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不同于心理又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是通过心理中介起作用的。其次,个体的心理又常常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四个方面。

个体心理:(individual mind)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方面紧密联系。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自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紧密联系的。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动力(mental motivity)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贮存在人的头脑之中,并能在需要时再现出来)、思维(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加工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言语。个体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室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首认知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兴趣和意志也影响着认知活动。情绪和意志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情绪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推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人也可以通过意志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心理特征(mental characteristics)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膜中活动所必须举杯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和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最早记载亚里士多德《论灵魂》——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

机能主义: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认为意识是一个联系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试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卡夫卡、苛

勒。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把心理作为整

体研究。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依德侧重于对异常心理和行为

进行分析,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狭义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采用以人为本的研

究路线,探讨人自我成长的需要,主张改善环境以促

进人性的充分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

规律的科学,包括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

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者进行有

效地教育。完整的教育活动包括六个方面:明确的教

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依照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

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评价。

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的特征:教育任务不同;教育对象不同;社会职能不

同;地位作用不同;培养方式不同。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

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的

学科特征:反映高等教育专业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为

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高等

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教的比重降低,

学的比重增加;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

法由再现式向探求石转化;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教

学和科研相结合。)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包括以下五

个方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德育心理;高等学校教

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

性原则。其科学研究主要是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即实验性研究、相关研究和描述性研究。高等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

法。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师资

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

教学改革。

角色(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

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

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角色期望:社

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

会成员。教师的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

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

与模范公民的角色;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科学研

究者教师角色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的认

同阶段(情感体验);角色信念的形成阶段(将社会对

教师的角色期望转化为个体心理的需要)促进教师角

色形成的主要条件:全面正确的认识教师角色;树立

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

用: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强硬专断型;仁慈

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

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期望对学生

的影响;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威信;教师具有那种让学生感到尊严和信服的精

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

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

系的表现。其巨大的影响力产生的原因在于:学生确

信有威信的教师讲授和指导知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教师的要求可以很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有威信

的老师的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有

威信的教师被学生视为心中的榜样。教师威信形成的

主观因素: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

识以及教育教学艺术;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师

生平等交往;教师给学生的首次印象。教师威信的维

护: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确

的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

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外部因素:社会风气;为教

师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内部因素:自信心和教育

观。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

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的反思和进一步的学习;影

响教师工作时的情绪。教学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学

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

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

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包括对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的反思;

有认知成分(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批判成

分(强调教师的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教师的陈述。教

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

重新概括阶段;积极验证阶段;教学反思的方法:反

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教学监控

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

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

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的能力。分为三个方面:对自己教学的预先计划和安

排;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

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

自我控制。根据监控对象不动,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

务指向型;根据其作用范围,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

教学监控能力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教学

监控能力的结构因素:计划性和准备性;课堂教学的

组织性;教材呈现出的水平与意识;沟通性;对学生

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职业发展性。

决定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直接因素:直接因素(能否

正确全面发现或察觉自己的问题;是否具备解决问题

的足够经验;已有知识是佛能和现存问题联系起来进

行合理有效地知识重组)间接因素:教育动机;教学

效能感。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控到自

控;从不自觉经过自觉达到自动化;敏感性逐渐增强;

迁移性逐渐增强。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角色改

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教育机智:

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随机应变的

能力,即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对意外情况

和偶发事件及时作出灵敏反应并能采取妥当的措施解

决问题的能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对工作和学生

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

经验积累。教育机智表现在: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

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

和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量变与质

变。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过渡性(认知:抽象思

维增强;情绪:两极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矛盾性

(心理闭锁性与渴望交往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

我;强烈的求知欲与鉴别力之间的矛盾;情绪和理智;

兴趣和职业。)可塑性。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而获

得的种族经验,是人和动物生存所必需的);习得行为

(是动物和人在后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

得的经验)。

学习(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

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的学

习与动物存在本质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

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

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

生活实践及与他人的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中

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

的、积极主动的过程。(狭义)学习是专指学生的学习,

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在较短的

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充实

自己的过程。内容大致分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

成;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

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刺

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指

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系,并得

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3.连锁学

习: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

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的动作联结;4.言语联结学

习: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5.辨别学习: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

做出适当的反应;6.概念学习: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

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7.规

则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形成

多个概念连锁;8.解决问题学习;只学会在不同条件

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认知策略: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言语信息: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动作技能: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态度:影响着个体对人、物或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学习方法:1.自学方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不断增强,总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3.课堂学习和校外、课外学习相结合。

联结派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stimulus——response)之间建立直接联结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代表: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获得律和消退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正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即直接学习;模仿学习即间接学习。三元学习理论:个人、行为、社会)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习惯所支配。代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即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经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积极的建构其知识体系。教学观:不是去理解学科的所有内容,而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学习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建构主义的学习论:1.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是学习者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是同学习者接触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结构一种开放的网络结构。2.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主动;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3.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地意义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合作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论:学习是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实现,自

我重视,是一种生命的活动,而不是为了生存的一种

方式。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三个特点:1.在学习结果方面,都

将学习结果看成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或联

系,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2.学习过程方面,都

将有机体学习过程做简单化理解,将其看成若干兴奋

点形成通道;3.学习条件方面,都注重学习的外部条

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注重外部强化而忽略了内部动

机,注重当前情景而忽略过去经验。

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三个特点:1.从学习过程来看,都

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2.从学习结

果看,主张学习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

的认知结构;3.从学习条件来看,都注重学习的内部

条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

内部动机、认知条件以及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

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有激发、指向、强化

三种功能。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

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

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括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又称学习驱力,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

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内

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交往内驱力)学习期待(是

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

标爱个体头脑中的反应。诱因指能够刺激有机体的定

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条件或刺激物。)学

习动机分类:按照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分为: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地远景性动机;按照动机起

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的动力划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

机。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强化动机理论(联结

派心理学家认为采取外部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阿特金森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

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为两大类:力求成功的动

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败归因理论(海德:归因指

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

或推断其原因的而过程,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

人;韦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

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

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

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并

提出了结果期望以外的另一种期望——效能期望,即

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

断,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地主观推测。影响自

我效能形成的因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

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对学习的影响:影响

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抉择和坚定性;影响个体在困难前

的态度;影响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的运用与表现;

个体在学习时的情绪。)学习动机的培养:指学生把社

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成自己内在学习需要的过程。

方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利

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的

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

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实

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专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

习竞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

职业化。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即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

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根据迁移性质分为:正迁移(积

极迁移)和负迁移(消极迁移);分局迁移发生的不同

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纵向迁移(垂直迁移,较高层

级的学习经验对较低层级的学习经验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横向迁移(水平迁移,内容和难度相思的两种

学习直接按的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

迁移(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

特殊迁移。学习迁移的作用:1.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

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习得的知识、

技能和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学习迁移

的意义:1.实践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迁移

与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密切相关,知识的类化就是迁

移过程。2.理论价值:学习迁移有助于解释学习的本

质和规律。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官能训练

说:提高人的能力、智力或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

能,从而促进学习迁移。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2.

共同要素说:(以联结理论为基础,刺激相似而且反应

也相似时,两种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否定了迁移过

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3.概括说:(强调原理、原则

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

家认为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两个情

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5.认知结构说:(奥苏伯

尔:认知结构式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学生原有的

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认知结构

变量包括: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内容特征;学生

个人知识的组织特征;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设计

先行组织者,即以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开阔,能充

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

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加强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

辨别性和稳定性。)6.实验整合说(冯忠良:经验整合

式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分为同化、顺应

和重组三个途径。)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相似性:

包括结构特性的相似性和表面特性的相似性。2.已有

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

准备状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促进学习迁移的

有效措施: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构建心理结构的整

体,因为任何学习都是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连续分布、

构建过程。)2.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教材结

构化、一体化、网络化。分为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形

式)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4.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由教师按一定的

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传授,并通过学生积极主

动的认知活动实现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

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并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即关于事物及

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静态)程

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又称技

能:是学习者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

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策略

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

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

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

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发展的特点: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感

知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感知具有敏锐性和系统性;感

知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2.记忆发展的特点:

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

发展;掌握各种有效记忆方法。3.思维发展的特点:

出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

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

展;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

认知。

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知识感知;知识理解;

知识巩固;知识运用。1.知识感知:指学生通过对直

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

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感性的认知过程。根据感

知对象不动,将其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

观。提高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

式;(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择;言语直观与实物直

观、模象直观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

的特点;(强度律、差异率、活动率、组合律)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2.知识理解: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

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

从而获得对某类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以发展形

成理性知识的过程。包括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

感性概括(直接概括);理性概括。过程包括:分析与

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提高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正例反例的配合使用;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进行科学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3知识巩固: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保存在头脑中,以便应用时提取出来。其实质是知识的记忆过程,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两个环节实现。记忆类型: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编码方式与贮存时间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分为情节记忆、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作记忆。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记忆和信息编码的因素: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组块化的编码;多种感觉分析器协同作用;觉醒状态;记忆的信心。知识保持和贮存的组织形式:空间组织形式;系列组织形式;联想组织形式;网络组织形式;更替组织形式。知识遗忘的理论阐释: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知识同化说;动机压抑说。防止遗忘的方式:复习时机适当;复习方法合理;复习次数适宜。4.知识运用:指已经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保证知识能灵活的迁移。知识运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审题;联想;类化。知识运用的有效促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创设知识运用的问题情境(悬念激疑法;导谬激疑法;极端激疑法;递进激疑法);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技能学习:学习者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分为: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特征包括:操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要求的精确性;动作成分的协调性;动作技能的适应性。形成阶段: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练习阶段;自动化阶段。促成动作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具备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具备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良好的人格特征。外部条件:科学的指导;正确的动作示范;正确的练习方法;及时反馈练习结果。智力技能的特征:对象脱离具体支持物;进程压缩化;应用的高效性。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的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促进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特点:主动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变通性和通用性的统一。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即基本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认知加工的策略,能有效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发现新知识内部联系的方法和技术,并促进复杂知识的学习和保存。包括1.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

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

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重复、抄写、记录、

下划线)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的材料进行

深入加工的策略,是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

人为联想等方法为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以达

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本质是通过把所学的心信

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此增加信息的意

义,使之合理化。类型有: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复

杂知识的精细加工;(想象、口述、总结、笔记、类比)

3.组织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学习材料

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

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组块,要点、提纲、知识

图)促进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的同时教授元认知;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授认

知策略;在积极主动地基础上教授认知策略;在具体

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

教认知策略。

元认知:个体对自我认知的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分为

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策略:即监控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

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

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

问题及分析如何完成该学习任务。)调节策略;(变化

阅读速度;容忍模糊;猜测;重读比较难的段落)和

监控策略(指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

保证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运用,包括阅读时对自

己注意状态和理解方法进行追踪,使学生能够及时发

现问题,并加以纠正。方法:自我提问法)。有效培养

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措施: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

增强元认知体验;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养成守时习惯;合理分配)2.

学习环境的管理: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参考资料的选择与利用;广

播电视节目的选择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问题: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

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包括给定、目标、障碍三个基本

部分。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分为:界定清晰问题;界

定含糊问题;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分为:排列问题;

结构推导问题;转换问题。问题解决:由一般情境引

起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

过程。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型;操作序列性;

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

造性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式:以动物为研究

对象1.桑代克“尝试——错误”模式:学习的实质在

于一定的联结,即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通

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实现的,即学习是一种渐进的、

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有三个

定律:联系律;准备率;效果律。2.苛勒的“顿悟说”:

“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尝试——

错误”联系达到某种称帝时出现的结果。以人为研究

对象:3.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式:包括五个步骤:失调;

诊断;假设;推断;验证。4.瓦拉斯的创造性问题解

决模型:四阶段: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

现代问题解决模式主要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的角

度认识问题解决,从信息加工角度审视人类解决问题

的心理过程。1.问题表征(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或

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包含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2.

选择操作:问题解决者把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问题

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叫算子。需要应用一定的问题解

决策略:算法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

析策略,正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逆向工作法。)

3.实施操作;

4.评价当前状态。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

阶段:1.发现问题:取决于三个因素:主体活动的积

极性;主体的求知欲望;主体的知识经验。2.明确问

题:认清问题的关键。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

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把握问题实质,确定解决问

题的方向。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方法和策略。取决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个体已有

的知识经验。4.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

设是否合乎实际,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通过实

验);间接检验(通过推论)。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心

理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在先前活动中形成

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功能

固着(从物体的正常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问

题情境(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

成的差异);酝酿效应;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情绪和动机状态。问题解决

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鼓励学

生仔细界定问题;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

生多角度提出假设;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考虑影

响解决的因素;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反馈。

创造性: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的条件产生新颖独

特、可行适用产品的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指用

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

案或结论。具有流畅性;(用词;联想;表达;观念的

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密性。创造性思维的构

成: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辐合思维和发散思

维的结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再造想象基

础上的创造想象。影响创造思维的主要因素:智力;

知识;个性因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是创造

性思维的驱动力;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积极的心

理承受能力);环境。创造性思维的评估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入手,编制创造性思维检

测;一种是编制关于人格方面的问卷,以考察被试的

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倾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尊重与众不同的

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点

是有价值的;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

因后果联系起来。)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集体解决问题时,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和暂缓评价;

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

益善;追求与众不同,关系部密切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

的意识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的意识两个方面,也包括

个体对自身的反映和改造。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

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

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主要方

面)、自我体验(自尊是主要方面)和自我调控(自我

控制和自我教育是主要方面)。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

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

看法)和理想自我。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中心

期(8个月到3岁);客观化时期(3岁到青春期);主

观化时期(青春期到成年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过程:1.自我意识的分化阶段:自我意识转向以自身

的心理活动为对象,并由原先统一不可分割的自我意

识明显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2.自我意识的矛

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个人未来的前途和

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

探究。3.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肯定型;自我否定型;

自我矛盾型;自我扩张型;自我萎缩型。4.自我意识

的转化与稳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

认识的发展特点: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

我评价功能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的变化(自

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2.自我

体验的发展特点: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敏感

性和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3自我调控

的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强烈

的独立意识和反抗愿望。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

实施的教育。1.其的基础是自我认识,包括:通过对

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

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认识

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2.积极

悦纳自我,对自我本来面目的肯定、认可。(进行积极

的自我评价;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3.努力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

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映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

本身。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是否能顺利

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任务。

3.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也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作用而改变。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即对事情怎么看。)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之行为的准备或行动的预备倾向。)品德:通常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的个体现象,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道德与品德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现象。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配的行为规范总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知: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知。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态度和品德的关系:1.态度和品德在实质和结构上是相同的。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们的结构一致,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其区别在于: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广,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内容,态度才称为品德);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的态度时,才能被称为品德。)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杜威先导,皮亚杰建立体系,柯尔伯格继承发展。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两个时期:他律期(5—8岁: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人创造的;评定是非抱着极端态度;判断行为好坏根据后果的严重性而不是主观动机;认为惩罚是天意和报应。)自律期(9—11岁: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形成的;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道德认知发展是使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用两难故事法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10岁前):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13至青年、成年):人际协调取向阶段;维护权威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理想境界):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原则取向阶段。其特点是: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出现顺序不变;与年龄有关。启示:(1)道德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2)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的教育。(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3.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基本形式是使个体在其生活中直接思考价值,自主选择,产生积极态度。

发展了许多应用性赋值策略,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针

对个体的“辨析反应法,即教师抓住个别学生对自己

所说所为做进一步的审视与探讨,达到辨析或养成价

值观的目的,包括选择、赞赏、行动三个阶段。4.强

化理论:斯金纳: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增强社会认

可的行为。教师要了解和控制强化因素,奖罚分明。

5.社会学习:班杜拉: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

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称为观察学习或社会学习。

(1)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

动机四个子过程)。(2)榜样与示范,榜样在年龄、性

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相似,

越能引起观察者的学习。方式有五种:行为示范;言

语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示范;参与性示范。(3)

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包括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态度和品德形成的

过程——凯尔曼比较认同的描述态度与品德形成提出

价值内化三段论:遵从;(包括:从众指人们在社会舆

论或群体氛围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采取同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

范或权威一致而做出的行为。)认同;(指思想、情感、

态度和行动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

行为与他人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

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念、

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态度和品

德改变的过程:是指个体在同环境相互作用中已经形

成的特定的道德品质或态度变化。包括方向的变化和

程度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醒悟阶

段: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2.转化阶段:

抓住良机,鼓励表扬,耐心细致,不断强化而巩固下

来。控制反复:掌握反复原因;暂时避免旧有刺激;

积极让其在旧有刺激下得到考验;提供正误反范例,

提高是非感。3.巩固和稳定阶段:避免歧视和翻旧账,

加倍关心其成长;更为积极的是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

我观念。

群体(团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

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

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分为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个体: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

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

行动的单个的人。分体与群体相互依存,群体由个人

组成,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会直接影响群体的状况与特

点。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归属感(个体自觉归属于所

参加群体的情感。)群体认同感(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

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个体

在群体中得到了支持的力量,唤醒了个人内在的潜力,

表现出独处时不敢表现的行为;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

体规范不一致,不合群体期待时,群体的否定和反对

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群体动力:1.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

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的倾向。高凝聚力的特征:

群体成员积极参加群体活动;群体成员间积极交往;

群体成员心情舒畅,对群体满意度高;群体成员士气

高昂,精神振奋;群体成员之间有强烈的影响。2.群

体决策:会出现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

维方式,指高凝聚力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

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不同意见和评论采

取压制的现象。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群体极化;(在

群体决策时,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冒险转移: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

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原因:

个体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责任分

散;文化价值取向倾向于对冒险性有较高的评价。)群

体压力(指由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向或愿望所产生

的,使群体成员自觉保持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一致性的

一种无形力量。)群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1.社会

助长(指由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时,个体行为

效率提高的现象。)与社会干扰(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

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转变为社会干扰。)2.

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体所付出的

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原因:个体评价焦虑

减弱,责任意识下降。3.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在

进行共同学习和工作时,多数成员往往在完成工作(学

习)的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4.社会从众

行为:指人们在实际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

的意见而产生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

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

致的现象。影响从众因素:群体一致性;个体地位;

个性特征。5.模仿与感染:(1)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

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

起的一种与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包括有意识模仿和

无意识模仿。影响因素:年龄与阅历;榜样行为的社

会称许性;相似性。(2)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

行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

行为。影响因素:被感染者和感染刺激发出者的相似

性;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6.认同作用:站在他

人的角度,从他人的思想观点或态度来看待事物。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在组织上有严密的结

构,是以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与价值为中介的群体。

班集体:是教学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

的基本组织形式。特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

式;有共同的活动目标、行为规范和纪律制度;有平

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公证有效的行为调节机制;集体

意志可促使成员为共同任务而努力,并对每个成员的

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类型:简

单聚合体;一般型;成熟型。

集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区别在于人与

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表现为1.集体的团结:表现

为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致的集体目标(对于大学生

班集体来说就是在集体活动中将集体成员培养成符合

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这与社会的要求

是一致的);服从于集体目标(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调节集体舆论。2.个体在集体中的自觉:个体采取积

极的态度选择集体目标,并不是由于群体压力所致,

而是真正理解群体的价值。3.集体的情绪参与或情感

移入:站在别人的立场和关系上体验别人的感情和感

受。4.集体的心理气氛(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

感受)与士气(集体成员完成共同任务所表现的精神

状态。)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心理相容;凝聚力强;

会产生非正式领导。处理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应正确支持、保护积极正面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

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重点在于对非正式群体领导

的教育。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平等意识强;感情色彩浓;

富于理想化;喜欢与异性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

则: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主动共情;注重沟通(开

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评价自己的

沟通状况;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人际关系按照其情

感融合的程度,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

不同分为: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1.首因

效应: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以及对后来

信息的影响。2.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

有的影响。启示:教师应避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的影

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初次接触学生要留下好印象,注

意沟通,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3.光环效应(晕轮效

应):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相

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4.投射

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

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

其他人身上。5.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

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大学生人

际交往的调适:1.谦虚谨慎,摆正位置。2.平等相待,

真诚相处。3.主动开放。4.心理互换与相容。5.合作协

助,友好竞争。6.做真实的自己。7.善于求助,寻找支

持。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

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身心

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标

准:1.智力正常:关键在于能否正常、充分的发挥自

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

与学习活动。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3.

意志健全: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

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4.人格完整:有健全统一

的人格,个人所想、所说、所做协调一致,以积极进

取的人生观为人格核心。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注意:标准的相对性;整体的协调性;发展性。心理卫生即心理健康,包括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1.学业压力;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2.情绪问题:抑郁(持久的情绪低落)、情绪失衡(情绪波动大)3.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个体心灵闭锁。4.焦虑问题:自我焦虑;考试焦虑。5.情感问题:爱情、亲情、友情。6.性教育问题: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问题。7.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独生子女(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较高,对人生理想追求不高);特困生。8.大学生活适应问题:自理能力弱;抗挫能力弱;9.上网成瘾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环境变迁;学业期望;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1)环境、角色的改变: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角色地位的变化。(2)新生的心理问题:自信和自卑的内心冲突;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3)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以平等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注意用脑卫生;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追求平等;注重精神领域的交流;情感性强;富于理想。(2)人际交往的心理不适应: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3)能力培养:培养交往意识和技能;克服认知障碍;需求一些具体方法,如感受性寻来;角色扮演法;社交恐惧、自卑的调节(寻找原因,自我暗示)。

4.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1)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特征:对异性交往的渴望;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男女性心理的差异。(2)困扰:性认识的偏差;性冲动的困扰;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两性交往的不适;不稳定性,耐挫力弱。(3)调试: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控制宣泄性能量;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5.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学会流畅的表达自己;消除面试紧张;学会面试礼仪);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正确处理择业中的挫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1.大学生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1)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作息;

平衡膳食,保持体重;科学用脑;积极休闲,选择文

明娱乐方式;积极运动。(2)培养和完善人格。(3)

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

系统。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学会生存,

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2)逐

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良好氛围。(3)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学生咨询

观念。

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

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

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即考察教

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的内在能

力与品德等形成状况,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只能借助

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教学成效是通过

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以学生成绩为直接考察依

据。)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一种方法。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

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

测验所表明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教学评价必

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提

出明确的改进建议。)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既密切联系又

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1.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

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而不考虑结果

的实际意义。教学评价则是对血迹测验所得结果的主

观判断(对结果的实际意义。)2.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

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客观描述

为依据。教学测量则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

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功能:1.

反馈—调节功能:对教师而言,教学测量可以了解学

生能力和品德的形成情况以及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

从而更明确的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

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对学生而言,

教学测量可以明确自己关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找

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2.激励

—动机功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量的

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

与行为特征,是检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效度是相对

的,只是针对一定的目的而言是有效的。类型:1.内

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

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目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

西,其代表性是否适当。(1)要有一个定义完好的内

容范围,即对测量目标应有一个明确界定。(2)测题对

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应是代表性取样,即要根据教学内

容和教学要求的重要性来选择题目,而非随机取样,

以便使所选出的题目能够包含所测内容范围的主要方

面,并使各方面题目比例适当。2.构想效度:指测验

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其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

观点对测验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先从某一理论出发,

推导出与这一理论构想有关的基本假设,然后据此设

计和编制测验,最后由果溯因,审查测验结果是否符

合理论见解。测验构想效度的方法:利用测验的内容

效度;利用相容效度;利用预测效度。3.实证效度(效

标关联效度):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

预测的有效程度。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效度的标准,

简称效标。测验的信度:测验的可靠性,测量的一致

性程度。信度常常以相关系数表示,即用同一被试样

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的一致性指

标,称为信度系数。估计信度的方法:1.再测法:用

同一被试对同一测验前后两次施测的测验得分的相关

系数表示信度。它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称为稳

定性系数。2.复本法:用同一组被试对两个等值测验

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它反映的是两个副本测验

的等值程度,其相关系数又称等值系数。3.分半法:

用同一组被试对同一测验对等的两半的测验得分的相

关系数表示信度。是复本法的特例。称内部一致性系

数。4.同质法;从检测内部不同分测验之间的相关系

数表示信度,估计的是测验题目的同质性或普遍性,

其相关系数也称普遍性系数。信度的影响因素:测验

长度(增长测验可以提高信度,但并非越长越好);测

验难度(过大国小分数范围都会缩小,信度降低。);

施测对象(动机和焦虑的过强过弱都不适合);施测过

程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1.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

难易程度,通常以大队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

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是非题:P是难度,N为受测

总人数,R为通过该题目的人数。P=R/N 或者用极端

组的方法计算:P=(PH+PL)/2 Ph是高分组(总分最高

27%)答对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人数总数的百分比,

Pl是低分组(总分最低27%);选择题:CP=(KP-1)/(K-1))

CP为矫正后的难度,P为未矫正的难度(通过率),K

为选项的数量;论文型题目:P=M/W:M是全体考生

某题的平均分,W是规定的最高得分。极端组方法:

P=(MH+ML-2NL)/2N(H-L) MH为高分组全体考生该

题得分之和,ML是低分组,N为所有考生人数的

27%,H为该题最高得分,L为最低得分。2.项目区

分度:鉴别度,是考核被试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反

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试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

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客观题:D=PH-PL

D是区分度;论文性:D=(MH-ML)/N(H-L) D大于

0.40非常优良,小于0.19应该淘汰。

教学测验的类型:1.根据测验目的划分:(1)常模参

照测验,指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

某学生得分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将学生分类排队。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

注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要求测得分数变异要大,

得分范围要逛,具有很强的鉴别力。鼓励竞争,对学

生能起到考核和监督的作用,但容易引起学生焦虑紧

张。(2)标准参照测验: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

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程度

如何的测验。特点是学生的成绩高低是绝对的。2.根

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1)准备性测

验:了解学生对未来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

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从而有

效安排教学。难度较低。(2)形成性测验,在教学过

程中,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的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

动性。(3)总结性测验,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考察教

学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判明是否有必要修订教学目标,

进行补救教学,同时检查教学活动组织是否得当,教

材安排是否合理并确定学生成绩,目的在于对整个教

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更为全面的评价。形成性

测验比总结性测验频繁,总结性测验要注意代表性,

各种试题比例与整个课程学习结果所占比例适当。3.

根据教学检测来源划分:(1)标准化学绩测验:由学

科专家和检测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

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教学

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编成

测验的试题,选取有代表性的被试,得到有代表性的

一组数据;根据测得分数的统计分析,求出常模;按

照规定程序建立效度和信度;明确规定施测步骤和计

分方法。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都是标准化测验,有客

观性和可比性特点。(2)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自

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而自行设计和编制,来考

察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测验。

学绩测验的命题:1.试题类型:(1)固定应答型试题:

以被试者的再认为基础;包括多选题;是非题;匹配

题。(2)自由应答型试题:填充题和简答题;论述题;

联想题;操作题。2.命题的一般原则:试题要符合测

验的目的;试题内容的取样有代表性;题目格式多种

多样;文句简明扼要;答案应正确可靠;测题彼此独

立。3.测题的准备和搜集:(1)编订编题计划:在命

题前根据教学大纲,列出教学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双向

细目表,根据测验的性质、目的,确定题目的取材范

围、形式和数量。(2)进行命题的准备和搜集。教学

中随时标记重要点;批阅作业记载学生常见错误;搜

集其他老师试题,建立题库。4.命题难度梯级的建立。

学绩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评分表针要

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

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要注意分分析评分和

综合评分相结合;(分析评分是按照各要点给分;综合

评分时从整体上考察分别为不同等级。)评分标准应注

意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测验结果的分析:1.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对每个测试

题而言,分析其难度和区分度;对于整个测验而言,

分析其信度与效度,并确定分数分布,正偏态(分数

密集在低端)与负偏态2.对教学活动的分析:对错误

进行登记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最新资料推荐------------------------------------------------------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有趣的心理学效应曾悠 2018-10-06 1/ 57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奥瑞特.梅伦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效应? 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类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 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3/ 57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 ? ? ? ? ? ? ? 1 霍桑效应 2 蝴蝶效应 3 木桶效应 4 鲶鱼效应 5 晕轮效应 6 首因效应 7 近因效应 8 刻板效应

---------------------------------------------------------------最新资料推荐------------------------------------------------------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 ? ? ? ? ? ? 9 马太效应 10 破窗效应 11 鸟笼效应 12 青蛙效应 13分散责任效应 14 刺猬效应 15 从众效应 5/ 57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20种教育心理学效应

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下面几种心理效应是我们进行班主任培训时总结整理的,全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比较通俗.班主任感到很新鲜,对于指导工作,撰写论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2、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高尚。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多的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在组织各项活动是都要坚持男女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心理学各种效应精选

1、认知地图效应“庖丁解牛”、“胸有成竹”和“老马识途” 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尔曼用大白鼠做实验,建立起了符号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地图效应”原理,也成就了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1、2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1、2、3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地图,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2、法厄同行为把不听劝告,不自量力的行为称为法厄同行为。 3投射作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4、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特征:自卑、焦虑 心理状态: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 学生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5、霍桑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瓶颈效应】与【东风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

常用的心理学现象解释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20个常用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10] 1、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与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得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得纵容去打烂更多得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得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得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得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得行为习惯,就给她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得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瞧她,只要她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就是破得东西,让她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得也就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 什么就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得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得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她得演讲与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得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得想象力与迷人得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得科学内涵与内在得哲学魅力、 从科学得角度来瞧,“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得一个重要特征: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得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得传统观点认为: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就是不敏感得,即初始条件得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得差别也就是很微小得。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得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得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得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就是否会丢失,本就是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就是一个帝国存与亡得根本差别。这就就是军事与政治领域中得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就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得恶果、一些瞧似极微小得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得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3、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得印象,往往就是最强烈得,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得各种因素,这就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她,对她说,您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得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您对此怎么瞧?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就是对毕业生得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得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得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得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4、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得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得。然后您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得继续上升至90°~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得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

到底哪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什么叫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详细阅读 ?什么是“晕轮效应” ?恋爱中出现严重晕轮效应的名家还有哪些? 第一印象效应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 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 的言行。 5、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

45个心理学效应

45个心理学效应 1、贝勃定律。 原本20块的外卖,免费配送。 当配送费突然变成5块的时候,你一定觉得没办法接受,但是当配送费从5块变成6块的时候,你的反应就小多了。 这是因为,当人第一次经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情绪会波动很大;再受到类似的刺激时,情绪反应往往要小很多,因为第一次的刺激已经冲淡了第二次刺激的感受。 2、巴纳姆效应。 比如,闺蜜被渣了,你安慰她:感性的女孩就是非常善良,容易被骗。 她绝对相信,心情也会好一些。 另外,还有: 你表面上看着文静,其实内心也有狂野的一面。 你跟不熟悉的人聊天会觉得没有话题,但跟熟悉的朋友就侃侃而谈。 来来,我们对号入座一下,符合的朋友留个言哈哈~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某些特别灵验的算命大师是此中高手。 3、三明治效应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对批评的印象更深刻。 比如: 今天这个汤真好喝!(表扬)

就是有点咸!(批评) 要是下次清淡点,我能喝三碗!(表扬) 这样的话女朋友就容易接受多了,下次煲汤时也会少放点盐~ 4、鸟笼效应 假如某个人无意间得到一只空鸟笼,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而不直接把笼子丢掉。 这个效应,指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物品的基础上,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添加更多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我想我大概知道,为啥之前元旦送领导一条名牌领带后,几天后他穿着同品牌的衬衣和西装来上班的原因了。 5、破窗效应 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如果没有人去修补,要不了多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砸破。 这说明,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你因为有一天太累了,之前坚持了80来天的健身,想着今天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补回来…… 接下来几天一直保持这个心态,大概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八块腹肌和马甲线,因为从休息那天之后你就没有锻炼了。 6、宜家效应 让客户投入体力劳动组装家具,有一个看不见的好处: 客户对自己组装的家具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喜爱,紧接着高估这件家具的价值,因为不想让带着自己浸润劳动的物品属于别人。

一些常见心理学的效应

一些生活中常常碰到的心理学效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皮革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年轻的国王皮革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注视“她”,迷恋“她”,后来象牙少女竞真的活了起来。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在偶像方面比较常见。 “投射效应”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布里丹毛驴效应”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 “出丑效应”(仰巴脚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黑暗效应”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

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拆屋效应”先大后小。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 “懒蚂蚁效应”20%的“懒蚂蚁”指导80%的勤劳蚂蚁,难道动物界也遵循着效率法则?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果已经站到了“懒蚂蚁”的位置上,那不妨定下心来,好好“偷懒”。埋头苦干不如游手好闲! “瓦伦达心态”。走钢丝的,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失败。 “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证实偏见”,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逆火效应”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理论会拒绝科学、理性和事实。你越是和那些伪科学拥趸讲科学,他们越觉得你是欲盖弥彰;你越是和愤青讲理性,他们越是觉得你是卖国贼。同样的,你也永远不可能在网上赢得一场口水战。你越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就越是让电脑另一头的家伙更确信他的观点;同样的,你也会对对方的数据和论证作出类似反应,结果是双方都不肯退让,越来越顽固不化,谁都说服不了谁。 “路西法效应”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没有绝对的好人,环境影响一个人。(电影,死亡实验)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一条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当时我的鲁莽没有争取到什么,反而更使对方那一对儿感情更深,以后要慎重行事!) 2、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在社会集体中需要从众以保护自我) 3、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显而意见,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我崇拜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美国的职业摔跤手。) 4、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这是个经济学领域能够用上的小故事,记得金红老师提过) 5、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现实中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最全各种心理学效应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这些你都明白吗?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

各种心理学效应

暗示效应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反暗示效应指用说反语或过分夸大达成相反结果的效应。广告商可利用反暗示效应推销产品,这与逆反心理不同,而与调动人们注意力有关。广告过头,也造成反暗示效应,结果使消费者产生怀疑,反而不敢去轻易购买他的产品。反暗示效应可有效应用于市场营销和商品广告中,使消费者对所需商品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达到销售和宣传的目的。 社会定势效应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潘多拉效应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轰动效应这是一个通过引人注目的事件,达成轰动的社会效应。如一个美女,偏要找个最丑的丈夫,让别人吃惊,或某人有意做件荒唐事,造成社会轰动。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传播扭曲效应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层层扭曲,以至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值的),这个常见的心理效应,定名为传播扭曲效应。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

各种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

积极的期望。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投射效应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