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互联网时代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互联网时代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互联网时代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思考

随着当下“厚街技校门”、“艳照门”、“墙角门”等众多网络“门事件”的层出不穷,不仅反映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把如何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时代下健康成长成这一问题摆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2]。生活在“触网率”极高的“信息烟雾”社会里,大学生已然成为“准社会新鲜人”[1],但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利用与驾驭能力有限,解读与批判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部分缺失,网络主体意识角色部分混淆等问题,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网络沉迷、网络迷失和网络孤独”等现象。为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整合各类资源,发挥优势互补,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特点与成因,努力探索提升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信息辨别、甄别能力和免疫能力,构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真正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时期人才。

一、网络媒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中的界定

1.互联网时代:人类大脑的首次延伸

“互联网的机遇就在于对传统行业的完善和改变,现在的阶段是唤醒,然后是参与,然后是共同发展。”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如是说[3]。有人总结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为混搭、跨界和穿越,它进化的最终结果一是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二

是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4]。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3年的数据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94.1万户,总数达到8.17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

96.4%[5],中国已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下的科技产物,体积小、重量轻、可移动性强、携带便捷且操作方便,深受各年龄阶层的喜爱。诚然,我们也越来越发现这样的快速便捷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活、工作、学习、心理上的忧愁与烦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对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要“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英雄”,而千万不能“为网所困”。

网络是把双刃剑,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更应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双面性,做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的自身建设,规范自我的网络行为,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不要让自己在网络世界里沉沦与迷失。

2.大学生网络行为:从简单走向复合的行为学演变

网络作为继电视、广播等又一新型载体,在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中日趋兴盛,越来越多的浸入到学习、生活、娱乐中,对青少年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也令青年大学生过度依赖,进而造成人格发育不全和心灵扭曲等严峻问题[6]。网络社区成为大学生聚集的主要虚拟场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随之呈现丰富、多元与复杂化的特点,不免也会存在一些偏差,如“频繁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网站”易

导致“心理失衡”从而引发偏执、暴力倾向或伤人伤己行为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失范行为,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如何从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角度探索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效途径就显得格外重要。

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信息时代下媒介文化的创造者和延伸体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它泛指大众使用媒介的频率,参与媒介的活动力和对媒介信息的评估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更是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认知能力、质疑批判能力和创新再生产能力[7]。调研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缺失现象,如在使用和接触网络媒介过程中表现出的网络自我约束力较弱、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理解有误、网络信息运用能力不强等等,生存在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大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也是重构大学生网络媒介行为的重要举措。

4. 一个关系:“三个世界理论”及延伸

关于网络媒介在客观世界处于的位置及地位,从古到今、纵横国内外都有所体现。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大会上首次提出“三个世界理论”6,及研究三个世界的相互关系。基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理论基础,结合白传之7等学者关于三个世界的基本研究,我们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

客观世界、媒介世界、心理世界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1所示:图1-1网络媒介世界与三个世界的关系图

通过图1-1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从宏观的角度而言,网络媒介世界属于媒介世界范畴,受媒介参与者心理世界的影响,而客观世界可以作用于媒介世界与心理世界,使媒介世界与心理世界按照一定的方式发展;两者相互作用也能影响客观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三个世界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与网络媒介世界均有一定的交集;从微观角度而言,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参与者,其网络媒介素养的高低将会对网络媒介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在移动浪潮的推动下,为了进一步了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项目组随机选取沪上各类11所高校二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1600余人进行实证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517份,回收率94.81%,其中有效问卷1506份,有效率99.27%。其中男生占60.4%,女生占39.6%,理工类占58.7%,文史类占41.3%,调研对象涉及计算机类、机械制造类、经济管理类、人文科学类、语言文学类等多个专业(图2-1)。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统计,对当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图2-1上海各高校样本个体特征占有率统计表

1. 网龄长,网技强但网络媒介知识匮乏

电脑的普及性促进了网络的发展空间,当代大部分95后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网络,并能熟练的运用网络进行娱乐学习,成为“网络高手”。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是网络(95.8%);对于网络的运用能力方面,当代大学生能修电脑、查杀病毒、微博博客、美化图片、在线学习等,网络应用技术娴熟。可见,传统媒体已逐渐淡出大学生的世界,网络已取代了传统媒体的位置,并已深度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诚然,由于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中缺少系统性的媒介教育,对于网络媒介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参与网络过程中自发形成。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个体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亦有所偏差,从而导致学生个体的网络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当不同媒体对某件事的新闻报道出现分歧的时候,62.7%的大学生更相信知名度高、规范性强的网站,也有4%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而选择回避。由此可见,虽然当代大学生网龄长,网技强,但在一定程度上,尚不了解网络媒介的运作方式和构成网络信息的要素,欠缺网络媒介知识的教育。

2. 使用率高,范围广但驾驭能力较弱

调研数据显示,当下大学生每日平均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接近并超过了在课堂里学习的时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86.7%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得到资讯,了解国

家、社会和身边实事;90.2%的大学生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人主页,如微博、博客等,但仅有22.3%的学生会利用个人主页经常发布自己的状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0.3%的学生经常会在个人主页上进行更新,说明当前大部分大学生虽然占用了现有的网络资源,但不善于用这些平台表达主体意识,分辨与剖析现有的网络资讯和社会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网络资源的浪费。有96.8%的同学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学习资料,但仅有57.8%的学生经常或者会使用专业数据库搜寻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资料,约30%的学生不会将网络的信息与学习资料进行总结与归纳,属于“拿来主义”,也有11.7%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通过网络搜索专业学习资源。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虽离不开网络,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力、网络媒介的参与力、网络学习等能力都有所欠缺,当代大学生还未能很好的驾驭网络。

3. 信息多元,渠道多样但解读与批判能力较弱

网络的传播性、便捷性与自主性,使得大家对一个问题或现象的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各大媒体也通过网络对单一的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报道,不免也会出现一些夸张与不实的现象,使得整个网络的信息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调研的数据也能看出,当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出现分歧时,95.2%的大学生会选择更相信传统媒介如报纸;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有所怀疑时,39.8%的大学生会比较不同媒介的报道,努力弄清真相;32.7%的大学生取决于信息对自己的重要程度,20.3%的大学生凭经验自己判

断,还有7.2%的大学生觉得无所谓。对于网络信息的困扰,55.7%的大学生认为是新闻报道真假难辨,23.6%的大学生认为内容多难以理解与取舍,21.4%的大学生认为是伪专业文章误导受众,暴力与色情内容的危害性。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解读、辨析与批判网络媒介的能力亟待提高。

4. 网络权力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淡漠

调研显示,在物联网下,有40.6%的大学生有通过“淘宝维权”等网络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经历,并得到有效反馈。结果显示,当事件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们善于利用法律途径与网络上的道德来维护自身权益。但仅有19.8%的大学生有通过媒介曝光所发现的社会不良现象或帮助别人的经历;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与观点时,只有35.7%的大学生会适当考虑言语的针对性与过激性,大部分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识。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虽有较强的网络权利意识,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依旧存在,缺少网络责任感,其网络责任意识淡漠。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几点思考

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呈现个体差异性、低水平性和自发性的特点,社会、高校和家庭都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合力从而加大网络思政力度,完善教育体系建设,规范网络法制和网络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诚信务实的健康网络成长环境。

1.内部因素: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根本所在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否能在纷来沓至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游弋,其根本在于大学生的“自我把关”,既要认识到网络媒介的承载意义、运行规律,也要学会网络资源的整合与调配,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促进自身的学习发展与健康向上生活状态。

一方面自我管理是基础。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扮演着“信息接收器”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单纯的接受信息,而并转变为能为之所用的知识,更别说转化为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的智慧。调研显示,虽然大学生每日上网的频率很高,但其主要的用途集中在,娱乐消遣、社交需要和消磨时光,较少的用于新闻资讯、网络学习和工作需要,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比特素养”薄弱,自律意识不强,自主自觉性较差,进而使得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缺少必要的掌控能力。为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专业的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如慕课,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的知识,了解媒介素养的构成与传播特点,学习信息发布与再生产的方式,培养自身对网络信息的深度解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另一方面自我实践是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必须置身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而逐步提升对网络的自我免疫力,对于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我筛选、过滤与提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上专业检索资源,积极参与各类网络社区和网络志愿活动,与同学、亲友、

教师、专家进行有效互动,即拓展自身的视野也帮助自己解决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从而提升自我的网络媒介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此外,《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自我管理与自我实践的同时,要经常做必要的自我反思,反思自身对网络媒介的需要程度、认识能力、使用能力、思索能力、应对能力;反思自身在网络行为中表现的参与力、规范性和严谨性;反思网络媒介对自我发展的效力。

2.外在因素: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摇篮

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使得外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其外在因素包括家庭、高校和社会。因此,为全方位提高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更应加强家庭、高校与社会的三方联动,构建立体化的培育摇篮。

1)家庭: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奠基石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今后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潜移

默化的作用。整个家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形态,其成员间的网络认知情况和网络互动模式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人员江宇曾在《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8],“父母越热衷于接触媒介上的政教文卫新闻,越出于信息寻求动机而使用媒介,其孩

子的媒介素养水平也可能越高于其他孩子的媒介素养水平。”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探讨中,我们也应加强对家长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家长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合理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示范效应,建立与孩子之间畅通的网络交互模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本末倒置的网络行为,引导孩子科学利用和评价网络资源,鼓励孩子借助网络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提升和自我创造。

2)高校:培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里程碑

大学时期作为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喻国明老师曾说过:“媒介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素养,它的养成需要知识、经验和积累[1]。也需要智慧、悟性和更新。虽然它本质上属于‘终身学习’的范畴,但是媒介素养的学校教育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9]。”因此,高校教育作为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科学构建网络媒介理论的学习体系。调研显示,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但聚焦于网络媒介素养的课程内容并未广泛涉猎,大多属于自发性的学习状态。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网络媒介教育纳入通识教育,通过开设课程、人文讲座普及网络媒介素养的理论知识及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网络世界,媒介信息的特征与区别,同时从理论的层面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

其次,丰富校园文化形式,促进媒介教育的系统训练。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党支部、社团等各级学生团体的作用,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主题活动: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大赛,如易班插件大赛、网站设计大赛、多媒体制作、基于移动终端的手机APP大赛等,提升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网络文化赛事,如“年年有易”主题活动、博客评比、主题征文大赛等,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转化、再创新的能力;通过开展“易班名师导航”、“三级”联系制度、共建互帮互勉等主题网络学习活动,增进师生互动交流,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从而提升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技能。

再次,优化上网条件,充实网络资源。调研显示,38.7%的大学生认为本校区的网速慢,48.5%的学生认为校园图书馆购置的学术数据库资源较为匮乏。为此,高校一方面更应充分调研,构建网络资源的软硬件条件,重视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加大虚拟馆藏数,拓展在线学习渠道,将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纳入在线学习的资源库中,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具吸引力的网络实践条件。另一方面完善高校的网络规章制度,运用技术手段对一些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站进行IP地址过滤,通过专业的网络防火墙屏蔽不良信息和非法访问,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形成必要的保护屏障。

3)社会: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磨砺石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现状是个体与环境交互的结果,其发展也受到生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9]。社会对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同样起到了磨砺作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公众对网络媒介的认知程度也将影响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重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出台政策、培养师资、整合教育资源等方法,加大关于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逐渐让社会民众(包括大学生)树立网络媒介意识,营造阳光健康、良好向上的网络学习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硬件设施、完善立法、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树立榜样作用。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改善网络信息的防御力和预警能力。对于当下的一些网络失范行为,社会相关部门建立官方的发布平台,及时发布一些“失信”和“守信”的现象,营造出诚实守信,和睦共处的网络环境。此外,政府也应重视提升大众传播媒介和媒介人士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规范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作为各类社会非政府组织结构,开展相关净化网络环境的活动,努力构建人、社、网和谐统一的社会工程。

基金来源:2014年上海市“阳光计划”,“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基金编号:14YG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