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步步高导学案第十九章 学案3、4

步步高导学案第十九章 学案3、4

步步高导学案第十九章  学案3、4
步步高导学案第十九章  学案3、4

学案3探测射线的方法

学案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目标定位] 1.了解探测射线的几种方法,熟悉探测射线的几种仪器.2.知道核反应及其遵从的规律,会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3.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4.知道放射性同位素的常见应用.

一、探测射线的方法

[问题设计]

肉眼看不见射线,但是射线中的粒子与其他物质作用时的现象,会显示射线的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答案①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气体或液体电离,以这些离子为核心,过饱和的蒸气会产生雾滴,过热液体会产生气泡.②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照相乳胶感光.

③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

[要点提炼]

1.威耳逊云室

(1)原理:粒子在云室内的气体中飞过,使沿途的气体分子电离,过饱和酒精蒸气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结成雾滴,于是显示出射线的径迹.

(2)粒子的径迹:α粒子的径迹直而清晰;高速β粒子的径迹又细又直,低速β粒子径迹又短又粗而且是弯曲的;γ粒子的电离本领很小,一般看不到它的径迹.

2.气泡室

气泡室装的是过热液体(如液态氢),粒子经过液体时就有气泡形成,显示粒子的径迹.3.盖革—米勒计数器

当某种射线粒子进入管内时,它使管内的气体电离,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加速.电子跟管中的气体分子碰撞时,又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电子……这样,一个粒子进入管中可以产生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到达阳极,正离子到达阴极,在电路中就产生一次脉冲放电,利用电子仪器可以把放电次数记录下来.

二、核反应与核反应方程

1.核反应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

2.核反应的实质:以基本粒子(α粒子、质子、中子等)为“炮弹”去轰击原子核(靶核X),从而促使原子核发生变化,生成了新原子核(Y),并放出某一粒子.

3.原子核人工转变的三大发现

(1)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147N+4

He→178O+11H

2

(2)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94Be+4

He→126C+10n

2

(3)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

27

Al+42He→3015P+10n;3015P→3014Si+0+1e.

13

4.人工转变核反应与衰变的比较

(1)不同点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一种核反应,是其他粒子与原子核相碰撞的结果,需要一定的装置和条件才能发生,而衰变是原子核的自发变化,它不受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

(2)相同点

人工转变与衰变过程一样,在发生的过程中质量数与电荷数都守恒;反应前后粒子总动量守恒.

三、放射性同位素

1.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2.放射性同位素的分类:

(1)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3.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优势:

(1)种类多.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不过40多种,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000多种.

(2)放射强度容易控制.

(3)可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

(4)半衰期短,废料易处理.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1)在工业上可以用γ射线来探测工件内部裂痕,称为γ探伤.也可以用γ射线照射种子,会

使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从而培育出优良品种.

(2)农业上利用3015P作为示踪原子来研究农作物对磷肥的吸收情况.

一、探测射线的方法

例1利用威尔逊云室探测射线时能观察到细长而弯曲的径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知有α射线射入云室中

B.可知是γ射线射入云室中

C.观察到的是射线粒子的运动

D.观察到的是射线粒子运动路径上的酒精雾滴

解析因为威尔逊云室中观察到的细而弯曲的径迹是β射线的径迹,A、B选项均错误;射线粒子的运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观察到的是酒精的过饱和蒸气在射线粒子运动路径上形成的雾滴,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答案 D

二、核反应及核反应方程

例2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并指出其中________是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是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1)147N+10n―→146C+________

(2)147N+42He―→178O+________

(3)105B+10n―→________+42He

(4)94Be+42He―→________+10n

(5)5626Fe+21H―→5727Co+________

解析(1)147N+10n―→146C+11H

(2)147N+42He―→178O+11H

(3)105B+10n―→73Li+42He

(4)94Be+42He―→126C+10n

(5)5626Fe+21H―→5727Co+10n

其中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2).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4).

答案见解析

例3199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制得了一种新的铂元素的同位素20278Pt,制

取过程如下:(1)用质子轰击铍靶94Be产生快中子;(2)用快中子轰击汞20480Hg,反应过程可能有两种:①生成20278Pt,放出氦原子核;②生成20278Pt,同时放出质子、中子.(3)生成的铂20278Pt发生两次衰变,变成稳定的原子核汞20280Hg.写出上述核反应方程.

解析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确定新生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然后写出核反应方程,如下:

(1)94Be+11H→95B+10n

(2)①20480Hg+10n→20278Pt+32He

②20480Hg+10n→20278Pt+211H+10n

(3)20278Pt→20280Hg+20-1e

答案见解析

三、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例4关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放射线改变了布料的性质使其不再因摩擦而生电,从而达到消除有害静电的目的B.利用γ射线的穿透性可以为金属探伤,也能进行人体透视

C.用放射线照射作物种子使其DNA发生变异,其结果一定是更优秀的品种

D.用γ射线治疗肿瘤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剂量,以免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太大的伤害

解析利用放射线消除有害静电是利用放射线的电离作用,使空气分子电离成为导体,将静电消除.γ射线对人体细胞伤害太大,不能用来进行人体透视.作物种子发生的DNA突变不一定都是有益的,还要经过筛选才能培育出优良品种.用γ射线治疗肿瘤对人体肯定有副作用,因此要科学地控制剂量.

答案 D

1.(探测射线的方法)如图1是科学史上一张著名的实验照片,显示一个带电粒子在云室中穿过某种金属板运动的径迹.云室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照片向里.云室中横放的金属板对粒子的运动起阻碍作用.分析此径迹可知粒子( )

图1

A .带正电,由下往上运动

B .带正电,由上往下运动

C .带负电,由上往下运动

D .带负电,由下往上运动 答案 A

解析 由于金属板对粒子有阻碍作用,穿过金属板后速度减小,由r =m v

qB 可知在同一匀强磁

场中运动半径减小,由图片知板下面半径大于上面的半径,所以粒子从下向上穿过金属板,磁场方向垂直照片向里,由所受洛伦兹力方向指向圆心位置,根据左手定则判断该粒子应带正电荷.故A 项正确.

2.(核反应和核反应方程)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

x+73Li―→2y y+147N―→x+178O y+94Be―→z+126C

x、y和z是3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是()

A.α粒子B.质子

C.中子D.电子

答案 C

解析把前两个方程化简,消去x,即147N+73Li―→y+178O,可见y是42He,结合第三个方程,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知z是中子10n.因此选项C正确.

3.(核反应和核反应方程)铝箔被α粒子轰击后发生了以下核反应:2713Al+42He→X+10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10n是质子

B.10n是中子

C.X是2814Si的同位素

D.X是3115P的同位素

答案BD

解析由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知,X是3015P,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1

n是中子,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只不过40多种,而今天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000多种,每种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带电的验电器在放射线照射下电荷会很快消失.其原因是()

A.射线的贯穿作用B.射线的电离作用

C.射线的物理、化学作用D.以上三个选项都不是

(2)图2是工厂利用放射线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装置示意图.如果工厂生产的是厚度为1毫米的铝板,在α、β、γ三种射线中,你认为对铝板的厚度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射线.

图2

答案(1)B(2)β

解析(1)因放射线的电离作用,空气中与验电器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与之中和,从而使验电器所带电荷消失.

(2)α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弱,不能穿透厚度为1毫米的铝板,因而探测器不能探测,γ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极强,穿透1毫米厚的铝板和几毫米厚的铝板打在探测器上很难分辨.β射线也能够穿透1毫米甚至几毫米厚的铝板,但厚度不同,穿透后β射线中的电子运动状态不同,探测器容易分辨.

题组一探测射线的方法

1.关于威耳逊云室探测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威耳逊云室内充满过饱和蒸气,射线经过时可显示出射线运动的径迹②威耳逊云室中径迹粗而短的是α射线③威耳逊云室中径迹细而长的是γ射线④威耳逊云室中显示粒子径迹原因是电离,所以无法由径迹判断射线所带电荷的正负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云室内充满过饱和蒸气,射线经过时把气体电离,过饱和蒸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雾滴,雾滴沿射线的路线排列,显示出射线的径迹,故①正确;由于α粒子的电离本领大,贯穿本领小,所以α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粗而短,即②正确;由于γ射线的电离本领很弱,所以在云室中一般看不到它的径迹,而细长径迹是β射线的,所以③错误;把云室放在磁场中,由射线径迹的弯曲方向就可判断射线所带电荷的正负,④错.

2.用盖革—米勒计数器测定放射源的放射强度为每分钟405次,若将一张厚纸板放在计数器与放射源之间,计数器几乎测不到射线.10天后再次测量,测得该放射源的放射强度为每分钟101次,则下列关于射线性质及它的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射源射出的是γ射线

B.放射源射出的是β射线

C.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5天

D.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2.5天

答案 C

解析由厚纸板能挡住这种射线,知这种射线是穿透能力最差的α射线,选项A、B均错误;

因放射性元素原子核个数与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次数成正比,10天后测出放射强度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说明10天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个数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由半衰期公式知已经过了两个半衰期,故半衰期是5天.

3.用α粒子照射充氮的云室,摄得如图1所示的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

A.A是α粒子的径迹,B是质子的径迹,C是新核的径迹

B.B是α粒子的径迹,A是质子的径迹,C是新核的径迹

C.C是α粒子的径迹,A是质子的径迹,B是新核的径迹

D.B是α粒子的径迹,C是质子的径迹,A是新核的径迹

答案 D

解析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一个新核并放出质子,入射的是α粒子,所以B是α粒子的径迹,产生的新核质量大,电离作用强,所以径迹粗而短,故A是新核的径迹,质子电离作用弱一些,贯穿能力强,所以细而长的径迹是质子的径迹,所以正确选项为D.

题组二核反应和核反应方程

4.下列核反应或核衰变方程中,符号“X”表示中子的是()

A.94Be+42He→126C+X

B.147N+42He→178O+X

C.20480Hg+10n→20278Pt+211H+X

D.23992U→23993Np+X

答案AC

解析根据核反应方程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A、C正确.

5.一个质子以1.0×107m/s的速度撞一个静止的铝原子核后被俘获,铝原子核变成硅原子核.已知铝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7倍,硅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8倍,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反应方程为2713Al+11H→2814Si

B.核反应方程为2713Al+10n→2814Si

C.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7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方向一致

D.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5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 A

解析由核反应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由动量守恒定律求得硅原子速度的数量级为105m/s,方向和质子的初速度方向相同,故C、D选项错误.6.在下列四个核反应方程中,X1、X2、X3和X4各代表某种粒子

①31H+X1→42He+10n②147N+42He→178O+X2

③94Be+42He→126C+X3④2412Mg+42He→2713Al+X4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X1是质子B.X2是中子

C.X3是电子D.X4是质子

答案 D

解析根据核反应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知,X1为21H,A错;X2为11H,B错;X3为10n,C 错;X4为11H,D对.

7.一质子束入射到靶核2713Al上,产生核反应:p+2713Al→X+n,式中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_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_.

答案1413

解析根据核反应过程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新核X的质子数为1+13-0=14,质量数为1+27-1=27,所以中子数=27-14=13.

题组三放射性同位素及应用

8.有关放射性同位素3015P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015P与3014X互为同位素

B.3015P与其同位素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C.用3015P制成化合物后它的半衰期变长

D.含有3015P的磷肥释放正电子,可用作示踪原子,观察磷肥对植物的影响

答案BD

解析同位素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选项A错误.同位素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选项B 正确.半衰期与元素属于化合物或单质没有关系,所以3015P制成化合物后它的半衰期不变,选项C错误.含有3015P的磷肥由于衰变,可记录磷的踪迹,所以选项D正确.

9.下列应用中把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的是()

A.射线探伤仪

B.利用含有放射性13153I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

C.利用6027Co治疗肿瘤等疾病

D.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用以检测确定农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

答案BD

解析射线探伤仪利用了射线的穿透能力,所以选项A错误.利用含有放射性131

53

I的油,可以记录油的运动踪迹,可以检查管道是否漏油,所以选项B正确.利用6027Co治疗肿瘤等疾病,利用了射线的穿透能力和高能量,所以选项C错误.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可以记录放射性元素的踪迹,用以检测确定农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所以选项D正确.

题组四综合应用

1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除了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电子.正电子的质量跟电子的质量相同,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跟电子的电性正好相反,是电子的反粒子.更意外的是,拿走α放射源以后,铝箔虽不再发射中子,但仍然继续发射正电子,而且这种放射性也有一定的半衰期.原来,铝箔被α粒子击中后发生了如下反应:2713Al+42He→3015P+10n,这里的3015P就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正电子就是它衰变过程中放射出来的.

(1)写出放射性同位素3015P放出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

(2)放射性同位素3015P放出正电子的衰变称为正β衰变,我们知道原子核内只有中子和质子,那么正β衰变中的正电子从何而来?

答案(1)3015P→3014Si+0+1e

(2)正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一个质子转换成一个中子放出的

解析(1)核反应方程为3015P→3014Si+0+1e.

(2)原子核内只有质子和中子,没有电子,也没有正电子,正β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一个质子转换成一个中子,同时放出正电子,核反应方程为11H→10n+0+1e.

11.静止的氮核147N被速度为v0的中子10n击中生成碳核126C和另一种原子核甲,已知126C与甲核的速度方向与碰撞前中子的速度方向均一致,碰后126C核与甲核的动量之比为2∶1.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求126C与甲核的速度各是多大?

答案(1)147N+10n―→126C+31H(2)v0

18v0 9

解析 (2)设中子质量为m 0,12

6C 核质量m C ,甲核质量为m 甲,由动量守恒得

m 0v 0=m C v C +m 甲v 甲 即m 0v 0=12m 0v C +3m 0v 甲

又因为126C 与甲核动量比为2∶1,所以 m C v C =2m 甲v 甲

即12m 0v C =2×3m 0v 甲

联立求得:v C =v 018,v 甲=v 0

9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配套备课资源】第一章1.1.3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一、基础过关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就没有切线 B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有切线,则f ′(x 0)必存在 C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的切线斜率不存在 D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没有切线,则f ′(x 0)有可能存在 2. 已知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 ′(x A )与f ′(x B )的大小关系是( ) A .f ′(x A )>f ′(x B ) B .f ′(x A )

猫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肖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16.猫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品味作者深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1.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2.探究文本。 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 ____ 案件定性: 定性依据: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原文划出并品读) 反思篇: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训练达标。 达标测试 1.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反思:

2019版步步高高中物理必修一模块要点回眸——精讲

第5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五个公式及其选用原则 时间(t )、位移(x )、速度(初速度v 0、末速度v t )、加速度(a )是描述运动的几个重要物理量,它们可以组成许多运动学公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以下这五个公式是最基本的,记好、理解好这几个公式,对于学好物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两个基本公式 1.位移公式:x =v 0t +12 at 2 2.速度公式:v t =v 0+at 二、三个推导公式 1.速度位移公式:v t 2-v 02=2ax 2.平均速度公式:v =v 0+v t 2=2 t v 3.位移差公式:Δx =aT 2 三、公式的选用原则 1.能用推导公式求解的物理量,用基本公式肯定可以求解,但有些问题往往用推导公式更方便些. 2.这五个公式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不仅适用于单方向的匀加速或匀减速(末速度为零)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整个过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 3.使用公式时注意矢量(v 0、v t 、a 、x )的方向性,通常选v 0的方向为正方向,与v 0相反的方向为负方向. 对点例题1 一个滑雪运动员,从85 m 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为1.8 m /s ,末速度为5.0 m/s ,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解题指导 解法一:利用公式v t =v 0+at 和x =v 0t +12 at 2求解. 由公式v t =v 0+at ,得at =v t -v 0,代入x =v 0t +12at 2有:x =v 0t +(v t -v 0)t 2,故t =2x v t +v 0 =2×855.0+1.8 s =25 s. 解法二:利用公式v t 2-v 02=2ax 和v t =v 0+at 求解.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为人豪爽,尚气节,具备出将入相的文才武略,而一生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寄之于词。其词多咏恢复之志,长于议论,感愤淋漓,承读苏轼的豪旷词风,拓展出南宋豪放词派的新境界。辛词风格多样,豪纵雄放之外,或清丽妩媚,或苍凉沉郁。其词内容博大深厚,艺术造诣之高超、创作个性之鲜明皆超出前人,为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诗词故事 辛弃疾的执政才干 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 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两种愁,宜对比读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

热力环流导学案.doc

热力环流导学案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预习案: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高空的气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而言的。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气压; 收缩下沉——流入——气压; 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压区流向压区(类似水往低处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空气冷却会。 4、形成降水条件之一是饱和空气有(升温、降温)过程,即垂直方向上有(上升、下沉)运动。 5、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是一样吗?为什么? 学习案 一、读图思考 (1)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 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2)BC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 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 还是水平的吗?如何变化? (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 动? 二、:读图讨论回答,图中黑色实曲线为等压面, 虚线为某一等高面 1、根据地面状况和等压面弯曲特征, 判断图中虚线附近为高空还是低空。 2、比较ABA′B′四点气压大小。 3、补充相对的另一条等压面,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4、判定A、B两地可能的天气状况 合作小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气温:在水平方向上,气温高气压。 2、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受热 , A'B' A B C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作用 主要在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导学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二、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

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4)情感----潜移化 三、导学案的使用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课前必须按导学案的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使用导学案必须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

第一章 学案2步步高高中物理必修二

学案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目标定位] 1.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等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会确定互成角度的两分运动的合运动的运动性质.3.会分析小船渡河问题. 一、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问题设计] 1.如图1所示,小明由码头A出发,准备送一批货物到河对岸的码头B.他驾船时始终保持船头指向与河岸垂直,但小明没有到达正对岸的码头B,而是到达下游的C处,此过程中小船参与了几个运动? 图1 答案小船参与了两个运动,即船垂直河岸的运动和船随水向下的漂流运动. 2.小船的实际位移、垂直河岸的位移、随水向下漂流的位移有什么关系? 答案如图所示,实际位移(合位移)和两分位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要点提炼] 1.合运动和分运动 (1)合运动和分运动: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种运动时,这两种运动叫做分运动,而物体的实际运动叫做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①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即同时开始,同时进行,同时停止. ②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互不影响,因此在研究某个分运动时,就可以不考虑其他分运动,就像其他分运动不存在一样. ③等效性:各分运动的相应参量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参量相同.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和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合成和分解时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合运动性质的判断 分析两个直线分运动的合运动的性质时,应先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运动的合初速度v 0和合加速度a ,然后进行判断. (1)判断是否做匀变速运动 ①若a =0时,物体沿合初速度v 0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a ≠0且a 恒定时,做匀变速运动. ③若a ≠0且a 变化时,做非匀变速运动. (2)判断轨迹的曲直 ①若a 与初速度共线,则做直线运动. ②若a 与初速度不共线,则做曲线运动. 二、小船渡河问题 1.最短时间问题:可根据运动等时性原理由船对静水的分运动时间来求解,由于河宽一定,当船对静水速度v 1垂直河岸时,如图2所示,垂直河岸方向的分速度最大,所以必有t min =d v 1 . 图2 2.最短位移问题:一般考察水流速度v 2小于船对静水速度v 1的情况较多,此种情况船的最短航程就等于河宽d ,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如图3所示,且cos θ=v 2 v 1;若v 2> v 1,则最短航程s =v 2v 1d ,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且cos θ′=v 1 v 2 . 图3 三、关联速度的分解 绳、杆等连接的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者的速度是有联系的(一般两个物体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一、词人名片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治今河南卫辉) 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 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 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崇宁初以宣议郎 任泗州通判,迁宣德郎,改任太平州通判。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宣和元年(1119)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为人豪侠耿直,面色青黑,眉目耸拔有英气,博闻强记,才兼文武。贺铸为北宋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文学造诣很高,诗、文、词皆工。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其词却极尽悠闲思怨之情。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许多词中不仅表现人生失意的悲愤, 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惟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贺铸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有《庆湖遗老集》等。 二、诗词故事 贺梅子 贺铸这首《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词的结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比喻,构思奇妙,用笔工妙,堪称绝唱,因此他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三、文题背景 哲宗元符六年(公元1098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贺铸因母丧去官寓居苏州横塘。横塘,在苏州西南。横塘路,一作“青玉案”。范成大《吴郡志》载:贺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里横塘,常扁舟往来,作《青玉案》词。作者幽居怀人,所写是“美人兮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明白地表冷热不均是形成热 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2、理解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3、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基本表现形成的形成原理来辨别事物 的真伪,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学习安排】 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热力环流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30页,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 【探究二】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并思考相应问题 A海陆风 问题1:听《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海陆 海陆

B 、山谷风 问题2、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问题:巴山为什么下的是夜雨? C 、城市风 1、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课后练习】 1、下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 图。回答 影视片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面部,让头发向后飘 逸以反映女主人翁的快乐心情,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 段来拍摄该情境 A.18时—次日7时 B .7时—当日16时 C .16时—次日8时 D .6时—次日18时 A 城区

2、在无风的地方点燃香烟或蚊香,烟雾总是上升且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飘散,这是因为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3、下图中所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读图回答: (1)判断风向:风从吹向。 (2)从昼夜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 从季节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 4、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 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气压最低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冷却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 (3)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

【步步高】(新课标)高中物理 模块综合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3-3

物理人教版选修3-3模块综合检测(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根据热力学定律和分子动理论,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C .密封在体积不变的容器中的气体,若温度升高,则气体分子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增大 D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2.用M 表示液体或固体的摩尔质量,m 表示分子质量,ρ表示物质密度,Vm 表示摩尔体积,V0表示分子体积.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 A .NA =V0Vm B .NA =Vm V0C .Vm =M ρ D .m =M/NA 3.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分子间平均距离减小,压强变大 B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分子间平均距离减小,压强减小 C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平均距离增大,压强增大 D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间平均距离减小,压强不变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 A .先等压膨胀,再等容降温,其温度必低于起始温度 B .先等温膨胀,再等压压缩,其体积必小于起始体积 C .先等容升温,再等压压缩,其温度有可能等于起始温度 D .先等容加热,再绝热压缩,其内能必大于起始内能 5.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晶体一定有天然的规则外形 B .冰有固定的熔点,一定是晶体 C .晶体的物理性质一定表现为各向异性 D .水晶片和玻璃片都是透明的,故它们都是晶体 6.下图中的四个图象是一定质量的气体,按不同的方法由状态a 变到状态b ,则反映气体变化过程中从外界吸热的是( ) 7.如图1所示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p -V 图线,若其状态由A→B→C→A ,且A→B 等容,B→C 等压,C→A 等温,则气体在A 、B 、C 三个状态时( )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九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词人名片 才情豪放之人生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诗、文、词皆独步一时。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 师生妙对 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热力环流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预习案: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 高空的气压(海 拔越高,气压越低)。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 而言的。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气压 ; 收缩下沉-—流入——气压 ; 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 压区流向 压区(类似水往低处 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 ,空气冷却会 . 4、形成降水条件之一是饱和空气有 (升温、降温)过程,即垂直方向上有 (上升、下沉)运动。 5、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 源。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是一样吗?为什么? 学习案 一、读图思考 (1)A 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2)BC 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 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 是水平的吗?如何变化? (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二、:读图讨论回答, 图中黑色实曲线为等压面,虚线为某一等高面 1、根据地面状况和等压面弯曲特征, 判断图中虚线附近为高空还是低空。 2、比较A BA′B ′四点气压大小。 3、补充相对的另一条等压面,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4、判定A 、B 两地可能的天气状况 A'B' A B C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 系 ,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 负面: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 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 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理论讲解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 1.乐景衬乐情 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表面上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景色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在美好的景物中,寓含着思乡的愁绪。在王勃的《滕王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诗歌通过描写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哀婉低沉的人生慨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用春江花月之夜清新静谧的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美景,衬托出离别之愁苦及人生短暂之伤感。欣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是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联系上下文。 4.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杨炯的《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这两句描写了战场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惨状,尾联却转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要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上。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真题剖析 (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并初步了解这些现象对环境的影响。 【课堂导学】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一)、概念 1.气压: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为百帕(hpa)。在同一地点,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2.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3.热力环流: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A B C A B C A B C 1010hPa 990hPa 970hPa 950hPa 〖归纳〗:近地面→气流→同一水平面产生→空气→形成热力环流 〖活动1〗 读上面“热力环流图”,思考下列问题: 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近地面温度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近地面温度高的地方,气压;温度低的地方,气压。 ⑶.同一地点,高空的高压与近地面的低压的实际气压值哪个大?高气压、低气压是指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状况? ⑷.找规律:①等压面的弯曲有何规律?②同一地点,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有

何规律? 高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低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热力环流(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活动2〗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⑴在图a 和图b 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⑵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⑶在图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⑷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2.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使邻近坡面的空气因受热较多而比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降温较慢。山谷风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完整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 2015高中化学人教版

电化学基础第四章原电池第一节了解2.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目标要求 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半反应、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3. 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1原电池定义:.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2实质:3简单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以铜锌原电池为例:+2进入溶液,Zn形成即Zn被氧化,锌原子失电子,1.在ZnSO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4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2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SO溶液中,Cu4+-2;-2e===Zn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 ===Cu。+2e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总反应式为Zn+CuCu===Zn 闭合回路的构成:2.外电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溶液。溶液,阳离子移向CuSO内电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ZnSO44盐桥 3.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当其存在时,随着反应的进行,Zn棒中的Zn+++222获得电子ZnCu过多,带正电荷。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ZnSO进入溶液中,使溶液中4+-22过多,溶液带负电荷。当溶液不能保持电中性时,将阻过少,SO沉积为Cu,溶液中Cu4-止放电作用的继续进行。盐桥的存在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中Cl向ZnSO溶液迁移,4+K向CuSO溶液迁移,分别中和过剩的电荷,使溶液保持电中性,反应可以继续进行。4 知识点一原电池 ) (.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1. B 答案 解析A、D项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不发生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B项符合原电2,2H+

优化学案导学__构建高效课堂

3.营造鲜明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状态。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有学生自己书写的、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展示自我的话语,营造自信、自励、自发、自觉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4.定期评比班级小组建设。每周要求每个班级利用周五主题班会的时间,综合小组量化评价以及各科教师的意见,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等。一月一评比,学校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为小组活动拍照,并附上教师和同学的颁奖词和自己的获奖感言进行展示。 (二)构建“361”备课模式,为高效课堂蓄势 1.构建“361”备课模式 着力推行“361”备课式,立足课堂教学,走自主、合作、高效之路。“361”备课式:“ 3”指三次备课:个人主备、备课组研讨备、个性化设计备;“6”指抓住六点:切入点、预习点、重难点、生成点、训练点、拓展点;“1”指形成一份导学案。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程序如下: (1)分配备课任务,确定主备人:首先教研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两周拿出“导学案”初稿。 (2)上传及分发备课:第二周星期一教师将备好的课统一上传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再将所有备课内容传给组内所有老师。不用纸质稿件,全部用电子文稿。

(3)集体备课研讨:先由主备人讲自己备课预设,其它老师作补充。这样轮流将下周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完成。主备人应在导学案上记下修改意见。 (4)完善“学案”:集体备课研讨结束后,老师们根据主备人的导学案和修改意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各自将导学案修改完整。 附:备课流程: 分配备课任务到任课教师 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完成初备(上交电子稿) 提前一周集体备课,讨论下周导学案,备课组长定稿 提交给年级学科审核人初审,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初审 提交校学科备课审核组,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审核,定稿 印制后分发给任课教师上课前可局部调整,课后提出修改意见。 2.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如果说“教案”发挥的导“教”功能,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么样”,侧重于学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专题导语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和发展,直到辛弃疾“横空出世”在南宋词坛上。辛词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均能体现这一特色。 学习本专题,要达成以下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把握辛词的思想内容。 2.初步了解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学习本专题,特别要关注辛弃疾复杂的人生经历、一贯的人生追求和始终如一的创作主题,以及这些内容在词作中的反映;还要把握住辛词中强烈的悲愤激情及其表达方式。只有在这两者基础上才能加深对辛词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提高对辛词的鉴赏水平。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 游小十五岁。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亲历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生活,让他在 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 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 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中原起义军蜂起。辛弃疾聚众两千,隶属耿京为掌书记,奉命南下与南京朝廷联络。归来途中听说张安国叛杀耿京,便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为此,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 二、诗词故事 鹅湖之会 陈亮是南宋抗战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词人。身为布衣,却多次上书议政,力主抗战,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一、导入新走近本 1导入新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 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 ①.了解的行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本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问题设置】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公元前1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化观,从世界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