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山不易改

江山不易改

江山不易改,本性却好移

涵博心理咨询公司郭国旗 0371-********

相隔几十年的老同学聚会,最让我们吃惊的是,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家都老了,但一见面,曾经熟悉的他又回到你的面前,我们不得不问:蹉跎岁月没有让人改变的是什么?没有改变的是心理学称之为人格或本性的核心品质。尽管本性不易改变,但它们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你真正认识了人格的要素,就知道本性是可移、好移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是一种误区。

人格形成的万花筒

人格理论的主要流派有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流派等,我们在其中挑选了两个流派——精神分析和人本流派,把他们的观点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精神分析流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是他母亲所生6个孩子中的老大,弗洛伊德与母亲之间有着一种强有力的关系,他一生都体会到这种关系对他的影响。1897年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1909年精神分析才赢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弗洛伊德于1939年12月23日在伦敦逝世。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被认可的人格理论学家,被认为是一场重大精神运动的领袖,因为他改变了心理学家、作家、父母及普通百姓多年来的想法。

弗洛伊德的主要人格理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被称为三部人格

结构。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的、原始的欲望

所组成,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

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自我则是按照“现

实原则”办事;儿童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遵循“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

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

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

理焦虑,如果冲突过于激烈,而自我无法应付,就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障碍。

人本主义流派

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罗杰斯是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他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根据罗杰斯的理论,自我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其中包括理想自我、自我形象和真实自我。理想自我指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形象指你认为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真实自我指你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罗杰斯认为,如果理想自我,自我形象和真实自我差别很大,人会处在一种焦虑不安中,就会阻碍自我的发展。特别是当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现实中你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你的自我形象便可能越来越脱离现实,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脆弱、不满、混乱,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人格内容的深层认知

学习完两种心理学流派关于人格的理论,我们对人格有了一个框架式的认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人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

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一个人过去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不去有意识地努力改正的话,他现在和将来还会是这样的,这种一贯性就是由其人格所决定的。

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方式,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可以认为他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甚至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人格中的第一个元素是“能力”。

人格中可以变化和成长的因素是能力,人格中的能力指的是什么呢?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分为外在能力和内在能力。外在能力是容易观察到的、外显的能力,比如一位数学家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内在能力是一种看不见但始终影响人的潜在能力,比如目力力、创造力、同一力等能力。

内在能力与外在能力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同样重要,相辅相成,内在能力通过外在能力的获得而获得并表现出来,比如:人会说谎就是一种外在能力,而说谎时能够承受内心的焦虑就是一种内在能力,当人说谎时不能承受焦虑,你就会脸红心跳心不安,并把关注点放在自身而不是与你互动的对方的反应,于是你的表现会出卖你,告诉别人你不诚实你在撒谎,关注自身又会使你不能准确地判断对方的反馈信息,使你在互动中处于弱势;同时内在能力又是外在能力的增效剂,有了内在能力外在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从而发挥到极致,而欠缺了内在能力有些外在能力就没有了施展的舞台。比如,看透真相就是一个人的内在能力,透视事情的真相、关系的本质、个人的本体,它也是判断力的基础,看不透问题的关键本质,即使你再有谋略、再多方法技巧你也做不到位、做不精准,因为看不透本质,你就无从判断只能跟着感觉而为,或者被自己的焦虑所支配任性而动。因此第一步的方向就错了再往下做得越多、越好也许会离你的目标越远,甚至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好心得不到好报,而且当人看透了真相,人就会减少了很多情绪和烦恼,从而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采取冷静的行为应对。

能力是可以变化的,它有自身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因遗传获得的能力,它是最早的隐性能力,或许一生就默默地沉睡在黑暗中,或者在活动中被发现或强化。比如一个人绘画隐性能力很强,但他就是不去绘画,那么他的才能也不能显示出来,甚至他也不会知道这种能力的存在,所以现在人们提倡发掘自己的潜力,大部分说的是这种隐性能力,每个人的隐性能力不同,所以这种隐性能力无可比性,也没有谁幸运而谁不幸运,所有的的关键在于后天是如何处理这种能力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早年时期无意识形成的综合能力的雏形,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早年影响,特别是在六岁以前形成的起步能力,这种能力是一切能力成长的基础。如果这阶段形成的能力是正向的集合,人就会朝着正向前行,甚至成为一种习惯;而反之也会向着负向前行。当人意识到这种能力对自身影响的时候,常常到了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能力是再调整的阶段,所以这个时候有个远期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目标又是在内在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在了解自我和面对真实自我的累积上形成的。目标不是现成摆在那里,它是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尝试和剖析取舍等环节寻找来的。有了目标就可以对能力进行盘存,从而补足能力短板,形成一个能力储备,否则它的未来是种跟着感觉走的无目的状态。

能力的第四个阶段,就是能力的运用,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青春期之后的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大量的和能力互动的情景,比如在人际的互动中、在情感的冲突中、在事业的突破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到处都是能力的运用和检验。很多人直到感到生活吃力,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过去尽管储备了有很

多的知识,但并没有很多的能力,由此苦恼烦闷也就接连不断,而这种痛苦的讯号就是告诉和启迪人们:你的能力是不足于应对社会的变化和内心的需求的,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补足你的能力。在这个时期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能够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现实的情况不是如此,或者很少如此,没有能力的人会用控制他人的办法来回避自己没有能力的窘境,还有人会粉饰自己以避免显露自己的无能,更多的男男女女开始如同寄生虫一样去依附别人……,最终的结果是该补足自己能力的时候却去做了其它的事情,而未来的命运必会为此而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古人云:“聪明反被聪明误”,讲的正是这个阶段的自误。

能力的第五个阶段是定型的成熟阶段,也是一个人能力决定这个人的人生上限的要素,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足以承担他所担负的责任和职位,他只有扭曲而行或着负重而行,从而导致自不量力的悲剧。有些人理想很高,但其定型的能力结构不足,你就可以看透这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空虚无用之人,不管他表面上包装成什么样子。

能力是一个有机结构的整体,各种能力相互联结、变化以及作用,内在能力是人在未来发展所凭借的基础。

人格中的第二个元素是“气质”。

人格中难以变化的是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显隐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先天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关于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有一个和现在科学验证最为吻合而且影响较大的古老理论学说,它是由古希腊著名的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含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根据这四种体液的适当搭配,将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不同气质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形象地描绘了四位不同气质的人针对同一情景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四个不同气质的人去剧院看戏,都迟到了,这时多血质的人看到楼下检票员管得很严,马上会想到设法另寻门路,结果他从楼上的门进去了;胆汁质的人会和检票员争吵,并不顾阻拦闯入剧院;粘液质的人会很规矩地等在大门外,等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并自我安慰“第一场戏总是不太精彩的”;抑郁质的人则会叹息自己不走运,接着便掉头回家。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多数人属于不同气质类型的混合型。

不同气质的人会容易形成不同类型的性格,但气质不同于性格,更不等于性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气质等同于人的性格,从而造成本可以改变的性格,变成难以改变的气质了。人常说“我就是这脾气,一辈子也改不了”,这是一种精妙绝仑的借口,内心里也就为不改变而心安理得,最后认命但心里不平衡,质疑上天“为什么我是这样的命呢?”。

气质的现实意义是它是形成某种性格的催化剂,但不是性格本身。气质和性格的混淆是人无意识间的防御所为,巧妙归因之作。一个人把性格和气质混淆的最大好处,就是他可以安心地不用去改变,因为气质相对难以改变而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人格中的第三个元素是“性格”。

人格中最可以改变的元素是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

通俗地讲,无论是态度还是行为都是习惯化了的模式,也就是说性格就是习惯化了的人的行为、思维和反应模式。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表现出来。性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是可塑的。性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一个人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也一定会带来他性格特征的显著变化。

人们之所以认定性格难以改变,关键是没有认识到性格主要是由模式、有意识的偏好形成的倾向性组成。倾向性是多变的,而模式难变,难变的原因是我们不晓得它的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性格中占了80%以上的部分是由模式组成的,而这些模式多是一种习惯的定式。

性格的认知让我们知道了其组成的主要成分就是模式,而模式中最能控制人的是一种漂浮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一些无形莫名的模式,认识这些看不到的模式正是我们认清自己,或者是缩小自己盲区以及无意识区的关键点,认识这些模式的确让人不舒服,正因为此,认识这些模式才是人们改变的最主要部分。

模式是由早年决定、重要人物影响及自身生存策略综合所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而渐渐在性格中固定下来对人有支配做用的习惯定式。它是原发的没有经过反思和审视自我的产物,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支配。通常人们会说自己不知为什么,糊里糊涂地,鬼差神遣地做了某些事,这就是模式的作用。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思维模式,第二个区域是行为模式,第三个区域是反应模式。

认知了模式的现实意义之一是如果没有认识到性格中的模式存在,或不了解它的形成变幻和运作的轨迹,一个人就不可能轻易地转变性格,因为不知道如何来改变,没有标准和参照以及指示,而有了模式的概念,改变就变得明视而清晰了,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了。认知模式的另一个现实意义就是可以经由模式而识破无意识指令,让性格的改变变得轻松自然,而且从改变时间上也可以有一种预测,性格改变需要一瞬间还是人的一生时间,关键要看这个人内在能力的积累有多少,或者准备积累多少,如果没有打算积累内在的能力,改变是一句不可信的空话。有些人一生难变,有些人瞬间即变,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不界定时间做为性格中可变的因素,很多人还会用时间因素作为不改变和不成长的一种借口。

除非个体成长,模式是很难改变的。成长改变不在于一个人的意愿如何,而是在于他的行动如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