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屏风

屏风

一、屏风的起源

《物原》说:“禹作屏。”此说虽早,但无据可证。《三礼图》说,“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此说虽有根据,但还有比其更早的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可知屏风之名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之。而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名称,而称其为“邸”或“ ”。《周礼;冢宰;掌次》:“设皇邸。”邸,即是指屏风。皇邸,就是以彩绘凤凰花纹为装饰的屏风。屏风也可称为“ ”或“ 座”,是专指御座后所设的屏风。《尚书;顾命》:“狄设黼 缀衣。”《礼记》:“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郑玄注曰:“依,如今绨素屏风也,有绣斧纹所示威也。”《汉书;严助传》:“负黼依。”《师古注》:“白与黑画为斧纹谓之黼也,依读曰 , 之形如屏风而曲之,画以黼纹,张于户牖之间。”《三礼图》卷八,司几筵曰:“几大朝观、大乡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黼依与斧 同)。”其制,以木为框,糊以绛帛,上画斧纹,近刃处为白色,近巩处为黑色。名为金斧,取金斧断割之义。旧图云,纵广八尺,画斧无柄,设而不用之义。实际上,它不仅有屏蔽挡风的作用,也是一种很讲究的陈设品。到战国时期,屏风的制作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坐屏,虽属陪葬明器,然而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屏座由数条蟠螭屈曲盘绕,做工圆滑自然,加上彩漆的装点,蟠螭栩栩如生。
回答者: 小秘书长 | 五级 | 2006-12-5 19:42

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起初我们先祖的家居陈设是非常简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家具中的屏风制作也应运而生了。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屏风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立式屏风、折叠式屏风等。后来出现了纯粹作为摆设的插屏,它娇小玲珑,饶有趣味。古时,王侯贵族的屏风制作非常讲究,用

了云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镶嵌工艺上,用了象牙、玉石、珐琅、翡翠、金银等贵重物品。可谓极尽奢华。然而,民间的屏风制作大都崇尚实用朴素。大有陈设素屏者,而且,自魏晋以来,此风大盛。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素屏谣》曰:“当世岂无李阳冰篆文,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表明了其对素屏的崇尚之意。民间的素屏与帝胄之家的华屏相比,真是别具一格而韵味悠闲。

中国传统的工艺五花八门、名类繁多,可古人还是对屏风情有独钟。因为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美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它的美学价值除了体现在屏风自身的工艺技巧上,就是在屏风上作画题诗,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史传,唐太宗就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为自勉警人之意。古人有把功名赫赫的帝王将相或极具清名的节妇烈女的事迹画在屏风上的做法,起到歌颂传扬、说教警诫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屏风的意义又大大地延伸了。古人在屏风上绘画题诗的形式各异,而以山水画为最早,在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屏风,里面有山水的形象。最为著名的还是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绘有大幅的屏风,而屏风当中绘有山水的图案。而后,屏风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博古、书法等等。屏风作画题诗的习惯早就流传至日本,他们的传统绘画“浮世绘”很多就是画在屏风上的,可为中日文化交流之佐证。

屏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工艺手法也异彩纷呈,它作为传统工艺领域里的一枝奇葩而流传,深为民众喜爱。但随着社会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难把它作为家庭的陈设品,以致其范围逐渐缩小,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场所才有它的身影,如剧院、茶馆、说书场等。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又开始对中国的古典家具感兴趣,包括屏风在内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人们重新认识,我们希望人们能从传统的屏风工艺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受到新的启迪。

屏风:让家居显得更美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想在家中的客厅和饭厅之间摆放一个屏风,跑遍市内家具商场,却发现合心意的屏风太少。要么款式少,且大多数是中式的设计;要么偶尔找到一个设计新颖的屏风,价格也不便宜。

事实上,小小的屏风确实比较难寻“芳踪”,即使是大型的家具商场也少有开辟专门的柜台销售屏风,只有少数布置精美的家具卖场能够找到几款,所以消费者要买到合心意的屏风,确实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不少人而言,就算为了屏风“踏破铁鞋

”又何妨。因为在家中摆放一个美丽的屏风,就好像端庄的女子蒙上面纱,能够添上几分幽雅、娇媚。

中式屏风雅致华丽


中式屏风是市面上最常见的,其价格根据其所选用的木料、雕刻的手艺、大小等而相差悬殊。便宜的只需要数百元,而质量上乘的则价格不菲。中式屏风给人华丽、雅致的感觉,屏风上刻画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工匠的巧手下,花鸟虫鱼、人物等等栩栩如生。若喜欢中式家具的典雅、美观,那么中式屏风无疑是很好的搭配。当然,即使家居风格不是以中式设计为主,也可以选择中式屏风。在不同设计元素的调和下,也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中式屏风设计风格比较接近的还有日式屏风,同样以设计典雅、大方见长。传统的日式屏风的图案也是取材于历史故事、人物、植物等,大多是工笔画。色彩方面也多用金色、灰色、白色等柔和色调,只是市面上正宗的日式屏风较难找到。



时尚屏风装饰性强


设计时尚的屏风,有时甚至比摆放在它前面的家具更加吸引目光。这类屏风无论是材料还是设计都非常大胆、新颖。选料上,往往摈弃了那些厚重的材料,由透明、轻柔的材料所取代。据介绍,以往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现在更强调屏风装饰性的一面,薄薄的屏风,既保持空间良好的通风和透光率,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色彩方面,与传统的黑、白、灰等色彩相比,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跳跃的红、鲜艳的黄、亮丽的绿等等都是受追捧的颜色。图案方面,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若难以作出选择,几何、花卉、纯色这些款式无论什么时候采用都不会过时。

如果觉得这类抢眼的设计难以搭配,不妨参考设计师的几款示范作品。粉红色的沙发床,红木茶几,盛开的花朵,这华丽的一切都比不上沙发床后的一道红屏风。娇美的摆设,也许更适合女士。简单的实木大床,设计上借鉴传统中式大床床架设计,融合西式的动物图案床套,耐看、时尚。这中西结合的设计,正好于床边垂下的挂式屏风相搭配,明黄与黑色,跳跃而不花哨的简单款式,带有一种潇洒的味道,这一设计更加适合男士的口味。

除此以外,有些设计师还为屏风装上几个大小不一的袋子,日常可以把杂志、报纸等物品随手摆放在那里,简单又实用。据说,这种款式的屏风一推出市场,马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看来,屏风的美丽,让家居显得更美



中国传统的工艺五花八门、名类繁多,可古人还是对屏风情有独钟。因为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美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它的美学价值除了体现在屏风自身的工艺技巧

上,就是在屏风上作画题诗,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史传,唐太宗就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为自勉警人之意。古人有把功名赫赫的帝王将相或极具清名的节妇烈女的事迹画在屏风上的做法,起到歌颂传扬、说教警诫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屏风的意义又大大地延伸了。古人在屏风上绘画题诗的形式各异,而以山水画为最早,在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屏风,里面有山水的形象。最为著名的还是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绘有大幅的屏风,而屏风当中绘有山水的图案。而后,屏风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博古、书法等等。屏风作画题诗的习惯早就流传至日本,他们的传统绘画“浮世绘”很多就是画在屏风上的,可为中日文化交流之佐证。 屏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工艺手法也异彩纷呈,它作为传统工艺领域里的一枝奇葩而流传,深为民众喜爱。但随着社会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难把它作为家庭的陈设品,以致其范围逐渐缩小,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场所才有它的身影,如剧院、茶馆、说书场等。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又开始对中国的古典家具感兴趣,包括屏风在内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人们重新认识,我们希望人们能从传统的屏风工艺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受到新的启迪。屏风:让家居显得更美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想在家中的客厅和饭厅之间摆放一个屏风,跑遍市内家具商场,却发现合心意的屏风太少。要么款式少,且大多数是中式的设计;要么偶尔找到一个设计新颖的屏风,价格也不便宜。 事实上,小小的屏风确实比较难寻“芳踪”,即使是大型的家具商场也少有开辟专门的柜台销售屏风,只有少数布置精美的家具卖场能够找到几款,所以消费者要买到合心意的屏风,确实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不少人而言,就算为了屏风“踏破铁鞋”又何妨。因为在家中摆放一个美丽的屏风,就好像端庄的女子蒙上面纱,能够添上几分幽雅、娇媚。 中式屏风雅致华丽 中式屏风是市面上最常见的,其价格根据其所选用的木料、雕刻的手艺、大小等而相差悬殊。便宜的只需要数百元,而质量上乘的则价格不菲。中式屏风给人华丽、雅致的感觉,屏风上刻画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工匠的巧手下,花鸟虫鱼、人物等等栩栩如生。若喜欢中式家具的典雅、美观,那么中式屏风无疑是很好的搭配。当然,即使家居风格不是以中式设计为主,也可以选择中式屏风。在不同设计元素的调和下,也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中式屏风设计风格比较接近的还有日式屏风,同样以设计典雅、大方见

长。传统的日式屏风的图案也是取材于历史故事、人物、植物等,大多是工笔画。色彩方面也多用金色、灰色、白色等柔和色调,只是市面上正宗的日式屏风较难找到。时尚屏风装饰性强设计时尚的屏风,有时甚至比摆放在它前面的家具更加吸引目光。这类屏风无论是材料还是设计都非常大胆、新颖。选料上,往往摈弃了那些厚重的材料,由透明、轻柔的材料所取代。据介绍,以往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现在更强调屏风装饰性的一面,薄薄的屏风,既保持空间良好的通风和透光率,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色彩方面,与传统的黑、白、灰等色彩相比,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跳跃的红、鲜艳的黄、亮丽的绿等等都是受追捧的颜色。图案方面,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若难以作出选择,几何、花卉、纯色这些款式无论什么时候采用都不会过时。 如果觉得这类抢眼的设计难以搭配,不妨参考设计师的几款示范作品。粉红色的沙发床,红木茶几,盛开的花朵,这华丽的一切都比不上沙发床后的一道红屏风。娇美的摆设,也许更适合女士。简单的实木大床,设计上借鉴传统中式大床床架设计,融合西式的动物图案床套,耐看、时尚。这中西结合的设计,正好于床边垂下的挂式屏风相搭配,明黄与黑色,跳跃而不花哨的简单款式,带有一种潇洒的味道,这一设计更加适合男士的口味。 除此以外,有些设计师还为屏风装上几个大小不一的袋子,日常可以把杂志、报纸等物品随手摆放在那里,简单又实用。据说,这种款式的屏风一推出市场,马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看来,屏风的美丽,让家居显得更美
回答者: 小建3 | 四级 | 2006-12-5 19:44

一、屏风的起源

《物原》说:“禹作屏。”此说虽早,但无据可证。《三礼图》说,“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此说虽有根据,但还有比其更早的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可知屏风之名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之。而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名称,而称其为“邸”或“ ”。《周礼;冢宰;掌次》:“设皇邸。”邸,即是指屏风。皇邸,就是以彩绘凤凰花纹为装饰的屏风。屏风也可称为“ ”或“ 座”,是专指御座后所设的屏风。《尚书;顾命》:“狄设黼 缀衣。”《礼记》:“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郑玄注曰:“依,如今绨素屏风也,有绣斧纹所示威也。”《汉书;严助传》:“负黼依。”《师古注》:“白与黑画为斧纹谓之黼也,依读曰 , 之形如屏风而曲之,画以黼纹

,张于户牖之间。”《三礼图》卷八,司几筵曰:“几大朝观、大乡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黼依与斧 同)。”其制,以木为框,糊以绛帛,上画斧纹,近刃处为白色,近巩处为黑色。名为金斧,取金斧断割之义。旧图云,纵广八尺,画斧无柄,设而不用之义。实际上,它不仅有屏蔽挡风的作用,也是一种很讲究的陈设品。到战国时期,屏风的制作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坐屏,虽属陪葬明器,然而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屏座由数条蟠螭屈曲盘绕,做工圆滑自然,加上彩漆的装点,蟠螭栩栩如生。

二、汉代的屏风

汉代,屏风的使用更为普遍,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设有屏风。据《西京杂记》载:“汉文帝为太子时,立思贤院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帷帐甚丽。”

汉代屏风在种类和形式上较前代有所增改,除独扇屏外,还有多扇拼合的曲屏,也称连屏,或叠扇屏。此时,屏风常与床榻结合使用。如山东诸城汉画像石的屏风,中间放置与之配套的床榻和茵褥。有两面用和三面用的,也有多扇而两面用的。两面用是在床榻后面立一扇,再把一扇折成直角,挡住床榻的一头。三面用是在床榻的后面立一扇,左右各有一扇围住两头,也有多扇两面,即后面由两扇或三扇围护,一扇折成直角,另一扇立在床榻一侧。还有在屏风上安兵器架的。如山东安邱画像石上的屏风,后面右侧安兵器架,用以放置刀剑等兵器。还有一扇的,放在身后,长短与床榻相等。如甘肃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屏风,屏身不高,属小型屏风。

近年出土的实物中,以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漆屏风最为典型,屏身黑面朱背,正面用油漆彩绘云龙纹图案,绿身朱鳞,体态生动自然。背面朱色地上,满绘浅绿色棱形几何纹,中心系一谷纹玉璧,围板四周,围以较宽的棱形彩边。在下面的边框下安着两个带槽口的木托,起保证屏身直立的作用。洛阳涧西汉墓出土的陶屏风,也属于这一类。

屏风,一般多用于室内,偶尔也在室外使用,但不多见。有一种较大的屏风,专为挡门起遮蔽作用,位置相对固定,名曰“树”。也有把屏风称为“塞门”或“萧墙”的。《尔雅;释宫》:“屏,谓之树。”《礼记;杂记》下:“树,屏也,立屏当所行之路,以蔽内外也。”“天子外屏,诸侯内屏。”郑玄注:“屏谓之树,今罘 也。”可知当时的屏风还有罘之名。

罘之名,由来已久,到王莽时才渐渐不闻。当时人们多把罘 解释为“复思”。王莽篡政后,改国号“新”,下令拆去汉陵罘,其意在于使人们不

复思汉也。

室内所用屏风,大多用木制成,而室外的屏风,用木制的就不多了。为了经得住风雨侵蚀,常用土石砌成。作用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影壁和照墙相同。晋崔豹《古今注》载:“罘 ,屏之遗像也,熟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也。”意思是让人们行至屏外时,稍事停留,复有所思。这里有屏风遮蔽,一旦绕过屏风,便须见礼应对,无暇思索。因此,当门设屏,第一可以挡风避光,第二增加了室内的陈设,第三为来客划出一个特殊地段,给人们一个思考准备的场所。

汉代时,屏风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绘。纸张发明之后,则多用纸糊,上面画各种仙人异兽等图像。《后汉书;宋弘传》曰;“弘当燕见,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撤之。’”这种屏一般多扇组成,每扇之间用钮连接,可以折叠,比较轻便,用则设,不用则收起来。人称曲屏。四扇称四曲,六扇称六曲。还有多扇拼合的通景屏风。

屏风还有镂雕透孔的,河南信阳楚墓出土过一件木制镂雕彩漆座屏。这类屏风多用木制,中间镂雕出立体感很强的图案,是一种纯装饰性的屏风。汉代,这种屏风还很盛行。《三辅决录》载:“何敞为汝南太守,章帝南巡过郡,有雕镂屏风,为帝设之。”

还有一种较小的屏风,名曰“隔坐”,多为独扇素面。《后汉书》就有对这种屏风的描述:“郑弘为太尉时,举弟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自卑,上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三国志;吴书》载:“景帝时,纪亮为尚书令,子骘为中书令,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座。”这两段记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屏风的使用情况。

三、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屏风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立一扇。在东晋顾恺之《列女传图》中还可以看到当时使用屏风的情景。图中屏为三扇,描绘通景山水。这种三扇屏风,无须另安底座,只须打开一扇,便可直立。这时的屏风,除起陈设作用外,更主要的还是起遮蔽挡风作用。南北朝时,这类屏风开始向高大方面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南史;王远如传》:“屏风屈曲从俗,梁萧子云上飞白书屏风十二牒。”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在于轻巧灵便,独扇屏风却不然,它形体宽大且重,还必须有较重的竖向木座支撑,否则不能直立。由于稳重,它在

室内陈设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隋唐五代时期盛行书画屏风,史书及当时的给画中屡有记载。《新唐书;魏征传》中有:“帝以旗上疏列为屏障。”《新唐书;李绛传》记:“李绛元和二年为学士,宪宗命与崔群、钱徽、韦弘景、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败五十种,为连屏。”“旧纪元和四年,御制君臣事纪十四篇,书于六扇屏风。”还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单面就不然,只能靠墙陈设。这种连屏还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宁陶毂在《清异录》中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做画屏七十画,用活动钮连接起来,随意施展,晚年常用为寝所,喻为屏宫。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屏风

宋代屏风的方案资料甚少,然而形象资料却很多。如宋代绘画《梧荫清暇图》中的屏风,四边较宽,边框内镶里框,以矮佬和横枨隔成数格,格内镶板,浮雕绦线,屏心描绘山水风景。屏下镶裙板,镂雕曲边竖棂,下有墩子木。李公麟《高会学琴图》中的屏风和范仲淹像中的屏风属同一类型。宽边框,全身素面,不作任何装饰,裙板镂出壶门洞,两侧有站牙抵夹,底座与屏框一木连做。从画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场面。推测这类屏风为纸绢裱糊,重量不会太大。

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图》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有屏风遮蔽,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估计也是随用随设的轻便之物。

较大的屏风形象应以宋人《白描大士图》为代表,屏心为独扇,从画面人物比例看,形体庞大。木框之内给菱形宽边,屏心满饰六方龟背锦,比屏前所设的炕榻还长出许多。宋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为三扇,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这类实物资料,有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凤纹宝座上,身后立海水纹三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这种陈设形式,源于商周时期的“斧依”。直到明清时期,皇宫中还保留着这种形式。

考古发掘中也不乏其例,河南方城县出土的宋代石屏风就很典型。屏框四周起细线,下部有横档,起额外加固作用。素面,下有插榫。从形制看,与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墓主人身后的屏风当属于一类。横档之下,两面刻花,一面刻小朵花卉及石榴纹,另一面刻缠枝芙蓉花。山西大同金墓出土木屏风二件,杨木质,通高116厘米

,底座高38.7厘米,屏宽38.3厘米。由云纹底座和长方形屏框组成。框内装方格架,两面裱糊绫绢,然后书写作画,现仅存残片。屏框下装屏座两个,座中开口,屏风插入口内,即可直立。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宋墓出土石座四件,两侧花纹上卷,中间有长方形缺口。高9.5厘米,发掘报告未说明用途,金代木影屏和山西大同白马河元代王青墓出土的陶影屏底座相比较,可以断定是专为架设屏见的底座。山东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画所绘的屏风,还装饰着精美的牡丹纹。

元代屏风除王青墓出土之外,还有大同市冯道真墓出土的木影屏,底座已朽,从残存的痕迹看,为云头座,屏身上部刻小方格窗,四周镶四块条板,屏身下部用两根枨档间为三格,涂深棕色颜料,外罩桐油。

宋代屏风在造型、装饰上,尤其是屏框内分割小格的作法,到明代还在普遍使用。

五、明清两代屏风

屏风在宋代以前基本以实用为主,装饰次之。到了明代,屏风不仅为实用家具,更是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明代屏风可分为座屏风和曲屏风两种。座屏风又分多扇组合和独扇插屏。多扇座屏风由多扇组合而成,或三扇,或五扇,最多九扇,都用单数。每扇用活榫连接,可以随时拆卸。屏风下有长榫销,插在座面的孔中。底座多为“八”字形,正中一扇较高,并且稍宽一些,两边扇稍向里收,这样屏风就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