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致良知》读后感1

《致良知》读后感1

存善心行善举致良知

——《致良知》读后感之一

柏金辉 2017年3月18日

最早接触到王阳明这个名字是在与领导的交流中,出

于好奇,后来查询了些资料,才知道原来历史上还有这么

一个大家,后来人冠之以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名号,可能因

此不为人熟知,在《明朝那些事》中记述了王阳明一些传

奇的经历,但感觉有些戏说的成分,今拜读董平教授的

《传奇王阳明》加以印证,感触颇多。

王阳明先生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

同时往往包含着哲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

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非凡。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

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迷于象棋,后被

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韵意,不可多得。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

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

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宁王准备

不足,势力不强,包括当时朝中佞臣也是这样看待,可事

实并非如此,宁王准备谋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

的准备,通过对安庆的猛攻也能窥得一二。而王阳明在平

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

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

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众,却将宁王生擒,

不可谓不传奇。兵者,诡道也。先生在平叛时,将“信息战”、“情报战”运用到了极致,情报中虚虚实实加之反

间敌方势力,扰乱敌方策略,在宁王猛攻安庆之时,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攻击宁王大本营南昌城,使宁王回兵,解救安庆后,并不是固守南昌,而是主动出击,以寡击众,最终生擒宁王,大获全胜。后来平定思恩、田州事件因时

制宜,采取招抚策略,避免战事祸国殃民;清理少数民族

地方武装,保得一方平安。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

“知行合一”,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

整体格局,并影响了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世界

影响力的哲学家。从南宋开始,主导中国思想主流的是程

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

忽视人的感情和本体思想。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

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

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

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

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

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

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

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

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

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

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

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

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

想相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

理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

禁锢人的身心。

作为思想领域的先锋,开拓者,先生长时间承受了对

立面的攻击,反对学派们诋毁他的功劳和政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实是学术相悖,寻机打击,说他事不师古,

言不称师,标新立异,自高自大,非难朱熹,背谬圣人。

离世差不多四十年才沉冤昭雪。但是这冤先生未必在乎,

先生一生追求本心,注重“良知”,离世之时微微地笑着

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多么大气,只要心地光明,自有公道。他不需要等到给予他公平公正,他相信总有公

平公正予他,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人人自有定盘针”,天

下的公义,虽然不在庙堂之上,却存乎天下之人心。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

重要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

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

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

现生活的意义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标,付诸实践,才

是正途。

作为普通人,我的理解是要有善心,为善举,行善事,与人为善。昨天看《非诚勿扰》,嘉宾李垚坤的装扮和神

态较为偏重女性化,引发颇多关注。节目中,黄菡老师说:“人们常说男人该是什么样,女人该是什么样,这本身就

带有压迫性。”孟非说:“人分为多数人、少数人和个别人,总会有人想法做法会与众不同,很多人可以不欣赏、

不接受,但是希望能给这些个别人一定的空间,不要过于

苛责。”我觉得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