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论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论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论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论文

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作者单位民族教育学院

作者姓名杨小婵

专业班级14民硕1班

学号:14181026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班级:民硕1班姓名:杨小婵学号:14181026

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

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

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国内学者马戎观点的核心是用族群替代民族,用公民平等替代民族平等。在马戎看来,民族兼有政治和文化两种属性,而族群仅有文化属性,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和文化属性,而56个民族仅有文化属性不具有政治属性,如果把56个民族赋予政治属性,那么“民族”与“族群”两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而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在某些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量变可能产生质变,一些族群确实存在着从现有的国家当中分裂出去的可能性,从‘族群’转变为‘民族’。

以上争论表明,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

的内涵、结构、功能等方面还存有较大分歧,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到底应不应该成为民族政策关注的视野。

二、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

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将长期延续这一观点已经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运用这一结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的族际关系虽成了20世纪末期一种学术研究时尚。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构成定义为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针对费孝通教授的这些说明,在国内外曾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文化多元本是中国的民族构成事实,至于一体到底指什么,这大有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一体是指政治的一体,那么文化与政体本身是不同质的概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是指文化,那么这个“一体”的文化又是什么呢?在他们看来,在客观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中国文化,汉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因而提“一体”也就失去了事实根据。面对国外学术界的类似诘难,我国注意到长期并存的文化之间在其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局部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社会事实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博厄斯(Franz Boas)曾作过深入研究,并十分贴切地将这种文化趋同现象称之为“辐合现象”。

我们认为,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概念中无论是“多元”还是“一体”,都是指文化,否则这一概念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意义。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性难点在于此处所说的“一体”,究竟指代文化的何种具体内容?由于早期的民族学总是把一个个具体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较少地全面讨论族际关系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致使异种文化之间在长期并

存延续中会派生出哪些新的文化现象,长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内当然很难理解这里所说的“一体”到底是什么。其实,此处所说的“一体”其所指内容十分清楚,他是指异种文化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逐步趋同的“辐合事实”,这种跨

文化的文化要素共享并非20世纪以后才兴起的社会事实。远在古代

这样的社会现象就已客观存在着,只不过长期以来民族学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去对待而已。

多元一体格局中所说的“一体”只能这样去理解,即“一体”是指并存各异种文化之间通过长期的互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某些文化

要素跨文化共享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足以将相关民族稳定地维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延续的民族聚合体。我们在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时指的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聚合体。从这个理解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必须具有如下这样一些稳定特征:首先,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对于构成它的各民族而言具有普遍的包容性,它并不排斥各构成文化特征的延续,因而它与多元是不相矛盾的。事实上,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无一不是如此。其次,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具有长期延续的可能。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已经跨越了数十个世纪,这就足以证明这一特性的存在。事实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稳定并不只是哪一个民族的愿望,而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心愿。再次是这样的民族

聚合体具有主动调适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各民族间需要共享哪些文化要素,如何去共享这些文化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国的计时制,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公历,以后我国各民族也相继在

不同程度上接纳了公历,而传统的汉族农历则降到了计时制的次要地位,就是一个新鲜的例子。最后,这样的民族聚合体还具有外观上的视在同一性。换句话说,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得像一个民族那样做出反应,在谋求共同的利益、抵御外辱时都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民族聚合体表现得很像一个民族那样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认同感,其实这正好是多民族国家能够稳定延续的文化基石所在。

历史与现实都表明, 民族的充分发育和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结

成一个具有一致利益的共同体, 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华民族之所以时至今日仍然被概括为多元一体,这本身就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元的诸民族构成的国族观念。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拥有一个多元一体的国族即中华民族;而在国内政治层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的诸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相对应的中国的认同情况,依然是当代中国内部整合的重要事项之一。

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

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在中国地域内,先后生息和繁衍过许多民族。各民族之间固然有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和互补是主流,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这一发展趋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民族结构由松散到紧密、由可分到不可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差

异性和多样性并不能抹煞共同性和统一性,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整合,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部中华文明史,实际上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多元一体”的历史。在我们的理念中存在一种超越于单一民族认同的‘家’观念——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家成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一种文化认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

为各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一体”,不是指汉民族,而是中华民族。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同时,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并存及相互作用,将构成一种不是“同化”而是“混一”的发展路径。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的结果或是融合,或是求同存异,或是互相了解相异之处,做到“并育而不相害”。而倘若以文化优越感的态

度看待异质文化,可能会为了某种“保有”而失去“自新”的能力和机制,甚至是诱发冲突引起对抗,最终诉诸暴力和战争。因而,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这是从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得出的结论。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不仅关系着对中华文化多元一

体格局的认识,还会从根本上影响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的现实构建以及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壮大了各自力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当下,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的审视和探究,正是试图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认识,重新建构一种开放式的文化观,并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对话关系的再认识或再认同,实现一种从中心-—边缘( 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 的话语体系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范式之时代转换。

四、总结

我们今天在思考中华民族族群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时,可以参考中国的历史传统和西方国家的体制与处理族群关系的思路,进一步把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多元一体”具体化为“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两个层面的结合,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来思考中国的族群关系问题。如果接受这样的一个整体性框架,我们的许多观念和做法也就需要进行反思和逐步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思考少数族群的有关问题时,应逐步把它们更看成是“文化群体”而逐步减少它们作为“政治群体”的色彩。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资料讲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

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P10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多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3.从语言上说,只有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P33 一个社会越是富裕,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越多;相反,一个社会越是贫困,其成员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也越是有限。如果这个规律同样可以运用到民族领域里的话,经济越是发展,亦即越是现代化,各民族间凭借各自的优势去发展民族特点的机会也越大。P37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文章摘要: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其原因不在于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秦砖汉瓦,也不是能在太空就能辨出的万里长城。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是其所具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髓,还超越国界.在历史上对周边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现在还被视为文明之宝在弘扬,在传承。传统道德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其自身具有两重性,既有引人向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存有一些阻碍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是谬误的成分。但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我们批判性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与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仍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着借鉴与发展意义。然而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的传统美德却有很多人选择了漠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亲身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字:传统美德、道德观、实践 正文: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 (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多元一体格局

论多元一体化格局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其他三个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都由因种种原因,在历史的车轮中断衰竭。而中国,其文化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内忧外患,几经波澜,但从未发生过毁灭性的中断:在学术上,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在文学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谓峰峦叠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中华文化能传承这么久而不中断,正是因为其多元一体化格局。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她所包容的民族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各样多层次的。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一直起着核心作用,但是汉族却不是绝对的领导核心。近有满族入关问鼎九州,远有黄金家族横扫欧亚所向披靡,铁蹄所过之处,大地为之颤动。亦有如宋金、宋辽、五胡东晋汉族阶级和少数民族阶级对峙阶段。东晋十六国更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正如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寅恪先生所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则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汉种之问题;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凡胡

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因此汉族并不“纯”,各少数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血液,反过来,汉族也一直不断为其他民族充实新的成分。各民族之间的同化、融合是在不断进行着的。汉族同化别的民族,别的民族也同化汉族,回族是这样,满族是这样,其他民族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的文化痕迹,如普通话的儿化音,胡同等等。历史上,汉变夷、夷变汉是一种普遍现象,既有“汉化”,也有“夷化”,实质上是“互化”,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的汉族无疑是各民族相融合的产物。而《史记》华夷诸族共为“炎黄子孙”的记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及其走向融合的依据与前提。鲜卑自认为是黄帝之后,契丹自认为是炎帝之后,而匈奴则认定其先祖为夏后氏之苗裔。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体主要不是种族血缘的一体,而是文化的一体,所以炎黄五帝被称为“人文始祖”。 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结果。各民族由文化认同而成为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当然一员,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享有了成为天下主人的资格,具有了统一天下的神圣权利与使命。这些民族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便不能容忍被称为“胡虏”、“外夷”,也不甘心于仅有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们大多自称“中国”,并且以举起中原正统文化的旗帜统一中国为己任。这说明不仅是汉族,而且各民族之间早已达成明确共识——“中国”是一个诸族共有的政治共同体,其不可质疑的永续生命和至高无上的神圣性,超越于所有民族和具体王朝之上。元朝末代皇帝妥欢

中国的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研究》小组作业

组长:黄令 成员:王艳柯涛涛刘红娥沈海燕谢爱历马伏荣 王玉尧王海宁 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摘要:对中华民族中的多元的描述,费孝通先生是以“时空”两个坐标为线索,描述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的民族的融合以及同一地域在不同时期民族被融合的不同情况,揭示了多元的复杂性,进而显示出“多元”形成一体的复杂历程。费先生还想试图探讨出是否在多元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体的进程会无限的加快,以及在一体进程的加快的状况下是否多元的势头会被削弱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多元,时空,一体 中华民族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多元指

五十多个民族单位,一体指多元的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大多数民族的形成基本一致,从分裂,经历融合,到消亡,但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由若干个民族汇集,融合形成华夏族,在其拥有了东亚平原之后被称为汉族,汉族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以及其被融合到其他民族,自觉的就形成了中华民族。 一、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新石器文化多元的交融和汇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起点,文化的交融为民族的交融打下坚实的基础。黄河中游的文化受到下游文化的交融,如河南龙山文化受到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在黄河上游,仰韶文化渗入黄河上游,在接触到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后,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另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区多多少少是相互影响形成的。分散在各地区的文化虽有交融,但整体上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的基础,华夏族是在夏商周三代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夏三个皇帝采取的各种政策都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壮大;商取得了九州的权利奠定了华夏族的核心地位;周扩大势力范围到长江中游,使华夏族更加壮大。作为具有凝聚核心作用的汉族的形成早已汉代,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第二个步骤。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第三步是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都将中原地区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逻辑推演,是从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特征为起点,在多元的地域文化的交融和汇集过程中,汉族逐渐成为多元一统的凝聚核心,它从中原扩展到中国的北部、南部和西部,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从相关著述来看,“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概念而言,显然是一个国族的观念,而中华民族之所以时至今日依然被概括为多元一体,这本身就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元的诸民族构成的国族观念; 作为一个国族概念,由于它是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实体而存在的,因而这种国族理念显然不具有任何重构或改变现实存在的中国内部诸民族格局的意味。换言之,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拥有一个多元一体的国族即中华民族;而在国内政治层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的诸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相对应的中国的认同情况,依然是当代中国内部整合的重要事项之一。 多元一体是当今世界各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状况的客观现实,而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则具有某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足以解释中国民族问题的特质。本文试图在多元一体的共性意义上探究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和由此而来的政治合法性问题。 多元一体,作为一个历史间之于现实的理论概括和现实描述,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构成的现实情况;而国内各个民族对于这个现实的认同程度,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命运,这种事关国家分合与存续的整合认知,又与各民族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就个体而言,利益首先出于维护个人基本生存条件并进而在竞争环境下发展的人性考虑,“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 但在自然竞争的环境下,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努力显然受制于自身条件的优劣和机会获得的多寡,因此通过共识的或默许的方式参与或发起一个或多个群体以更有效率地追求利益并使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选择,就造就了人类政治生活当中集体行动的基本动因。要发起或加入某一类型的群体,就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通过放弃或让渡部分个人利益来共享他人的或群体的利益。换言之,某一群体在当且仅当能够发掘、展示、并最终参与分配某些通过纯粹个人努力难以实现的利益时,才又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合法性。民族作为人类社会中较为稳定的群体形态,它为其成员提供了至少包括了独特经济生活的延续、共同文化的传承和对政治权力的分享等三个其他群体难以一并提供的利益前景,这种关注每一个群体成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民族利益指向和“不能退出”的民族身份特征,使得民族在寻获到其他类型群体难以企及的感召力、亲和力和稳定性的同时,通过民族利益“推动着民族和个人的生活”。而在群体内部利益整合方面,民族因其所独有的血缘-文化、历史、经济生活等具有宿命意义的聚合功能和利益的分享前景使得内部整合功能较之其他类型的群体来得更加独到和精巧: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并发生彼此交往的环境中,基于血缘或同质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不断地塑造着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质,这种塑造过程反过来又使得民族的界限由模糊逐渐清晰,而民族界限的清晰又造就了迥异于其他类型群体的、基于共同的神话、信仰、符号以及共有的历史传承等民族文化意义的价值共识;这种整合机制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通过非政治化的整合机制实现了泛政治化的利益追求。

多元一体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 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 见的结构图。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

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我的理解和解读 我个人以为费孝通教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 联系的历史过程。它是以当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论为参照框架,结合中国各族体历史发展的状况,以族体为中心的一种观照方法,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创见的结构图,对我国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民族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但在具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各族体是如何从多元认同于一体的?这种认同过程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步骤进行的?是少数族群中精英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包括了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尚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感情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的传统美德却有很多人选择了漠视。在新时代我们应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亲身去践行这些传统美德。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形成;核心内涵;儒家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具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 在春秋初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春秋末,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显然老子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随后,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汉代的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在汉建初四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公主岭市范家屯一中尹贵山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 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P10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6-11-29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

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毕业论文 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 局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摘要:费孝通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 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 的激烈辩论。1989 年费孝通先生提

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 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 ;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 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 体” 。 国内学者马戎观点的核心是用族群替代民族,用公民平等替代民族平等。在马戎看来,民族兼有政治和文化两种属性,而族群仅有文化属性,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和文化属性,而56 个民族仅有文化属性不具有政治属性,如果把56 个民族赋予政治属性,那么“民族”与“族群”两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而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在某些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量变可能产生质变,一些族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班会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到发现诚信,感悟诚信,体验诚信,做诚信的主人。通过学生自编的小品表演反映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情况,通过班会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必要性,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活动准备:1、阅读有关诚信的书籍。 2、搜集诚信名言。 3、总结身边诚信小故事。 4、进行小节目的排练。 活动内容:1、话题导入,揭示活动课题。 2、诚信小品表演:《考试》 3、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 4、诚信故事展示。 5、记诚信小格言。 活动方案:(由男女两名同学主持) 一、呼号 男:请全体同学起立,举起右拳,我们的口号是:创优异成绩,铸文明班级 二、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三、开场白: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举行“诚信从我做起”的班会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更加理解“诚信”二字。在生活中做到发现诚信,感悟诚信,体验诚信。 (男):高尔基曾经说过“让我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吧”,而诚实和守信就好象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支撑起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女):诚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要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的社会关系。(男):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做不到,那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就难以立足,难以生存。诚信能取得朋友的信赖,诚信能找到人生旅途中的知己,因为谁不想有一个诚信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呢? (女):拥有诚信也是一种财富。在商场上,成功的商人都拥有诚信,他们言而有信,谁与他们合作都会很放心,也很开心。有了诚信,即使这个商人的事业并不成功,但我将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合):诚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具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自己的诚信,拥有诚信所带来的幸福! 四、小品表演:《考试》 主持人:金钱什么都可以买到,可它却买不到诚信。下面请看小品《考试》 学生发表看法:略 主持人:对,我们要获得知识,就要老老实实去学,不能弄虚作假。 五、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 主持人:同学们,这个小品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味,如果你是年轻人,你该在健康、美貌、机敏、诚信、才学、金钱与荣誉这七个行囊中舍弃哪一个呢? 女:失去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了解诚信,体味诚信。请欣赏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

中国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研究》 小组作业 组长:黄令 成员:王艳柯涛涛刘红娥沈海燕谢爱历马伏荣王玉尧王海宁

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摘要:对中华民族中的多元的描述,费孝通先生是以“时空”两个坐标为线索,描述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的民族的融合以及同一地域在不同时期民族被融合的不同情况,揭示了多元的复杂性,进而显示出“多元”形成一体的复杂历程。费先生还想试图探讨出是否在多元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体的进程会无限的加快,以及在一体进程的加快的状况下是否多元的势头会被削弱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多元,时空,一体 中华民族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多元指五十多个民族单位,一体指多元的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大多数民族的形成基本一致,从分裂,经历融合,到消亡,但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由若干个民族汇集,融合形成华夏族,在其拥有了东亚平原之后被称为汉族,汉族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以及其被融合到其他民族,自觉的就形成了中华民族。 一、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新石器文化多元的交融和汇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起点,文化的交融为民族的交融打下坚实的基础。黄河中游的文化受到下游文化的交融,如河南龙山文化受到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在黄河上游,仰韶文化渗入黄河上游,在接触到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后,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另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区多多少少是相互影响形成的。分散在各地区的文化虽有交融,但整体上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的基础,华夏

收了各族的人成为统治阶层;从唐到宋,许多非汉族被汉人融合成为汉人。 (2)北方民族政权交替为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打下基础金灭辽之后,又灭北宋,其后的一段时间,为汉族向南扩张积聚了力量;鲜卑族建立魏国统一中原北部地区,为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提供了便利;后来建立金的女真人改用汗姓发展到后来女真人和建立辽的契丹人有部分融合汉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在灭南宋的过程中形成的回族大量和汉族通婚,通用汉语;当元和清朝灭亡后,大量的蒙古人和满人融合在汉族之中,表现为蒙古族和汉族通婚,两种不同血统融合;汉族建立明朝时,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的汉化。 三、汉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充实了多元的基础 汉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迫的一种是由于天灾人祸自愿流亡去的。 移入其他民族地区的汉人和当地民族通婚,过了若干个年代,就融合与当地民族了,例如高昌国的汉人胡化,而在唐朝征服后,设西周,又被回纥占领,后来就融入维吾尔族;在明朝以前迁入云南的汉人大都融合于当地各民族了,迁居于大理洱海地区的汉人成了白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西部的民族流动,加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生活在西部的羌人和周人部落有婚姻关系,并和中原一直保持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案资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6-11-29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 中华美德体现了矢志爱国,体现了善待自然,体现了宽以待人,体现了尊师重道……。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邱少云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埋伏在茅草堆的时候,敌人使用了燃烧弹,火苗随着风由茅草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这个时候,只要他从火里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却任火在他身上乱蹿。 是什么使他做如此举动?是爱国的美德,是一种深切的情感,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善待自然同矢志爱国一样,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也是中华美德的重要体现。我们青少年要从我做起,改进个人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行为,齐心协力,使我们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永远有清洁的河流,茂密的树林,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鸟鸣所环绕。 宽以待人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在我国,有不少诗人,学者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来赞美宽以待人这一美德。 “见人之过如已有过”、“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知”,由此可见,宽以待人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重要问题。 宽以待人是我们民族美德的精华之一,而尊师重道义何尝不是呢? 毛泽东同志就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在百忙之中还想着给自己的老师徐特立祝寿,这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不忘师恩的深厚情愫。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如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闪光点——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铸文明班级 二、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三、开场白: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举行“诚信从我做起”的班会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到发现诚信,感悟诚信,体验诚信,做诚信的主人。通过学生自编的小品表演反映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情况,通过班会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必要性,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活动准备:1、阅读有关诚信的书籍。 2、搜集诚信名言。 3、总结身边诚信小故事。 4、进行小节目的排练。 活动内容:1、话题导入,揭示活动课题。 2、诚信小品表演:《考试》 3、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 4、诚信故事展示。活动方案:(由男女两名同学主持) 5、记诚信小格言。 一、呼号 男:请全体同学起立,举起右拳,我们的口号是:创优异成绩,同学们更加理解“诚信”二字。在生活中做到发现诚信,感悟诚信,体验诚信。

(男):高尔基曾经说过“让我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吧”,而诚实和守信就好象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支撑起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女):诚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要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的社会关系。 (男):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做不到,那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就难以立足,难以生存。诚信能取得朋友的信赖,诚信能找到人生旅途中的知己,因为谁不想有一个诚信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呢? (女):拥有诚信也是一种财富。在商场上,成功的商人都拥有诚信,他们言而有信,谁与他们合作都会很放心,也很开心。有了诚信,即使这个商人的事业并不成功,但我将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合):诚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具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自己的诚信,拥有诚信所带来的幸福!六、讲述诚信小故事: 主持人: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会更出色,让我们大家畅所欲言,说说我们身边的诚信小故事吧。(略) 主持人:听了这些小故事,相信大家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诚信就在我们身边! 记诚信小格言: 主持人:我这里有几条诚信格言,大家想不想记一记?(一分钟记忆) ☆真诚是人生最高美德。(英·乔叟) ☆守信胜过用名气。(美·罗斯福) ☆出售自己的诚实,就等于变卖自己的名誉。(法·沃夫拿) ☆坦白和虚心能帮助你成功伟大的事业。(英·莎士比亚)

浅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与传承

承中华美德,兴礼仪之邦 ——浅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即使在今天,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2.“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2.谦和好礼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德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

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 3.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精忠报国 “忠”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5.克己奉公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6.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