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陈)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1932至1934年苏联文艺界关于创作方法问题讨论过程中,由作家和理论家提出、经斯大林同意后确定下来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较早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介绍到中国的是周扬,1953年《人民日报》转载周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随着同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正式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仅一度成为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创作方法,而且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理论范畴。

2、人文精神大讨论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发生在90年代的一次文学、文化论争,最初由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的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的。讨论的触发点是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冲击下,文学是否存在危机和人文精神失落问题,讨论的焦点是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问题,主要围绕三个焦点性问题展开,一是文学是否存在危机、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二是何谓人文精神,三是人文精神是否能在实践层面上成为可能和如何实现。认为当下的文学是建立在废墟上的文学,其存在五大缺失,包括人文精神的缺失,意义的缺失,消失了深度,消失了文本基本的创作精神,消失了经典。

3、寻根文学

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寻根文学有四大主张,一是文学有根,根是文化,深植于名族的土壤里。二是根有区别和优劣之分,因而寻根同时包含了植根培根和挖根剥根,三是文化知根知底,方能与今天对接,四是文学有根有底,方能与世界文学对话。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等。

4、新写实小说

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钟山》杂志在1989年第三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成了新写实小说亮相的标志性事件。其特征如下,在思想内容方面,注重还原生活本相,表现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人物形象方面,平民化而英雄化,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作家态度方面,采用客观的叙述态度。小说结构方面,呈现出林林总总的结构形态。代表作品有方方的《一波三折》,池莉的“新写实三部曲”,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

5、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第四种本”的成就表现在:一是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吩咐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二是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李)

1、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从作品题材上讲,改革文学分为“农村题材”、“城市题材”两大部分,其代表作家有高晓声、何士光、张一弓、张炜、蒋子龙、贾平凹、张洁、柯云路、张贤亮、李国文等。

2、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回归写实”的一种创作潮流。《钟山》杂志在1989年第三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成为新写实小说亮相的标志性事件。编者指出:“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实主义先锋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种文学倾向。其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至此,这一文学现象引起了更大范围的瞩目,有关创作的跟进和批评蔚然成风。

3、“三家村札记”

“三家村札记”是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而开辟的一个专栏。代表作家为吴晗、邓拓(笔名:马南邨)、廖沫沙(笔名“繁星”),合称为“马南星”。《三家村札记》介绍古人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从政打仗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以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弊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启迪性,对当时一些“左”的错误和不良作风有所批评和讽刺,深受读者欢迎。文革初被、毛泽东姚文元、关锋等人批判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成为“文革”序幕中的标志性事件。文革结束后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杂文集《三家村札记》。收杂文_六十五篇。

4、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

是90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文化散文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文化散文的崛起是对新中国艺术散文写作的创新性继承与突破,也是新时期反思散文写作模式的深化、散文创作文化内涵的理性体现和艺术拓展。

5、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指的是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1956、1957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其主要特征,一是在题材上的拓展,除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于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等等;二是突破当时话剧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套子,代之以对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三是主题大多表现人民内部矛盾。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

6、探索戏剧

探索戏剧也叫实验戏剧,意指敢于背叛传统的原则和惯例,大胆进行戏剧艺术创新的戏剧作品。它是戏剧艺术家在面对1980年前后中国话剧的严重危机,在苦闷与困惑中积极探寻戏剧出路的产物。中国戏剧家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戏剧思潮、观念,把西方的荒诞戏剧、叙事戏剧、质朴戏剧、环境戏剧、人类伦理学,以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戏剧介绍过来并予以借鉴和实验,执着探索个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创新,代表剧作家有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马中骏《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陶骏《魔方》,高行健等,他们共同激起80年代中后期全国性的探索戏剧热潮。

7、人文精神大讨论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发生在90年代的一次文学、文化论争,起于1993年,延续到1995年夏秋。这场讨论,最初是由王小明、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五人在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上发表的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的。他们对其所认定的当前的文学危机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进行了激烈的抨击。随后《上海文学》相继发表了陈思和,陈平原等人的对话录或笔谈,《读书》连续五期发表总题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对话,把各方专家学者都引进来了,包括王蒙、王朔;张承志,张炜的“抗战文学”行为也纳入到这场论争中,与谢冕,洪子诚的“关于当代文学理想”遥相呼应,至此这场论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直至1998年余波犹存。

8、矛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9、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文学观念和写作技巧创作而成的小说。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先锋小说分为“新潮小说”和“后新潮小说”,前者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刘索拉、徐星等,后者代表作家有格非、余华、苏童、北村等。

10、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正式打出了寻根文学的旗。作家们从历史反思向文化反思进发,创作出寻找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和病态之根的作品,以传扬文化,消除民族劣根性,重铸民族精神。这批作家主要有:韩少功、郑万隆、李杭育、阿城、郑义、汪曾祺、冯骥才等。

11、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作为而一个文学流派,发生在80年代中期,是以寻根为口号,以理性为标尺,重塑和复兴民族文化为目的的一场文学运动。在内容上它以文化作为关照和反思的基点,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在形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