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作者:沈家煊

作者单位: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究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1,33(4)

被引用次数:525次

参考文献(23条)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2946261.html,ngacker R W Subjectification 199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2946261.html,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1987

3.Kuno S Functional Syntax: Anaphora, Discourse and Empathy 1987

4.Keller R The epistemic weil 1995

5.Halliday M A K Learning How to Mean 1975

6.Finegsn 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 1995

7.Carey K Subject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the English perfect 1995

8.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 1997(03)

9.沈家煊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2946261.html,ngacker的"认知语法" 1994(01)

10.Zhang Hongming The grarmaticalization of bei in Chinese 1994

11.Trautgott E C;E Konig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 revisited 1991

12.Bright W Internatioan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1992

13.Traugott E C;B Heine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1991

14.Traugott E C Subjectification in grarmmaticalization 1995

15.Traugott E C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1989

16.Tang Tingchi Chinese grammar and functional explanation 1986

17.Sweetser Ev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1990

18.Stein D;S. Wright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1995

19.Ochs E;B.Schieffelin Language has a heart 1989

20.LYONS 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 Loquor, ergo sum? 1982

21.LYONS J Semantics 197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2946261.html,ngacker R W 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 1993

23.Benveniste E 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71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4)

引证文献(533条)

1.郝建军古汉语中的一个主观性标记“君不见”[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4)

2.祁艳红.彭爽现代汉语“如果”类条件句的认知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3.刘志远.刘顺“罢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期刊论文]-语文研究 2012(1)

4.眭丹娟汉语“还是”的介入资源分析[期刊论文]-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

5.王志英汉语元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12(2)

6.罗主宾“V+Num+是+Num”构式的主观性分析[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12(1)

7.刘烨预设否定副词“白”和“瞎”的主观性语义分析[期刊论文]-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2)

8.唐雪凝.张金圈表感叹性评价的"这NV的"构式分析[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11(2)

9.彭颖构式“还NP呢”的负面评价功能归因[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1(12)

10.仝国斌动结式粘合式结构与结果事件表达[期刊论文]-殷都学刊 2011(2)

11.彭琴"真是的"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探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5)

12.徐坤宇"自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4)

13.崔云忠.李灵通副名结构形成机制的整体解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4)

14.周维维"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4)

15.唐善生.华丽亚“你别说”的演化脉络及修辞分析[期刊论文]-当代修辞学 2011(4)

16.张兴.周浩日语终助词“ね”的交互主观化[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11(4)

17.彭兵转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1(3)

18.杨增宏意识流语篇中的复叠现象[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 2011(6)

19.周维维“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虚假语用功能[期刊论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0.陈昌来.张长永"从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指称化机制[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1.周滢照.陈丽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4)

22.于海燕.冀淑辛"人家"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23.周静.徐李洁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3)

24.朱琳汉语作格结构的及物性和主观性[期刊论文]-兰州学刊 2011(7)

25.苗茜近十年国内汉语话语标记研究的进展[期刊论文]-理论界 2011(6)

26.高顺全多义副词“还”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期刊论文]-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2)

27.李亚培范围占有路线表达的认知分析[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8)

28.唐依力“立刻”和“马上”的功能差异[期刊论文]-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4)

29.陈维芳.宗守云多义助动词"堪"的语义联系及其历时依据[期刊论文]-百色学院学报 2011(2)

30.陈景元论框式结构"VO1不VO2"[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

31.王兴才"难道"的成词及其语法化[期刊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

32.郑志红AAM模型下的语篇指称研究来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期刊论文]-大观周刊 2011(17)

33.刘哲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期刊论文]-安康学院学报 2011(2)

34.杨丽梅论被字句的主观性[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4)

35.尹洪波否定词和语气副词共现的语序问题——兼论负极性语气副词的来源及形成机制[期刊论文]-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

36.赵志强.张洋.李涛话语标记"这不"的词汇化及语用功能[期刊论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37.陈景元主观推介与隐性评价——"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探析[期刊论文]-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38.李遐主观性与维吾尔语时范畴[期刊论文]-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2011(1)

39.鲁莹"定语+的+人称代词"结构生成机制探析[期刊论文]-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2011(1)

40.吴学勇话语理解中的不自足语境[期刊论文]-宜春学院学报 2011(1)

41.武钦青特殊比较句"一M比一M"构式义探微及其主观化分析[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 2011(1)

42.邓庆环.吴素芸语气系统与人际视角的再构建[期刊论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43.于海燕.包丽娜汉语中"人家"的主观性标记[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11(1)

44.俞建梁范畴的主观性及其理解——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四[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1)

45.魏晓斌从认知角度看语言的表情功能[期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46.贺伟源"听说""你听"等语用标记语分析[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1(6)

47.康军帅鹤壁方言中的副词"光"[期刊论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

48.孙利萍答语标记"可不是"的词汇化及其形成机制[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

49.胡清国否向副词的语义语用共性[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50.王培培.邓金莲基于语料库的ratherthan的句法语义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 2011(28)

51.吕红梅量词“个”与“位”的用法对比考察[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11(16)

52.苏俊波十堰方言“看叫NPV/A得看”句式[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

53.范振强“不由得”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期刊论文]-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

54.朱玲君.周敏莉“那叫一个X”句式考察[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55.俞炎燊论元构架视角下英汉中动结构的特点[期刊论文]-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4)

56.胡小敏汉语动词做主宾语现象的分语体考察[期刊论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57.郝思瑾时间副词“快要”与“就要”的语义特征及主观化假设[期刊论文]-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8.袁嘉.范计朋汉语任指复合副词的交际文化特征[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11)

59.王明月“X得慌”结构的语法化[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11)

60.厉杰口头禅的语言机制:语法化与语用化[期刊论文]-当代修辞学 2011(5)

61.戚国辉主观化视角的英汉强调型形容词语法化研究[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4)

62.赵秀凤主观性移位的语言表征及认知理据:认知诗学视角[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4)

63.庞可慧商丘方言的人称代词[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8)

64.刘银姣“有A有B”结构的多维考察[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7)

65.张小翠.江鹰“基本”与“基本上”再辨析[期刊论文]-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1(5)

66.孙园园领主属宾“被”字句的特点及使用动因考察[期刊论文]-理论界 2011(8)

67.郭小磊从语言主观性的角度看“将要”和“快要”的区别[期刊论文]-晋中学院学报 2011(5)

68.金颖语气副词“不免”的语法化历程[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4)

69.张晓刚副词“也”的主观性研究[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12)

70.蒋华“没有+NP”与“缺乏+NP”[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11(4)

71.胡清国“依X看”与“在X看来”[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11(3)

72.曹悦谎言的语用特征[期刊论文]-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3)

73.王兴才“无所谓”的形成及其词义的主观化[期刊论文]-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6)

74.徐义志及物性与语言的主观性[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0)

75.徐志敏解读《轰动世界的审判》中的主观性表达[期刊论文]-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5)

76.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12)

77.李洪儒.王晶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语言主观意义研究(一)[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11(5)

78.刘红艳.李治平话语标记“你猜怎么着”[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2)

79.孙利萍答语标记"可不是"的词汇化及其形成机制[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

80.张天雪"不像话"的语法化[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1(3)

81.张飞.毛继光推测动词"认为"的主观性探析[期刊论文]-宜春学院学报 2011(3)

82.邓滢试论俄语体范畴的主观性及其对俄语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11(2)

83.邓云华.曾庆安英汉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11(2)

84.王静.张磊副词"总归"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3)

85.王天佑取舍主体人称的选择对"与其"句式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86.宋伟华汉语副词"白"的语法化[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 2011(5)

87.陈芊芳存现句主观性的认知分析[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1(7)

88.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的主观性研究[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89.刘红妮"忽而"的词汇化及其叠用格式的构式化[期刊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90.刘瑾近十年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进展[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91.王静.张磊副词“总归”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2)

92.吉益民论流行话语模的结构类型与生成动因[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93.王靖.杜微让步类"X是X",格式的语法化考察[期刊论文]-科教导刊 2010(14)

94.常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期刊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2010(22)

95.易查方论"V满"存在句的句法特征[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0(21)

96.刘丞试析前项隐含的"又"字句[期刊论文]-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4)

97.吴颖"还是"的多义性与习得难度[期刊论文]-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4)

98.项开喜"舌尖现象"的语法化——"那谁"与"小他"[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10(5)

99.李英垣翻译批评标准新探——以历史语境化、译者主体性和接受语境为基本参数[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2010(4)

100.周红.霍雨佳安徽怀远方言"哪都是了"的主观评判义[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12)

101.殷优娜翻译中词汇选择与主观情感的再现与消解[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2) 102.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103.周丽颖认知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A+O"结构考察[期刊论文]-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 104.高晴交互主观性在汉语社交称谓中的体现[期刊论文]-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0(12)

105.李燕燕.刘业强"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的语义区分分析[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14)

106.潘晨婧外国学生汉语二值变量疑问句语义功能听辨研究(下)[期刊论文]-学理论 2010(29)

107.张旺熹汉语"人称代词+NP"复指结构的话语功能——基于电视剧《亮剑》台词的分析[期刊论文]-当代修辞学2010(5)

108.安利语篇分析方法比较[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0(6)

109.唐巧娟"被X"组合"被"的功能分析[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0(17)

110.邓兆红.何世潮主观可及性视角下海明威作品主题解读——以《一天的等待》为个案[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0(11)

111.胡斌彬.车录彬"X比Y还W"构式的语用信息功能[期刊论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 112.曾海清修辞结构"不是N的N"考察[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10(10)

113.朱华平否定副词"不"的情态特征及其序位安排——现代汉语"NP1+对+NP2+VP"句式的两种否定形式[期刊论文] -巢湖学院学报 2010(5)

114.刘辰洁疑问代词"怎么"的否定用法考察[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 115.刘琉试析"没有X只有Y"[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0(5)

116.黄拾全安徽岳西赣语"AXA"式量词重叠及其主观性[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 117.王慧转喻与中动词的及物性[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9)

118.华玉明主观意愿和动词重叠及其语法行为[期刊论文]-语文研究 2010(4)

119.张谊生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期刊论文]-语文研究 2010(4)

120.刘巧云韩汉时间副词"()"与"马上"语义句法功能辨析[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3) 121.顾海丽"X(就)X(吧)"格式的主观性用法[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0(11)

122.徐晓羽"一面"的跨从句语法化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123.方清明"因为P而Q"与"为了P而Q"多角度辨异——兼论"为P而Q"[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

124.张亚晶河北易县方言中的"们"[期刊论文]-学周刊C版 2010(6)

125.张鑫人称代词"他"虚化的几个条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9)

126.金顺吉.鹿钦佞主观移情与汉语人称代词的有标用法[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7)

127.郑雷疑问代词否定用法的原因分析[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4)

128.刘焱"说是"的功能与虚化[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129.何洪峰.孙岚"然后"的语法化及其认知机制[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0(5)

130.曾海清新余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个AB式[期刊论文]-宜春学院学报 2010(9)

131.曾海清新余方言三片及其三代人的形容词重叠式比较[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 2010(4)

132.施兵主语隐现度跨语言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8)

133.张谊生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期刊论文]-当代修辞学 2010(4)

134.谌莉文口译思维理解中的前知识运作[期刊论文]-外语电化教学 2010(4)

135.何文彬现代汉语语气助词基本功能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8)

136.卢普生语气副词"最好"的词汇化[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137.陈秋娜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38.唐依力.齐沪扬多项式NP的语义指向及其做状语的认知理解[期刊论文]-北方论丛 2010(5)

139.何瑛从方所范畴到语气范畴:句末助词"在裹"的由来[期刊论文]-安顺学院学报 2010(3)

140.张旭程度副词"怪"和"够"的比较[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8)

141.祁杰"V个VP"结构的主观性及主观量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142.高丽萍试论英语祈使句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期刊论文]-中国外语 2010(2)

143.郭向敏语义场中同义词竞争的句法优选原则[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144.刘瑾语言学视域中的哲学问题——谈后语言哲学方向[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145.伍宗玲语言的主观性——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5) 146.刘瑾语言表达中的视角问题[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0(4)

147.徐明星"比N还N"构式解读[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18)

148.刘瑾主观视角及其评价表现[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10(10)

149.高丽萍"Be+adj."句式的固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10(3) 150.李会荣"哪怕P"格式的来源及形成[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151.黄淑芬.尹洪波"X实在是个NP!"格式研究[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7)

152.李秉震"像"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期刊论文]-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

153.石海浅议汉语名词的非范畴化[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21)

154.张恒君当代汉语新词"被X"探析[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155.匡鹏飞后时性时间背景复句[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10(2)

156.何洪峰从方式谓语到方式状语的语法化过程及认知机制[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10(1)

157.苏政杰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历程[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10(1)

158.吉益民论流行话语模的结构类型与生成动因[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59.张谊生.顿婷副词"有望"的功能、特征与发展[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10(1)

160.张滟构式"XAY let alone B"与"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的语义一句法界面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期刊论文]-中国外语 2010(1)

161.铃木庆夏论文白相间的叙事体中文雅语体形式的篇章功能[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10(3)

162.邱闯仙预期标记"瞧"[期刊论文]-语文研究 2010(2)

163.程江霞语气副词"也"的话语功能[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5)

164.姜艳艳"又不是X"小句刍议[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3)

165.李培涛《西游记》副词札记[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3)

166.宋伟云"看起来"的功能语义分析[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1)

167.魏红"的确/确实"的主观化与语法化——兼议"的确"与"确实"的差异[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0(3)

168.贾广瑞"洗澡"等并列式复合词的动宾化倾向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3)

169.张滟"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框架下的"连"字结构语义一句法界面研究——反观汉语句法类型与语义类型的联系[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10(2)

170.赵秀凤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10(1)

171.祁杰"X出了个N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期刊论文]-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2)

172.王翠波基于文本情感挖掘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采集模型研究[期刊论文]-图书情报工作 2010(14)

173.张金圈《朱子语类》中"不见得"用法考察[期刊论文]-唐山学院学报 2010(2)

174.丁可.陆正取论"′好+A′+一个"的句法格式[期刊论文]-群文天地 2010(4)

175.胡倩基于语料库的"一准"词汇化和语法化考探[期刊论文]-凯里学院学报 2010(4)

176.邹海清量化义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和主观量化功能[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177.樊仕玥.陈泽新约量表达的"主观性"问题[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178.王月萍"可是"的语法化[期刊论文]-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179.张欢雨基于评价理论的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180.颜红菊副词"真"的主观性分析[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81.赵桂阳从语义学视角看"读"与"非文字类"宾语的组合[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2)

182.冯赫"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1)

183.豆涛.邵志洪英汉中动结构对比及其认知阐释[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1)

184.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0(1)

185.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0(1)

186.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0(1)

187.张法科.邵新光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功能研究[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188.戚国辉.杨成虎"最好"的词义演变与主观化[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2)

189.吴得禄篇章生产、篇章理解与翻译主观化对等[期刊论文]-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

190.冷慧.董广才.李亚男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91.伍倩试论英语动词时体中的主观性[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3)

192.胡清国"不客气"和"别客气"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93.翟会锋也论性质形容词作定语的语义指向[期刊论文]-语文知识 2010(3)

194.程春松话语标记you know的语义演变和主观化[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11)

195.刘祥友.彭龙英论主观化在"还"的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196.盛新华.邱野"就是说"所标示的A、B之间的语义关系及语用特点[期刊论文]-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97.聂小丽关联性副词"原来"及其主观性[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1)

198.冯群超说说新词"N"[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1)

199.陈祥明中古汉文佛典中的副词"毕竟"[期刊论文]-泰山学院学报 2009(1)

200.徐时仪"了不得"与"不得了"的成词与词汇化考探[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201.姜向荣从视角转换角度看"那场火,消防队幸亏来得早"[期刊论文]-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1)

202.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现象语体分布特征考察[期刊论文]-语言文字应用 2009(3)

203.曾传禄障碍图式与"V得(不)过来/过去"[期刊论文]-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204.王文格试论性质形容词谓语句的主观性等级[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205.徐营浅谈《红楼梦》中"凡是"的语法化[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12)

206.许家金话语标记的现场即席观[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9(2)

207.丁加勇隆回湘语的"N+担+VP"处置式[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09(4)

208.周巧云"所谓"的主观化及其语言机制[期刊论文]-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2009(3)

209.单韵鸣广州话动词"够"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9(6)

210.李桂梅对话语体中自我称谓的运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9(8)

211.陈颖历史教科书中的传信语研究[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9(7)

212.陈颖历史教科书中的传信语研究[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9(4)

213.晁代金.于永港《红楼梦》中"仔细"句的多角度考察[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 2009(10)

214.杨振兰论新时期新词语的色彩意义[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215.葛立胜"V到"小句的语篇功能考察[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

216.陈杰一.吴颖"也好"的多功能性及重新分析[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4)

217.张谊生"绝对X"的功能扩展与错位兼容[期刊论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218.胡清国"不客气"和"别客气"[期刊论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5)

219.张欢雨.马伟林伊朗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期刊论文]-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7)

220.吴珏.马伟林新闻标题的主观化及其顺应性解读[期刊论文]-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7)

221.徐立红.黄宁夏语篇指称可及性的主观识解[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5) 222.李艳移就的词汇化形式与语义演变[期刊论文]-毕节学院学报 2009(11)

223.史冬青论语用因素对句法结构的规约——以"政以治民"和"以政治民"句式为例[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224.史冬青论语用因素对句法结构的规约——以"政以治民"和"以政治民"句式为例[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225.史冬青论语用因素对句法结构的规约——以"政以治民"和"以政治民"句式为例[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226.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09(21)

227.王军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期刊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3)

228.范伟"偏"和"偏偏"的情态类型及主观性差异[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229.李俐时间连词主观化功能的类型学体现[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3)

230.孙斐浅论事态助词"来"的产生——兼及动态助词"来"[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31)

231.刘祥友.彭龙英论主观化在"还"的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 232.徐天兴连词"即使"的历时考察[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

233.黄金花比较句主观程度的差异——"比"字句、"比…还"句、"没有"句[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6) 234.林华勇"一会儿"的叠用与功能演化[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09(3)

235.陈昌来.占云芬"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09(3)

236.别晨霞.方绪军"动不动VP"的格式义及语用功能[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237.周少青试论连字句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期刊论文]-东南学术 2009(4)

238.李英垣翻译批评标准新探——以历史语境化、译者主体性和接受语境为基本参数[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2010(4)

239.陈鸿瑶.吴长安"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240.凌剑春语法化中语义主观化探析[期刊论文]-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241.李伟大"X花"的语义语法特征——兼论指人类词缀"花"的主观化[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42.李宗江"看你"类话语标记分析[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9(3)

243.张谊生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和作用[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9(3)

244.李艳华瞬时交替义"忽而A,忽而B"格式分析[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4)

245.伍莹湘语"连"的词性界定[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246.李雪英汉语言表达中"想像性运动"的认知阐释[期刊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2)

247.徐静.叶慧换言连接成分类型研究[期刊论文]-学理论 2009(11)

248.徐静.叶慧换言连接成分类型研究[期刊论文]-学理论 2009(11)

249.黄友试析反身宾语句的生成机制[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3)

250.刘靖时间副词"一直"与"总(是)"语用功能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7)

251.刘海燕汉语反问句语调标记多样化的动因与机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7)

252.彭晓量级标尺、主观化表达与词义扩张——基于"X水"的词义衍生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3)

253.付琨现代汉语后置关联标记的篇章功能及其修辞动因[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9(4)

254.张振亚.王彬应答语"那是"的语用环境及效果——空间指示的隐喻及主观性的进一步发展[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9(3)

255.宗守云"数+形+量"格式的分化及其语义语用差异[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9(3)

256.吴春相.田洁回声拷贝式的"慨允"义和修辞动因[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9(3)

257.徐默凡语法性重复和修辞性重复[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9(2)

258.刘大为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9(1)

259.吴文婷.刘雪芹冗余否定格式"不要太A"试析[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20)

260.吴文婷.刘雪芹冗余否定格式"不要太A"试析[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20)

261.刘晓林.王文斌英语动词论元变化的主观性理据和维度[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

262.范建华.白云命令句句式研究[期刊论文]-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263.王明树"主观化"对文本对等的制约——以古诗英译为例[期刊论文]-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1) 264.张辉.杨波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期刊论文]-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1) 265.程江霞李贺诗歌隐性色彩词研究[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9(13)

266.雷茜语用视角下的认识型情态[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 2009(2)

267.佟淑玲"都+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2)

268.佟淑玲"都+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2)

269.张兴语言的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以日语助动词"だろう"为例[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270.汤京普.商华论近古汉语副词"忒煞"——兼与"忒"比较[期刊论文]-衡水学院学报 2009(2)

271.刘连章本维尼斯特和语言主体性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272.张荟荟"看似"和"貌似"[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273.罗迪江语篇连贯的主观性解读[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274.李素英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期刊论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 275.高丽萍解读Quirk看"祈使"[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276.唐晓晔.张健不同认知角度的语法化研究——以(be)going to为例[期刊论文]-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2) 277.王凤兰主观性与"为X而X"格式义的感情色彩[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0)

278.袁嘉"早晚"的词汇化[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9)

279.田洁形容词回声拷贝"A就A"的构式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11)

280.田洁形容词回声拷贝"A就A"的构式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11)

281.郑绮.蒲霏"怎么说"的语法化历程[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10)

282.汲传波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论语言中的"强调"[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8)

283.刘瑾语言主观性概念探析[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3)

284.唐燕玲疑问词的语法化机制和特征[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9(5)

285.祁杰"V个NP"结构的主观性及主观量研究[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23)

286.张顺生从"行政学院"的四种译法说起[期刊论文]-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9(2)

287.王文娟山东高密方言中"VV+的"和"AA+的"重叠式[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8)

288.曾传禄"V你的N!"句式探析[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8(1)

289.徐李洁英语IF条件句主观化模式的建构[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8(1)

290.李丛禾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的认知构建[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

291.刘伊俐动词体:言者的主观性——以海明威小说《弗朗西思·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为例[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

292.陈淑梅鄂东英山方言的满意程度量[期刊论文]-方言 2008(1)

293.张谊生当代汉语摹状格式探微[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8(2)

294.铃木庆夏"爸爸妈妈"等无标记并列结构的语法地位[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8(2)

295.沈家煊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期刊论文]-语文研究 2008(2)

296.刘红妮"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297.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8(2)

298.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3)

299.马燕菁言语交际中接续助词"し"的主观性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

300.赵贤德含"V成"结构把字句的认知研究[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301.于芹.刘杰皖北口语中的"很+VP"[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302.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303.刘靖时间副词"一直"与"总"的语义分析[期刊论文]-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2)

304.Yao Xiaopeng"本人"的语法化与主观化[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8(4)

305.沈敏.Fan Kaitai多功能副词"才"表短时义的相关问题考察[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8(4)

306.张兴信息标记理论及应用[期刊论文]-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2)

307.陈颖简论程度副词的程度等级[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

308.王远明也说"连"字句的语用功能[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2)

309.石彦霞现代汉语中的"将其VO"句式[期刊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310.季安锋"X也好,Y也好"格式及其主观性[期刊论文]-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311.鹿钦佞"搞(弄/闹)不好"的功能及其语法化[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8(1)

312.徐晶凝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的互相渗透——兼谈语气助词的范围确定[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8(1) 313.郭昭军.尹美子现代汉语必要类动词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汉语学报 2008(1)

314.贾君芳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语言学阐释[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315.张捷频浅析《嫁妆》中人物的指称形式及其感情色彩[期刊论文]-法国研究 2008(2)

316.尹海良现代汉语方位类后缀"-头"和"-面"的认知考察[期刊论文]-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317.项开喜"舌尖现象"的语法化——"那谁"与"小他"[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10(5)

318.王义娜.李亚培由意象与识解看认知语法的理论架构[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6) 319.刘全升.姚天昉.黄高辉.刘军.宋鸿彦汉语意见型主观性文本类型体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文信息学报2008(6)

320.刘嵚"我说"的语义演变及其主观化[期刊论文]-语文研究 2008(3)

321.于婧"来着"的时态表达与主观化研究[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8(5)

322.胡晓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期刊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323.王荔.刘景春从复音化到主观化——副词"的确"的发展历程探讨[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7) 324.房红梅.马玉蕾言据性·主观性·主观化[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8(4)

325.刘立华.孙炬社论体裁中评价的社会建构功能研究——以《中国日报》为例[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8(3)

326.詹慧英汉语中动结构认知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9)

327.郭继懋"因为所以"句和"既然那么"句的差异[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8(3)

328.邢欣.白水振语篇衔接语的关联功能及语法化——以部分感观动词语法化构成的衔接语为例[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8(3)

329.吴长安.乔立清"还"的语源义特点及其虚化路径[期刊论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8(6)

330.陈颖.蔡峥小议副词"真"和"很"[期刊论文]-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331.邢清清隐喻:知识传递的基础[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z1)

332.张姜知"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333.方子纯识解与分句主语和宾语的选择[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 334.鄢清扬"最多、最少"的语法化[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9)

335.文旭.黄蓓极性程度副词"极"的主观化[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8(5)

336.林海玲浅谈"A就A"格式[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8(28)

337.程瑾涛从《围城》的比喻解读隐喻的主观性[期刊论文]-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338.高文成.梅德明象似性与主观化:英语存在句的"数"范畴观[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339.汤京普.路涛.商华近古汉语副词"忒"、"忒煞"杂议[期刊论文]-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4)

340.董雪松量词"帮"、"群"、"伙"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16)

341.姜磊"有的+是"及其主观性特征[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8(12)

342.朱炜隐喻的主观性与阅读位置的建构[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8(6)

343.肖敏论汉语"不A不B"式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 2008(10)

344.左玉瑢河南鹤壁方言的现在和过去进行体[期刊论文]-方言 2008(3)

345.李丽芬短时义"阵间"与"一会儿"比较[期刊论文]-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346.方一新.曾丹反义复合词"好歹"的语法化及主观化[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 347.张洪芹While复句的主观化与主观性[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7(1)

348.仝国斌论"回"与"次"[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349.罗耀华.朱新军副词性非主谓句的成句规约——语气副词"确实"的个案考察[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350.齐春红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的共现规律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351.席留生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期刊论文]-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352.李丛禾感叹词的认知理据和语用功能探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7(3)

353.文旭.伍倩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7(2)

354.凌剑春非范畴化过程中语言实体的意义主观化[期刊论文]-皖西学院学报 2007(3)

355.蔡淑美双量式"A就B"的语义理解问题[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356.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357.张楚楚论英语情态动词动力情态的主观性[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7(2)

358.王洁"至少"的"量级模型"考察[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

359.吴辉情态动词"会"的语义分析及其主观化[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7(4)

360.宗守云论双数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361.刘永耕从义素传承看"差(一)点儿VP"、"差(一)点儿没VP"的语法化——兼论一批所谓对立格式[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362.王刚才译者个体差异论[期刊论文]-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4)

363.叶建军疑问副词"莫非"的来源及其演化——兼论"莫"等疑问副词的来源[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7(3) 364.叶建军《祖堂集》中的感叹句[期刊论文]-云梦学刊 2007(5)

365.张楚楚论英语情态动词道义情态的主观性[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7(5)

366.许卫东现代汉语中"V1着V2"结构的复杂化[期刊论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9)

367.廖巧云英语实据因果句与溯因推理[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4)

368.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2)

369.方环海.刘继磊.赵鸣"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7(3)

370.李宇凤程度副词句法语用特点的调查研究——兼论程度副词量性特征与其句法语用特征的对应[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7(2)

371.罗耀华.齐春红副词性非主谓句的成句规约——语气副词"的确"的个案考察[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7(2) 372.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7(2)

373.张黎汉语句法的主观结构和主观量度[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7(2)

374.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期刊论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3)

375.刘红妮非句法结构"算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7(6)

376.贾军红心理空间理论观照下的指示映射现象与移情指示词this和that[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 2007(5) 377.余芳"好"的虚化动因探讨[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7(34)

378.郑雷语气副词"毕竟"在语篇中的考察[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6)

379.郑雷语气副词"毕竟"在语篇中的考察[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6)

380.钱博宇吉尔曼《黄色墙纸》的认知解读[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7(8)

381.郭校珍山西娄烦方言的持续体标记"的"及其相关助词[期刊论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82.沈学牧中国学生正式/非正式英语语气习得情况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7(6)

指示语_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摘要: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指示语;自我中心性;主观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 收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贾军红(1973 O 图1,Buhler :117 比勒认为,如果用此图表示人类语言的指示场的话,有三个指示词必须放在原点O 的位置,即“这里”、“现在”和“我”。或者说,指示场(或指示坐标)是以说话人“我”、说话时刻“现在”及说话地点“这里”为中心(或原点),指示语的意义便是在这样一个指示场中获得填充的。只有当“我”确定后,才能确定 “你”和“他”;只有当“现在”确定之后,才能确定“过 去”和“将来”;只有当“这里”确定后,才能确定“那里”。 后来研究指示语的学者们大多沿袭了Buhler 的“我—这里—现在”的系统,普遍承认指示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罗素(Russell B.)对指示语也有专门的研究。罗素把指示语称作自我中心词(egocentric particulars ),并认为“自我中心词的意义会随着说话人及其所在时空位置这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类词中最基本的四个词是‘我’、‘这个’、‘这里’和‘现在’”。(转引自孙蕾,2002) 在指示语研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位学者是莱昂斯(Lyons J.),他在专著《语义学》(1977)中对指示语的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指出,指示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态和其他一些语法及词汇手段的功能,这些语法及词汇的手段将话语与言语行为的时空坐标联系在一起。典型的语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是说,说话人给自己安排了ego (自我)的角色,叙述每一事物都以他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他处在语境时空的零点位置。(孙蕾,2002) Levinson (2001:63—64)认为,指示系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指示词语的中心或指示中枢(deictic centre )是:(i )中枢人物是说话人,(ii )中枢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iii )中枢地点是说话人在说话时间所处的位置,(iv )话语中枢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v )社会中枢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2001:267)把指示中 第21卷第2期2008年3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1No.2 Mar.2008 贾军红(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怎样让作文有文采:叙述性语言改为描述性语言

怎样让作文有文采:叙述性语言改成描述性语言 1.原概括叙述的语句:他站在那里。 改成描述性的语句: (1)他表情严肃,沉默地站在那里。(大战爆发前) (2)他瞪大眼睛,几乎跳起来,跃跃欲试地站在那里。(心情) (3)他两眼冒火,紧紧地攥紧拳头站在那里。(愤怒时) 2.原概括叙述的语句:我手捧刚买的新碗去食堂打饭,不小心被一颗小石子绊倒摔了个嘴啃泥。 改为描述性的语句:“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当我在下课铃响0.1秒之后,手捧我那刚买的新碗狂奔向目的地时,地上的一颗小石子不知是怪我踩疼了它的肉体,还是故意与我过不去,偏偏要不识时务地跑到我的脚下来,害得我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时,与大地母亲接起吻来,直到嘴肿得老大,更可气的是,我那刚买的新碗不幸英年早逝。”(选自陕西中考满分文《生活是一种幸福》) 3.原概括性叙述的语句:现在,我们迫于未来(竞争)压力,学校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灌输给我们更多的知识。每天晚上的作业量多,早上到学校早,我们睡眠的时间很少,常常有同学上课打瞌睡,有时甚至骑车都打瞌睡,出现交通事故。 该例子是典型的以议论和叙事代替描写,文字没有画面感。 改为描述性的语句:睡梦中,一声“叮零零……”的铃声打破了周围的静谧,我从香甜的梦中惊醒,望向窗户,漆黑寂静的夜空中星宝宝正围着月亮妈妈安静地睡着,我的上下眼皮不自觉地又粘在了一起。“还得背书”突然一惊,我像弹簧一样弹坐了起来。对面,微弱的灯光,一盏接一盏,越来越多… 4.原叙述性的语句:我小心翼翼地走到厨房门口,看到妈妈在厨房为我准备午饭。她一脸疲惫,一会儿炒菜,一会儿煮饭。看到妈妈忙碌的样子,我心里感动极了。 改为描写性的语句:天还没亮,我就被一阵阵哗哗啦啦的水声吵醒了,我小心翼翼地走到厨房门口,原来是妈妈在厨房为我准备午饭。只见妈妈的头发只用皮筋简单地扎了一下,一些碎头发有气无力地耷拉下来。眼睛也好像没休息好的样子,有一些发红。妈妈身上只披了一件薄衣裳,而且还光着脚穿着拖鞋。只见她双手麻利地洗着菜,接着又把菜放到菜板上迅速地切着。时不时还转过身用勺子搅拌着身后锅里的稀粥。突然,她又像想起什么似的,到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再看看窗外黑漆漆的一片,我的心里感动极了…… 5.原叙述性语句:妈妈从远处跑过来了。只见她浑身湿淋淋的。妈妈看到我连忙把雨衣披到我的身上。还不时地问我雨衣有没有淋湿,冷不冷。 改为描写性语句:啊!是妈妈。我连忙迎了过去,只见妈妈手里拿着一把雨伞,伞的四周向上翘着,她一边甩着雨伞一边自言自语道:“这风真大,一路跑来,伞也被吹鼓了”。随着话音,我不由得看向妈妈,只见妈妈头发一绺一绺地粘在额头上,雨珠还不时地顺着头发往下滴。两个肩头也洇了一大片,裤腿从膝盖往下都是湿的。看着妈妈的样子,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妈妈在雨中奔跑的情景,风吹鼓了她的伞,雨打在她的脸上、身上,她趟过一个个水洼……“快,穿上雨衣,这天伞可打不住。”妈妈说着就从腋下拿出雨衣,帮我往身上套。雨衣还带着妈妈的体温,穿在身上暖暖的…… 6、原叙述性语句:今天夜里,家里人都出去了,留我一个人在家里看家,我非常害怕。 改为描述性的语句:在一天夜里,我一个人在家里。天要下雨了,电闪雷鸣,我害怕极了。那雷声一阵接一阵,震耳欲聋,把窗子都震得哗哗作响。忽然,又一道电光闪过,呀,妈呀,又要有一声惊雷了!我赶快捂住耳朵。尽管如此,雷声还是穿透我的手掌,震撼了我的耳膜,就好象在我的头顶炸响了一样。我更加害怕了,飞快地钻入了被窝,用被子使劲地蒙着脑袋,心里不停地祈祷: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

主观性与主观化

主观性VS主观化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从索绪尔开始,共时和历时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现象的视角,即单一时间点上的语言结构( 共时的) 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点之间演变的语言结构( 历史的或历时的) 。共时是横向的,主要是指语法,包括语法单位、规则和词汇项( 连同它们的意义) 的系统。与之相对的历时是纵向的,主要研究把语言的共时状态和同一语言的连续状态联系起来的一系列变化。主观化是语言形式经过演变或者表达主观性的功能的过程,对于主观化的研究,也主要分为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 从近十年国内关于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来看, 其研究重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 二、历时演变中的主观化问题。到目前为止,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从很大程度上表明,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已初具规模, 并已进入重要发展阶段。 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是近十年来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探讨最多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 这些内容主要涉及指示语、副词、时体、情态及某些结构和句式等。 词汇化VS语法化 从历史和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词汇性与语法性不是截然分裂的, 是一个从较高的语法性、能产性到较低的语法性、能产性的连续体。同时她们认为词库最好理解为总藏( inventory), 它包含了所有能产与非能产、实义或非实义的形式。词库是一个非能产、半能产、能产的连续体, 相应地也是从词汇性到语法性的连续体。从共时看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存在一个斜坡( cline), 合词汇性处于半能产与非能产之间, 取决于组构的程度; 合语法性处于半能产和能产之间, 取决于结构融合的程度。从历时看, 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也存在一个斜坡, 词汇化的演变是从半能产到非能产; 语法化则是从半能产到能产。所有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是采用并产生新的形式进入总藏, 并且调整整个总藏的结构、功能等。这个新形式既可是词汇性的, 也可是语法性的, 到底采用何种形式, 取决于词汇性和语法性哪个更强一些。 从共时看, 词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概念表征和句法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被形式化的。在共时词汇化的研究中, 探讨最多的是在语法结构中词汇插入的各种类型框架。从历时看, 词汇化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觉上和最宽泛意义上的词汇化, 指的是进入词库, 成为词库中储存的规约性成分和整体性的单位像许多其他语言单位一样, 词汇化和语法化看起来往往很难分得一清二楚: 不管是从共 时或历时的角度, 还是从演变的过程、结果来看, 抑或是从理论建构模式等来看, 都是如 此。第一个把词汇化和语法化作为完全对立现象的学者是Jakobson, 他认为词汇化是非强制性的, 而语法化是强制性的(转引自Lehmann 1995[ 1982]: 6)。这成为此后众多词汇化与语 法化关系探讨的滥觞。 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截短、类转、缩略等都是词汇化所特有的现象, 可以公认为语法化单向性的反例。但 B rinton 和Traugott( 2005: 76) 88)把这些作为构词法, 而不是词汇化, 认为二者更重要的不同在于: 词汇化是否可以被称为语法化的颠倒或相反的过程。她们认为具体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赞成词汇化是一种去语法化( degrammaticalization, 也称为非语法化)。Kurylow icz( 1975[ 1965] )把词汇化看作是和语法化相反的过程。 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争议, 归根结底在于对语法、词库、语言演变、词汇性与语法性

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1语言能力等级 语言测试要区分考生的语言能力水平。考生的考试成绩通常被确定为某个等级。 不同的考试等级设定不尽相同。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 1996,高等教育): HSK等级 商务汉语考试(BCT用五个等级描述应试者的商务汉语水平,这五个等级是: 1级尚未具备在商务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运用汉语进行基本的交流。 3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4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5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自如、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2等级描述/标准制定的原则 2. 1面向不同人群的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描述语言能力并进而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是为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服务的,不同的人群对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要求有所不同。Alderson (1991 )认为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可以分 为面向用户的(user-oriented)、面向评价者的(assessor-oriented)和面向教学与测试设计者

的(constructor-oriented )等三种,这三种量表对语言能力的描述有所不同。 面向用户的量表主要描述各水平等级上的语言学习者的典型语言行为,描述他们能做什么,即能用语言完成怎样的交际任务,描述语一般是肯定的形式。面向用户的量表通常是对 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holistic)的描述,也有一些是分技能描述的,但这种分别描述比较简略。如:CET-SET等级描述

面向评价者的量表是对语言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的指南。这种量表往往描述语言能力的各 个方面,注重评价语言能力表现是怎样的,而且经常采用否定性的描述语。面向测评者的量 表,有些是对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描述的,有些是进行分析性(an alytic)描述的(比如, 分别从语言使用围、准确性、流利性等方面对语言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如,CET-SET评分 标准: 述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2001年7月 第33卷 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 uly2001 Vol.33No.4 ?语言学?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 “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2 temic modality)。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2946261.html,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语法化、认知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1)04-0268-8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有人侧重“共时”,有人侧重“历时”。 人们早已注意到语言的“主观性”。有的语言表现“主观性”的形式很明显,例如日语,说日语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人的态度或感 情。因此日本的学者很早就开始注意日语中的“主观性”成分。像英语这样的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比较隐晦,但仍然大量存在。Ben2 veniste(1971:225)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致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作语言”。然而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因而至多限于文学研究的范围,而没有进入语言学的领域。连四卷本《语言学国际词典》(Bright1992)都没有给“主观化”列条。Lyons(1982:103)指出:“现代英美语言学家……一直有一种唯理智论的偏见,即认为语言基本上是(即便不完全是)用来表达命题式思维的。” 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近来语言 862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 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标签: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沈家煊先生认为“他是去年生的孩子”这类句子属于一种独立的句式,表达一种独有的“移情”义——主观认同,这种意义是糅合产生的“浮现意义”。主观认同句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种表现,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同的移情义。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沈家煊先生近几年对汉语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力的建立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转向力开始建立的感觉以及随车速的变化。 驻车/低速转向力 试验路面:沥青或水泥路面。 驾驶方式:停车,发动机启动,均匀的转动方向盘至左右极限位置,手刹松开;低速转向车速10km/h左右。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是否存在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波动。 力的水平 试验路面:中等半径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不同的车速通过同一个弯道,弯道中保持方向盘转角不变。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随通过车速的变化。 转向力线性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6g。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变化是否是逐渐增长的,不应有突然的变大或变小情况。 回正能力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达到中高侧向加速度。

评价内容:方向盘回到中间位置的表现,不应过快或过慢,超调量应小且振荡应快速衰减。 KICK BACK 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弯道中有碎石或小坑等。 驾驶方式:在弯道内加速使侧向加速度增大到中高g。 评价内容:中高g下方向盘是否有回敲的感觉,以及回敲感的强烈程度。 中间位置力感觉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左右转动方向盘,转角不超过±10°。 评价内容:中间位置的转向力感觉。 转向间隙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以小角度左右转动方向盘。 评价内容:感觉中间位置左右无响应的角度范围,此范围应越小越好。 直线行驶能力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松开方向盘,并进行加速和制动,观察车辆是否跑偏。 评价内容:车辆在匀速行驶及加减速时是否跑偏及跑偏的严重程度。 转向摩擦感觉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评价是否有摩擦的感觉。

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二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1 语言能力等级 语言测试要区分考生的语言能力水平。考生的考试成绩通常被确定为某个等级。 不同的考试等级设定不尽相同。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1996 HSK等级 商务汉语考试(BCT)用五个等级描述应试者的商务汉语水平,这五个等级是: 1级尚未具备在商务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运用汉语进行基本的交流。 3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4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5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自如、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2 等级描述 / 标准制定的原则 2.1 面向不同人群的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描述语言能力并进而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是为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服务的,不同的人群对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要求有所不同。Alderson(1991)认为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可以分为面向用户的(user-oriented)、面向评价者的(assessor-oriented)和面向教学与测试

设计者的(

constructor-oriented)等三种,这三种量表对语言能力的描述有所不同。 面向用户的量表主要描述各水平等级上的语言学习者的典型语言行为,描述他们能做什么,即能用语言完成怎样的交际任务,描述语一般是肯定的形式。面向用户的量表通常是对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holistic)的描述,也有一些是分技能描述的,但这种分别描述比较简略。如:

HSK(基础)和HSK(高等)的能力描述稍详细,HSK(初、中等)的描述过于简单。 面向评价者的量表是对语言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的指南。这种量表往往描述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注重评价语言能力表现是怎样的,而且经常采用否定性的描述语。面向测评者的量表,有些是对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描述的,有些是进行分析性(analytic)描述的(比如,分别从语言使用范围、准确性、流利性等方面对语言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如,CET-SET评分标准: 标准描述

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2010年3月 第11卷 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0 Vol.11 No.1  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陈秋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广西柳州545006) 摘 要:在介绍主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时、共时研究视角分项引入近年来汉语主观化研究的成果,以展示本专题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的新视角有一定思考。 关键词:汉语主观化;研究成果;新视角 一、主观化理论概述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的概念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 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 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二)主观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尽管主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性客观存在,却被结构主义与形式主义主导的语言学领域长期忽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这些新起的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 20世纪之初,布龙菲尔德把语义的研究排除在语法研究之外,而到了世纪之末,语义成了注意的焦点,而人们对意义的认识和运用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也是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了一次关于语言中“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专题研讨会, Lyons到会致开幕词,会议论文编集出版,书名就叫《主观性和主观化》(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 on, D.Stein&S. W right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三)主要研究视角 1.说话人的视角(pers pective)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 pect)可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a)M ary is gone. (b)Mary has gone. (a)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玛丽离去)及其结果(玛丽不在这儿)。(b)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困为玛丽走了,所以她帮不上忙了。因此(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a)。 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一个社会交往的成功人士无论在情感意义的哪方面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幼儿虽小,也会看大人脸色行事,同样是与情感意义分不开的。看看语言的表情功能: (a)I a m m issing you terribly”!我可真是想死你了!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态可用来表达各种感情。句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而喻。 3.说话人的认识(ep iste m ic modality) “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a)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须结婚了。) (b)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de monic modality),如(a)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 iste m ic modality),如(b)是说话人主观人对命题“她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a)句的sh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b)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她结婚了”。显然,(b)句的主观性比(a)句强。 其实以上这三个方面在言语中是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很难截然分开,仅是为了体现叙述的条理性而简单区分而已。 6713收稿日期:2009-12-15 作者简介:陈秋娜(1980-),女,广西北海人,讲师。

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3 齐沪扬 李文浩 提要 短时义副词“才”的表义类型与其在全句中的信息突显度相关联。“才”字句(包括小句)处于前景地位时,“才”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处于背景地位时,“才”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前者主观性强,后者客观性强。处于前景位置的“才”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则不易主观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这样的假设:突显度和语言的主观性相关联。处于前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语言成分不易主观化。 关键词 才;短时义;突显;主观性;主观化 我们注意到,下面这个例句中副词“才”的表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争议: (1)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白梅丽(1987)认为例(1)中的“才”表示“一个事件刚发生过”,“才”跟“刚”同义。陈立民(2005)认为白梅丽(1987)对例(1)的分析是错误的,其中的“才”不仅表示短时义,还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他”来得迟,“他”原本应该早一点来。即与预期时间比,“他”来晚了。沈敏、范开泰(2008)则指出,陈立民(2005)没有注意到例(1)的后续句,它使得句中的“才”并没有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 一 也说“他才来”中“才”的表义类型 我们觉得,在下面例(2)的语境中,“才”的确可以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 (2)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但是,有了“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他才来”一定只可以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吗?请看例(3)提供的语境: (3)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其他代表早就入座了。) 由此可见,“他才来”即使有“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仍然有可能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的含义。再如,沈敏、范开泰(2008)认为以下例句中的“他才来”“完全可以只表单纯短时义”: (4)他才来。(正喘气儿呢。) (5)他才来。(屁股还没坐热呢。) 在我们看来,例(4)(5)同样排除不了“才”可以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请看下面3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SJ0705)的资助。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格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格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不过”表示程度。本文对这一组合结构中的成分进行考察,从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情感角度分析“形容词+不过”的主观性,从结构形式及其演变过程分析这一格式的主观化。 标签:形容词“不过” 主观性主观化 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补语类型,这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关于程度补语,对“不过”作程度补语现象还有待深入研究。前贤对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的范围划分,列举程度补语较多的主要有马庆株、房玉清、刘月华等人,其中只有马庆株先生把“不过”归入程度补语(蔡丽,2011),笔者赞同马先生的分类方法。本文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角度对“形容词+不过”格式进行分析。(文中语料如没有注明出处,均来自于北大语料库。) 一、“形容词+不过”中形容词的考察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中,整个结构前经常加“再、最、更、顶、极、太、实在、已经”等副词修饰,其中“最、再”使用频率最高。雷冬平(2010)对“再/最X不过”结构中的“X”有过较好的分析,我们不再赘述,这里列举一些程度补语结构前没有副词修饰的情况: (1)他说他那阵心跳是自然不过的了。 (2)仅仅只是某种层次上关注了现实,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了。 (3)歌里的话儿都是些平常不过的真理,搬弄着纯朴的古代的那种爱情的纯洁。 这里“形容词+不过”没有受副词修饰时,从句法功能上看,作“是”的宾语或宾语小句中的定语成分。 形容词是许多语言中主要词类的一种,主要是用来描写和修饰人或事物的性状以及动作的特征,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程度性。通过在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加程度副词是标记形容词的“量”的方式之一。“形容词+不过”也就是用程度副词作补语来标记形容词的“量”。张国宪(2000)对程度词做过层级性的分类,大致分为微量、中量、高量和极量。石毓智(2001)首先提出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在量性特征上存在“量幅”和“量点”的对立,张国宪也指出“量幅”和“量点”的区别可以用程度词来测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形容词具有“量幅”的特征,反之,就具有“量点”的特征。通过对语料的观察,这里形容词都是性质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也能和程度副词“不过”组合,所以,我们认为“形容词+不过”格式中的形容词具有这里说的“量幅”特征。

写作――描述性文章(全面解析)剖析

写作——描述性文章 1. 描述性文章是把人物、事件、景观、地点、环境等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来。 2. 描述性文章的结构 (1人物: 开头应有简明的介绍 文章的主体部分可按时间或事件的主次进行描述 结尾进行评论或谈感受 (2地点: 要学会准确地表示方位的词或短语 描述地点的位置通常由上至下,从里到外,从左至右,从远到近。 总之,无论是描述人物,还是地点、环境、都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学习并牢记下面的短语和句型 表空间顺序 in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 at the back of, on the right (left side close to, next to, opposite, across, inside, outside in (to the south/east/west/north

on one side..., on the other side (of 常用短语和句型: 方位 1. There is a tall shelf on the left of my room.(on the right of, in the front of, near the window, 2. Above the bed, there is a large painting of the blue sea. (On the right of the room, 3. Next to it is a bed. (In front of it, At the back of, In the middle of, To the right of 4. They are opposite the door.(on the left/right of the room. 5. The office building is in the east of the campus.(in the south of, to the west of, in front of, behind, at the back of, 6. The monument, which was built in 1894,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square. 描述国家,城市等 7. China is located in Asia. (be situated… be s urrounded by , lie to the east of 8. It covers a huge area of 9,600 000 square kilometers. 9. The population of this city is 100,000 . 路线 10. When you come out of…(get to…reach… 11. Cross the street (river (keep walking along… walk down… 12. Turn right at the end of Bridge Street into Riverside Road. (the second traffic lights, the first crossing,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及其主观化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及其主观化 新闻语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种变体,它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使用的语言。[1] 新闻语言是一比较广泛的概念,根据不同的媒体,它可以分为报刊新闻语言、广播新闻语言、电视新闻语言、网络新闻语言四种。每一种媒体所使用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但是准确、通俗、具体、鲜明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客观性原则是新闻的主要原则。所谓客观性, 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事实,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 其主要内容包括中立的报道立场、真实的报道内容、客观的报道形式等。[ 2]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在组织和传播新闻时要以客观事实为第一位,必须遵循零度情感,客观报道的原则,在新闻传播中不能掺杂个人的观点、情感,这就须要作为传递新闻的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客观的。但是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的主观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新闻语言主观性存在的原因 (一)语言主观性的定义 “主观性”( subjectivity) 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3] (二) 新闻语言主观性存在的原因 1、新闻报道的特征 “新闻应当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4]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有选择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采用客观的叙事方式,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这是符合新闻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世界纷繁复杂,不可能也没有做到有闻必录,有闻必报,我们只能从最近发生纷繁事实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就是同一件新闻事实由于不同的报道者所代表的集团、阶层的利益、价值观等不同,其报到的内容、选择的视角也是有差别的。不管是从新闻报道的主体还是从新闻报道的客体来讲,选择是新闻报道的一重要特征。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实、对选择的新闻事实采取什么样的视角等,这些都是新闻语言主观性的重要体现。 2、新闻的功能职责 新闻不仅要传递信息,同时还有一大重要的职能就是舆论引导,这一功能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报道的专业化也日益加强。对一些复杂的新闻事实,还有那些灾难性新闻等,由于普通的民众知识水平的局限、背景材料的确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真面目。这时就需要新闻传播者适当对新闻事实加以评价,揭示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民众准确掌握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及其意义,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功能和媒体党的喉舌的作用。这种主观性其实是就是为新闻报道客观性服务的。 3、 二、新闻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形式 “主观化”( 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4] 1、词汇层面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研究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和 主观量研究 摘要:“没有比X更Y的(了)”是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结构之一,而且是主观性极强且具备主观大量(程度量)的结构。本文对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进行了详细描写和解释。 关键词:“没有比X更Y的(了)” 构式主观性主观量 沈家煊(2001)认为,“主观性”是指语言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语义是主客观的结合,在人际交往当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态度、立场和情感。 “主观量”是语言主观性在数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态度和评价意义的量。本文对主观量的考察主要指主观评价自身所显示的程度的量级,即说话人在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自我表现的量性的程度的大小。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很强,它所表现出的主观量是主观程度大量,量多且超过标准。

一、“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 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 (一)说话人的视角 “视角”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沈家煊,2001)。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不同会有不一样的情感态度或认识,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不同“视角”的产生也是由于我们对事物抱有不一样的情感态度或认识,所以说视角、情感和认识互相影响,对“视角”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语法形式来实现。 (1)他跑了。 (2)他已经跑了。 例(1)和例(2)表达的客观事实是一样的,都是“他不在这儿,跑了”的意思。但是我们从两个例子中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句子只是说明发生一个动作结果“跑了”,第二个句子中用时间副词“已经”修饰“跑”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动作结果“跑了”,更涉及到说话人的“视角”。以“现在”基点来看这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他什么都来不及做就跑了。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个句子的主观性程度比第一个句子强。 在语料分析中,我们发现,“没有比X更Y的(了)”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孙启耀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章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外的主观性研究以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且其对主观性的定义和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国内关于主观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类,且以后者为主。其中,理论研究以理论评介为主,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观性的话语标识和不同语域中的话语使用。最后,对语言的主观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性,话语标识,话语使用 Review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foreign and domestic world, which have been reorganized in this paper. Among the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by 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 and Traugott are typical with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t home falls into two categor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ith latter as the focus. Als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ncludes the study on subjective discourse logo and the discourse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registers. Finally, the prospect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ubjectivity, discourse logo, discourse application 1. 引言 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有关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结成书,书名为“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并于199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从此之后,语言的主观性全面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 认知语言学认为, 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 说话者/认知主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会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 影响人们对事件及其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语言的主观性“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元理论基础”(刘瑾,2009)。 2. 国外关于语言的主观性研究 2.1 Benveniste的研究 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 从语言角度对主观性的探讨被语言学界作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开端。在Benveniste 看来,语言的主观性是“说话人言语时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它并不是以每个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来定义,而是被定义为超越整个实际经验和形成持久意识的心灵统一体……是由“人”的语言身份来决定的”( 1958/1971: 224)。这里,Benveniste 将“主观性”视为说话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属性。 Benveniste认为,最为明显的主观性表象就是人称代词“I”。当它和一些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构成主谓结构(如I think,I presume和I conclude)时表现的不是客观命题而是说话人对后续命题的判断、态度或评价,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语言(冯光武,2006)。这种主观性并非是由行为动词而是由与之相连的人称代词“I”体现出来的。如“I suppose”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46) 现的就是一种主观行为,而“She suppose”体现的则是一种客观陈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