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法重商主义政策及实施后果之比较 (2)

英法重商主义政策及实施后果之比较 (2)

英法重商主义政策及实施后果之比较 (2)
英法重商主义政策及实施后果之比较 (2)

英法重商主义政策及实施后果之比较

“重商主义”一词由米拉波于1763年创造,用以概括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西欧的主流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学说, 还是一套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萌芽于14、15世纪,兴盛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它在西欧各国基本上都出现过。

重商主义的理论要点有1、重视货币,发展商业2、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3、重视发展本国制造业,培育和保护本国幼稚产业。这三点体现了货币--贸易--工业这样一条线索。

重商主义政策的两大主张是1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借助国家力量保证对外贸易通畅。2,主张借助国家力量(包括使用关税手段,汇率手,段,配额手段,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和发展本国制造业,防止外来产品竞争。英法两国在重商主义的潮流下,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然这些措施都是以上两大政策主张的深入与扩展。所以两国的政策有很多相同点,比如大力发展工商业,扩展海外市场,加强国家干预等。但是两国政策的侧重点不一样,政策波及的范围也一样,相比之下英国的政策较法国要健全与合理。但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的政策性强,而且在法国的实践较为彻底和有力。

英国重商主义从商业实践出发, 认为对内应破除封建行会特权, 许可经营自由, 对外则互通有无,加强交往, 以求国内外市场的统一与开放。英国重商主义既强烈地意识到了市场运行由利益自动机制支配, 又竭力主张要对之施以国家干预。英国的重商

主义不仅从观念上强调国家干预, 而且还就国家干预的具体施行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课征税收、统制货币、调节利率。此外, 还涉及管制外汇及外商, 设立贸易中心城镇等。

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 财政总监柯尔倍尔力行重商主义。在他看来, 重商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更重要的是用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力的方便的手段。他认为只有工艺品, 特别是奢侈品, 才能从国外带回货币。于是, 手工工场成了政府的宠儿。政府对工业生产采取了支持、扶植和保护的政策, 如创办皇家工场、整顿行会等。在鼓励工商的同时, 对外国制成品征收高关税, 并以巨额奖金鼓励航海业, 发展海外贸易,创立有垄断权的几家大公司, 开拓殖民事业。他为法国建造了一支将近有300 艘船只的庞大舰队和当时称得上现代化的军队, 国威大振。

重商主义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却不是万灵丹, 实施结果因国而异, 成效大相径庭。英国大获全胜, 重商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城市取得巨大成果还广泛渗入农村地区, 表现为土地功能的变化与乡村毛织业的阔步前进, 以及农业、饲养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技术、产量的变革与发展,使商业和外贸有了坚实的国内依托。农工商并举, 三条腿支撑住一个经济大国, 一跃而为首先迈进工业资本主义门槛的富有国家。一、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二、重商主义政策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三、重

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虽然重商主义的主流地位最后被古典经济学所替代,但是重商主义对于英国经济的发展,使英国在18世纪的英法竞争中得以胜出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法国是重商主义最终带来悲剧性结果的典型国家,虽然在最初的时期,它曾经导致一度的繁荣。在法国,重商主义几乎暴露了它的全部弱点。从实践上看, 路易十四的文治武功转瞬即逝。旷日持久的商业战争使柯尔倍尔聚敛的财富化为乌有, 国库如洗, 财源枯竭。到太阳王路易十四落山的1715 年, 留给5 岁新王25 亿锂的赤字, 而同年的财政收入尚不足7000 万锂。更严重的是, 对农业的漠视几近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农业凋蔽, 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17 世纪下半叶, 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及重视农业的思潮。

重商主义的视野大多限于流通领域,这是其所留下的致命缺憾。这是因在资本原始积累条件下商人资本作用压倒一切, 且完全驾驭产业资本, 一味倚重流通,追逐和积累金银货币所使然的。

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 它引导并加速了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 对营造一个有利于资本主义成长的大环境功不可没。然而, 它仅仅是适用于传统农耕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演变时期的理论学说与经济政策, 当商品经济的发展超越这一阶段继续向前迈进时, 重商主义的历史使命就宣告完成。1776 年, 亚当·斯密《国

富论》的问世, 标志着重商主义在英国的终结。此后, 工业资本主义将取代重商主义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

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兴的各种文献中,新重商主义与策略性贸易理论已融合在一起,但重商主义货币理论的价值却并未真正被提及和发现。实际上,被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抛弃的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性质、货币与资本关系的认识、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和货币非中性的分析,正昭示着重商主义与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某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从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货币分析的基础的方向。 首先,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的本能出发,首先提出了货币即资本的认识,并阐述了一个货币经济的交换模型。正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马克思(1867)使用商品和货币流通公式的变化来说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即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采用重商主义的交换经济模型,商人在贱买贵卖中必须拥有货币(资本)签订契约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货币成为一种履行契约的方式和保证。因为竞争是与商人可利用的信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或者说与失败或破产联系在一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只能保证商人破产后的清算,而不能保证签约者履行契约的能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决定了货币契约的性质,即货币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信用关系。商人占有货币或信用关系的能力决定了获取利润的能力。引入生产后,即是一个马克思使用货币契约的生产模型:资本家使用货币契约,即预付货币资本,雇佣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和出售产品获取利润。这是重商主义交换经济模型的一个延伸。这里作为信用关系的货币或货币资本依然是决定竞争能力或获取利润的关键。马克思(1867-1894)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发展或资本是一笔预付的货币的观点,是对重商主义的货币即资本的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其次,与货币的交换媒介、价值贮藏和计价单位(或价值标准)职能有关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价格总水平),这实际上是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英语教学法第二版-复习提纲

Unit 1 Language and Learning 1.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5. The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underlying an approach or method usually answers two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psycho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language learning? 2)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that need to be met in order for these learning processes to be activated? 6.1) Process-oriented theories are concerned with how the mind processes new information, such as habit formation, induction, making inference, hypothesis testing and generalization. 2) Condition-oriented theories emphasize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and physical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learning takes place, such a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at kind of input learners receive, and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2. Three views of language Structural view: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The functional view: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 as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The interactional view:a communicative tool 3. Four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1Behaviorist theory A stimulus-response theory of psychology Audio-lingual method Cognitive theory Language as an intricate rule-based system Language competence (knowledge of language system) Constructivist theory The learner constructs meaning based on his/her own experiences and what is already known. Socio-constructivist theory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scaffolding Emphasizing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with TL in a social context 4. What makes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thic devotion: warm-hearted, caring, enthusiastic, hardworking, well-prepare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resourceful, well-informed, professionally-trained, authoritative, disciplined, accurate, creative Personal styles: patient, attentive, flexible, humorous, dynamic, intuitive 5. 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Wallace’s (1991) ‘reflective model Stage 1: language development Stage 2: learning, practice, reflection Goal: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Unit 2 Communicative Principles and Activities 1. The ultimat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in work or life when necessary.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之后在此基础上阐析了英国国内当时采取的重商主义政策,接着分析了近代英国重商主义衰弱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第四部分着重讲述了重商主义对英国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说明了重商主义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它是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对当时的西欧经济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重商主义;影响;英国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指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木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及形成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1]重商主义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和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实用,即使国家求强致富,其研究结果是提出一系列的经验性规律。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向国外,达到贸易的出超。“重商主义”这一名称并不是由重商主义者命名的,而是由其后的亚当·斯密提出的。“重商”,不仅与封建社会轻视商业的观念和政策有别,而且也与以后的重农学派的思想相异。 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商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商业资本的兴起。10到11世纪,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西欧逐渐实现了手工业和农业、商业的分离,商业和手工业者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居民。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东西方交流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不断侵蚀着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地,一种以分工合作和以雇工剥削为基本剥削方式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从15世纪起,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耕作的改良,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业资本也逐渐成为社会资本的支配形态。而发达的工商业必然需要广阔的市场,于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使西欧的商人走上了对外贸易的道路,并将对外贸易与暴力掠夺、海盗行径、贩卖奴隶、征服殖民地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迅速地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而商业资本要想迅速发展,必然要求一种维护其新的经济思想的产生,于是,重商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想应运而生。 二是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出现是重商主义成长和壮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往各国国内诸侯林立,封建领主可以任意规定货物的关税、法律、衡量制和货币,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妨碍了国内市场的统一,给商业发展带来重重困难。而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扫除封建割据对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限制,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来消除这些封建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封建国王为了削弱封建领主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权利,就要依靠财富支持战争。因此,封建国王和商业资本家在共同追求货币的基础上建立起联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商主义在当时适应了军事威力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三是文艺复兴的影响。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用人的意志来考察一切事物。文艺复兴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重商主义的成长。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重商主义者,开始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寻找理论根据,力图建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经济学说。商人和金融家也借此可以更自由而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的利益,进一步为重商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2.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与古代的经济思想不同。严格来说,重商主义不能成为一个学派,因为它既没有学派的代表人物,又没有传授衣钵的弟子。但总结起来,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第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2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归纳:对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种经济思想盛行的时代和含义不能正确区分。 释疑解惑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真题突破 1.(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2.(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答案】B 【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 3.(2016·北京文综·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

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中国因素 ——胡伟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 作者:胡伟史天健编辑:魏晔玲来源:人民网日期:2008-12-16 30年来中国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是:政治领导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思想解放运动助推了改革;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释放了市场的力量;经济转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力量又拉动了政治的制度化、文化的世俗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转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走向,引出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讲演者小传 胡伟 1964年生,政治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政治学会、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政治学会、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编委等。曾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访问或任教。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上百篇。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年来魂萦梦牵的渴望。鸦片战争后,面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古老的大门被打开,无奈地选择了现代化道路。从此,实现现代化,再造中华辉煌,成为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而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取得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都远未取得的成就,谱写了中国现代化最伟大的篇章。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有广泛共识。问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够迅速成为世界现代

王蔷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unit1

Unit 1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Aims of the unit In this unit we will discuss some general matter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five questions on particular: 1.How do we learn language 2.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3.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4.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5.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1.1How do we learn languages Mach of human behavior is influenced by their experiences. The way language teachers teach in the classroom i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by the way they learned languag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fore we discuss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let us first reflect on our own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Task 1 Below is a list of interview questions on how people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first column, write down your own responses. Then interview three other students in your class and enter their responses in the other columns. Discuss your findings in group of 4 and draw some conclusion.

桑弘羊与西方 重商主义的异同

桑弘羊与西方重商主义的异同 重商主义或称重商制度产生于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适应这一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开始出现作为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商主义,并逐渐发展为重商主义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在我国,主张重商主义最早的是管仲,却是发展于桑弘羊。我国自孔子以降,未有不重农抑商的,在这个问题上,儒法两家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桑弘羊却依据《易经》的思想,提出了本末并重的思想,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着实难能可贵。桑弘羊说:“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农不出,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这里他指出,自古立国、立家者,都要开启本与末两条渠道,以此做到互通有无,满足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需求。如果无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无人从事商业工作,货物流通就会断绝。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则粮食就会减少,货物流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就会发生危机。桑弘羊所说这段话是针对贤良文学们对官营盐铁与均输的指责而进行的答辩,文中虽没有涉及私人的工商业,但这句话仍是十分精彩的。因为在汉朝虽然仍然是以农立国,但工商业对国家和百姓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同西方的重商主义相比,桑弘羊的理论与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说,也注定拥有者本质的不同。以下,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社会财富观 重商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积累金银货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的繁荣依赖于资本(贵金属)的供应,贸易的全球规模是不可改变的,贵金属所代表的资本量可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来增加,认为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要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只有通过出超,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使金银的重要性显著提高。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将财富等同于货币,金银,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越多就越富有。所以用积累金银的方法来增加国家的财富。 同西方类似,桑弘羊也将货币与财富等同起来。弘羊说:“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这里桑弘羊强调,全国各地富裕的都市,虽然只有街道,没有耕地,但由于商贾云集,因而才涌现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类物资。这就是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生财之道:圣贤依仗天时取得财富,有智能的人依靠地利取得财富,上等人借助人力取得财富,中等的人就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他们逃避社会而靠种田生活,却没有百金的积蓄,跖虽然平定了云南的各部落,但却没有因煮盐而致富的猗顿更富有。宛、周、齐、鲁等地商贾遍天下,这些商贾之所以能积累万金的财富,就是由于他们追逐剩余利润的结果。桑弘羊将货币的积累当做财富的标准有其历史渊源,并不是主观的臆造。 财富源泉观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就是对外贸易。商人手中的货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增加。因此,重商主义的着眼点只限于流通领域,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重商主义直接催化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 外资大量流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扩大,使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重商主义的种种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重商主义; 对外外贸; 影响 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经济学说,但即使经济发展处于更高的阶段时,过去的经济学说仍然有效,它会在被扬弃和吸纳综合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新的环节。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理论思想,又是一种政策体系。本文拟对重商主义进行重新认识,分析重商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并从中引发一些对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一、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重商主义的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中,重商主义被看作一种过时的、幼稚的、可笑的早期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就曾尖锐地抨击过它。重商主义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它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可以说重商主义是近代经济学的起点,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也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先导。欧洲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欧洲商业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加之西欧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各国,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导致封建主义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货币财富成为各个阶级共同追逐的对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同时,欧洲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为了进一步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商业资本家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商业资本要实现货币资本的积累,要求国家保护,而封建统治者要进行宫廷挥霍与战争也需要得到商业资本支持,因而两者结成联盟,通过强有力的中央国家来推行新的体现商业资本利益的政策,利用行政措施,尽量地把货币吸收到国内来,重商主义就是这些措施在理论上的表现。它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历史阶段。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和法国Montch- restien,他们认为货币即是财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原则,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Thomas·Mun,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不反对本国金银的流出,只求有顺差即可,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则是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

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重商主义是古典主义产生以前西方经济学史上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潮。一提到重商主义,我们脑海中就会显现诸如货币是财富之类的想法,这说明我们对其认识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基础上。历史上欧洲的重商主义者,大都不是学者。重商主义最初的形态和宗旨,也不在于思想理论而重在政策建议。从重商主义的历史作用看,更是如此。重商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学术界日益滋长的理论日益脱离实际的学风所致。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和政策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成为具有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体系。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兴起,首当其冲要办两件事:建立国家官僚机构和常备军,这都是要花大钱的。所以重商主义的首要政策目标是提高政府的财政税收能力,这就构成了货币差额和贸易差额理论与政策体系。重商主义的另外两个政策目标是保护国内工商业和对外扩张以增加财富,这就构成其整个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主要包括:(1)重商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唯一的财富,它把金银和货币看作是一个东西。一个国家积累的金银货币越多,就越富。(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在于贱买贵卖。即认为财富来源于不等价交换。这既是海外殖民掠夺的“理论依据”,也是当时西欧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的理论反映。(3)不是所有的流通领域都是财富的源泉,只有对外贸易(国际流通)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数量,即少买多卖。因为国内贸易即使贱买贵卖,社会财富总量不变。(4)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追求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最好不买的“货币差额”,把货币归结为积累手段。晚期重商主义放弃追求对每一国的贸易都采取少买多卖的原则,改为追求贸易总量的“顺差”即“贸易差额”。(5)实现贸易顺差的方法有二:一是大量出口本国产品和限制进口消费品,禁止进口奢侈品;二是发展转口贸易,允许货币输出。原则是:在某个国家贱买,到另一个国家贵卖。在这两种方法中,后一种方法是主要的。(6)为了尽量出口本国产品,要大力发展本国工业。(7)为此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活动。不仅要积极调节货币流通以保证金银财富多流入,少流出,还要实行外汇管制(国家规定汇率、管制外汇买卖。(8)重商主义将国际关系视为争夺财富和霸权的关系,所以一方面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海陆常备军和航海业,实行对外经济扩张和扩大殖民地,把对外战争作为“国营事业”。(9)为了保证实现外贸顺差和扩大国际市场,早期重商主义就提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但只是到了晚期重商主义才真正成为一项重要政策。贸易保护主要是两方面: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对出口商品实行奖励政策(奖出限入)。 二、重商主义的目的 重商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繁荣国家经济,其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国家的富强来增加王朝的收入,从而增加国王的力量和权力。应为国王本身是属于封建阶层的,不可能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根本的目的也只是保持自己的封建统治。所以,政府一方面用种种办法促进国内的经济,一方面又常常不顾国内的经济得失而发动无意的战争。重商主义的提出人和代表,一般认为是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总监柯尔伯(Colbert)。他曾经说到,“商业是公众资金的源泉,而公众资金是战争的神经”。他认为商业是王国的基础,这种思维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商业又是为战争服务的,换句话说,商业是为国王的权力服务的。如此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经济问题,正是当时封建国家的特点。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了政治上的偏差、经济上的失误,尊重民意,坚定地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这是中国改变旧模式形成新模式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望子成龙注重教育穷则思变的优良传统,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华人,

(完整)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推荐文档.docx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Unit1 children as language learners 1、How do children acquire their first language in general?(p2) By imitations 、repetitions 、listening to stories ...... Discussion point : language learning is a socializing process,interaction and experimenting with the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are important ways for language learning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earning L1 and L2?(p6 D:the length of time 、 opportunities for experimenting with language S:Rich context and input ,opportunities for using the languag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etc.are important in learning any languages . 3、Children ’s characteristics/suggestions for teachers(p10) 4、Ways to nurture children ’s motivation (p11 五点会判断即可 ) 5、P12 discussion point 、p20 1.5.1 (理解、会判断即可 ) 6、How do you understand humanistic education?(p21-22 ) Humanistic educa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treat children as human beings who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and needs.Teachers should never try to force their ideas into children ’s minds and should always try to think the same level as children. Discussion point : Children need to learn to try new languages and

重商主义历史沿革及其内涵

“重商主义”历史沿革及其新内涵 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08月10日19:35 来源:《楚商》作者:桓秀芳 “重商主义”一词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古今或是在东西方,这一词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 “重商主义”源于西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该名称最初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而增长——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重商主义建议政府为达到这一目标,应该通过鼓励出口限止进口,扮演积极的、保护主义的角色,特别是使用关税保护小企业。 1440年英国有法令明确提出:外国商人装运货物到英国,必须将全部货款转换成英国货物;英国商人到海外经商,至少须将一部分售货所得用现金的形式带回本国。当然,英国在完整意义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是从都铎王朝开始的。 通过实施重商主义,为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创造了国内外市场、巨额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为资本主义企业投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于是大批企业如鱼得水,应运而生。 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是从17世纪末开始的。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柯尔帕提出一套经济政策,包括对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国内政府颁布法令,取消各种税卡,消除商品流通障碍,并拨出大量经费改良公路、开凿运河,完善各种基本设施。 美国自18世纪末期始,联邦政府对本国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积极的保护和鼓励措施,制定一系列扶持计划。私人企业分别通过不同形式,得到政府的帮助,譬如赠予土地,减免特种税、经营某种事业的专利权,各项补助金、津贴等。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和社会基本设施。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早期,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恰恰扮演了企业家“助产婆”的角色(引自张维迎、盛斌:《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企业家及其赖以生存的商品经济体系所需要的主要条件,都是通过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国家政权之手实现的。 欧美诸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主体企业家的成长史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保护和扶持产业和企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家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为自己开辟着前进的道路。 传统中国:“重农抑商”塑造鄙商心理

中国模式是走向成功的模式-潘维

潘维:中国经济模式是走向成功的模式 2010-04-27 14:32 来源:《红旗文稿》2010年08 近期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这一提法的争论不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潘维教授对“中国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较之西方300年的进步,中国60年的成就不依靠侵略和控制他国,更代表世界的进步力量;中国的成功在于以60年的奋斗开创了“中国模式”之路,而危机来自于偏离这条道路。潘维认为,中国模式包括三个核心部分,即经济、政治、社会模式。本刊记者主要就“中国经济模式”的话题采访了潘维教授。 记者:您怎么看待现在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 潘维: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模式。与描述历史道路不同,与总结历史教训也不同,模式是对成功原因的归纳。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论解释。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什么?是中华百年奋斗史、三千年王朝史、五千年文明史,还特别包括被消化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外来文明。 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固定的,中国的60年是大变迁的60年,而且依旧处在变迁之中;改革方兴未艾,何来中国模式?然而,世界向来变动不居,正因为世界变动不居才需要理论知识。固态的理论来自动态的历史,解释动态的现在,启示将来的行动。换言之,模式为现实提供定义,为比较提供知识,为未来提供指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以巨大代价换来的,不足为他国效仿,谈何模式?这里要说明,首先,总结中国模式并不是为了供他国效仿。中国模式是否给别国人民带来启示是别国自己的事情。其次,形成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代价确实沉重,但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代价的成就。美欧模式、苏联模式、日本模式,也都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历史明确记载着殖民战争,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贩奴蓄奴,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合法”的种族隔离,更有延续不断的侵略战争。 还有人认为,今天的西方就是中国的未来,何必费力总结中国模式?在这些人眼里,共和国的前30年是失败,后30年是成功,而从失败到成功是因为“补课”和“接轨”,因为扭头走上了“普适”的西方道路。这种判断不仅浅薄,而且危险。迄今没有哪个后发国家成功地复制过西方模式。西方模式的基础是侵略性的军事、政治、经济机器。这个基础,中国不曾拥有,也不应该拥有。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中国闯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忘记历史意味着轻薄,篡改历史意味着背叛。 正如过去反对迷信苏联教条,今日中国的迫切任务是反对迷信西方教条,防止洋教条把我国导入陷阱。中国道路的成功,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知识里的“市场与计划两分”,西方政治学知识里的“民主与专制两分”,西方社会学知识里的“国家与社会两分”。总结中国模式能够提供新鲜知识,促进我国学界对本土文明的自觉,从而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以及“中国学派”的崛起。 记者:在您所提出的中国模式结构中,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的子模式,您为什么要归纳出中国经济模式? 潘维:经济成就是中国成功最明显的体现,经济模式也是中国模式的最外层。 在现代化的大众知识框架里,经济进步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中国发生了经济奇迹,世上几无异议。可一旦开始解释这个奇迹,中国学界就发生激烈争议。这一争议事关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事关中国能否持续稳定地进步。

最新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Unit 1要点(英文版)教学内容

Unit 1 Further read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ow to be a good teacher: Scrivener, J. Learning Teaching. Heinemann 1994, Chapter 1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How to plan lessons: Ur, P.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Module 15 ?Classroom Management: Gower, R., Phillips,D. and Walters, S.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 new edition. Heinemann 1995 ?How to teach listening: Underwood, M.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 Longman. 1989 . ?How to teach speaking: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new edition. Longman 1991. Chapter 8 ?How to teach reading: Grellet,F.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1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 new edition. Longman. 1991. Chapter 10 How to teach writing: Tribble, C. Writ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 new edition. Longman 1991. Chapter 7 & 8 ?How to use textbooks: Grant, N.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 Longman. 1987. ?Keith Johnson.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外语教学法丛书》20本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The structural view The structural view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The system of language = the system of sounds + the system of words + the system of grammar The functional view (The functional-notional view) The functional view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and as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The interactional view The interactional view sees language as a communicative tool (to build up and maintain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