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心理特徵

幼儿心理特徵

幼儿心理特徵
幼儿心理特徵

幼儿心理特徵.txt点的是烟抽的却是寂寞……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绑不住我的心就不要说我花心!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请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英文了,OK?幼兒心理特徵觀看幼兒成長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一種享受,嬰幼兒身心發展變化特別快,每個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變化,心理特徵亦大不相同,往往們會以大人眼光來看嬰幼兒的世界,解釋他們的種種行為反應,而與事實有所差距,以下就幾個例子來說明:

1.「昨天」是什麼?--幼兒的時間觀念

奇怪呀!明明是上個月的事情,孩子怎麼會說成「昨天」?

會模仿大人說「幾點了?」的幼兒,不一定真正瞭解時間概念。

I.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在三歲以前,幼兒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什麼感覺,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他們對時間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鐘」來提供時間的訊息。比如,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

大約三歲開始,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此階段幼兒的時間知覺是與事件的聯繫為主,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的變化,如日夜的差別、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如吃飯、睡覺、上學等,都是幼兒知覺時間概念變化時的主要指標。「早晨」對幼兒而言就是「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晚上」則是「天黑的時候」。

所以,孩子有時可能會發生混淆。假如孩子記得放學的時間是「天黑了」,那麼天一黑,他就認為「媽媽來接我回家」的時間到了。如果一大早就下起雨來,天色陰暗、幼兒可能會納悶:「天已經黑了,為什麼媽媽還沒有來接我?」

II.幼兒不太瞭解時間名詞的意義

三歲幼兒語言發展迅速,有關時間的字彙收得很快,在言談中可聽到他們經常使用有關時間的名詞。提到過去的事情,他們常會說「昨天」、「有一次」;有關未來的字彙則有「下次」、「明天」、「以後」、「等我長大的時候」。但是,有些相應於時間名詞的時間概念卻尚未形成,許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們的時間概念。

儘管對時間的估算,仍不太掌握得住,但是幼兒很喜歡模仿大人「一下下」、「再等一分鐘」、「來不及了,快遲到了」......,有的幼兒雖然還不會看時鐘,但遊戲時,他們也會學大人看看手錶,然後說「兩點了」或「吃飯的時間到了」。其實孩子往往並不十分確定「一分鐘」、「五分鐘」、「二點」的真正意義,也不清「昨天」和「上個月」的不同。

III.幫助孩子增進時間觀念

由於時間摸不著,也看不見,大人要與幼兒討論時間,最好盡量引用具體的事例。比如:「午睡醒來,就是遊戲時間」、「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就可以看小丸子」,這樣孩子比較聽得懂,也能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時間表的觀念,瞭解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儘管幼兒的時間概念發展常不及他對時間字彙的掌握,但是學習手時間字彙,可以增進幼兒的時間觀念,也能幫助他們更正確地使用時間名詞。

2.這是我的!

兩歲幼兒總是被冠上「小氣」與「霸道」,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這是我的!」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

I.自我中心的兩歲兒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影響著幼兒的人際關係,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不瞭解幼兒發展的大人,有時會將這些行為誤解為「不乖」、「小氣」、或「霸道」。其實,幼兒不是不願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本身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無法顧慮到他人。

II.玩具比朋友重要

因為自我中心,這階段的孩子對於玩具,總以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為了捍衛玩具的「所有權」,他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愛。

對這階段的幼兒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要他為了友誼而放棄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會很難過、很生氣,至於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則無法體會。

III.避免發生爭奪的行為

既然兩歲多的孩子適應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這時就需要大人幫忙。首先,大人應先瞭解他們的心理特徵,避免將孩子歸類為「慷慨的」、「小氣的」。其次,還要主動製造機會,並給予一些簡單的指導,鼓勵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譬如,提供足夠的積木、黏土、色紙、顏料,讓幼兒可以一起參與,減少因爭奪玩具而引發爭執,並藉機讓他們練習社交技巧。

IV.逐漸學會體貼與輪流

兩歲幼兒因為無法同理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溝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幼兒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沒有大人的監督,幼兒的遊戲很快就會落入一團混亂的紛爭。此時,大人適時地引導,可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譬如,老師可以跟小柏解釋:「學校的玩具是屬於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炒菜,就讓小慧先玩娃娃。」並教他問其他正在炒菜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們一起玩?」若孩子們堅持不願意一起玩,老師也可充當計時員,指導幼兒學習輪流,一人玩一段時間。

雖然幼兒是非常自我為中心的,但只要大人耐心輔導,讓孩子多經驗幾次成功的合作遊戲,那他們心中剛剛萌芽的友誼觀念會漸漸成熟,而學會體貼別人、與人合作和輪流玩具了。

3.兩歲兒的自言自語

您的孩子有自言自語的現象嗎?別擔心,這只是孩子自我中心語言的一種表現。

一歲七個月大的亞亞在馬路上看見小狗時,不管旁邊有沒有人,都會指著牠說:「狗狗!」玩耍的時候,不論是自己一個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也都會邊玩邊笑,咕咕地自說自話,甚至睡覺前也會嘀嘀咕咕上好一陣子,才漸漸進入夢鄉......。

孩子的自言自語深具發展意義喔!

I.用自言自語控制行為

像亞亞這樣自言自語的現象,常可在幼兒遊戲、動作中,或是處於困難的狀況時發現。幼兒從一歲後期到二、三歲時,常會邊玩邊自言自語,此時的自言自語不一定具有任何意義,也不是為了溝通。

兒童教育家皮亞傑(Piagct,J. )認為,孩子的自言自語是屬於自我訓練的語言行為,其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小孩未能完全區分字眼所代表的意義,使言語變成了另一種活動。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學會使用文字符號

孩子邁入兩歲後,逐漸從感覺運動期過渡到前運思期(2-5、6歲),此階段孩子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學會使用符號,例如,指著小狗說「狗狗」,這個舉動即表示他已將字詞與它所代表的動物做連結。一旦象徵性的思維能力出現,孩子就越來越靈活於讓一件物體具有許多假想的代表意義,並透過模倣、繪圖、或幻想、語言等表達方式,將過去已瞭解的關係表現出來,並在想像的世界中表達及抒發這些情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遊戲中常自言自語的孩子,漸漸變得能將他人納入自己的遊戲中,將遊戲的中心從自我轉移到他人,因而自言自語的現象會逐減少。

III.展開社會性遊戲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的自言自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由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約一歲半時,開始會對別的小朋友表示關心,但僅限於用眼睛追逐他們的活動,或緊跟在後面跑來跑到。

到了兩歲,小孩之間的互動形態,仍屬「平行遊戲」,例如:喜歡加入許多小孩之中,但只是在旁邊看著別的小孩玩耍,或是在團體中高興地自個兒玩自個兒的。

到了2-3歲,孩子在遊戲中會逐漸使用有限的語言來建立和維持協調性的合作關係,但仍缺乏合作的本領,只是試探性地注意對,方尋求種一起玩耍的方式,像是互相追來追去、邊跑邊笑這類簡單的遊戲。

3歲以後,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需求增強,交談機會自然就增加了,因此,父母不要過於擔心。

4.百聽不膩,百看不厭--談嬰幼兒的重複閱讀行為

您是否對孩子一再要求念或看同一本書感到厭煩,其實,重複閱讀行為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常聽許多父母抱怨:「為什麼孩子一直要重複地看某一卷錄影帶,玩某一種遊戲,更麻煩的,有時還要我一直念某一本故事書?」在幼兒的重複要求下,爸媽念得是「嚼之無味」,愈念愈煩,不由自主嘀咕起孩子怎麼這樣「固執」或「一成不變」!

在重複共讀的經驗裡,孩子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學習。

I.「學習躍進」發生在重複行為後

嬰幼兒「喜愛重複」的行為,不是個案,而是他們專屬的特性。

較細心或替孩子做成長記錄的父母應可發現:嬰幼兒的重複行為總會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的某天,出現了學習上的躍進。也許是他突然會抓住物體、會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翻身了......。

在親子共讀中,這種「突然」發生的學習躍進,也會在他不斷地要求成人重複閱讀的行為後出現。我們可以這麼說,在重複共讀圖書的環境裡,作人所提供的,一如蓋房子所使用的鷹架,嬰幼兒可順著這鷹架,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磚,並在發展成熟之際展現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複共讀中,以行動或語言來表示他已獲得或學會的某些東西。例如:看到這一頁有牛,他就會哞哞地叫,表現出他知道這一頁的內容。或當他們察覺該書是以有韻律的文字組成,就會主動地唸出句尾的韻字,像我的女兒寧寧在17個月大時,我和她共讀《晚安,月亮》一書,她每每主動念出「......and a comb and a brush and a bowl full of mush......」這;句子中的〔sh〕音,而且把音拖得很長。

有的幼兒還會突然背起整段的童謠:「滴答滴答下雨了,滴到寶寶的鼻尖上了!」;或者他們在學會掌握閱行為後,也能聯結故事情感和本身的經驗,像寧寧在2歲半時,拿起《野獸國》,便一頁頁、半背誦半嘟噥地編詞念完全書,還問我:「要不要看『麥斯想媽媽很難過』那一頁?」並努力地翻找該頁。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不該孩子受挫的拒絕法

雖然嬰幼兒喜愛成人一再地讀某一本書給他聽,但若要成人不厭其煩地照做,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當你在某天、某時,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絕的挫折時,建議您利用以下方法:1. 您只須慢慢地、一頁頁地翻書中圖片給幼兒看,對孩子的問題則簡短答腔。只要一會兒功夫,嬰幼兒通常就會失去下再看的興頭,但卻不會失去明天再讀的興趣。

2. 當您察覺嬰幼兒想要求再讀,可在念完書時,趕緊轉他的注意力。

3. 可反問孩子:「你從書上看見了什麼?」或請他們自己「唸」給你聽。有經驗的成人都知道,幼兒可以自己嘟噥嘟噥、煞有介事般地念起書來。把被重複要求的對象轉回到幼兒身上,他們大可在一讀再讀後,而自行決定結束該次的閱讀經驗。

4. 直接誠懇地告訴幼兒:「爸爸(媽媽)累了,現在不想再念。」大人誠實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坦誠不只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習慣。孩子從小獲得大人坦誠的對待,就有機會學習坦誠的方法和態度。父母對孩子坦誠,往往會很驚訝地發現,即使是一歲多的幼兒,也常常能尊重您坦誠相告下的決定。

III.在愛中進行重複共讀

曾聽見一位父親像拆穿西洋鏡般地說:「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拿書要我念,其實他只是想得到我的注意力罷了!」這位父親說的雖是實情,但其實他的孩子想要表達的訊息是:「請你愛我!」

嬰幼兒從重複行為中獲得成長,成人在提供嬰幼兒重複行為的環境中灌溉孩子的生命;孩子絕非固執,成人更非安排一個呆板的環境。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裡,不但有愛,還應和著人類成長的規律和需求!

5.兒子總是黏著我、要我抱,怎麼辦?

孩子從6個月大開始,就會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出現個人的喜好,不但會對照顧者表現出喜愛,也會對陌生人有「怕生」的反應。幼兒通常會以依賴、黏膩的方式表達他對照顧者的喜愛及需要,黏人的問題因而產生。

孩子黏人本是一種滿足需求的正常表現,大多芔現在半歲到一歲半之間。而這個年齡的幼兒正處於學習爬行、走路的階段,需要藉助別人的擁來移動身體,所以,常會吵著「要人抱」。

理智上,父母都能理解孩子黏人、想要被人擁抱的心理需求,只是,當父母被孩子黏得太緊時、免不了會有想要逃脫的想法,往往就無法這麼理性而對了。尤其傳統的育觀念認為,不要太滿足孩子「要人抱」的需求,否則將會種下孩子日後養成依賴個性的惡果。

不過,許多研究證實:嬰幼兒階段依戀關係的滿足(幼兒與照顧者問的親密關係),是孩子對他人產生信任感的基礎,也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做法。因此,您不妨將這樣的觀點跟公婆說明,讓他們也接納孫子在這階段的黏人行為。

至於而對黏人的孩子,首先,要滿足孩子黏人的需求,否則您會發現,當孩子的需求越得不到滿足時,就會越強烈表達需求,哭鬧的情形就更是沒完沒了。

其次,要逐漸轉換親子間相處的方式。抱孩子不是唯一讓孩子感到滿足的方法,您提到孩子在保母家可與其他玩伴和平相處,顯見您的孩子已經具有遊戲、玩耍的能力,所以在這段期間,您有必要為孩子調整個人的作息,或是改變家事處理的步驟,儘量多陪伴孩子,勵孩子進行一些玩具的操弄、肢體的活動,或是為孩子說說故事、唱唱兒歌,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這樣一來您會發現,孩子在充滿安全的環境中,反而能放心地去探索環境中的其他事物、黏人、要人抱的問題就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了。

6.寶寶沒耐心?--談嬰幼兒的注意力

美芳的女兒已經八個月大了,為了養成女兒喜歡讀書的好習慣,她興沖沖地從書店抱了些故事書回家,沒想到女兒東翻一本、西抓一本,接著就把書丟一旁,好像對那些書一點兒也不感興趣。不僅如此,在美芳念故事書給她聽時,孩子也是相當沒耐心,一頁都還沒念完,女兒就啪搭啪搭拼命往下翻,美芳感到很沮喪,彷彿被澆了一大盆冷水......。

孩子專注時間的長短,會隨著發展階段和個別特質而有所不同。

I.注意力的發展

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的長短,是許多父母非常關心的話題。事實上,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會隨著段及個別特質而有所不同。但伴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注意力的持續時間會逐漸增加。

一般而言,三、四個月大的寶寶,會對自己的手腳感興趣,也會花相當多的時間端詳自己的雙手,或玩上好一陣子;五個月大時,孩子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物」上,而不只是在「人」(自己的手腳、身體和大人)。當你拿玩具給他時,他會花很多時間注視玩具,這正顯示寶寶的注意力愈來愈集中。

再稍大一些,孩子能自己坐著,自顧自地玩玩具5-15鐘之久;滿一歲的孩子可以指出書中的事物,但注意力不持久。

II.提昇注意力的方法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過於好動,無法專心學習,其實,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原本就較短暫,父母無須太過擔憂。只要適當地引導與協助,就能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 i. 不要一次提供太多具給孩子。當你同時給孩子很多學習刺激時,相對也會影響孩子的專心度。ii. 注意環境中其他的影響因素。和孩子進行活動時,周圍儘量不要有其他的干擾活動,降低環境中的刺激,孩子便較不易分心。

iii. 選擇孩子有興趣的玩具或遊戲。興趣是學習的動機,一項具有吸引力的玩具,可以讓孩子維持較長的注意力。

iv. 孩子在玩某樣玩具或遊戲時,不要隨意打斷。

v. 念故事書給孩子聽時,不要執意念完整本書,可先選擇有大張彩圖的幼幼書,用指名的方式帶孩子看書(如,以手點指書上的圖,告訴孩子:「這是車車,車車在跑喔!」),時間也不宜太長,接下來再進一步嘗試用你們所看的圖畫,說個簡短有趣的故事,來增加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的節奏和速度,在專注力的培養,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操之過急,以免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寶貴機會與樂趣。

7.「不公平,我的比較小!」

孩子對公平的要求,顯示他開始有能力去分辨一些事,這也是道德發展的重要一步。

晚餐,媽媽買了披薩來吃,在哥哥、姊姊的碗裡,分別放了一塊披薩,對於念幼兒園中班的強強,為了方便他吃,只放了小半塊,強強看到自己碗裡披薩的大小,和哥哥姊姊的不同,馬上說:「不公平!」

飯後,媽媽吩咐要上英文課和音樂課的哥哥、姊姊準備出門了。這時候,被催著去洗澡的強強大叫:「不公平,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出去,我就要去洗澡?」說著,眼淚在眼眶裡轉呀轉呀地,嘴巴也嘟得好高。

最近強強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別人有什麼,他也要有的反應,常讓媽媽招架不住,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不公平,我也要!」三~四歲孩子對他所認為「不公平」的抗議,需要大人加以同理及說明。

I.要求公平的年齡

三-四歲的孩子,正忙著學習很多的生活規則及自理能力,在他們眼中,他和別人是不應該有什麼分別的,所以,如果哥哥姊姊買了二個東西,不管這個東西對他來說有沒有需要、合不合用,他也要有!所以,如果上小學的哥哥買了一個書包,儘管書包對妹妹來說大得離譜,她也會堅持要一個......。

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略具數量、大小與物權的概念,也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表達意見與需求,所以,當他看到媽媽分給他的披薩跟哥哥的不同,就會抱怨:「不公平,我的比較小。」

其實,孩子對公平的要求,正顯示他開始有能力去分辨一些事,這也是道德發展的重要一步。只是,孩子「不公平」的抗議,經常著重在「看得見」的部分,對於「哥哥有,他沒有」的原因,需要大人說明。

有研究顯示,父母若能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他無法跟哥哥(弟弟)一樣的原因,可以減少孩子因父母不同的待遇而產生的「不公平」抱怨,即使是三歲的孩子也能理解,他和哥哥是有不同需求的。

II.「不公平」的背後原因

有時候,孩子口中的「不公平」,只是在抒發自己的情緒或表達另一項需,求比如:要他收拾玩具,他會說:「不公平!」其實是因為現在他不想收拾:要他先去睡覺,他會說:「不公平,為什麼哥哥不用睡?」其實是他還想繼續玩。

這時候,做父母的千萬別急著曉以大義,孩子需要的可能是你的同理心。所以,他不想收玩具,可以陪著他收,並告訴他:「玩具玩完了,本來就要收啊!」讓孩子的情緒先被接受,再給他一個台階下,他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規則。

III.父母要以身作則

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有的時候,父母突然改變孩子的習慣,也會讓他們覺得不平公,比如:孩子平常都是九點上床睡覺的,今天突然要他八點半上床,他會覺得遊戲時間少了,而抱怨您「不公平」的待遇!

另外,平日透過遊戲和不斷地提醒,讓孩子瞭解到,環境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規則;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需,求以建立孩子對公平意義的認識。

如果您的孩子動不動就抱怨:「不公平!」請您耐心地告訴他原因,重要的是要讓他瞭解,哭鬧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千萬別和他一起生氣!

8.小小「大人」樣--談幼兒的模仿行為

寶寶的一些動作,你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他正在模仿你呢!

一歲半的茵茵最喜歡模仿大人了,一會兒學媽媽平常照顧她的樣子,餵洋娃娃吃飯、哄它上床睡覺;一會兒學爸爸看報紙的姿勢,或學爺爺做體操、裝出咳聲......

一、兩歲的孩子最喜歡仿大人的動作了。

I.模仿是社會化的歷程

寶寶在一歲前依靠觸碰,或嘴巴的咀嚼來認識世,8-12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探索事物的功能與目的,並產生模仿的興趣,而「模仿」是幫助寶寶社會化的有利工具。

16個月前的寶寶,學習與模仿內容傾向情緒性的表達,例如:揮手說再見、擁抱、親親,或用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以建立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稍大的小孩則傾向模仿工具性的行為,例如:掃地、煮飯、開門、擦口紅等動作。在這段時期,寶寶模仿的動作,通常是父母、保母、兄弟姊妹,或是保母照顧的其他小孩的特徵性行為。對孩子來說,他們藉由模仿的方式學習使用各種用具,以及表達對被模仿者的愛戀。

18-24個月大的寶寶,具有「延緩模仿」的能力。此時期的寶寶,常將日常發生的事件,或對人物的觀察儲在記憶中,沒有馬上表現出模仿行為來,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有朝一日,他們會將記憶中所見過的為表現出來。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多提供學習的刺激與環境,將有助於寶寶的成長。

II.鼓勵勝於糾正

小孩無法區辨行為的好壞,因此大人的態度和反應,常是影響孩子模仿興致的關鍵。當他模仿的動作,會吸引大人驚訝的表情或笑聲時,他就越有興趣模仿;當他模仿的動作不受鼓勵,自然而然就削減了他的模仿樂趣。所以,大人對於孩子的模仿,在反應上可得多費心思!

另外,家長平日可善用寶寶模仿的興趣,引導他學習,例如:玩遊戲時請他模仿你示範的動作,像是措措鼻子、拍拍你的手;煮飯的時候,可以給他塑膠湯匙或筷子,讓他在一旁玩耍,學習煮飯;當他想湊熱鬧幫忙擦桌子時,不要因為他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而拒絕他,請多給他一點時間試試......,這樣的鼓勵與嘗試,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也能增添全家的生活樂趣。

9.好奇寶寶

面對3、4歲的好奇寶寶,請多給予空間與自由學習的機會,讓好奇心像大樹一樣茂盛、茁壯。

I.好奇的三、四歲

3、4歲是幼兒展現好奇心的年齡,他們用感去聞、去咬、去撥弄、去凝視,或是很專心地聽周遭的聲音。有時候,你會看到一群幼兒在捏塑泥巴時,有些孩子雖不願意把手放入泥巴中,但他們仍會好奇地在旁邊專心觀看;有時候,孩子會將鬧鐘拆開,只為了看看鬧鐘為什麼會滴答響。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喜歡和好朋友分享新發現。例如:當小凱發現不論在跑或跳,影子都會緊緊地跟隨著他時,就會很快地呼叫朋友來共同分享和研究這個新發現。

II.激發好奇心有訣竅

好奇心是創造發展的原動力,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環境或父母、老師的態度常常不自知的扼殺了幼兒好奇心的發展。

如何激發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呢?

i.提供有趣的東西讓幼兒自己去發覺

可以在孩子的物品或玩具堆中,放一些安全又新奇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發覺。例如:放一些小豆小在養樂多空瓶口,置於玩具堆中。另外,在孩子的玩具中放一個放大鏡也是很好

的方法。

ii.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一些驚奇

在幼兒日常熟悉的事物中做一些改變,可刺激幼兒的好奇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把幼兒的房間重新佈置,為孩子帶來一些新鮮感與驚奇感。

iii.戶外活動

多接觸戶外環境,可引發幼兒發現問題。例如:參觀社區的消防隊將引起幼兒對火、水和環境安全的注意,老師可以延續孩子的好奇心進行教學活動。

iv.提供多元化的資訊

一本有關昆蟲生態的書,可以激發孩子對自然生態的興趣;到戶外實地觀察昆蟲的成長,能滿足孩子的好奇;而一部有關昆蟲的錄影帶,更可以打開孩子的視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v.以開放式的問題與孩子討論

打破思考與想像的限制,與孩子共同尋找相關資料、答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且幫助孩子用圖片或畫畫來組織和記錄自己的點子和想法。到戶外實地觀察操作,可以激發孩子更多的好奇心。

III.注意安全即可

對孩子來說,這世界處處充滿奇妙的事物,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和自,己去發現和研究他們感到有趣的事及想法,父母和老師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只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即可。

2003年8月15日

A.寶寶為什麼哭?

面對寶寶哭個不停,爸媽常沒了耐性,甚至祭出「數到三,就給我停止!」的法寶。到底寶寶為什麼哭?可不可以溫柔以對?

「哇-」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以哭聲來跟這個世界說「哈囉,我來了」。而這第一聲哭,恐怕怕也是這輩子唯一被人歡迎的「哭」。

之後,所有的哭,都是該被止息的,因為「哭」所放送出來的訊息都是「我不好,我需要人關注」。

您多久沒哭了?不好意思哭?哭的時候都要躲起來、偷偷地哭?

還是孩子好!想哭就哭,絲亮不用閃躲,人前人後、毫無顧忌地扯著喉嚨哭,哭得聲嘶力竭,哭得全身放鬆,再舒舒服服地睡去。

孩子的哭,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一個勁兒的要孩子「不許哭」,孩子是學不會如何用「哭」以外的方法來抒解情緒的。

I.因身體不舒服而哭

新生兒的哭,是他在「說話」,表明「我需要被照顧」。

只要他覺得身體上哪裡不舒服,肚子餓、肚子痛、太熱了、太冷了、想睡覺、尿布濕了、大便了......,他就直接哭出來。

不過,當他用哭來招引爸媽對他的照顧後,只讓他的不舒服感消失,比如餵飽他、幫他脫去一件服等,他就乖乖不再哭了。

他不懂得爸媽白天上班太累,晚上需要睡眠;知道他的哭聲吵醒隔壁房剛睡著的小姊姊。所以,爸媽可不要因為自己實在太想睡覺,就對新生兒這樣的,哭煩躁以對喔!

有時候,小baby身體上的不舒服,任憑他「說」個不停,爸媽左檢查右檢查,就是不明瞭,在這種情況下,實在不能怪他是個「磨娘的孩子」。

II.因心理的需要而哭

寶寶慢慢長大後,除了身體的發展外,心理也快速成長,哭的原因越來越複雜。

他會因為想要要爸媽跟他玩、想要爸媽抱、驟然看到奇怪又有聲音的東西等原因而哭,也會因為爸媽的離開而哭。

更大之後,他會因為想拿的東西拿不到、玩具不見了或壞了、想自己拿湯匙吃東西爸媽不給,或忽然看到一個陌生人而哭。慢慢地,他更可能因為覺得爸媽比較疼弟弟、因為好朋友不理他、因為氣自己拼圖拼不出來、因為別人搶了他的東西而他不知道怎麼辦、因為爸媽「騙」他而哭。

當然,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爸媽罵他、處罰他而哭了。

III.不許哭!

「哭」是一種情緒反應;而情緒本身無所謂好壞。

很小的baby哭的時候,爸媽往往急忙審視孩子身體上有沒有不適。大部分時候,處理完之後,寶寶也就不哭了,皆大歡喜。

但是,等寶寶越來越大,哭的理由越稀奇古怪時,爸媽也就越來越難忍受孩子的哭。一方面是認為孩子「都這麼大了,還哭!」、「這種事也要哭!」、「無理取鬧,就是愛『番』!」另一方面,其實不得不承認,孩子盡情之下的哭聲實在不悅耳,忙碌、煩躁的現代父母,在三兩下沒能「對症下藥」時,耐性就沒了,「你到底想怎麼樣!?」

除此之外,更深的原因是:我們都不習慣接納負面的情緒,大家都覺得哭是很丟臉的,代表性敗、懦弱、無能為力。我們絕不輕易在人前掉淚。

所以,孩子哭的時候,做父母反應就是:「不許哭!別人在笑你了,羞羞臉喔!」

孩子從小就知道「哭是羞羞臉的事」。

而假如孩子生理的或心理的需求仍然得不到滿足,就兇兇地罵他,要他停止哭,恐怕他只會因為被罵,甚至被處罰,而哭得更兇了。

甚至還有更多請求效率的爸媽:「不許哭!數到三,就給我停止,不可以再有一點聲音!」

爸媽請試試看,哪天在自己難過得掉淚時,要求自己「數到三」就完全停止,看看自己做不做得到。

IV.請容許孩子哭

哭,是孩子最先學會的一種溝通方法,藉此來表達他的需求。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爸媽可以教導他透過語言或其他方式表明需求。但是,孩子跟大人一樣,有挫折、傷心、嫉妒等負面的情緒,會有哭一下的需要;而孩子也跟大人一樣,需要的是好的抒解或調適的方式,而不是旁人的喝止:「不許哭!」

所以,陪伴孩子成長的大人,當孩子哭的時候,請給予溫暖的接納與關懷,幫助他找出原由,再跟他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從小給孩子良好的情緒教育。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 咬指甲 【案例】 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形成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躯体疾病和智力水平,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认识不到位或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我园于2008年9月成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4~5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197份,收回有效问卷165份。 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20%。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0%、社会行为方面占18%、人际交往问题占12%、认识方面的占7%、突出表现为任性、胆怯、懒惰、脾气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 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家庭中的幼儿心理教育

生理心理教学文档

生理心理—体育健康课如何加强心理教育 一、加强对健康的认识,全面理解健康,重视心理健康。 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身体健康了,心理才会健康;反之,心理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影响着心理健康。比如说一个人患了严重疾病,如果是癌症,你说他的心理怎么会健康,他的情绪怎么会稳定,他的信心怎么会坚定!反过来讲,人的心理也影响着身体健康。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有这样的描写,说她看到花开的时候,想到花落的情景;看到亲人的团聚的时候,想到离别的情景;碰到不顺心的时候,更是以泪洗面。林黛玉最后死于忧郁造成的肺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改革教法。 我以往的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的不少运动技术是学生在学校毕业以后就根本没有用的东西,甚至一辈子都不会用它。我们可以设想,有谁会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拿着跳高架或几个跨栏架或取上一个铅球,到体育场去跳高、跨栏或推铅球!如果有的话,人家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所以,像这一类的技术我们的学生学了用处不大。当然可能有老师这样讲,铅球最起码对提高学生的力量和协调性有很大作用。不错,但是提高学生力量和协调性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并不是说不要学生学习铅球,主要是它的有效价值和它的意义比其他有些项目要小的多。另外我们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铅球教学。第一,在课堂上练习铅球,由于要注意它的安全性,一般排着队依次投掷。一堂课一个学生可能有3——4次机会,根本起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第二,学生对练习铅球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这项运动及其练习都很呆板,学生体验不到什么运动的乐趣。这里面唯一的乐趣恐怕是类似第一次推了6米,第二次推了6.5米的乐趣。单凭这一点也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的。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老师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往因为我们坚持的是一种竞技性运动的教学观念,所以什么项目都学,不管它有意义还是没意义,不管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这项运动是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在内容的选择和练习的方法上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的许多内容远离学生现在的生活经验,更是脱离将来学生的生活需要。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方面,就是我们体育教师现在讲不出多少通过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这是由于我们以往“重动作技术,轻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改革教法。 三、加强兴趣练习,满足个体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扮演好各种角色,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体育教师要做好调查,让学生以表格形式或其他方式填报自己喜爱的项目。其次,教师按照学生填报项目进行合理分组,选出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并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及各小组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体育教师根据分组及课时要求做好计划、备好课。每节课除了学习新课、了解有关知识之外,还可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去练习,以满足个体需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第四,体育教师应充分备课,合理安排场地器材,注重对小组长的培养,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保护和帮助,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

6岁以下儿童常见22种心理问题专业文档.docx

6 岁以下儿童常见的22 种心理问题(专业文档)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下是儿童常见的心理问 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 6 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 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 2-3 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 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屏气发作 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 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 1 分钟,长则 2 分钟到 3 分钟。多见于 2 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 的儿童在 5 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 18 个月不会讲单词, 30 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 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 岁时起病。 遗尿症 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 5-10 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 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 5 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 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夜惊 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 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 2 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 5-12 岁儿童。 梦魇 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生理发展对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生理发展对心理的影响 摘要: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生理方面发生着许多的变化,生理的变化特别是性生理和性征方面的变化容易引起心理紧张、恐惧。青春期阶段正确处理生理和心理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好生理对心理的影响。 关键字:青少年生理心理影响 青春期是人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急剧变化并充满矛盾的“危机期”。面对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我们要对青少年给予及时、全面的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危机期”。 青春期生理变化可以分为三大剧变,即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体能机能迅速健全和性器官和性功能发育成熟。身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又是外形剧变的表现。青春期脑和神经系统基本成熟,为青少年心理的渐趋成熟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性器官和性功能的发育成熟,一方面刺激了青少年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生理的变化对男孩女孩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女孩更关心自己的长相,希望自己变得有魅力,能够引起异性的注意,把一些心思放在异性身上,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情绪容易激动,用言语与别人争吵。男孩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希望在公众场合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学校成为学生领导,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证明自己的能力。男孩喜欢以打架等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性格上比较地豪爽。 然而男孩女孩心理产生的变化也有共同之处。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情绪容易失衡,容易动感情,但情绪发展还不成熟,容易冲动。还有青少年容易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具有强烈的叛逆感,反感长辈的“啰嗦”,喜欢张扬个性,特别是在衣着上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另类一些,紧跟时尚的潮流,充满着活力。在社会交往上,青少年渴望交往,认识更多不同方面的人,但是由于鉴别能力还有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够,青少年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染上不良习惯,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致。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同居,介入婚外恋等,这些问题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青春期的学生对两性的感情关系有点懵懂,由于自制能力欠缺,在感情方面不易控制,有时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感情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青少年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总之,青少年在情感方面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情绪高亢强烈,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二是情感的两极性明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这同青少年主观矛盾的增多和青春期生理发育密切有关。三是感情内容的社会性越来越深刻,道德感、理智噶、美感的内容与水平日益丰富和提高。四是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中生,其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五是中学生的友谊感迅速增强,并且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这种情况若引导得当,课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一些中学生的哥儿们义气,拉帮结伙,早恋或两性关系上的“劣迹”行为,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五大领域

太和镇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案(部分) 语言活动:高兴和生气 班级:月亮二班执教老师:柯丽云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星娃娃、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娃娃、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情景卡片、水彩笔、记号笔、制作表情娃娃的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 2)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 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1)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脸上、眼睛、嘴巴) 2)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 1、卡片联想。 1)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 4)验证卡片 2、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及做法。 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2)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 ——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1)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 2)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 4)为别人想一想 5)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四、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五、做做高兴生气的脸谱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脸谱。 六、做做高兴的游戏 1、幼儿在手上套上自己做的脸谱找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2、教师带幼儿到操场上做高兴的游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如果你是小鸡,你被老鹰抓到了你会不会生气?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怎么做? 社会活动:微笑的魅力 班级:太阳一班执教老师:邓丹 活动目标: 1、了解心情和人面部表情的关系,理解微笑的魅力。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关注他人,用微笑感染他人。 3、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一年四季中春天是花开最多、最艳的季节。 2、物质准备:诗歌挂图一张,录音机,音带《歌声与微笑》,难过和 微笑的图片各一张,小镜子每人一个,绘画材料若干。 3、环境准备:微笑展:收集空姐等微笑服务的图片,每个幼儿从家庭的相册里选出自己家庭成员的最佳微笑照片。 活动过程: 1、看“微笑”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神经元的概念、结构、功能与种类,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与结构,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和环形通路,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的概念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关系;掌握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联系,能正确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熟悉中枢神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掌握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的概念并且能正确进行区分;掌握扩散和集中与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的概念并能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区分;能联系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 一、背景: 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 二、实录: 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 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11春学前教育(本科) 1134001200586 郑庆娜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积淀不够深厚、专门的师资力量缺乏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得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创设环境、加强师资建设和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近年来幼儿教育改革的进行,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各种现象、问题困惑和挑战也随之出现。当前,在关注幼儿智力发展的同时,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围绕着幼儿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这对之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所针对的主要是3至6岁的孩子。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2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发展性教育模式为主,主要是从儿童成长的需要出发来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开发与发展。即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逐步发展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要消除因后天环境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心理适应的能力,进一步促使儿童潜能的开发。3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围绕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确定的,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首先,面向全体幼儿实施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方式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整体素质的发展,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行为,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的重点,也是 1刘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7-128. 2方成智,许新赞. 关注幼儿心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3. 3姚本先,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1):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

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二、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生理心理.

选择填空 1.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神经系统的一切机能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2. 从一个神经元传向下一个神经元依靠突触完成。 3.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4.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和小脑六个脑区。 脊髓分31节,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尾1节。外周神 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 对脊神经组成。分别传递头部面部躯干的感觉与运动信息,称之为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根据自主神经中枢部位与形态特点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5. 视觉信息经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沿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上丘臂到达顶盖前区,这里是瞳孔反射的中枢。 5. 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6. 浅感觉的感受器多分布于皮肤内,最大的是柏氏小体(振动觉感受器),最小的是游离神经末梢,分别对压触、振动、温度和有害刺激发生反应。 7. 压觉感受器又称刺激强度检测器,在无毛皮肤中主要是莫克尔氏细胞,在有毛皮肤中主要是触盘。另一种压觉感受器即存在于无毛的皮肤中,又存在于有毛的皮肤中。 8. 触觉感受器又称速度检测器,梅斯诺小体,存在于无毛皮肤中。 9 毛囊感受器,存在于有毛皮肤中。 10. 失认证分为视觉失认证(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听觉失认症、体觉失认证 11. 细胞外液:细胞间液、血液、脑脊液 12. 水和盐是影响口渴的两种最直接的物质。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曾国 前话: ?1、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必有纰漏 ?2、班级授课制度的缺点、委屈各位。 一个前提观念 ?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综合 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基本认知: ?儿童心理的典型特点: ?1、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 ?2、个性初具雏形 ?3、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无意性 一、幼儿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1、入园焦虑 ?2、行为矫正:攻击性行为 ?3、教师对于儿童个性的认知偏差而造成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4、注意力不集中。: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让他们多做旋转性的运动。 ?5、性格不合群。 ?首先体现为胆小,上了幼儿园不适应,上课不敢发言,经常被打,但又不敢喊人。另一种体现则相反,就是爱打人、挠人、咬人。 ?解决方法:对于胆子小的孩子,就让他经常去蹦床,以锻炼胆量。对于爱打人的小朋友,就要让他们多练习挤压式触觉。打人是因为他有皮肤饥渴症,在寻求一种压力,因此很多爱打人的孩子,其实在你打他几下后,他就不打人了,身上舒服了。因此,可以通过游泳运动,让水的压力来挤压他,还可以多给他拥抱。洗完澡以后拿毛巾把他卷起来,卷完后压他一下,这叫挤压式触觉训练,把他的压力给他传进去。 ?6、、语言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到年龄了不说话,譬如两岁半了还不说话,要不然就是话多,不听别人的话,自己喋喋不休地说。还有就是抽动症,不停眨眼睛,耸鼻子。 ?解决方法:这些表现都与身体协调性不够好有关。身体协调性就是大脑对自己所有肌肉的感觉传递进来,然后再指挥他去及时行动。而有这些特征的孩子需要多训练身体的协调性。举例: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幼儿偏差行为的矫正 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三种手段:(权力控制、说理、撤除关爱)、 ?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型、溺爱型、权威型、冷漠型、放任型。 幼儿个性的基本认知:

生理心理

简答题 1.请简述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技术 ①单细胞电活动记录技术②脑功能基因组学方法③脑电及事件相关电位 ④经颅磁刺激技术⑤脑损毁法⑥脑磁图⑦脑成像⑧行为学研究 2.请鲁利亚的功能系统学说。 ①第一功能系统:动力系统,负责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 ②第二功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储存系统。由大脑皮层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皮层下组织组成。 ③第三功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由额叶组成。 3.请简述视知觉自下而上加工的神经通路。 ⑴初级知觉通路 ①皮层下知觉通路:视觉传入神经→外侧膝状体→大细、小细、颗粒细胞通路→V1区。作用:反映物理属性,作为知觉线索的编码。 ②皮层知觉通路:V1区→大细胞优势通路、颜色优势通路、色柱间优势通路→次级皮层。作用:实现物理属性向知觉过度。 ⑵高级知觉通路 ①空间知觉的背侧通路where通路:V1 → V2→ V3 →颞中回→颞上沟→下顶叶。作用:对空间信息加工,产生物体空间位置和物体运动知觉。 ②物体知觉的腹侧通路what通路:V1→ V2 → V3 → V4 →颞下回。作用:对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进行加工和识别,实现物体的再认。 4.请简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量级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①级量反应:本质是后兴奋电位,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中,不能迅速传导下去,只能在其产生部位按空间总和规律叠加起来,其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但频率不变。 ②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极化现象称之为静息电位。 ③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其特点是全或无。 5.请简述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⑴大脑:①额叶:高级认知活动、运动。②顶叶:躯体感觉。③枕叶:视觉

幼儿典型心理特征

幼儿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有: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郁型)。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强烈、外露,但持续时间不常。 我的建议:这个类型的孩子,需要关注,一般比较粗心大意,容易出错,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和其他人打架,做事不踏实,针对这类型的孩子,多做一些手工课,画画,书法,围棋类的……属于理性思维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可以静下来,学会细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调节好稳定的情绪,慢慢改掉粗心马虎的习惯。 多血质:活泼热情,充满潮气、行动敏捷、灵活机智,善于交际,适应性强。 我的建议:这类型的孩子一般能力比较强,表现欲望强,容易看不起别人,或者骄傲,可以因材施教,培养做班干部,当老师的小助手,鼓励孩子严格要求自己,虚心使人进步,和同学搞好团结,做大家的表率。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内向,不易激动,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沉着坚定,善于自制。 我的建议:这种性格的孩子,比较踏实,参与性差,鼓励孩子勇于表现自己,多鼓励这种孩子发言,多参加集体活动。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对事物反应敏捷,善于观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情感发生较慢,但持续时间长久。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 我的建议:这种性格的孩子胆子小,学习能力慢,他们不合群,一定要多关爱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对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他们更需要鼓励和理解,他们是最需要关注的孩子。 你还可以把那个小朋友热心助人,选他班长,然后分成几个小组,选几个小组长,让他们和上学的管理一样,那个小朋友做得好,你就表扬+奖励,给他们每日评小红花,周评,月评,让后看看奖励点什么食物,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