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

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

姓名:郑润璇

学号: 100320004973

学习中心:广东揭东奥鹏学习中心[21]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吴青

二0一0年三月

毕业论文承诺书

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____ 郑润璇_______ 日期:___2010-3-7____

目录

摘要 (1)

1绪论 (2)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1)

2.1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

2.1.1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 (1)

2.1.2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2)

2.1.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2)

2.1.4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

离 (2)

2.2.邮政储蓄“大流血”现象 (1)

2.3民间非正规金融借贷活跃,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 (1)

3社区银行的概述 (1)

3.1社区银行的概念 (1)

3.2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 (1)

3.2.1资产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 (1)

3.2.2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效降低风险 (1)

3.2.3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 (1)

3.2.4经营资本多元化 (1)

4社区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取向的分析 (2)

4.1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2)

4.1.1在微观上,社区银行能够满足农村的金融需要 (2)

4.1.2在宏观上,社区银行能够恢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 (2)

4.1.3社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

4.2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 (1)

4.2.1我国的农村银行机构与美国社区银行有很多共同点 (1)

4.2.2农村金融机构建成为社区银行后将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 (1)

5.发展农村社区银行的路径探析 (1)

5.1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 (1)

5.2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进行改造,组建社区银行 (1)

5.3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 (1)

6. 结语 (1)

后记 (1)

参考文献 (22)

摘要

摘要

社区银行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种成功的银行经营模式。社区银行源自美国,它采取了典型的“求异型战略”,在目标客户、服务区域及业务品种的选择上凸现了自身特色,以其经营机制灵活、能有效地解决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中小客户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而获得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不逊于大银行的经营业绩。在我国,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总体资产规模看,农村金融机构都是中小银行体系的主体。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经营业绩与国有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进行研究揭示了社区银行的竞争力所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发掘对我国金融业有所裨益之处。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 社区银行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

----社区银行

关键词:社区银行农村金融体系可行性发展路径

绪论

1绪论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金融业发展、变革与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2006年12月1日之后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缩短我国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社区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我国目前对社区银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社区银行是否能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突破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通过对社区银行的概念以及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路径提出初浅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发展社区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农村金融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金融体系的内涵是指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它包括融资主体、金融机构体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农村金融体系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能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和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但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的农村金融体系,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2.1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2.1.1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造成产权主体虚置,所有权缺失,内部人控制状况比较严重。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量的局限,他们大都没有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意识,每一个股东的股金有限,股本小,他们也没有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许多农信社也疏于为入股的社员创造有效的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机会。于是,就易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虚置,也就是农信社的所有者缺位。总体看,产权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相当部分已经改制完毕的商业银

行或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中,这问题同样相当突出。

2.1.2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架构存在缺陷。信用社及其联社一般都设置理事长和主任,这些负责人一般由上级或者监管部门任命,信用社法人地位和社员选举权事实上不受尊重。就经营看,缺乏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内部管理薄弱。与国有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的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市场分析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不高,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信贷决策或信贷行为存在不适应性,风险控制力有欠缺;三是乡(镇)农村信用社和各县(市)联社各为独立法人,机构分散,且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2.1.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尽管近年来,一些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在组织管理架构建设方面已作了相当多的改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方法,目前所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甚至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势必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从而困扰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2.1.4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离。作为地处农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支持对象应以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为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农村信用

社在贷款业务方面,明显偏重于企业贷款,而从实践的情况看,偏重于对当地大型企业的贷款支持;第二,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大于贷款资金运用,有相当部分资金剩余,以债券持有或转存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式,流出了当地。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方面的上述趋向,已明显偏离了其地区中小银行的特征。①

2.2.邮政储蓄“大流血”现象。

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运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农村金融资金通过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流出农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农村“大流血”现象。根据专家测算,1979-2002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为18334亿元,这些金融机构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抽水机”。近两年,“抽水机”的抽水功能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仅邮政储蓄机构就从农村抽走超过8000亿元的资金。②此外,由于没有开办贷款的经验,邮储银行在经营业务初期将更倾向于审慎的原则。这将导致农民依然无法获得急需的贷款,因为最稳妥的放

翟建宏,高明华.中小企业贷款难与社区银行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翟建宏,高明华.中小企业贷款难与社区银行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贷需要抵押物,但农民一般都没有可作为抵押物的资产。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也将成为邮储银行今后正常发展的障碍。

2.3民间非正规金融借贷活跃,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已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空洞”。民间借贷应运而生。虽然目前只能以“灰色”或“黑色”的形式存在,表现却异常活跃;虽屡遭政府取缔或禁止,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民间借贷已发展成为一只不可小觑的“地下”力量。农产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农村高利贷有8000亿元一1.4万亿元。民间借贷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此外,民间金融是在体制外和政府监管之外进行的,其融资活动可能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相抵触,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3社区银行的概述

3.1社区银行的概念

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地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bank on the personal touch),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居民进行金融服务,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信贷质量看,社区银行具有信息对称性优势,其内部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同时其自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中的成员,有助于建立忠诚的客户群体,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社区银行被普遍认为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之路与最佳选择。社区银行以其灵活性、地域性、创新性,较好地投入到个人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中。③

杨蔚东.美国社区银行及其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借鉴意义[J].经济界,2004,(5).

3.2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

3.2.1资产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

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规模较小。根据常用的划分标准,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发展中国家的社区银行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如美国社区银行平均资产总额仅为1.11亿美元,所有者权益为1111万美元。社区银行资产规模不大是和其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相适应的,由于只服务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和居民,资产规模过大反而会增加成本,导致规模不经济。由于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3.2.2.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效降低风险。

社区银行是以社区为依托设立的小银行,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较大银行更为熟悉。社区银行在审批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不仅要看相关客户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而且还会考虑社区内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历史与家庭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也就是说,社区银行克服了大银行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代

理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就大大降低了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下为客户办理贷款甚至是信用贷款,却能较好地防范风险。

3.2.3.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

所谓关系型信贷,是指社区银行主要凭借与中小企业以及社区成员长时期交往中所获取的定性“软”信息来发放贷款。这些“软”信息包括:银行信贷员与中小企业所有者常年直接交往形成的对其人品、可信度的评价;银行过去为中小企业提供存贷款或其他金融服务获得的中小企业收支记录;与中小企业供货商、顾客、邻近商家交流形成的对该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等,这些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难以在一个机构庞大、层级繁多的大银行内部有效传递。与社区银行关系型信贷不同,大银行发放贷款主要采用交易型贷款技术,即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抵押物借贷、企业信用得分等方式发放贷款,这些信息都是在发放贷款时可被观察、证实的定量“硬数据”。

3.2.4经营资本多元化。

社区银行是按市场化原则设立和经营,在设立的过程中社区银行主要吸收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的资金作为其经营资本。从投资来源上,它可以

有法人投资和自然人投资;可以有企业法人投资和事业法人投资;可以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总之,社区银行不是国有资本垄断的投资或纯粹意义上的民营资本的投资,多元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这就为社区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区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取向的分析

4.1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社区银行是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2006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受国务院委托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作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我国将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乡村、面向农民的社区性金融机构。

4.1.1在微观上,社区银行能够满足农村的金融需要。中国农村金融困境主要表现为供求不平衡,农村的金融供给不能满足金融需求。而社区银行的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是社区银行在定位上,以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本区内的农户和中小企业为对象,能够根据需求主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二是社区银行的规模小,实质上也是一个中小企业,因此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金融需求,并据此提供相应的服务和金融创新。国外的经验表明,社区银行对本区内的中小企业不仅提供存贷等常规金融业务,还满足了中小企业金融咨询、租赁等需求,成为了一个能够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性金融机构。

4.1.2在宏观上,社区银行能够恢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造成农村金融困境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的缺位,而资源功能的缺位源于资源配置成本的过高,即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过高,收益过低,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向农村提供业务时“动力”不足。而社区银行能够很好的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一是由于员工通常是本社区内的成员,对市场和客户都很熟悉,在搜集客户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更具有优势,掌握了大量的“软信息”。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弥补授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二是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社区银行一般都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对有关资信材料要求和担保条件可以适当放宽,从而减少了金融机构信贷的成本。

4.1.3社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社区银行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当前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巨大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这就决定了全国性的大型银行难以有效掌握不同地区的市场和客户信息。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全国性的大银行实际上很难制定一个适用于全国不同市场的发展战略,也很难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区的市场和客户信息,从而难以对不同地区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而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社区银行在掌握不同地区的客户信息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同时,国有银行更多地注

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这造成中国资金流动的“虹吸现象”,即本来急需资金的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被转移到资金己经较为充裕的发达地区,这也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扩大的金融方面的原因。社区银行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资金运行的“虹吸现象”,填补因为大型银行的战略调整所出现的金融服务真空。④4.2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

4.2.1我国的农村银行机构与美国社区银行有很多共同点。(1)规模都较小,在所属辖区内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相对大银行而言成本较为低廉。(2)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存款,且资金主要投向于本地,满足本地客户的资金需求。(3)委托管理层次少,资金自主支配权大,决策机制灵活,因此,农村银行机构目前已具备社区银行的雏形。而且,近年来我国基层金融出现的空洞化危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的增加为农村银行机构重新定位于社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⑤4.2.2农村金融机构建成为社区银行后将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

一.弥补基层金融供给不足。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

晏露蓉,林晓甫.中国社区银行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可能分析[J].金融研究,2003(10).

赵娜娜,石传玉.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研究[J].经济周刊,2004(12).

调整,撤并县级网点向大中城市收缩,并主要定位于为大中型客户和建设项目服务。仅工行就撤掉近两万个网点,现在除农行还有部分县级网点仍在办理业务,工行、建行、中行的县级网点已基本停业。此外,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主要设立在大中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对小城市或县乡纽的基层余融需求也是爱莫能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无暇顾及,使基层金融信贷服务日益萎缩、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正是基层金融供给的不足,给农村银行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二.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为支持大企业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因此,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其融资渠道仍然不畅通,所占用的金融资源占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比重非常低,民营中小企业占比则更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它们在创业发展阶段急需资金支持,但融资渠道不畅通使它们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成长。而社区银行由于贷款门槛较低、贷款程序快速简便,能满足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国蓬勃发展中的众多中小企业为农村银行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将带动居

民的消费信贷需求急剧增加。居民的消费信贷个性化很强,且具有额小、量多、面广的特点。大银行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只能提供少量的标准化无差异信贷产品,而且为规避风险往往要求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因此,很难满足千差万别的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而社区银行由于不具备规模优势,无需实行成本优先战略。因而更适合做“零售型”业务。加之与当地居民熟悉,不仅能针对社区居民的具体要求为其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而且还能进一步挖掘和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新的消费信贷类型,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能。因此,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大量增加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拓展了巨大的业务领域。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就如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调整农村金融组织职能 首先,调整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的网点及职能,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应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防止各机构成为“吸储点”,人民银行有必要为农村金融机构设定一个合理的存贷比,不符合经营要求的机构可要求其从市场退出。 其次要继续深化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制股份银行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已不再是合作经营的模式,通过改革使之向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发展是大势所趋。改革应分步进行,逐步推进二级社向一级社过渡。通过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健全风险抵御功能、增强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信用社管理水平,继续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三,继续调整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以农业为主的政策性

银行,其功能定位应围绕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低息扶持的原则进行,紧紧把握住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走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路这个方向,拓展业务范围,找准业务领域和支持重点,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 二、支持民间融资机构的建立,加快立法,规范市场运作 探索设立一种合适的民间融资组织框架,成立诸如民间借贷服务社、互助合作会等融资机构。民间借贷服务社以盈利为目的,采取合作制形式,以合作人出资为资金来源,从事借贷活动。互助合作会,以合作经营方式设立,采取会员制方式经营,可以设定某会员的入会份额及返贷份额,以互助使用为目的,实行低息借款。可以考虑成立地方性的农村合作协会,该组织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政府出资,以政府出资为主,实行保息经营政策,重点支持农户和农村种植、养殖户。 改革必须要有法律的保证,农村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没有法律作保证的改革,往往会导致难以承受的改革成本。目前金融行业除了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外,农村金融领域立法还是个空白。这种法律滞后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必须把农村金融立法提上日程,抓紧制定各种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合作金融方面,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能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内部治理结构、日常运营机制进行明确界定。这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往往在“合作金融”与“商业银行”这两种模式之间摇摆,十分不利于信用社的规范发展。各国的合作金融都有明确立法,对信用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危机前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美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所谓的“双层”指的是在联邦和州两个层级都有金融监管部门,“多头”是设立了多家监管机构,分别行使不同的监管职责。 具体来说,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联邦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有: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或FED)、货币监理署(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简称NCUA)、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简称CFTC)。州一级的监管机构包括各州银行业监管机构、证券业监管机构和保险业监管机构。此外,美国还有跨部门的监管机制,主要是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Examinations Council,简称FFIEC)和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简称PWG)。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情况

1、联邦储备系统(FED) 1913年12月23日,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由此创立了承担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储备系统的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以及数千家会员银行。 其中,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货币政策,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两大工具,影响市场资金成本与价格,促进经济、就业和物价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控制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美国支付清算体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经济形势,决定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买卖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目标水平,从而影响长短期利率、汇率走势,继而引导商品生产与价格、就业状况等经济指标,以此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此外, 它还负责决定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即新投入市场的货币数量),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 联邦储备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货币发行职能。各联储区行负责向所在区域银行系统发放和回收现金。二是货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试点工作。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强财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有关原文如下:“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

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改革建议Word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改革建议 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尽管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国内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三农”问题始终是进一步发展经济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而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预测在我国这个农业发展中国家里,发展农村,特别是以农村金融市场带动农村发展必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线路之一。因此,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国外一些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相当的成熟了。以美国为例,它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具有渠道广、性质多样,既分工又合作以及竞争性的独特特点。此外,还设立了多种政府的农贷机构以强化对农村金融的扶持与监管力度。再从日本来看,尽管日本传统农业发展面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等挑战,但其农村金融的发展却给整个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具备了其明显的特点:第一,不以赢利为目的;第二,坚持农民自愿、自主、互助和互利的原则;第三,与国家的财政政策、农业政策密切配合;第四,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最后,可以从与我国情况很相似的印度来看,同样是人口众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农村金融也有了自身的特点:一是政策性金融定位合理,充分发挥兼具财政性融资、商业性金融和部分金融监管的特殊功能;二是重视发挥国有大商业银行在支农服务中的作用;三是农村合作银行发挥其点多面广优势,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力量;四是成立了服务于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和特殊领域且功能明确的专业银行;五是实行农村金融的“领头银行”计划。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农村金融的发展都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并且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整个农村金融发展的目的则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所以,未来的定位应该也要始终坚持这一点。 回观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仍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表现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营业网点覆盖率低下,金融服务的便捷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服务的能力,呈现出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二是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仍比较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三是农村金融服务单一,特别是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多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而一些非正规的民间金融由于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同时潜在风险也较大。此外,对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补偿上,农民的参保意识低下,金融机构也不愿在此业务上投入过多。四是农村金融立法严重滞后,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本身的高风险要求必要的法律和制度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由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对法律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可以看到,我国未来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还很崎岖,基于此,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 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钱水土 东亚论文 第 61 期 ISSN 0219-1415 ISBN 978-981-08-0856-3 版权所有 ? 未经同意 ? 不得转载出版日期:2008年5月21日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钱水土* 一、引言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一直奉行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二、三产业和优先发展城市) ,其直接后果是“三农”问题日趋成了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由于金融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迁中无可比拟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的研究自然成了研究“三农”问题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回顾和总结三十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经验,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如谢平(2001)、温铁军(2001)、曾康霖(2001)、郑良芳(2002)等人的研究,上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信用社的合作制、商业化或政策性之争上;二是对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主要有张杰(2003; 2004)、王芳(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主要以历史演进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主要是农贷制度)和金融结构;三是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探讨,主要有成思危(2005)、周小川(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分别给出了农村金融问题要一揽子解决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系统推进的观点。本文将总结回顾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历程,分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特 *钱水土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07.6-2008.6),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作者感谢东亚研究所所长杨大利教授和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的支持和指导,感谢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博士的指导,也感谢东亚研究所的各位同仁的帮助。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考验着美国的监管智慧,而且考验着全球的监管智慧,其后许多国家都在反思现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并且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来遏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中国虽然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无疑也受到了重创,反思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我们发现有很多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中央银行;行业自律 一、我国金融体制现状及问题。 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中国分业经营的模式下,也孕育出了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分业模式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着很大的制约,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等未来金融发展的监管,将会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还是传统的机构监管,在“一行三会”的分工模式下,以金融机构的类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机构监管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往往提供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业务却受到不同监管机构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监管,形成不合理的监管差别,导致市场竞争条件出现差别,不利于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机构监管还容易造成监管重叠,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同时还可能导致监管真空,因为相关监管机构可能对于监管对象新兴的金融业务了解不够,监管力度不够,而这些监管真空往往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三)分业监管模式也极大限制了金融的发展,使得机构成长比较缓慢,在尝试金融创新的路上不敢大施拳脚,与国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很弱,而机构之间的协调不一致也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功能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借鉴意义。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标准,在功能监管模式下,从事同一类业务的不同金融机构会受到统一的监管,功能监管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功能监管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金融创新化和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中国金融市场也已经体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机构监管暴露出来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的问题使得其有效性在如今的金融环境下大大降低,而功能监管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 (二)功能监管有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为监管对象,使得监管机构能够针对所监管的业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从而能达到更强的专业性,使得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的问题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功能监管带来的专业性和经验累积也使得监管机构更有预见性,能更好采取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促使创新与监管相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 (三)功能监管能更好地促进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以业务为监管对象的功能监管,能保证同一类业务监管标准,监管措施的统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 内容摘要:世界金融理论界关于农村金融存在多种流派,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也多有争议。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走的是准入管制之路。历经曲折,2006年监管曾准许微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这是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今后,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一方面要改造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这“三架马车”,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改革,微型金融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农村金融制度几经调整改革,但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一个来自官方文件提供的证据是:近年来,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系域撤出,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滞后的农村金融的严峻现实,提醒有关决策部门和研究者应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及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理论界形成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多种理论流派。前者实质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思想,中者是市场驱动理论,后者则是对前二者的折衷。 就我国农村金融而言,由于1978年之前的农村金融是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所以,研究此后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它的改革发展问题。关于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是依据以上理论流派选择改革方向,还是另辟蹊径,是一个多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基础条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农村金融应该强调政策性,同时,国家支持的农民互助的合作金融也是应坚持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资金流量和经济效益根本无法支撑任何商业性的金融机构的运行,这些地区农民的资金需求只能靠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解决(李剑阁,2001)。农村金融市场是个分散的、小额的、个性化的市场,农村信用社的特点适应农民分散的、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特别是低廉的管理监督费用和信息费用使其面对微小利差的小额贷款也游刃有余(丁为民,1998)。此类观点类似于“农业信贷补贴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综合。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 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状,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等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

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前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金融动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提供机会,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肩上;进一步拓展了农村信用筹资空间,增强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银行机构432家,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有2,609家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59家,75,840个分支机构和网点,总资产为132,466.85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贷款余额为67,107.08亿元,同比增长16.70%;总负债为124,969.07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存款余额为102,076.20亿元,同比增长20.03%。全年中间业务收入为153.51亿元,同比增长20.88%。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为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6万亿元的7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5.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1.1%,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达到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3.3%,农户贷款2.1万亿元,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9.3%。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必要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60多年以来,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第1页(共11页)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体系不匹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很难顺应金融混业的形势,导致出现了多次流动性危机,金融监管体制亟待改革,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框架,从而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国外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在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合并;金融混业;金融安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2007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均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量增多且种类多样,金融市场也逐渐国际开放化,金融结构也更加复杂。由此可见,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 一、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的发展沿革 2003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金融机构,标志着我国“一行

三会”金融监管格局的形成。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监管宏观系统性风险,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资本市场的发展,1998年10月建立了对保险机构进行监督与检查的中国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成立了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代替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其的部分职责。 为了加强各金融机构监管的协调性,2000年9月,监 管联席会议制度被建立;后来,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在2003年6月份签订了文件,明确了三会在金融监管上的分工;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但仍不能完全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化的趋势。 二、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改变的原因 “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适应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对银行业、金融业和保险业进行分别的专业监管。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狂热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金融产品跨领域、金融市场跨国界等现象的出现,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经营混业化趋势的发展。 1.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应对重大的金融风险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标 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颁布单位】国务院 【文 号】国发﹝1996﹞33号 【发文日期】1996-08-22 【实施时间】1996-08-22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其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 和2010年远景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3]91号),现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多层次贸、工、农综合经营的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要求既要有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有主要为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还要有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形成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农村金融体制还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当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失去了合作性质,背离了主要为农民服务的发展方向;现行中国农业银行领导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与其自身改革为商业银行在诸多关系上难以理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业机构设置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的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九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在该体系中存在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受到抑制、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相关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为此,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改革建议“三农”问题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也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培育和完善农村的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一,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这样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其主要特点就是除邮政储蓄受到国家邮电局的监管外,其他的金融组织都受到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在正规的金融组织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涉及农业的业务很少;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而设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所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成;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储蓄,它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第二,非正式金融。该体系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其主要的运作形式有合会、私人钱庄、当铺、集资、贸易商放款和商业信用、民间票据机构等。这些金融组织通常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合作的性质。它们既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又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归入非正式金融。部分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也可归入。非正式金融的运作嵌入于社会网络和传统型制度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中的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即信任关系。从知识论角度看,非正式金融比任何正式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所发现和利用。加上非正式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产权和无限责任基础上,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金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业务涉及到农业。其中,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国农业银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实际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它的支援农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进行放贷,其结果是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进而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

试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试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摘要:监管始终落后于市场发展,待问题出现后,监管措施才能做出调整。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该文总结出各国金融机构暴露出的若干弊端,观察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动向,并为我国金融监管发展方向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弊端;改革;趋势 1.金融监管在危机中暴露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危机。分析我国经历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在货币政策上都采用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笔者研究发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暴露出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诸多问题。 a.重复监管阻碍行业顺畅发展 在金融活动多元化的进程中,对某一监管对象所出现的监管体系机构众多、权限互有重叠、监管标准不一致是很多国家金融监管体制中共有的问题。以金融危机中的美国银行监管为例,由于银行业的监管分散在5个联邦机构中,每个联邦机构都有管理权,但同时没有一个机构拥有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既有联邦的,也有州一级的,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的现象。没有任何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拥有监控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必备的信息与权威,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在应对威胁金

融市场稳定的重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 近年来,一直有业界人士抱怨,金融监管体系不仅机构太多,而且权限互有重叠,在全球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势下,这种过度监管会影响金融业顺畅发展。 b.监管真空影响行业规范发展 笔者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缺乏统一协调的监管框架。由于对集团没有单一最终监管者,而实行”功能性”监管,集团内职能划分不明确的业务就无人监管,形成监管漏洞和空白。集团内从事类似业务的不同行业的部门之间则可能进行监管套利。而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衍生产品部,大力拓展结构化产品业务。这些结构化产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权、期货或掉期产品,而是多种基础产品与多种基本的衍生产品的复杂混合体。近20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运作负有监管责任,监管权力的分散容易导致监管空白。监管部门存在的监管真空,造成风险不断累积,影响行业规范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c.金融监管改革落后于金融业发展的步伐 金融业发展快、创新快,其发展特点要求金融监管体制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整,并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当前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落后于金融市场,末端监管已影响到行业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发行业风险。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3年/5月/7日/第007版 理论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龙寒英胡亦非李下蹊张雯惠熊略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金融发展都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分布较少、金融服务较落后、“三农”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支持较难等方面,这些对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银监会于2006年12月20日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揭开了帷幕。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具备更低的信息搜集成本、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低廉的监督管理成本,它们通过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和有效配置农村地区的资源,达到提高农村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水平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竞争体系的完善,避免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长期垄断局面,弥补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地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发展现状 自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正式挂牌开业以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和成长起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达到859家,其中村镇银行数量为799家。这与2012年5月银监会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有很大的关系,它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并明确在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关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使得民间资本涌入村镇银行,成为其组建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高达74%。 另外,我国银监会坚持面向“三农”、数量服从质量、重点布局中西部县域的原则,自2007年设立首家村镇银行至2012年9月底,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为481家,占比高达约60.02%。这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额逐年递增。据统计,2008年12月底,我国已有的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额为64.6亿元,贷款余额为34.2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资金占比约为95.85%。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达到36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316亿元,增长高达36倍之多,年均增长率高达149.06%。其中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约为1052亿元,占比为79.94%,相比较于2008年下降了15.91个百分点,并且从2008年至今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水平。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首先,从不良贷款指标来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在2007年为0.01%,2009年达到新高0.22%,2010年回落到0.12%,但2011年的不良贷款率又回到0.2%的高位。但总体来讲,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较为良好。其次,从盈利指标来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税后利润从2009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8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权益报酬率从2009年的2.25%增加到2011年的9.19%,资产收益率则从2009年的0.49%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1.49%。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品种趋向多元化。以村镇银行为例,初期建立的村镇银行业务范围狭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我省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我省政府关注的焦点。而目前我省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民间金融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是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现状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并为我省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 ;民间金融 ;金融体系 一、前言 金融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经济收入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研究的重心。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金融发展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是从一个国家整体上进行研究的,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然而我国各地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其结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本文对河南省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河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对于促进河南地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为我省制定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正确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法定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性银行中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村镇银行,合作性金融中的河南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是指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机构。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体系在河南省已初步形成。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农业银行逐步商业化,农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渐渐退出。随着农业银行的撤出,农村信用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所以,河南省形成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作为助手,非正式金融作为补充,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然我省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严重不平衡,无法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需求。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南省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弊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河南省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以来为我省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的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业务单一,金融服务功能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最大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对粮棉和其它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业务,对象范围比较局限,对其他信贷匮乏的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性银行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进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加为3.79亿吨,畜牧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粮食和副食供应能力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完善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