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袁世凯献计立首功

袁世凯献计立首功

袁世凯献计立首功
袁世凯献计立首功

袁世凯献计立首功,刘永福出头斩法将

同治二年间,朝鲜的哲宗皇帝李升突然驾崩,高宗李熙得奉赵皇后懿旨,入承哲宗大统,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嗣位之时,李熙年仅十二,不谙世事,根本无力主持大局,遂敕封生父李罡应为大院君,暂代国是。李熙即位三年之后,由大院君替他做主,与骊兴府闵慈英成婚,是为闵妃。闵氏天生一副好模子,恰似芙蓉出水,倾国倾城。李熙得娶这么一个美人儿,心里欢喜得不得了,小两口子你情我爱,举案齐眉,日子过得很是甜蜜。没到半年,闵妃便生下了个胖小子。高宗皇帝大喜过望,旋即诏告全国,普天同乐。

怎料得小皇子生来就带着怪病,一连数日间,屎尿不畅,命悬一线。宫里头的大小太医,纷纷赶来瞧病,一群酒囊饭袋,竟然没一个人能拿出个医治的办法。闵妃这头急得火烧火燎,寝食难安。大院君那头也不悠闲,他特地进贡了几支山参,专给孙儿治病。小皇子一连服药三天,屎尿日渐通畅了许多,眼看就要好了,可到了第四日用药的时候,陡然间呕吐不止,一口气接上不来,小脸憋得发紫,很快便咽气死了。闵妃哭得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忽地眼前一黑,昏厥过去。朦胧之间,闵妃仿佛望见一道幽灵在面前晃荡,迟迟不肯离去,她心想看个清楚,便迎上前去,一眼认出了那张小脸,分明就是自己的皇儿,她心里一急,便要伸手去抱,谁知那幽灵猛然变得面目狰狞,惊得她一身冷汗。两旁婢女慌忙救起,苏醒过后,闵妃守在灵前没日没夜的哭,跟个泪人似的,不论旁人如何劝勉,丝毫也听不进去。

自此闵妃与大院君二人反目。她常常有意无意体地从中挑拨是非,离间大院君父子感情,暗地里又怂恿闵奎镐、赵宁夏一班老臣奏劝李熙亲政,大院君万般无奈,只得归还大政,退居清闲之地。可悲的是李熙当政以来,终日饮酒嬉游,醉生梦死。朝中事务,不分巨细,一概托付闵妃主持。闵妃趁机扶植亲党,朝鲜国政日渐腐朽,江河日下。

光绪八年,朝鲜举国大旱,年岁大荒,朝廷拖欠粮饷,三月之久,军营上空弥漫着一股躁动的气息。大院君趁势从旁鼓搧,局面愈演愈烈,一触即发。好不容易挨到发饷,可分到的粮食,大多都掺了沙砾糠皮,根本无法食用,全军将士群情激奋,一气之下将那漕官暴打了一顿。大院君闻知,心知时机已到,立即整顿旧部兵马,一路杀进王宫,扬言一清君侧。亏得闵妃早一步听见了风声,装扮成宫娥,趁乱逃到了宫外。

大院君既已夺权,禁闭朝王于内宫,不得出理外朝事务。日本驻朝公使花房议质闻知此事,气的冒烟,暗自寻思道:“这般胡闹,如何了得!”。当下修了一封书信,派人送至大院君府上。大院君接着来信,顿时来气,一把将那书信撕个粉碎,踩了两脚,他越想越发的恼火:“老子平日最火这伙倭贼,正愁没个门路找他茬子,今日反倒送上门来,真是活得腻了,自寻死路。”随即带了一队人马,放火烧了日本使馆,一并杀了几个日本教官。花房议质侥幸走脱,潜回国内,将此事回报政府。日本帝国素有征韩之说,明治天皇一听花房议质回报,喜不自胜,立马提了重兵,直犯汉城。大院君也不肯退让,令人在汉城城门口树了一道石碑,上书十八个大字:“倭寇入侵,非战则和,主和卖国,辱我万代子孙”。

眼看朝日两国便要开火,光绪帝大惊,旋即颁下诏令,急命淮军提督吴长庆,丁汝昌水陆并进,火速赶赴朝鲜宁息乱事,免生干戈。二人接了圣谕,日夜倍道,四天后便开进了汉城。安营扎寨已毕,吴长庆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商酌了半晌,也不见分晓,忽地座间一人,站起身来,抚掌大笑道:“此事极易,但且略施小计即可!”众人定睛看去,原来那人唤作袁世凯。他自幼熟习三韬五略,颇有城府。当世名仕段晴川指其为:“曹瞒在世,袅雄无双。”光绪五年,袁世凯先后两次参加乡试,也没能求得半点功名,邻里都拿他调笑,袁世凯闻之大怒:道:“大丈夫权当提三尺长剑,立功万里,岂能久困于笔砚之间,邋遢龌龊,自误光明邪?”当即回到家中,一切收拾停当,从军去了。此时正在在庆军旗下做个帮办。吴长庆一听这话,忙不迭地问:“计从何出?”袁世凯答道:

“今日的祸事皆由李党而起,错在大院君,不如差人给他捎个口信,佯称助他一臂之力,命他今夜来营答拜,就说为防泄露机密,反被倭人走了先着,定叫他深信不疑,等到他入见之时,伺机擒获,再做计较也不为迟。”计议已定,吴长庆四下里安排停当后,差了个弁目往大院君府上传话。

却说这大院君纯粹是个死要皮面的孬种,心里明知斗不过日本,非要立碑宣战,此刻正为这事愁得焦头烂额。一听淮军来了信使,慌忙接见,当即问明来意,喜出望外,哪顾得上分个真假,带了两个侍从,飞速赶到清营答拜。

吴长庆亲自出寨迎迓,手挽着大院君,一先一后进了军帐,事先埋伏在里头的刀斧手,一拥而上,争着擒拿大院君,可怜大院君手下的那两个侍从,没见过什么场面,顿时吓得手脚冰凉,愣在一边,动也不动。纵然是大院君本人也吃了一惊,撒腿便跑,怎料一脚踩空,整个身子失了重心,猛地一头栽进某人的怀里,不及提防,竟吃那人抓住。但见那人一把将大院君拖入营帐,掼在地上,手下弁目一齐上前将那大院君捆了。

却看方才那人不是别的,正是袁世凯。袁世凯复上前请命道:“眼下大院君虽已伏法,然而羽翼尚未除尽,依卑职陋见,今晚大院君只带了两名仆人,足见他走得匆忙,营里头一定没个周密安排,何不趁此良机,一并收服了?小人愿请兵五百,即刻赶往朝营,诛杀乱党,肃清京城内外。”长庆一想,说的也是,随即下令,命袁世凯带了两百骑兵,三百步卒杀奔朝鲜大营。

正值夜黑风高,伸手不见双指,朝鲜士兵睡得正酣,就连站岗的哨兵也不晓得躲到哪边快活去了,袁军杀到,见人便砍,朝营一阵大乱,哭喊声震动天地。袁世凯一口气砍倒七八十人,方才横住刀,立住马,高声一呼:“大院君已经受降,还有谁想甘心做无头鬼的,尽管上来领死”朝鲜军士一听这话,更是惊得浑身发抖,活似一堆烂泥,瘫在地上,老半天都站不起身来,

袁世凯当即收兵回营,吴长庆,丁汝昌二人连夜将大院君解往天津,幽闭于保定。翌日,吴长庆又面见李鸿章,奏明朝廷,替袁世凯请功,夸他:“治军

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光绪帝大为嘉善,擢升袁世凯为四品同知用。

却说第三日、吴长庆打点好行装,正要乘船赴朝。忽地接到兵部公文,命他即日启程赶赴金州,戍守边防,朝鲜军务暂由吴兆有,张光前代办。看到此处,读者不禁要问,难道又出了什么乱子?原来此间正逢中越边事吃紧,中法两国眼看便要开战。

闲话休絮,直述正题。远在嘉庆九年,越南阮福映在嘉定称王,改国号为大阮。举事之初,阮福映曾通过法籍传教士百多禄向法国政府借兵,双方结成了攻守同盟,并立下一段条约,大体为:“大事既成之日,越南即割让沱囊,昆仑二岛与法,以为酬谢,且举国上下,打开门户,与法贸易,互谋商利。合是不巧,条约刚刚签订,法国国内便骤生革命,泥牛入海,自身难保,更加无暇顾及远在天边的阮福映,借兵一事也便被搁在一边,不了了之。

到了今时今刻,安南王阮福映早已作古,此间少说隔了七十多年,原本估计早就没人记得这等鸟事。可堪造化弄人,法国政府此间正逢换届选举,茹费理内阁一上台就翻出旧约,硬要伸手向阮氏索要地皮。试想一下,这越南王岂肯甘心吃这哑巴亏,因而不论法国人如何胡搅蛮缠,他只甩出一句话:“休再痴心妄想,回家做梦去吧.。”

茹费理一听这话,气个半死,破口大骂道:“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岂容你黄口抵赖,看样子不给点颜色,你是不肯松口。”索性提了一万重兵,便向越南进发。想那法军素来船坚炮利,所向披靡,越南人短弓长矛,装备简陋,如何抵挡得住法国人汹汹来势,眨眼的功夫,法军早已攻破西贡,定祥、嘉定三省。越南王吃过苦头,便要学乖,当下令人草草拟定了份和约,送到法将安邺手里,允诺情愿将永隆、安江、河仙三省一并割让给法国,一心只盼着能早点息事。法将安邺接到和约,立马电告政府,倍说越南王求和之意。谁知茹费理内阁胃口极大,竟要一口气吞掉越南六个省,才肯罢兵。越南王虽说是窝

囊了一点,但总不能任人鱼肉吧,于是一口回绝。茹费理收到来报,得知越南王又要翻脸,不禁火冒三丈,一屁股跳将起来,大骂道:“你个龟孙子,给个台阶你不下,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旋即回电安邺,令他原地待命,伺机进兵。

安邺自从接到军令,便纠合了一帮悍匪,整日在中越边境上游弋,劫掠民财,流毒百姓。

某日,数十个法国士兵,捉了几个越南妇女,正在归寨的途中,一路上耀武扬威,好不张狂。忽地正面闪出一员彪形大汉,身后跟了二十余骑,星驰飚卷一般杀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到法军反应过来,骑兵早到眼前,左右砍杀,法军霎时间被冲得七零八落,慌乱间人马相互践踏,死伤大半。其余士兵,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四下奔窜,各自逃命去了。

却看那为首一将,身着巨口雄狮黑金甲,手轮饮血游龙玄铁刀,坐下炭黑嘶风乌骓马,虎背狼腰,威风凛凛。此人唤作刘永福,原系太平军余部,生性嫉恶如仇,目不容奸,手下几百号死士,各执一面七星黑旗,因此时人都称之为黑旗将军。近来听闻法国入侵越南,倚强凌弱,实在是看不过去,因此带了黑旗军,来助越南王。

正说话间,那几个走脱的法兵,已逃回大营,正遇安邺。安邺一见他们失魂落魄的样子,大怒道:“到哪里去了,竟弄得如此狼狈?”这几个兵士惊得跪倒在地,回禀道:“今日清早小的受命四处巡逻,顺手捉了几个美人,正要献给大将军享受,谁知就在回营途中,忽然杀出一队人马,甚是骁勇彪悍,我等吃了大亏,还望大将军做主。”

安邺听了这话,如何不气,当即带了一大队人马,又来攻打。两军对圆处,刘永福拍马上前叫阵:“碧眼虬须的小儿,八爪横行,欺人太甚,今日定教你吃些苦头。”言讫,振臂一挥,但见身后百十余骑,齐蒙马眼,数百步兵,潮涌浪奔,杀将过来。法军前部火枪队,分列成前后两排,摆开一字雁阵,前

排鹅步射击,后排蹲填弹药。如此交替前进,轮番射击,火力更是凶猛,两队人马冲突混战了半天,势均力敌,损失相当,眼看天色向晚,各自鸣金收兵。

经此一场恶战,刘永福心知不可力敌,回到营里,立马召集众将商讨应敌计策。营前先锋吴凤典上前一步,道:“法军的厉害全仰仗前部火枪队,待到明日交火之时,我军先接他几个回合,旋即佯装败退,诱敌至平坦宽阔之地,再出骑兵,前后左右分散冲突,瞬间即可攻破法军前部,到那时侯,全歼法军还不是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刘永福闻之,大喜道:“果真良策,就这么定了。”吴凤典领命,当晚四下安排,不在话下。

翌日,法将安邺又来叫阵,刘永福亲率步兵两百接战,交战不多时,刘永福领军败走,安邺正杀得性起,一看刘永福想要开溜,如何得肯,当即下令紧追其后,法军副将抢先一步,拦住安邺道:“将军勿躁,今日敌将只带了数百步兵,交战不到几个回合,便要败走,事出可疑,实恐有诈。”安邺那里听得进去,大怒道:“三两个步兵竟把你吓成这般模样,以后如何成就大事,赶紧让开,倘若延误了战机,拿你是问。”说完,将手里刺刀一挥,追上前去。

安邺追赶了好一阵子,眼前地段愈加平坦开阔。忽地四面骑兵一齐杀到,横冲直撞,可怜那火枪队惊得阵形大乱,不晓得朝着哪个方向开火为好。

安邺见状急忙回马,刘永福也命令前部步兵装上刺刀,冲杀回去,顿时两军血刃相接,杀声震天。刘永福径直冲入敌阵,左砍右斫,来回掩杀,如入无人之境。乱军之中,他一眼望见安邺,飞身下马,提刀直取安邺。安邺一看正面有人冲杀过来,腿脚都软了半截,一把推开左右,转身便逃。刘永福跨着箭步,疾追不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道刀光从眼前飘过,安邺早就脑袋搬家,身首异处。余下法军见那主帅一死,乱了阵脚,直往后退去。谁料背后吴凤典又领兵杀到,喊声一片,众人见没了逃路,纷纷靡旗倒戈,降者无数。

越南王闻知黑旗军在河内挫败了安邺,又惊又喜,欢喜的是大战告捷,恐慌的是怕那法国人又来报复,干戈不止。旋即下令命刘永福罢兵,封为三宣提督,另一面向法请和,达成协定数条,大致意思为:第一,法国承认越南为独立国,但必须同他国断绝关系。第二,越南将永隆、安江、河仙三省一并割与法国。第三,越南开辟河内为通商口岸。

张之洞力荐冯老将,张佩纶兵败马江口

上回说到越南王签约割地,法越两国重修旧好,自那以后,阮氏倒也享了五六年的太平。近来,越南边境上又窜出一窝草寇,倡乱殃民,为害一方。阮王屡次镇压无果,只得再请清廷出面助剿。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正在商讨此事。

李鸿章出班启奏道:“近来国家多事,疲惫不堪,不能自理,怎能再管别国琐事?何况法越本已有约在先,阮氏自愿断绝同我朝宗属关系,今日又来请兵,于情于理,颇有不合。”

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前一步道:“中堂大人此言差矣,越南阮氏素为我国藩邦,年年进贡,以求天朝庇护,今日有难,请兵代剿,理当成全,不可推辞。再则越南与我大清本是辅车相将,代越剿匪即是为我大清捍蔽边疆,御敌于国门之外,方为上策”

李鸿章又道:“蹚此浑水,难免遭人话柄,到时烽烟又警,战火不息,如何了得?断不可衅自我开,还望圣上三思。”

张之洞道:“箭在弦上,岂有不发?倘若法国人存心寻衅,两国交战,比不难免,这原本就是或早活迟的事儿。臣愿力荐一将,以保万全。”

光绪帝奇道:“究竟何人,快说来听听。”张之洞回禀道:“此人不是别的,正是老将冯子材。”李鸿章闻言,愈加不屑:“此人早已过了七旬,年老血衰,苍髯匹夫,不足为用,如果延用此人,必定误国。”张之洞回道:“冯将军

熟习边务,威望远播,深得人心。虽说年过七旬,但仍旧气力不减,英勇难敌,赵子龙尚能力斩五将,马伏波也敢再出据鞍。李大人何故如此小觑了冯老将军。”李鸿章被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唯唯退去。

翌日,光绪帝下诏命淮军提督刘长佑率冯子材人等,出师越南。

写到此处,且容小生打个岔子,单独说说这位冯老将军。话说咸丰年间,东南地截连降暴雨,水患盈天,两广之地,尽成汪洋,饥民塞途,悲鸿遍野。冯子材揭竿斩木,为民起事,一时间声名大振。而后经朝廷招安,入了清军。几十年来南征北讨,建功无数。他所率领的萃军,更是纪律严明白天行军,不得与人买卖,夜间露宿,自行搭棚,禁入民房,但有打家劫舍,奸淫妇女,偷鸡摸狗,坑蒙拐骗者,一经告发,定斩不赦。却说清兵由龙州出发,军队所到之处,悍匪望风而逃,不到数月之间,宼乱尽除,越南王很为感激。

茹费里闻知清廷发兵助剿的消息,暴跳如雷,索性遣了上将李威利,发兵五千,再次进犯河内。刘永福又来出头,一阵厮杀,立斩李威利,擒获无数。眼见又折了一员大将,茹费理愈加气急败坏,当即又任命孤拔为海军司令,统率兵舰四艘,步兵五千,转攻越南都城顺化,想那守城将士个个都是饭桶,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一听法军来攻,惊得魂飞天外,慌忙保着越南王离都避难,不到半月,法军便抢占了顺化府。国都一失,越南王甚是心慌,匆忙拟定合约,电呈法国。大致如下:第一,越南承认法国为保护国,对外关系由法国全权代表;第二,平顺省并入南圻,归法国直接管辖;法籍公使有权监督北圻各省官吏;第三,整个越南的关税管理权须转交法国政府托管。

茹费里内阁接到电报,如愿以偿,自然欢喜,旋即垫高孤拔停战。投降条款既已签订,刘永福再作计较也是徒劳,只得率领军回国。

越南边事到此本该告一段落怎料这年秋季,法将孤拔又窜入闽江,谋攻福州要口马尾港,朝廷传书福建各道,敕令驻闽大员,务必高度警惕,早做提防。

却说那马江驻守大员,名叫张佩纶,字幼樵,此人谈锋犀利,无人能及。说起文事,张昭敬避三舍,论及武备,周郎稍逊几分。李鸿章见他是个人才,屡次上表举荐,方才得以擢升船政大臣,此间正在福州督办军务。

自从接到朝廷文书,张佩纶倒也小心谨慎,不敢稍有差池。福州船政要员正在甲板上观望敌情。

巡抚张兆栋上前进言,道:“法军奸猾无比,接连数日只在马江上来回游弋,偏偏不来攻打,有意慢我军心,妄想等到我辈懈怠之时,趁虚而入。下官倒有一计,可立破法军。”

张佩纶道:“你且说来,让我听听。”

张兆栋答道:“法军远来疲惫,强弩之末,势不穿缟,利在速战,不如就此良机,夜袭法营,一鼓作气,全歼法军。”

张佩纶不屑,道:“老兄多虑了,孤拔只不过是嘘声恫吓罢了,眼下只需按兵不动,以示镇定,时日一长,得不到好处,他便会自行退去。”

张兆栋又道:“机不在失,时不再来,倘若等他养成气势,追悔莫及啊。”

张佩纶闻言大怒:“本都督临行之际,李中堂千叮万嘱,要我切忌擅开战衅,难道他老人家的话还有错么?休勿再言。”张兆栋无可奈何,悻悻而去。

接连几日,法军都无异动,张佩纶大喜,果然如他所料,不禁有点自鸣得意,当晚便在府衙设宴,请了几个酒肉知己,又邀了数十个舞女歌妓,饮酒作乐。

酒过数巡,下人忽地在门外通报,说是管带张得胜有事求见,张佩纶此时喝得正酣,哪里肯见,

道了一句:“就说我抱恙在身,已经睡下,叫他明日再来。”

没到半盏茶的功夫,下人又来通报管带张成入见,张佩纶一把将手中的酒杯摔碎,大怒道:“有甚鸟事比老子喝酒还重要?如敢再来通告,扫了雅兴,定斩了你的狗头。”可怜那下人,惊得直打冷颤。正在此刻,两管带军情危急,径入府厅,跪于堂前。

张佩纶酒劲涌上心头,手执长剑,大怒道:“你二人好是大胆,未经通报,擅自闯入府衙,想要造反么?”

张得胜回话,道:“我等疏于礼节,还望达人恕罪,无奈军情紧急,容不得半刻延误。眼下法舰已经驶入马江,我等商议了半日,恳请大人速速下令备战,好叫卑职早做防御。”

张佩纶定神一想,说的也是,发话道:“少做防备,也是应当,只是不要妄动便好,决不允许先行开炮,违令者以军法从事。”二人得令,愤愤退下。残夜将尽,张佩纶一帮人喝得酩酊大醉,倒头便睡,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好不荒唐的一夜。

却说法将孤拔接到细作来报,心中甚是欢喜,即刻下令,驱船入港.福州管带,一见法舰开进港口,慌忙差了弁目去见张佩纶,请令备战。哪里曾想到张佩纶此时还在那温柔乡里潇洒。但见法舰眨眼间架好数门钢炮,孤拔将手中小旗一挥,众炮齐发,弹丸便像雨点般砸将过来。清军纷纷拔椗,想要往西北逃命。怎奈法舰丝毫不讲情面,穷追不放,一阵狂轰滥炸,只听见身后炮声越紧,弹丸越多,福胜、建胜两艘兵轮已被击沉,扬武舰亦受重创,,船身顿时倾斜,眼看着就要沉水,管带张成目眙欲裂,对着身后水兵大呼一声:“我辈皆是七尺男儿,食君之禄,当思回报,!今日临阵,有进无退。”全舰官兵齐声应诺:“愿随大人左右,以死效命”

林英当即下令开炮,只见一颗弹丸从炮膛飞出,划破长空,又是一声轰隆,敌舰‘伏尔他’号的桥身,猛地坍塌,自头顶砸将下来,砸死砸伤法军数十人,孤拔大惊失色,忙不迭传令野猫,蝮蛇号鱼雷艇上前堵截。林英亲自掌舵,

开足马力,向‘伏尔他’号撞去,势必要同孤拔同归于尽,不料吃了一颗鱼雷,

锅炉炸开,甲板起火,众人瞬间落水,全被法人开枪打死。

这时候张佩纶一觉刚醒,听见外面炮声震耳,破口大骂:“究竟是哪个王八羔子,胆敢违抗军令,擅自开炮?来人啊,给我拿下治罪。”守在门外的弁目慌忙入内禀告道:“大人法军不宣而战,外面马江看样子是守不住了。”佩纶听了这话,仿佛是大晴天里,遭了雷打一般,昏厥于地。众人赶忙将他救醒。

纶心里暗暗寻思道:“今日不幸遭此大败,大势已去,与其留在坐以待毙,不如暂且苟全性命,日后再作计较也不为迟”说干就干,误了时辰,小命难保。佩纶遂急命管家开了后门,带了亲信二人,一溜烟儿跑了,早不见了人影。我还道这张都督是何等英勇,如何了得,原来也是孬货一个,偏偏又自视才高,目空一切,假使他还听得人劝,也不至落得惨败,吃了败仗尚不知杀身成仁,以全名节,反倒逃之夭夭。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帅临阵脱逃,手下将士再怎么效死捍卫也是枉然。一仗下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死伤上千,马江之上,顿时尸首纵横,几近断流。

法舰乘胜追击,一路开炮,击沉中国军舰九艘,兵轮三十余艘,抢获枪炮辎重无计。孤拔既已攻占马尾港,又炸毁两岸的炮台,占了澎湖各岛。

名士戴启文曾写诗单说这场战事,全文如下:江地扼闽江口,特简重臣资镇守。法舰突起环而攻,巨炮连轰九霄动。地崩山摧壮士死,楼船划作飞灰去。自诩熟习孙吴书,狂生安能事兵符?讥讽也好,悼念也罢,在小生看来,悲恸愤懑之情,终归是溢于言表。

镇南关冯子材力挽狂澜,汉阳城袁世凯单刀赴会

上回说到马江失守,孤拔占领了澎湖各岛,张佩纶临阵脱逃,败走彭田乡,光绪帝闻知此事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将张佩纶逮捕归京,革职治罪。正所谓祸不单

行,福无双至,就在此刻,镇南关外又传来守将杨玉科阵亡的消息,满朝震悚,好在广西提督苏元春及副将冯子材,王孝祺一干人等,已在赶往镇南关的途中。

却说清军开进谅山,正遇法将突勒,一对生死冤家碰头,分外眼红。两阵対圆,顿时交火,你开枪,我放炮,抢过来,冲回去,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战了半日,法兵折了大半,突勒见势头不好,渐渐退去,扼守文渊。

苏元春也亦收兵,此时正在军帐内商讨计策。冯子材道:“法军新败,必定戒备警惕,急攻难下,我军又是初到,地形不熟,兵刃不齐,近日一场恶战,损失也是不小,权当持重,做个长久打算。为今之计,只得深沟高垒,养精蓄锐,专等彼军倦怠麻痹之时,再出奇兵。”苏元春心中也是这般想法,即刻传令三军,整顿军马,勘探地形,抢筑长墙,以备再战。

法将突勒首吃败仗,心中有了余悸,回到大寨,传下军令,早晚防备,可怜那法军将士,连日以来,人人夜不卸甲,寝不离枪,纵使铁打的身子也有吃不消的时候,更何况尽是些血肉之躯,难免松懈。正在此时,海军司令孤拔又发来电报,催令突勒速战速决,原来孤拔此间正遭到黑旗军围堵,困守岛内,孤立无援。突勒自从接到电报,甚是心急,当即召集众人,商议再战。副将尼格里,道:“将军休要冲动,前日与彼交战,已经输了一阵,折了不少兵力,如此莽撞,恐中了奸人埋伏,追悔莫及。”突勒大怒:“尔等如此畏首畏尾,涨了他人志气,灭了自家威风,休要再言。”尼格里心里自是憋屈,便也不再言语,唯唯退去。眼下众将不肯出战,突勒愈加气恼,索性搁置了军务,成日饮酒,喝得大醉,动辄呵斥鞭笞军士,全营上下,个个惊悚,士气低迷。

清军这头苏元春,冯子材等人,每日登楼观望军情,早已探得一清二楚,时机已到,再不下手,便嫌迟了,当下分兵四路,冯子材,王孝祺居中,王德榜居东,魏刚居西,苏元春留营,以镇后路。是夜三更造饭,酒足饭饱,五更出营,人各衔枚,马各去铃,急进潜行。那边法军将士还在梦乡,毫无防备,遭了袭击,顾不得抵抗,各自逃窜,人马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清兵全胜而归。

翌日,法将突勒,尼格里领兵来犯,起势汹涌,清军实在抵挡不住,眼看就要败了,忽见东南一角,杀出一员大将,手持长矛,身后背着一面大旗,直入敌阵,左右乱刺,无人能挡。却看那人以帕裹首,赤足草鞵,生得鹤发苍颜,松骨巍然,眉宇间杀气腾腾,双目里怒火汹汹,恐怕阎王见了,也难免心惊胆寒,那人不是别的,正是冯子材。老将军立于阵前,大呼一声“树功立业,生死存亡,只在此役,如让法人再度入关,我等有何颜面归见父老?必当以死拒之!”七旬老将尚能不避危难,冲锋陷阵,全军上下,无不动容,顿时勇气陡增,喊声大举,地动山摇。个个冒死冲杀,枪炮越多,越加不怕。直至两军接近,各执白刃,拳击肉搏。法人虽是强悍,到了短兵相接之时,枪炮都没了作用,已失所长。转眼间王德榜,魏纲又领军杀到,法军三面受敌,只好弃了谅山,直奔文渊。冯子材亲率萃军,紧追在后,法将尼格里中弹落马,安邺也死在乱刀之下,法军此时好比那受惊的野鸭,四下溃散,清军得以复收文渊。一仗下来,平地之上,所积弹药,数尺之高,尸横遍野,血流成川。岑毓英闻谅山克复,亦亲督大军,连败法兵,迭克要隘。临洮一战,连斩法将七人,毙法兵三千数百名,获辎重军械无算,进捣河内,声威大振。

消息传至京师,满朝振奋,次日早朝,光绪帝升殿,西太后隐在帘后旁听。百官齐声朝拜请安,礼毕。光绪帝道:“近日,镇南关传来捷报,法军败退,收复失地多处,前线将士,恳请再战,诸卿意下如何?”文武百官一听打了胜仗,个个主战,纷纷上表,:“吾皇英明,法人遭此大败,搓了元气,全军上下,定无战心,诚宜就此天时,规复全越。”李鸿章出班启奏,道:“大战告捷,可喜可贺,然近来国内草寇扰民,土匪为患,尚未除尽;境外藩邦朝鲜,刀兵又起,实属多事,上下疲惫。依臣愚见,与其再战,不如乘胜即收,权且卖个颜面给法国,停战议和,于国于民,都有益处。”

西太后慈禧隐在帘后,早听得一清二楚,心里暗思道:“还是李合肥老成持重,做事确实有些分寸。”偏偏就在此时,法国驻外总署送来文书一份,勒索赔款一千万磅。光绪帝大怒:“外夷小邦,如此猖狂,吃了败仗不来求和,反

倒索要赔款,甚是无礼。”当即传下谕旨,擢升彭玉麟为兵部尚书,督办军务;敕令山西巡抚曾国荃,筹备军糈;两江总督左宗棠,加强江防,以备再战。

翌日,不知何故朝廷又颁下停战诏令,敕令李鸿章与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商讨停战事宜,并于光绪十一年,签订《中法新约》,小生拣了几条紧要字句,列在下边:第一、中国承认越南归法国保护,法军有权进驻东京。第二、南圻半壁依照旧约,归法国垂直管辖,法兵不得进窥北圻。第三、条款签订后,留据中国台湾的法军,须在半月以内,一律撤回。

谅山将士此刻正是雄心勃勃,恨不得立马除尽法贼,收复全越,接到朝廷的停战诏令后,众战将疑信参半,个个扼腕兴嗟。冯子材等人愤而请战,不被批准,只得班师回朝,临行之时,越南军民沿途跪拜,冯子材上前扶起众人,含泪道:“众乡亲何故如此,这是折杀老朽。”众人道:“将军此去,我等又要受法国人的欺辱,再无宁日了。”冯子材道:“大丈夫本该葬身边野,马革裹尸,奈何朝中权贵,唯唯诺诺,不敢言战,我等此去,实非本心。”说完,扬鞭上马,挥手作别,越南军民,齐声啼哭,三十里外,清晰可闻。冯子材之深得名望,由此可见一斑。

写到此处暂容小生发发牢骚,一则是这光绪帝原系一国之主,高高在上,朝令夕改,再则便是这满朝文武的奏牍,终不敌一全权大臣李鸿章一句鬼话,呜呼,其中原委,你我自是心照不宣。

言归正传,前日李鸿章在朝堂上说的那番言语,小生倒是记住了一句,说的是朝鲜又起刀兵,究竟朝鲜又闯出什么祸事,待小生缓缓道来。

前面讲到吴长庆,丁汝昌连夜将大院君押往中国,明治天皇闻知此事,又来指责朝鲜:“先前大院君枉杀了好多日籍教员,现今既已伏法,如何不来请罪,便跑到中国去了?”闵妃哪里敢吃罪日本,当即命金玉均,朴咏孝,洪英植等人赴日赔礼,数日之后,一行数人,抵达东京,望见这,灯火通明,霓虹似锦的新世界,一时间傻了眼,回国以后便联络了几个志士青年,组成开化党,,一心想

要效仿日本,变法图强。何曾想到朝中那班老臣,向来暮气沈沈,食古不化,如何得肯?日本使臣竹添又唯恐朝鲜不乱,居中挑拨,搬弄是非,两党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一触即发。

时值汉阳邮政大厦落成,当晚,朴泳孝邀了闵氏一族及清廷驻朝要员赴宴,一同庆贺。此刻袁世凯等人接着请帖,正在争议此事。

吴兆有道:“开化党同闵氏向来不和,今日突然设宴邀请,事出蹊跷,席间恐有埋伏。我等还是不要管这闲事的为好。”

袁世凯正色道:“军门大人这是说的那门子话,朝廷委派我等留守此地,专为方便维持事务,眼看朝鲜便要出乱,我等坐视不管,岂不是有负圣望?”

张光前道:“袁帮办说的确是不错,只是开化党人向来诡恶,这回分明就是设下圈套等着我辈去投,实恐有去无回。朝鲜的内务就让他们自家去解决吧,我们外人再去掺和,无非是自讨没趣。”

袁世凯怒道:“昔时蔺相如,手无无缚鸡之力,却敢在渑池之上,睥睨秦国君臣,今日我等既学万人莫敌之术,却又胆怯不往,来日定吃他人耻笑。何况请帖已经送到手边,岂可失信?”

吴张二人低头不语,袁世凯顿时恼火,一拍桌子,大步出了府衙。回到住处,袁世凯前思后想,左右揣摩,实在放心不下,索性背了一口砍刀,披挂整齐,起了快马,直奔邮政大厦。

还没半柱香的功夫,袁世凯早到了邮政大厦,看门弁将见他全身披挂,说什么也不让进去。

袁世凯大怒,一把推开那人,径闯大厅,此时朴泳孝等人听见外面动静,正要看个究竟,袁世凯已经到了眼前。洪英植赶忙立起身来,陪笑道:“我道是谁呢,原来是袁帮办,我等正要开宴,请便入席。”

袁世凯拱手道了一声客气,便径自挑了一个席位坐定,其余人等也各自拣了个位子坐下。酒过数巡,门外忽地闯进来一队留日学生,袁世凯顿时警惕,执定大刀。但见那为头的伸手一挥,这伙学生或舞刀棒,或持手枪,杀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禁卫大将军闵泳诩宝剑还未出鞘,被人一枪放倒。门外侍卫闻见枪声,冲将进来,袁世凯立马跳起身来,举起大刀边砍,左右一阵乱斫,立斩数十人,杀到性起,袁世凯扒开衣甲,上身赤膊,又砍了一阵,无奈卫兵实在太多,不可尽杀,一心恋战也不是办法,袁世凯拼了老命,杀出一条血路,翻过墙头,便向总署衙门方向逃去。袁世凯一路磕磕碰碰,眼看便要到了衙门,实在支撑不住,一头栽到地上,守门弁目认得他是袁世凯,扶入府中休养。

朝鲜内宫,新党既揽大权,金玉均自封为左丞相,洪英植为右丞相,朴咏孝执掌兵部,其余一班人等,统授要职,可叹一群无谋之辈又请日本兵驻守王宫,就此一着,无异于引虎自卫,饮鸩止渴,祸在眼前,浑然不觉。

却说袁世凯在总署衙门调养了几日,已无大碍。此刻又要请兵。

袁世凯道:“乱事既出,卑职恳请大人急速发兵,扫除奸党,护出朝王,以救倒悬之危。”

吴兆有生怕挑起事端,不好收场,便道:“前日探得朝鲜宫内,重重把守,围得水泄不通,好似金丝网儿一般严密,贸然行动,恐被倭贼捉去,”

袁世凯大笑道:“几个日本贼兵,没甚了得,袁某单枪匹马便能砍翻几十个。”

张光前道:“袁公得英勇我等自然晓得,鄙人也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不知朝廷如何打算,不如待明日向上请示,有个回应,便好行事。”

袁世凯气得眉横眼竖,发须倒立,道:“前日教尔等赴宴,便左右推辞,今日又要请示上级,言辞闪烁,到底何意?

此处到京城,中间隔了几千里,来回传达,少说半月,一旦延误时机,被人抢了先着,反遭掣肘,断了你我后路,又当如何?”

吴张二人又是低头不语。袁世凯见状,仰天长叹一声,道:“呜呼,只好在这朝鲜作鬼了。”

经此一激,吴兆有心里一想,保命要紧,也只好就此下策了,随即话锋一转,道:“据老兄高见,当如何进兵?”

袁世凯道:“为今之计,合当分三路进兵,袁某领中路,军门大人领右路,镇台大人当左路,彼此接应,一鼓拿下,肃清宫禁,不怕日本出面作梗。”

计议已定,三路清军一同向朝宫进发。

袁世凯道:“为今之计,合当分三路进兵,袁某领中路,军门大人领右路,镇台大人当左路,彼此接应,一鼓拿下,肃清宫禁,不怕日本出面作梗。”

计议已定,当下三路清军,衔枚疾走,一齐向着朝宫进发。眼下袁军已经到了朝宫东门。袁世凯一马当先,冲了进去,身后将士大喊一声,紧跟其后。只见朝鲜内宫空荡荡的,一个人影儿也瞧不见,袁世凯心疑中了埋伏,亟待回军,只听见后一声“吱呀”,宫门早已关紧,四下伏兵齐出,袁军顿时慌乱,各自逃命,袁世凯驾马抢前一步,砍到七八人,高呼一声:“强敌便在眼前,权当誓死拼杀,不准退后,再有逃者,拿他试刀。”清军将士无不惊悚,横竖都是一个死,不如杀个痛快,兴许还有个活路。想到此处,个个勇气陡增,冒死前进,双方杀得血肉横飞,一片模糊,朝宫里头的枪声更是噼噼啪啪,连续不断,震得屋瓦齐飞,宫墙洞陷。斗得正酣,斜刺里忽地飞出一支冷箭,望着袁世凯面门射来,说时迟,那时快,但见一杆长缨枪从眼前闪过,正中箭身,将那其远远拨开。袁世凯猛地回头一看,好一个英俊少年,身长八尺,浓眉大眼,细腰宽膀,好不潇洒。两人

对视一眼,又冲杀回去。此时吴兆有,张光前方才领兵赶到,一阵夹击,杀退日本兵。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 在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 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动乱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通过这件事明显能看出袁世凯在前期得利时自我吹嘘,之后遇挫临阵脱逃,推脱责任的本领,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巨大牺牲。但是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卑劣”的一个人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些本领登上权利的顶峰。

近代史纲要(论袁世凯集团兴起原因)

论袁世凯集团兴起原因 摘要:袁世凯,虽然只做了83天皇帝,但是他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却叱咤风云了好多年。这与他背后强大的袁世凯集团有着很大关联。可以说,没有背后集团的鼎力相助,就没有他前台的张牙舞爪。袁世凯集团的兴起,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他的个人才华离不开。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展开论述。 正文: 袁世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枭雄,也许可以和曹操、毛泽东相媲美。纵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驻军朝鲜,出任清廷驻朝全权代表,个人才华得到一定的展示,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小站练兵,成为威震一方被维新派看重的新建陆军统帅;投靠慈禧太后,出卖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党人,借此获取晋升之资,一跃而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再授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罢官回籍后东山再起,先后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民国临时大总统、正是大总统,直至帝制自为、黄袍加身,自己将自己逼上众叛亲离的绝路。“食人之禄而谋其主,驻人之地而夺其城”,也许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概括。有人说他是“起事六君子,送命二陈汤”。我认为,六君子之事只是他起事的契机,袁世凯集团的兴起绝非那么简单,其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不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主!袁世凯集团的兴起与国内、国际形势和其自身能力有着莫大关联。 国内形势主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形势。 国内政治形势首先体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专权的博弈上。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彻底毁灭了清王朝的得意之师—八旗兵和绿营兵。为了应付国内危机,清廷嘱地方大臣招募乡勇组建团练。曾国藩、李鸿章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开创了地方专权的先例。清政府不得不依靠于湘、淮这两支地方军队,“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也就形成了。如此的格局对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令王室寝食难安。清政府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将权力收回中央。继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和甲午海战之后,湘、淮两军相继没落。甲午海战后,淮系已败,清廷终于得到了改变这种权力格局的机会。同时,淮军的没落也让清廷赖以依靠的军事力量消失,清政府实力空虚,急需组建军队增强实力以维护统治。机缘巧合,袁世凯被推到了这个权力真空的格局中,得以以小站练兵的形式进行自己集团的组建。 袁世凯这支军队,依旧是一支地方军队(尽管清廷不希望是这样),承袭着湘、淮军的基因与传统,因而能够更多地吸收淮军遗留下的资源。袁世凯到小站筹建新建陆军的时候,鉴于他对新式陆军也缺乏知识与经验,他请求李鸿章、宋庆和聂士成以及时任北洋学堂总办荫昌等重要淮军将领推荐一些淮军“人才”,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笔莫大的资源。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一批重要将领就在这时与其相交相知,之后日渐成为袁世凯打江山的左膀右臂。 又因为小站练兵是应清政府之需,因而袁世凯与清政府也绑在了一起。荣禄便是清廷与袁世凯接洽的清廷代表。清廷有求于人,必然会事事顺着袁世凯,因而袁世凯得到了许多荣禄的庇佑。袁世凯借荣

评价评析评论题

评价评析评述题训练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各国纷纷加强干预。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12分)(要求: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3.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来自45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就聚集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结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围绕着这个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史称“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凯恩斯与怀特二人虽然私交甚好,但在谈判桌上都为捍卫本国利益而努力。……凯恩斯主张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承担责任,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机构,发行300亿美元的货币,无偿地提供给各成员国,用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目的是由美国来重整国际货币体系,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 由于这两个计划是针锋相对的,因而凯恩斯与怀特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异常地激烈。最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方案为基础,以凯恩斯计划为参照,形成了一个折衷的货币合作协定,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凯恩斯与怀特之争”。(12分) 要求:内容应围绕“凯恩斯与怀特之争”的背景、实质、结果、影响展开评述。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摘要】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 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 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 【正文】 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朝鲜时期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大。 2、回国后 甲午战争开始前,袁世凯逃回国内,并在之后被任命训练新军。

论袁世凯

论袁世凯 谭宇(080211120) 我想看人看事总会受到外界环境背景的影响。但是抛开外界环境对我们思维的影响,袁世凯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肯定的人,虽然他一生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从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志之士,一个政治奸雄!他的晚年昧于社会的潮流,帝制自为,落下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是,这也不能否定他作为一位重要人物,在晚清民初的中国政坛上重要地位。总结来说:袁世凯青年—爱国之英雄,中年—治世之能臣;晚年—乱世之奸雄。 史书皆说袁世凯青年时代是个胡天黑地的纨绔小混混。实际上他是一位有志青年,一直在探索着人生目标,最后的定位目标是汉代的青年英雄班超。经过曲折的途径,投奔驻军登州的吴长庆军营,几年的学习和军伍生涯,锤炼成一位有军事常识、有战斗经验的年轻军官。 史书说袁世凯在朝鲜的十年不仅什么也没干,而且惹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料证明,袁世凯在朝鲜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中,大智大勇,击败了日本的武力进犯和外交讹诈,维护了中朝关系,是中朝两国的历史功臣。连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认为袁世凯是极罕见的军事天才和外交人才,清廷上下也无不知之。早在二十多年前,新史料已证明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运动。是康有为“围园捕后”的军事行动被西太后侦知,维新派才被*。袁世凯是主张变法的,他的办法更切合实际,只是戊戌年没给他试行的机会。庚子事变是中国的巨大灾难。袁世凯手中有战斗力很强的新式陆军,他坐镇山东,八国联军不敢轻视,因此使山东成了一块净土,直隶等省的难民多去山东避灾。直到袁世凯当选总统前,他都做直隶总督。,都表示让袁世凯压迫清廷退位,然后让他做大总统。袁世凯做到了,他当选大总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外人评论袁世凯是“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说,袁世凯是“为国家掌握航向”的人;《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则说,袁世凯是“中国的未来”。袁世凯的思想“与时俱进”,从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清末十几年,他的确是“掌握航向”的人。他一直认为“君主立宪”是中国当时唯一的选择,“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他们所以那么做,是另有原因的。骂袁世凯是“卖国贼”,主要是指“二十一条”。但历史却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袁世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韧而艰苦地与日本人斗争。终于争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终于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和大总统期间,做了许多至今少有人知的革新和善事。同李鸿章一样,他搞了许多中国的“第一”,如北京城的自来水、电业、交通事业,等等。总之,历史本身是极为复杂的,袁世凯的历史更要复杂些。要让历史真实,就得尊重历史。 袁世凯复辟是一出悲剧,正因为这出悲剧,中国陷入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考究其原因,唐氏没有像西方著作那样直接点明,但事实上列出两大理由,一是制度设计的扞格与制度与人的冲突,二是袁世凯本人思想境界之旧。此论固然突破了过去仅仅在袁氏个人品质道德上转、围绕着“皇帝梦”三字做文章的窠臼,但依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 当然,对此,唐氏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袁世凯的思想旧,满脑子都是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赵焰 2014-03-14 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气场,正与邪的混合,也有阴与阳的起伏。 2014-03-14 袁世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因为袁世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和自省。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灵柩里回归故土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费。尽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况下,拨了五十万元用于陵墓的建设,但这一笔费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规模不力,远远不能满足安葬的需要。最后,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个人凑了二十万,用于弥补他安葬的漏洞。这个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来庄重肃穆,其实只是敷衍了事。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对如此结局,袁世凯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永远合不上眼睛的。 2014-03-14 袁世凯在晚清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为之: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让他择机冲天而起,有所作为;最后,又毫不留情地让他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注:对袁我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称帝的,虽然之前有讨论过,但总感觉理由不是那么充分。 2014-03-14 有很多人联系到袁世凯的出生环境、多变的性格以及末代权臣的地位,以为袁世凯在整体上像极了曹操。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的性格和命运,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更像其远祖袁绍(袁世凯家族,就是三国袁绍的遗脉)。 注:像袁本初?本初同志志大才疏,就是有个好出生,不然哪里有机会和曹孟德在一起逐鹿天下啊。袁世凯好像没这么好运吧? 2014-03-14 自袁耀东到袁世凯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几乎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四代的三十余个男人当中,先袁世凯而死的十四人当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仅袁世凯的四叔祖死于六十岁。 注:这能解释他急于称帝吗? 2014-03-14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论袁世凯

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xx至二○xx学年度第x学期) 论文题目:我读袁世凯 学生姓名:xxx 学生学号:x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 年级专业:xx 级xxxx 专业任课教师:xxxx 完成日期:20xx 年xx 月xx 日

我读袁世凯 (xxx,20xx级xxx专业) 【内容摘要】袁世凯虽有过错,但功劳不可被忘记 【关键词】袁世凯,功劳,过错 所谓“谋国者”既有老成谋国之义,亦有谋国之人的意味。简言之,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之能臣,遇乱世则可成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排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相反却造就了他的悲剧。事实上,同武则天一样,袁世凯死后留给后人的是一座无字碑:将思考留给后人,将功过评说留给后人。即使结局那么不尽如意,也不能一味去指责。穿越去那段历史,又有几人能做成袁世凯?又有几人能做的比他完美? ——导语 袁世凯(1859-9-6—1916-6-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统的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同样,对于那些坚持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而言,借由同盟会衮衮诸公之口传出的践踏“约法”、肆行独裁的袁大总统的形象,更可爱不起来。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错误的,一件坏事足以一笔勾销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会得到原谅。尽管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成功标志的话,那么袁世凯的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凯称帝了,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这是不可原谅的,由此他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说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的时代潮流的话,那么袁世凯所“逆”的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历史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种谈资除了娱乐价值之外还是有生命力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去历史所造成的阴影当中。清朝的覆灭距今已经快一百年了,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似乎也成了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那个划时代的事件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的不是清廷,不是革命党人,也不是立宪党人,而是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之前的舆论往往是“一边倒”的,什么“窃国大盗、复辟先锋、卖国奸贼、独裁枭雄”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袁世凯就是20世纪中国“最卑鄙的告密者、最落后的政客、最凶残的独裁者和最反动的军阀头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与通常所描绘的“干瘪的、扁平的、概念化”的那个历史丑角,差之甚远。事实上,袁世凯从科举失意到投笔从戎后,他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诞生、帝制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其死后的历史书写中,袁世凯却被剥去了丰满的血肉,抽空了鲜活的灵魂,其形象变得面目狰狞,一无是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与反讽。袁世凯真有那么坏吗?至少在目前还不能盖棺论定。袁世凯最悲哀的地方在于,由于后来史家或者说当政者因自己的失败而厌恶并憎恨他,所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都充满了阴谋和罪恶。换句话说,以往的历史观点都主观的认为袁世凯上台后必定要镇压革命、必定要搞帝制复辟,这种错误的历史宿命观和历史的功利主义,事实上是以历史的结果来取代过程分析。时代是落后的,而后人们却经常以先进的标准去衡量评判时代中的袁世凯,这既不能以理服人,也有点胜之不武。 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历史真实 主要人物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1851年选为秀女,次年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晋懿贵妃。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执行妥协政策。1898年反对戊戌变法,发动宫廷政变。1908年立溥仪为帝,自为太皇太后,次日病死。 光绪帝(1871—1908),醇亲王之子。1875年登基,继位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98年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才,发布诏书。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将其幽禁。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慈禧挟持逃往西安,从此不问政事。1908年死于赢台涵元殿。 隆裕太后(1868—1913),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被立为光绪皇帝皇后。1908年光绪帝驾崩,尊为皇太后。袭慈禧以行“垂帘听政”,并立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12年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1906—1967),清代最后一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退位。1917年复辟帝制,12天后二次退位。1924年,废帝号,出皇宫。1931年充当满洲国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中国政府。1959

年获特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战后兴办洋务。1889年调湖广总督,是“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1898年撰文攻击维新思想,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1906年授军机大臣,19 08年督办粤汉及川汉铁路。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主帅,洋务派首领。1853年在皖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65年署两江总督,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受命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奕(1838—1918),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进封庆亲王。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1903年升任军机大臣,武昌起义后,派兵镇压起义军。1912年清帝退位后,携 巨资避居天津。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清末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1888年上书皇帝,请求变法,未达。1895年同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要求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2006年第4期N o.4,200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T ianjin N or mal U niv ersity(So cial Science) 总第187期 Sum N o.187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李喜所,贾菁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关于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学界关注很少。事实上,严复和袁世凯交往的二十多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坛风云的起伏,严袁之间的友谊和纷争,深刻反映了那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透视出严复的政治追求及其对袁世凯的整体认识。严复倾心袁世凯,既是个人好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关键词:严复;袁世凯;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106(2006)04 0059 06 严复与袁世凯有过二十多年的交往。从袁世凯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两人结识,一直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严袁之间的来往从来没有间断。总体上看,二人之间有友谊,也有分歧,可谓爱恨相间。由于他们二人都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有过重大影响的赫赫名人,所以从他们的合作和纷争中不仅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品行,而且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走向。本文主要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帝制复辟三个阶段为时空背景,在对严袁关系进行简略梳理的基础上,考察严袁交往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一 严复在乙卯(1915)年日记中曾提及: 吾与袁公交,垂三十年。[1](P1551)按 三十这个数字推算,他们的初识应该是1885年前后,但很难找到史料来佐证。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确切史料,严复在文字中明确记载的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光绪丙申、丁酉(1896、1897)年间,这与维新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国势日危,严复爱国心切,自觉 胸中有物,格格欲吐[1](P514)。于是接连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和!救亡决论?5篇文章,大胆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陈述变法图强之道。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时,袁世凯对维新变法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兴趣。袁1895年在北京时,便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强学会,自愿 捐款五百金。并且不时去探访康有为、梁启超, 饮酒商谈,大讲练兵变法,颇得维新派赞许,以至于 人皆喜聆其言论,目为一世之雄[2](P77)。政治倾向上的相通,为严袁交好奠定了根基。 1896年严复在天津总办北洋水师学堂,并奉李鸿章之命创设了天津俄文馆。而袁世凯这时也谋得在天津东南70里处主持小站练兵的重任。此时天津的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宣扬新法的报纸不断涌现,严复同杭辛斋、王修植、夏曾佑也商议创办一份北方的报纸。于是时常在王修植家聚会,袁世凯也经常参加。严复为杭 收稿日期:2006 03 03 作者简介:李喜所(1946#),男,河北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菁菁(1984#),女,云南昭通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历史人物:袁世凯

历史人物新说:袁世凯自我暗示毁灭前程 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其中,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觉当中不能自拔,并做出脱离实际的事情来。消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势的作用,为人处事偏听误信,凭直觉办事。袁世凯一生受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做出了误国误己的事情!袁世凯,字慰庭,河南项城人。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弃文就武,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1899年任山东巡抚,1901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被迫下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任总理内阁大臣,倒戈一击,逼清帝退位。1912年3月,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1916年3月22日,撤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实际上,袁世凯的称帝思想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在接受了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暗示后形成的。这些心理暗示又进一步形成特定的心理作用,它严重误导了袁世凯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及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做出了误国误己的事情!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其中,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觉当中不能自拔,并做出脱离实际的事情来。消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势的作用,为人处事偏听误信,凭直觉办事。由于这一系列迷信活动,袁世凯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暗示:自己就是真龙转世,当登九五尊位,所以认可杨度等人建立“筹安会”来推动帝制。袁世凯自从迷信自己会有“九五之尊”的龙运后,便对自己的“帝相”迹象十分痴迷,竟因此在生活中屡屡受骗。一日,袁世凯将要就寝,他的一个小妾忽来说看到一条满身通红的蛇潜入居仁堂,在梁上缠绕了好几圈,她还主动提出陪袁世凯去见那条蛇。袁世凯等人来到居仁堂,真的看见一条浑身赤色的蟒蛇,不想那蛇见到袁世凯等人后,一点不害怕,反而温顺地沿着大梁慢慢爬走,到西墙后即不见了,袁世凯对此大为吃惊。其实,这条蛇是袁克定与那个小妾联手搞的骗局,蟒蛇是从马戏团借来的。另有一日,北海的丛林中忽然升起一道火光,平地冒出一堆新土。袁世凯得知后命人挖地三尺,结果发现一块石碑。当时人们都看不懂,就叫梁士诒来看,他也看不懂,又召古 文专家刘师培来解读。结果发现石碑上的篆文书:龙站玄黄,坠统失纲。庶民不和,洪范宪章。天命攸归,安吉衣裳。新我华夏,山高水长。这碑文就是说(宣)统失纲,洪(宪)命归。但事实的真相是,这块石碑是由袁克定与梁士诒、刘师培合谋伪造的。1914年,袁氏祖茔守坟人韩诚匆忙赶来京城,向袁世凯报告:曾祖袁保中坟侧,夜间不时有红光出现,形同火炬,照耀四方。此外,袁氏祖茔附近还长出一株紫藤树,状似盘龙,长逾丈许。最后,祖坟附近还发现了一块刻有“天命攸归”字样的石块。袁世凯闻知大喜,即命将此保护起来。其实,这一切也都是急于当太子的袁克定一手导演的把戏。至此,袁世凯已完全接受了“九五尊相”的暗示。在他心目中,中国社会需要有皇帝来治理,眼下只有他才配当皇上。所以,由民选总统过渡到天佑皇帝只是一步之差,这是他袁某人的历史使命。可他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奇谈怪事都是骗人的把戏,为的是让他陷入“九五尊相”的圈套!袁世凯自从形成了“九五尊相”的自我暗示后,就不断寻求天理的支持。他在请郭三威(郭阴阳)为他察看祖坟时,就曾问:“龙兴之运,年数如何?”郭掐算了一番回答:“若称帝,当应八二之数。”袁世凯再问:“这是八百二十年?还是八十二年?甚至是八年零两个月?”郭阴阳回答:“帝位长久,事后自知,天机不可泄也!”袁世凯寻思,自己的朝代绵延八百二十年不大可能,但寿短八年零两个月也绝无可能,而八十二年则完全有可能,这也恩泽三代人了,所以值得一搏。不想袁世凯一称帝就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只做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便一病呜呼。其实,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公亦风流 ——袁世凯其人 张哲瑞 【摘要】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但当我们透过百年沧桑认真品味那一段历史时,我们又会产生许多别样的感悟。本文从袁世凯的个人成就,袁世凯在政治军事乃至文化上的不朽业绩,以及对相关历史疑云的深入探讨三方面来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客观全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袁世凯。 【关键词】袁世凯个人成就历史功绩疑云剖析客观评价 一 从项城一小子成长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一生,是血与泪的一生,也是光辉与荣耀的一生。 青年发奋 “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有谁能想到这两句霸气毕露的诗竟出自13岁的袁世凯之笔?可见,青年时期的袁世凯就已产生逐鹿中原,再造中华的雄心壮志。他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两次科举失利后更以“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表明其纵横疆场的决绝,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袁世凯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甚至因此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宏图大展 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袁世凯的能力也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早年追随叔父做事时,其叔父便称赞道——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认为袁世凯“办事机敏”,称得上“中上美材”。之后总督朝鲜,两次击退入侵日军,朝鲜人士称赞其“明达夙成,留京师期年,大得都民之心”。李鸿章更认为其“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而在李鸿章给朝廷的遗折中,极力推荐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接替自己的职位,并称赞其“足智多谋,规模宏远,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甚至革命党人黄兴也曾致书袁世凯,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他这样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苦心谋国 经历三年洹上隐居的袁世凯复出后立马掌握了清廷的全部大权,之后与革命党人议和,逼清廷退位,最终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权力可谓达到顶峰。虽然其执政时期多有诟病,但也不是毫无建树可言。民国政要张一麟评价袁世凯:“其虚怀下士,有不可及者……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财,非当世贵人所能望其项背。使遇承平之世,岂非卓卓贤长官哉”。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凯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有他率领的北洋集团实力强大,南方革命军攻打不利,不得不与之密谋约定,只要推翻清帝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履行承诺,逼宣统退位。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为地方豪强。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导致北洋严重分裂,从而失败病亡。 袁世凯观其一生,有辉煌,有失落,有阴谋,有阳谋。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历经钻营,背叛,以退为进,直到最后复辟身死其实要客观的评论。 从庆军开始,其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上司的肯定升迁,不光因为其家世甚好,与其钻营迎合之术分不开的。在翁同稣和李鸿章政治斗争中,先于维新党支持交好,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授予在天津新军的起家之本,从而造就了近代最大的军阀集团!在其今后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枪口一转将维新党,甚至皇帝拉下马,因此有得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荣禄的后党的赏识,并因为其迎合之术成为李鸿章的接班人,得到当时最为庞大和先进的集团------北洋集团掌舵人! 最后又利用北洋的各种国际关系和军事实力,逼迫辛亥革命的革命军与其密约将清政府彻底推向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袁世凯,虽然其后复辟,甚至卖国(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但也有我们学习理解的方面,其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开明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鼓励留学。并且造成了短暂的国家统一!最后因为其尿毒症晚期,急于叫儿子接班而选择了复辟。造成北洋严重分裂而失败。但他的影响力和社会贡献也是值得赞扬的!在他之后,长达16年之多的军阀混战,严重影响了民生,经济,是以造成以后打中日战争中国全面居于劣势都是分不开的,我门猜想,如果袁世凯没有尿毒症,可以在位2-30年,在他的威势下,军阀不敢想争夺,以当时就可追上并且超过一战前为何俄国战争欠下巨款的日本,也许就没有以后的,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等。这都是假设,但也是我们正确看待袁世凯其人一生的感观!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1650字高三作文叙事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1650 字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这本被封杀了百年的孤本传记首度出版,讲述袁世凯从领兵朝鲜到慈禧之死这一时期的事迹。作者佐藤铁治郎,这位在中国、朝鲜生活了三十年的日本记者,和袁世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以不同寻常的眼光和超近的距离来观察袁世凯的一举一动,使得读此传记,更具有人性化,让袁世凯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更添一份传奇色彩。 这也是一本充满传奇的书籍,因为此书成书之时,袁世凯还在世,为了不影响自己声誉,此书当年遭到袁世凯长子、天津官员、日本领事馆的全面封杀。尘封在日本外务省百年之久,直到现在,才得以出版。 由此,我带着好奇的心,走进书里,领略另一番不同的异域观点。本书作者由于距离袁世凯生活时代过近,所以产生了一些不客观的论点。对此读者应该有一份能辨别的心,感受另一种观点,从中找出客观真实的资料。此书最为可贵是,收录了袁世凯各种书信、电稿、笔谈等,还收录了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期和新政时期的政令措施。这些资料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所以此书的价

值非常高,作为全面了解袁世凯不得不读的一本传记。在书的前面第一章:《在朝鲜的日子》,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祖国日本开脱,一味把问题都推卸到清朝身上,并且不惜曲解一些意义,使得内容不够客观公正,甚至觉得有些可笑。如在书中第50页,关于日本侵略朝鲜时,作者居然写道:因为**本国认为朝鲜是个主权国家,而清朝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作者强调,就是因为日本要保护朝鲜主权问题,所以出兵帮助朝鲜。 对此等存在着扭曲历史真相的行为,读者可查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作出正确的判断。6。大兴科学,重视科技发展。从以上措施里面可以看出,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只会投机取巧的人,前半生他的做法或许只是为了自保,但到了高位之后,他就开始施展他的理想。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政策后面因为清朝官场腐败至极,得不到完全的实施,最后都不了了之,弄个虎头蛇尾。 作者最后把责任推到袁世凯监督力不够和袁世凯身边的官僚腐败身上,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大环境如此,根本原因牵涉甚广,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改变。或许作者是以日本明治维新的眼光,来审视袁世凯新政。因为身处国家不同,所以作者就以明治维新的标准来衡量袁世凯。书的后面,都是对袁世凯的一些评价,作者明显有些赞美过度,作者认为袁世凯绝对不会成为像曹操、刘裕一样的枭雄,不会窜夺清朝的江山,因为在日

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带着中国经历世纪转折点的政治人物,一个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无论过去还是当代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界对袁世凯的三种评价 1、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说袁世凯以虚 荣为性命,靠谎言和权术进行统治。同时袁世凯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国中极恶 之极恶和最糟糕的统治者”。 2、中科院历史研究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系列研究,最后给他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 度,以卓越的远识将中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合拍,所以功大于过 矣”。 3、写了大量关于北洋人物著作的郭剑林认为,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成 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值 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通过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袁世凯,学界有“否定论,功过论,和肯定论三种。或许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袁世凯有着不同的 评价。所以我们不能贸然说他们的评论对不对,只能说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 人物,学界对于他有任何评价都不足为奇。 二、其次,我谈谈自己如何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一个经历时代转角和身披多件衣服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先进思想的政治家却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的诱惑,这是他的悲哀之 处。但是他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有过很大的贡献,所以也不能一刀切。所以我的评 价方法是,“不论功过,不说好坏,辩证史实,就事论事,只说对错” 1、辩证史实,正确看待:(1)对于袁世凯负面影响的一大事件就是“戊戌告密”,现 代考证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后为自保才告密的,并非事前告密。但是他毕竟使事 件扩大了。(2)签订二十一条,这上边袁世凯也尽力减轻了中国的损失,并且 没有全部接受。但是,他毕竟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这两件事是相对争议比 较大的,辩证史实,历史对袁世凯虽然有点冤枉,但他必须对那些事承担主要责 任。 2、一生之明:(1)在朝鲜时强硬抵制日本的侵略企图。(2)参与主导了废除科举, 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3)无论是不是真心推动宪政,但毕竟客观推动了中 国政治近代民主化。(4)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国陆军近代化(5)修建第一条 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和建立第一支警察部队(5)推翻清朝,接受共和,并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民主议会选举(6)反对英国独立西藏,维护了中国主权(7)发展 实业 3、一生之失:(1)戊戌政变的扩大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多少都有责任(2)破坏共和, 刺杀宋教仁,严重破坏了民主共和(3)复辟帝制,这一问题上,无论他是不是 被当时的环境和周围的人误导,但是他起了决定作用,所以这一问题上无可辩驳三、综述:袁世凯作为一个转过专制与共和的时代拐角的关键人物,他用他开明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性格的弱点,他做的一些事也确实必须受到后人批评。但我认为无论对他简单肯定还是贸然否定都不是客观评价,不如辨清史实,用两点论就事论事的给他评价,这样或许对袁世凯,对历史都要公正一点。

《袁世凯传》读后感

读《袁世凯传》有感 大一第二学期,我选了近代史,本来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是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我已渐渐喜欢上了历史,特别是近代史。这个变化与我的近代史老师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讲课可谓是声情并茂,老师讲的每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人物都是具体而微。听课的时候仿佛置身其中,以至于下课时觉得意犹未尽。当然历史本身也有它的可爱之处。经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袁世凯传》这本书,读后小有感触,请见下文。 早在少年时期,我就对袁世凯的历程充满了兴趣,最早是在电视上看到袁世凯这个人的,当时只是一味的觉得他那可爱的八字胡,还有那双有神的大眼特别霸气,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他那身帅气的元帅装。这次读了这位儿时偶像的传记之后颇有感触,还是先说说看到的吧。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出生于一个清朝望族,祖辈都是在清政府里为官,用现在的话说袁世凯就是一个十足的官二代,在当时那个年代,太平天国兴起,一些望族也开始组织自己的武装,在此影响下袁世凯从小性格便是我行我素,放荡自如,总是幻想自己会成为一方英雄,但是其叔父对其是严加管教,让其专心学业,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位能人似乎对书本不感兴趣,参加过科举,与大多数文人一样落榜了。袁世凯真正在历史中崭露头角是在镇压朝鲜的兵变中,其严酷的作风给上层官员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映像,当然随着实力的提升他的恶行也渐渐开始,在去朝鲜之前就深受军机大臣李鸿章的赏识,在平定朝鲜兵变时袁世凯确实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在朝鲜创出了一番事业,但是他从朝鲜会来的时候是相当的狼狈的,当时踏上国土后他就发下毒誓要与日本人讨回脸面。但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自己的誓言被他自己一次次的践踏,对日本人一次次的妥协。由此可见世事无常,为了生活也许出卖的就是自己的灵魂和良知。回到清廷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成就了他同时也将他推下了罪恶的深渊,回国后袁世凯便飞黄腾达。从剿灭捻军到洋务运动都能看到袁世凯活跃的身影。他也是一步一步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在历史的不可逆的发展之下,他毅然的放弃了清王朝改拥护辛亥革命,但其又撺掇了革命的果实,帝制自为,走上了不归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浓的臭味。是后世人眼中的卖国贼,屠夫。 然而评价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深深影响者近代中国的大人物,我们应公正地,

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其评价不一,早已不是像教科书中的一个窃取革命果实的纯粹负面人物了。回溯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更是有其阶段性,有不小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 袁世凯的一生经历;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通过查找不同文献全面的了解袁世凯的一生;查找学术界在不同时期对其不同的评价,同时根据观点分类;分析不同观点的关系,尝试找到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得到影响历史人物的主次因素。 四、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评价的变化 1.民国时期。时代背景:反帝反封;中国变革;国民觉醒;外强欺辱。 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的浪潮在中国势头正劲,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已成国家观念,是大势所趋。但袁世凯称帝,就是逆时势而为,给历史开倒车了。当时的条件,是不容许中国再有皇帝出现的。袁世凯此举,必定要失败,在当时更是遭举国声讨。这个时期对袁世凯的评价,自然都是完全否定和负面的。 梁启超认为,袁世凯缺乏现代国家观念、法制观念薄弱、专制成癖、骄慢自大、任用小人,只能算是“中世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绝非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2.新中国初期。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思想政治化;文革对知识分子的破坏;此时袁的形象仍为纯粹负面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氛围是极其僵化的。当时的学者们教条一般地解释与批判历史。袁世凯包括国民党都被扣上了“反革命、反动派”的帽子,其为中国近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被一概忽视。 陈伯达认为,袁世凯是“反动派为要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来绞杀中国的前途”而锻造出的一个“不平常的人物”,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