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2山地的形成

4.2山地的形成

4.2山地的形成

题组一地质构造

(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读图,完成下题。

1.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Ⅰ、ⅡD.Ⅲ、Ⅱ、Ⅰ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岩层最新。故选B项。

答案:B

(2012年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2~3题。

2.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解析:第2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由此可知①④两处所对应的沉积岩层向上凸出明显,为背斜构造。又由图中地形剖面线图可知,①②③④均为谷地。故①④为背斜谷。第3题,本题考查地壳运动及读图能力。从图中可直接看出同一沉积岩层在⑤处发生断裂且右半部分下降,故C项正确。

答案:2.D 3.C

4.(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导致岩层的变形或位移而形成的,故图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应是地壳运动,故B项正确。

答案:B

题组二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2012年高考江苏卷)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 km,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5~6题。

5.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多断崖、深谷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D.多角峰、U形谷

6.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双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雅西高速公路沿线经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陡崖等复杂地形,因此选择A、C两项。虽然该地也多溶洞,但高山、陡坡断崖等复杂地形影响更大;角峰和“U”形谷为冰川地貌,该地此种地貌不明显,故B、D 两项错误。第6题,该高速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雨的气候易造成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桥隧可以保障交通安全,因此选择C、D两项。

答案:5.AC 6.CD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2015年济宁市模拟)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该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B.向斜山

C.断块山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

A.270 m B.285 m

C.300 m D.325 m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图示区域中高周低,为山地地形;根据钻井数据显示的页岩层顶部高程分布特征,判断该页岩层中间下凹、东西上凸,为向斜构造。第2题,图示地区最高点海拔为575~600 m,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海拔大约303 m,因此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为272~297 m。

答案:1.B 2.B

(2015年陕西五校联考)下图为我国两广地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B.向斜

C.背斜谷D.向斜谷

4.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关于其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向斜——沉积——断裂

B.向斜——断裂——沉积

C.向斜——侵蚀——断裂

D.向斜——断裂——沉积——侵蚀

5.造成②山峰两坡坡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降水

C.地壳运动D.人类活动

解析:第3题,图中①处地势较低,为谷地地形,同时岩层年龄中心老、两翼新,说明为背斜构造。第4题,从岩层弯曲形态上看,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飞来峰两侧岩石年龄不同,说明出现了断裂;另外较老的岩层位于较新的岩层之上,必然出现了别处较老岩层到此处沉积现象;图示飞来峰呈尖顶形状,应该受到外力侵蚀作用。第5题,图中飞来峰东侧较陡,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故影响坡度差异的因素是降水。

答案:3.C 4.D 5.B

读北半球某地东西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完成6~7题。

6.从图中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水资源丰富,适合修建水库

B.②地的成因与华山相同

C.③处地质构造易储存地下水

D.④处是由于地壳受挤压力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7.①③为同一条河流,且①③处河流为南北流向,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 A.①河道比③狭窄,①位于③的上游

B.①处流量一定大于③处

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

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②地两侧有两个断层,且②岩块上升、两侧下降,类似于华山的成因;向斜构造属于储水构造,③为背斜;①处有断层,不适合修建水库;④为向斜构造,因不易受侵蚀而形成山地。第7题,图中③处海拔高于①处,说明河流由③处流向①处;另外北半球河流右侧侵蚀严重,堆积物主要集中于左侧,结合图中①处堆积物分布在东侧、③处堆积物分布在西侧,可知河流在①处由北向南流、③处由南向北流,则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

答案:6.B 7.C

(2015年河南中原名校一模)某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 m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进行探测,该小组得到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下题。

8.

A.向斜谷B.背斜谷

C.向斜山D.背斜山

解析:利用表中三个地点的海拔减去某沉积岩埋藏深度,可计算出该岩层在三个地点的海拔如下:A为280 m、B为380 m、C为290 m,即中部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部地势较高,则可判断该区域为背斜山。

答案:D

读交通线路与地形关系表,回答9~10题。

曲程度小,总长度小

9.

( )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10.由表推测,在以下不同的地形单元区中,修建同样技术标准的公路,线路的弯曲程度最大和实际里程最长的是( )

A.内蒙古高原B.东北平原

C.云贵高原D.华北平原

解析:第9题,台湾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东部有呈南北走向的台湾山脉,故修建环状的环岛铁路。第10题,在所列的四个地形单元区中,云贵高原地表最崎岖,若在此修建公路,线路的弯曲程度最大,实际里程最长。

答案:9.A 10.C

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勘探队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芯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

C.地垒D.地堑

1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

B.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

C.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

D.乙处适宜开挖隧道

解析:第11题,图示三地的表层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属于地质构造中的向斜。第12题,乙处为向斜的槽部,有利于储存地下水,不宜开挖隧道。

答案:11.B 12.D

二、非选择题

13.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地质构造分,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2)填表比较甲、乙两图中山脉地貌成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材料,宜选择c处还是d处?

(4)任意采伐A处山坡上的林木可能导致(双选)( )

A.河流B的径流量变小

B.河流B下游泥沙沉积减缓

C.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D.旱、涝等气象灾害加重

解析:第(1)题,判断地质构造类型的关键在于读图,甲图岩层出现断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图中箭头所示),可判定甲为断层;乙图岩层弯曲变形但未断裂,应为褶皱。第(2)题,两处山脉地貌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内力作用上,其相同点主要表现在外力作用上,甲、乙两图的沟壑纵横地貌都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第(3)题,了解地质构造的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大有帮助。桥梁应避开断层,宜选择b处;开采坚硬的岩石宜选择c处,因为c处岩层不易被侵蚀。第(4)题,A处森林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应严加保护。

答案:(1)断层褶皱

(2)

14.(2015年青岛模拟)图1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图2是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从岩层的弯曲程度来看,M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第(2)题,N处地貌为向斜山,简述其内外力作用的过程。第(3)题,O地岩石为花岗岩,为侵入岩,而图中该岩石遭到风化,所以该岩石首先被抬升到地表,然后遭到外力风化。

答案:(1)M处是背斜。地壳运动使M处岩层向上拱起。

(2)(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褶皱(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地壳运动使岩石圈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侵入,冷却凝

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其他岩石被外力侵蚀、搬运,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 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 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 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 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 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 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 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 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

42_山地的形成学案.docx

4. 2 山地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彤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 )概念:岩层因____________ 产生强大的____________ 作用而发生塑形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褶曲的两种形态 2.板块构造学说 (1 )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所分割,形成不连续的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匚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 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2)板块构造与地貌厂张裂处 (生长边界) 板块交界处Y .挤压处 (消亡边界海上——海洋、海岭 陆上——裂谷、断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海上——海沟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丿交界处——海沟

陆上——海岸山脉

3. 断块山 (1)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 _____________ ,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 沿 _________ 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__________ 。 (2) 断层与地貌 水 平 断 层 定义 对地貌的影响 垂 直 断 层 定义 图示 /W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地垒 地華 ?火山 (1 )火山由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部分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 ________________ ,有时会积水 成 __________ ;破坏了的火山口呈 ___________ 状态。火山锥是由 ____________ 和 ______ 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 的 _______ ,上部 __________ ,下部 __________ O (2)火山活动不单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也可能带来丰富的 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等资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 为主, 为辅 主要分布在 和河谷地 帀 刖进 原因 修建 的成本和 难度均低于 这里地势 施工难 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注意提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对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

高中地理《1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细化】 1.了解山岳的三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 2.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 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分别是……(课堂提问,提问过程中引入今天“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展示图片——阿尔卑斯山、泰山、日本富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先来看第一种——褶皱山,【板书】1、褶皱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褶皱”? (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1 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演示实验: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动画演示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山地的风景图片。 同学们在欣赏这些壮丽的山地景观的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山脉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思考】什么是褶皱山?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形成: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这是从形态上对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③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 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是最可靠的。 【活动环节】(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 这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再来比较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区分背斜和向斜。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图片展示) 【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

42山地的形成教案

4. 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山东省高密市凤城中学高一地理组王汝华 【课标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 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第一部分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模具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泥石流 B.山体滑坡 C.水土流失 D.火山喷发 2.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3.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 4.下列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B.在山岳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6.下列地形不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B.东非大裂谷C.喜马拉雅山 D.泰山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断层 B.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褶皱 C.褶皱和断层都能形成块状山地 D.褶皱和断层都未破坏岩层的连续性 8.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碰撞挤压形成()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大西洋 D.红海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六大板块的内部多火山地震 B.背斜构造容易储水 C.油气一般储存在向斜构造盆地中 D.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10.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的是( ) A.南极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1.在板块张裂处可形成( ) A.海沟 B.裂谷 C.岛弧 D.海岸山脉 12.下列各地形类型中,是由板块相互碰撞作用形成的是() A.喜马拉雅山 B.东非大裂谷 C.珊瑚礁 D.大西洋 与平原相比,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较大。据此回答13~14题。13.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缓坡 D.道路在平原上呈“之”字形弯曲 14.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 B.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 C.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地址宜远离河谷地带 D.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以直线走向为主

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民族中学何延勇 【教材分析】 山地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地。这一课,我们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褶皱山系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内力、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完地质作用,已初步掌握内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如何将内、外力因素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一定的难度,且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褶皱山系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但对于形成过程不够直接形象,因此本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运用讲授法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多运用身边的实例、地理图片甚至制作动画来体现地理成因,才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是板块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褶皱山背斜和向斜成因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背斜和向

斜实际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的含义; 2.掌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教学难点 1.能正确通过岩层新旧判断背斜和向斜; 2.掌握背斜、向斜的实际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 【教学媒体】 板图、多媒体、部分教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以旅游当中遇到的山地为例导入(白板展示图片) 山地就像是整个地球表面的骨架。它们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种——褶皱山。 (板书)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 【教师精讲】 (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大家认为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又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 的形态? 生:略 师: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岩层一般形态上来说,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而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背斜

公开课教案-《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理解褶皱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 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从山之外形美切入,展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华山、庐山、泰山等山地的图片)。大自然的山形状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像个圆锥,风景秀丽··········你知道这些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山岳的形成。 【讲解新课】 一、褶皱山 1.褶皱 学生实验:两手拿课本或练习本,用力向中间挤压,观察课本或练习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褶皱是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教师设问: (1)、在正常状态下的岩层有什么特点?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2)、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演示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教师提问: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结合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 ?从地貌景观上看: 教师设问: 这些方式都可靠吗? 展示图片,否认地貌景观的判断。 教师提问: 为什么背斜由山变成谷,而向斜由谷却变成山呢? 学生演示 用橡皮擦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受力情况,并播放相关动画。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活动 完成课本74页活动 2.褶皱山

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体表现知道的较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认知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褶皱、断层的概念,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观察褶皱、断层构造的示意图,区别褶皱的两种基本类型。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找水、探油、探气以及工程建设”。(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运用探究法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形态。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讨论分析法——小组讨论分析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如何找水,找矿以及工程建设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 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 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 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 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 本形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

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刘永梅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地理教研室刘永梅 【教学背景】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有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欺负状况趋向于平缓。在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其具体的表现仍感陌生,所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作用力,进而知道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山地的形成 经典习题(含详解)

山地的形成经典习题 基础巩固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与该小组考察的路线基本一致的是() A.L1线B.L2线 C.L3线D.L4线 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N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B.N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C.M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D.M处断层发育多地质灾害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判断海拔的大小,据各条线路经过等高线的数值进行判断,图中只有L2线和L4线的高度超过了600米,故A、C项错误;根据各点海拔的数值变化规律可知,L4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故D项正确,B项错误。第2题,据材料知,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说明该地M处为背斜构造,N处为向斜构造。背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N处为向斜,A错,向斜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B对,M处地貌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C错;M处为背斜构造,不是断层,D错。 下面图1示意世界某区域,图2示意图1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1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湖泊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 B.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 C.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水源补给 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 4.图2中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 A.岩浆岩Ⅱ、沉积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B.沉积岩Ⅰ、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 C.沉积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Ⅱ、岩浆岩Ⅰ D.沉积岩Ⅱ、岩浆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答案】3.B 4.A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5日下午5点30分,巴厘岛阿贡火山喷发,大量黑色火山灰喷发到1 500米高空。下图为巴厘岛位置示意图及阿贡火山喷发图。据此完成下题。 5.下列关于阿贡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B.在板块的张裂区,地壳深处的岩浆活动引起火山喷发 C.当地地震多发,因地震引发了此次火山喷发 D.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厚厚的花岗岩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3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准备流水作用实验所需的水壶、粗细不均的沙子。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野外实习和课前资料搜集。 学生:预习奉节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流水作用对地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doc

同课异构 《4.2 山地的形成》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 地理组王月 2013 年 12 月

《4.2 山地的形成》第1 课时教学设计 地理组王月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 教学难点 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并将结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方法 读图、演示、对比联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或者听说过哪些山脉?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提问】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

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背斜和向斜从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初始地貌、地形倒 置四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成对比表格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初始地貌地形倒置 背斜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山岭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 新受外力侵蚀,成谷 向斜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 老不易被外力侵蚀,成山【教师讲解】背斜、向斜在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背斜储油,向斜找水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完成书上80 页活动1、2 题 【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 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 【板书】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 )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 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

《42山地的形成》学案.docx

《4?2山地的形成》学案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在地売运动产生的 _________ 作用下,岩层会发生 __________ ,产生一系列的波 状 ________ ,叫褶皱,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_ ,有两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 、 ________ O (2)基本形态一背斜和向斜 ①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__________ ,向斜一般岩层____________ ; ②从岩层新老上看:背斜________ 岩层较老,_________ 岩层较新; 向斜 _______ 岩层较新,_________ 岩层较老; ③常形成的地貌:背斜一般形成________ 地貌,背斜一般形成_________ 地貌; 但是,有时背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而形成山岭,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褶皱山举例:纵贯美洲西海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系、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系。 (4) __________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成为良好的储汕、储气构造, ________________ 常成为良好的储水构造,隧道宜 在 _______ 处修建,_________ 可形成自流水盆地,________ 顶部可作为采石场。

山地的形成

4.2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断块山 班级:2009级师范4班姓名:刘婷学号:222009318011143 一、教学对象高一上期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三、教学类型新课教学 四、课标分析 本节的课标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材分析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褶皱山的形成;另一个是断块山的形成。内容比较细,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六、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地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七、设计理念 (一)教学突出直观性。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完成学案的知识梳理。通过研究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注重学生的合作与竞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 (四)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如背斜找油、向斜找水,注重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地理的实用性。 八、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