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掌握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作用,理解生态系

统的内涵。

3.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二、教学建议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要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这三个角度为出发点,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让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初步的认识。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建议教师从活动园地“认识一个生态系统”出发,从对图中各成分的归类开始,让学生讨论各图中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继而将它们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并进一步让学生对图中各成分按照生态系统的成分来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

建议教师让学生讨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有那些联系,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功能及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作用。最后结合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的内容引导出生态系统的内涵,即在一定空间范围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师可从各自然生态系统在地球上的分布来引出各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同时对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其对所在环境的适应性有初步的认识,与下一节的内容相呼应,信息库的内容可供教师参考。

三、参考答案

活动园地:认识一个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土壤。

生物成分:植物、真菌和细菌、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无机物质:空气、土壤

有机物质:图中未标出

气候因素:阳光

生产者:食肉动物

消费者:食草动物

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思考与讨论

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各自然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是有一定的分布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交叉作用决定了生态系统在地球的分布。

四:背景资料

(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正是这两个基本过程使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和各种成分之间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性质不同,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而进行的,但这两个过程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因为能量是储存在有机分子键内,当能量通过呼吸过程被释放出来用以作功的时候,该有机化合物就被分解并以较简单的物质形式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去。

(二)

纬度和降雨对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

太阳高度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及与其相关的热量也因纬度而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度。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降雨是降水输入的主要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补充土壤、池塘、溪流、湖泊的水分,并通过水量变化和湿度影响生物。如我国森林分布区的年降雨量一般在400mm以上,草原分布区的年降雨量一般在200mm以上,荒漠植被则分布在年降雨量200mm以下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和降水交叉作用决定了生态系统在地球的分布。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环境适应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

普遍性和相对性;认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2.通过各种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难点是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可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运用大量的实例进行教学。

三. 参考答案(畧)

四. 教学参考资料

1.《动物地图集》宇航出版社

2.《百年奇异动物》上海教育出版社

3.《植物的奥秘》安徽教育出版社

4.《动物的奥秘》安徽教育出版社

5.《走进自然博物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6.《有趣的生物学》重庆出版社

7.《生物学通报》(期刊)

8.《生物学教学》(期刊)

第三节生态平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态平衡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2.了解生态平衡自动调节的途径,理解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原因和生态平衡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4.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的关系

二、教学建议

本节以生态系统平衡的内涵、生态平衡自动调节的途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原因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的关系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让学生对生态平衡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的观念。

(一)生态平衡的建立和维持

教师可从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入手,结合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引导出生态平衡的内涵,即生态系统从无序演化到有序,其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然后由学生讨论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应有怎样的特征,从而引出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

(二)生态平衡的自动调节

可由学生对图“野兔与草之间的偶联关系”的解释来引出生态平衡如何通过自动调节的途径使野兔和草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继而提出问题“如果有捕食兔的山猫对野兔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是有利还是有弊?”结合课文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三)正确认识生态平衡

先突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并非无限的,让学生讨论提出几个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具体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讲解来引出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强调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的、可以控制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的观念。

(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信息库的内容可供教师参考。建议教师结合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及人类生活的意义,突出生物多样性在保持物种生存环境的稳定、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的重要作用。

(三)参考答案:

思考与讨论1

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强,因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的途径多,反馈调节的能力增强,一个因素的影响可由其他的途径补偿而抵消或减弱,所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强。对极地生态系统而言,如果有某个因素的影响地衣的正常生长,生态系统由于缺乏其他的途径补偿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极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较弱。

思考与讨论2

答: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如少用一次性筷子、水杯、饭盒等制品,多用可重复使用的制品,减少宝贵的森林资源消耗(可削弱少尘暴的肆虐);少用塑料袋,改用购物布袋,减少城市"白色污染"的危害;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保护大气臭氧层;少用高浓度洗涤剂,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拒食珍稀动物,不穿戴珍稀动植物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的观念,并宣传教育更多的人保护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持生态平衡。

四、背景资料

(一)种间关系的数量调控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假如在一个草原上只有草,鹿和狼,构成一个三个环节的生物链。这种

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鹿的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那么大。

反过来,如果狼先灭绝,鹿的数量因为没有了天敌而急剧增加,造成对草的过度啃食。结果草的减少也会引起鹿的减少,甚至同归于尽。如果还有另一种食肉动物,那么狼的灭绝,造成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了。

复杂的生物网避免了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引起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

(二)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

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自然过程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海洋异常等造成的环境破坏。次生环境问题又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其可分两类: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使环境受到破坏,称为生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另一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各种环境问题是环境危机的表现形式和直接后果。环境危机或生态危机是指明由于人类盲目活动现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尖的生存。环境危机包括有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观”的退化这四个主要方面。

第六章城市生态

第一节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城市绿化对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

2.使学生了解城市环境保护的任务和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3.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做科学小实验,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建议

本章节涉及到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保护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

城市作为人类主要聚集形式及主要聚集地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人类

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种尝试,将城市生态列入初中八年级课文内容,无疑给我们教师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增加了难度。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

么是城市生态系统,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及让学生了解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任

务是什么?城市绿化对城市环境的作用有哪些?本节的难点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概

念所涉及到的一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在讲课中抓住“以人

为中心”的这个中心点,把教材106页上“城市生态系统示意图”讲透。可以把示

意图上的文字更具体化,举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实际事物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在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差异时,可以把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在这里讲解,在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示意图,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人类利用外部输入的大量能源和物质

从事生产,而对产品的消费也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等一些概念的含义。

关于城市垃圾的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布置学生从网上和图书馆查找资料,收集上海今年新建的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有关资料。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完

成传授知识的任务。

对活动园地和自己动手中内容,应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组织,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设计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去讨论、去

分析,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不要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如“植物对除尘作用的调查”实验中,启发学生:如果我们在制作大号培养皿琼脂平板时高温消毒,然后对采集回来的样品进行菌落培养,这样我们还可以得到植物(如松树林中)具有杀菌作用的结论(该实验就是活动园地“不同地点空气中含菌量的比较”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进一步告诉学生,我们在长满菌落的培养皿中,如果能找到一个或几个抑制菌落生长的点,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找到一种新的抗菌素(大部分抗菌素是在放线菌中找到的)。这样我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园地中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设计结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参考答案

引起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各种有机、有害、有毒垃圾排入河中。

要彻底解决苏州河的黑臭,我们可以通过对苏州河上游支流截留纳管、搬迁污染严重工厂、限制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控制生活污水的排入、疏通河底淤泥、利用曝氧船对河水增氧、增加河岸两旁绿化、沿岸栽种挺水植物、河水放养鱼类等等。这样,将能见到一条美丽、洁净的苏州河。

乱扔废电池危害主要是废电池中有害的、镍、镉、铅等金属离子渗漏出来污染土壤。有人计算说,一节废电池将污染一立方米土壤,而且这种污染的危害性是长期的。

垃圾分类收集的好处在于有利垃圾的回收和利用,节约资源,减少了处理成本。

三、教学参考资料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体。它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一种,既具有人类生态系统的某些共性,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不完整性、开放性、高质量性、复杂性、脆弱性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

饲料

绿色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城市人群

植物动物饮用品药品

食品食品

人类在这条食物链中是最高级的消费者,同时又是主要食品的生产者。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

城市环境保护的三大任务:保护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有毒化学品、过量物

理能的伤害;不使人受到被污染的空气、水等的刺激和伤害;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

自然资源。

1.曲格平等《环境科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城市生态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5.《园林树木学》农业出版社

6.《上海城市规划》(期刊)

第二节城市人居环境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空间,包含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因子;

城市的工业、交通与城市人居环境密切相关。

2. 使学生认识到上海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根

本目标。

3. 使学生初步体会实验设计的要求和内容。

二. 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可来自多种媒体,因此可采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资源。

三. 参考答案

本节教学中的思考与讨论均是开放性的,可汇总学生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展开充分讨论,最终得出较完整的答案。

四. 教学参考资料

1.《城市生态和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

2.《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上海住宅50年》学林出版社

4.《生态型城市与上海生态环境建设》

-----2001年上海建设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上海年鉴》-----------1997年~2002年

6.《环境与健康》科学出版社

7.《家庭和环境危害与预防》人民军医出版社

8.《居室污染与人体健康知识问答》化学工业出版社

9.《上海城市规划》(期刊)

第三节都市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都市农业的特征及与城市生态的联系。

2、掌握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和作用。

3、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都市农业上的应用与发展。

4、掌握平菇栽培种的简易培养方法。

二、教学建议

本节讨论四大问题——都市农业的涵义,设施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的模式和功能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其中生态农业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一)都市农业的涵义

建议教师以上海组建农工商集团为例(见背景资料),引导出都市农业的特征、性质及作用。同时通过阅读信息库“观光农业”来加深对都市农业特征的理解。

(二)设施农业的概念和作用

可通过阅读信息库“上海浦东孙桥农业开发区”加深对设施农业特征的理解。

(三)生态农业的模式及功能

可通过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第三节生态平衡已学到的知识来加深对生态农业特征和功能的理解。

在“桑基鱼塘型”的例子中,形成了一个生态链环。其中桑树是生产者,蚕是一级消费者,鱼是二级消费者,鱼塘中的微生物是分解者,物质和能量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因为本章主题是都市农业,因此专题介绍了都市农业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强调其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作出的贡献

思考与讨论“生态农业的模式与原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有关知识,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生态模式是怎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建议该讨论可以放在讲解生态农业的模式后进行。

(四)现代生物技术与农业

该段突出介绍了与传统生物技术有所区别的新的、高科技含量的现代生物技术为农业服务的例子,即生物农药、超级杂交稻(原理见背景资料)及转基因抗虫棉。其中,转基因技术的利用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标志技术之一,因此在本节开篇“你知道吗?”——我们身边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及“拓展视野”——细胞工程中都有阐述。而“信息库”——植物人工种子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介绍。

(五)自己动手“平菇的栽培和观察”的实验材料——平菇袋装栽培种可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菌种厂联系。需提前一个月预定,批量生产1000-1500袋起,每袋价格约为1.7元。可以几个学校或区统一预定。

附:观察孢子的方法——拓印孢子花纹

除了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孢子外,还有一个简易的观察方法——拓印孢子花纹。孢子掉落下来形成的图案称为孢子花纹。挑选新鲜的蘑菇或平菇(注意不要浸过水),切掉菌柄,再把菌盖置于黑色纸上,把湿的吸水纸放到菌盖上,然后用饭碗倒扣在上面。

过数小时后把菌盖揭开,黑纸上留下了清晰的孢子花纹。

三、参考答案

思考与讨论“生态农业的模式与原理”

(1)畜——禽——渔——作物的循环模式,将养殖与种植农作物相结合。

利用作物秸杆作饲料养猪,猪粪养蛆,蛆喂鸡鸭,鸡鸭粪再施于作物,在这一循环

模式中,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2)畜——禽——渔——林(果、菜等)的循环模式,将养殖与种植林、果、蔬菜等相结合。原理同(1)

(3)种植——饲养——加工——沼气的循环模式。

原理见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四、背景资料

(一)都市农业的领头羊——上海市农工商(集团)总公司

上海市农工商(集团)总公司是一个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拥有36个子公司(内含17个国有农场、2个控股的股份上市公司);土地5.2万公顷,其中耕地2.3万公顷;员工8.4万人。

上海农工商集团的一、二、三产业均拥有一批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农业有粮食、奶牛、草坪、花卉、蔬菜、林果、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等到一批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生产基地。工业有汽配农机、食品加工、医药保健、不锈钢五金制品、儿童系列用品、建筑装潢材料等行业。拥有“光明牌”乳制品、“一只鼎”食品、“博士蛙”童装、“美优”和“百路达”药品、“黄河牌”汽车和摩托车仪表等在全国、上海享有一定声誉的品牌。第三产业有农工商出租车、农工商超市、房地产、旅游、运输业等行业的各类企业。还吸引世界各地外商前来投资,其中有美国通用、瑞士诺华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兴办了一批“三资”企业。全系统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和地区。另外,市郊国有农场还拥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规划合理、适宜旅游度假的新型城镇。

集团总公司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在强化优化大农业的基础上,建成一个有特色、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的企业集团,以一个现代农业领先者的新形象跻身于全国大型企业集团之列。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农工商的行业、产品优势,依托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品牌,依托有一定行业优势的拳头产品,依托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商业网络,积极发展集约化经营,成为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企业集团。

(二)生物农药

在细菌农药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苏云金杆菌,主要用于防治棉、菜、果等150多种鳞翅目及其它多种害虫,药效比化学农药高55%。常用的真菌杀虫剂是白僵菌和绿僵菌,能防治200种左右的害虫。

(二)超级杂交稻

稻米是世界22亿人口和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3%的人口,其中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90亿人,世界稻米消费人口增至42-45亿人。我国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6.4亿吨。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有关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批农业科学家采用矮秆、少蘖、大穗等株型改良与品种间杂交、亚种间杂交、远缘杂交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

具有大穗、抗倒、功能叶光合能力强、适应性广、优势强等优点,大面积产量达到12吨/公顷,有些组合曾在小面积上生产稻谷17吨/公顷。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超级杂交稻的培育成功引起国内外水稻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可称之为继矮化育种和杂交稻问世以后水稻生产的第三次绿色革命。"超级杂交稻"是二十一世纪增加我国粮食的重要途径,是养活

未来中国16亿人口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未来世界性粮食危机和饥饿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和平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有着重要意义。

(三)甘蓝系列品种

上海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于都市农业,选育出一批适应上海地区生长的特色经济作物。其中的甘蓝(卷心菜)系列品种,有“争春”“初夏”“超夏”“寒光1号”“寒光2号”,四季配套,可供市场周年供应。

(四)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参观考察的地方

信息库上海“绿色基地”简介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甄别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并加以调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与技术类型供需的不协调和技能人才供需的不平衡相关。目前,从纯技术学角度看,技术的生成和使用以 复杂的“社会+技术+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着; [1] 从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角度看,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2]因此,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调整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已成为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创新举措。 在澳大利亚,随着工作组织方式改变和技术革新,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协调”、“不平衡” 现象逐渐被“技能短缺”一词所代替。所以,克服“技能短缺”,以“技能生态系统”核心理念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在澳大利亚应运而生。 一、技能生态系统的理念及其本土化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技能生态系统既是“舶来品”,又是“土特产”。因为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其后很快被澳大利亚学术界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界所接受,并在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定土壤中实现了本土化。 (一)生态学理论下的技能人才系统 美国学者芬格尔特(David Finegold )在对加利福尼亚州硅谷高新技术类公司的成长状况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具有自持力的高技能生态系统(self-sustaining high-skill ecosystems ,HSEs )”概念。之后他又提出,高技能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存在着四大共同之处:触发发展的催化剂(a catalyst to trigger the start of their development )、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可持续供应的营养(on-going nourishment )、支持性的友好环境(a supportive host environment )、通过合作等形式形成的系统内部成员间深层次的互相依存关系(a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among the actors in the system )。这些共同构成了高技能环境,同时也成为硅谷这一区域经济快速发 展的动力。[3] 芬格尔特对高技能公司成长环境与生态 系统的类比还引发了美、英等国学者对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使用等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将生态系统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使用相关联,既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技能人才在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制约因素,又可以让技能生态系统成为特定行业领域(或地区)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更新的平台。 (二)技能生态系统的本土化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新趋势 笮刘辉 陶凤云 摘要:多年来,在构建技能生态系统中,澳大利亚学者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又以项目 推进、多方协作、着眼长效为策略,在诸多行业进行了改革试点。这种尝试对该国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并成为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策略。 关键词:技能生态系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 刘 辉/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杭州310014)陶凤云/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23) 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专题·职业教育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一节概述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 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 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主要湖泊见表13-2

三、湿地 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

简述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

一、简述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等方面。 一、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 多样性丰富的特点,许多的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价值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湿地,许多野生动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失去栖身之地。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二、调蓄径流洪水,补充地下水。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 域水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湿地还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 三、调节区域气候和固定二氧化碳。由于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收和释放二 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了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四、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 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上的强大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五是防浪固岸的作用。 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 二、阐述水土保持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为迎接奥运会,在城市和,湖治理过程中,北京全面贯彻“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依靠科技创新成功治水。而奥运环境建设主要解决了水资源利用的充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奥林匹克公园水系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北京市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水系建设中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循环水务的理论改变传统制和方式彻底解决了防洪排水与生态治理的矛盾。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雨洪利用的措施也十分创新和谐。一是下凹式绿地,以便于路面的雨水径流流入绿地。二是采用新型透水材料铺装,保证雨水会回渗收集。三是使雨水渗滤净化后汇集于水池。四是水系调蓄。此调蓄系统保证5年以内的雨水都能留在水系内。五是下沉式花园中设置蓄鸿沟。用于雨水的调蓄回用。此外,国家体育场,奥运村等项目的雨洪利用系统都十分环保。奥运水环境建设中,污水资源化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再生水厂建设也为奥运生活小区等提供了优质再生水服务,雨洪利用开拓水资源利用新途径。这些实践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水土保持可维护城市景观让城市景观变得更美丽。二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 通常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呈网络式的多维空间结构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系统,而且不同变量及其不同的组合,以及这种不同组合在一定变量动态之中,又构成了很多亚系统。 2.有一定的负荷力 生态系统负荷力(carring capacity)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强度的二维概念。在实践中可将有益生物种群保护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此时,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容纳污染物要与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相匹配。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越大,可接纳的污物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应该强调指出,生态系统纳污量不是无限的。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3.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首先是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在进行多种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粮食、药物、农业原料、并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形成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4.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入和输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自调控(self regulation)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经常不断地从所在的生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生境亦需要对其输出进行及时的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供需调控。 生态系统调控功能主要靠反馈(feedback)来完成。反馈可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前者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而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后者则倾向于削弱和减低其作用。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5.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从而具有生态系统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变规律。换言之,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未来性。生态系统这一特性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数十亿万年中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活动已损害了生态系统健康。为此,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整理)EPE景观水生态系统净化技术.

天纬集团 北京天纬环境工程有限公司EPE生态系统净化技术

EPE生态系统净化法是景观水体净化领域的进步,基于先进的EPE水净化理念,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改变了市场上以过滤和曝气为主的现状。采用先进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并结合多种技术辅助,在根本上解决水体存在问题,非常适合养殖观赏鱼类,带给人视觉享受,品味生活,且操作简便,节能环保。 清澈见底的景观水体能为我们的生活空间增添几分淡雅与灵动。但景观水容量较小,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常常使其受到各种程度的污染,影响视觉美观,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天纬采用EPE生态净化解决方案,将自然界中的水生态系统复制到城市中的景观池中,有效防治水质污染,景观水体的净化处理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雅干净的环境,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Ta-way(天纬)一直致力于环保领域的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治理等方面格外关注。自公司成立起,天纬开始在中国展开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自然环境。天纬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环保事业,参与环保事业,推动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净化系统组成: 1、生化系统:我们会通过整个产品系统来培养一个完整的生物环境,其中生物基是培养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微生物培养基实质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一种载体。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即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功能的生物技术。目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其原理为在载体上聚集并繁殖出一定生物量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生物基是材料学与微生物学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由特殊的织物材料制成的新型生物载体,通过独特编织技术和表面处理,使其具有巨大的生物接触表面积、精细的三维表面结构和合适的表面吸附电荷,能发展出生物量巨大、物种丰富、活性极高的微生物群落,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高效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高生物附着表面积每平方米生态基可以提供250m2以上的有效生物附着表面积,为水中菌类、藻类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空间,使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最大化发展,从而为实现高效微生物群落提供基础条件,实现对污染物的快速分解。 特殊的纤维表面处理生物基材料经过特殊的处理,使每根纤维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皱褶和微孔,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使微生物的附着空间更大、与纤维结合能力更强。 独特的编织技术生物基材料的编织紧密程度可以进行调节,其中紧密编织适合菌类发展,疏松编织适合藻类生长,从而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条件控制藻类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第二讲 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①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俄罗斯、加拿大。 ②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二)热带雨林的现状 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森林大规模开发导致破坏,产生严重问题。 2.森林是重要生态系统,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1.湿地概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 功能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 [ 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2.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 效益下降 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降低 (3)案例——洞庭湖萎缩 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3.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 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 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

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中国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中国生态分类系统标准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开拓路7号先锋大厦2段5层 农田生态系统 要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系统中的水田11、旱地12; 一级类型二级类型含义 名称编号名称编号 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化工原料等种植农作物的半人工生态系统, 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 —————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包括水田、旱地以及中国土地利用/覆盖1:10万制图中可辨别的农田内部防护林、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零星居民地等。生态 系统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田 11 水稻,连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 种的耕地。 10 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将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 旱地 12 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 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表1 农田生态系统分类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指生长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在类型划分上包括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以及郁闭度为10-30%的疏林地等。主要包括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系统中的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温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落叶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常绿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针叶混交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温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温带落叶灌丛;亚热带落叶灌丛;亚热带常绿灌丛;热带常绿灌丛;亚高山落叶灌丛;亚高山常绿灌丛。 一级类型二级类型 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备注 201 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 202 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 203 温带常绿针叶林 204 亚热带落叶针叶林 205 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206 热带常绿针叶林 207 亚热带、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 208 温带落叶阔叶、常绿针叶混交林森林生态209 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20 系统 210 温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21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12 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灌丛 213 亚热带落叶灌丛 214 亚热带常绿灌丛 215 热带常绿灌丛 216 亚高山落叶灌丛 217 亚高山常绿灌丛 218 表2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草地生态系统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生态系统。在类型划分上包括覆盖>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以及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主要包括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系统中的温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2014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 1.1技术原理 水域生态构建技术是基于水下生态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水生植被)、消费者(水生动物)、分解者(有益微生物菌群)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实现水域的自净。 1.2技术路线

(1) 首先向水体中投放本公司专有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并能抑制蓝绿藻的产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创造有利于水草生长的水体环境。 (2) 水体透明度增加后,逐步恢复水体内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替代蓝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并产生化感作用进一步抑制蓝藻。 (3) 水生植被恢复后,有益微生物向底泥扩散,促进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形成有利于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生长的环境。 (4) 再逐步向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不仅可以清扫水草表面的悬浮物,有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又可以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彻底降低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达到彻底净化水质的目的。 1.4技术效果 (1) 营造多层次水景,增强观赏性 通过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的合理分布及水生动物的放养,不仅保持水体清澈明亮的自然状态,而且营造出从水岸到水底多层次的秀美景观。 (2)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水质 通过水生态系统技术,改善水生物种群结构,促进生物的多样化,恢复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不仅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还能使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水体清澈见底。 (3) 打造人文水景,体现“人水共融” 通过“多层次的水景”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不但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给人们提供亲水、观水、戏水的机会,体现“人水共融”的和谐景观。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1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陆地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生物群落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陆地的环境条件非常复杂,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环境条件的生物群落和陆地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几个次级生态系统,它们在空间的分布主要受到水分条件的制约。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众多的营养级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温度的高低决定着生长季节的长短,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速率,以及生物生产量的水平。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以它巨大的生产量养育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和数量巨大的分解者。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20°之间,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这些地区高温多雨;生产者以常绿的高大乔木为主;种群结构复杂,仅乔木就有4~5个垂直层次;个体数量巨大,每公顷可达50~70个不同树种;林内还有极其丰富的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食草动物有貘、象、猴、大猩猩和众多的啮齿类动物,食肉动物有虎、豹等,此外,林内还生活着种类和数量上众多的昆虫和鸟类,它们的食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级上。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约为37.4×109t·a-1,占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32%。根据初步的估计,大约只有3.8%的净生产量保持在森林中,其余的部分则在食物链中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 草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如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北美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那里年降水量较少(250~450mm),且集中于夏季。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食物网相对简单一些。生产者以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消费者包括大型食草类动物如野牛、野驴、黄羊、野兔,穴居的啮齿类如田鼠、黄鼠、旱獭和食肉动物沙狐鼬和狼。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量随当地降雨量多少而不同。世界草原的平均净初级生产量为500g·m-2·a-1,在水分不足的温带干旱地区,草原的生产量仅为100~400g·m-2·a-1,而在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草地的生产量可高达600~1500g·m-2·a-1,草原生产量最高的是新西兰的常绿草地,约为3200g·m-2·a-1。

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建设构想及其关键技术

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建设构想及其关键技术 发表时间:2020-04-14T08:24:34.653Z 来源:《中国电业》(发电)》2020年第1期作者:李植鹏1 戴志勇1 张雪峰2 涂昊曦1 崔建磊1 陈拓1 [导读] 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上电”,而是更加关注怎样才能“用好电”,对电力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 1.深圳市华睿丰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 518000; 2.深圳新能电力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新兴技术在配用电领域不断深化应用和电力用户电力服务需求不断升级的现状,提出了建设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构想,并分析梳理其具体内涵、典型特征、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智慧配用电;智慧运维;客户增值服务;智能配电房 1 引言 目前,我国已逐步迈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性技术向各个行业快速渗透。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电力服务市场也在逐步崛起,新兴技术在电力行业的不断深化应用已是必然趋势。配用电作为电力行业中直接面向广大用电客户的领域,需求丰富、价值创造直接,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生和迭代的良好土壤。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上电”,而是更加关注怎样才能“用好电”,对电力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 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系统整合新兴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本文以配用电领域为具体切入口,提出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建设构想,并梳理系统构建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2 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与典型特征 2.1 具体内涵 基于目前国内新兴技术在配用电行业深化应用的有关实践和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实际需求,本团队采用德尔菲法[1],分析归纳出电力用户在用电服务方面的五大核心需求,包括便捷的设备运维、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可靠的供电保障、安全的用电环境、经济的临时用电等。 从五大核心需求出发,分析其内在联系和业务外延,通过归整融合,打通业务模块关系,进一步提出建设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构想,并明确其具体内涵: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是以智慧运维为入口,以数据云平台为纽带,以客户增值服务为核心,以带电作业、用电安全、临电共享等业务为补充的配用电服务生态。 2.1.1 智慧运维 智慧运维,是利用智能化设备、大数据分析、信息通信技术等手段,将传统的线下运维模式升级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运维模式[2-3]。一般具有主动服务、可视化监控、在线监测、专家诊断等特点。 2.1.2 客户增值服务 客户增值服务,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价值增长为目标,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可拓展、可创造价值的用电业务[4-5]。作为传统用电服务的延伸,客户增值服务一般包括用电工程、能效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合理用能咨询)、电能质量、客户服务等业务[6-7]。 2.1.3 不停电作业 不停电作业,是采用对用户不停电而进行电力线路或设备测试、维修和施工的作业方式。不停电作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带电的线路或设备上作业,即带电作业;另一种是先对用户采用旁路或移动电源灯方法连续供电,再将线路或设备停电进行作业。随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和不停电作业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8]。 2.1.4 用电安全 用电安全,主要指用户侧因设备误操作、违章用电、装置和线路年久失修以及因雷电引起的漏电和触电事故。一旦发生用电安全事故,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容易造成人身伤亡,社会影响恶劣,需采取科学的用电安全检查和治理技术,解决用电安全的难题[9]。

第一讲:生态学基础及生态学的重要性

第一讲:生态学基础及生态学的重要性 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不可调和的吗? 2.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解决或减缓、预防生态危机? 3. 涉及生态的名词多而杂,你认为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适的? 第二讲:生命与环境 1. 生物对生态因子是如何适应的? 2. 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讲:生命与环境 1.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表现形式? 2. 结合植被演替规律,谈谈如何科学造林。 第四讲: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1. 选择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自己家乡或你熟悉的),简要描述这一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该类型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带和气候特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组成、结构、代表植物、动物等,以及该系统的价值、受威胁程度等。 第五讲:全球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1.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 第六讲: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1. 中国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方面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 个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讲: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 1. 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各国的国树、国花、国鸟等。 第八讲:生物多样性-1 植物物种多样性 1. 试简要论述植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性。 2. 植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九讲:生物多样性-2 动物多样性(昆虫) 1. 说说自己在野外常见的各种昆虫,各自属于哪个目? 2. 你所在宿舍有哪些家居害虫种类?有什么防治方法? 第十讲:生物多样性-3 动物多样性(鱼类) 1. 谈谈你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的营养价值如何? 2. 介绍你了解的我国某种珍稀鱼类,如何对其实施保护? 第十一讲: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保护、利用 1. 列举你所熟悉的生物多样性?并简单阐述:种类、价值、现状等。

Android技术生态系统和安全

Android技术生态系统和安全 韩超

Android技术生态系统和安全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 ?二 Android的硬件抽象层 ?三 Android的中间件和GUI系统 ?四 Android应用程层接口 ?五 Android的安全性

序 Android的总体技术特点 Android系统的诞生给了嵌入式系统两大方面的突破: 第一、Android是一个完备的系统, 第二、Android是一个提供了标准化接口的系统。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Android的内核是用方式: ?遵从标准Linux的结构 ?充分利用已有的机制 ?尽量使用标准化的内容(如驱动程序)?做出必要的扩展 灵活充分使用内核到用户空间的接口: ?字符设备节点 ? Sys文件系统 ? Proc文件系统 ?不增加系统调用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 进程调度kernel 进程通信 ipc 内存管理 mm 网络 net 虚拟文件系统(VFS) 各种文件系统 系统调用接口(System Call) 驱动程序 driver Android 专用组件 体系结构 和处理器移植 Linux 设备驱动 ARM GlodFish ARM MSM Linux内核 ARM OMAP x86 Android的Linux内核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Android的内核组件: ? binder驱动程序:用于 IPC机制 ? logger驱动程序:用于系统日志 ? timed_output驱动框架 ? timed_gpio驱动程序 ? lowmemorykiller组件 ? ram_console组件 ? Ashmem驱动程序 ? Alarm驱动程序 ? pmem驱动程序 ? ADB Garget驱动程序 ? Android Paranoid网络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趋向网络化和系统化。激烈而动态的全球竞争环境、市场开放的要求、技术开发、传播、转移和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研发投资大幅增加与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的不断上升,使得高技术所带来的收益随着技术扩散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减少。[39]高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交叉融合性,一个单独的企业,很难拥有全部的技术储备,独自面对错综复杂的企业环境进行创新,这将使得高科技企业更加迫切的进入到包含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中。正如Adner(2006)认为的,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功绩,而是要通过它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协作,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55]。如Intel与微软进行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生产出走在行业前列的芯片。当今环境下,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1] 自从1912年,著名学者熊彼特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到个人、高校、企业,大到区域、国家、社会都在进行着创新。随着创新在各行各业的全面实践,许多学者对创新也在进行着全面深入的研究,创新本身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从强调企业内部创新的线性创新阶段,到注重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阶段,再演变为现在的创新生态系统阶段。创新主体间的不断合作,创新要素的不断流动,与创新环境的不断交流,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企业在进行自身创新的同时,也注重与配套产品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所、用户等创新主体进行合作交流,使得产品及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获得各方面信息与协助,最终获得产品收益。即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外部大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速突破创新资源短缺的限制,实现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与能力的互补,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分散创新风险。[56]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创新生态系统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在自然环境中不断进行着演化,以适应环境生存繁衍;同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也在市场、文化、政策等内外部环境中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进行发展。但相比于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更具动态性、复杂性,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成为研究重点。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进行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