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民道德的读后感

公民道德的读后感

公民道德的读后感
公民道德的读后感

公民道德的读后感

从责任走向优秀读后感(一)

本期,承蒙领导关心,得以拜读曾国平编着的《从责任走向优秀》。现结合本人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四十年来的人生道路,略谈感受。

一、责任与生同来,与时俱进。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已注定要担负一个“人”的责任。帝王将相、黎民百姓,共同肩负。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得以超脱红尘?生,老,病,死。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告别人间,能够“官、财”俱享。这是一个自然人的所谓“奔头”。也只在这时,盖棺定论,才有可能从物质的世界走向精神的世界。优秀,从此再也不负任何责任。

二、努力向善,才能走向优秀。

“人之初,性本善”。一生的奋斗,其实是一个努力回归“本真”的历程。大奸大恶者,亦偶有人性的闪现。“假、丑、恶”只能是歪门邪道,“真、善、美”才是人间正道。那么“优秀”也只能是“真、善、美”的高境界。努力向善,不断进取,向着“优秀”攀登。

三、“优秀”并非封号,责任无需推诿。

“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平庸的”,“追求了而没达到目的是很平常的”。应当明白,“追求”是希望达到“自我实现”而付出的努力,而并不是为了某个“优秀”的封号。得到“优秀”封赏的,难道是真正的优秀?世间自有公道,付出何需回报。走出的每一步,责任随之同

在。世道艰辛,举步维艰,如履薄冰。责任与生俱存,推也推不脱,挡也挡不住,自然要也要不来,加也加不上!

四、我行故我在,人生无怨。

人不与人同,“我行故我在”。朝着自己的理想,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上好每节课,过好每一天。这样的人生,自然无怨无悔!

以上谬论,恳请方家斧正。

从责任走向优秀读后感(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一生……有成功的事业,有良好的声誉,有和睦美满的家庭,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的取得需要多种素质,但有一种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要勇于负责,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甚至失去了信誉和尊严,人生的价值也就不可能体现出来。而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并理解“责任”的涵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不同的责任。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学生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读书学习,就是增加知识,很好地完成学业,在人生的旅途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医生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军人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公务员的责任就是公共服务,为广大的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公共设施、公共信息、公共管理、公共监督。在

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就是一个个舞台,每个人本职工作就是一个舞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一种责任。

其次,将责任付诸行动。责任重要,但是认真负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精神还不够,还必须付诸行动,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中,而且,责任心的强弱也要通过责任行为来体现,没有这种行为,责任心就会成为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如何落实责任?在职场中,也就是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医生应当精心为患者诊治,努力钻研医术,不误诊、误治、错诊、错治;教师应当认真备课、讲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考试,用优秀的教学模式育人,把学生培育好;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纪律,上课认真听讲,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认真考虑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怎样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质按时完成份内事,这就是责任的行动。对于每个人,无论事业、家庭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有对事业、对家庭认真负责的人,才能真正感觉到个人的存在价值,引用书中一句话“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虽然没有成为优秀的人物,平平淡淡过了一生,但只要尽责了也无怨无悔,这就是另类的优秀。

最后,责任需要经营,责任的担子在经营中自觉担当,责任的任务在经营中落实,责任的价值在经营中倍增,人生的价值在责任中得以体现。如何经营好责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教育,加强责任意识,强化责任心,建立责任制度,监督强化责任,创造一个优良的负

责任环境。

总体来说,人生就是明确责任、责任行动、经营责任的过程,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责任中体现出来的。讲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映照着人生的意义。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活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从脚下做起,从自己的工作做起,积极主动的工作,发挥主观创造力,认认真真的做每件事,努力提高我们的人生价值!

从责任走向优秀读后感(三)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一个人有了责任心,才能有激情、有忠诚,才有成就一切事业的可能。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信仰,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从责任走向优秀》是曾国平教授继《情商智商》系列又一力作。书中谈到“大多数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每天都是做的点和滴的工作,就比别人好那么一点点,就可能走向优秀,而好的这一点往往就是‘责任感’!”

为什么“责任”就能够走向优秀?为什么你比别人多一点点“责任感”就能赢得机会?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书中写到责任最根本的就是两字“应该”:承担应该承担的任务,完成应该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的确,责任两字说大很大,说小很小,“应该”就是最贴切的注释!是啊,如果你把“应该”读懂了,悟透了,做到了,还有

什么责任不能担当,还有什么角色扮演不好,还有什么道理不成功、不优秀呢?

作为一名为国聚财的税务干部,我觉得更应该牢固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从本职岗位做起,在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首先,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要正确对待权力、行使权力,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权力的大小与为人民的责任是密切相联的,这个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作为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奉献。

其次,要养成洁身自好的生活作风。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管好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看;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守得住诺言,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防腐拒变的典范。()

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修养,自觉利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坚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作风,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小学生优秀读后感绝佳拍档两个人的梦想秀读后感二个人的梦想秀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1、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或,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2、全章通译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3、古谚语“炊者不立”失传原因的猜测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那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摘要:《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对于当今浮躁的社会,老子的思想或许可以指导我们体会到不同的生活。 关键字:自然规律精神财富自省 《老子》,即《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老子说: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不行、不见、不为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只是希望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判断。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 人为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便常常给事物加上各种各样的名目和限制,这样可以提高认识的速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灌输

论语道德经读后感5篇

论语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一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哀悼短信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

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_欲如玉,_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国学大师曾言:墨子代表真实,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个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样去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状态。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神话里的太上老君。据说孔子和老子曾就“仁义之治”和“无为之治”展开激烈的辩论,有关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 道和德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计划、有根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德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水和道 书中关于水的论述堪称经典,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上善若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 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 《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 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 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 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作者: ————————————————————————————————日期: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哀悼短信 ?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作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读后感800字(一)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着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

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老子读后感800字(二)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7篇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7 篇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1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2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有点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孕育而不占用,养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级制度吗?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说的是无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没有,反而才能当容器。就像一个满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别的,必须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装进别的。所以有是优点,没有是用处;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见,或是意见,就不容易客观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实。打破偏见,放开心胸,兼容并蓄。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3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

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

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古代名著,阐述了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的“博大精深”任然不断的吸引着人们去拜读,去品味。 由于经典文化导修这一门课程,我开始接触道德经,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求书中深刻的哲理。但是总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皮毛,并没办法体会出其中的深意。现在所写的读后感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吧,希望可以通过日后的品读有更深的理解。 道德经让我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教导给我做人的准则。《道德经》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能够知道知足的人才能得到正真的幸福。人们都说“知足者常乐”,如果无法做到寡欲:得到金钱想要地位,得到地位又想要长生,那欲望会无穷无尽的增长,即使自己得到再多也无法满足,无法快乐。因此有钱不一定快乐,快乐不一定要有钱。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任然不懂,这岂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在行为上崇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事上,老子也用到了无为思想,在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叫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中的有为,这也是辩证思想的体现。对待功名上推崇“贵

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思想在古代对于功高盖主的将军们是最实用的了。有多少立过汗马功劳的将军正是不知“功遂身退”而惹来杀身之祸。这一思想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同样适用。很多名人和有成就的人士会在晚年选择隐居田园,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他们看清了功名的的体现,甚至有些名人在自己最出名的时候选择隐退。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老子的这些观点我都非常认同并欣赏,将来也会做为修身养性的要求。 曾经读过一些感悟,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前些日子与朋友小聚,正好听朋友介绍《道德经》,心血来潮,就趁业余时间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开始还难以走进,慢慢地,却有了一种拨云见雾,柳暗花明之感。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贯穿《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2020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2020 道德经读后感1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读后感2 《道德经》是需要用一生来研读的哲言,是需要用一生来体悟的经书,一字一句,一撇一捺,无不散发出中华文化的雅与形,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道经德经。《道德经》流传至今是每个中国人之幸,我认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式的哲学之道,现在对于道德经的阐释有很多争议乃至断句争议也有很多,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就有解释为:“说出来的道只是平常的道理,真正的大道不能用言语说清”给人玄妙之感,亦有解释:“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不是常人行走的人生道路”让人明朗,圣人和平凡人开始的道路一开始就不同,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所要走的道路。从举例可以说明释义很多,文学

《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000字

《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000字 这一章节是老子以天地喻人,阐释无我可成就自我,无私可成就有私的思想。这其实阐释的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在这一章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站在人的思维方式上,更是站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上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相处才会更长久。而如今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人类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让人们对赖以生存几千年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为了成就一己之私掠夺各种资源以占为己有。可叹的是就连没有思想的花草树木都知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天地,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破坏环境,却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够成就我们的天长地久,反而会摧毁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利他”的观点。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正是因为天地的无私包容,才养育了万物,从而也成就了天地的永久存在。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意在说明,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会更

有助于实现自身利益。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倡无我无为无私的品德,只有象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反馈给天地,如此反复故能长久下去。如果一个人考虑事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目光短浅,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不能长久的拥有。如果能谦虚的退居人后,认真的倾听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出提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利他的建议,必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拥护。 人本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事物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存在看作是合理的,但人们也正因为此陷入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之中,从而束缚了身心的自由。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寂:无声。寥:无形。殆:疲劳。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注:橐龠(tuoyue):风箱。屈:竭尽。闻:见闻,知识。数:招致。中:冲,指内心的虚静。 第四十八章 !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注:攘臂:捋起袖子。仍:拉。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重:沉重,压迫。害:受害,妨碍。厌:厌恶,反对。 (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曲:曲解。全:全解。抱:掌握。式:法式。长:长进。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歖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微明:微妙的明智。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然乎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无事:无为。忌讳:禁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