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上课稿

XX课件第一节课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页上,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有的说:‘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

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

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

大家摇头。

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

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

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

是读得太快了。

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

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

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

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我开始读了。

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编写者张俊林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掌握《荷》的表现手法。掌握本文的写景顺序、记景方法。 二、熟读之,弄清《荷塘月色》的景物特点。 三、学习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用词准确,形象生动。 (二)善于运用形容词重叠,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美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亲切感。 重点难点: 一、新鲜贴切的比喻及其作用。 二、写景注意层次有条有理。 教学方法: (1)讲读;(2)师生双边活动配于启发诱导;(3)学生演板;(4)运用直观教具。 德育渗透: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生活、大自然。寄情于景,脱超现实。 教学时间: 两教时 内容步骤: 一、板书课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激发兴趣,导入正课

荷花,月色历来是文人笔下的宠物,爱荷颂月者颇多,且写出了不少名篇佳句,写荷的如周敦?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采莲赋》、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莲蓉》都是写荷名篇,颂月的名句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朱自清笔下的荷与月则又别具特色,不拘一格,真叫人捧而读之,而览不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美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一团火…… 四、范读全文。(放录音带)(准备划分文章内容结构) 五、弄清文章内容结构 (一)指名学生演板,并能说明理由。 (二)教师归纳作结:(如下所示) 分四部分: 一、(1)点明心境、时间、地点、缘由;. 二、(2、3)小径漫步勾勒轮廓,铺垫; 三、(4—6)主体荷塘月色、四周环境 四、(7、8)景中人的联想向往美好生活 六、读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1) 1、齐读第一部分 2、教师概括: (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月色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二)分析第二部分(2、3)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文是《荷塘月色》,这是高中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具有独特的魅力。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将从三个方面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散文有了较好的了解,他们已经较好地具备了分析语言的能力。我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即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做到: 1、了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难度较大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 3、品味《荷塘月色》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品味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学会从优美的文字中鉴赏美,领悟美,并通过掌握语言的美的内涵和特点,自己能够创造美的语言和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 我将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了七个环节。 1、导入 我不主张采用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等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的方式导入课文,这样不自觉的就把学生引到政治味道很浓的路子上去了。我认为真正优秀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打磨和洗礼的,脱离那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仍然会散发出它经久不衰的、独特的魅力之光。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春》、《背影》、《匆匆》等散文作品。因此我的导入方法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和我一起回忆从前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我想这种导入方法能唤起学生对朱自清语言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打下基础。 我设计的具体的导入语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朱自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和他相见!’(《背影》)这是满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的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这是感叹光阴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这些文章,是一代文学大师用他那饱满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化成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带领我们走进如诗如画、气韵悠长的文学殿堂,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的另一篇精美散文《荷塘月色》,再一次走进他为我们描绘的宁静、优美、脱俗的世界。” 2、抒情吟诵 我觉得要带动学生进入《荷塘月色》这样一种美好淡雅的境界,光有说教是不够的。我设计的方法是这样的: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吟读课文,同时恰当地配上一些舒缓轻柔的轻音乐,像舒伯特的《小夜曲》、莫扎特的《月光奏鸣曲》等,这样能营造出荷塘、月色浑然一体的宁静、轻柔、幽雅的氛围,让学生能更加迅速地进入那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更加深入地领悟那样一种从文字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立真言、写真景、抒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孙恒星 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这一喻有什么不妥呢?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但在这里不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临邑一中高中语文刘翠翠 【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美的能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走进自然”第三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思路】学习散文,就要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缜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欣赏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三.情感态度个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一)【导入课文】 课件投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优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

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基础梳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 脉脉( ) 倩( )影煤屑( ) 踱( )步梵婀玲()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问题探究】 A、重点朗读、赏析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 1(赏析景物描写)作者在第4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的作用: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说课案10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说课案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说课的文本是《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这篇文章是高中学习起步阶段(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或者第二单元、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板块)必须学习的一篇经典性散文,学好《荷》文对学生鉴赏散文可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从三个方面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第一次正式接触的修辞方法:通感。 3、品味《荷》文中优美的语言与意境,品味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 二、过程和方法 1、导入 我不主张采用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等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的方式导入课文,这样的介绍不自觉的就把学生引到“政治味道”很浓的路子上来了。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的路”。(朱自清《哪里走》)真正优秀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的打磨和洗礼的,脱离那种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也是可以解读的很透彻到位的。 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 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爱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2、抒情地范“背”。

从“矛盾”到“和谐”──《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从“矛盾”到“和谐”──《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导读:关键词:矛盾、和谐、受用、无福消受、回归文本、个性解读 看了很多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分析、赏析、教学设计以及教案,受益多多,但又感觉有些不尽人意。所以不揣浅陋,将自己的一知半解于此献丑,实为抛砖引玉,为语文教学尽绵薄之力。开篇之前,先说一些看似游离于题外的东西,故本文的入题要从第三小节开始。但前两节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些观念性的东西一直限制着我们的视野,影响着我们的思考,进而制约了我们的解读能力,所谓南辕北辙。这对语文教学是一种戕害。所以先噜苏一番。 一、回归文本和知人论世 不可否认,知人论世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解读手段。所以很多论者在面对《荷塘月色》一文时,都敏锐地联系到了1927年的政局变幻,想到了国家的暗淡前途和知识分子的苦闷心境,也有论者联想到了作者因子女众多而引起的生活困难和家庭龌龊。应该说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但当我们过分寄重于知人论世,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阅读和感悟时,往往会落入庸俗的窠臼,变而为索引派或考据派,这又是语文教学的大忌,会限制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个性阅读的开展。笔者一直以为文本是阅读的第一手资料,知人论世只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辅助手段。文学作品具有她独特的表达方式,特别是一些不朽之作,它们在表达上的隐蔽性和多义性,带来了解读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多角度的立体研究和全方位的精密分析成为必要。但是,不管何

时,文本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这里我不想再“知人论世”,只想就文论文。知人论世一旦走向极端,要么很可笑,因为很无聊;要么很可悲,因为很机械。它和“成分论”一样,必须关在专门的笼子里。中学语文的教学,因为担负着学生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任务,尤其是在提倡个性解读的今天,这种对文本的回归就更加重要。基于以上不成熟的认识,本文所要展开的,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和感悟,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 二、从作家回归到人──一个有痛苦有思想的生命个体 从各种现存文字看,朱自清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天真率直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学浸淫的人,因此他的散文并不难懂。只是作于1927年7月的这篇散文有着太多的巧合,那是一个多事之秋,更是一个腥风血雨的时代。任何一个稍懂中国现代史的人,都会条件反射似地想到蒋介石在上海的“四.一二”和汪精卫在武汉的“七.一五”。这些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现代史的记忆中是那么触目惊心,以致它们成为了1927的代名词。当此内忧外患关头,朱自清,能不有感乎?在文学评论和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都已成为一条重要原则,既然,朱自清是一位爱国人士,既然,1927年的时代背景有这些不得不说的故事,你回避得了吗? 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师,这在文学史上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人格也是毋庸置疑的,“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杨振声《朱自清先生和现代散文》),是我们景仰的教授、作家、有气节的中国人代表。但是,这只是其中的

尤立增《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尤立增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散文单元。初中时我们学过不少散文,大家还记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形散神不散。 生: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可入文。 生:散文的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生笑) 师:真如这位同学所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散文大家了。其实,你说的“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是完全正确的,但“文无定法”并非“无法”。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散文表达方式多样,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 生:散文要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观点感受。 生:我觉得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其实质是语言的艺术。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不管怎样,语言是表现作者思想的载体。那么,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鉴赏散文,要突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 生:语言文字。

师: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是以“文字”作为突破口。还记得老师曾跟大家说过,“语文天生浪漫,语文天生美丽”,语文的美丽和浪漫在文学类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应该以语言作为突破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理解作者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把握作者所传递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老师曾反复跟大家强调:充分地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所以,“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这篇课文都读了几遍? 生:三遍。 生:五遍。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那么,当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我强调的是整体感觉。 生: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朱自清先生营造的意境很美。原来我一直以为感情充沛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让我很吃惊的是作者的那份淡然也能让人感动不已。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随着他的那份淡然一起入境。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发言包含三层:一是朱自清先生用他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非常优美的意境,二是这篇优美的散文蕴含的是作者那种淡淡的情感,三是淡然的情感照样动人。

《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检查课前预习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案(共两篇)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 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目标择定】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通感”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271929.htm 2.“叠词”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873119.htm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 ⑤ D.⑤②③①④ 4.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民勤职专语文组马燕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课时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 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二、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 三、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教师准备课件),同时思考问题,你觉得课文那段几段语言最美?将重点转到4、5、6段 四、教师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三段语言美。思考问题:为什么这几段最美? 将重点转为语言 五、比较阅读:展示《拿来主义》片段。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

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幸敬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荷塘月色景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精彩。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感伤情绪笼罩着全文,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

《荷塘月色》 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四个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2、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二)读课文,圈点勾画

荷塘月色说课稿(实用)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文章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学生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我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将设定如下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说教法 教授一篇散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以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说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美文,于学生来说,存在如下疑难,现解析。 一、“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是不是比喻? 【解析】此句是比喻。要构成比喻,须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同类事物,此句中的本体是“叶子与花的颤动”,喻体是“闪电”,属于不同类事物;二是具有相似点,这里的相似点是“速度快”。 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不是通感? 【解析】此句是通感。通感,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通感是特殊的比喻。此句中,“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在这意境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成了通感。 三、下列句子是否在全文中显得不协调? 1、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解析】第一句以比喻写灌木的鬼影引起的不快之感,第二句用比喻写没精打采的路灯所暗示的厌倦感。它们于景物描写来说,是有些“不协调”,但它们与“脉脉的流水”被高过人头的荷叶遮住所引起的隐隐的遗憾之感,“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出的寂寞感一起构成了一条表现哀愁的隐伏的感情线索,体现了本文“淡淡的喜悦”中掺杂的“淡淡的忧愁”这一情感基调。 四、“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中的“自由”怎样理解? 【解析】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孤独的自由,是心灵的解脱。作者走出了院子,只爱“独处的妙处”,摆脱了白天的烦恼,卸下了肩上担负的作为父亲、儿子、丈夫、教师的重要责任,一个人静静地不受干扰地来到月下的荷塘,在这宁静的境界里,因为是孤单的,所以才是解脱的。 五、《采莲赋》与《西洲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采莲赋》与《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都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自清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寂寞的,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所以,《采莲赋》与《西洲曲》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