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史复习整理

世界史复习整理

世界史复习整理

?世界历史分期

上古君士坦丁大帝

古代 313年—《米兰敕令》基督教合法化/ 4世纪—建两个首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5世纪—罗马帝国衰亡前后

中古[中世纪]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灭亡),建起横跨亚非欧的帝国,地中海局势转变/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5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

近代

[1903年发明飞机/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05年相对论的提出/ 1914年一战爆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918~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0世纪

现代

1945年二战结束/ 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1989年两德统一/ 21世纪

当代

?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375年,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向顿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进攻,触发了一场长达200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浪潮。

1、匈奴的西迁

北匈奴的一部分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进行了持久而漫长的迁徙。西迁的北匈奴人首先进入乌孙,在西北的悦般地区停留约70年。后受到崛起的鲜卑族的威胁,于2世纪中叶西走康居。至3世纪中叶,可能因为受到贵霜和康居的联合攻击,又被迫离开康居迁往粟特地区。停留在粟特也近一个世纪后,约于350年左右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从此匈奴人开始了在欧洲一系列的征伐扩张。他们的西迁不仅席卷了中亚细亚,而且深入欧洲腹地。【北匈奴的一部分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进行了持久而漫长的迁徙。西迁的北匈奴,人数约20余万人;其余的约6o余万人仍留居漠北。西迁的北匈奴人首先进入乌孙,在西北的悦般地区停了下来。公元105和106年即东汉殇帝元兴元年和安帝延平元年,北单于曾遣使汉朝,请求和亲。汉朝皇帝未予答复,从此北匈奴便不与汉通。||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崛起,据有匈奴故地,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公元2世纪前半期,鲜卑对汉时降时叛,屡次攻打攻匈奴,成为漠北地区新兴的强大势力。北匈奴受到鲜卑的威胁,不得不于2世纪中叶放弃驻牧约70年的悦般地区,西走康居。因为这次迁徒征途险阻,所以只挑选了精壮善战者,老弱病残者仍留悦般旧地,其后残留部分为柔然所并。迁往康居的北匈奴驻牧其地约一个世纪左右,至3世纪中叶,可能因为受到贵霜和康居的联合攻击,又被迫离康居迁往粟特地区。||北匈奴停留在粟特也将近一个世纪,约于350年左右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这时占有东欧黑海北岸和西亚一带的主要是阿兰人。进入欧洲的匈奴,首先进攻阿兰人,两军激战于顿河之上。结果阿兰人战败,国王被杀,国土被征服。一部分阿兰人逃散,其余大部分人被并入匈奴。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历史家才有关于匈奴人的记载。他们所说的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后代。匈奴的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深入欧洲腹地。受到匈奴西迁压力的其他游牧和半游牧部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

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汉魏之际,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从东汉开始他们不断内附,逐渐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向农耕生活过渡。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他们逐渐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他们,又往往强制其迁居到内地。至公元3世纪末,“胡人”南徒的人数已相当多。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达40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族人达50余万,占关中人口的半数。距西晋首都洛阳最近的南匈奴人达3万余落。

【汉魏之际,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从东汉开始他们不断内附,逐渐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向农耕生活过渡。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他们逐渐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他们,又往往强制其迁居到内地。至公元3世纪末,“胡人”南徒的人数已相当多。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达40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族人达50余万,占关中人口的半数。距西晋首都洛阳最近的南匈奴人达3万余落.||游牧民族的南徙直接威胁着西晋的统治.内迁各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强大的武装作为基础,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从4世纪初至5世纪中叶,北方五个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游牧世界的居民在四、五世纪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在亚欧大陆普遍发生的现象,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内部矛盾所困惑的中国西晋王朝,在外族入侵的打击下于316年灭亡。东晋迁都建康,国土局促江南,与北方各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进入南方的农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后果另一方面又学会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在农耕地区定居下采的各部族,逐渐走向农耕化,他们也为农耕世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嚈哒人的南迁

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的游牧部族之一,原驻牧于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公元4世纪70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占领粟特地区。5世纪20年代,嚈哒人开始越过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彻底灭亡贵霜帝国。打败波斯萨珊王朝,占领呼罗珊大部地区,建嚈哒国。嚈哒至此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的游牧部族之一,大约起源于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称为“滑国”,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故也称“白匈奴”。其真正的族属莫衷一是。公元4世纪70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占领粟特地区,即中亚一带。6世纪20年代,嚈哒人开始越过了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首先征服吐火罗斯坦,迫使贵霜帝国残部寄多罗贵霜西移,贵霜帝国至此彻底灭亡。嚈哒人随后于453年大败萨珊王伊嗣俟二世,484年又杀波斯王卑路斯,占领呼罗珊大部地区,建恹达国,定都巴底延城,萨珊朝波斯被迫称臣纳贡。嚈哒人在5世纪中叶战败波斯以后,随即南侵北印度,但被笈多王朝塞建陀笈多击退。嚈哒人酋长头罗曼于499年进占中印度马尔瓦地区。502年,头罗曼之子大举进攻印度,并在北印度建国。嚈哒至此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在东方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与中国的北魏、西魏、北周,和梁朝都有交往,在西方和南方征服了萨珊波斯和印度大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的嚈哒人国家,但嚈哒的强盛为时不长。528年,北印度王公联合起来击败了嚈哒。约558—567年间,萨珊朝波斯联合突厥人夹击恹达,其国灭亡,领土被瓜分,部众分散各地,遂渐与备族融合。恹达人侵入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后来也有改奉印度教的。因其处于东西方、南北方商路交通的中心,境内商业繁荣,对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4、欧洲蛮族的迁徙

“欧洲蛮族”指生活在欧洲农耕世界之北的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1至2世纪,帝国从北海到黑海,沿莱茵河——罗马边墙(罗马长城)——多瑙河一线的500公里边境基本保持平静。日耳曼人与罗马人偶有战争但总体相安无事。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趋衰败,难以抵挡500多万日耳曼人的渗入。大批日耳曼人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作为“同盟者”,缴纳贡赋,戍守边疆;或以参军的方式,进入内地。4世纪以后,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人越来越多,甚至军团上层将领也有日耳曼人充任。

而后,日耳曼部落集团由和平渗入的方式,转为发动对罗马帝国全面的武装进攻。大大小小的战争持续近一个世纪,476年罗马帝国彻底被日耳曼人灭亡。

【日耳曼部落集团由和平渗入的方式,转为自北海到里海,向罗马帝国展开全面武装进攻。哥特人越过多瑙河向东南进攻,构成全线总攻的左翼;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向高卢地区进攻,构成右翼;由多瑙河、莱茵河结合部直插帝国腹地的苏维汇人和汪达尔人构成攻势的中央部分。此外,盎格鲁人和撤克逊人则徙渡海峡,向罗马帝国边陲不列颠发起进攻。数路大军,在帝国境内纵横驰骋,横冲直闯,给予罗马军团和帝国统治以沉重打击。378年,罗马军队在阿德里亚堡战役中败于西哥持人,皇帝瓦伦斯战死疆场。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震动了整个帝国。

455年,汪达尔人再次克陷罗马。

5世纪上半叶,汪达尔一阿兰王国(411年)、苏维汇王国(411年)、西哥特王国(419年)、勃艮第王国(5世纪中叶)等大小蛮族国家将西罗马疆土分割殆尽,只有意大利和部分高卢地区还掌握在帝国手中。

5世纪中叶,匈奴人,在休整了半个世纪之后,由阿提拉统率,再次发起冲击,杀向高卢,对罗马和新建的蛮族国家构成极大的威胁。罗马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联手抵御匈奴。451年夏,双方举行会战,各死伤十几万人,未分胜负。后阿提拉又攻人意大利,蹂躏城乡。 453年,阿提拉病死,匈奴人遂定居在多瑙河下游。

476年,蛮族出身的罗马将领奥多亚克在帕维亚举行兵变,废黜了在拉文那的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灭亡。在意大利又出现了一个以奥多亚克为国王的蛮族国家。

489年,狄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冲人意大利,经3年激战、占领几乎整个意大利。

493年,狄奥多里克施诡计杀死奥多亚克,建起东哥特王国。与此前后,又有一批蛮族国家出现,如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王国、不列颠的诸多小王国。】

民族大迁徙、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使欧洲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游牧民族同周围文明中心的互相影响日益增进,是导致入侵的基本原因。

◆在许多文明中,游牧民被当作奴隶或雇佣军使用,而这一点常常是帝国京都内的军事政变或蛮族雇佣军的部落

同胞入侵的起因。

◆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于帝国边境邻近地区,是导致入侵的另一因素。

◆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通常使人口增加,经济、军事力量增长;这种经济、军事力量,当帝国的弱点为入

侵提供获胜希望时总是被采用。

◆侵略还常常是一个冲击力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最终结果。中国长城前的失败,或蒙古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联盟的

形成,往往使游牧民这支具有平缓的冲击力的队伍向西偏斜,最终形成了渡过奥克苏斯河、多淄河或莱茵河的蛮族入侵。

?欧亚民族迁徙与文明重构

1.东亚文明的动荡与调整

2世纪中叶后,以汉帝国为中心的东亚农耕世界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宁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其原因有:?汉帝国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普遍激化。

?地主阶级、官僚集团与广大农民的矛盾对抗愈演愈烈,终导致184年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大规模的战乱以及与

之俱来的天灾,使百姓无以为生。

?从4世纪初起,内迁的诸游牧民族不满西晋王朝的统治压迫,相继掀起反晋战争,形成中国局势动荡加剧的又

一大因素。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后的一个重要动荡时期,长达400余年。期间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处于停滞衰落之中。但是,在这场历史巨变中,中国封建文明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对日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农耕文明的区域得以扩展。

其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加速。

再次,封建生产关系得以发展。

2.西欧文明的重构

西欧文明的发展格局和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西罗马帝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和外来蛮族迁徙的冲击,西罗马帝国统治彻底灭亡。日耳曼民族建立起许多蛮族王国。中古封建社会基督教文明在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的相互融合中,逐步形成。

【首先,日耳曼人的到来引起了西欧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即罗马式奴隶制被强行废除;日耳曼人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迅速解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其次,蛮族国家的建成,使西欧统治者的人种构成发生了变化。日耳曼贵族成为西欧统治阶级的主体。

第三,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迁至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帝国晚期的严重危机和日耳曼武装迁徙,使濒临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岛遭到严重破坏,地中海沿岸各地在日后几个世纪中,又陆续遭到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人的侵袭。而在反复的角逐中,高卢地区的日耳曼国家——法兰克王国逐渐崛起,成为执掌西欧政局牛耳的政治中心。遍布在乡村原野上的法兰克贵族城堡、府邸成为各地的政治重镇。】总之,5世纪前后,罗马帝国的衰亡、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建国,构成历史大变革的主要内容。

3.东地中海世界与拜占廷帝国

【东地中海世界也经受着蜕变旧质的痛苦,寻求新生的希望。但在地理空间位置、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和统治阶级力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东地中海世界的社会变革却循着一条不同于西部的历史道路前行。

东地中海世界原属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除欧洲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外,还包括亚洲的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以及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地区。这一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区域,在罗马帝国后期愈来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在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战略要地,原古希腊移民城邦拜占廷的旧址上,营建帝国新都——君士坦丁堡。帝都东迁对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影响甚巨。395年,皇帝狄奥多西临终时,将天下分成东西两部交由两个儿子分别治理,罗马帝国的一统江山由此裂为两半。统治东地中海区域的东罗马帝国,因其帝都旧名拜占廷,故称拜占廷帝国。

?蛮族王国的兴衰【法兰克王国】

◆克洛维

法兰克王国创立者。中世纪早期曾统治西欧大片领土。图尔内的法兰克军事首领希尔德里克一世之子。481年其父死后成为萨利克法兰克人部落首领,竭力向南推进,向高卢扩张。486年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在高卢的末代统治者西亚格利乌斯,使他的威力进入索姆河和塞纳河的整个地区。

486年,克洛维一世战胜苏瓦松国王-西格里乌斯(位于今皮卡第大区的苏瓦松王国的统治者)。这场胜利使用法兰克人的统治扩张到了卢瓦尔河以北地区。奠定了建立王国疆域、物产和声望的基础。在臣民的拥护之下,克洛维正式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并且以自己祖父的名字将王国命名为墨洛温王朝(486~751),克洛维也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任国王。

◆苏瓦松战役

486年

罗马大将,高卢的统治者西阿格里乌斯

占领卢瓦尔河、塞纳河沿岸地区

奠定了法兰克王国之墨洛温王朝的基础。

◆普瓦提埃战役

发生在8世纪20年代初起。阿拉伯帝国征服西班牙后,开始对法兰克王国的征服。阿拉伯军队与法兰克军队在普瓦提埃交战,法兰克军队获胜。此次战役被称作“普瓦提埃战役”。

◆采邑制

定义

采邑制是一种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封主赐予封臣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并且有义务保护封臣(陪臣)。封臣宣誓效忠,负担兵役。封臣终身占有土地但并非世代世袭。封臣亦可赐予别人土地,结成新的“封主与封臣”的关系。采邑制的原则是“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

背景

一方面,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作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中央经济削弱;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因过度土地分封变得分散;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

改革

715年,查理·马特成为主政的宫相,为了解决国内外矛盾,实行了采邑制改革。

影响

采邑制确立和巩固了西欧封建阶梯式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王权。农民的连带封赐还加强了农民对土地和领主的依附关系,逐步改变了王国的兵源与军制,农民步兵逐步向封建骑兵转变(骑士制度)。总体来说采邑制改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与成熟。

◆墨洛温王朝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它地处偏僻,并未过多地介入诸日耳曼国家与罗马帝国的殊死博斗,因而未过早地削弱本不大强大的国力。

●建国不久,克洛维审时度势,决定皈依罗马基督教。既避免了与高卢罗马人在宗教上的对峙,又获得了高卢罗

马教会强有力的支持。

●再次,在征服过程中,克洛维不曾明令剥夺罗马大地产主的土地,只是将旧有的罗马国有土地,及无主土地分

赠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从而使高卢罗马地主与法兰克人之间不仅未产生严重的对抗,反而形成政治上的联合局面。法兰克新贵与罗马地主共同组成新国家的剥削阶级。

●克洛维本人突破传统习俗,秉持严厉打击氏族部落贵族的政策,逐步翦除潜在的对手,使新兴王权得以巩固壮

大。

◆查理帝国强盛原因

(1)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中央设立由国王亲信组成的国王枢密会议,贵族会议,其成员包括伯爵、主教、修院长和国王重要的封臣。

?查理在边境地区设立“马克”(边区),委派藩侯统辖,其地区划分为伯爵辖区,任命伯爵全权治理。

?经常派以伯爵和主教两人组成的巡按使团,巡行各地,对地方行政、司法和宗事务进行监督。

(2)封臣制和采邑制的推行

?进一步推行祖父时期开始实行的封臣制,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吏、主教、修院长得到了采邑,成为了国王的

封臣。

?封赐贵族和教会许多有特权的领地,规定拥有一定数量土的人必须在伯爵或领主率领下服军役,而土地数

量不足者则需供养从军者。

(3)庄园制度的完善

?颁布大量的王田敕令,敦促王田管理人要善于组织生产,登记好王田上的财物,并派监察官监督之,以保

证国家的税收。

(4)重视文教

?查理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邀请欧洲知名学者前往讲学,派人收集和抄写大量古典文献,督促贵族和教

会人士致力学习,开创了被西方史家称为“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的时代。

?基督教化对西欧中古社会的影响

●它使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下的西欧各地区、国家、阶级、人群,拥有了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

●使西欧封建文明在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具有了整体一致性。正是在基督教化过程中,西欧才成为人类中古文明区

域。

●从宏观上看,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同为中古以后西欧文明发展的两大源泉。

◆不列颠群岛的基督教化

?西欧封建教会的制度化

中古西欧成为罗马天主教的天下,它不仅在文化方面占据特殊地位,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它在推动西欧封建制度化的过程中,罗马天主教会自身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即罗马教会的全面制度化。

(1)教会组织的完善

中世纪时,罗马教会组织逐渐完善,具体表现为:修道院的出现并逐渐成熟(《修士守则》的制定),修会组织和骑士团的出现。

【罗马教会的基本组织形态有教区和修院。神职人员的基本类别分为教士和修士。

教士是指那些承担拯救俗人灵魂、管理民众精神生活的神职人员。他们分别主持和管理着大小不一的教区。教区分大主教区——主教区——

乡镇教区三个基本层次。

修士,原指离家出世,隐居荒野,以极端苦行的方式拯救自身灵魂的基督徒。最初,这种隐修方式多为个人行为,后逐渐转变为集体行为,

5世纪,隐修院(或称修道院)应运而生。

?529年,意大利人圣本尼狄克在制定了《修士守则》,标志着西欧中古教会形成了自己的修院制度。

?6世纪中叶至12世纪中叶,西欧众多修院都奉圣本尼狄克所制定的《修士守则》为圭臬

?到11世纪前期,西欧的修道组织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首的联合组织——修会。后来陆续出现新的修会

组织。

?十字军东侵期间,又建立起具有军事武装性质的修道团体——骑士团。】

西欧教会还逐渐形成了以教皇制为核心的教阶制度: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国教会组织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

罗马教廷把整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按着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统统纳入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

(2)教义系统化和理论化

中世纪时期,西欧基督教的教义逐渐系统化和理论化,从圣经哲学发展到教父哲学并最终发展为经院哲学。

圣经神学是《圣经》新约形成时期的神学,以《圣经》为唯一信仰的来源。4至5世纪期间,一些杰出的神学家

(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三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用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从而把神学与哲学结合起来,使教义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以“三位一体”的神学观念来为教权至上论提供理论依据。】11世纪之后,经院哲学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化、思辨化推向新的高度,建构起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哲学化神学唯心论体系。

【被誉为“神学之子”的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伟大。在其所撰著的《神学大全》一书

中,他提出了“宇宙秩序论”,对教会权威和封建社会等级秩序作了充分的神学论证。】

(3)信仰礼仪的规范化

基督教仪式称为圣礼。早期基督教的圣礼较简单,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种。中世纪之后,各种新的礼仪陆续出现,但随地域不同而相异。1215年,罗马教廷召开丁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礼仪的七大圣礼: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授受礼和临终涂油礼,并要求全体基督徒每年至少要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撤一次。

中古时代,以“原罪”、赎罪和得救三大信条为主的信条理论,也被精心加以改造,从中演绎出“教会赦罪”制度。人类若想得救必须经过教会赦罪这一关键环节。教会由此制定了一整套赦免世人罪过的措施,如:向神职人员私下告解、忏悔、诵经、斋戒、幽禁、放逐、朝拜、行营功、以钱赎罪等等。

从此,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为规范,宗教礼仪的约束力和象征性大为加强。

此外,基督教会的制度化变革还包含许多内容,如教皇选举程序,规则,教会法庭的设置和种类,特别是教会法体系的确立等。

?拜占廷帝国

◆破坏圣像运动

拜占庭伊苏利亚王朝创建者利奥三世于726年颁布诏令,禁止教会供奉圣像和崇拜偶像,并进行了一系列打击破坏教圣像崇拜的活动,直到843年阿摩利亚王朝皇帝狄奥多拉宣布重新恢复圣像崇拜才终止。史称“破坏圣像运动”。

破坏圣像的活动包括:捣毁圣像、封闭修道院、没收教会土地与财物、强迫修道士还俗并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教会改革运动,实际上是统治者用没收教产的方法来解决国家财政和军费不足的问题,从而安抚军事贵族,最终达到遏制教会势力和强化王权的深层目的。

◆衰亡的原因

1.以小农经济衰败为重要特征的拜占廷军区制的瓦解是拜占廷帝国全面衰落的关键因素。

?直接削弱了拜占廷武装力量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导致国力军力下降,这成为拜占廷帝国晚期军事失败的

根本原因。

?军区制下小农经济的彻底瓦解伴随着大地产的兴起。以大土地为经济后盾的军事贵族则形成了与中央政府

抗衡的势力,他们甚至干预朝政朝政,兴废君主,左右政局,代表着利益各异的分裂势力,使拜占廷帝国内乱加剧。

?小农经济的瓦解直接导致国家税收来源的枯竭和税收制度的破坏。

?小农经济的衰落还对拜占廷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消极影响。如果说拜占廷税收体系的崩

溃是砍掉了其经济机体的一条腿,那么城市工商业,特别是国际过境贸易的破坏就使之丧失了立足能力。

2.主管各省的军事将领的反抗不断增长,破坏了帝国的军事体制。

?1025年,巴西耳二世十分强大,足以控制军队。但他的继承者却软弱无能,无力控制军队尤其是在军事将

领同各省大地主联合起来以后。军事领将常利用为保卫边疆而征其的农民军来反对君士坦丁堡的行政当局。

?作为回击,官僚们遣散了农民军,让农民由服兵役改为交付现金。再用征集来的资金雇佣外国雇佣兵其中

包括诺曼人、日耳曼人、帕齐纳克人和亚美尼亚人。

?但与前农民军相比这些外国雇佣兵显然不可靠,在支付给他们的军饷尚未筹得时,他们经常转而反对表面

上由他们保卫的帝国。

3.社会封建化的政治问题

?军事将领和地方地主们积聚起巨大的地产,使诸行省整个土地落入少数家族的控制之中。皇帝们经常颁布

阻遏这种趋势的命令。这个命令以及其他类似的命令都未生效,因为,贯彻执行命令的阶级正是命令中所针对的阶级。

?“西欧采邑制度的拉丁版”。巴西耳二世去世后的皇帝们开始准许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享有国家所有地使

用权。这些赐地同服兵役连在一起,于是,开始形成了与西方的采邑相类似的东西,只是没有效忠和封地。

的确,1204年,拉丁人征服拜占廷后,将它分成了若干采邑;希腊贵族承认这种采邑就是他们的赐地的拉丁翻版。

?严重的经济失调。私人和寺院的大地产使帝国的岁入减少,在巴西耳的继承者减免了大地主的大部分捐税

之后,情况更为严重。与此同时,朝廷的奢侈和外国雇佣军的开支,使帝国的支出不断上升。帕齐纳克人和塞尔柱突厥人的骑兵袭击,危害也很严重,它使某些地区土地荒芜,颗粒不收。币值稳定达七个世纪之久的拜占廷金币索里达,这时也连续贬值。

4.地理位置

处于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中。帝国的经济成就和城市繁荣经常吸引一些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劫掠帝国领土,特别是进攻君士坦丁堡。在整个中世纪,君士坦丁堡曾遭受多次游牧民族和其他外部敌人的围攻,井有时沦于敌手。

5.蛮族的入侵

在西方是诺曼人冒险者。他们最初是拜占廷的雇佣军,这时转而反对衰弱的帝国,占领了自查士丁尼征服时期以来一直保留下来的意大利南部领地。同样,在东方是塞尔柱突厥人。他们从家乡中亚进入伊斯兰教帝国,在那里被巴格达哈里发雇为雇佣军。这些雇佣军逐渐变为主人,于l055年占领巴格达,建立了塞尔柱帝国。

这些突厥人使行将灭亡的伊斯兰教世界得以复兴,重新统一印度和地中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并兵临将拜占廷帝国和伊斯兰教世界分隔数世纪的托罗斯山脉边境。

6.拉丁人的征服

1204年春,法兰克、威尼斯、佛拉芒和日耳曼联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使它接连三日遭到冷酷无情的掠夺和屠杀。第四次十字军在拜占廷建立的拉丁帝国,维持了57年的统治。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最后结果却是为伊斯兰教统治整个中东铺平了道路。尽管1261年拜占廷帝国得以恢复,但再也没能从拉丁人征服的创伤中复原过来,而是苟延残喘地生存下去,直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为止。

1453年4月6日,土耳其素丹穆汗默德二世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城。素丹军队有20万人,300艘战船,而这时守城的除3000名外国雇佣军外,拜占廷将士仅6000人,双方兵力悬殊,但守城军民英勇抵抗达53天之久。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城陷,土耳其人烧杀枪劫,连续三天,6万居民被俘为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随即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封建主义的西欧

【英国】诺曼底王朝

《索尔兹伯里盟誓》

1086年威廉一世在索尔兹伯里召开效忠宣誓会,要求全英所有领主对他行臣服礼,保证永远效忠,确立了“我的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史称“索尔兹伯里盟誓”。

《末日审判书》

1085年,为掌握全国的土地、财产和收入状况,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确保王室收入,威廉一世派人到全国各地清查。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其正式名称应是《土地赋税调查书》。

【英国】金雀花王朝

“自由大宪章”

1215年6月15日,英国大贵族利用社会的普遍不满,在骑士和市民的支持下,以武力迫使约翰认可了由他们起草的“自由大宪章”。

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有利益,因而成为限制王权的封建性政治文件。“大宪章”规定,封建法律高于王权,未经教俗封建主同意,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和盾牌钱;小领主之间的财产纠纷应由其领主审理,国王法庭不得干涉;国王不得侵犯教会权利,随意征收教会地产。同时,“大宪章”也照顾到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大宪章”的颁行,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王权,保障了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

【英法】百年战争

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起因法国领地(安茹伯国)的争夺。

佛兰德尔(比利时,英国羊毛市场和法国国王的封臣佛兰德尔伯爵)的控制。

加佩王朝的继承权: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导致旁系争夺,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继承要求。◆进程【1337-1453】

→英国进攻 (1337年 - 1360年)

→法国反攻(1360年 - 1400年)

→英军卷土重来并占领巴黎(1415年 - 1429年)

→法军收复失地和贞德抗英 (1429年 - 1453年)

◆影响:

法国的政治统一(除加莱外)。

英国呢绒加工业的发展;民族主义兴起。

【德国】卡诺莎之辱

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争权夺利,教皇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德国国内和国外因此掀起了反对国王的浪潮。亨利四世被迫妥协,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德国】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年9月23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为解决主教续任权之争,在沃尔姆斯缔结宗教协议。协定规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等地,授予主教世俗权的仪式应在授予宗教权之后6个月举行,主教叙任权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暂告中止。

【西班牙】“再征服运动”

中世纪西班牙人反对阿拉伯人长期占领的收复失地运动。称为“列康吉斯达运动”(西班牙语意为“再征服”、“收复”)。西班牙人收复失地的斗争,从718年在科尔敦加战役阻击阿拉伯人入侵起,至1492年西班牙人最后占领格拉纳达止,共延续了近8个世纪,而以11~13世纪的斗争最为激烈。

8-10世纪——防守:

北部比利牛斯山区西哥特王国的残余势力

与基督教政权阿斯都里亚王国

及此后形成的阿斯都里亚王国、加里西亚王国、雷翁王国。

11-13世纪——反攻:

卡斯特王国、阿拉贡王国、葡萄牙王国。

1212年托罗萨战役与雷康吉斯达运动的转折。

14-15世纪——尾声:

1492年收复最后的失地格拉纳达。

卡斯特公主与阿拉贡王子的联姻与西班牙王国的形成。

历史遗产:

伊斯兰教的影响。

天主教势力的膨胀。

?伊斯兰世界

◆徙志

【公元613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麦加的部落贵族把他视一种威胁,因此多方迫害伊斯兰教徒。】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及其门徒星夜出走到麦加以北200公里的雅特里布(后来穆罕默德将雅特里布改名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并考虑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这就是伊斯兰教历史上有名的“希吉拉”(“徙志”,后被定为伊斯兰教的教历元年)。

意义:空间的移动。身份的改变。时代的转折。伊斯兰教纪元的起点

◆麦地那宪章

是穆罕默德建国指导思想的纲领性历史文献。主要内容有:(1)规定了伊斯兰教早期的政权性质。 (2)规定了穆斯林之间的关系准则。 (3)确立了穆罕默德的绝对领导地位和权威。(4)规定了穆斯林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与行为准则。(5)阐明了联合犹太人共同对敌的方针和政策。。(6)阐明了孤立、打击古莱西多神教徒的立场和方针。宪章的规定明确、具体,体现了穆罕默德团结内部、联合友人、打击敌人的战略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四大哈里发

哈里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四大哈里发是指公元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最初的四个继任者。依次为阿布·伯克尔(公元632~634在位)、欧麦尔·本·哈塔卜(公元634~644在位)、奥斯曼·伊本·阿凡(公元644~656在位)、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公元656~661在位),史称“四大正统哈里发”。

公元661年第四任哈里发被杀,伊斯兰教从此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同时也标志着伊斯兰正统哈里发(继任者)时代的终结。

【欧麦尔的统治原则: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人的合而为一;民族统治;宗教统治;封建统治。】

?封建主义西欧的经济与社会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1096-1291)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主要是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持续了近200年的宗教性侵略性战争。

(一)

1)宗教方面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

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

单独→结伙。

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周三日落到周一日出。

春耕和夏末秋初的收割季节。

1054年教会分裂,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

生存空间的需要

乌尔班二世称:“因为你们居住的土地被大海和高山峻岭所围困,不够满足你们众多的居民;而且物产并不丰富,物产填不满庄稼人的肚子……走上通向圣墓的征途,把圣地从邪恶的种族手里夺回来,归你们自己占有。正如《圣经》说的,那块‘丰饶之国’是上帝赐给以色列的子孙的。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

另一座天堂”(世界文明史)。此处颇显坦诚,不似现代人的羞羞答答。

东方财富的向往

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

3)外在条件

阿拉伯人的衰落

突厥人的分裂

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二)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

停止私战。

拯救圣城。

教会承诺:参加者可免除债务;可无需领主的同意转让土地;家属和财产受教会保护。

1)侵略战争的性质

虽然名义上是反对异教徒对天主教“圣地”与信徒的蹂躏,但实际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以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目的为主,发动对亚洲西侧的侵略劫掠战争。

2)消极影响

对西欧来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对受侵略的诸伊斯兰教国家来说,则是一场被掠夺被屠杀的巨大浩劫。 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

3)积极影响

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东方金属加工技术、纺织技术、制糖技术传入西欧。

贸易的扩大

东方商品的流入与西欧诸国的贸易逆差。

流通领域的活跃

货币关系的扩大。窖藏贵金属的重见天日。

城市的繁荣

庄园的衰落

地租的折算与劳役制的解体。

教会势力的消长

?封建主义的东欧:政治、经济与社会

◆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

8、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扩大,各部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862 年诺曼人留里克受斯拉夫人邀请来到东欧平原解决斯拉夫人内乱,他率领亲兵队在诺夫哥罗德登上王公宝座,建立了第一个罗斯王国,即留里克王朝。879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尔继任王公,他率领亲兵队南征,于882年占领第聂伯河中游的基辅城,把罗斯国的首都迁到基辅,开始了基辅罗斯公国时期。

◆索贡巡行

10世纪初封建关系尚不发达,为维持国家的费用和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王公便一年一度向属下居民索取贡物并形成制度。这种制度称为“索贡巡行”。每年冬初,大公就率领亲兵在其辖区内向居民征收毛皮、蜂蜡、粮食等贡物,甚至掠夺人口。这种单一的掠夺性经济是占有斯拉夫人财富的基本方式。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成了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11世纪被地租制所取。

◆988基辅大会

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即希腊正教抑或东正教),并且宣布基督教为基辅公国的国教。基督教化的意义在于,密切了基辅公国与拜占廷帝国之间的交往,为拜占廷文明在东斯拉夫人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伊凡四世【莫斯科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即位,废止莫斯科大公的称号,由东正教总主教加冕,改称沙皇。

1598年,伊凡四世之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死后无嗣,留里克王朝世系结束。

?东欧与西欧政教的关系

中世纪时代,东欧与西欧政教关系的走向有很大的差别。西欧基督教是在和王权联合的过程中从地位由低往高变化,东欧教权则是在和王权联合过程中被打压,始终受限的过程。

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开始。这不仅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也是基督教与帝国政府政权合流的开始。

西欧

米兰敕令的颁布使得基督教成为高卢地区罗马文明的象征。

496年法兰克王国建立者克洛维率3000亲兵摒弃多神崇拜的的原始宗教,接受文明的意识形态,皈依基督教的的官方信仰。基督教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国教,地位又再次大大提升。

公元6-9世纪是教会在中世纪发展的初期,教权与王权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国家的保护,需要王法处理世俗事物,另一方面,王权也需要教会的支持、祈祷,通过基督教的所谓君权神授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王权对教权的利用正是教权逐步凌驾王权的开始。

【7世纪中叶,在当时封建王公的支持下,罗马派基督教在英格兰确立了正统地位。

751年,墨洛温王朝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后为表示酬谢,他将两次出兵意大利所得领土的一部分送给了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一事件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皇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

查理大帝时代在对外扩张战争的同时强制传播基督教,十字架成为法兰克封建统治的重要标志。帝国解体时,西法兰克和意大利等广大地区已基本基督教化了。

由东法兰克王国演变而成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把基督教传给匈牙利人、斯拉夫人和丹麦人。

同时,伴随着大批德国基督徒移居东方和北方,基督教的传播范围也愈发广泛。大约在10-11世纪,中欧和北欧地区相继完成了基督教化的过程。】

西欧各国的封建统治者们,不仅把基督教作为宗教信仰,而且也把其作为教化民众、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和意识形态。因此,他们以种种方式,甚至不惜采取武力手段来推进“上帝在人间的事业”。

经济上,由于各国君主、贵族的大量馈赠和广大民众的奉献、捐赠,罗马教会拥有的地产急剧膨胀,教会成为中古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政治上,罗马教会从克洛维时代起,就获得了免税和禁止行政官吏进入教堂捕人的种种经济、司法特权。6世纪中叶以后,教会的政治权力愈益加强,不仅神职人员犯罪只能接受教会法规的管束,不受世俗法律的制裁,而且大批神职人员还进人王国政府机关,充任国家官吏。主教等高级教会人士还直接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并拥有更改法官判决和处分渎职官吏的政治权力。

王权过于支持教会导致的结果就是教会权力大大增强,西欧的政治局面逐渐变成了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并行的二元结构,虽然中后期教权与王权时常冲突,势力此消彼长,但基督教仍然是整个西欧中世纪精神世界的核心。

东欧

在东欧,教权则始终位于王权之下,无法超越王权的地位。这是拜占庭政权高于教权的传统及延续。

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古罗马的文化传统—政权干涉和控制教权。早在恺撒时期就开创了“君王即神”这一观念的先河。在早期罗马帝国,神与皇帝是不可分的二位一体。

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后,受到东方因素的影响,罗马帝国的元首政体逐渐转变为君主神权制度,皇帝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国家是上帝的律法在人间的反映,皇帝是人间最高的权威和基督教教义的最高保卫者。基督教作为精神支柱服务于拜占廷帝国政权。皇帝是教会的最高领导,所以在拜占廷帝国,政权高于教权,政权控制教权。继承了拜占庭文化的东欧基辅国家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一直延续了王权高于教权的传统。

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动的持续100多年的破坏圣像运动就是遏制教会势力强化王权的最典型例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