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

29 将相和

教学设计:杨梅艳顺义区赵各庄学校

评析:孔凡艳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教材”就是让学生“试去揣摩”“试去理解”的,学生也能“粗略读懂”。

本设计以“预习单”引领独立预习,“汇报单”帮助小组合作交流,由“课题”引领初读感知,最后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本文结构独特,构思新颖:三个小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故事与故事之间又紧密相联,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与本单元及以前写人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三个彼此关联的故事塑造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故事的内容并不容易;课文事件历史久远,真正读懂还需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以“预习单”为凭借组织小组交流检查预习,以“课题”的初读释题、再次读懂引导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参与确定深入探究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整合文本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交流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

4.整合学习需求,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个故事拟合适的小标题;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学习方案。

教学难点:

立足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习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将”“相”所指;“将相和”的

意思……)

相机出示:《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检查预习

(一)预习交流

1.小组交流后集体共议

以“预习单”为凭借,填写“小组汇报单”;一个小组主要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音:

①容易注意到“削弱”的“削(xuē)”和多音字“答”(dā),用多音字的另一读音组词。

②可能谈到课文中易读错的字,如“上大(dà)夫”、“侮(wǔ)辱”等。

形:

可能谈到一些易错字,如:“蔺”、“御”等,“璧”和“渑”可能会有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相机完成练习:

bì( )绿躲()墙()和氏()

“lián ”也可以进行同音字联想,课下完成填空:

lián ()接()花()价春()可()门()

义:

估计学生会交流“瑟”、“缶”、“渑池”、“完璧归赵”等。

根据文本能基本理解“和氏璧”、“抵御”、“诸位”等,容易忽略对它们的深入理解,引导关注:

①“和氏璧”中“氏”与“璧”都是本课的生字,文中写道“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也说“愿意拿15座城换这块宝玉”,我们应该对“和氏璧”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没有的话教师出示)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卞和曾先后把它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左、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询问并命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见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②“抵御”、“诸位”,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后,追问:“御”?“诸”?

③“上大夫”、“上卿”,哪些同学预习时查了?相机由学生或者老师出示:

上大(dà)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

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

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意图: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按照音形义几方面预习,形成习惯;字词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引导预习策略:关注字词义;有些意会的字词还需问个究竟;课文中不懂的,尤其是生僻的字词,要结合语境、查找工具书来解决】

积累:

预计学生能主动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若没有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意图:引导根据文本特点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

2.听写字词,完成检测2题。

鼓瑟、抵御、推荐、廉颇、和氏璧、蔺相如

根据意思写成语: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同心协力)

3.你还做了哪些预习,与同学交流。

如:思考课后习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

【意图: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交流预习内容可以引领更好的预习】(二)检查读书

分小组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注意做到正确、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三、初读感知

(一)理清结构:

1.浏览课文,按不同的故事给课文分段。

对于第1、第15等自然段的归属可能会有争议,可以读一读上下文,共议交流简单说说分段的依据。

点拨:第15自然段首先是对“渑池之会”的总结,也呼应了“完璧归赵”的结果,又引发了“负荆请罪”,在连段成篇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意图:分段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关注连段成篇的方法,注重篇章整体】

2.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计学生归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学生再浏览课文,结合理解“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当学生不能做到语言简练时,出示提示——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

课下完成检测题第3题。

3.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

学生如果摘记文中出现的词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当然可以,若学生用其他语言来概括,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也应该肯定。

(二)感知、质疑。

1.再读课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围绕“将相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谈到将相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可能会说到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导致了将相不和,又由于廉颇“负荆请罪”所以将相和好。

学生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点明课题“将相和”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

【意图:渗透从课题入手,抓住重点句段,整体感知课文的读书方法】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预计学生会问到:①课文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②有很多种认错的方式,廉将军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也可能结合上段话质疑:蔺相如靠的是什么职位比廉颇高?

四、拟定学案

1.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探究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道: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等。2.请你选择一个方面,拟定一个继续探究的学习方案。

3.交流完善。

学生展示自己拟定的学习方案,师生共同修改、完善。

可能出现的学习方案有:

从课题出发:

预计自拟学案大致如下:

学习方案:

将相之间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依这个学习方案学习时容易只抓住第三个小故事来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关注到篇章的整体,再结合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进行补充,深化理解,可完善如下:

学习方案:

1.读读将相不和的相关语段,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意思。

2.读读体现将相和好的相关语段,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3.从“将相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体会人物形象

学生一般知道探究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自拟学案大致如下:

学习方案:

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有感情地读一读,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点拨: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故事,两个人物,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来学习吗?

在学生的学习方案后补充出示:

(依故事推进;按人物整合;从整体评价)

最后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

(3)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如果学生在不懂的问题中谈到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即时生成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

①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默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思考: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他职位比廉颇高靠的是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在

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再结合“负荆请罪”进一步认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你是怎样评价廉颇的,简要阐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3遍。

2.练习复述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给同桌讲一讲。

3.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案自学,或选择一个学习方案自主学习,记下不懂的问题。4.继续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文章、资料。

附:板书设计

29 将相和

学习方案:

完璧归赵

不和?

渑池之会联系上下文

和?负荆请罪

体会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桌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量规

一、区分同音字:

bì( )绿躲()墙()和氏()

lián ()接春()

()花可()

()价门()

二、听写:

三、默读课文,按要求完成:

1.简单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分别写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

四、拟定学习方案。

1.拟定学习方案可以从哪儿入手?

①②

2.选择一个角度,拟定学习方案: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本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立足文本,凸显课时和年段特点

《将相和》这篇课文生字多、篇幅长、事件历史久远,我以“预习单”、“小组汇报单”引领小组交流,体现了高年级字词学习的特点,自然引领了预习;初读感知时结合课题,立足篇章整体,也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立足发展,注重过程与策略引领

从预习单的使用,汇报单的填写,到利用课题达成初读目标,再到尊重主体,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并完善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每一环节关注全员参与,过程展开,对学生“示例”的学习、规律的掌握,以及今后的发展,给与策略的引领,指引独立阅读的门道。

课后反思

《将相和》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八单元开篇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

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这节课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安排了预习检查→整体感知→拟定学案三个环节,追求简约高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预习交流体现年段特点

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将相和》这篇课文生字多、篇幅长、事件历史久远,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单”,这节课首先是通过小组汇总的形式对预习情况进行交流、梳理,来填写“小组汇报单”,然后各组为汇报小组作必要的补充。这样做,既是预习的全员检查,又是自读的相互分享,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字词交流中遵循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抓住了重点、攻破了难点;在积累中挖掘了文本特点;不论是背景资料的查找还是相关材料的阅读、整理都体现了高年段的特点。

教师及时参与,起到引领提升的作用。比如生字词学习的字音、字形相关联想;字词义是学习难点,不仅关注生字、生词,而且在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随时借助语言环境、相关资料及工具书主动解决,问个究竟。

二、自拟学案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教学”是“教学生学”,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教师单方面来决定。本节课与一般第一课时相比,增加了拟定学习方案的内容,不仅是容量大了,充分尊重了个性,而且体现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性。

在整体感知后,“进一步学习我们应该探究什么呢?”实现了主体参与的深层感悟,孩子们关注到了“课题”,注意到了“人物”,联系到了刚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我遵循孩子的需求,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探究内容。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自拟学案,然后师生之间互助完善、提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教师的点拨渗透了学习的策略,如:从“体会人物”的角度拟定学习方案,孩子们知道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我启发孩子从文本出发,“这篇课文涉及三个故事、两个人物,在具体学习中我们怎么展开呢”,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了“依故事推进,按人物整合”的整体的、开放的、个性的思路,教师相机补充最后“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评价”。在学生自主生成学习方案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利用了差异资源,指导了学习策略,懂得了抓住人物言行心理逐步认识人物、全面评价人物,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达成!“由课题读开去”形成学习方案时,学生的基本框架搭建切实可行,我引导学生理解“不和”这段话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这背后传达给学生的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思想,最后再回到课题“将相和”是由点及面深刻性的启发。同样,“不和”入手的“问题解决学案”的生成,是学生提出问题后的自主解答,教师引导读“负荆请罪”进一步认识蔺相如是对学生读懂课文和评价人物的科学引领。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确定,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需求;学生自己构想进一步探究的“蓝图”后,经过师生完善,形成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案,延伸了初读的内容,指引了独立阅读的门道。

在本节课,通过预习交流、整体感知、形成学案的环节,学生全员参与、用心交流,即时检测和课后检测效果证明了目标的有效制定与达成。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精彩发言”后的“扩大影响”做得不够,有些语言还需要更规范,完善学习方案的主体性还可凸显。

专家评析

教学需要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其中对学与教的设计尤为重要。本课教学立足文本的特点、学生的需求与课时特点来设计,能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

一、设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达到学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从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到拟定学案各个环节,都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预习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叶老说:“预习的意义在于要切实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本设计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包括常规的字词学习、结合本课的积累、查找资料和自主的其他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尽力而为。

预习检查基于“预习单”来填写“小组汇报单”,以实现预习的全员交流和自读的相互分享。集体交流时关注不同组别之间的补充,注重预习实效的达成。

浏览课文分段、试着说说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每一环节均是面向全体学生;出现分歧、遇到困难时再读思考、同伴互助,让学生体验了自身的力量。进一步学习应该探究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学习方案的生成更给每一个学生学会阅读留下了发展的空间,通过调动学习方法、策略的积累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我们看到:本节是第一课时,它与课前预习紧紧相连,在汇报交流中、在初读感知中,在深思构建中,落实着以学为主、以读为本,为第二课时奠定基础。长此这样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可望达到学会。

二、设计教师引导,在点拨中实现会学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预习交流不只是个人汇报、相互补充,诸如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练习,听写词语,字词义借助语言环境、工具书及资料的深究,对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均是很好的诠释,对学生更好的预习是个引领。

分段出现分歧教师不只是展开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是通过上勾下连凸显连段成篇的巧妙,是在读中悟写;归纳第一个故事是难点,教师采用了安排学生默读再想、结合“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这些朴素的,但却是实在的方法,最后出示提示是帮助,也是示范。本设计的环节简约,巧妙地利用了课题。“将相和”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从课初“通过预习对课题‘将相和’有了哪些了解”,到通读后“围绕课题‘将相和’又读懂了什么”,再到继续学习应该探究什么时“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形成学习方案”,凸显了立足篇章整体的理念,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说到学习方案的生成,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点拨是必要的:从课题“将相和”入手的学习方案,直指的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关注到篇章的整体,再进一步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案生成,学生可以应用体会人物的一般方法,教师通过“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故事,两个人物,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来学习吗?”使思路得到优化(依故事推进;按人物整合;从整体评价),引导了逐步深入认识人物的评价方法,渗透了学习策略。

从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与策略,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挖掘教师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以至善学的飞跃。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 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3.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 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廉颇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分析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知道也不举手者也大有人在。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从关键语句中体会含义,也能对人物的品质有所感悟,所以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乐于表达,乐于参与,课堂是他们的天下,自由畅游,这是我的目的。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方法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上得到绽放。 3、目的: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来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4、意义:

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指导用“行——品质”的方法去感悟人物形象,让我们课堂都能用纯粹的文字去点燃孩子的生命;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在把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后,应用与自己的习作。 二、具体实施过程 1、课时:两课时 2、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在联系。(详案略) 第二课时: (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来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3)、运用文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3、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来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大片么? 生:喜欢 师:你来说说都看过那些大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

《将相和》教学设计(20200623205917)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 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 道理。 4. 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

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一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知道主要人物有蔺相如、廉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三个故事。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 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以前只是赵国

小学语文《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上卿、召集、推辞、胆怯、击缶、诸位、削弱、渑池、荆条、廉颇、蔺相如、和氏璧、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课件1)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司马迁的《史记》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去感知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吧。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将相以前难道不和吗?将相为什么不和?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文,注意:(课件2)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题目中的“将”“相”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认读生字新词。(课件3) 上卿、召集、推辞、胆怯、鼓瑟、击缶、削弱、允诺、渑池、荆条、诸位、廉颇、 蔺相如、和氏璧、上大夫、无价之宝、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3.讨论交流: (1)“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板书:蔺相如廉颇) (2)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板书) 第一个故事( 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细读课文,感受形象 “将”与“相”之间是怎样从“不和”到“和”的呢?(板书)(课件4)(一)课文中那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的不和?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部编人教《将相和》教学设计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蔺相如廉颇的语言、行动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划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划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将相和》第一课时 柏树小学马洁一、教学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解决字词,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故事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深入角色,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

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 指导字音字形 2、思考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自己概括出小标题 3、解读课题 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

将相和 公开课教案

广州市培英实验小学 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 聂一淼 18、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 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指名读、齐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 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 进司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齐读课 题)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将”是指谁“相”指(板书)“和” 的意思是 2、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 的国家有七个,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 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 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3、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解决本课的生字词。 4、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同桌互读。谁想读给大家听谁还想 读都想读,我们男女生合作来读。 5、生字都会了,课文读懂了吗谁来概括一下课文中的三个小 故事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

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A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B谁能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只会耍嘴皮子呢我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好好研究研究蔺相如这个人。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标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一段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秦王会这么轻易地交换吗他想干什么不换,又会怎么样 最后赵王只得派蔺相如前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 3.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二段话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块璧真的有毛病 你体会到什么机智过人 4.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三段话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获奖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18将相和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 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 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 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 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 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 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 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 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6 将相和(教案)

6 将相和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 (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通过对“和”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检查预习环节,根据课前的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18. 将相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湾小学五年级:周明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3.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 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 1.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思路: 前景回顾:首先第二课时是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第一课时中,我们对生字词,加以理解,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们开始进入课文,投入到那悠悠动人的历史经典之中……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一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由回忆名言,引发学生对课前资料的汇报,顺势进入课题。 1.教师大声吟诵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有的可能说是毛泽东,有的说是司马迁)对回答对的同学以鼓励,你的记忆力真好。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吗?教师在学生介绍完以后,重复学生汇报中的某些关键句子,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其中的一个故事来体会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吧。教师板书课题:18.将相和。 2.读题、破题:题目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教师过渡: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同穿越时空,走到古人身边,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样故事? 1.鼓励学生快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让学生汇报,并在黑板上板书。 2.分组接力读三个故事,看看每个故事在课文中各是哪几个段落?请每组派个代表来汇报。(分段) 三、分组合作学习课文。 1.分组。全班分成六组,每四个学生一组。全文共三个故事,1、2组学

优秀教案《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课件、表演的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多音字练习导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6.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

将相和》教学设计修订稿

《将相和》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将相和》教学设计 单位:汤阴县宜沟镇后李朱学校 姓名:于爱新 《将相和》教学设计 汤阴县宜沟镇后李朱学校于爱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课文题目中的“将”“相”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第一个故事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秀教案

《将相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 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 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

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 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4: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 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 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 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 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 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 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5: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 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 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 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