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注学生心理 让孩子健康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 让孩子健康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 让孩子健康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 让孩子健康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让孩子健康发展——

浅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学时期是学生青春期的第一阶段,学生各类心理问题凸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初中也是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虽然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准备,但不良的心理障碍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这个阶段教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正确的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今后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能力的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尤其是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日渐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奠定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对事物的逆反心理不断增长,情绪极不稳定,易怒、烦躁甚至偏执等心理状态经常出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

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作为教师,当我们发现学生出现此类心理问题,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粗暴处理,而要及时疏导,耐心劝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心灵唤醒心灵,真正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阴影,积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重要因素有: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是许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的关注不够,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材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例如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许多地区,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家庭,社会未能实现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于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极限

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较差,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于正确对待,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针对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我认为应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一是注重利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用教材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教

材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宝库,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在阅读、品味文学作品是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无声的陶冶。

二是开展心理疏导,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开展心理疏导,就是要以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张扬人本思想,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把学生从失常,扭曲,畸形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唤醒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希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既为学生提供构建思维认识系统的心理平台,又为他们创设张扬健康自由个性,塑造高尚人格的空间。开展心理疏导,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在学知识学技术活动中回归群体,真正成为自我人生的主宰。心理疏导当然要自觉地服从民主精神的引导。惟有如此,心理沟通发生时,师生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而心理疏导才具有效力。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主体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回做出不同的反应。对此,教育要有足够的民主精神来关注学生的成长,包括真诚的交友,平等的对话,以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不再顾忌,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其心灵深处敞开的同时,心理疏导就获得了教育的契机。

三是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利于

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心理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实施方案,体现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把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和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指导学生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杜绝不良诱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与学生成为朋友,开导他们,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及逆反心理。教师可根据青春期学生的特征,尽力排除他们的内心困惑,解除学生想向人倾诉又难以启齿的心理矛盾,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利用与各学科有关的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消除嫉妒、焦虑的心理行为。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清明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心,消除其不良心理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时代的希望。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教育的初衷和责任,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应该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社会的期望,家长的期望,把每位中学生都培养成为栋梁之才。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一到中学阶段,性格上会发生很大变化。孩子的自尊、自立、自主意识更强,但知识和经验方面的缺陷和价值观的不稳定,又往往使他们面临很多困惑,甚至有一些很不成熟的行为举动,严重阻碍自身的发展。发展上的障碍首先表现为心理心态上的不稳定、不和谐。因而中学阶段的孩子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中学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孩子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中学孩子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中学孩子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问题。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中学孩子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学孩子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中学孩子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中学孩子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中学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中学孩子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中学孩子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的。再者,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中学孩子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那么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不变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doc

全国课题协作组 你的姓名性别年龄年级 父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家庭类型:核心型大家庭单亲型父母离婚重组型其他 指导语:这是一份心理健康调查表,从24 个方面评定你的心里健康状况,每个方面有7 个等级,请你仔细阅读每一条,判断每条所描述的情况与你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登记,在相应登记的数字画一个圈。你一定要仔细看,认真填写,以便反映你的真实 情况。 一、感知题 1.我有特异功能,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 2.我有点感觉过敏,平常声光都觉得难以忍受。 3.我能清晰地感知客观事物。 4.我能准确地感知客观事物,没有感觉不适。 5.我有时出现一些感觉不适或知觉错误。 6.我经常看错东西或听错话或体验到异常感觉。 7.我感到一切都不真实,有时感到自己变了样。 二、注意 1.我常被一些无意义事情吸引以致无法学习工作。 2.我太过关注问题的细节,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3.我能专心致志去做每一件事。 4.我能专心去着必须做的事情。 5.我能集中注意力做好我喜欢做的事情。 6.在学习和工作时,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7.我做任何事情都煎出不了几分钟。 三、记忆 1.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不由自主地闯进我的脑海,无法排除。 2.我经常想些不愉快的事情。 3.我的记忆力很好,记东西又快又牢。 4.我的记忆力较好,想记的事情基本能记住。 5.我的记忆力一般,偶尔会忘记一些小事。 6.我觉得记东西比较费劲,经常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 7.我的记忆力特差,总是不停地找东西。 四、思维过程 1.我的大脑里不由自主地涌现出大量的意念,根本停不下来。 2.我的思维特别快,观念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3.我思考问题比较敏捷、流畅。 4.别人认为我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思维有条理。 5.我觉得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到或思维比较慢。 6.我觉得自己的思维逻辑性很差,别人不理解我的想法。 7.我觉得我的思维很乱,不是停滞不前,有时完全不能思考。 五、思维内容 1.我特别注意一些小证据,喜欢诡辩。 2.我非常重视证据,只要觉得别人谈话的依据不充分,我就要和他辩论。 3.别人认为我讲话很在理,分析问题有根有据。 4.别人认为我考虑问题很实在,切合实际。 5.我有时好幻想活怀疑。 6.别人觉得我的思维很怪,难以理解。 7.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些特别的事情或我确信无疑的事情,别人就是不相信。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各种竞争的压力、社会生活的延伸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中小学生的健康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1.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性格孤僻,不适应集体生活。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面对家长,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交流,或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与孩子很好交流,导致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造成小孩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愿与人交往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对集体生活出现严重排斥心理。 (2)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由于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分照料,容易形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另一方面学校又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依赖别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 (3)逆反心理严重。 有的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一切,自傲心理严重,听不进老师及家长的意见,

对老师及家长采取敌意态度。有的孩子不能够正视别人好的成绩或优越的家庭状况,即使是好朋友,他也会想方设法攻击他们,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途径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预防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有效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小学生的人格目的? (1)与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家长支持帮助。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的影响,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影响。指引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形成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2)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中。 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除与教材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以借助活动课、班队活动、专题讲座、具有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施个别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心里困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和研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服务。缺少了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也就谈不上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尤为关注。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极为关注,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忽视了。这也不能怪大家,很多家长都 不懂得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能有什么心理问题啊?其实,据心理学家们统计: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少儿时期的一些经历有关。因此,心理学家呼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小抓起。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从幼儿阶段到青少年阶段逐步发展成型的,假如我们忽视了孩子在成长时期的心理问题,任由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或是心理问题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消极影响。 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当的亲子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点:一种叫做“树大自然直”的放任式,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管教,自己长大就是了;一种叫做“有钱走遍天下”的溺爱式,父母认为自己赚钱让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了责任,只要有钱孩子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一种叫做“棍棒之下出才子”的严厉式,孩子只有严厉管教,才会有出息。在这些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容易出心里问题。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懂,应该交由老师来处理。其实不然,孩子在校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和孩子在家庭社会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来比,太少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由

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才能做好。很多问题的产生还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句话说”父母应在孩子“儿时,父亲是山;成长中,师友是山;工作中,伙伴是山。得好: 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么,我们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 营造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孩子喜欢在充满爱和温馨的家里生活,这样的孩子特别感到安全,做任何事情都会充满自信,心情愉快。所以,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烦闷,把与家人的矛盾摆在脸上,使家成为一个战场或冰窟窿。那样,孩子会感到惴惴不安。他们不知道这些事情跟他没有关系,会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导致父母生气,而沉浸在惊恐与自责中。我们中国的父母还应该向西方的父母学习,经常性地把对孩子的爱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另外孩子容易感到“皮肤饥饿”,需要得到父母的拥抱和抚摸,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怀抱和双手让孩子感到爱的满足。 2 .正确掌握好批评和表扬的分寸。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不听我的话,批评和表扬他都没有用。他只听老师的话,所以请老师多和我孩子谈谈。”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掌握好批评和表扬的分寸。 我认为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适时,不能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我们最好是当着众人的面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到光荣,而想到以后也要这样去做。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 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2、儿童心理变化的七忌 一忌无注意力。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 二忌无毅力。要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 三忌无适应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四忌无控制力,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五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六忌依赖。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炼。 七忌无独立生活能力。要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卫生的关健。 3、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 分。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坚持“德育领先,五育并举” 办学思路的历程中,在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借此机会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 一、学习《纲要》,统一认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我校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年级班主任和每两周一次的教师学习工作会议,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吃透精神,统一思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学习增强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认为,《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对象,规划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对于我们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科学有序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鲜明的针对性、切实的操作性。

为了有效地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结合学习对学校、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学校多年来牢固树立“德育领先,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五爱”教育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教学生做人为核心,确定了“播种、培育、收获、提高”的德育工作思路,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造就了一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且热心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学校的“三风”建设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也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诸如独生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环境适应、同伴交往、情绪情感、行为表现、个性问题以及趋势越来越严重的学习困难综合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深切地让家庭和学校感受到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 通过学习、分析,我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及现状,确定符合学生实际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一一全面规划,分层推进,面向全体,点面结合,育心活动,贯穿始终,家校牵手,整体促进。在此基础上学校完善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学 校整体工作的列入议事议程,建立了校长室、德育组和年级组长组成的领导小组。每学期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年级组及班主任工作计划中也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和工作来抓落实,以确保该项教育落在实处。同时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以建立一支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我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充分

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做法

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做法 一、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孩子们玩电脑上网已成为一个新时尚。有些学生放学回家把自己关进房子里,沉迷于电脑,完全封闭自己,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上的游戏机室比较密集,成了少年儿童出入最多的场所。由于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警惕性,往往成了不法分子作案的帮凶或成为坏人勒索的对象。 2.家庭方面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脱离实际的期望,使孩子感到压力过大,害怕失败,缺乏自信心。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娇宠,学生自理能力差、依赖思想重、缺乏进取心。家长对孩子放任或专制,前者往往使学生自由散漫、上进心不强,而后者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等不良性格。更重要的是一些家庭不和谐、有缺陷、缺少温暖,这样的家庭更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3.学校方面的影响 现如今很多学校在教学上只是偏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

力因素的培养,平时重视抓思想教育工作,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忽略差生、偏爱优生,各项竞赛活动只是让优生参与。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只是盯在优生身上,部分差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不良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反应对教学效果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中情感比例较重。他们往往对喜欢的老师报以积极和合作的态度,容易接受教育。反之,对不喜欢的老师则报以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对于老师批评产生不满反感和对抗心理,抗拒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反叛的心理。 片面追求升学率及考试成绩,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造成身心疲倦,体质下降,害怕考试不合格,造成恐惧、厌学等情绪。长期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培育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1)全面关心、尊重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坚持正面教育,切勿在学生面前大声责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 人本化:人类声带成熟期在7-9岁,6岁以前唱不准是正常的。6岁前的孩子声带很嫩,非要他一板一眼地唱,有可能会把声带唱坏;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肌肉最灵活,听觉最灵敏,不让他动,不带着我们的狗狗前进短,很少有家长关注到这一点,他们过多的关注结果而饭放弃了对过程的思考,这对孩子身心的摧残是不可估量的。孩子还小,以后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小身心的障碍会使他们忽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不好的开端。 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陈鹤琴认为儿童有八方面的心理特点,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赞美 为了探知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究竟有哪些最迫切的要求,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儿童对父母的最重要的十条要求是: 1.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 2.如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父母对每个孩子应一视同仁; 3.不能对孩子失信或撒谎,说话要算数; 4.父母要相互谦让,不可互相责备;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亲密无间;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 8.家里应该尊老爱幼,决定全身的事应该征求全家人的意见; 9.家庭要重视文体活动,节假日或星期天要到户外游玩; 10.父母有缺点时孩子也可以提出批评,应该欢迎孩子提不同意见。 这十条要求不难看出,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中国某市妇幼保健站儿童心理研究组曾对该市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但值得深思的是,回答中最多的并不是“怕爸爸妈妈打我”,而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 “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后感 李峰 前几天很晚回家,不经意地看到桌子上有一篇儿子从学校带回来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阅读材料,材料从理论方法到现实事例,做了简明而透彻的讲解。我读了以后心情好久不能平静,虽然经常在网上看到类似的内容,每次看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心理都会引起不少共鸣,但这次感触很深,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自己孩子心理的健康。我本人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每天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与其交流、沟通的时间更少,其实有时我们做大人的深思一下,在教育孩子上,有关孩子心理健康方面,自己做的怎么样?对照《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每人做家长的心里都有数,努力提高自己吧,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只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感受到道路两旁有五彩芬芳的花,就能感受到的天空上也有温馨的阳光。 许多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总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良,现实却是许多孩子营养过剩。其实父母对于孩子健康的关心,更多的是生理健康方面,而心理健康这一块内容是许多家长容易忽略的,通过材料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引起我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我的孩子是男孩子,我的父母和儿子的外公、外婆都很高兴,他们有

着封建的思想,很宠他("长辈包围晚辈"),我不怪他们。我还经常看见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打凳子,是凳子让宝宝摔跤了;打爸爸,是爸爸没有扶好宝宝…,长大后,那么多的不如意,你说你们让孩子打谁啊?其实阅读材料上告诉了大家答案,这些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是不对的。 长辈们也不是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是他们不懂得怎么去关心。其实跟孩子用心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作为父母,有时只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好了。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让孩子的不好情绪有个宣泄的途径。而不是当大人自己心情不好时,极度愤怒的时候(忙人无计,怒人无智),对孩子大吼大叫,其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也很烦躁。孩子不懂事,他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后果可想而知,马克思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这就是说,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 阅读材料上既举了成功的例子,也举了失败的例子。留学生汪某与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一怒之下,连刺母亲9刀!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其实不少,这就是心理健康问题。相信每位阅读过的家长都能认识到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躯体疾病的危害大多是一个人,而心理的疾病危害范围有时要大得多。我们应该尽早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每位孩子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但是对自己孩子的爱没有差异。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可以多陪他看书、

什么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关于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话题自从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以来,我经常在爸爸妈妈的交谈中听到关于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话题,我曾经不解地问妈妈,什么叫“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 那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什么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

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日期: ?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内容提要 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深入地有目的的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学生每个时期的心理需求,及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引导,真正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训练和培养。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热爱集体,培养学生责任感 三、助人为乐,培养学生健康情感 四、开展课外活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培养竞争与承受挫折能力 六、培养合作精神

何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受年龄特征、身体状况、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他们心理的主流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富于创新精神。同时,由于这一代人成长道路比较平坦,生活条件优越,再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家长百般呵护,很少甚至从未经受过大的挫折,往往表现出固执任性、自制力差、娇气、孤僻、自私、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水平低,稍不如意就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甚至酿成悲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心理上的独立意识、自尊意识逐步增强,对与异性交往、物质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强烈,但由于自身能力、地位等因素,这些需要又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心理上存在许多矛盾。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提到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深入地有目的的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

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长感悟3篇

成长感悟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嘴头上说说也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学校日常活动就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师要为人师表等方面着手。 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会发言稿 各位家长: 大家好!十分感谢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是啊,哪一位家长不望子成龙?哪一位家长不望女成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眼睛只盯在孩子的分数上。分数似乎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误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各位家长进行交流: 第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孩子成长的依恋期。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长期与父母隔离已造成无数悲剧……这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孩子杀人、自杀的根本原因!相当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背后,都有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背景……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家庭影响……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在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在23岁无故杀人。如果家长能够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依赖,对所熟悉环境和好朋友的的依 恋。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的。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地由自己来带,不要推脱给其他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把孩子扔给老人,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有的家长借口工作忙,对孩子是不管不问。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心理就会

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李明容 摘要: 心理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健康目标,是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分析身心并重问题列举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如何健康成长。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当我们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大体上分这几个方面: (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