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输血发展历史

输血发展历史

输血发展历史
输血发展历史

1492 年 - 罗马教皇 Innocent 三世因患中风身体虚弱,陷入昏迷状态。他的医生建议输血。由于使用的方法很原始,教皇没有从中受益,在年底去世。

1615 年 -Andreas Libavius 医生对输血术做了描述,不过很可惜在当时没有被充分地宣传。

1628 年 - 英国医生威廉 . 哈维 (1578-1657) 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他对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做了一番描述:心脏像一个泵,它的收缩产生了脉搏,将血液挤压到动脉,血液再顺着血管流回心脏。血液由此在体内完成了一次循环。哈维还因此推断出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在血管中的逆流。

1665 年 - 英国牛津的理查 . 罗维尔医生完成了首例动物间输血试验。他把一只狗的血液输给另一只狗,得到血液的狗被救活了。在此后的两年间,罗维尔医生又进行了人和动物间的输血尝试。

1667 年 - 法国著名御医丹尼斯宣布成功地将羊血输入人体。

1678 年 - 各种方式的动物血输入人体的实验由于输血反应和造成许多死亡后果被证明是失败的,巴黎医生协会禁止了输血术。

1795 年 - 美国费城的 Philip Syng Physick 医生完成了有记载的首例人类输血,尽管他没有公布细节。1818 年 - 英国的产科医生詹姆士 . 布伦德尔首次成功地把一个人的血液直接输给另一个人。一名产妇产后大出血,布伦德尔医生用注射器从产妇丈夫的胳膊中抽出少量血液,成功地输给产妇。

1840 年 - 英国伦敦的塞缪尔 . 阿姆斯壮 . 莱恩医生在布伦德尔医生的帮助下,首次成功地用全血输血治疗血友病。 1867 年 - 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 . 利斯特首次使用消毒剂控制输血传染。

1873 年 -1880 年 - 美国医生在此期间曾将牛奶或山羊奶输入人体。

1884 年 - 由于牛奶造成越来越多的输液反应,盐水输注取代牛奶成为血液替代品。

1901 年 - 输血领域最重要的人物 - 奥地利医生卡尔 . 兰茨泰纳发现了人类最初的三种血型(基于红细胞上存在的不同物质) A 型、 B 型和 O 型。

1902 年 - 发现人的第四种主要血型 - AB 型。

1907 年 -Hektoen 建议通过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提高输血安全性。 Reuben Ottenberg 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 Ottenberg 还观察到血型的孟德尔遗传,并认识到 O 型血的通用性。

1908 年 - 法国外科医生亚历克西斯 . 卡雷尔设计了一种防凝血的方法,用外科缝合线将献血者的血管动脉和受血者的血管连接起来。他首次使用这一技术挽救了朋友儿子的生命。这一并不可行的输血方法却为后来成功的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卡雷尔因此获得了 1912 年诺贝尔奖。

1908 年 -Carlo Moreschi 记录了抗球蛋白反应。

1912 年 - 美国麻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客座医师罗杰 . 李和怀特博士共同阐述并发展了 " 李 -- 怀特 " 凝固时间。罗杰 . 李还进一步证明了各种类型的血液都可以输给 AB 型病人。

1914 年 - 柠檬酸钠作为长效抗凝血剂得到了发展,使血液可以更久地保存。

1915 年 - 在纽约的马尔他 . 西奈山医院,理查德 . 莱文森论证了使用柠檬酸钠作为抗凝血剂,将来会把目前输血者和献血者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输血操作转变为我们今天使用的血库系统。理查德还证明加了抗凝血剂的血液进行冰冻储存的可行性。

1916 年 - 弗朗西斯 . 路斯和 J. R. 特纳采用柠檬酸盐的葡萄糖溶液使血液在采集后可以保存几天。和1915 年理查德 . 莱文森的发现一样,可以把血液储存在容器中以备输血之用,有助于把从血管到血管的输血转变为直接输血。这一发现促使英国在一战期间建立了第一家血液仓库。奥斯瓦德 . 罗伯逊被称为血液仓库的创始人。

1925 年 - 当时在纽约工作的卡尔 . 兰茨泰纳和菲利普 . 莱文共同发现了另外三种血型 M 型 , N 型和P 型。

1926 年 - 英国红十字会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输血服务。

1930 年 - 输血医学领域最重要的人物 - 发现了人类最初三种血型的卡尔 . 兰茨泰纳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1932 年 - 最早的血库机构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医院设立。

1937 年 - 芝加哥市库克县医院的治疗主任 Bernard Fantus 建立了美国首家医院血库。在建立用于储存血液的医院实验室期间, Fantus 首创了 " 血库( Blood bank ) " 这一术语。几年后,医院和社区的血库遍及全美。有记录的最早几家血库分别设在辛辛那提、迈阿密、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

1939 年 -1940 年 - 卡尔 . 兰茨泰纳和亚历克斯 . 威纳、菲利普 . 莱文以及 R. E. Stetson 共同发现了 Rh 血型系统。 Rh 血型很快被认定是导致输血反应的主要元凶。对于 Rh 血型的可靠检测一旦建立,输血反应就很少见了。 Rh 因子的鉴别继 ABO 血型系统之后成为输血界的又一重大突破。

1940 年 - 哈佛医学院的生化专家 Edwin Cohn 设计了一种酒精低温分馏法,血浆被加工成各种成分和制品。白蛋白 ( 一种有强大渗透特性的蛋白质 ) 加上微克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分离出来供临床使用。白蛋白在输血中的功效也被 John Elliott 证实。

1941 年 - 美国费城杰出的外科医生 Isodor Ravdin 使用白蛋白治疗在珍珠港事件中的休克病人。白蛋白被注射到血管后,能够吸收周围组织的液体,从而防止血管破坏。

1943 年 -J.F. Loutit 和 P. L. Mollison 采用了酸式柠檬酸葡萄糖 (ACD) 溶液。这种溶液可以减少抗凝血剂的用量,允许大容量的输血和长时间的血液储存。

1943 年 -P. Beeson 出版了关于输血传染肝炎的杰出论著。

1945 年 - 库姆斯、 Mourant 和 Race 共同论述了用库姆斯氏试验 ( 检测血中抗体用 ) 检测不完全抗体的方法。

1947 年 - 美国血库联合会 (AABB) 成立,旨在推进血库和美国献血公众的共同目标。

1949 年 -1950 年 - 美国血液采集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全美大约有 1500 家医院血库, 46 家社区血液中心和 31 家美国红十字会区域中心。

1950 年 - 开始普遍使用甘油防冻剂冰冻红细胞。

1950 年 -Carl Walter 、 W. P. Murphy 和 Jr. 共同采用塑料袋采集血液。结实的塑料袋取代了易碎的玻璃瓶,这一技术革新使血液采集系统能够安全容易地从全血单元中制备出多种血液成分。

1951 年 - 美国血库联合会 (AABB) 开始为全美的血库提供中央化的血液资源调剂系统。

1953 年 - 冷冻离心分离机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成分血疗法的进展。

1954 年 - 治疗血友病的血液产品 AHF (抗血友病因子)被开发出来。

1954 年 -1958 年 - 从血浆中制备的产品被开发用来治疗鸡瘟等病。

1959 年 - 剑桥大学的 Max Perutz 破译了血色素的分子结构。血色素分子把氧运输到红细胞并使红细胞呈红色。 1960 年 -A. Solomon 和 J. L. Fahey 报道了治疗用单采血浆的处理过程。

1961 年 - 血小板降低癌症病人出血死亡率的作用得到公认。

1962 年 - 最先用来治疗血友病人凝血不良症状的血液产品 AHF (抗血友病因子)在分馏加工中得到发展。1962 年 - 据美国报道,全美大约有 4400 家医院血库, 123 家社区血液中心和 55 家美国红十字会区域中心。血液总采集量大约为每年 600 万单元。

1964 年 - 血浆单采法作为一种分馏采浆法被采用。 1967 年 -Rh 免疫球蛋白在商业上用来预防新生儿溶血。

1967 年 - 美国国家心肺协会制订国家血液资源规划。

1969 年 -S. Murphy 和 F. Gardner 论证了室温下储存血小板的可行性,使血小板输血疗法有了巨大的进展。

1971 年 - 美国开始进行献血员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检测。

1972 年 - 单采法被用来抽取血液中的某种细胞成分,并将血液的其余部分输回献血员体内。

1979 年 - 一种新的抗凝血防腐剂 CPDA-1 被采用。他把全血和红细胞的保存期限延长到 35 天,发展了血液供应并促进了血库间的资源共享。

1980 年 -1982 年 - 医生们开始接受有关输血的专业培训,并积极地参加对患者的医护。 1983 年 - 新的血液添加溶液被采用,使红细胞的保存期限延长到 42 天。

1985 年 - 最早的针对 HIV 病毒的血液筛查试验通过许可,全美的血库开始实施这项工作。

1987 年 - 两项用于间接证明丙肝病毒存在的筛查试验开始实施,它们是乙肝中心抗体检测 (anti-HBc) 和丙胺酸转氨酶检测 (ALT) 。

1989 年 - 美国开始实施对人类 T 细胞淋巴病毒 I 型抗体 (anti-HTLV-I) 的检测。

1990 年 - 开始采用对丙肝病毒的特效检测。由于丙肝( HCV )病毒当时还没有被分离出来,主要的检测根据是 " 非甲肝,非乙肝 " 。

中国输血协会于 1987 年筹备, 1988 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 1991 年经民政部注册登记

1992 年 - 对捐献血液的 HIV-1 和 HIV-2 抗体的检测开始实施。

1996 年 - 对捐献血液开始进行 HIVp24 抗原的检测,虽然这一检测并不完善,但是改进了以前的检测方法并充分缩短了对捐献血液的检查时间。

1996 年 -1997 年 - 美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美国血液供应的问题报告,提出了改善输血安全的方法和程序,包括革新调整。

1999 年 - 血液制造业在 FDA 的研究用新药 (IND) 的申请过程中开始使用核酸放大检测 (NAT) 。核酸检测采用了一种直接检测丙肝、爱滋等病毒遗传物质的技术。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实用资料《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教学思路: 本课安排在人美版小学美术十一册十九课,本课是“家乡”系列课,是一节“综合·探索”课,它既是对前三节课的总结,也是对前三节课的升华。前三课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三个点出发,对同学们家乡的历史,传统进行了探究和总结,而本课则把视点放在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上,寻找家乡发展变化的足迹。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心在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探究未来建筑的设计理念,将爱家乡与重庆建设结合起来。第二课时则注重学生对重庆城市雕塑的关注,所以课题为《城市名片》,领略曾经的辉煌,关注现在的发展,他不仅综合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事件、文物、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表现方法上看,它又可以用手绘小报、绘画、文字、摄影、板报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重庆的地理、历史、文化,了解重庆的发展,将重庆文化带入城市雕塑中。 ②情感目标:让“红岩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将爱祖国、爱家乡与重庆建设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振兴家乡的情感。 ③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认识当代重庆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重点:体会城市雕塑中融入的重庆文化。 ②难点:用“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城市与雕塑有什么联系? 生:略, 师:请你将下面的雕塑作品与城市或国家联系起来? 多媒体放出《自由女神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狮子》、《五羊》、《狮身人面像》。 生:略 师:真是不简单,聪明的人们竟然利用一座小小的雕塑让世界人民记住他们的国家,记住这座城市,比任何解说词更有用。一个城市的雕塑作品很多,可要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它应该拥有什么?这个问题讲起来很复杂,请你先回答是什么让你将《哥本哈根的美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1)非独立性(2)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原始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特征:(1)阶级性(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特征:等级性、专制型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学校萌芽 五帝时期已有“成均”和“痒”的教育场所,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商代已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②西周的教育 “六艺”是西周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④两汉时期的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的选拔官吏。 ⑤隋唐时期的教育 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六学二馆 ⑥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1905年科举被废。 (2)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3)古代希腊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家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即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其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两种教育均脱离生产劳动。 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主要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的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特点:(1)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2902014200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1.1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 27 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1.2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 14 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 16 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1.3传统地图学的形成 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图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形成。一方面,由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年级:15级系部: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贸易与经济 班级:国贸7班姓名:卓依文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 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市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1、汕尾概况:汕尾,别称红城,广东省辖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与海峡经济圈中间,与香港一水之隔,南临红海湾和碣石湾,西濒惠州市,南隔惠州市与香港相连,北部与梅州、河源接壤,东部与揭阳接壤汕尾是中国首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诞生地,是广东新一轮经济改革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城市,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诞生地,同时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东方夏威夷、东方莫斯科等美誉。 汕尾市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口岸之一,造船、轻工业和手工业发达,鱼钩畅销国外。市城区三面临海,依港而立,,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广东沿海旅游黄金海岸”之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 2、汕尾历史沿革: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市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陆丰地区(汕尾市)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摘要:三角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作为未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了解三角学的发展史,是中学数学教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本文从三角学的兴起,希腊学者由于天文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三角形边与角的精确关系;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地区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文艺复兴以后三角学更加完善并且深化。这几部分所涉及的三角学内容与当今中学课程标相关,本文探讨中学的三角学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三角学发展史教育 1.三角学的兴起 1.1古希腊天文学中的三角学 古希腊天文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份天体运行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详细记录,需要对天体的距离和角度十分熟悉。他们采用日晷仪指针。一种通过垂直杆的影长显示时间的简单装置,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计算余切函数的装置。如图1,表示杆的高度,表示它影子的长度, 当太阳与地平线成角时,, 然而发明该指针的古人对余切函数没有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时间计时器。但是这种“投影计算”被古代学者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可称作三角学比例的先驱。后来,这种简单的方

法被成功的运用于测量地球的大小,以及行星之间的距离。后来希腊人创立了一门知识来预报天体的运行路线和位置以帮助报时,计算日历、航海和研究地理。 1.1.1希帕霍斯和三角学的兴起 三角学的兴起的标志性人物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霍斯。他在爱琴海的罗德岛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应用自己发明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由于天文研究的需要,希帕霍斯对球面上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制作了一个和现今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相当于现在圆心角一半的正弦线的两倍的表)。为了定出数值,他采用了巴比伦人的60进制。对于一定度数的圆弧,可以得到相应弦的长度数。 在希帕霍斯的三角学中,一个基本元素为单位圆中已知弧(或中心角)所对的弦,这里表示弧长,表示对应的弧长,如图2 因为角度和弧度的度量单位是“度”或“分”,为了统一单位希帕霍斯将圆半径的度量单位也转换成“度”或“分”。已知单位圆的周长为,取的六十进制近似值为3;8,30,他 算得近似到最接近整数的半径R的度数为:,则在该圆中任意角的度数(其对应的圆弧长除以圆的半径等于它对应的弧长的度数。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最新静脉输血考试题(A)

静脉输血考试题A卷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首次采集配血标本需要采集几管血? A、1管 B、2管 C、3管 D、4管 2、二次配血采集标本还要标明患者的什么? A、住院号 B、血袋号 C、床号 D、血型 3、一次能采集几人次的配血标本?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4、首次输血配血单填写内容不包括 A、姓名 B、科别 C、住院号 D、血型 5、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应输入的溶液是 A、5%葡萄糖溶液 B、5%葡萄糖盐水 C、0.9%氯化钠 D、复方氯化钠溶液 6、用于输注全血、成分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应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A、3h B、4h C、2h D、6h 7、输血完毕,空血袋送输血科低温保存多长时间 A、12h B、24h C、36h D、48h 8、下列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 A、空气栓塞 B、发热反应 C、溶血反应 D、过敏反应 9、输血时,为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应给予哪种药物应用 A、10%氯化钾 B、5%碳酸氢钠 C、10%葡萄糖酸钙 D、25%硫酸镁 10、下列关于输血发生溶血反应时的处理措施,那一项是错误的 A、立即停止输血 B、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C、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 D、肾功能衰竭者多饮水以排除毒素 11、全血、成分血及其他血液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多长时间内输注? A、10min B、20min C、30min D、40min 12、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多长时间内输完? A、1h B、2h C、3h D、4h 13、输血起始速度宜慢,不要超过20滴/分,应观察多长时间无不适后再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输注血液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陕西精神”,下列不属于“陕西精神”的是 A。爱国守信 B。弃农兴商 C。宽厚包容 D。勤劳质朴 2下列关于陕藉作家与其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杜鹏程:《创业史》 B.路遥:《平凡的世界》 C.原平凹:《浮躁》 D.陈忠实:《白鹿原》 关于?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东起古长安(今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把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的国际陆路通道 B。丝绸之路?起初为丝绸贸易而开通,17世纪,意大利人皮罗德首次将之称为?丝绸之路?,即被广泛接受 C。?丝绸之路?是指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D。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途径17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22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大量涌现并且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手机、楼宇电梯间电视、公交移动电视……这些20年前的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媒体正大行其道,并且在竞争激烈的广告市场上刮起一阵阵旋风。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新媒体之势的汹涌 B.新媒体种类的众多 C.新媒体影响范围之广 D.新媒体与广告的关系 31.改革高考制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要改革我们的招生思路,或者说改革这种 “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如果把“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逐步改革成从几个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的新制度,从一个只看高考成绩,改为用五六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就会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大的改变,以高考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方式就会有逆转,学生高考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及创新型思维都会有很大的发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高考不能用来决定个人一生 B.学生的考试负担亟待减轻 C.高考制度不利于学生发展 D.衡量学生应从多角度进行

静脉输血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授课内容: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一节静脉输液 定义: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治疗方法。 一、临床补液原则 1、先胶后晶、先盐后糖 2、先快后慢 3、宁酸勿碱、宁少勿多 4、补钾四不宜输液后,尿量增加到40ml/h时,需要适当补钾。补钾时注意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0.3%),不宜过快(不超过20mmol/h),不宜过多(成人每日不超过5g,小儿0.1-0.3g/Kg体重),不宜过早(见尿后补钾)。输液过程中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二、周围静脉输液法 周围浅静脉分布于皮下的肢体末端静脉,表浅、安全 ①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紧急输液时、采集血标本、静脉注射、PICC) ②手背静脉网(首选) ③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网(小儿),由于下肢活动受限,且危险性高,较少选用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中心静脉穿刺技术要求较高,一般由麻醉师或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完成。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下颌角下方垂直下降,越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于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特点是行径表浅、位置固定,易于穿刺,但不可多次穿刺。临床上常用医用人体硅胶管插入静脉内。该管的特点:质软、光滑、无毒、不易老化、对组织刺激性小、有短期的抗凝作用,能在静脉内停留较长时间 【适应症】①需要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

②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测量中心静脉压。 ③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的、有刺激性药物或行静脉高价营养输液。 【穿刺部位】在近锁骨中点上缘与下颌角联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侧缘 【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和差错事故发生。 2、仔细选择穿刺点,穿刺点位置不可过高或过低。 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4、防止硅胶管内发生凝血。 5、穿刺点上的敷料每日更换,潮湿后立即更换,并按正确方法进行消毒。 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锁骨下静脉较表浅、粗大、固定、常处于充盈状态、不易塌陷。因管腔大,血量多,输入刺激性药物时,能很快被稀释。 【适应症】 ①长期不能进食或丢失大量液体,需补充大量高热量、高营养液体及电解质的患者。 ②各种原因所致的大出血,须迅速大量输入液体,纠正血容量不足或提升血压的患者 ③需较长时间接受化疗的患者 ④需测定中心静脉压或需要紧急放置心内起搏导管的患者 【体位】病人去枕平卧,头低肩高(肩下垫软枕),头转向对侧,显露胸锁乳突肌 【穿刺点部位】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1cm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准确选择穿刺点 3、射管时避免硅胶管全部射入体内 4、退针时防止硅胶管被吸入 5、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教学设计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第一一版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目标: 应知: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2、对家乡一些标志性的景观,作简单介绍。 应会: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表现家乡的变化。教学重点:搜集资料,向家人了解调查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家乡的历史和发展进行讲述。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向身边的人询问,关于家乡的变化 课堂准备:彩色笔、彩色纸、剪刀、固体胶 教学内容: 1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视频。【图1】 请问,这段音乐视频讲述的是哪里?——安徽/合肥 安徽和我们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家乡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 出示课题【图2】板书课题 2、【图3】这张照片,最突出的是什么?——彩虹 彩虹有几种颜色?分别是哪7种?——生说 现在给你任意一种颜色,你能想到家乡的什么?——生说 那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种颜色,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图4】红色 这是什么?——大龙虾 大龙虾能代表家乡的什么?——小吃 谁来介绍一下家乡的小吃?——生说 有了好吃的,课不能少了好玩的地方,这是在做什么?【图5】——庙会

这个庙会又有什么说法?有同学介绍一下吗?——生说 看这里,一排排的灯笼有序的排列,在画面中形成了优美的线条,这是什么活动?——猜灯谜 有同学喜欢才灯谜吗?举手——生举手,你经常能猜中谜底吗?——真厉害,老师就不行,不过我依然喜欢猜灯谜。 今天,我们不光自己了解家乡,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 所以我想把猜灯谜展示出来(师贴图) 接下来是橙色【图6】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就举手。出图——合肥大剧院 这张照片,老师一直认为很漂亮,你能用美妙的语言介绍一下吗?——生说 非常好,这幅画上的线条,让大剧院外观上的线条更加灵动,你能把它画出来吗? 请一位同学帮我画一下——生画。你们一年级的时候,有合肥大剧院吗?——没有 合肥大剧院是去年才建成使用的,它还是个年轻的建筑体,不过名气可一点也不小啊。 这位同学画得真不错,谢谢你帮我完成了作品里的一部分。 你们猜接下来的颜色,会出现家乡的什么?——风景 【图7】是的,这一副图,同样有流动的线条,让画面显得怎么样?——生动。 有同学知道,这是哪里吗?——婺源。 不光是婺源,你还知道在哪可以见到这些景色?——黄山的周边,以及植物园 对啊,在家门口也就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美景了。【图8】 【图9】这是哪里?——环城公园,包河公园 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图片上的景色吗?——生说 这么标志性的家乡景观,请同学们来说说。——生说 【图10】到了最后一个颜色的联想了。蓝色 猜猜看吧,这张图片是很有难度的哦。——生说 还是用一句话来说说照片吧。——生说 风筝节上,和风升上天空的风筝。 我们根据彩虹的颜色,了解了一下自己的家乡,但是我们的家乡有着自己的颜色,你知道吗?——灰瓦白墙【图11】 像这样的墙,我们对它有固定的称呼,你知道吗?——马头墙 仔细观察,在这具有特色的墙上,还有什么?——精致的纹样。这些纹样,不仅在墙上有,在平常百姓家,以前也是很多见的。(木雕)现在,你还可以在家里见到这些木雕吗?——可以,做为家中的装饰。 在课前请大家做了很多准备,现在,请大家把收集来的资料放在桌上,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成果。 时间到,通过这次的收集调查活动,你发现了身边有什么变化?——生说 这是你们的感想,老师也有自己的感想(贴文字)。 这就是我想介绍的家乡,看看书本上,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家乡的历史和发展的。 书本P39-P40 【图12】 现在,你们想以什么方式,完成这个主题?——生说 好的, 作业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绘画和文字,合作完成一张以“家乡的历史和发展”为主题的作品。 (小组分工) 评价:

静脉输血流程

静脉输血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 姓名:得分:项目操作内容评价标准评分仪表(2分)仪表端庄,服装整洁。不符合要 求此项不 得分 评估(4分) 1.评估病情、年龄、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了解血型、输血史及不良反应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3.评估局部皮肤及血管通路的状况。 4.输血过程中观察有无输血反应。一项未评估叩1分 操作前(10分)1、个人准备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一项不合 格扣1分 2、物品准备治疗车:治疗盘(复合碘医用棉签、污物杯、 砂轮、胶布、压脉带)、标准输血器、静脉留置针、敷贴、速干手消毒液、污物桶、锐器盒等。血袋、交叉配血单、病历本、生理盐水。 缺一项扣1分 操作中(66分) 1.接到输血科的通知输血的电话,测量生命体征,体温正常 后通知输血科送血。 2.收到血制品,先三查:检查血袋装置是否完好、血液质量、 血液有效期,核对血型及血袋号与血交叉单是否相符。双人 核对无误后在输血记录单及血袋登记本上签字(双签)。 3.双人在电脑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与血单和血袋是否相符, 特别是要核对输血记录单及血袋上的血型是否与患者采集的血标本血型一致。 4.复查体温,通知医生开医嘱,确认患者是否已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如无报告医生处理。 5.双人核对医嘱无误。 6.洗手,戴口罩。据医嘱准备相关用物及药品,持病历、血型牌到床前。 7.向患者解释输血目的、血液种类,询问有无输血史、输血反应史、是否知晓血型。 8.评估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行生理盐水冲管。 9.双人再次核对患者腕带信息、血单、血袋信息、病历信息是否相符。转动血袋混匀,输血。输血时先慢后快,据病人年龄、病情、血制品种类酌情调整滴速。 10.再次核对,告知患者输血相关注意事项。 11.双签治疗卡,挂血型牌。 12.输血过程中加强巡视,前15min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复查体温,如无不良反应,据情况调节输液速度。如有,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据医嘱及时处理,做好记录。不合格处按具体分配值扣分

玉米的历史和发展

玉米[2]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大约有七千多年,从野生状态改造成栽培类型约四、五千年。但是,玉米的起源问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一直未找到玉米的野生祖先。1954年巴洪的报道,揭露了一点秘密。在墨西哥城的70米以下的岩芯中(据判断约为八万年以前地层),发现了九千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另外还发现了约七千年前的玉米果穗标本。这个玉米果穗,穗长3.5厘米,’穗粗0.7厘米,轴色和粒色为淡褐色,籽粒有黍粒大小,粒行整齐,齿窝很深,两个籽粒平行地连在一起,两排平行籽粒之间,有一较宽的间隙。据此发现,可认为玉米的祖先是一种野生玉米,且可断定玉米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可能性很大。 玉米崇拜,被认为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古印第安神谱中,有好几位玉米神,例如辛特奥特尔玉米神、西洛嫩女神、科麦科阿特尔玉米穗女神等等,他们都象征着幸福和运气。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都将人类的起源与玉米的发现连在一起。纳华印第安人的传说认为,在远古时代,以克特萨尔科阿特尔和特兹卡特里波卡为主的诸神在反复争斗中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在第五个太阳普照大地的时候,人类才从吃树木果实和植物发展到食用玉米。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因为这样的人比原来用泥和木头做的人要好许多,不容易损坏,最重要的是有心脏,因而有情感,能够赞美和颂扬造物主。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土著人称为“玉米人”,危地马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玉米人》,写的就是玛雅人在现代社会的遭遇。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属,学名玉蜀黍,俗称棒子、玉茭、苞米。玉米,又叫御麦、金豆、玉菱、苞谷等多种名称。历来人们都把玉米称为“杂粮”。起源于美洲大陆,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来有的国家把玉米奉为“国宝”。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距今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积。 在7000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就从事着农业生产,并在很早就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提到“嘉种”(良种),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种子质量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关于种子选育加工的记载;16世纪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选种用风车。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