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的思考摘要: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教学应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大语文观”思考

语文教学是构成现代教育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陪衬,甚至成为了某些人口中乃至思想上的“最大的副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语文教学在尴尬的困境中找回它应有的尊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的问题,我想这或许也应该是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所谓“大语文观”就是要求语文教学的视野要高于手中所拿到的教材,并且将语文教学的场所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要求在教学观念上实现主体的转变。当然,要实现“大语文观”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扎实推进,方能取得实效。

首先,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根据考试的目标和教学实际的要求,善于且敢于大胆舍弃和丰富原有教材,不可墨守成规。从语文的本质来说,所谓的教材应该包含课本、报刊杂志、、影视作品,也可以是大部头的小说、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名不见经传的雅文精品,当语文的素材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时,学生的兴趣就高了,视野就宽了,生活更充实了,那么学习的层次就提高了。例如,根据不同学年不同时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剪报和手抄报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开展读书讨论会等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均能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心去感受,用他们的笔去记录社会人生,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

能力。这样不但没有背离教材设计的初衷,还有力的增强了语文的核心凝聚力,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就可以尽享知识的滋养了。

其次,学生学习的场所绝对不能仅限于学校的课堂中,路上、田间、树下、花旁乃至人群中都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这就要求学生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就在于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从而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东西,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语文背景,教学语言尽可能与生活实用语言更贴近,教学内容也要更富有时代特征,在教学中知识的跳跃性也纵横联系更充分地显示出来,既注意与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又都与“地球村”文明有机结合。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人生,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是要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对待,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灵性之物,有心者得其味,感其香。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对语文的感悟,及时勉励学生将对语文的收获发之于心,成之于手,让学生去感知生活,收获生活。

再次,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而语文的世界就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著名教育家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顾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可是我们是否自觉的去做些改变了?而‘三多三少’带给教师和学生们的是什么呢?可谓怎一个“累”字了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符咒不知念了多少遍,缺少的就是实际行动。不同个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会产生很多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祝福》,有位学生提问:“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是不是作者弄错了?”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注意到了但没有深究。这位学生的质疑提供了一个探

究的良好契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这正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拓展,不仅解了惑,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这种非预设的课中拓展倒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自觉在语文的舞台上舞出自己的精彩,既松绑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何乐不为呢?

最后,大语文观还要求语文教师的人格开放。人格开放说到底就是“爱”的人格。就是说语文老师要有包容之心、同情之心、理解之心,即有开放的胸怀、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世界。饱含“爱”的开放性人格来自三个方面:其一,爱语文。爱语文是对语文生活的爱。它不是刻板地爱语文课,而是积极去追求美好的有情趣的生活方式,自觉提升精神的境界,至少力求在现实的大地上筑起精神的成长的希望之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诗意的栖居地。其二,爱学生。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有智慧的爱,有能力的爱;它不是占有,不是另有所图,而是对真美善的共同追求。当爱的雨露从行动中留出,滋润着每一颗心灵的时候,教师自己也获得了爱意的眷顾,实现了生命的卓越,构建起与学生一起学习的生命共同体。其三,爱读书。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他人可以不读书,但教师不能读读书。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之,比如每年精读几本与语文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但是更要涉猎拓展专业视野范围外的读物,特别是在经典里寻找精神特区,构建精神高地,应当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能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可以让学生拓展自我的生活空间,感受到阳光的七彩、雨露的滋润,采撷到有价值的信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领略到美丽、充实,感受到鼓舞、力量,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诚然,“大语文观”教学不是朝夕就能实现的事情,但不能因为目标高远而停止前行的脚步,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有再多的阻碍,也只不过是实现目标的插曲而已,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关于语文教学中“教”与“管”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中“教”与“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2-03-27T14:57:32.8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刘晓丽 [导读] 精心备课是教学中的首要坏节。课备得好坏,关系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成败。 刘晓丽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056300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与其它学科一样,针对学习群体的特点,从“教”与“管”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在“教”上要做到“三心” 1.精心备课。精心备课是教学中的首要坏节。课备得好坏,关系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成败。备好课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开始。那么怎么备课呢?我觉得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方面入手。其一,要“备教材”。要求每位教师既要深入教材,全面地了解教材,还要走出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大致来说有三个特点,即生活化、人文化及科学化。全面了解教材后,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简洁的三维目标。在合理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精心备课,在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和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撰写该文章时的具体情况等有所研究,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组合,使其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参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其二,要“备教法”。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教法才能使本课达到高效。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自主学习、观察发现、质疑问题、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实践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达到高效课堂。其三,要“备学生”。课标提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要精心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把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设到,教师才不会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慌乱。 2.专心讲课。我们常说向45分钟要效益,可见课堂教学过程是多么的重要。我在讲课过程中通常采用“放羊式”教学方法。即先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自学课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记笔记,写出自己的收获,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分享收获,查漏补缺,最后全班交流,共同分享大家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讲解。这一环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的主要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应是学生自身动脑、动口的结果。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放手给学生时间。教师此时的讲课要格外“专心”,要深入学生中间,或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学生向教师反馈信息时,要时刻关注学生掌握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快速地思维,有效地讲授,灵活安排学生活动,专心倾听学生反馈的信息,甚至还要进行有效的提问。 3.用心思课。下课了,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结束,相反,教学又因此而无限延长。课堂效果是否有效,课后的反思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要用心思课,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作业布置等方方面面从头到尾再次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收获这一方面用心反思,思考本节课是否“有效”。所谓“有效”,我认为应该是指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不光是说提高分数而是包括文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进、语文常识的积累、某些积极观点的生成等。教师在不断反思中进行适当的教学修改、补充、巩固,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管”上要做到“因班制宜” 讲好课的同时,不仅仅局限于当好一名出色的教书匠,还要力争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育管理专家。 1.针对各班不同情况在教学上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想让教师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在我所负责的(291)班,我把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班干部管理机构:两个课代表——四个大组长——十六个小组长——三个组员(也就是每班两个课代表,一个课代表管理两个大组长,一个大组长又管理四个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又管理三个组员),实现管理工作层层落实。我每周一下午自习课给两个课代表及四个大组长开会,教给他们一些管理上的经验和方法。听他们汇报上一周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帮他们处理一些工作中的难题。各个大组、小组是捆绑式的积分制。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加分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减分处罚。每周五定期总结各个大组、小组的得分情况。大组与大组、小组与小组分别评比,成绩好的组表扬奖励,成绩不好的组批评,并责令组长率领组员上讲台做深刻反思。通过实施小组积分制,同学们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起色提高。 2.在两个班之间采取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我采取了两班竞赛的方法。例如晨读要求背诵课文时,我会对同学们说“谁先背会,谁就去另一个班的黑板上写名字。”虽然在我们成人眼里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在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眼里却是自我展示的好机会。于是个个争先恐后地背诵,去另一个班写名字时也会书写得极为工整,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另一个班的同学。学生的小小虚荣心和自豪感得到满足,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 总之,在教学上要做一名有心人。不仅要当好教书匠还要争当管理学生的好专家。只要用心、专心、虚心、细心、耐心,同时又有恒心,那么在教学上你就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密级公开学号2010026 XX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论文作者指导教师专业层次年级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 : : : : : 滕爱红 李洪义 汉语言文学 本科 2010级 2012年12月20日2012年12月30日

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 本人X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滕爱红日期:2012-12-10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了解并遵守XX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滕爱红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012-12-10 日期:

论文题目: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进行彻底变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思考

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只有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一、我国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话,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有人用“顶上碓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歇后语来作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这颗明珠是多么难作啊。是啊,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读写,轻听说。《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

“大语文教育”

1.学大语文读大世界——《语文世界·高中版》,2001年度四种奖项评选揭晓,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01期 2.“大语文”观念──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探源,穆丽媛,《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高中大语文教育》课题介绍,王建民,夏钰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20期,浙江德清县第一中学省级课题;邮编:313200 4.鲁迅与大语文观,郑佩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1期 5.营造大语文环境实施创造性学习——“烟台市高中语文创造学习工程”概况,左普,《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1期,山东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64000 6.表述类大语文试题讲练,崔益林语文世界(初中版)》,2002年01期,江苏省海安县古贲中学教师 7.“文史”合一建立完整的大语文教材新体系,倪义省,《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山东微山县田陈矿中学 8.让家庭作业成为大语文教育的桥梁,谢友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9.“大语文师生‘合作—互动’学习”课题简介,王建芹,张国伟,刘向东,《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期,山东临沂第四中学276005 10.大语文教育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莫素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04期 11.试论大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边霞《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06期,南京师范大学 12.语文学科呼唤大语文教育,刘利芝,《湖南教育》,2001年16期,株洲市二中 13.让语文教学走向大课堂——关于“大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张剑松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6期,广西梧州高中!543000 14.对“大语文教学”观的一点认识,吉国庆,《青海教育》,2001年Z1期 15.创设“大语文”的整体语境,陕西张海珍《教师报》,2001/11/11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新中高考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思考

语文在中高考中分值大幅提升,将语文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也成为了拉开考生差距的重要指标。其实,在语文未做调整前,已经有相关专家意识到了语文学习的缺失和不足。 “语文能力”而非“解题技巧”在未来的语文考试趋势下将成为拉开档次的重要指标。因此,中高考改革政策出台后,将迫使考生“回归语文”,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学习,才能在考试中占据优势。 基本的语文写作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曾经是国人童蒙开训时就反复演习的基础技能,也是知识分子的最基本素养。可如今,年轻人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俯拾皆是,即便是博士生,拙于文字表达的也屡见不鲜。年轻一代语文素养的缺失令人痛心。 说起来,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语文课从未远离我们。然而,在有更多“重要”学科要学的当下,语文却几乎成了最尴尬的学科:在中小学的应试环境下,语文因分数不能快速提高常常被边缘化;在大学,语文课因为“没用”、“没人听”甚至逐渐被取消。但无论是从对语言文化的传承看,还是从年轻一代素质的培养看,语文教育都不容忽视,语文教学的改进都亟待提高。 考试促进语文教育 “语文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曾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休。’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内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媒体时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凸显了,语言文字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强了。” 但令人焦虑的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外围环境并不理想。一方面,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网络语言的随意和粗鄙,极大地破坏了本来纯净雅致的汉语。另一方面,从教育内部看,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从幼儿园到高中,语文教学过度技术化,沦为工具的训练和训练的工具。比如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范文并整合、套用,这种训练使得孩子们形成了两套截然不同的话语系统,一套是真心话,一套是假话空话,长此以往,将对整个社会文风造成负面影响。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分值增加的越高,语文教学的任务越重,语文教师肩头的担子也越重。”众多中国学习语文老师有此同感。“中高考加强语文权重,是用考试指挥棒来改变这种现状。”很多老师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有国家层面的考虑,民族复兴根本的应该是文化复兴,必须重视母语教学;也有社会的呼声,在现代科技的围剿下,汉字已经远离年轻人的笔端,年轻人经常提笔忘字,不会书写。“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育现状的不理想,必须用考试改革来‘倒逼’促进语文教育。” 反思语文教育地位 语文教育常被边缘化,教学方法冰冷死板,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 早在30多年前,吕叔湘曾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其中的一段话如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老师们普遍认为,国内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差上。如今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的。但教材使用者如何全面、深入理解这个标准,找准其与语文教学对接的契合点是一大难题。如何分析、使用好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完善科学的检测评估体系……这一系列与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细节与问题无法得到跟进与落实,便会带来语文教育教与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失衡。 语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也并没有真正被重视。尽管考试分值很高,但在应试教育的大风

大语文观的内涵

大语文观的内涵 【摘要】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本文就大语文观的内涵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学;语文素质 【正文】语文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它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学好语文,具备较强的语文素质都是今后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语文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它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学生的长远发展观 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并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感性认识——感悟——知识是人们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应该让孩子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目前很多学校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考试考出高分。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考出更好的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过程、探究过程都被大幅度压缩,缺少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感悟。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被抛在了一边。1而事实上,学生知识的形成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它包括思想教育,语文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培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渗透思想教育。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是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思考感悟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所学知识,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科素养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时候的知识就会变成智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收获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语文的学科教学观 1李海霞.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1)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是一个不太会吧表扬挂在嘴边的老师,每天走进教室,都比较严肃,时间久了,课堂纪律出奇的好。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课堂总是死气沉沉,没有学生敢随便发表意见或看法。尤其是有老师听课,学生更是一言不发,大气不敢出。 又送走了一届学生,我加入了他们的群,听他们唧唧喳喳的聊着。一次我也应了几声,结果群里鸦群无声,我调侃道:“怎么我一说话,你们就不说了?”一位成绩很好的女生说:“老师,你平时上课太剽悍了。只要你一说话,我们就不敢说。”哎,听完这句话,我如梦初醒。 是啊,回想过往,我的确如此啊。其实,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灵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首先需要教师的灵活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学生的导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课堂内容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不过然带入预设情境。教活,学活,语文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一定会良好。 其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才能激活思维,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教师要真诚的疼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责备,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使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 此时,我又陷入沉沉的思考,以后的教学,我要好好把握这个度啊!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龙坪中心学校毛青龙 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哪个更重要?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把老师的预设内容引走,这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以教师的设计为主,那就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放开的让学生活动、讨论,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教学任务又如何完成呢? 二、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如何安排? 语文教师都知道:一课书一般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而我们的很多课需要趁热打铁,但我们语文课时有限,一周五节课(九年级)一天一节课,今天上个半头,拖到明天再上个半头,这样做效果很不理想,如何处理教学中的这个矛盾呢? 三、课改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目前,全社会都有这样的共识:当前的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下降:提笔忘字,字写得难看,错别字严重……不错,新课改下学生的主动意识确实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的基本功也下降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为此而忧虑,我们该如何教,教什么? 四、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很多公开课主讲教师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潜意识,这个意识就是,这堂课如何让听课教师都感觉良好,如何让评委满意。为了做到这一

点,我们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如:如何运用多媒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才是一节好课。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教学的目标是学生,一节课的好坏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怎样让学生满意,这才是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是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来呢? 五、“抓纲务本”在新课改下是否不合适宜了?(“纲”在新课改下已改为“课标”了) 目前困惑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试又不考课本上的课文(课内现代文不考,古诗文还考),教材教不教,教的好与不好,这都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认为,教课内的还不如教课外的。 诚然,教材只是个范例,但我们在松懈丢开“范例”的同时,我们连同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一同松懈丢失掉了——这恐怕也是造成我们中小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造成这促松懈的根源是考试这个导向问题:“考什么我们教什么。”不要责怪语文教师有这样的想法,这也是我们作教师的无奈与悲哀,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却不能把它教给学生,只是因为考试不考。没有什么比这还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了。 如何解决困挠我们的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两全其美,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是为了不教”。我想:教是前提,不教是结果。“教”这一环节我们是否做扎实了?考试是导向,只有它明确告诉教师:要务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完整版)什么是大语文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小学阶段大语文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编辑

小学一、二年 综述: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孩子记忆力的真正黄金季节,也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相互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机,不要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浪费在试图让孩子理解文意、欣赏经典上去。 小学一、二年级大语文提高重点: 小学一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 小学二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 1、识字与写字 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同龄人多识字,那么就让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去完成这个工作,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孩子已经进了小学,我们只说孩子在这方面没有特别优势,但不会影响此后的语文或其它学科的学习。 2、阅读 小学低年级,阅读能力方面有两项基本功是必须得到解决的: 一是教会孩子进行正确的朗读,用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语感。很多家长和教师发现孩子写作文时存在语句不通、病句、语序颠倒等问题,误以为是孩子语言逻辑、组词造句方面的原因,而实质问题并不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它的精髓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从而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以及人类文化和科学文明的审美教育。 一、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文观 (一)是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这一课程标准的设定,把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大能力,即“综合性学习”,它包含更深广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其大语文思想。 (二)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著名学者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去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做文字来阅读、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课的材料。”他说的就是“大语文”的问题。具体说来,大语文就是指凡对人的语言文字能力、思想情感、道德修养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都应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 (三)是语文教学对语文的漠视淡化现状决定的 因为汉语文是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说汉语,会说、会写,表达上不成问题,语文没有什么可学的;即使努力学习语文学科,平常的考试课本上的内容也不会考多少,学与不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使知道语文学科重要,高考分值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平时即使不认真学习,到高三现用功,搞突击会战也来得及,何必平时浪费太多的时间;语文学科的考试机制制约着语文的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渗透高考知识点,课堂气氛可能枯燥无味;如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研组 这次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可以说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对机械性的知识积累等题型能从容应对(如名句背默等);对知识运用类题型则束手无策(如成语语用、病句修改、综合实践等);而对阅读理解与作文撰写等(占卷面分值的4/5)更是感到办法不多,往往仓促应对,这正是导致语文学科高分不多、均分不高的症结之所在。这不得不让我反思过去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积累、轻知识运用;重知识传授、轻方法点拨;重语基教学、轻阅读与作文教学。因此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下面就是本人关于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语文阅读训练 1、以县语文阅读比赛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从而在全校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第一、开设专项预习课,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展示阅读、教师的范读、录音赏读等环节落实到实处。 第二、开设阅读鉴赏课,重视阅读方法的点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拟由陈坚老师上一节阅读鉴赏示范课) 3、组建阅读兴趣小组,突出阅读“提优”工作。(计划以三个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实施) 二、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1、以“创新写作课题研究”为契机,更新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理念。 2、强化集体备课的优势,通过观看作文教学录像片、作文研讨环节等突出作文审题、立意等写作技法的指导。 3、更新作文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益。(拟由田海青老师上一节创新写作示范课) 4、组建校园文学社团,突出作文“提优”工作,力争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

得好的名次。(拟由陈坚老师牵头负责) 5、充分利用“心灵驿站”广播电台、校“文化画廊”等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 总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抓实“读”、“写”这两个环节,力争稳步提升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高三语文教学的思考

高三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也许大家都认为高三了,学生就只需要把高中三年的课程梳理一下,然后就是去对付老师出的那些无穷无尽的题海,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甚微,不妨再想些办法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更轻松。 [关键词]题海战术;加负;成就感;自主学习指导相信从事多年高三语文教学的同行应该都有这样的感概,为什么我已经什么方法都用了啊,灌输理论,大量的练习,我还那么辛苦的去批改了,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考起试来还是平平过,真是变“杨白劳”了。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问题,我想和同行们探讨一下。也许大家都认为高三了,学生就只需要把高中三年的课程梳理一下,然后就是去对付老师出的那些无穷无尽的题海,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甚微,不妨再想些办法,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更轻松。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

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教不到位。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大部分的教师就是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 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到最后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云里雾中手足无措……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可是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真正到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

关于语文教学工作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工作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第一个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什么是素养? 《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成为一种素质修养,影响整个人生。 2.语文素养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综合起来看,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是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3.怎样理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到全体学生身上;二是全面提高,针对每一个个体而言。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文教育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使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健康的个性、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语文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

树立大语文观,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实验方案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整体发展能力的基础。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怕语文、怕作文”的现象在大量学生身上存在。因此制定出以下教改实验方案。 一、实验课题:树立大语文观,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课题来源:引进和自生。 三、实验目的:树立大语文观,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实验周期:1999/9——2002/7 五、实验对象:1999年升入三年级的学生,知识基础、男女生比例、个人素质等方面均与同轨班相仿。 六、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1999/4——1999/8) 1、学习理论知识,熟悉实验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实施细则。

2、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全面的分析,摸清现有图书的情况并收集相应的图书。 3、分析所有实验教材,找准读写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点和着力点。 (二)实验阶段(1999/9——2002/7) 1、课堂教学方面: (1)深刻挖掘教材中可利用因素,重点分析较典型的段落、篇章。交给学生分析方法,写作规律。并根据训练重点制定相应的阅读练习和仿写。 (2)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好的段落,如:写景、写人、状物、总分总结构、运用关联词语的,像有的……有的……、先……然后……接着……最后……等等。 (3)分小组训练。把班内作文水平基本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内,针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作文质量的要求和不同密度的要求。多写多练,坚持经常。即可便于管理,看出效果,又可促进交流,取长补短。 (4)分形式训练。 〈1〉看图练说。说文是写文的基础。说的内容有:挂图、投影片、课文中的小图画等。说时要有指导,要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后练写。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08-15T16:48:28.28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9月上供稿作者:郭小霞[导读] 语文教育是一种思维教育、生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身的教育。郭小霞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 所以各界呼吁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而改革关键在于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新观念,借鉴他人经验,努力地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前言:近年来,有关中学语文改革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上至国家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不少加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政策,冷静回顾和总结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改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深入进行语文教改的方向和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1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中学语文教育都未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虽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讨论和改革,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众所周知,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先梳理问题,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在充分研究问题和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向、改革目标,然后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意见,才有可能出台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较长时期以来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①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表述得不明确。许多条文多采用模糊性的语言来描述,不便于操作,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师各行其事的现象比较严重,防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近期发布的《高中语文标准》后,情况有所改善,但广大教师对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认识还有一段距离。②大纲中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的拟定还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未能突出它作为“基础中的基础”、 “先行中的先行”的特点。这恐怕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的首要原因。 2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建议 2.1 加强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中学语文教材缺乏科学性。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层级体系,这个体系的底层是“字”、“词”教学。学生进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这样才能读书,才能有文化,才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书面语来规范和提高自己的口语,进而提高听说能力。而学生学习掌握书面语,就要从学习“字”和“词” 开始,并以学习字词作为基础性的学习任务。所以“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一个基础的地位,并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可是正是在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上,不少教材的编写者似乎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比如,目前初中的语文课本不注意跟小学语文课本的衔接。2000 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小学要认识到2500 个常用字,初中要认识到3500 个左右的常用字。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共列出3215 个字,常用字2387 个,占出现总字数的95.48%。按教育部的规定中学还应再学1 千多个生字,并还要巩固小学学过的生字。可是过去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问题,2001 年全国新版本的语文教材也没有考虑和解决这些生字的教学问题,而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216 个常用字,如“贸、饲、锈、镰”等,初中语文教材竟不再出现,这些字的回生率肯定会很高。这样就使初中阶段继续识字的教学任务难以落到实处。 2.2 改革中学语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目前,在语文课的讲解上不少教师还停留在并习惯于“把语文课首先作为思想教育课”的讲授思路和教学方法。如某位教师讲解鲁迅的《祝福》,首先介绍说明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详细介绍鲁迅《祝福》的时代背景;之后先解释课文中一些生字、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分析说明《祝福》的篇章结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最后给学生分析几个多重复句,等等。应该承认,多数教师备课都很认真、很充分,讲课也很注意教学方法,相信学生听了教师的这些讲解也会有一定收获。但是这样教课文,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估计获益甚小。事实上这篇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给学生分析讲解的。比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作者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但变成了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为什么? 2.3 完善考试评价改革体系。长期以来,评估教学的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这与“大语文教育”和“语文活动课”等改革实验是相矛盾的。要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矛盾状态,就必须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以前“改而未破”的做法,做到“换汤还要换药”。首先,考试内容要“宽”起来,要把对知识的考查与生活中应用联系起来。其次,考试评价方法要“活”起来。考试应该多样化,评价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发掘,只要 “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 3 结论 语文教育是一种思维教育、生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身的教育。作为教育者必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及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 1 陆险明. 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小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1(6) 2 江明.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思考[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 肖灵.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点思考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4 宋利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第九中学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