪鼓,边击边唱,元末被禁止,不再流行。

6)唱赚: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发展成有笛、板、鼓伴奏的套曲形式,后用来讲唱故事,其曲式结构为:缠令,引子+A+B+A+C;缠达,引子+A+B+A+B。

3. 戏曲杂剧:※角色行当分配:净(花脸,动作武打,正义)。末(老生)。孤(官吏)。旦(女子)金院本元杂剧:※元杂剧在表演时只有一个人唱其他人宾白,采用北方风格的音乐,唱腔结构是曲牌连缀体,用笛、板、鼓伴奏。南戏5) 元曲“六大家”:五大传奇:

4. 乐器嵇琴 : 云璈(áo)三弦火不思兴隆笙

5. 音乐论著与乐律乐书(yáng)乐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音乐价值,尤其是绘图和释文是研究古代乐器的珍贵资料。《梦溪笔谈》《琴论》《碧鸡漫志》《词源》《唱论》

6. 其他瓦市勾栏乐棚自度曲:三、明清时期1. 音乐家朱载堉汤显祖魏良辅2. 说唱鼓词弹词琴

书3. 戏曲与声腔传统四大声腔新四大声腔乱弹腔4. 乐器与器乐曲(传统合乐)丝竹乐吹打乐鼓吹乐弦索乐锣鼓乐琵琶曲5. 音乐著作《神奇秘谱》谿(jī)山琴况》 6. 乐律新法密率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 教学目的: 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 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3 先秦乐律学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4 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着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PS:个别字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所以就是凑起来的,注意了哈:革及(这是一个字)、春(下面的日要开叉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1.、远古时期音乐形式以及特点:远古音乐与狩猎、捕鱼等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实用性强。宗教及巫术色彩浓厚。原始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这是我国音乐早期表现形式。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艺术表演形式简单,因而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依存。原始月舞分两类:一是劳动结合。二是与黄帝等统治者有关,歌功颂德。原始音乐的音调是极为简单的,最初可能没有一定的音律,只是运用一些高低不等的音而且很不肯定的音连接起来。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逐渐有了简单的音律观念,开始运用他们认为比较谐和的几个音来构成曲调。 2、夏商代表性乐器:1)击乐器:鼓、磬、钟。2)管乐器:骨笛、龠、埙。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共25支鹤骨制成的笛,其年代约8000(正负150)年,七音音阶。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 1、六代之乐即六代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功颂德。特点是规模宏大,有个尤物,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在大典的时候用于表演的乐歌。大雅的内容与送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如两君相见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整理或改编而成的。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郑卫之音: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以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最具有特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士大夫们常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4、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春米等劳动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春米所用的杵,后来转化为乐器,是用一根几尺长的竹筒顿地发声,成为春犊。成相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5、八音: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制作材料为准的分类法,将所有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6、春秋战国时代的音乐理论: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以德”,提倡所谓“礼治”。因此他特别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他特别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是尽善尽美的艺术。而对武王伐纣的《大武》则评之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是恶的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善变,因而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按照“以古持今”、“以时顺修”的原则,改造旧的礼乐,创造新的作品,以适应新时期社会教育的需要。但他仍然把人分为两等,认为上等人可以接受礼乐教育,“众庶百姓则必然以法数制之。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后来在《乐记》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乐记》除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上面曾提到的那些儒家音乐观点外,特别在音乐的本源和音乐反映民情、政情方面有突出的见解。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是当时儒家处于完全对立地位的学派。墨子是一个从小生产者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伟大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力主一国之治必须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最低生活要求。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主张“节用”、“非乐”。墨子认为,音乐既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乎万民”,徒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A)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 20XX级《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A) 一、判断题:每题0.5分共25分 1、原始时期的乐器一般多用石骨等材料制造() 2、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的() 3、《云门》这一乐舞,是黄帝时期的() 4、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第一个用乐舞形式与民同乐的帝王是舜。() 5、《大濩》是歌颂商汤的乐舞() 6、商代创作淫乐的乐师叫师延() 7、周代音乐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诸候使用的乐队是三面摆设的。() 8、根据周代的法律,天子欣赏乐舞,其表演人员应是65人() 9、六代之舞和四夷之舞是周时期创制在乐舞() 10、周代的音乐教育学制为七年() 11、根据考古证实金属乐器最早出现商代() 12周代还没有出现弹拨乐器() 13、“礼崩乐坏”的局面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 14、远古民歌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规整,多用感叹字,歌词少,对吗?() 15、《诗经》共有歌曲作品305首() 16、“夸爬鼓瑟而渊渔出听,师旷鼓琴而六马仰秣”对吗?() 17、《乐记》是中国音乐史中的一部美学专著,它主要反映了古代道家的思想() 18、儒家认为:音乐艺术应该大力提倡,不应该仅限于宫廷中() 19、《楚辞》中的“倡”“乱”“少歌”说的是音乐曲式结构() 20、《成相篇》是孟子根据一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文学作品形式,被现今的学者们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 21、汉乐府中的音乐领导人是司马相如() 22、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含有音乐教育功能() 23、相和大曲是一种歌有舞的音乐形式,也叫但歌() 24、鼓吹乐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合奏形式() 25、现在洞箫的前身是笛子() 26、大乐律学家京房是西汉时期的人() 27、《踏谣娘》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在南北朝() 28、古“高昌乐”中的“高昌”说的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 29、清商乐是在北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 30、西曲与吴歌都不把歌曲连缀起来演唱() 31、《广陵散》这一古琴曲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演奏的代表作品() 32、筚篥是一外来吹奏乐器也叫唢呐() 33、钹这一乐器大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 34、我国杰出的乐律学家何承天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35、变文对后来的说唱音乐诸宫调、鼓子词等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新

中国音乐史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 第一部分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乐律学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主要内容: 1音乐的起源 第二部分 第一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三节 《诗》和《楚声》 重点、难点: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 远古和先秦乐舞 1葛天氏、伊耆氏之乐 2“六代乐舞” 云门—————黄帝————祭天神 咸池—————尧—————祭地神 箫韶—————舜—————祭四望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大武—————周武王———祭先祖 西周的礼乐制度: 概述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也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诗》与《楚声》 乐器与器乐:1“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10琴、瑟、筝和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 第三部分 中国先秦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乐记》 重点、难点:《乐记》的内容和意义 3《乐记》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 题型 填空题 词条解释 简答题 问答题 远古、先秦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贾湖骨笛: 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 大司乐: 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 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 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 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 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 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 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 三分损益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 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 石类:鸣球 二、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 汉代 一、简答题 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 相和歌: 李延年: 鼓吹乐: 百戏: 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

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 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清商乐: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 西曲: 何承天: 《广陵散》: 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 二、问答题 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古代音乐史

1.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及其发掘的历史意义。 骨笛是1986年和1987年的两次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长约20多厘米,上有七个同规则音孔,末端上另有小孔,共18支。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距今有8000年。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出六声和七声音阶,对我国音阶发展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传说中有个远古氏族,叫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八支歌,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途径。 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的音乐艺术,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 3.“弹歌”及其原始音乐内含。 《吴越春秋》记录了一首古歌谣,辞曰:“断竹、续竹、飞土、逐穴”。 这是一首反映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 内涵:具有简单的节奏形态,体现了一往一复的原始节奏。 4.黄翔鹏关于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论述。 从音乐形态角度而言,黄翔鹏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 5.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 黄帝时期的《云门》。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一云为图腾的,黄帝氏以云记事,所以各官之长都以云字命名。《云门》就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舜时的《箫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作品。 6.原始社会时期出土的乐器(鼓、磬、埙)的形制、音乐性能如何? 鼓 鼓是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 磬 磬是石器时代的产物,现存较早的磬为山西陶寺和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磬。其制作工艺很粗糙,其音高分别为#C4和#C。 埙 埙是以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一般成平底,卵形。也有其他各种形状。制作材料由陶土、石、骨等。 7.夏代的《侯人歌》 夏代的音乐色彩显然比远古时期丰富的多,《吕氏春秋》有这样的记载,涂娇在其丈夫禹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 (2)

1.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魏书·乐志》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2.《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 《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着,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 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 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不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3.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开始探索和解决在实践中的旋宫转调问题。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何承天和荀勖(xu)。 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370一447)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其计算方法是:用黄钟本律之数(9寸)与仲吕所生黄钟之数(按三分损益法计算到11次所得寸)相减,其差数为寸,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第十四讲 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 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关于“角抵”,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 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 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到了唐代,“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 2 宋杂剧 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 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 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3 南戏 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 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 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

音乐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展望

音乐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展望 音乐学是对音乐及其相关事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问的总称。 回顾以往的音乐学发展历程,无论中外,可以看到,学术的推动和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学科内在问题和逻辑的展开与变化,另一方面有必然受到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在这其中,既有某种必然如此的客观规律,但更有诸多克变的、人为的建构。每个国家的具体音乐情况、学术传统的压力、社会智力气候的冲击以及个别学者的才能与兴趣都会对音乐学的内涵、走向和重心产生影响。显然,中国音乐学在借鉴西方音乐学的结构框架和成长经验时,需要的不是僵死的仿制,而是有弹性的改造和有活力的创新。放眼世界,立足当下,中国音乐学在经历了并不平坦的曲折历程之后,目前正面临一个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前景,但也面对这很多尖锐的艰巨问题和挑战。如何针对当前中国高度复杂的音乐现实和高速发展的文化生活提出具有深度的理解阐释,并在总体上凸现应有的当下意识与当代立场;如何进一步拓宽眼界和视野,加大引进、消化世界范围内的有益学术成果并进一步增强国内外音乐学术的交流互动;如何避免或消除音乐学内部的“知识零散化”与“科目细碎化”现象,并在子学科间和姊妹学科间打通壁垒,跨越屏障;如何构建和巩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音乐学教学体系和知识学统,抵抗和扭转已经出现的学术泡沫乃至学术腐败现象。我希望这些情况,在音乐学这个学科在外来发展的道路中得到改善。 这学期老师只给我们介绍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人类学,音乐传播学等。我就把所知道我这几个子学科预想一下吧。 音乐哲学:关于音乐同创造者、观众的关系,我们的理解可以拓展,充分考虑西方哲学家如何理解非西方文化的许多民族音乐,以及如何理解西方非古典音乐类。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对熟悉的问题提出新的视角,并提出没有讨论过的问题。即使讨论西方古典音乐,我们问题的范围也是有局限的、有偏见的,比如:焦点多在作品上,不再表演上;多在纯音乐上,不在器乐类上,不在类型上;多在表现性上,不在本体论上;多在观众共同反应上,不在不同的反应上;多在孤立的音乐上,不在其同道德、个人特征和社会关系的联系上。而且哲学家也不注意现代科技对我们音乐经历的影响,不注意录音和现场表演的差别。我觉得在未来中,这些矛盾都能一一的引刃而解,都能够不断的去完善,一切的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中,随着时间的变迁,音乐哲学也会下过去的历史发展那样曲折前进中,逐渐的从量变走向质变的飞跃。 音乐美学:2008年,韩锺恩会长在1979——2008三十年历史简单回顾与2005——2008三年历史重点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做出基本估计和总体评价:立足当下,以学科自觉姿态,通过深入发掘与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寻求并逐渐回归学科原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队伍素质愈益精良——由粗放到集约;学科意识指向愈益明确——由铺张到聚焦;基本进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自觉转换——由学术泡沫到学科软着陆;特性研究与个性写作逐渐占据主位——规模一统性范式消解;通过研究教学拉动产学研互动——学术共同体逐渐成型;通过问题驱动研究——当代意义愈益凸现。进而提出:在引进消化在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集成创新乃至原始创新,应该成为音乐美学自身建设的学科关切;具体设想:通过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融资融智、乐学互动,去孵化与培育更多更成熟的学术共同体。 毫无疑问,和一般学科建设的状况类似,音乐美学学科要想在现在条件下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样也要在学科基地、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学辐射等方面不断地明确建设目标,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不仅要依托一个个可靠的常态体制,而且还要依靠一个个可行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原始乐舞 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效特性》。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见于文献《吴越春秋》 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 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所以又称《九韶》,《九歌》,《九辨》。 3孔子对《萧韶》做出了“尽善尽美”的评价。可见它在当时所表现出的极高的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成就是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与此同时,由他而引出的“尽善尽美”此后便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标准。影响深远。 舞蹈纹彩陶盆——原始乐舞考古材料 1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 2据鉴定距今5000年左右。所绘图案是迄今发展的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3图案中,五人一组,动作整齐。服饰,头饰统一。 4它的出土作为实物与古代文献相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传记了我国原始乐舞——形式的存在及其发展水平。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乐舞提供了珍贵而罕见的形象资料。

唐代乐工歌妓与诗人交往考

唐代乐工歌妓与诗人交往考 摘要 唐代是诗歌繁荣鼎盛的时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乐工歌妓们的精心演唱与辛勤的创作。本文试图通过对歌妓与诗人交往的概况的述论,知道歌妓为什么会与诗人之间有往来,他们之间往来链接的桥梁纽带是什么,最终会产生哪些影响?诗人私募家伎的意图是什么,私家歌妓依靠怎样的方式来对诗歌进行传唱?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缘由及影响等等,本文以元稹和白居易为诗人代表,通过与乐工歌妓等交往活动为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述论,以更好的把握唐代的诗歌总体概况,这可以更好的为研究整个唐朝历史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本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述论。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前人研究的概述和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进行简要的述论;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所在,主要是对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事迹进行分析,分别从杜牧与歌妓的交往,市井歌妓与诗人元稹交往;营妓与白居易交往等为素材;以及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四个角度进行述论,通过对其的分析述论可以发现唐代乐工歌妓的生活点点滴滴,从而更好地把握唐代社会的诗歌集社会真实面貌。第三章主要论述唐代歌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歌与诗结合这一音乐形式来渲染诗的内容,丰富了诗的音乐性,也赋予音乐的内容性。作为一种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歌诗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音乐与诗歌之间的联系通过歌妓的中介作用,得以相互渗透补充;同时乐工歌妓的传唱也极大地促进了边塞诗的盛行。 第四章是对全文的总结。通过对唐诗于歌妓们的生存状况与价值实现过程的考证,进一步揭示出诗歌借助于音乐进行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唐诗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印证了唐朝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更好地研究唐朝提供有益的参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号: 20135014245 《音乐鉴赏》论文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华悦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指导教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2014年12 月28 日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生姓名:陈华悦学号20135014245 政法学院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音乐有着很长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真正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人却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及其蕴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特点影响 Abstract: China music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but Chinese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person but not much. First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a classical music to analyz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classical music,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feelings contained, thus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m of art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hina method.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中国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古典音乐难以欣赏,不如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那么直感。当然,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者也大有人在,其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欣赏。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纵览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由于前辈们的不断开垦与探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和经验,迄今已发展成为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端可以说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的《古乐篇》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先民的音乐活动。西汉时,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到了唐代,杜佑的《通典?乐》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同时,私家音乐史学著作不断出现,如南朝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北宋陈肠的《乐书》,北宋朱长文的《琴史》,清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2),郑瑾文《中国音乐史》(192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6),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刘

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以往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通史的体例, 这本书也不例外。此书作者为郑祖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郑祖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华夏旧乐新探――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此外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有《姜白石歌曲研究》《“徽”字与徽位》《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试述中国音乐起源的多民族、多地域现象》《唐宋“雅、清、燕”三乐辨析》《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评析》《“南九宫”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等,并兼任《音乐研究》编委,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 这部著作在秉承了音乐史学通史体例的同时,又具有一 些独特新颖的特点。 一、秉承传统体例,按朝代分章编写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思考题\参考文献 第一周 授课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述 一、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 三、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 四、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五、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在开始学习具体的中国音乐史内容之前,对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为今后的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知识点:(略) 教学过程: 一、乐史和音乐史学 1、什么是音乐史 (1)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2)如何看待音乐是研究音乐史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音乐历史观将产生不同的音乐史学理论。 2、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家写

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前者是音乐史,后者是音乐史学,后者是前者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3、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 一是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起来,介绍给每一代人。 二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 三是把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音乐的表观手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制、音乐创作思想、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等,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光大。 4、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以说,音乐史学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及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 研究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音乐,其时间上限要追溯到中国音乐的起源,下限时至中国古代史的结束,即清王朝的灭亡。 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有这样几方面:乐器及其音乐的产生和演变乐;律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作品及其演变的分析与研究;乐谱的解读与研究;器乐、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其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探时。 目的:一般地讲,是为了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今天的音乐事业。文化是通过历史积累下来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学期名词解释

1礼乐制:是公元前1058年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而成的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3九歌: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为《楚辞》名篇之一。 4八音: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西周出现的根据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土,革,丝,木,竽,竹。称之为八音。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三分损益法:是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它以弦长为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此方法还可求得变宫和变徵两音,但黄钟不能还原。 6乐府:是设于秦代的音乐机构,以管理音乐的收集、整理、改编、演出等工作。 7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沿用相和三调,改称“清商三调”。 8鼓吹乐:是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9百戏:是上承周代散乐,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形式。 10京房:本姓李,字君明,西汉时律学家。为解决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而继续上下相生推演为六十律,虽未合实用,但他对平均律的探索启发了后来者。 11胡笳十八拍:这是蔡琰于公元208年左右参考胡笳的声音而作的古琴曲。全曲18段,逐层倾诉了被掠、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遭遇,表现出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欢离合。该曲表明汉代琴曲在演奏形式上的一个新特点,即琴的演奏与歌唱相结合。 12清商曲:是东晋北朝期间,继承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3歌舞戏: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14《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如:大小、单复、高埤、猛静、舒疾的变化、对比;并不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他说:“心之于声,名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显然是片面的。但他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则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15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丘明。我国最古老的琴谱。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碣石调为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内容借幽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 远古时期 1.原始乐舞的概念:诗,歌,舞/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反应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由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伊耆氏之乐》:《蜡辞》是《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出先民以举行“腊祭”祈求不要发生自然灾害,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愿望。这一资料记载于《礼记·郊特牲》。(神龙时代) 《箫韶》:舜时乐舞,雅乐,这部乐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为多段体,别名为《九韶》,《九歌》,《九辩》等,于“六乐“中称《九韶》。以鸟为图腾崇拜为主,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特色。孔子入齐欣赏曾说,“学之,三日不知肉滋味”。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本乐舞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敬神意识,认为万物有灵,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 3.我国第一首情歌是什么:《候人兮猗》,被称为南音之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磬又名什么:“石"和"鸣球"/“拊石” 5.目前所知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土类乐器是什么,它大概是距今多少年以前的乐器:陶埙,7000年/3500年 6.世界上最久远能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是什么:骨笛。 7.乐县(xuan):指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关于数量,排列方位的等级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正月县之位:王宫县【东西南北四方】,诸侯轩县【北西东】,卿大夫判县【东西】,士特县【东】。乐悬制度与佾(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一样,都是由森严的宗法制度决定的。制作的也自是雅乐,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时在成王六年(公元前1038年)。自此,奠定周朝前期礼乐制度,对于西周近300年间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8.六代乐舞,文,武舞分别指哪些作品: 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 《大濩》(桑林之舞,商)和《大武》(武王伐纣,六段,周)所表现的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叫做“武舞” 《云门大卷》(云门,黄帝)《大咸》(咸池,尧)、《九韶》(箫韶,舜)、《大夏》(夏龠,禹)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禅让得的天下,所以称“文舞” 9.目前所知最早的音乐机构为何:瞽宗,殷商时期出现的,也称“西雍”。 10.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分辨列举五位: 春秋:师旷(晋国),师涓(卫国),师囊(卫国),师文(郑国),师乙(鲁国),师开(齐国),师阳(鲁国),师已(鲁国),师悝(郑国),师触(郑国),师茷(郑国),师慧(郑国),师曹(卫国)。 战国:秦青,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伯牙,雍门周,高渐离,荆轲,成连先生。12.八音分类法,所代表乐器“金类:钟、鍑,镛,錞于,鉦,铙。石类:编磬。土类:埙、缶。革类:鼓(八音之领袖),鼗、雷鼓,建鼓,扁鼓。丝类:琴,瑟,筝,筑(前三者为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我国古代音乐形态大致可分为:1、远古先秦时期乐舞。2、汉唐时期歌舞大曲。3、宋元清明时期戏曲音乐。 (一)原始乐舞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1、同劳动生产相关有:《弹歌》(载于东汉赵烨《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伊耆氏之乐》;2、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朱襄氏之乐》(旱灾)、《阴康氏之乐》(水灾);3、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云门》(黄帝时乐舞)是祭天,《咸池》(唐尧时乐舞)是祭地,《大韶》(虞舜时乐舞);4、同战争有关的《大章》(表现禹征服苗人的干羽舞)等。 (二)原始乐舞的特点:1、是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乐舞的成果也属于氏族全体成员而不被某部分人单独占有。2、先民们表演乐舞的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宣泄情感,他们同时扮演着表演者和观摩者的双重角色。3、尽管原始乐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更多是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先秦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供奴隶制度的统治阶级所享用,故称为宫廷乐舞。 1、乐县是我国周代礼乐制度下关于钟、磬等乐器数量和设置放方位的一种等级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2、八佾之乐,“佾”是周代对乐舞行列的规定。用来表示列数。 3、六代乐舞相传是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总称“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的表演形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1、文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4部作品,象征以文德定天下。2、武舞有《大濩》、《大武》持干戚而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四)宫廷乐舞的特点:1、周代宫廷乐舞改变了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方式,其表演者和观摩者、欣赏着开始分离。2、尽管周代宫廷乐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表演形式,但其中的巫术活动已渐趋消失。3、统治阶级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从理论上大量论证了乐舞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几套周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从而使宫廷乐舞得以规范并逐渐程式化。 1、相和歌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相和歌最初有平、清、瑟三调世称“相和三调”,是周代房中曲之遗声。后又增加的楚调和侧调,是楚声的两种调式。 2,相和歌的特点:歌者自己击“节”而歌,管弦乐器为之伴奏应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3,相和歌的伴奏乐队基本上由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7种乐器组成。 相和大曲是相和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曲。它具有诗、歌、舞三者并用,曲式结构为多段体但又运用灵活的特点。在相和大曲中曲是作品的主体,每个唱段间以“解”;解是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的段落;艳是作品的引子、前奏,也可能是作品中艳丽的抒情唱段;趋是含有尾声的高潮段落,纯器乐演奏的趋较少。曲式结构特点是艳—曲—解—趋。 1,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在西曲、吴歌基础上,继承汉魏时期相和歌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清商乐又称清商曲。 2,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清商乐曲由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声)、荆楚西声(曲)3部分组成。 3,吴歌,又称“吴声”,江浙一带的民歌。所用乐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4,西曲,又称“西声”,长江中游一带的民歌。宋代郭茂青《乐府诗集》:“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西曲多表现水边离情。《西曲》中还有一种名为“倚歌”的形式,用铃鼓和管乐器伴奏。吴歌、西曲的歌词多为五言四句体。 1,清商大曲又称“清乐大曲”。它是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得基础上,继承了汉魏相和大曲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