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4 再见了,亲人

14 再见了,亲人

14 再见了,亲人
14 再见了,亲人

114 再见了,亲人

2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①开头的祈使句有什么作用?]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②这句话表现出了什么?]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③问句和感叹句的连用有什么效果?]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④反问句和重复否定句的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ɡōnɡ)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⑤怎样理解“雪中送炭”表现的感情?]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⑥反问句改为“我们不能忘记”可以吗?]

段导读:第1自然段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大娘话别的情景。

1 ?

2 ①一个祈使句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②这句话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③一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

④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⑤“雪中送炭”写大娘不顾生命危险,带领全村妇女,在战士们最需要的时候把食物送到阵地上,表现了帮助的及时。这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3

⑥重点句解析:不可以。作者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友情。意思是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陈述句的情感过于平淡,难以表达

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4[⑦这句话有什么作用?]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5你乘机钻进屋里,[⑧从“钻”这个字可以看出什么?]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6[⑨为什么当时没有哭,而今天哭了呢?这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话别的情景。

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

篮子上山挖野菜。7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⑩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志愿军战士与大嫂话别的情景。

8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的是在送行路上的情景。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情景。

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这两个感叹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离别时志愿军战士所说的话,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9 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段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4出这强烈的感情。

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指出小金花刚强的性格。

5⑧可以看出小金花很机敏,也很勇敢,一点儿不害怕鬼子。

6⑨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出来时,小金花心中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7⑩“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大嫂为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指的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这句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8登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战士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反复地用呼唤的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9

这段话用向列车请求的口气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不舍和对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土地的留恋。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段导读:第5自然段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10 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段导读:第6自然段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送别场面的插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目

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最终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国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提醒:“情谊”中的“谊”,读作yì,不要读成yí。

“乘机”中的“乘”,读作chénɡ,不要读成chènɡ。

“血泊”读作xuèpō。

帮助学生理解下列词语。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阻击战: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斗。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2.再读课文,思考: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亲人”。)

3.快速读课文。

10

难点句解析:这句话是志愿军战士内心的呼唤,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世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大声朗读。

(2)指名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的段落(第4~6自然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老师随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他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回到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更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课文第

1~3自然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这部分内容。

1.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亲人般的情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人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通过他们自己的深入思考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战士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握感情基调,注意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悟出真情。

1.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句子的课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复习:志愿军战士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地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读第4~6自然段。)

2.导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第1~3自然段。

二深入学习,再现真情

1.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将打糕送到阵地,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和妈妈救出了老王,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被炸伤了腿。

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

(1)自由读第1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画出相关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汇报。

学生甲:“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老师引导:“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帮助。)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大娘她们仅仅是为志愿军战士送来了打糕吗?还为他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学生乙:“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老师引导:结合想象,说一说大娘还给志愿军战士做过哪些事情。

其实,大娘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一切,怎能不令志愿军战士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时刻,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③失去妈妈的痛和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是多么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④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战士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哪!所以,当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切地说(学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②学生交流。

③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既然有危险,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

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在志愿军战士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学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近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4.小结: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三总结写法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有别,但是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无尽的关心和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

代价”,她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自然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依依不舍之情。)

四再读课文,感悟情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这些描写都说明了什么?

3.总结全文。

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心,同甘共苦,这是为了什么?这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容易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欠妥,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就能体会出感情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也要让学生充分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

深情厚谊

1.看拼音,写词语。

zàn shí(暂时) zhàn yì(战役) xiāo yān(硝烟) qínɡyì(情谊) èhào(噩耗)

fēnɡsuǒ(封锁) dàsǎo(大嫂) xuězhōnɡsònɡtàn(雪中送炭)

2.比一比,再组词。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帮助。(雪中送炭)

(2)形容一起走向死亡,共同毁灭。(同归于尽)

(3)深厚的感情与友谊。(深情厚谊)

(4)全世界各地。(五洲四海)

(5)事先并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

4.选词填空。

情谊友谊

(1)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

尽管……还………哪怕……也……

(3)(哪怕)困难再大,朝鲜大娘(也)要把打糕送到阵地。

(4)(尽管)敌机封锁,朝鲜大娘(还)是把打糕送到了阵地上。

1.作者简介。

魏巍(1920~2008),中国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50年冬天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随军记者。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报告文学作品。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他又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魏巍的朝鲜通讯以选材严、挖掘深、主题鲜明、见解深刻著称,笔触饱含激情,传神地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伟大情怀更是为读者所乐道。本文就选自他的名篇之一《依依惜别的深情》。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热情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思横溢,离情感人,是最显著的特点。在凯歌声里,志愿军要告别朝鲜父老踏上归途,由此而产生的离情是这篇通讯着力描写的内容。文章标题定得妙,既极其概括,撮内容之要,更是浓墨渲染,泼洒万般情。“惜别”,舍不得分别;“依依”,万般留恋,不忍分离;“情”前面还着一“深”字来修饰,层层增添,分量沉重。

2.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

邱少云(1926~1952),四川铜梁(今属重庆)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的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

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黄继光(1931~1952),四川中江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剧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阵地。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缅怀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也改名为继光乡。

许家朋(1931~1953),安徽省绩溪县人,1951年5月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第9连战士。1953年7月6日夜,在反击石砚洞北山战斗中,他所在的突击排突入敌阵地后,被敌暗堡猛烈的机枪火力所阻,爆破手爆破未成,英勇牺牲。许家朋从牺牲的爆破手身边拿起炸药包向敌暗堡扑去,在距敌10余米处两腿负伤,就夹着炸药包爬行。在逼近敌暗堡后,发现炸药包受潮失效,他猛然挺立起来,扑向敌碉堡机枪眼,双手紧抱敌机枪脚,胸膛紧抵枪口,整个上身都钻进了枪眼,阻止了敌人机枪发射,保证了攻击部队迅速攻占主峰,全歼守敌100余人。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张桃芳(1931~2007),江苏兴化人。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他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1954年,24军选拔战斗英雄支援空军飞行员队伍建设,经过体检,214团仅张桃芳一人合格,进入徐州第5航空预备学校和济南空军第5航校1团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空军高密第一训练基地担任歼击机飞行员,飞行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歼击机,但在随后换装新式歼击机后,身体不适应高空缺氧,由空军司令刘亚楼亲自批示,转到防空兵,任防空兵某部营长,后来历任山东潍坊基地警卫连副指导员、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学员、山东潍县基地警卫连指导员、济空地空导弹第九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地空导弹九团副团长等职务。1985年6月,张桃芳退职休养。

吕松山,山东省牟平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原先是一名油脂工厂的技术工人。美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后,他便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在一个战斗连队里,当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战斗小组长”。他屡立战功,2007年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3.精彩教案——数学引导。

在教学本课第3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引导学生:你们能从大嫂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像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

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七百多件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去背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补充了一则名为《路标》的感人故事。通过查阅资料,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血的代价。

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可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说:“志愿军叔叔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有战斗,就有流血,就有牺牲。课文中提到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侦察员老王被抓;文中提到的那位伤员;还有文中说志愿军叔叔吃的是野菜。”还有一位学生马上引用了课外资料:“老师,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了30多万人,其中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还有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叔叔在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二十三天。著名的战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奋不顾身;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总结:“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战争中,一共有两百多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30多万人把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之上。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鲜血凝成的。”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就有了很深的感悟。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发表时间:2014-01-25T10:32:34.5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6期作者:刘新玲[导读] 教师应作必要的示范,范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将课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范读。——摭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刘新玲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实验小学26273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年级语文课文阅读的第一点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的读书心智过程,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夯实汉语言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笔者结合个人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就小学生朗读指导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适时范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定为第一目标,而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直到六年级,在朗读的指导方面仍是一个难题。教师应作必要的示范,范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将课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范读。 1.教师范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范读是朗读中最常用的方式,是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朗读的基本功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的范读能力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学生范读。有些学生的表现欲十分强,而且对课文的理解既到位又快速。这样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让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为全班学生做出榜样。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激发“读”的兴趣。 1.巧用多媒体,展现生动形象的情境。有些课文内容展现的时代跟孩子的生活较远,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当时的背景,就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时,学生对于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无法具体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当时的这些美景以及侵略者侵略的场面都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学生们在欣赏到优美景观的同时内心也深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悲愤,他们把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带到了课文中,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课堂非常成功。 2.分角色朗读,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分角色朗读是朗读的一种形式,分配不同的人朗读不同的角色,对学生的感悟有很大的帮助。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低年级的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却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3.竞赛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小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也强,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各种方式比赛朗读,比如读得好的同学领读、比比谁读得好、挑战读等,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结合五六年级学生在学校寄宿的情况,让学生想想自己初次离开亲人、与亲人分别到学校住宿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再结合课文的感人事例,让学生采取打擂台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三、注重评价,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要注重过程评价,比如首先要求学生把音读准,还要提醒学生不能添字、漏字,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有感情朗读,教师要因材施教,灵活指导。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很高,朗读时没有自信,这时老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奖励,比如“你读得很有感情”、“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你这次读得比上次好,相信下次会更好”等等。当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时,自信心便会增强,会期待下一次的朗读。因此在不同情况下要用不同方法给予学生更为恰当的评价,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朗读评价的方法有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1.教师评价。如:“听得出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好。”“听了大家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但声音洪亮,还有自己的感情。”但朗读评价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当学生没有读好时,也应该明确地指出,但形式上应该幽默活泼一点,以便让学生欣然接受。 2.学生互评。小学生朗读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除了教师评价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从中取长补短,将评读训练到位。 朗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功,教师只有通过平日教学的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充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朗读带给孩子美的享受,让琅琅的书声成为语文课堂里美妙的交响曲!

14《再见了亲人》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学会句式转换。 3、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 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收看抗美援朝的影片。 一、由历史背景导入。 1950年(出示图片、课题) 师: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通过预习,课文主要写到了哪些亲人呢?生:写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谁说“再见了,亲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打开课本,看看哪些段落写了我们的亲人呢?比较以下这些段落中哪些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呢? 二、走进课文: 1、汇报句式相同的句子。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指导读,指出是反问句。试着改陈述句。 2、抓住“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找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 (1)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2)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

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3)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词语:“多少、顶、冒、穿、送、唯一”理解大娘以及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把他们当亲人。理解“雪中送炭”的含义。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指导有感情的读。 小结: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抓住“怎么就落泪了”体会小金花对志愿军亲人般的感情。 出示文字: 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抓住词语理解:同归于尽噩耗。指导读:“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 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为什么? 想象:(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小结:为了救侦察员小金花失去了妈妈。 4、抓住“这样高的代价”来体会大嫂为志愿军做的事情。 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 大嫂为了给我们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有感情的读这段文字。

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散文,齐读课题。 一、反馈预习,初步感知 1.通过了解预习,我发现这些同学做得较好。(口头表扬)请把掌声送给他们。 2.本课的部分生字,有些同学写得不正确。(出示)是这几个字:谣、噩、嫂。 (1)首先看“谣、嫂”,谁来当小老师提示大家这两个字的重点笔画。 (2)再来看“噩”,看老师写这个字:首先应注意它的笔顺,先写再上面一横,然后写两个口,再写中间一横,接着再写两个口,然后写中间一长竖,最后写下面一横。 (3)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把每个字认真工整地写两遍。注意写正确、写美观。 3.同学们读文时发现课文几个句子较特殊。(出示) (1)指生读。 (2)教师指导:反问句要读出上扬的问句语气。反问句是使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无疑而问,表达的意思均包含在问句里. (3)自己试读。(4)齐读。 4.出示学生概括的主要内容,指生读。 小结:看,像这位同学一样,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完善自己的主要内容。 5.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同学不明白: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为什么会产生那样浓厚的感情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精读感悟,品味语言 (一)浏览课文寻找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寻找事迹体悟浓情 Α、精讲点拨寻找学法 1、感情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_优秀作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优秀作文的再见了亲人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1:读《再见了,亲人》有感作文500字 前两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披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里面的大娘为了让志愿军吃好穿好不辞劳苦,真是一位善良的大娘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真是万里挑一,更不用说我了。在家里就是一个“小皇帝”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天天发号施令、自享自乐,想让我做点事简直痴心妄想。而这为大娘却能不顾自己,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更何况她还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向大娘看齐。否则在以后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还有,大娘在敌机来的时候仍旧临危不乱,他丢下自己的小孙孙竟然先把在她家修养的伤员背进了防空洞。我一下被大娘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震撼了。如果换成胆小如鼠的我在这种危在旦夕的时刻早就吓得魂飞破散了。抱着小孙孙早就逃到十万八千里远去了。更没有什么闲工夫去管那个跟我素不相干的伤员了。但这位大娘却能办到。我很惊讶: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再鼓励着大娘这么做呢?虽然我现在搞不明白,但是我知道大娘有着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得我跟这位朝鲜大娘比起来是那么渺小,看来我还要好好改进呀! 篇2:《再见了亲人》读后感作文400字 《再见了,亲人》主要讲了大娘在阻击战中为了救助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为了救侦察员老王失去了母亲;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火炸掉了双腿,只能靠拄着双拐走路了。最后讲了志愿军舍不得朝鲜的亲人们的心情。 “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读到这里,让我热泪盈眶。书中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因为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啊!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抢救自己的亲人,可大娘却先救志愿军伤员,然后才想着救自己的孙子。 “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伤好以后,您只能靠双拐走路了。”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上蔬菜,明知道危险,仍旧上山采野菜,

吉春亚老师教学实录及精品课件 (上下)范文

吉春亚老师1——6年级教学实录和精品课件(分年级)吉老师课堂“扎实、灵动,充满语文味”。执教1——6年级多轮,熟悉各个教学版本教材,对人教版教材如数家珍。98年开始课堂就有影随弟子——来自浙江、江苏、广州、新疆、湖北、河南、河北等全国各地,最多的一个学期带有8位弟子,几乎每天都有一节开放课。我们征求了吉老师的同意,将其的教学创意开发成我公司的文化产品。具体着手根据课堂录音、视频和吉老师提供的简易PPT整理实录和美化时才知道这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吉老师也会抽空指导我们。吉老师的课有三类:一类是家常式公开课,一类是对外接待公开课;一类是大赛公开课,适合不同老师的需要。我们的课件制作也有不同层次(文字实录,ppt,动态场景,汉字书写笔顺,各类音乐和音效,有的增加了flsh 电影剪辑录音等) 按照年级,把已经整理好的实录和教学PPT课件目录如下,您可以联系我们的QQ号、和,希望有很多的课能满足您的教学需要。 一年级(上) 1.《小小竹排画中游》 2.《画》 3 《雨点儿》 4《四季》 5 《那座房子最漂亮》 6《阳光》 7. 《一去二三里》 8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9《自己去吧》 10.《静夜思》 11《小松鼠找花生》 12 <<爷爷和小树>> 13《借生日》 14. 《操场上》 15. 《雪地里的小画家》16. 《小小的船》 17《比一比》识字二 18. <<日月明>>(识字)19.《比尾巴》(识字课)20. 《小熊住山洞》21、《菜园里》22.《我多想去看看》23《影子》24《平平搭积木》25《雪孩子》26《识字2(商品)》 一年级(下) 1.《柳树醒了》2、《春雨的色彩》3.《村居》4.《看电视》5.《胖胖的小手》6.《棉鞋里的阳光》7.《月亮的心愿》8.《两只鸟蛋》9 《松鼠和松果》10、《美丽的小路》11.《失物招领》13《所见》 14.《小池>> 15.《荷叶圆圆》16《夏夜多美》17.《要下雨了》18.《四个太阳》19《乌鸦喝水》20.《司马光》21《称象》22《吃水不忘挖井人》23《画家乡》24.《棉花姑娘》25《小白兔和小灰兔》26.《识字8》27《识字一》28《识字2》29.《识字3》30《识字4》31《两只小狮子》32《小伙伴》33《识字5》34《识字5》34《识字6》 35《识字7》36《手捧空花盆的孩子》37《兰兰过桥》38《火车的故事》39《小蝌蚪找妈妈》40《地球爷爷的手》 二年级(上)

筷子折了教案2

筷子“折”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能对生活中的一些光的折射现象做出解释。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水、烧杯、筷子、硬币、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课件等。 小组准备:装水的烧杯、筷子、硬币、较重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暗箱 师:今天来到这里,认识咱们班同学我觉得很高兴,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进行我们下面的学习吗? 生:愿意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幅神奇的景观图,让我们一起仔细的观看,并思考: 在这张图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稍待片刻,让学生回顾梳理) 生:看到了海水,房屋,海市蜃楼……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人们常听说但不常见的“海市蜃楼”。在古代,由于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便赋以种种神话传说,说是海里的蜃(传说中的动物)吐气而成,故称为海市蜃楼。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吗? 生回答(愿意) 二、依据事实,猜测暗箱. 1、筷子折了 师:好,孩子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一双筷子) 生:筷子。 师:筷子---我们非常的熟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它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好吗?请同学们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一: (1)把一根筷子放到空烧杯里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筷子有没有变化?(没有) (2)拿出一只装有清水的烧杯,把另一根同样的筷子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从不同侧面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并积极回答。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纠正学生读音——折she)…… 师:筷子折了(板书课题)筷子是真的折了吗?(从装有清水的烧杯取出筷子验证)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板书:空气水) 生:可能和水有关系。 生:可能和烧杯有关系。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同步指导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同步指导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WTT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同步指导,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课文指导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

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教材指导 一、对句子的理解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我在此整理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公开课,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的1950年,美帝国主义跟南朝鲜李承晚政府色结,向我国的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猖狂进攻,妄想灭亡朝鲜,进而侵犯我国东北。与此同时,美帝国主义还派军舰侵占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为了支援朝鲜抗击美帝侵略,保家卫国,我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战争进行了三年,志愿军朝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无比顽强的精神,打败了美国侵略者,迫使它接受停战谈判。战后5年,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在这8年的相处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志愿军开始离开朝鲜回国,课文写的就是志愿军回国,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相送的情景。 本文作者魏巍,在抗美援朝时,曾于1950年、1952年两音乐会赴朝,任志愿军随军记者,与志愿军指战员生活、战斗在一起,先后写了近20篇文章,汇成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1958年志愿军回国,他又写了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即节选于此。 2.教材特点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作题,可见全文以写离情别意为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呼朝鲜人民为"亲人",可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已结下了深厚的亲人般的感情。 课文前一部分侧重写朝鲜人民依依惜别,回顾他们在战争岁月中为志愿年作出的巨大牺牲;后一部分侧重写志愿军依依难舍的感情。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是重点段,即第1至3自然段,以大娘(老人)、小金花(孩子)、大嫂(中年人)为代表,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内容组成。"回忆"中安排的材料分别是:大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和"救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两件事;小金花因"妈妈救老王"而永远失去了最亲的人;大嫂"挖野菜被炸致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教学准备 符合课文情感的音乐、词句训练的小黑板。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提问: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

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上好第一课时教学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教学经 验上好第一课时教学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上好第一课时的教学今天听了这两节公开课,并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用心去学习,非常重要。为此,新课的开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如,我教《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我讲关于毛泽东的故事,让学生先认识毛主席,在利用故事吸引大家学习课文。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为学习新课文埋下了铺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何乐而不为呢?

二、识字学词,落到实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 三、抓住重点,大概理解全文我认为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我们都应把读好课文、读准确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目标。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开火车读。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如:⑴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⑵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⑶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在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四、指导书写,突出重点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低年级是学生写字姿势、书写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由于他们写字速度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留有足够的写字时间。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指导书写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word文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 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

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词语解释 【忘怀】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1. 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 学会生字新词。 3. 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 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 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 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 板书课题,提问: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 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 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

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 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 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 —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 们花了多少心血!)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 为什么?(突出 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 过渡句。)

小学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磨课活动总结

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第二轮磨课活动小结四月五彩杜鹃开,学校教研月花开。在教务处的精心准备下,我校开展了第二轮语文讲课评课活动,老师们在此次活动中,以新课程理念和学校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在如何做到更好的体现学校的教学模式上做了一定的探索,。现将听课评课活动总结如下: 1、段新棵、马柳、金英、叶萍、徐璐、朱岚6为语文授课教师对此次磨课活动高度重视,从课前的准备到顺利上课,都能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对课题的导入、课件制作、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环节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2、6位授课教师的教态都很大方,用自己极富亲和力的语言、动作和神情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3、授课老师准确把握本学段的教学重点,较好地驾驭教材,课堂教学都较好地体现快乐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4、语文课立足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马柳老师主讲的《可贵的沉默》一课,板书清晰明了。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点拨,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让学生反复读,实实在在地品字、品词、品句,“语文味”浓;建议建议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紧紧抓住“可贵”“沉默”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金英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还进行了仿写

习作的指导。但读中感悟的训练落实不够到位,层次不够清晰,板书设计还需斟酌,可从小艇的特点、作用、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入手去设计。 叶萍老师主讲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准备充分,精心引导学生欣赏重点语句,学生通过自学去领悟,去思考。但对“美丽”一词挖掘不够,一味的一段一段去讲,重点应放在“精神美”、“人格美”上,让学生真正理解居里夫人的这个美丽之所以跨越百年的原因,读中感悟不到位,读的形式单一,课堂沉闷,教者一味提问,几个成绩好的能回答,大部分学生随声附和无所事事,课件没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徐璐老师的《父亲的菜园》课,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流程清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去感悟父亲为菜园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但教师的教学语言还需斟酌。如:“父亲遇到那些不幸”应是“父亲遇到那些困难”,开头学生说“自己家中种了许多蔬菜”教师说“那说明你家菜园的土肥沃”“倒掉豌豆”“收集材料”的说法也不妥。板书设计也需调整。 朱岚老师主讲的《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流程清晰,板书明了,抓住重点语段,通过不同类型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中朝人民的特殊情感,是一堂较成功的的公开课。但由于时代久远,写作背景介绍还需具体些,对亲人的理解应该是互称“亲人”,不是单一的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称亲人。 段新棵老师主讲的《中华美食》,课件制作优美,很好地服务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再见了,亲人 【精品教案】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

14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备课必须先备学生,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好的教学设计必备条件。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我班学生共28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基本较高,进入五年级以后,大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特别是实行高效课改以来,学生在搜集资料上、语言表达上、有感情朗读感悟上得到提升,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也不是人人尽然,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还是不够扎实,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来看,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班级两级分化差距还是较大的。 教具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那场战役的主题曲?(抗美援

朝中的上甘岭战役)同学们还知道有关抗美援朝的哪些战役及感人的故事呢? 2.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密切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父母、爷爷奶奶等)课文中的“亲人”是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再见了亲人”这句离别的话是谁说的?(志愿军) 3.作者简介:魏巍,原名鸿杰,河南郑州人,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50年冬天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随军记者。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报告文学作品。1958年志愿军回国,又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4.教师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6月25 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25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两遍。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4-6) 2.用多种方式学习字词。 3.听课文思考:哪些段落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并找出课文中的事例。 4.同桌交流,汇报事例。 5.教师总结板书: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1]

1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五(一)班孙艳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排的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1)认知方面: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技能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

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写一个字“亲”。你们可以一起来写一写,嘴里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看见枝繁叶茂的大叔,(左边这个“见”的繁体字)树叶长得那么茂盛,就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于是就创造了这个字“親“,最后简化成“亲”来说明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课件展示)那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板书亲人)生自由说。(爸爸、妈妈……) 师:一点都不错。你爱你的亲人吗? 生自由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