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向差异_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

走向差异_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

走向差异_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
走向差异_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动态情境案例教学法在创业课程教学中应用”(jg

2013222)。走向差异:

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严毛新

【摘 要】 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路径选择上高度趋同,呈外置附加型特征,尚未能总结出一种适用于各类高校的“通用型创业教育模式”,也没有探索出若干种对其特征和实效认可度高的“特色型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应当通过将创业教育植根于专业教育之中,将教师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教育并重,同时更好实现创业教育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互融,方能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发展,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模式 差异化 高等教育【收稿日期】 2

014年8月【作者简介】 严毛新,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国内开展创业教育已有十多年了,

但客观地说,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路径选择上高度趋同,在具体实践措施上相互模仿,不少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做法方面形式重于内容。在高校创业教育高度雷同的总体格局之下,国内高校尚没能总结出一种适用于各类高校的“通用型创业教育模式”

,也没有探索出若干种对其特征认可度高的“特色型创业教育模式”。在学术界,对国内高校创业实效性不佳问题关注已经很多,但是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差异度不足问题关注还很少。

一、创业教育需要差异化的理念

(一)鼓励差异是创业精神的应有之义。“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为帮助创业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决定,创业教育

首先应当是关于意识、精神和心灵的教育。

”[1]

哈佛大学史蒂文森教授曾提出,

创业精神是“不顾及现有资源限制追逐机会的精神”

[2]

。创业者发现新创业机会的过程往往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信息,并用与众不同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批判和思辨精神是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批判和思辨精神的培育需要有允许批判和思辨的外部环境,需要有多元化的价值体系,需要有允许差异,包容不同的氛围。高校创业教育需要鼓励学生有差异化的思维习惯,而不能满

足于模仿学习。这种差异性环境的营造需要高校自身具有差异化的文化,要勇于谋求育人理念和培养特色的与众不同,我们很难想象在全国众校一面、高度雷同的创业教育模式下能够培养出个性鲜明、勇于思考的大学生,因此鼓励差异不但是高校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学生的重要原则,也应当是有志于加强创业教育高校自身的本能追求。

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成效显著的美国高校在具体的理念和实施路径方面差异明显,比如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培育创业精神,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积累创业管理经验,斯坦福

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培育企业为主。

[3]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两种层次的目标价值取向—

——以培养创业者为目标的低层次功利性创业教育和以提升创业者意识和素质为目标的高层次

非功利性创业教育。

[4]

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聚集模式、辐射模式、

磁铁模式等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5]

,近十年来,

国内高校非常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但由于过于关注个别几所成绩显著国外高校的做法,导致了无形中认为这些做法就能代表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印象。其实笔者认为,从现有资料分析,在创业教育的实践领域,美国高校之间无论在理念和做法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目前受关注度很高的“全校创业教育”也还只在部分美国高校得到实施,反观

84—

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领域,

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把开展全校创业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实施措施上,却很少有高校能长期深入坚持探索个性化措施。笔者认为鼓励差异应当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高校应当秉承各自的特色理念并身体力行推出有差异化的实施路径。高校追求差异化应当是“真实差异”而不是“虚假差异”,即不能把宣传口号、形式化的内容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同时,高校应当追求“长期差异”而不是“短期差异”,即应当把形成本校有长时期竞争力的创业教育特色项目作为重点。

(二)包容差异是创业师资培育之需。高校推进创业教育需要一定比例的来自于校外的有实践创业经验或是有企业丰富工作经历的师资,他们的存在有助于高校与社会保持畅通对接,使创业教育氛围的情境真实性能够更好营造,使创业知识的时效性能够得到更好保障;国外创业教育成效较好的高校,这类师资均占到一定的比例,以美国百森商学院为例,其创业部62名教师中,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占62.29%,所有教师中兼职教师占54.

84%,兼职教师中的97.06%具有企业任职经验。[6]同时高校也需要一批孕育自校

内的专业学识严谨、商业头脑敏锐,具备很好创业意识的师资,他们的存在使高校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设计能够更好符合教育规律,更顺利地与高校其他教育内容实现高效整合,但这两类师资与高校传统师资在行为特征和意识习惯上都会有明显不同。他们的出现将会对高校先前的师资工作业绩评价体系、职称晋升标准产生冲击。多种类型的师资能够和谐共存、形成合力需要高校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内部文化。高校推进创业教育,需要教师队伍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由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模式将会发生变化,打破院系间隔,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师工作团队成为现实需要,美国高校教师队伍这种转变最初发生在二战时

期,为解决战争相关的科研工程而发生[7]

,英国的

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

政府削减大学经费推动了大学与工业界的主动合作[8]

,在高校教

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关注经济社会现实需要,共同倾向于以企业家精神解决现实问题时,如何引导教师群体形成既敢大胆质疑又能包容差异的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国内高校在引进校外师资方面还非常欠缺,除了是由于引导机制不畅外,与接纳差异、包容差异的氛围没有形成也有重要

关系,因为如果缺乏包容差异的校内环境,即使能够引进校外师资也很难用得好、留得久。

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差异化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不但使更多的学生有了选择去国外就读的机会,而且像宁波诺丁汉、温州肯恩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一批国外机构在国内办的高校,使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在国内展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内高校相对高程度的“垄断运行”格局将会渐渐弱化,这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教育模式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会,各高校以墙为隔各自关门办学的历史可能即将结束,高校之间的一部分课程完全可能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整合本校的独特优势,形成各自优质师资团队,进而建构各自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学课程群和教学项目群可能会成为各个高校的努力方向,于是,使本校的师资队伍与其他高校的师资队伍形成差异、营造特色将是各个高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由于创业素质已经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所以高校毫无疑问地需要加以重点考虑。因此包容差异、构建差异不但是各个高校提升创业教育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各个高校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差异化缘何这么难(一)社会同质、教育同标。

根据场论,任何事物都是依场而有的“场有物”,它们总是相互作用,没有能够孤立存在的实体。迪尔凯姆曾指出,任何事物必须在一定的

“场”中才能存在和表现出来[9]

,笔者认为,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纯自由的运动体”,高校创业现象显然也具有特定的时空属性,呈现“场有物”的特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然依存于其他各个部分,应该把环境一开始就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成分。我国高校探索创业教育进程中,中国社会具有明显的同质性特征,“中国社会价值与运行中有一种强大的动力来推动社会的同质化进程,最终导致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方面都丧失了社会单位的区分度和纯粹度”,“效仿、

蔓延与扩散是同质性社会运行的基本特点”

[10]

,在教育领域,对受教育者来说,从小到大在校园生

94—走向差异: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

活中都受到高度趋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过于单一化的考核标准,过于权威化的课堂氛围中,受教育者发展自由个性的自主性受到了惯性抵制。对高校来说,过于强大的外部干预和引导,使高校之间无论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考核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目标等方面都高度趋同。在总体趋同的整体氛围中,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度不高显然很好理解。大学组织的自主办学选择空间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国家对大学组织的领导权和控制权

绝对优先或大于学校的自主权和选择权。[1

1]中国

高校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性的外部特征,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强力倡导,但高校内部自身动力不足,于是在政府影响力巨大,而高校自主性相对不强的背景下,出现了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在浅表层面上积极响应,在具体作法上却高度趋同,缺乏特色,实效不佳。

(二)就业教改、路径依赖。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先前的

选择会不断地制约后面的选择。[12]创业教育最初

受到国内关注的背景是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如何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正受到各界共同重视,在此背景下,创业教育可能具备的就业促进功能的期待被明显放大,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带有明显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功利性特征。政府过去十几年中大部分关于推进创业工作的重要文件在发布时间上都与推进就业工作的时间大体一致,大部分高校最初开展创业工作试点负责部门均为学生工作部门或就业工作部门,直到今天学生工作部门和就业工作部门仍在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担任重要角色。由于把引导毕业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一种积极选择,所以,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似乎就是要努力使更多本来没想创业的学生去创业,使那些在创业方面可能会碰到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于是“创业励志型课程”、“创业知识型课程”就成为大部分高校创业类课程建设的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没有改变,社会对于创业活动会积极促进社会就业的认识没有变,于是已经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高校就业部门和教务等部门继续推进创业教育的总体格局就不会变。由于应该通过高校来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素质的总体

认识没有改变,于是高校在促进青年创业教育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高校创业教育就被赋予了太高的期待,这不但导致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创业教育推进迟缓,而且导致改善大学毕业生创业环境的社会诉求被过度强化,于是大批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应运而生,这反而削弱了改善全社会初生创业者生存环境的诉求,不利于创业环境的整体改善。在高校内部,创业教育很容易被简化为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创业,帮有创业困难的学生积极去创业,于是“创业励志型课程”和“创业知识型课程”就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附加式外置型的高校创业教育成为主流,创业教育与嵌入高校原有教育项目的深度不足,在此过程中高校创业教育陷入了差异不足、缺乏实效的泥潭。

(三)市场远离、高校不急。

创业活动需要创业者具有主动的创新意识、敏锐的机会捕捉能力和大量的实战性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教育更多地对接社会,使自己的办学过程与社会产生更频繁地多维互动。创业教育是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为个体通过整合资源,将知识直接转化为社会价值提供了更大可能的背景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创业教育是促进知识更容易转化为资本和社会价值的教育,是引导个体在任何岗位上都要以更主动的精神创造新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显然不能远离社会和市场。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绝大部门来源于政府,现有高校治理结构中,高校仍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力引导,社会在高校治理方面参与不足。创业教育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政府解决大学毕业就业难的压力,在民办高校没有充分发展,公办高校事实上处于“垄断运营”的格局下,这种压力事实上没有能有效转化到高校内部,于是导致了高校从内部深层推进创业教育的动力不足。

创业教育要求的是高校办学导向和办学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要触及高校深层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巨大调整,必然会触及高校内部机构和教师队伍的利益调整,在高校内部必然会引发本能的体系性阻力。显然,只有加入强有力外生变量,方能诱发和推动高校的内部改革。

否则,创业教育在高校只会表现为增加一些“补充性质”的创业类课程,开展一些具有“创业外显特征”的第二课堂活动,邀请一些具有“创业品质特征”的校外人士与学生交流,于是高校创业教育就很容易停留在浅表层面,走向同质化。

0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年第2期

三、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的实现路径(一)专业为体、创业为用。

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的基础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的差异,高校创业教育只有深深植根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做出各自的特色,才可能使高校的创业教育内生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达到有机融合、生生不息。笔者认为,把创业教育外置于专业建设仍是当前很多国内高校的现状。在大部分高校,以下理念被普遍接受,那就是似乎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好创意,找到一个商业机会,然后努力着手实践,于是在大部分高校举办的创业园中,可以看到创业项目不但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而且与创业学生本人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不高,学生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创业过程指导乏力,学生创业指导工作主要被认为是创业学院、就业指导部门或学工部门的事情,学生自己也常常感觉到这种低层次的创业活动困难很多且前景不好,于是虎头蛇尾就很正常。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业教育脱离了高校自己的专业建设,这样的创业教育终将无法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无缝对接。

把创业教育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理念,将创业教育植根于专业教育之中,高校的创业教育方能做出各自鲜明的特色,这样的创业教育才符合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企业主,而是要向学生植入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条件成熟时更容易走向商业创业,其中一部分人从事公益创业,另一部分人则在岗位上勇于创新,实现岗位内创业。这样的创业教育在校内的实施主体将呈现明显下移的趋势,即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教务部门、创业学院、就业部门的事情,而且高校内部的各个分院和系部都将会更积极参与、努力作为,这样的创业教育才可能面向更多学生、紧接校园地气。创业教育由于有了专业的坚实依托,各个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传统优势才能够很自然的转化到创业教育中来,各具专业特色的创业类课程的涌现才能成为可能。

(二)教师为干、学生为枝。

教育学的规律早已揭示,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学生学不好的根源是教师队伍的素质不能适用学生群体的受教需求。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

发展的关键是要改变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普遍着眼于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没有把对教师的要求放到重要的位置。高校创业有必要把着眼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上来,把全体教师的创业素质提升作为一项核心工作。高校创业教育能力的实质是,高校提升师生知识资本化的能力,即高校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更容易地把自己的知识对接社会市场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在创业时代的高校教师需要弘扬创业精神,师资队伍中需要有商业创业和公益创业的实战者,更需要大批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开展岗位创业。在创业教育中,高校教师不但是良好创业教育环境的构筑者和创业知识的解说者,更是校内外大量创新创业性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

创业教育不但是技能方法教育,更是理念意识教育,因此这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涵盖绝大部分教师,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人由于直接承担创业类课程,以及身体力行直接带领或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而成为核心层师资,另一部分则是虽不直接参与,但是能够深刻理解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完全接纳创业意识的创业理念型师资,这部分师资能够很自然地将创业教育的基本元素渗透进自己所授的课程中,为高校创业教育发挥出重要的支撑型功能。从这个角度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现阶段的重点应当转化到教师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教育并重,形成以教师为干、学生为枝的格局,通过机制引导使更多不承担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业性活动的实践中来,这种创业性活动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创新能力,实践探索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新方法、新模式,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独特的价值。高校教师队伍的理念转型,显然不能单靠口号引导、典型示范、加强培训就能够实现,而需要教师业绩评价体系的整体改革,这一点目前已经有了良好的政策基础,目前浙江等多个省份已经将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各高校,这将意味着高校具有了更有力的引导师资队伍特色化建设的指挥棒。

(三)地域为根、互融为本。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相比非创业者要具有更强的独立面对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这就要求创业教育过程应当更多的开门施教、对接社会,而不能只停留于内部模拟、闭门造车。现代社会科

15—走向差异: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

技发展迅速,

是勃勃生机的创业型中小企业而不再是传统的大型企业引领经济的高速发展。[1

3]高

校只有紧密贴近社会,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业教育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个体具有更强大的整合资源的能力,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45%的本科院校毕业生、63%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在这一趋势面前,高校以帮助受教育者为在传统企业就业做好准备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的教育只有深深扎根于地域经济,更多关注中小企业成长,方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差异巨大,如果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更多地面向高校所处的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高校的创业教育特色将很容易形成,异彩纷呈的差异化的创业教育地域差异格局将很容易显现。

高校创业教育应当融入地方经济社会,融入的路径之一是深入调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高校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以提升高校嵌入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为着力点,打破高校内部院系部条块分割的壁垒,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变革校内人才团队的组织机制,整合师资,提高高校将智力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效率。路径之二是结合高校资源优势,深入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提高高校智力资源的整合层次,通过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创新,鼓励更多教师参与科技创业,引领和主导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深入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高校应该引导地方经济社会更多地融入高校的创业教育,高校应当把现有的学生实习实践项目充分做实做

细,使学生的校外课堂的实践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同时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吸纳当地合适人士更多参与,实施动态流动。此外,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应当更多的引入社会多元评价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弱化当前教育行政强势主导高校发展的局面,使高校具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1

]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教育研究》201

2年第9期。[2]Stevenson,A.Perspectiver on Entrepreneurship

.HarvardBusiness School Working 

1983.38~131.[3][6

]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

2年版。[4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

012年版。[5

]李楚英、王满四:《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高等农业教育》201

0年第2期。[7

][美]享利·埃兹科维茨,王孙禺、袁本涛等译:《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13]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

9年版。

[9][法]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

8年版。

[10]翟学伟:《信用危机的社会性根源》,《江苏社会科学》201

4年第1期。

[11

]蔡世华:《论基于场域差异的中国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取向特征》,《中国高教研究》201

4年第1期。[12

]刘汉民:《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个文献综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

010年第2期。Toward Diversity:the Rational Choice for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Yan Maoxin

Although there ar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omestic colleges engaging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a good deal of models being coined,ageneral model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notbeen produced.Additionally,some distinctive,controversial but effective models have not been ex-plored yet.Appreciating diversity is a rational choice for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wellas regional economy 

to achieve its diversity.—

2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年第2期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019年作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找工作难”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迈向社会生活的一道 艰难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才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并向往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因此得到的理想满足。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单凭一腔热血与各种的异想天开的创业点子,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还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期间产生的内心 矛盾和焦虑现象上。 2、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师对学生

的引导。教育就是有教有学,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当下被视为高校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创新点,教育要紧随时代要求的步伐,那么引导学生思维开化的主体―教师,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从现代高校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对传统教育形式得心应手的教师占大多数,而擅长培养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擅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是偏低。整体的大学教育观念至少当下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阶段,老师们多是在应试教育体质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学术水平整体很高,但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甚至很多大学中年纪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新新事物的掌控力还不及年轻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虽然部分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欲望,但是在自我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使其心存压力,甚至感到前途迷惘。大学生除了迫切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方面多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因素的不足给创新创业带来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因素

研究论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4267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大力宣传创业教育观念。本文通过考察国内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情况,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文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扩招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一直以就业教育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已日益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高校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开展试点工作数年,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行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施必要性 创业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将其表述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但总的来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大学生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但就业岗位并没有与高校扩招的规模一起增加,面对每年就业人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内涵介绍 什么是创新?在产业领域,商业成功往往是创新的最终检验标准,所以一般把创新定义为:能为组织创造新的附加值的新思想在市场上的成功实施。在这一创新定义中,它包括对新思想的开发(取得)和付诸实施,其中,新思想的开发或取得过程是一个组织创造性的体现,而实施一词则强调了创新和创造性之间的关键区别。但是,当把创新融入教育理念的时候,创新的含义其实是等同于创造性的,意思是引入新的东西或思想,或富有想象力的新思想的产生或“有用的、新颖的思想”。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除了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通过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灌输,轻视理论联系实际,较少落实实践实习的传统教育观念,理论知识先于并重于实践操作的课程实施模式,实践活动辅助并依附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中贯彻不够彻底、不够深入。目前,教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强调理论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层面,大多数仍旧按照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实施套路,以实习实践为主导,以体验式实训为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模式均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没有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仅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一个职能,缺乏资源整合和实施体系的构建,效果并不理想。举例来说,大多高校按照教育的要求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或选修课程,里面涵盖的创新创业教育部分也仅仅是2-4学时的创业启蒙与概述的课程,而且这些学时的课程往往是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相关讲座或辅导报告,还鲜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开设独立的、正式的课程的少之又少,更没有建立起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各实施环节之中,没有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 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不够。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层面来看,偏重于政策宣讲、行业分享等,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实务训练等方面着力较少,致使学生并没有从中获益,也无法真正去开创一项事业。此外,教育教学的实施模式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互动体验式实训的方法手段,没有凸显在实践过程中领会运用并检验理论,以及形成理论观点乃至创新创造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开发者,是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者,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引领者。虽然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使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组织转型的必然趋势,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有效措施,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进步、社会发展、学生成才所必须的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浪潮不断高涨,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个体客观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将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学生创业也从最初零星的创业理念发展到今天创业实践的与日俱增,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随之也成为了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自然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创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程,现在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知识的创新,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更好地提高创业者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11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大学生创业精神,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不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创业大学生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从而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标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开放式 一、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速了我国互联网+理念与各行业的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大部分为青年,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新灵感旺盛、创业积极性高涨。高等院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家人、学校、社会的期望下,能够在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在社会事业上得以发展和成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主体,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二、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学校构建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首先,对校园无线互联网络、有线互联网络进行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与外界进行畅通联络。其次,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对信息交互“软实力”进行建设,如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开通云服务应用接口;引入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最后,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物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提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敏感度。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开放式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获取教学、教育、科研、创业的相关信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行业、专业、社会、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思想与理念。第三,思想和理念的实际实践。“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效果的生成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所以,在获取、储备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后,实践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互联网+”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实践检验“互联网+”信息支持的效果,进而再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反馈。上述过程实现了信息的闭环链路,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教育不局限于课本等固态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开放式教育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开公司赚钱,况且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去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专心搞好专业知识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去自主创业,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没有用,所以兴趣不高。这种理念上的误区使得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成了边缘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学生没有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大面积展开。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或者开设几门公选课,随便找几个教师讲讲。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会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是创新精神的实践过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都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创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 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要远胜于概念规则的纯理论讲授,因此,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普遍面临着学历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少,这里的经验不是指教学经验,而是指普遍缺少工程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现场作业经历和工程实践意识成为制约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解析(深度解读)

【网站点评】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解析。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能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向。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 我国近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的刺激,往往是以短期收益为结果,竞赛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在后续的过程中很少有继续深入实践的,多数团队就此终止研究,同时指导教师也转向其他方面的科研中。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学院(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的精神,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1.本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 2.本校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各专业教师。 二、会议内容 1.探讨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问题; 2.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创新思维方式; 3.探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 4.了解国际前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内容 5.分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附:分享嘉宾简介 1.Alison Price Enterprise Evolution UK(创展英国)首席顾问,欧盟双创教育高级顾问,Enterprise Educators UK (EEUK)政策部主任,参与编写《欧盟创新能力标准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Alison师从世界著名创业教育大师 Allan Gibb教授,共同著有“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提炼总结了44种教学方法,引领开发了英国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讲师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 IEEP)。Alison 专注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融合。 2.李建兴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管理硕博士班EMBA PMBA 执行长、财金系主任兼所长。高雄市投资与创新管理学会理事长、南台湾财金学术联盟执行长,国务院十二五重点项目- 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届智库委员会委员 (2014.10.30 荣获政协副主席陈元颁证)。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SCI发表十余篇论文,研究项目有包括金融科技发展与台湾银行业的因应策略( 台湾银行公会委托) 、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揭露( 台湾证券交易所委托)、垦丁国家公园收费机制与财务创新等20多件。他的实务专长﹕富有人士的企业与家族传承( 犹太人富过三代的规划策略) 、企业产销人发财辅导、企业跨国投资评估、天使与创投基金。 3.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任职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考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和PIPE教学方法,并开发配套的教材和慕课。该教育模式曾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0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201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等奖,Emerald创业教育2010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最佳实践和政策论文奖等奖项,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度杰出教学奖和2017年专业发展奖,2018年IEOM全球工程教育奖等。孙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双创教育资源不足,双创大赛运动化,部分高校过于追求创业率和就业率,尚未开展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在美国、德国等创新创业教育发达国家,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校注重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养和激励,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经常开展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实施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专项评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双创教育,支持、鼓励高校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和激励专兼职教师,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过于追求创业率等问题仍存在,有待通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加以引导。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充分重视,把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支持力度大 2002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

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在基地平台建设、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大经费投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建立了由教育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017年1月,99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7月认定了第二批101所高校。“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2016年,教育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了1000亿元规模的“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 (二)高校领导普遍重视,设立校级领导机构 示范高校普遍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多由校领导亲自负责实施,相关投入大幅增加。双创教育也引起了非示范高校的重视,纷纷开始仿效。 在高校内部,多数院系参与了双创教育,包括工科院系、商科院系、美术设计院系等,牵头部门主要由教务处、团委,或者专门设立的创新学院、创业学院、双创学院担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例如,清华大学由教务处负责双创教育,并设立了校级协调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黑龙江省有85%的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有独立的,也有依托教务处、团委、商学院的。浙江省的高校全部成立了实体创业学院。 (三)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推进通识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浅析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2012.05 学教育 156 浅析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唐 乔 黄 宇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创业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具开发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 文以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基础,探索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创业教育中应采取的相关策略,为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策略 新时期创业教育重要性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科学和技术的研发、传播和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采用人才培养(如合作教育)、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如成果转化,建科技园区)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培养狭隘的限制于高校内部,过分强调学校知识传承的功能,依赖课堂教学这一适合于共性培养的教学手段。与之相比,产学研合作模式则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融合了产学研合作三方多种环境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并且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切合各方利益,能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科研院所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难题,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业教育策略分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高校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外溢的增多。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更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区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在此模式下高校应兼具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应首先优化自身学科结构,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成果产出,提高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同时,优化科研管理体系、积极探寻科研成果转化途径,拓展校企对接渠道。大力支持各种校企平台、共建实验室、工训中心的建设,为创业教育培养提供必要场所。在将学生送出教室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同时还应将企业请进高校,开展实践课堂定期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向学生传授来产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在学科设置、课程设计中征求企业、行业、政府专家代表的意见,定期组织专业建设研讨会,使企业需求及时反映到学校课程、专业设计上,将学生知识面与社会需求面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参与产学研实践项目的理论知识基础,强化人才培养效果。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培养离不开与其他机构的相互依存,但同时高校又必须保持其独立性,以研究中心、孵化器、科技园等混合组织形式开展的合作可以兼顾两者。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实践创业的平台,也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提供了互不干扰的有利空间。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推行教师多元培训制度,可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进修,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成果,同企业一起研发。定期组织工程培训,对教师进行工程师资格认定。推行双师制,学生在校内由本校教师担任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设置校外企业导师,负责学生课题研究、校外实习的教育及管理。另外,鼓励教师申请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对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效果显著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给予管理费减免等奖励政策。 对于学生本身而言,高校可利用大二大三的课外时间,提前开始学生的创业教育,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诸如挑战杯等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业竞争能力,一方面加大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多组织对于市场调查、行业舆情、企业需求、技术探索等目标明确的实践活动。高校应考虑建立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训取得的效果与此学分挂钩,并要求学生必须取得一定的社会实践学分。在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提高学 生参与创业实践培训的积极性。 高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人员互访活动,以开展专题讲座,兴趣研讨班,案例教学组的形式将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与高校文化融合,企业负责人及成功人士亲临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指导,以鲜活的成果案例激励学子求学积极性以及敢于投身创业实践的信心。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合作、资源共享、互补互利的持续创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被动、救急的特征,仅注重对创业教育外在表现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探究。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教育,虽然教育部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更没有在行动上重视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在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设计。 2.高校尚未建立正规化的课程体系。据上海理工大学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及13所专科院校进行调查的结果,只有26%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74%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但是高校对这类课程没有学分要求,学生的选课动力不足。另外,全国范围内,没有指定的创业教育规范教材,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 3.教学及评价手段不合理。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在教学评价手段上,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手段。 4.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数量上不足,尽管团中央学校部近几年委托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示范性师资培训班,但对于庞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0381345.html,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 作者:胡细根谢妮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5期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实践近二十年,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对隐藏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分析,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目存在三种取向:国家取向、社会取向(含高等院校)和个体取向。这三种取向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内在冲突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难以达到互嵌和整合的效果。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出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一切创新的根基是思想建构和个体具有改变框架的潜能。基于思想建构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调解实践中的冲突及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秩序,引导高等院校自我革新。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思想建构 中图分类号:G78;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5-0053-04 DOI:10.159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0381345.html,ki.jywhlt.2018.05.010 自2010年国家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提升为国家行动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发展现状、教育模式、经验与启示、效果评价、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等,[1]但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讨论并不多见。就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有关。 一、问题提出 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刘伟等(2014)在对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基础上,认为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与专业教育的同等地位,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到位等问题。[2]孙惠敏等(2016)同样指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缺乏、学生创业支撑体系不完善等。[3]97-99张秀峰等(2017)的最新调查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很好地融入教学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节同质化严重、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创新创业的兴趣还需进一步激发等问题。[4]在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时, 多数文献就事论事,未能超越原有框架下的具体情境,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現实困境。至此,有必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到底为何,即创新创业教育目的进行审视和厘析。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样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思考

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产生就业市场的职业性别隔离和“玻璃天花板”现象;二是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导致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这种现状显然与创业即就业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女大学生;女性就业;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也能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高校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大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的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面临着就业、发展机会等的不平等。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就有3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生。要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减少就业风险,不但需要女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 综合分析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水平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力和效能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 其次是女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三产服务业。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第一产业创新创业的较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新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特征相关。 再次是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女大学生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难题。 除以上现状外,还有一个现状是:女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