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

07级数学教育庄燕仔

摘要: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数学应用数学兴趣数学教学

1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说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又运用、服务于生活、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数学是一个在生活上非常实用的领域。

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像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如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数学比科学大得多,因为它是科学的语言。首次提出这种见解的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伽利略。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数学语言:v=32t(这里32表示32英尺,相当于9.76米,已和重力加速度g的值接近)来表述自由落体运动,从数量关系上深刻地揭示了重力场中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在规律①。到现在,数学方法和科学技术也已经“形影不离”,正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影响。

当18世纪初人们对机械运动有着迫切而深刻的研究时,促使牛顿等人创立了宏伟的数学分析体系,并成了近200年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取得惊人进步的基础。

在21世纪,伴随着数学本身的繁荣,数学的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达到了顶峰,而数学科学的门类也变得十分繁复。如数学与工程技术中的通信、控制、管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发展直接地相互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数学与工程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人们更多、更强烈地谈论着数学的作用,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知识生活数学化"的时代。一些物理学家声称:数学在其知识和活动领域中不单是计算的工具,如若没有数学,连认识生产进行过程也是不可能的。数学在当代已变成了社会的生产力。现在就那些尚未应用数学研究方法而只作定性分析的领域,诸如自然现象、经济学、医疗卫生、组织生产、经营管理、设计通信工程等等,都在急速地寻求数量上的规律并且广泛地应用严格的数学方法。

总之,生活的数学化不仅在于利用已经是现成的数学方法和结果,而且在于创立一个特别的数学方式,使其能准确又完全地描述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并将获得的结果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所处这个宇宙的奥秘。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生活与实践活动,都有赖于数学这一强而有力的工具的帮助。如众所知,星球与地层、热与电、变异与存在的规律,无不涉及数学真理。如果说语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声,那么数学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并且反复地重复着事物如何变异为存在地故事。数学集中并引导我们地精力、自尊和愿望去认识真理,并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与了解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②

生活数学化的目的在于,从准确列举的前提中得出逻辑的结果,这些结果也包括直接观察可得到的;把通常沉积下许多次要影响的极复杂的过程变为可进行逻辑和数学分析的过程;除掉已确定的事实外,借助数学的分析确定新的规律;获得借助计算预报现象过程的可能性,与现象的实际过程不但取得质量上的一致,而且还取得数量上的一致。

2 在日常生活中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正如上面所说到的,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应用数学到生活中,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首先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将它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它的作用,让它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世界知名的伟大科学家、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

我们要学习一门学科,对它产生兴趣,就有动力让我们去努力学习、研究这门学科。我们可从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是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的,而孩子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灌输数学知识,容易引起孩子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且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联系生活引起孩子的兴趣不但能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知识,且能把书本上直板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与孩子的随机交谈中,将孩子轻松的引入数学领域。如假日时,带着孩子出外游玩,乘公共汽车时,可与孩子一起数车站,如若要乘8站才能到目的地,可让孩子数过了几站还有几站,如果乘客不多,还可数一下几个上车几个下车……仅这个话题,就可以让孩子熟悉数数、比多少、加减法等。在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的过程中就是对孩子进行了对数学的认识,且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来提升兴趣。又比如说,在喝饮料的时候,可以问孩子,易拉罐是什么开关的?像这个时候就可以跟孩子比赛看谁说出像圆柱体的东西最多……通过交谈使孩子在生活中对数学产生兴趣,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进行交谈,就可自然而然的进行并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了。

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包办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其实,在家务劳动中也能进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整理衣服时,可让孩子将衣服按父母和自己的折叠分开整理;或按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折叠整理。而在整理鞋子时,可按鞋子的大小顺序排放,或按鞋子的特征,房里穿的、出门穿的、女式的、男式的、大人的、小孩的等来排放。这些劳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渗透了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又如,吃饭前,让孩子给每位吃饭的人分发一份餐具,这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再假设若餐具少了一件,还可让孩子比比哪个多哪个少,用什么方法可让它们一样多呢。这些家务劳动均能提高孩子的分类和数数能力。

可见,简单的家务劳动不但不会让孩子劳累,还可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且从其中学到数学知识,引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感觉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国内外的众多孩子数学研究表明:只有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的概念。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学数的操作材料,如,家中常玩的扑克牌,,就是孩子学数很好的操作材料。可让孩子进行理牌,在理牌过程中,就使孩子进行了分类练习;在玩牌的过程中,可根据每张牌上面的数字,拿出几张,比比哪个大哪个小,一个数字两边相邻的数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能帮助孩子感知数的实际意义、数序、数的组成和相邻数等数的概念。同样的,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孩子通过自由摆弄物体、使用简单家具、玩游戏,获得了数学感知和经验,并对抽象的数学产生了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应用生活中的例子达到教学效果

在小时候,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萌芽,进入校园之后,对数学的认识更广更深了,而在这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好好的引导,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联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生活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来。

3.1数学教学语言通俗化

首先上课时的数学语言尽量要通俗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从而让学生高兴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学过程中,走进生活,从我们的生活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材料。数学问题源于生活,但教材中的知识是相当单纯的,条件与结论都是相匹配的,这与实际有一点的不同。

3.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生活中的材料。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身边看见的,摸着的,感觉到的事物入手,从学生的身边提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会从身边找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上,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让学生说明:为何拉栅门要把网格状做成平行四边形而不是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的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在学习统计初步时,可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的用电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得到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电的省电方法。这种教学既有环保的教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3.3创设生活情景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简单真实且尽量符合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时,问题设立的情景相对而言都是比实际生活简单的,为求问题答案唯一明确,总是要排除现实生活中一些事实的干扰。所以在解决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组教学材料,使教材中的问题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做到贴近生活。如在上课之前先讲个生活小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又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过过生日吗?每年一次的生日总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父母、亲人的关怀,可是小明今年八岁了,却只过两个生日,是爸爸妈妈忘记了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再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时候,问同学们喜欢出去春游吗?大家都说喜欢,这时将一道只有联系生活才能达到正确解答的应用题改编为:学校的一个年段四个班级去春游,共

146人,在租车的时候,一辆车可坐34人,问共需要多少辆车,还有多少人没坐上?要怎样列式解解答呢?学生列的式子为146÷34=4……10,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正确答案,就是需要4辆车还剩下了10个人,所以在租车的时候就需要租5辆车才能全部坐下。

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实例情景,联系生活讲解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4教学中动手操作展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例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认识与理解。还可通过动手操作来展现数学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例: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口述以前所见到的“角”。并告诉学生:其实在你们身边就有许多的“角”,学生会周围四处寻找。然后就找出:佩戴的红领巾,桌椅上的边角,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再归纳总结,从而推断出自己的结论,展开数学思维活动,从而让数学课本中的“角”形象化。

在教学中,还可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把影视、图像、图形、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媒体信息动态地引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联系实际,注意用实例时说明数学的应用,通过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③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生活来学习数学,许多生活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数学是从社会需要中产生的,它为社会成员所掌握、所利用,正如社会成员为了共同劳动和生活而必须有语言以互相交流一样,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参考文献:

[1]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周仲良郭镜明译,美国数学的现在与未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3]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专材教法(修订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阳溪中学邮政编码:362241

指导教师:邱淦俤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使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绝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学《老鹰捉小鸡》这个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理解。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持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有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个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表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徐蓉 56~5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题)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接触,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认位置的方法。 这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但数学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与生活中的确定位置是有所不同的,怎样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突出体现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一个难 1、已有基础: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左右、前后位置,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迁移出“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可能存在的问题:表达位置的方法不相同,显现出无序性。知识掌握的同时,不能灵活地应用于生活。 鉴于以上考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知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 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 亲切感。 3、情感目标: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 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响起电话声)“咦,电话铃响了,我们来接一下。”“喂,你好,请问是觅渡桥小学吗?我是来听课的,可找不到听课的教室,请问听课的教室在哪?”谁来告诉这位老师?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就是我们这个阶梯教室的位置。任何物体都有它所处的位置,我们怎样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揭题:确定位置)设计意图:小孩子特别愿意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能干,所以用“帮助别人”导入,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体验感悟,学习新知 1、初读信息,形成认知冲突 <1>师:早上,小动物们在做“健康操”。你瞧,它们的队伍排得多整齐呀!(出示主题图)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4排第2个,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能找到它吗? <2>生:在纸上圈→汇报交流:(1)是蓝猫,我是从左到右数第4排,从前往后数第2个。(2)是小兔子,我是从前往后数第4排,从左到右数第2个。 <3>师: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为什么会找到2个呢?是什么原因呢? 生讨论发现:看的方向不同,找动物的位置的方法不同。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小动物也有确定位置的方法,你们想听听

浅谈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浅谈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数学化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小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培养兴趣,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探索和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自如地驾驭教材,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 一、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能在现实生活的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思想,而后,不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所掌握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去观察与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生活问题,进而形成一定的知识应用技能、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通过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数学,又能运用数学思想去认识客观世界,让生活与数学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讨论为什么自行车架、房屋的屋架都要做成三角形的?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们会深刻明白这些做法都来源于“三角形的稳固性”。这样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又能使他们运用数学思想去理

解、认识客观世界。再如,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并解释这个百分数的具体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能为生活服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乐于接受的“头号礼物”。 二、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不竭源泉,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课堂。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性格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与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我在进行《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一课的教学时,由投篮游戏引入,让学生根据同学投篮总数和进球数,判断应选谁去参加篮球比赛。这就需要学生计算出进球率,从而自然引出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数学教材从一册至十二册的内容都与实际生活相关。如“数的认识、元角分、几何知识”等,其他年级的教学内容,如几何形体、应用题等都能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另外,教师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建设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报告数学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4、锤炼了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实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内容有时也是枯燥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如我校教师齐士兰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教材《平方米的认识》时,设计了“铺地砖”这一贴近学生社会实际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平方米的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应用知识。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操勇同志教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元、角、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角、分换算的深刻认识,他给每个学生一张购物卡,让学生带着卡片到商贸大街了解商品的价格,并试着购买商品,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对元、角、分货币单位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五年级数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趣味 【背景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我在认真研究教 材内容的基础上,直面传统教材的局限,摸索着踏上通往新课程教学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 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 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 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当中。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 (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 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 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 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 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吨的认识 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 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 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 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 提! 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 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 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 20千克的水重吗? 生:重! 师:这桶水的质量是 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 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板书: 1吨=(1000)千克) 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 25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 生: 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 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吨=()千克 2000千克=()吨 生: 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生: 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 3、归纳小结

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保证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关注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考虑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的那些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所以,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的获得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的教学。 例如,“简单平均数”的教学,在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实际材料的学习,体会到客观世界存在着众多的自由度和随机现象。求平均数则是从随机现象中统计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教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优秀课例)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优秀课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本课教学重点是知道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难点是灵活运用百分数,会分析生活中的百分数,培养学生的情感。本课内容百分数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从生活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安排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案例设计:《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设计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 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

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谁会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吗? 生: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帮老师开个信息发布会。

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数学教育工作者用“数学生活化”一词加以概括,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的抽象及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发展智力,培养实践能力。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体验学有所趣 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1、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

教育与生活“亲密接触”。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爸爸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假如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①: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②: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③: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题中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客厅铺①、②、③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①(或②、③)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要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③种价值太贵,①、②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②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①地砖最合适。这样,不仅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附近一幢大家

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案例分析: [案例1] 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 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自己的设计和计算,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案例2]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 分析: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体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从生活现象中去找数学,当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的着,听的到,使本复杂枯燥的问题得以生活化,学生的探索欲望高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感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案例3] 初二年级学生要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济? 分析: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案例4] 2008年,某人由于要做一桩生意需要12000元钱,就向邻居借,时间半年,月利率为0.045,请问半年后这个人要归还多少钱?分析: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既概念。这就需要我们的课程内容生动形象,才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这一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案例5] (结合图片)阳光下,一条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度呢? 分析:这样的一个平面图让学生觉得很抽象,所以我带领学生拿着三角尺等工具来到操场上,分别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测量旗杆和地面所形成的角度,每个学生测量之后都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线,最终呈现出上图所示,紧接着问学生: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旗杆所在思维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通

数学问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作者:程瑞红 单位:兴平市南市镇费家庄小学 日期:2009年4月11日

数学问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2006年,我在兴平市双语小学任教,主代二,三,四年级数学。本校属私立小学,生源比较复杂。农村学生约占1/3,城市学生约占2/3。且男生居多,女生少之。 二年级数学课本有这样一道题: 有鸡兔同笼,现知道共有30个头,80条腿。 问有鸡多少只?有兔多少只? 在这之前,我用这道题考过好几个中学生。他们的答案几乎一致,通过设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限。只会简单的乘除法,一些复杂的加减法。怎样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怎样引导他们开动脑子,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问题?却很是困难。我查找资料,钻研课本。颇下了一番功夫,精心准备了教案。信心十足的准备讲解这道题。 为了醒目,我将问题写在了黑板上。如下图所示: “同学们,你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来理解这个问题”。我先引导性发问。 “我知道,老师兔有两条腿,还有两只手”。一个学生抢先回答。 “鸡也有两只手,有两条腿”又一个学生高兴的说。 我很是失望,但我还是掩饰了自己的情绪。并没有立即纠正他们的错误。我顺着他们的话题和

思维,发问道, “你们是在哪儿看见有这样的鸡和兔呢?” “在电视上,动画片里”,同学们大声说。 “你们有谁在生活中,见过活生生的鸡和兔”我继续问道。 “老师,我在姥姥家的养鸡场里见过鸡”一个学生说:“鸡有两个翅膀,有两条腿,还有一个漂亮的大鸡冠”。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和动画片里,看见的鸡和兔,是叔叔和阿姨用笔精心绘制的。动画片的情节很是虚构,动物外形过分夸张。但是生活中真正的鸡和兔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也不想讲解过多的动画片知识,以免增加他们理解的难度。 “到底是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想·····”同学们齐声说。 “那明天,我让你们见到真正的鸡和兔,好吗?”。我适时的结束了今天的问题。 下课后,我的心情很复杂,过多的失望,少有的气愤,还有一丝惊讶夹杂其中,同时又有许多的疑问。我平静了一会儿,梳理了一下思维,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仔细的细想了一遍学生们的回答,觉得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现在的孩子们,作业多,负担重。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经常吃过鸡肉和兔肉,但见过鸡和兔的机会却很是少。即使在农村,散养鸡和兔的家庭也很少。只有在养殖场里才有机会见到。又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通过电视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也难怪孩子们会那样回答。 从这里才能切实的体会到,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必要性。让数学贴近真实的生活,回归现实生活。让孩子们能在自己周围的生活里,发现数学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问题,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 也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才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使我们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在教学时做到以生活实例为基础,深入生活情境,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例生活情境生活经验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才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使我们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生活化。 一、以生活实例为基础,认识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要善于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善于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例如:在进行“时、分的认识”的知识教学时,先让学生猜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极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形象的揭示了钟面的特点与时、分的关系,然后提问:“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与时间有关的例子吗?”学生例举了大量的例子,如早晨起床、上学、睡觉等等。那么,如果没有时间会怎么样?有一学生说,如果没有了时间,上学时大家不能一起到学校,老师怎样给我们上课,生活不就没有规律了吗?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可在这个基础上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提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便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二、深入生活情境,学习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

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1、创设生活画面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

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 学中能 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可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了,大家走进校园,你会看到校门口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两旁一共有多少盆花吗?”、“今天大家是刚来学校的,大家互不认识,你知道我们班的每组各有几个同学吗?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吗?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吗?全校又共有多少人吗?我想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暂时还不知道,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从中了解到会计算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又如,在教学“ 10 的分成”时,可创设一个分李子的情境:妈妈买来10 个李子,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 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 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2、创设生活体验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去配 置生活原型,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不能真实展现,却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说生活就是由一串串数字所组成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远远超过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聚合,重组,抽象化和规律性,因此,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数学知识很奇妙,很高深。因此,就“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阐述生活和数学的关系,并就“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 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更加重视对他们的数学学科基础教育,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中来呢? 一、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找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进而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亲自探索实践,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的存在

让数学回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手工作业,并带他们在课外实践时,观察附近的建筑,联想这些建筑的构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让数学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多联想在数学课堂中的知识,可能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举两得。 总体来说,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量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很好地融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感觉,让本来死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并通过多样化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目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奇妙、多彩,也让数学学科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数学中的问题解决[J].科技信息,2013(16).

数学问题生活化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有用的数学 遵道小学欧思成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多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能力,这是当代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面对着时代的召唤,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大胆尝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让游戏走入课堂,使课堂再现生活。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如能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游戏等生活情境中,那么在教学时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做游戏、讲故事、编小品、说相声、对口令等形式,让学生分组将准备好的实物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爱好,只要有合适的理由,由学生自行分类。 例如:在第一册数学《妈妈的小帮手》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类,不管理由是否合理,当场并不进行评价,而是由小组成员自由评定。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表演。“妈妈”一板一眼;“小孩”天真活泼,出现问题后,向“妈妈”虚心地求教,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玩与学”相融合的氛围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有的小组还编排了相声,时不时引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教师抓

住适当的时机,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准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与思考,一定能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加强动手操作能力,让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要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应多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第三册数学的“看一看”时,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不让学生产生在一处可以看到一个物体三个以上面的误解,加深他们对不同角度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就搬来一个棱长约5分米的正方体文件柜,把它放在讲台上,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轮流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了这个知识基础后再让学生打开书连一连(淘气,笑笑,老师分别能看到哪个面?);摆一摆、(动手摆积木,自由看);画一画(试试把你摆的图形用平面图画出来);想一想(你还可以怎么摆?);玩一玩(搭积木,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最近生活区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的,它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把十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让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生活化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意识。 二、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育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 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 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 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如:在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常用的话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 说的基础上会用--正确用、熟练用。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排队、男女排队,指名说说这排有几个小朋友?第几个小朋友是谁? 谁是第几个?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知识。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 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 等等。因此,小学数学新大纲重视加强对各种估算的运用,教师要 加强对这方面的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学生善于研究生 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三、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2.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景。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 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景。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 错误,获取知识。 总之,要让学生不断的感受和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真实的生活情景片段中获取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断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联系生活实际 让数学生活化

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 一、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2.32元的水果冻,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学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欣欣百货公司去年销售游泳衣和羊毛衫的情况比较统计图 上面条形统计图中,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 学生通过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游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三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迅速得出前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后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正确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